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顿悟的意义篇一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人才共同奋斗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作为企业的管理者,悟彻员工的内外心理,准确理解员工需求并善加引导,是取得员工高效工作状态的关键。在管理员工的过程中,我有幸经历了一次顿悟,使我对于企业管理产生了深刻的体会。本文将通过依次介绍员工价值、激发员工潜能、关注员工发展、倾听员工声音以及培养良好的工作氛围五个方面的心得体会,展现我在管理员工中的顿悟。
首先,悟彻员工的价值对于建立一个优秀的团队至关重要。每个员工都是企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有自己独特的才能和经验。作为管理者,我们需要认识到每个员工的价值,并合理利用他们的专长,使整个团队能够充分发挥所长。通过悟彻员工的价值,我意识到员工的潜力远远超过想象。一个善于发现和培养员工潜力的管理者,会在严峻竞争中取得优势,带领团队实现更大的突破。
其次,激发员工潜能是有效管理员工的基础。员工在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挥才能,会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工作。激励员工的方法有很多,例如给予适当的奖励,提供发展和晋升的机会。但我逐渐认识到,真正激发员工潜能的不是物质利益,而是对员工的关心和尊重。员工更加需要被认同和赞赏,理解他们的困惑和需求,并与他们一起制定目标和计划。只有通过真诚的沟通和关心,才能激发员工内在的潜能,使他们在工作中展现出最佳状态。
再次,关注员工的发展是管理员工中不可忽视的一环。员工在工作中追求的不仅仅是薪水的增长,更是个人价值的实现和职业成长的机会。作为管理者,我们需要密切关注员工的职业发展规划,为员工提供适当的培训和学习机会,让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和知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根据员工的个人需求和兴趣,为他们提供适合的岗位和发展方向,使员工在工作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并在个人发展上有所突破。
此外,倾听员工的声音也是管理员工的重要一环。在日常工作中,员工常常会遇到各种问题和矛盾,如果管理者能够倾听并解决员工的问题,将会建立起更加良好的工作关系。我领悟到,倾听员工不仅要关注他们的工作需求,更要理解他们的情感需求。对于员工的诉求,我们需要及时回应并给予指导和支持。通过与员工的沟通,帮助员工解决问题,不仅能够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也会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忠诚度。
最后,建立良好的工作氛围是管理员工的关键环节。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能够使员工感受到轻松宜人的工作环境,更容易产生创造性的思维和积极的工作态度。作为管理者,我们需要在工作中树立起积极向上的态度,并严格要求自己。同时,也要营造一个相互尊重和信任的团队文化,鼓励员工分享经验和互相支持,使员工能够在和谐的工作氛围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综上所述,通过对员工价值的悟彻、激发员工潜能、关注员工发展、倾听员工声音以及培养良好的工作氛围这五个方面的心得体会,我在管理员工中得到了一次顿悟。作为管理者,我们要全心全意关注员工的需求和发展,以此为基础建立起一个稳定、团结、高效的团队,为企业的蓬勃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取得突破,实现个人和企业的共同发展。
顿悟的意义篇二
作为一名管理人员,不仅要管理好公司的运营,还需要正确的处理员工关系。在长期的管理经验中,我收获了许多关于管理员工的顿悟心得体会。这些体会既有我自身的思考,也借鉴了众多成功管理者的经验,今天我将分享其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第二段:重视沟通
作为一名管理者,与员工进行沟通是至关重要的。沟通不仅仅是简单的传递信息,更是一种有效交流与倾听的艺术。通过与员工的及时沟通,我发现员工更愿意分享他们的想法和困惑,并且对他们的工作产生了更高的参与感。因此,作为一名管理者,我们应该重视与员工的沟通,及时传递信息,了解他们的需求和观点。
第三段:激励与承认
激励与承认是激发员工工作动力的关键。一份工作环境良好的公司,会激励员工表现出色,加强对员工的承认和肯定,无论是通过薪酬制度、晋升机会,还是公开表扬。我深刻体会到了这一点,当我认真倾听员工的意见并及时处理他们的问题时,员工反馈非常积极。时不时地给予员工赞扬和鼓励,可以增强员工的自信心和工作效率,激发他们更好的发挥工作潜力。
第四段: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
一个有凝聚力的团队可以更好地发挥出员工的潜力和配合精神。我认识到,员工之间的有效合作对于公司的成功和员工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通过鼓励员工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并建立积极健康的竞争意识,可以激发创新的火花。此外,建立和谐的工作氛围,保持团队成员之间的互相尊重和信任,也是培养良好团队合作意识的关键。
第五段:持续培训和个人成长
作为管理者,自我提升和团队培训是不可或缺的。只有不断学习和发展,我们才能与时俱进,保持竞争力。同时,为了激励员工,我经常推荐继续教育或定期培训机会,以帮助他们提升自己的技能和知识。员工会感激这样的机会,因为他们能够在不断学习和成长中提高自己,并为公司做出更大贡献。因此,不断培训和个人成长是促进员工满意度和公司发展的重要因素。
结束段:总结
通过我的管理经验和对员工的顿悟心得体会,我深切明白管理并不仅仅是领导工作和指令,更在于引导和激励员工,建立良好的员工关系和团队合作。只有不断改进和学习,才能在管理中不断进步,为公司和员工创造更好的未来。希望我所分享的这些心得和体会,能给其他管理者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让我们共同努力,提升员工满意度和公司业绩。
顿悟的意义篇三
喧熙是行走的浮华,当华丽谢幕之后那才是最真的容颜,享受寂静,并不是孤单的招摇,而是心中自有桃源,便可静悟云水禅心。静,能悟得一切,一切外在物质与繁华都不是自己的,唯有心才是,何苦庸人自扰呢?放下一切欲望,心才会镇定从容。
时光是安静的,不盼,不念,任思绪流连于文字的馨香,只在属于自己的世界倾听。我觉得但凡真正喜爱文字的人是安静的,安静,是对心灵的净化,静悟,才不会为虚荣所累,清透,才可以认真描绘自己的风景。
光阴总是不紧不慢的走着,许你暇想,许你沉思,许你留连于自己的独白,其实能够静下来,就是一种心灵的升华,沉静,是享受与体会生活,沉静,是一种难得的美丽。
或许光阴许我这般寂静是最顺应自然的,至少不悲不喜也无惆怅落寞,如此,拾笔,浸染时光的颜色写就这一段墨色年华,纵世事繁华纷扰,我只愿做个素心之人,听风、观云,赏落墨。
倾听时光,任思绪随心徜徉,几许流连,几许微醉,此时,无需太多言语表白,只听凭那些浅浅淡淡的情愫在心里滋生、蔓延。
顿悟的意义篇四
年幼时,我不止一次见过人们恶意或无意地伤害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一虫一鸟。道路旁山林间,经常见到被人捕捉,弄死后又遗弃的小昆虫;被游人折来玩耍的残枝败柳。年幼的我,见到这一切,心里所感到地只是一种可怕,为那昆虫,树木的死感到可惜。
长大了,我又不止一次地在报纸上看到那些残忍的大人们为了自身的利益残杀生灵。看着报纸上那些血淋淋的图片,心里所感到的不止是年幼时的可惜,而是一种难以言清的心痛。那些可怜的动物们啊,一定对生感到畏惧了!
可是我想错了!花丛里,依然飞舞着小昆虫们那辛勤的身影;树林里,花草树木依然郁郁葱葱;草原上,动物们依然奔跑着,它们不知道下一刻自己会不会成为残杀的对象,但它们依然活着,顽强地、快乐地活着!
看到这,我不禁想到,昆虫、树木花草、动物在这样的环境中依旧快乐、玩强的活着,何况人呢?人是最高等的生物,人的生命是自然的厚赐,可以决定那些幼小生灵的生死。
但是,有些人对这份厚赐不以为然,任意挥霍,却又总希望它永恒。遇到少许挫折,就轻易地结束自己的生命,轻易地放弃了这份自然的厚赐。
昆虫们说:“活着,真好!”
花草树木们说:“活着,真好!”
为什么我们人类不说:“活着,真好!”而且要大声地说:“快乐地活着,真好!”
顿悟的意义篇五
随着新冠疫情的爆发,全球范围内的隔离措施成为了常态。在这个特殊的时期里,我们被迫与外界隔离,无法像往常一样自由地生活。然而,隔离期间不仅是一段身体上的隔离,更是一段思想和心灵上的闭关修行。在这段特殊的时间里,我逐渐领悟了很多道理,体会了很多失去了才会珍惜的心情。
首先,在隔离期间,我体会到了家庭的珍贵。在平时的忙碌中,我往往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工作或学习上,很少有时间陪伴家人。然而,在隔离期间,我重新与家人呆在一起,享受着其它时候所无法拥有的难得时光。我与父母一起做饭、看电影,聊天,而这些看似普通的事情,却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快乐。我意识到,家人的陪伴是无可替代的财富,是生活中最珍贵的一部分。
其次,在隔离期间,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健康的重要性。被迫与外界隔离,让我更加珍惜原本可以自由呼吸新鲜空气的日子。我时常回想起过去逛街、户外活动的美好时光,怀念着曾经我对健康疏于关注的自己。现在,我更加注重锻炼身体,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因为我深知,只有拥有了健康,才能拥有一切。
第三,受到隔离的影响,我也慢慢开始关注自己的精神世界。在隔离期间,无法外出与人交流,让我感到更深的寂寞和孤独。此时,我开始思考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开始尝试寻找更多的精神寄托。我开始阅读,思考,沉思自省。这段时间里,我读了许多优秀的书籍,从中汲取了许多真理和智慧。我逐渐意识到,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是很宝贵的,只有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才能真正实现自我。
第四,隔离期间改变了我的价值观。在过去,我经常追逐名利,以为只有拥有了金钱和地位才能称得上成功。然而,在隔离期间,我看到了很多事实,看到了很多在危机中拼尽全力保护他人的人们,他们无私奉献,坚守岗位,这些人才是真正的英雄。我开始重新思考我对于“成功”的定义,逐渐意识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对他人的贡献才是真正的成功。
最后,隔离期间让我更加深入思考了人生和生命的意义。在这段时间里,我看到了很多人因疫情而失去了生命。这使我深刻意识到,生命是如此的脆弱,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天,过好每一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追求,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我希望能够过上有意义、有价值的生活,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去帮助别人,去改变世界。
总之,在隔离期间,我们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获得了很多收获和启示。我们开始重视家庭、健康、精神世界,重新思考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尽管隔离期间没有外出的自由,但我们却在这段特殊的时间里变得更加自由、内心更加丰盈。随着隔离措施的逐渐放松,我们要铭记这段特殊的经历,珍惜生活中的一切,过上更加有意义的生活。
顿悟的意义篇六
随着新冠病毒在全球的暴发,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实施隔离措施,以遏制病毒的传播。在隔离期间,我们被迫呆在家里,无法像以前那样外出工作、学习和社交。这段经历是一次独特的旅程,虽然困难和不便,但也给了我们机会思考生活的真正意义。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在隔离期间的顿悟心得体会。
首先,我发现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是最重要的。在繁忙的工作和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忽略了与家人和朋友的联系。隔离期间,我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和他们共进晚餐,聊天,一起做家务。这样的时刻让我更加珍惜与家人在一起的时光,也让我更加明白,无论发生什么,家人和朋友的陪伴才是最为可贵的。
其次,我在隔离期间意识到了自我价值的重要性。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经常为了工作、赚钱和追求个人成就而忙碌。但是,在隔离期间,所有的这些都变得无足轻重。在家里的日子里,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追求,明确了自己真正想要的事物。我开始关注自己的情绪和内心的声音,学会更好地照顾自己。我明白了,无论我们在外面多么忙碌甚至追求了什么,只有拥有健康、内心满足和平衡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隔离期间还让我更加珍惜大自然的美好。在平时,我们经常忽视了周围的自然环境,在城市的喧嚣中生活。但是在隔离期间,我重新发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它对我们身心的治愈作用。我每天都会打开窗户,呼吸新鲜的空气,欣赏蔚蓝的天空和绿色的植物。我也会去阳台或者花园,看鸟儿飞翔和树叶摇曳。这些简单而美妙的时刻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和温暖,让我更加明白我们与自然的关系。
最后,隔离期间给了我时间思考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被琐事和现实情况所困扰,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追寻自己内心深处真正渴望的东西。但是,在隔离期间,我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思考自己的梦想和目标,也更加坚定了实现它们的决心。我明白了,即使在困难时刻,我们也不能失去追求梦想的勇气和决心,因为只有实现梦想,我们才能真正感到幸福和满足。
总的来说,隔离期间的经历让我更加珍惜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明白了自我价值的重要性,重新发现大自然的美好,以及思考自己的梦想和目标。这段时间虽然充满了困难和挑战,但也是一次宝贵的顿悟之旅。希望在将来的日子里,我们能够从中汲取力量,重新审视生活的意义,追求内心真正渴望的东西,并活出更加充实和有意义的生活。
顿悟的意义篇七
烈日当空。风还是夏天里翻滚的热浪。风过树梢,枝叶轻轻摇动,地下的疏影斑斑驳驳。
天是素净的湛蓝,云也很白,纯粹而独立,全无牵扯,一朵就是一朵。
寒蝉已报秋来,但夏的火热依然停留,肆意而张扬。
城市的街头,依然车水马龙。仿佛与此前的静寂无关,又仿佛什么都不曾发生过。
车来车往,人海茫茫,都在这繁华的.街头。
在这里,曾经发生过多少故事,曾经多少次热泪盈眶,如今都像这天空,云淡风轻。
时光默然不语,只是悄无声息珍藏了我们的书卷气、烟火气。
过去的日子,如同一个老友,或是一壶老酒,陈酿留香,情怀依旧。
电话那端轻轻的问候波澜不惊。素笺小字,横竖撇捺笔走龙蛇,牵挂和惦念一直不曾远离。
知己就是,随时可以无端打扰,可以无话不聊,可以来去自如的那种。
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的那种。
如年代久远的一曲《高山流水》,即便失传,清音绕梁,蜂蝶飞舞,音韵尚在心间。
在人间,可俗可雅,可离可亲。
沿途走来,雨水、汗水、泪水,已经互相糅合在一起,分不清楚。
在路的两旁遍洒花种,一路走过,一路姹紫嫣红。蓝蓝绿绿的随风舞,红红翠翠的在心间。
路啊,一直延伸,延伸至世界的尽头。而我们,一直往前走……
顿悟的意义篇八
《六祖坛经》用了两种般若系统的经典,一是《金刚般若经》,二是《文殊说般若经》。经中引用并提到《金刚经》的句子和内容的,有如下几处:
1·〈行由品〉:“惠能一闻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即开悟,遂问客诵何经?客曰:《金刚经》。”
2·同品又说:“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3·同品又有:“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以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
4·〈般若品〉全品都谈摩诃般若波罗蜜的意义,同时强调“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又说:“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而称此法门为“般若三昧”。
5·〈定慧品〉引《文殊说般若经》所提倡的“一行三昧”来说明《净名经》(即《维摩经》的'“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这两句话。
现在我们要讨论它所引的般若系统经典的思想及其目的。首先我们必须注意《金刚经》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对于《六祖坛经》思想的重要性,和惠能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禅宗史上最伟大的禅师的原因。这句话虽然是《金刚般若经》的精义所在,但不一定最重要的经句。《金刚经》的通常论法是:“无法相,亦无非无法相”,“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非法非非法”。这是排除执著,不执空也不执有;执有固然是有,执空还是落于句话而言,虽然叫它“无住”,但还是要有“心”。这个心在现象上是智慧心,无住是不住于烦恼心,虽不住于烦恼心,但仍然有智慧心。因为求见清净的佛性需要智慧,面对众生的救济也需要智慧,所以是“有”而不是“空”。若将这句话连著《金刚经》的前文来看,是说生了清净心的菩萨,庄严了佛的国土,等于没有庄严佛的国土,那才叫庄严了佛的国土;也就是行一切善等于没有行一切善,那才叫行一切善。的确,这种清净心就是无执著的智慧心,六祖惠能听了这句经文就开悟,也就是跟智慧心相应。不过《金刚经》没有说到开悟之后悟的是佛性,开悟本身就是目的,这跟六祖所体会的有所出入。
至于《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将这两句的前后经文连起来看,是说不要把如来的身相当成真实的如来,因为如来不可以用他的向相来衡量和范围,也可以说如来是遍于一切相而不等于任何一相,不能认定任何一相就是佛;对所有一切相都不执著才能真正见到如来。所以其下还有两句经文:“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可是从《六祖坛经》的观点来看,“相”是虚妄的,而心性是实在的,所以《六祖坛经》说:“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本不生灭”,这种不生又不灭的本心和本性,在《金刚经》中是看不到的,也就是说,相无性有,这与《楞伽经》的思想有些相同。
在《六祖坛经》中没有举出《文殊说般若经》的名字,但其所举“一行三昧”是出于《文殊说般若经》,而且在第四祖道信的“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早已引用过此经的“一行三昧”之修行方法,目的是在以该经的“念佛心是佛”说明《楞伽经》的“诸佛心第一”。《文殊说般若经》提到,在没有进入一行三昧之前,“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击心一佛,专称名字”。进入一行三昧之后,便是“法界一相,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如法界缘,不退不坏,不思议,无碍无相”。可见《六祖坛经》引用一行三昧的目的,不在于般若的思想,而是在于修行的目的;著重的是一行三昧的本身,不是进入三昧的方法。所以《六祖坛经》说:“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文殊说般若经》中并未作如是说,即是《维摩经》的境界,也可以说,法界一相,无碍无相;因为无碍,所以行住坐卧的日常生活,都在三昧之中。这到后来的《无门关》便说出:“那伽(以龙喻佛)常在定,无有不定时”的思想,实际上也是智慧的功用。
至于“般若三昧”之名,未见于任何其他经典,而《六祖坛经》说修行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经》,就能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所谓般若行,是指离一切境而无生灭,能够“来去自由,心体无滞”,它就是“无住无往亦无来”的大智慧,以此智慧观照切法而能够“无念无忆无著”,这就是见性成佛的般若三昧。
在《六祖坛经》中也特别强调摩诃般若波罗蜜,并且要大众以清净心来念这句话,能得智慧;念时不仅是用口念,而且要心口相应,可见这是修行的方法,他把“摩诃”解释为广大的心量,如虚空无有边,没有一法可得,因为自性真空。可是《六祖坛经》又提醒我们,不要认为是空就以空心静坐而成无记空;也就是说,既对一切法不可执著,也不可让心中成为一片空洞。这还是从修行的方法来肯定“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观点,同时也否定了一般所说的“沈空滞寂”就是悟境的观念。禅宗的悟是指在活活泼泼的生活中,不受任何境界所动摇的心。
《六祖坛经》里的《涅槃经》和《维摩经》思想
如来藏在不同的经论中有许多不同的名字,但指的是同一个观点,例如:佛性、自性、法本性、本性、如来藏、法藏、真如、清净心等都是。《六祖坛经》中提到六祖惠能曾为无尽藏比丘尼解释《大涅槃经》的妙义,此外他也在广州法性寺见到印宗法师讲《大涅槃经》。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思想即出于《大涅槃经》,可见六祖惠能当时所处的环境,佛性思想的信仰非常普遍。
《六祖坛经》中有几处也引用《维摩经》,兹列举如下:
1·〈般若品〉云:“《净名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性。”
2·〈疑问品〉云“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出于《维摩经·化国品》。
3·〈定慧品〉云:“如《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出于《维摩经·菩萨品》。
4·〈定慧品〉云:“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却被维摩诘诃”,这是出于《维摩经·弟子品》。
5·〈定慧品〉云:“故经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出于《维摩经·佛国品》。
6·〈行由品〉云:“佛法是不二之法”,是出于《维摩经·入不二法门品》。
从以上对《维摩经》经文的引证之多,可见其对于《六祖坛经》的影响之大。《维摩经》的思想被《六祖坛经》所用的,第一是顿悟的观念,第二是净心直心的观念,第三是行住坐卧的日常生活就是修行的观念,第四是动静一体的观念,第五是不二的观念。
1·所谓顿悟的思想,应该是从“教相判释”的思想而来的。从印度到中国唐朝的佛教史上,对佛经性质和层次的分类有许多家教相的判释。大致上认定佛对上根人用直接法的顿教,对中下根人则用迂回次第而说的渐教。六祖惠能既然能在听了《金刚经》的经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立时开悟,当然就是《净名经》所说“即时豁然,还得本性”,那也就是顿悟。所以《六祖坛经》中有五处以上用到“顿教”来形容他的法门,又提到“顿见真如本性是顿悟菩提”,这都是从《维摩经》的观点而来。
2·《六祖坛经》以直心和净心来解释智慧,以智慧做为佛性和清净心的作用,把不动的自性称为“定”。因此他说“定”和“慧”相当于灯和光的关系,没有光不叫灯一定有光,它是不二之法。“直心”的心就是清净的心,有了清净的心一定是通过智慧而见到了佛性,是体用不二;如果行直心,必定是净心,那一定能见佛性,所以他劝人不要执著心外的一切法,如此则离烦恼而证菩提。
3·日常生活就是修行,这与中国南方的山林佛教有关,必须劳作以维持生活,同时也与提倡佛教的普遍化有关。此外,六祖惠能自己的开悟是在听到《金刚经》的经句便“言下大悟”。他原先是到猎人的队伍去做帮手。所以他不以为必须经过打坐修行才能明心见性,只要当下能够于一切法不执著,便与佛同。因此他要引《维摩经》所说的“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却被维摩诘所诃责”的例子为他的知己;禅宗也因《六祖坛经》做如此的提倡而开出与印度佛教不相同的局面。
动静一体的观念。一般人的看法,动和静是两种不同的现象,动的时候不是静,静的时候无法动。可是从《六祖坛经》所见,在一切境界里,身体可以跟著动,而智慧心也有所反应,但是称为“真如”的心体是不动的。然而不要以为叫做智慧的作用真会动,它只是随境反映的作用,不是对境起执的作用。反映是外境本身的现象,起执就是内在烦恼的作用;既然只是反映,它没有真正的动。如镜中的像,水面的影,与镜和水本身无关。但它不是没有作用,而是有大作用,这就是把法用之于世间而不逃避世间。禅宗能够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能够长久普遍地受到欢迎,就是由于它能像佛经里所说,莲花出于污泥而不为污泥所染,处于动态的环境还能保持不动的宁静心。
5·《维摩经》的不二思想。在该经中有二十七位菩萨提出二十七种不同的观点来说明对于“不二”的看法,都是用两个相对的观念和事物来说明既非一亦非二的道理。世间的一切学问,不论是由哲学、宗教和科学等任何立场来看世间的现象和观念,都不出相对的或二分法的观点。即使是讲一元论也是二分法,因为讲二是对立的,讲一也是等于二,因为单独的一不能成立也不可能出现,只有从多才能见到一,或者从一切的现象而看全部的本体。如果要讲一,一定是二或是多,所以不客站在那个立场,总有它的矛盾不通之处,因此《维摩经》提出不二的观点。不二不等于一,也不等于二,那是真不二。也可以说,二是一的两面,一是二的全体;有一一定是与二同在,有二一定不离一,此即《六祖坛经》所说定慧不二、动静不二、善恶不二、众生与佛不二、世间与出世间不二等等。因此,《六祖坛经》最后的〈付嘱品〉说:“动用三十六对”;所谓动用,是从清净的自性而取智慧的功用,六祖理出三十六对相对的观念和事相,要大家能够出离两边通达地运用,实际上也就是不二法门的衍伸。
《六祖坛经》里所见其他经典的思想
在《六祖坛经》中所见的如来藏系统的经典,除以上所举的《大涅般经》和《维摩经》之外,尚有《菩萨戒经》、《法华经》、《华严经》、《观无量寿佛经》、《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等。
1·〈般若品〉无相颂首句云:“说通及心通”,是出于《楞伽经》的〈一切佛语心品〉。
2·〈般若品〉及〈坐禅品〉两处引用:“《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这是指《梵网菩萨戒经》。
3·〈般若品〉又说:“一切草木,有情无情,悉皆蒙润”,这是出于《法华经》的〈药草喻品〉。
4·〈机缘品〉云:“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这是用《六祖坛经》的心法解释《法华经》义。
5·〈忏悔品〉引用《华严经》的〈净行品〉三归依的偈而云:“经云,分明言自归依佛,不方归依他佛,自佛不归,无所依处。”
6·〈疑问品〉:“世尊在舍卫城中说西方引化,经文分明,去此不远,若论相说,里数有十万八千”,此处引的是《观无量寿佛经》及《阿弥陀经》。
7·〈忏悔品〉引用菩萨的四私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是出于《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现在将以上所引资料,说明其意义如下:
1·《六祖坛经》所说:“说通和心通”,通常称为“宗通、说通”,是指教理和证悟。如果没有实际证悟的经验,不会真正懂得佛陀所说甚深的教理;如果对经典真正认识了解的话,也必定是有了实际证悟经验的人。所以,在惠能以一个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人,能够听懂《金刚经》,而且又能为人解说《涅槃经》,然后又把他自己对于佛法的所知所见说了出来,完成一部《六祖坛经》,这就是实证的悟境和教理的认识彼此呼应。有一样通达,必能两样一起通达。所以自古以来,在佛教里有两句话,“从禅出教”和“藉教悟宗”。惠能讲出《六祖坛经》是从禅出教,他闻《金刚经》而开悟是藉教悟宗。禅也好,宗也好,都同样是指佛性和自心的一体之两面,此即如来藏思想的表现。
2·《梵网菩萨戒经》的思想架构是属于《华严经》的系统,所以它跟《华严经》一样,主张以清净心为本。清净心实际上就是众生的本有佛性,所以《维摩经》叫它为“本心”。所谓开悟就是悟此清净的本心和众生的本性,也是非常坚固而富有感化力的佛性,在众生称为如来藏;它里边藏著的是本来的佛,也就是自心之中藏著本有的佛性。如果能够一念之间顿息一切的执著攀缘妄想,便叫做“顿见真如本性”,发觉众生与佛无二无别。清净心的色彩贯穿著《六祖坛经》的思想,也可以说,《六祖坛经》的所谓最尊最上最第一的法门,便是叫人明自心自性的法门。
3·《法华经》原来的比喻,是指佛法平等,但众生根器有大小,所得的利益也有多少。《六祖坛经》则把雨水比成佛性,雨水能够普及一切草木,有情和无情众生都能得到利益,那表示佛性遍于一切众生,乃至于无情,也都有佛性。虽然如此,《六祖坛经》也看到有些脆弱的草木若遇到大雨,不但不得利益,还会受到损害,因此又把《六祖坛经》所说的法门比喻为大雨,根性小的人听到之后,反而会产生障碍。因此它强调,众生的自性虽与佛无二,但若是小根小智的人,并不会生信心。
4·本来《法华经》所说佛的知见,就是成佛的意思;佛所知佛所见,是圆满无缺的智慧的功能,不是众生的知识和烦恼的执著,因此把佛的知见解说为禅法的内容。不过《法华经》并没有说开佛知见就等于《六祖坛经》所讲的见性和开悟;两者是否相同,尚有斟酌余地,在《六祖坛经》的立场则认为相同。
5·因为《华严经》主张净心缘起,所以受到《六祖坛经》的重视,本来《华严经·净行品》所讲的自归依是指归依三宝的那个人自己归依三宝了,因此下边还有一句,“当愿众生”也能像自己一样,从三宝得到利益,并未肯定地说是归依自己的自心三宝。可是《六祖坛经》却把自己归依三宝解释为归依自己的自心三宝。如果从《华严经》的基本思想来讲,可以像《六祖坛经》如此解释;不过《六祖坛经》是用《梵网菩萨戒经》所说“本元自性清净”的观点来解释《华严经》所说的三归依偈。
6·《六祖坛经》出现的时候,弥陀净土的思想和信仰在中国已非常盛行,像《六祖坛经》这样主张开发自心和自性世界的佛教信仰,必然和求生西方净土的阿弥陀佛信仰有观念上和方法上的冲突。弥陀净土重视以佛力往生佛国,而禅宗重视自净其心,言下顿悟,不立文字,不向心外求法,也不见心外有佛,故吸与弥陀净土信仰辩论的必要。可是它也不能否定弥陀法门的价值,所以《六祖坛经》根据《观无量寿经》所说的:“阿弥陀佛去引不远,汝当击念谛视彼国,净业成者”,著重在“净业者”这一点上。所以《六祖坛经》说,如果能自净其心,“即除十恶等障,念念见性”,则弥陀佛土“去此不远”,其实就是后来有人解释为“自性弥陀,唯心净土”的思想,而把《观无量寿经》主张的要修三种福业的观念省略了。从这一段看,阿弥陀净土的思想,虽也属于如来藏的系统,比如称阿弥陀佛的因地为法藏比丘,意即一切法的库藏,含有如来藏的意思在内:但是《六祖坛经》不能接受怀著不善之心也能念佛往生的观念。也就是说,必须先要做到自净其心,才能往生佛国净土。
7·《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的四弘誓愿,是菩萨戒的基础,又叫做一切菩萨成佛的通愿。发大乘心,求成佛道,就是菩萨初发心。若要求受菩萨戒,先要忏悔、发愿,然后接受三皈,《六祖坛经》就是以此架构来劝人实践它的法门。不过,《六祖坛经》在四弘誓愿之上多加了“自心”和“自性”的观念,因为自心是无量广大的智慧心,自性是清净不动无障碍的佛性,所以发愿度无量众生不是心外真有众生可度,断一切烦恼不是心外真有烦恼可断,修学一切法门不是心外真有法门可学,成无上佛道不是心外真有佛道可成。如果不是这样,便成了心外有众生、有烦恼、有法、有佛,那是二法,不是不二法;那是执著攀缘,不是解脱自在。但也因此造成许多人的误解:自己尚在烦恼中而说没有烦恼,也不需要断烦恼;不懂佛法而认为没有佛法可学;无能帮助众生而认为心外没有众生需要度;不知佛道是什么就认为不需要成佛。这就变成了邪见,亦即《六祖坛经》所说的“邪迷”、“诳妄”、“不善”、“嫉妒”、“恶毒”等的心理现象。
《六祖坛经》的法门又叫做无念法门,《六祖坛经》的修行叫无念行,连带著无念的观念,还有许多名词。在〈般若品〉有“无住无往亦无来”、“无念无忆无著”、“无相”;在〈定慧品〉有“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在〈忏悔品〉有“无相忏悔”、“无相三归依戒”。
“无念”一词最早见于《大乘起信论》,但《六祖坛经》是不是受了起信论的影响,不得而知;在《金刚经》有这种暗示,那就是“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六祖坛经》不用无心而用无念,可能是怕把染著心和清净心混淆。《六祖坛经》中所讲的自心一定是清净心,无念是指前念、今念、后念,念念不被愚迷、骄狂、嫉妒等心念所染;而且念念之中,前念、今念、后念不被前境所缚,所以“心不染著是为无念”
“无住无往无来”是用之解释“摩诃般若波罗蜜”的,它说明了用大智慧来超越一切烦恼的事实,所以《六祖坛经》说“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它不是本来没有而现在有,也不是现在一直停在这儿,从来没有离开过;不能说它是有或是没有,不能用任何话来形容它。同样地,如果运用大智慧,便能使我们的心,不停留在任何一个念头上,也不被任何念头所吸引。“无住”是指现在,“无往”是指过去,“无来”是指未来。也就是在每一个念头上面都没有我,实际上就是无我的意思。“无忆无著”,所谓“忆”和“著”是指对过去现在未来的偏差和事物有取有舍,那就是烦恼。因此《六祖坛经》说:“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会,即是见性成佛道。”
“无相”这个名词也是从《金刚经》的经句而来。前面已举过《六祖坛经》所用的《金刚经》的一句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而且《金刚经》又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其实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这三种是指众生的自我中心和他的生活环境,寿者相是众生在时间上活动的现象,四种相也就是众生在时空中的关系和现象,这些叫做一切相。唯有离开一切相,才能发现无上的真如心。因此《六祖坛经》要求我们以无念得到智慧,以无相亲证佛性。所谓无相是指离开内外相对的相以及体用相对的相。
《六祖坛经》的生活实践
佛教徒的生活实践通常是用戒定慧三无漏学作依准。依戒摄身,依定摄心,依慧指导各方面乞讨的行为,这是佛法不变的原则。在受戒之前需要发愿、忏悔,发愿是愿意接受佛法修行佛道,如《坛经·忏悔品》所举的四弘誓愿;忏悔是对于三世的罪障以至诚垦切心来忏悔。凡夫在受戒之后,对于戒律的持守,尚有违反的可能,所以还要忏悔。一次一次地违犯,再不断地忏悔,就能持得愈来愈清净,犯过失的可能愈来愈少。《六祖坛经》也鼓励这一点,所以设有〈忏悔品〉,里边包括忏悔发愿和受三归依戒。然其与一般经典所不同的,是强调“无相”的观念。无相的意思是心外无法,一切法皆是从自己的心中所显现,归依三宝也即是归依自心,以“自心”归依“觉”、以“自心”归依“正”、以“自心”归依“净”,便是归依了三宝。
一般的说法是以坐禅来达到定和慧的目的,而《六祖坛经》于此也有不同的观点。
通常认为坐禅的方法不出于禅观,也就是用各种不同的观想法,例如数息观和不净观,或五停心观等,来达到身心统一及超越身心之外的目的,可是《六祖坛经》对此有所批评,它主张既不要著心,也不要著净,也不是不动。如果著心,那是妄想;如果著净,那是妄念;如果是不动,只有自性才能办得到,所以它说:“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这对于传统的次第禅观而言,是不相同的,传统的次第禅观,是要在一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用心去放在一定的方法上,然后使得散乱心逐渐减少,以至消失而入定境。可是《六祖坛经》所说的坐禅不在于打坐,乃在使得自己的心当下不起杂念而能见到不动的自性,叫坐禅。能够达到这样的程度,内心自然不乱,所以也叫定,并且说这是真正的禅、真正的定。从外面看叫做禅,从内看叫做定;实际上,坐禅、禅定,是指同一桩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