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稿是演讲者根据几条原则性的提纲进行演讲,比较灵活,便于临场发挥,真实感强,又具有照读式演讲和背诵式演讲的长处。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演讲稿,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演讲稿,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以袁隆平写演讲稿篇一
大家好。很荣幸在今天的座谈会上发言。
前不久袁隆平院士逝世的消息让我等痛心。然,斯人已逝,如今致敬的最好方式就是我们新一代青年汲前辈精神,接力奋斗。所以今天我发言的主题是:致敬袁老学习精神,终生求知再创新功。
古湍飞瀑,终生求知让我们能在专业领域精益求精,永攀高峰。
耄耋之年的袁老仍在攻关超级稻研究,并愿为了其推广到全世界而练习英语。在我看来,这不只体现了袁老心中有大爱,更体现出他对专业知识储备要求之高。或许在座的各位想问:“英语与袁老专业有什么关系?”其实,相关领域的研究会推进所属专业学习。就像意大利画家达芬奇为摸清人体每块肌肉去解剖尸体,终成美术史上一颗熠熠生辉的星。而这类学习好比瀑布,瀑布飞流而下,冲击力形成的,不是独独一个小而深的坑,而是一大片的湖泊。故终生求知,精研自己专业同时学习相关领域,终会让我们在专业上有所突破。
静水流深,终生求知让我们修身炼心,成就更好的自己。
水到渠成,我们这个年龄段的青年学生当秉前辈学习精神,再创新辉煌。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袁老用切身行动告诉我们:生命不息,学习不止。我们也应收下前辈之“水”,于心田修渠,让终生求知之水长流,进而提高自我修养。甚至能像袁老一样,为国家、乃至全人类的事业增一点光、发一份热;充分利用这本该学习的年龄,练好本领、将自己火热的青春投入无限的进步中。
袁老之风,如高山仰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希望在座各位,饮源头水,以学为舟,把握青春,承前辈事业,再创不世之功!
我的发言结束,谢谢大家!
以袁隆平写演讲稿篇二
了解他之后才发现他也是有着一颗年轻人热血青春的心的一位科学家。袁隆平在近日举办的中非农业合作发展研讨会上,全程用英文致辞脱稿,而且发音非常标准。除了说英语很流利,他还会说俄语,还会拉小提琴,跳踢踏舞等等。袁隆平身上都有我们大部分年轻人都没有的才艺。
尽管梦想的道路充满重重困难,只要坚持住,努力拼搏,梦想就会实现。在实现梦想过程中我们也要不断学习,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汗水,创新丰富我们的梦想。这就要求我们要学活到老学到老,做一个新时代,有创新能力,艰苦奋斗,不怕吃苦,与时俱进的青年人。我们要把老一辈革命精神,创新精神,顽强精神传承下去,继承并发扬,这样更能展现出我们年轻一代的朝气蓬勃。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只有学习我们才能完善自己,成就自己,我们的梦想才能飞得更高,青春才会更精彩。所以,让我们一起努力拼搏,放飞青春吧!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以袁隆平写演讲稿篇三
大家好!
不容置疑:民以食为天。在我们这个人口大国,真正解决吃饭问题只是近些年的事。在解决祖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吃饭问题上谁的贡献呢?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标准答案:袁隆平。
看了央视记者对他的采访,我为他的两个梦想深深地震撼,感慨着:这才是伟人的梦想,这才是追梦的伟人!
他的一个梦想是“禾下乘凉”:超级水稻个头比高粱还高,稻穗有扫帚那么大,稻粒有花生米那么大,他和助手坐在瀑布般的稻穗下乘凉。他这个梦想真够高的——不但水稻长得高、产量高,而且境界更高。被1960年的饥荒刺痛,他研究水稻是为了能让大家都吃饱饭。他这个梦想也够远的,遥远得像一个特不现实的神话。从1960年7月发现奇异的稻子,采花药进行镜检,反复种植、实验,到19xx年找到天然雄性不育株,提出三系育种法,从14000多个稻穗中仔细搜索出6株不育株,两年春播、翻秋,仅有四株繁殖了两代。1970年,他翻山越岭跟助手到海南,终于找到“野败”取得突破性进展,1973年育成第一次大面积推广的强优组合“南优二号”,并研究出整套的制种技术。其中,他付出了多少心血汗水,耐住了多少寂寞的休闲时光,忍受了多少无知无聊者的冷嘲热讽啊!从三系法、二系法到超级杂家水稻、海水稻,再到落实研究成果的“三产四丰”工程,他风里来雨里去百折不回,五十年如一日,累在其中乐在其中。如今,他名满全球,水稻亩产早超一千公斤,个人品牌价值超过千亿,依然不辞劳苦在田间忙碌,追求着水稻高产的“上不封顶”。他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追求高远的梦想,是他的使命和幸福的源泉。
科学无国界,他的另一个梦想是:让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为此,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他领导的团队为近80个国家培养了14000多名技术员,40多个国家大面积种植杂家水稻700万公顷,普遍增产20%以上。在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尼日利亚等地,因为种植他改良的'杂交水稻,亩产从每公顷3吨增加到10.8吨!他还牵挂着吃大米全靠进口的利比里亚,每年花掉两亿美元,国民才能打牙祭。他要推广杂家水稻,让大家每天打牙祭。
当我深入了解袁隆平的事迹后,再一次瞻仰他的仪容,袁隆平爷爷,瘦瘦的身材,黝黑的皮肤,满脸皱纹,慈祥可亲的笑容,一副地地道道的农民形象,然而在这朴素的外表下却有着无穷的智慧与力量,因为他的科技研究让中国老百姓实现了吃饱饭的梦想!
一粒一饭,当思之不易,当我们吃着香喷喷的白米饭时,要懂得感恩,更要懂得珍惜。
谢谢大家!
以袁隆平写演讲稿篇四
大家好!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江西德安县人,无党派人士,现居湖南长沙。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被称为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他说他会有今天的成就是偶然!
袁隆平回答:“学农缘于一次偶然:小学一年级时一次郊游,老师带我们到一个私人园艺场去参观,我看见树上的桃子红红的,葡萄一串一串的,花也很漂亮;正好那时,卓别林主演的电影《摩登时代》上演,影片里有一个镜头,窗外就是葡萄什么的,这些印象叠加起来,我感觉田园确实太美了,就想长大后学农,如果那时老师带我们到真正的农村去看,又苦又穷又脏,那我肯定不会学农了。”其率真的回答,赢得了大家的掌声和笑声。
袁隆平因为儿时的这个愿望,高中毕业后,袁隆平考上了重庆相辉学院(后改名为西南农学院)。1953年,袁隆平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成了一名教师。
因为这个偶然的选择,袁隆平在田间忘情忙碌了50多载。
谢谢大家!
以袁隆平写演讲稿篇五
大家好!
其二,“钱是来用的,但莫奢侈浪费。”袁隆平将国家的奖励大都用来搞科研,并拿出1200万元设立“农业科技基金奖”,他自己的饮食以清淡和健康为贵,衣服以朴素大方为主。
其三,“该用的钱就要用,不要小气。”生活中的袁隆平勤俭、朴素、小气,但他对教育事业、慈善事业却慷慨大方,毫不吝啬。
谢谢大家!
以袁隆平写演讲稿篇六
大家好!
袁隆平手里掌握着上千万元的科研经费,他的生活却极其简朴。
长年养成的习惯,他喜欢去田垄,一有时间就到实验田去观察,去呼吸田野的气息。如果说事业的`成功给他的生活带来什么改变的话,那就是从20世纪80年代起,他到实验田去的交通工具,由原先的自行车改成了摩托车。他觉得这玩意儿轻便、快捷。
田里的秧苗分蔸了,抽穗了,扬花了,结实了……他跨上摩托车,一溜烟蹿上马路,拐入小径,溜上田埂,矫健的身影闪动在片片绿意葱茏或金黄灿烂的稻田里。十多年来,他先后换过八 九辆不同品牌的摩托车。如今,虽已70余岁高龄,他还是经常骑着摩托车在田间转。
2001年底,在朋友们的劝说下,袁隆平买了一辆赛欧牌家用汽车。朋友对他说,骑摩托车是“肉包铁”,开汽车是“铁包肉”,还是开汽车安全一些。他兴致勃勃地学起开车来,感觉还不错。有时,他把汽车开到了田边。他还笑着说,要去考一个驾驶证哩。
谢谢大家!
以袁隆平写演讲稿篇七
今天是20xx年5月20日13:07,我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大爷。因多器官功能衰退而死亡。今年他91岁了。是我们中国的悲伤。
袁爷爷是杂交水稻的父亲。
尽管九十多岁,他还是要坚持第一个梦想,让中国人吃饱,吃好。
年轻人亲切地称他为90后梗王,他上班不打卡,下田快乐,兴趣-自由,特长-散漫。
他曾经顽强的青春我总是努力实现梦想你们是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我相信你们一定会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实践,厚积薄发。不辜负时代的负责人。
这才是真正的英雄人物,这才是真正的民族脊梁。
向你致敬!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大爷!走吧,你好。
以袁隆平写演讲稿篇八
大家好!
第一次了解袁隆平爷爷是在学校楼道的宣传展板上。当时,还没有太多印象,只是觉得他和其他的科学家一样值得我们学习。
第二次见袁隆平爷爷,是在国庆70周年阅兵典礼前,袁隆平爷爷要去参加颁奖典礼的一个视频,第一眼看见他时,只觉得他是一位瘦瘦弱弱的、脸上爬满了皱纹的老人,根本看不出他就是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科学家,不知道的还会以为他就是平常百姓。他穿上平时不怎么穿的西服(这还是因为他经常出席各种场合,大家劝他买件好点的西装,他才花800元买了件打折的西装。)出席。他因为经常在田里跟泥土打交道,根本穿不着西服。他笑着说:“要去参加颁奖典礼,见主席要穿西服打领带庄重一点。”他身上那股朴实劲一下子就击中了我的内心。身价过亿的袁爷爷,心里装的,都是温饱天下的大事,对于个人的穿戴,却是如此不在意。
前几天我又看了一段视频,视频里记者问袁爷爷现在最关心的是什么?爷爷笑着说,他现在最关心的当然还是杂交水稻。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解决了吃饭问题,才能有其他更好的追求。袁隆平爷爷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他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其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他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卓越贡献。
袁爷爷一生躬耕于稻田,不辞辛苦地研究着杂交水稻,1960年一场自然灾害饿死了好多人,袁爷爷亲眼目睹了当年的饥荒,他下定决心研究水稻,让老百姓不再挨饿。经过多年的研究,1974年杂交水稻培育成功,在全国大规模推广,但他没有停下研究水稻的脚步,一直在不断地研究更新,直到今天他还在带领他的团队研究着杂交水稻。
妈妈说,我们肯定也吃过袁爷爷研究种植出来的稻米,没有他,好多人还饿肚子呢!这更增加了我对袁爷爷的敬佩。
可他,就在5月22日当天,离我们而去了。
湖南长沙当地的群众自发前去殡仪馆哀悼,看直播画面里,医院门前,淅沥的小雨挡不住人们缅怀的脚步,当载着袁老先生遗体的车出现时,群众围堵着车辆,不舍离开,人群中一声声“袁爷爷,一路走好!”此起彼伏,让屏幕前的我也泪流满面,不禁哽咽。
对!好好学习,不浪费每一粒粮食!
希望每位坐在餐桌前的你,能想起国士无双——袁隆平。从此,碗中有米,心中有您!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