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参观明故宫遗址心得篇一
《了不起的故宫》是一套非常了不起值得收藏的优质图书,笔者对这套书简直是爱不释手、如获至宝。因为历史类书籍,往往都是比较严肃,活泼感不足,给人一种不太能够亲近的距离感,而此时绝非雷同,绝对是个性万千。
就笔者个人而言,对那些历史类书籍真是不太感冒,为啥呢?太难了,或者不容易理解。其实,这跟个人学习兴趣、学习方式或者有或多或少的一些联系。而入手这本书觉得,简直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果真兴趣来了。
第一,提纲挈领,纲举目张。全书共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宫里的稀世珍宝,下设“如果每天认识一样故宫宝贝、一间小屋里的秘密”等10个系列小故事。第二章皇帝是个玩具迷,下设“皇帝也喜欢看星星吗、不怕寒冷的暖手宝”等九个故事。第三章宝贝们的前生今世,包括“给宝贝建一座大房子、惊心动魄的国宝流浪之路”等6个故事。最后是“写给孩子的话”。这三个章层次感分明,从打出入手、小处着眼;以小见大、大中有小;珠联璧合、相得益彰、首尾呼应。首先,让读者对故宫珍宝有个大体的了解,粗略上了解一二,然后再细分,各个了解;最后,对那些精美物件的前世今生,展开典型分析、详略得当,简直是一本活灵活现的优质教科书。
这样简洁的介绍多么美妙,多么神奇,自然、便捷,的确写得好。可不幸的是,明朝末年,战火纷飞,皇宫里的人们根本没精力好好照顾《永乐大典》,结果其正本和副本也在这时神秘失踪了,没人能说清楚他们去了哪里。直到清朝康熙年间,《永乐大典》竟然又“莫名其妙”的出现了。到了光绪年间,只剩下800多多册了。真是可惜,这套奇书,就这样被糟蹋了,真是让人绝对痛心。据本节最后介绍,《永乐大典》正本消失的真正原因,最终成为历史上的一桩未解之谜。而作者对小读者充满殷切期望,希望小读者们能破解历史之谜,这样的任务型驱动方式果然让人想读、角色感非常明晰。综合来看,这本书从大框架、小细节相结合,遥相辉映、蓬荜生辉,一本值得青少年朋友细细阅读、慢慢回味的一本好书。
参观明故宫遗址心得篇二
《故宫里的博物学之兽谱》,讲了各种各样神奇的兽。兽分三种,第一种:神兽;第二种:普通兽;第三种:异国兽。但这么多的兽,却有一半都不是真的,而是传说。可是我却从中获得了很多真实的历史知识。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也是最可怕的,是戎宣王尸,它的下半身是白马的样子,上半身没有头,想想就可怕。上面记载说它是死而复生的,看得我浑身起鸡皮疙瘩。不过怕归怕,好奇心还是驱使我去看去了解神奇的兽世界。
在这本书里,也有最好笑的,那就是猩猩,就是现在在动物园里吃水果的猩猩。在古人眼里,猩猩是个爱喝酒、爱穿鞋子,味道鲜美的食物,所以,古人们就会把鞋子绑在一起,再准备几坛酒,等猩猩上钩。但是,猩猩也不傻,知道这是圈套,所以,会把那人连同祖先都骂一遍再走,但好像又放不下,最终,不管三七二十一,一下子跑了过去,上钩了。看得我哈哈大笑。
这本书还告诉我们,任何事物不是光看外表的,比如:窫窳,是一个长着马身子和一个猴头的动物,看起来很温顺,但实际是个吃人的危险动物,还好那只是个传说。
看了这些神兽,让我想起了京杭大运河拱宸桥下的那四只神兽——趴蝮。很小的时候,我就常常趴在拱宸桥上往下看桥下的趴蝮。那时候还不知道它们的名字,只知道它们的样子像龙。后来慢慢长大,我去查了资料,才知道它叫趴蝮。传说,趴蝮是龙生的九子之一,因为趴蝮的祖先触犯天条,被贬下凡,压在巨大沉重的龟壳下看运河1000年。获得自由后,人们为了纪念它,所以用石头造了一只趴蝮,防止洪水侵袭。以后,人们就把它当作守护桥梁的吉祥物,寓意四方平安。
看了《故宫里的博物学之兽谱》这本书,我不由得感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这智慧,闪闪发光,熠熠生辉,是祖国五千年文化中的一颗星星。
参观明故宫遗址心得篇三
一天晚上,我与爸爸躺在床上,闲聊最近读过的书。
“爸爸,《故宫里的大怪兽》这套书真是太好看了!”我扬扬手中的书说。
“什么?故宫里的大怪兽?故宫里有大怪兽?”爸爸很好奇。
“是的,故宫里有好多怪兽呢!”我肯定地回答。
“怎么可能?前年暑假,我们一家去过故宫,看到了宫殿屋脊上有不少神兽,宫墙上有一些龙,哪有什么大怪兽?”
“爸爸,这本书说,大怪兽都是在晚上出来,那时候,游客都出去了,当然看不到怪兽!”我告诉爸爸。
“哦,这样啊!”爸爸有些明白了,“那故宫里有哪些怪兽呢?”
“有仙人,有天马,有斗牛,有吻兽、行什,还有睚眦、角瑞、螭虎,还有好多好多。”我一口气说出来。
“这么多啊,这些名字有些我听说过,有些还真不知道呢。”爸爸停了一下,又说:“小家伙,你知道得还不少呢!”
我听了,心里有点得意。
“爸爸,我好想成为书里的李小雨,她有一颗‘洞光宝石’,可以听懂怪兽和动物的话呢!”
“李小雨?书里的人物?”爸爸又问。
我回答道:“李小雨是一个小女孩,她妈妈是故宫文物库房保管员。李小雨妈妈工作很忙,所以李小雨放学以后就只能去故宫玩。如果她妈妈加班,她就得在故宫里过夜。一天傍晚,李小雨捡了一颗‘洞光宝石’,她能听懂动物的话,才知道了故宫里有好多大怪兽。”
“这套书真神奇!我也想读一读。”
“是的,这是一部魔幻小说。”我连连点头,“李小雨和那些怪兽还发生了许多惊险又有趣的故事呢!”
参观明故宫遗址心得篇四
今天我读完了一本书:《故宫里的博物学—清宫海错图》这本书拥有不少精美的图片,还有从原稿上拍摄下的图片,我非常喜欢。
书里面记载了不少现实存在的和古人想象的海洋生物。我认为其中最厉害的是被古人称作为“潜龙鲨”的中华鲟了。中华鲟是一种洄游型鱼类,它们世代都生于长江,长于大海,一辈子不到十年能游数千公里。我爸爸的车五年才开一万公里呢,这可真让我为之佩服。我认为我应该向它们学习这种逆流而上的精神。
提到了中华鲟,那就不得不提一下古人想象出得一种动物—“鹿鱼化鹿”了。据说“鹿鱼化鹿”的原型“鹿鲨”会在大雾弥漫的时候跃出海面,变成鹿。我很想知道古人为什么会蹦出这么奇怪的想法,难道“鹿鲨”真的存在过吗?这还是个迷。
我认为这本书特别有趣,希望你也能读一读。
参观明故宫遗址心得篇五
《故宫里的博物学》一书又名《清宫海错图》,是明末清初的画家聂璜绘制而成,后被收入清宫造办处。主要介绍了我国古代种类繁多的海洋生物及海产品。故宫内的清宫画工笔精细令人赞叹不已,今天,我便走入了故宫出版的《清宫海错图》这本书里,去了解作家笔下神奇的海洋生物!
书中主要讲了中国古代的各种海洋生物与海产。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鳞部,介部,兽部。三大版块介绍海洋中的各种奇鱼异鱼。有平时我们生活中,餐桌上常常可以见到吃到的海鲜;也有难得一见或者极其珍贵的海洋鱼类;更有一些传说中的海洋生物。作者对所绘制的鱼图还进行了注解和说明,再配上相关鱼类的真实照片,名称等,使读者能更加清楚明白书本说介绍的鱼类。
这本书十分好看,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聂璜那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了。譬如他笔下的蛟。虽然古人们的画都是用毛笔画出来的,但聂璜的笔触与色彩的运用也不亚于现代的画家们。碧绿的发须,流线型的身体线条,背上那精细的小圆鳞甲,那栩栩如生的表情,简直令我着迷。怪不得国家动物博物馆的张劲硕副馆长说:“故宫所藏的清宫画,工笔精巧,妙穷毫厘,呼之欲出,让人不禁赞叹不已。”
书中介绍的许许多多鱼类,海产等,可以说是清宫里的一本“海鲜”图了。其中介绍了许多品种的海产品,如鲳鱼、墨鱼子、海蜇、牡蛎等等。这些都是上等的美食,有趣的作者还写下了一些关于美食的小故事。比如墨鱼子在清末时还属于皇室贡品。一次慈禧太后感冒,什么也吃不下,多亏墨鱼子令其食欲大增。
这本书让我欣赏到了美丽的画作,了解了我们伟大祖国丰富的海洋物产,知道了与它们有关的神话故事,文化渊源等等。本书不仅为我们打开了一个了解古代文化的大门,更是启发我们青少年学习科学的一把钥匙。令我们了解许许多多海洋的知识,更激发我们对于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继续发扬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