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孟子的思想论文参考文献篇一
目前虽然把庄子从道德虚无主义的行列里拉了出来,在环境伦理的研究里开始重视其自然道德思想的价值.但是,对他实践道德的系统研究仍很不够,尤其在我们这样的儒家思想一统天下的.国度里.其实,庄子道家虽然推重个体自由,但仍没有否定教化和修养等道德实践,因为,他的理想也是和谐的社会,只是在选择实现的方法上,并非如儒家那样的不可为而为之,而是顺物自然而为.重视万物的自为机能,鄙视乃至完全否定外在的有意而为,给万物实现自得提供最好的外在客观条件,并最终实现万物运作的最大价值量.
作者:许建良作者单位:东南大学,哲学与科学系,江苏,南京,210096刊名:零陵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oflinglinguniversity年,卷(期):200425(5)分类号:b516关键词:庄子道德因自然养中自得*孟子的思想论文参考文献篇二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
孟子的思想是复杂的,其思想主要以唯物主义的成分居多:《孟子》书中所反映出来的关于认识论的见解,包含着许多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的。在《孟子》中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告子》下)指出有许多知能必须经历困难,经过挫折、失败,不断取得教训,受到锻炼,然后才能得之。客观世界有其自己的规律,是人所不能违反的。
孟子明确地看到,一切事物发展和变化有其自己的一定的进程。他在书中讲了一个故事作为比喻: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公孙丑》)上)
孟子的思想论文参考文献篇三
在中国哲学的研究中,“德”往往被视为一个伦理范畴,它所具有的形上意蕴乃至最高本体方面的哲学内涵,往往为论者所忽略.就孟子来说,他是中国历史上明确提出“德教”概念并对之进行较为详尽之论证的'第一人,他所主张的性天统一的德性论,是道德形上学建构的逻辑前提;他的内外双修的德性生成论,鲜明地体现了儒家哲学认识和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
作者:肖雁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5刊名:理论学刊pku英文刊名:theoryjournal年,卷(期):“”(6)分类号:b222.5关键词:孟子的思想论文参考文献篇四
摘要:孟子王道政治学说是在王道与霸道的这两种不同的施政理念的论争中展开的。而对于此学说的研究则可以分别从社会结构和精神内涵两个层面去认识和讨论;以往学者对于孟子王道思想的研究多侧重于精神层面的分析,而笔者意图在孟子王道思想的“结构”层面有所创建,重在孟子政治结构层面的分析与探究。并将经济学中反垄断的思想理论援引到对孟子王道思想的研究之中,探索其“尊王黜霸”的深刻内涵。论证孟子王道思想的伟大创见不仅在于其人文情怀的一面,而更在于其对社会结构进化提供一整套思想理论并在思想上产生了巨大变革。在理论上将通过国家暴力实现统治者抱负的方式转变为通过实行仁政的方式实践其抱负,通过人民“居处仁”的“功利”抉择,拆解国家间暴力征伐的以得天下的基础。
关键词:孟子;王道;霸道
前言:
“王道”之说源于《尚书·洪范》,代表符合道德要求的政治秩序。“王道”观念经孟子发挥,成为儒家政治理想的集中表达。本文试图从孟子“尊王黜霸”这一视角对其王道思想进行分析研究,探索其思想发生的渊源;提炼孟子王道思想丰富内涵;论述孟子王道思想对于理想政治道路的开拓性作用。
一、孟子“尊王黜霸”思想探源
学者王心竹1认为以相对待形式并列出现的王道与霸道这对范畴是存在着时序性的,王道是对西周社会政治文化和制度的概括,经孔子的理论升华至此已上升为一种政治文化理想,作为历史性概念的“王道”,从孔子所生活的春秋中期开始被转化成了价值性概念。霸道则形成于王道衰落的过渡之际,在这一时期主要指由春秋五霸所推行的政论和治术。由王道到霸道,是一个历时性的发展结果。
二、孟子“尊王黜霸”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以民为本
在《孟子·尽心下》中便有这么一段叙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祖以时,然而早干水溢,则变置社稷。”意思是说,得到天子的欢心就可以作诸侯,而得到人民的欢心则可以作天子。诸侯危害国家,就废掉改立。如果祭祀不失,而土神和谷神不能佑护百姓,也可以改立之。由此可见,孟子已鲜明的将人民确定为理所当然的天下之主,人民有选择代理人为自己服务的权利,当然也有权废弃违背“自身”意愿的“独夫”、“民贼”。
(二)保民而王
既然孟子提倡王道与当时流行的霸道分野在于贵民,那么王道的施政措施之中必定要以保证人民的生息为重点。故而提出了,欲王天下以成王道,必先从“保民”始,“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梁惠王上》)。
(三)顺应民志
《孟子·梁惠王上》中写到“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意思是说,只要是顺应民意的征伐行为是具有天然正当性的,是救人民于水火,解危困于倒悬,定然得到人民的拥护与支持。“《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徯我后,后来我苏。(《孟子·梁惠王下》)当年成汤的征讨从葛国开始,向东面征讨,西方的夷人便埋怨;南向征讨,北方的狄人便埋怨。都说:‘为什么把我丢在后面!’人民对成汤的盼望如同久旱盼望甘霖,“甘霖”到来之时,便是百姓解困之日。正所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孟子·公孙丑下》)适逢乱世,能有一支代表人民意志的王者之师,当然可以天下无敌。
(四)一统天下
经过上面几节的叙述,接下来就可以谈谈对于孟子“尊王黜霸”王道思想在天下政权结构之一层次的理解。
对于王道政治自身而言是具有一个自我更新的能力的,她的内在精神是反垄断。上面几节提到了有关君主王天下所应当采取的一些措施,但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行王道就是通过走“人民路线”而达到统一天下的政治目的,确切地说统一天下是行霸道君主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但这绝不是行王道所该达到的。行王道追求的是一统天下,虽只一字之差,但二所包含的天下政权组织结构与发展方向却截然不同;可以说王道所追求的天下图式是为了使“保民”这一政治目的一直能够得以贯彻,君王可以行一时之仁,但很难保证其政策千古不移、万世不变。孟子并非像有些学者所说的那样将行王道的理想仅仅寄托于那些手握重兵的诸侯身上;孟子之所以四处讲学,泛言先王,那么激烈的抨击“霸道”倡扬王道,其真正目的是要维护“王道天下”的政治结构,因为这种结构可以保证人民始终都能够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利害权衡与判断,罢黜“民贼”、“独夫”,支持和拥立最能代表他们利益的君王为天下共王,从而也就可以保证社会的动态发展向有利于人民的方向上发展;在不同的时期,人民可以通过比较不同诸侯国间国君的.施政状况辨别贤愚,各诸侯王也忌惮于民众的力量而有警于自身是否实施仁政,有志于“王天下”的国君便可以通过更优的惠民政策以争取民众的信任,最终实践其政治理想,由此天下间便可形成力主于“保民”、“利民”的“优胜劣汰”的政治格局,从而在根本上保证人民的利益。
诸学者在研究孟子王道思想之时往往执着于文字,忽略王道思想“日新”这一核心主题。所谓“日新”即自我革新,唯有与时革新,不断自我丰富的邦国才有可能实践王道,“协和万邦”。汤之所以能灭夏,周之所以可伐商,是有其深刻内因在里面的,《诗经·大雅·文王》中载有的“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想是可以作为以上论断的佐证的。所以若要“王天下”、“行王道”不是有一颗“仁心”就够了的,还应在施政层面多有建树,为当适时各邦国的表率,体现鲜明的先进性。孟子讲“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孟子·公孙丑上》)既然“王不待大”那成汤、文王所依凭的就是“德”,就是能够适时的贴近“民本”,能够更好地代表人民的意志。
孟子的思想论文参考文献篇五
1、孟子一般来说是对孔子的继承,主要表现在仁的方面,直接将孔子的仁学发展为性善论。
认为仁、意、礼、智不是外在给予的,而是我原本就有的,不过不曾切己反思罢了。作为性善论的基础就是“四心”,即所谓恻隐之心、善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孟子又叫作良心和本心。良心就是善心,本心就是原本具有之心。
2、以性善论为基础,孟子的目的是为了推行他的“王道主义”。就是要学习古代圣王的做法,崇尚德治,“以德服人”,使人“中心悦而诚服也”。
3、在提倡王道主义的时候,还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政治原则,就是名贵君轻论。“名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核心是讲得民心者得天下。为了说明民贵君轻的合理性,还借助了天的力量。“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名受之”《万章上》这就是说,天意和民意是相通的',天意的真正意义在于民意。
4、对孔子义利思想的继承。“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当然这里要明确的是,孟子的利,有两个不同的向度。首先是治国方略意义上的。“义”特指王道,“利”特指霸道,分别代表不同的治国方略,是对立的。
其次,是人畜之分意义上的。在这里孟子不否定人必须有一定的利才能生存。主要是一种选择:凡是只选择利,便与禽兽无异;凡事都选择义,便成为一个善人。如何才是真正的善?用孔子的话说是:过犹不及。就是所谓的“中庸”,切记这里的中庸有“时中”的意思,它要求人们必须不断考察事情的客观环境,随客观环境的变而调整自己的行动方案。
大致来说就这几个重要的方面吧,感兴趣还可以具体深入的研究,比如孟子性善论的可能性问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