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对所经历的事物的理解和领悟的一种表达方式,是对自身成长和发展的一种反思和总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透视的心得体会篇一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水平提高,我国民办教育事业从无到有,发展至今已初具规模,与公立教育形成鲜明对比的同时,两者之间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民办教育是市场经济在教育领域中的客观反映和内在要求。教育关乎民族兴衰、国家命运以及人民福祉,需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来加以重视,并积极、理性地促进民办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目前,我国民办教育事业出现了井喷式的发展,当然在这背后也存在不少的困难和挑战。本来在介绍民办教育现状的基础之上,透过现象本质,挖掘深层次的原因,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
一 发展迅速,竞争空前。
教育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民办学校在优胜劣汰中分流,一部分发展壮大形成品牌,另一部分规模日益萎缩甚至退出办学。
二 政策向好 亟待完善。
目前,国家对民办教育的地位、作用和发展方针是明确的,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方向坚定不移。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了“民办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2012年6月发布的《国家教育事业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又以制度建设确保民办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但具体政策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民办教育相关法律的修改,国家层面关于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均尚在酝酿中。对改革试点中涉及的一些关键问题和重要政策走向,尚未形成统一认识。清理并纠正对民办教育的歧视政策鼓舞人心,但实质性的进展还令人期待。
三 改革推行,但区域差异明显。
鉴,对民办教育界是极大的鼓舞。但是,还有一些地区和部门认识没有这样的高度,行动没有这样的速度,决策没有这样的力度,落实没有这样的强度。甚至,错误地解读法律和政策,在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方面无所作为。
四 质量提高,师资力量参差不齐。
民办教育发展模式正从规模扩张转向追求优质特色的内涵发展。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整体办学水平不断提高。民办教育在创新办学模式、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服务水平、提升教育质量、规范办学行为等方面取得明显的进展。广大民办幼儿园为解决人民群众子女“入园难、入园贵”做出了突出贡献;一批民办中小学校努力提供选择性教育机会,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有特色的教育服务。
目前,民办学校的教师队伍也在年轻化、专业化和高学历化方面有了较大进展。但是,目前民办学校的教师队伍状况仍然不能适应民办学校优质特色发展的要求,教师队伍不稳定,优秀教师比例太少,民办学校教师流动性过大等突出问题正严重制约民办学校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建立一支相对稳定和有较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民办学校保证教学顺利实施、教育质量稳步提高与承担教育教学改革重任的首要前提。
1.规范民办教育成立审核,促进民办教育良性竞争,设立国家民
办教育专项资金。
当前,民办教育的准入门槛还有待提高,审核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而民办教育改革已步入攻坚期,许多涉及全局性的政策问题迫切需要国家层面多部门协商解决。必须完善国家层面顶层设计,建立由全国人大、全国政协有关部门以及国务院各有关部委参与的全国民办教育改革综合协调机制,加强领导,明确职责,落实分工,定期研究和协调解决民办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国家应设立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民办学校教育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建设、生均教育经费补贴以及对民办教育发展有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给予奖励。鼓励引导带动地方政府建立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资助政策。
2.积极完善民办教育事业相关法令法规,逐级逐步推出民办教育的实施办法和相关监督举措。
对照《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规划指出,清理并纠正对民办教育的各类歧视政策,保障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规划指出,改善民办教育发展环境,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试点。探索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办法。清理并纠正对民办教育的各类歧视政策,保障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探索公共财政资助民办教育的具体政策,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学校。改革民办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民办学校财务、会计和资产管理制度。针对不同级别的民办教育机构或者学校,能采取不同的实施办法,为被教育人提供相应最好的保障。
3.全面统筹民办教育区域发展,开展区域交流学习,共同促进民办教育的同意发展。
针对目前民办教育区域发展不平衡,大致呈现与经济发展水平相符的发展布局。政府在当中应充当协调员的身份,完善综合协调机制,加强教育部民办教育管理机构的力量,指导全国的民办教育工作。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要加强民办教育的综合协调和统筹工作,切实改善民办学校发展环境。许多涉及全局性的政策问题迫切需要国家层面多部门协商解决。必须完善国家层面顶层设计,建立由全国人大、全国政协有关部门以及国务院各有关部委参与的全国民办教育改革综合协调机制,加强领导,明确职责,落实分工,定期研究和协调解决民办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
4.保障民办学校教师合法权益,依法保护民办学校举办者权益,设立相关专项,支持创建一批高水平民办学校。
并坚定长期致力于办学的决心和信心。为了提升民办学校的竞争力,启动高水平民办学校建设,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通过示范带动,引导民办学校规范发展、优质发展,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民办教育整体发展水平。
民办教育的大力发展在缓解公共教育经费紧张、提高全民受教育水平、促进教育的民主和机会均等以及实现国家富强等方面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发展民办教育势在必行,民办教育最憧憬的未来就是与公立教育一道谱写教育事业的新篇章。
透视的心得体会篇二
5月22日,德国第一次通告世界卫生组织,本国感染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的患者人数激增。世卫组织评价说,这次疫情“范围极大、程度极其严重”。
首次通报21天后,世卫组织6月11日报告说,德国共计3147人感染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其中773人出现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症状。
部分大肠杆菌患者会出现溶血性尿毒综合征,这类患者容易出现肾脏衰竭,并最终死亡。欧洲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认为,德国此次疫情“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溶血性尿毒综合征暴发。
截至10日,在德国以外的地区,有15个国家的108人因感染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患病,他们都曾在近期访问德国。此次疫情已造成至少35人死亡。除1人外,死者均是德国人。
三个“意料之外”使这次疫情成为一场“突袭”:
第一个“意料之外”是致病细菌。感染大肠杆菌的患者在世界各地都不稀罕。最常见的病原体是血清型为o157的大肠杆菌,但是此次的致病细菌却有些“邪门”。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引发本次疫情的是罕见的o104:h4型大肠杆菌,这个菌株此前从未引发过严重疫情。
第二个“意料之外”是这次疫情的受害人群。以往儿童和老人是肠出血性大肠杆菌侵害的重点对象,成年人则相对安全,而本次疫情中出现的溶血性尿毒综合征重症患者中,18岁以上的成年人所占比例达87%。
第三个“意料之外”是病菌传播的载体。常见的大肠杆菌疫情源头是未经烹调或烹煮不透的肉类和奶制品,而这次则被确认为芽苗菜。
在这场疫情的突袭下,德国乃至欧洲多国的农业受到巨大影响。德国农业协会主席格尔德·松莱特纳说,德国蔬果种植者正面临“自切尔诺贝利事件以来最严重的危机。经济效益问题一天比一天突出”。据西班牙和波兰估计,本国菜农的损失分别为每天4600万美元和370万美元。
透视的心得体会篇三
大家好。
最美好的未来,一定是要经历很漫长的等待;一定要经过刻苦的努力。我们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我们想要怎样的未来,便要朝着那个方向不断地努力。我知道有时候,有些事情很难理解;有些困难很难解决。但是,不要放弃我们的初衷、我们的梦想。因为,有些东西一旦放下了,便找不回来了。我想象着未来有多么美好。我的人生将是如何的完美。而这些美好与完美是需要时间来慢慢酝酿的。有时我们可能会很失落,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很没用;觉得自己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我们一遍一遍地审视着自己,看到为了自己想要的未来努力的样子。还看到了自己狼狈的样子。时常在想未来对于我们是什么,是它让我们迷茫;让我们暴躁;让我们悲伤。可是也是它让我们心存美好的憧憬,一步一步的走向未来。就算漫长,就算等待,也要坚持。那么,我们的未来将会无比的美好。
我们在等到未来之前,当然会遇到糟糕的事情;遇到糟糕的人;看到糟糕的自己。但是,哪怕天地轮转,沧海变桑田。我们的未来就在我们的脚下。我相信,只要我们有梦想,超着自己的梦想不断地努力、勇敢地前进,我们美好的未来一定会无比的灿烂。当我们惊慌无助的时候;当我们无奈的时候;甚至当我们悲伤难过的时候,我们总会想找一个知己来安慰自己。即使没有人来安慰我们,而且只剩下了我们自己,我们也可以说,除了自己、我们还有未来。美好的'未来需要奋斗,而且往往都需要很长的等待。但是,即使天荒地老,只要我们勿忘初心、相信自己的未来,怀揣梦想、努力去奋斗并实现自己的梦想,那自己的未来必定会按照我们想象的面貌,成为现实。有了梦想,我们的心便长了翅膀;有了行动,我们的梦想将不再遥远。如果没有梦想,懒惰便会生根发芽;如果没有行动,堕落就会茁壮成长。时间越长,根就扎得越深。到时候想站起来,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做为销售,我们每天都会糟到不同程度的打击和挫折,甚至有不想再做下去的冲动,但这个时候大家要想想自己的未来。如果你因受不了拒绝而离开了这份工作,那么你的挫败感就会越积越多,你在其它地方就更不会做好,因为你已经失去了成功的信心。如果你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化解了这次拒绝,那么它只会增加你的信心、增加你的成就感。你以后无论走到那里,失败也不会跟随着你,只有成功常伴你左右。你的人生、你的未来,将会充满灿烂的阳光。
谢谢大家的聆听。
透视的心得体会篇四
众所周知,教育的终结目标是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构建“和谐、自然、快乐”的原生态课堂是当前新课程标准下的新理念,是符合教育发展客观规律的,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快乐发展的需要。
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关注的是不同层次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更加呵护他们的学习情感,使全体学生都能享有同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同时教师本身也更加注重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更加注重自己的教育影响,要实现“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课堂的教育理念。读完此书,我明白:在课堂上要充满活力、以趣激学、调动全员参与的课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张扬个性,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启迪创新思维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是充满人文关怀,在尊重、赏识、期待中交流与创造的课堂。
要优化育人环境,重视课堂文化建设,释放学生思维的活力,放飞他们的广阔梦想。要做到这点,我们教师对备课这一重要教学环节就要进行再思考和再创造,要建立了高效、共享、反思的新型备课方式,有效地实施发展式的备课,着眼于“三维”目标的全面落实,实施“六备”策略(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学法、备教法、备相关课外知识),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知的衔接与联系,更关注学生在课堂上怎样才能更好的、更有效的、更愉悦的融入探索氛围,从而以积极、乐观的心态主动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达到情与知的和谐统一。同时,《透视课堂》告诉我不仅是在教学环节上,在班会课、自习课等等其他课程上也要采取“头脑风暴”的形式,个人提出问题,团队集体研讨,最后集中大家的智慧,理出最好的设计思路供大家分享,这样就为提高课堂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课堂是学生自我发展和实现的主要精神阵地,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是成长的生命,发展的主体,唯有和谐有效的教学活动才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才能为个人自主、全面、和谐发展提供平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到“三转变”: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求我们教师要征集课堂教学中的困惑和问题,把解决课堂教学的真实问题作为立足点,把促进教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作为着眼点,把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为切入点。
构建课堂,必须有相应教学评价相匹配,因此我们必须建立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的课堂评价标准。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发展,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不仅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的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注意学生的发展性目标(以学习能力为重点的学习素质和以情感体验为重点的社会素质)的形成,也就是基础性目标与发展性目标的协调统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地研究课堂教学策略。如:激励性教学策略,自主性教学策略,探究性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效果评价上要追求情绪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目标达成状态的统一。体现“以学论教”。
在评价标准上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教学目标是否正确,教学内容是否科学,教学任务是否完成,教学方法是否灵活,教学手段是否恰当,教学功底是否扎实,学生参与是否主动,教学效果是否满意。在学生的课堂评价上我们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情感体验,看学生能否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能否有勇于探究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是否能有效的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我认为这样的评价符合教学规律,可以让师生在绿色评价中快乐成长。
以上是我通阅全书对课堂中的一点粗浅体会,我将为此不懈努力!
透视的心得体会篇五
透视现象是我们学习写实素描必须搞明白的内容,基本上可分为:1平行透视,2成角透视,3倾斜透视。
1、平行透视 当立方体的一个体面与画面平行,所产生的透视现象为平行透视。平行透视特点:立方体只有一个消失点,即心点(主点)
2、成角透视 当立方体二个体面与地面平行,其他体面与画面成一定角度时,所产生的透视现象为成角透视。成角透视的特点:有两个消失点。
3、倾斜透视 倾斜透视的特征:与画面和地平面都成倾斜的面,分别是向上倾斜和向下倾斜。向上的倾斜线向视平线上方汇集,消失于天点;向下的倾斜线向视平线下方汇集,消失于地点均在灭点的直线上。
二﹑透视在绘画的特性
1﹑近大远小:近大远小是视觉自然现象,正确利用这种性质有利于表现物体的纵深感和体积感,从而在二维的画面上来表现出三维的体积空间。
2﹑近实远虚:由于视觉的原因,近处的物体感觉会更清晰,而远处的物体感觉会有些模糊,这一现象在绘画中也经常用来表现物体的纵深感。事实上,在绘画过程中,往往会对近实远虚更加以强调。(另外应注意的是:并非在所有的绘画过程中都遵守“近实远虚”这一规则,在一幅作品中主与次的关系往往更为重要,主体物的实和次体物的虚是更好的视觉导向。
透视的心得体会篇六
腐败是危害人类社会的一个痼疾,直接破坏了社会的公平正义。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全面改革和转型过程中,腐败的破坏性和危害性尤其严重,不仅影响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健康发展,损害着人民的切身利益,而且还直接侵蚀着党群关系,削弱着党的执政地位。
在本质上,腐败是公共权力的滥用和公共资源的私人或个别占有。在现代社会,随着国家管理社会经济职能的增强,公共权力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且通过各种方式干预这些领域的活动。如果对如此强大的公共权力不能有效制约的话,必然摆脱不了阿克顿勋爵的政治预言,“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在我国,由于计划体制的历史,公共权力有着干预广泛的传统。即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起来,但是以项目审批权、资金分配权等为核心的计划体制残余并没有清理干净,甚至在某些领域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因为相关管理部门并不想失去既得利益,以至出现了所谓的“国家利益部门化、部门利益法律化”以及“部门利益个人化”的现象,腐败蔓延到更多的领域,涉及到更多的部门。据2005年的调查,在过去近5年全国反贪侦查部门共查办的17万多件职务犯罪案件中,发生的领域已经从过去集中在党政机关、司法机关、权力机关和金融、海关等部门,逐步扩展到社会各个行业、领域和环节。在以前被人们认为是清水衙门的一些党政部门、教育系统甚至殡仪行业中,贪污贿赂等腐败犯罪现象也开始抬头。
在我国,诱发腐败的制度因素除了公共权力强大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特别值得重视,即在整个社会的财富总量中,以公共资产形式存在的公共财产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些财产包括国有企业、土地、矿产资源、城市公共空间以及大量以各种形式体现的国有资产和资金等。如果对这些资产不能有效保护并合理分配,那么必然产生公共资源大规模的流失,被私人或少数群体占有,不仅产生腐败,而且会加剧社会的不平等差距。一些经济学家的研究指出,目前我国的社会不平等的拉大是双重意义上的,既有收入差距的扩大,也有财产分配差距的扩大。而后者的存在很大程度上缘于公共财产分配的不平等或者被少数人占用。有数据显示,从总财产来看,人均财产最多的20%的人口拥有59.3%的财产,而人均财产最少的20%的人口则仅有2.8%的财产。
首先,腐败造成了机会和起点的不公平。公平的机会和平等的起点是社会公正的底线。个别人或群体利用公共权力破坏社会竞争的基本规则,并通过侵吞公共资源来获得竞争的优势,从一开始就拉大了社会内部的差距,破坏了社会的基本正义。
其次,腐败也造成了分配的不公平。这尤其体现在公共资源的使用和分配上。而分配的公平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原则,也是现代社会调整收入差距的主要手段。公共权力通过再次分配可以解决市场失效问题,缩小社会差距,并帮助弱势群体。在我国,由于制度的缺乏、监管的不力,少数人或群体通过低价甚至无偿占用公共资源,一夜暴富,不仅造成民愤沸腾,而且威胁着党和国家的威信。
再次,腐败诱发了社会道德的失范。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腐败分子基本上都是官员。官员作为社会的优秀分子,且掌握和使用着公共权力,遵守社会道德,成为社会表率,无疑是他们的天职。可正如德国哲学家费希特所说:“如果出类拔萃的人都腐化了,那还到哪里去寻找道德善良呢?”中央纪委向中共十五大、十六大提交的工作报告中,有这样一组数据:1992年至2002年的两个五年间,全国处分党员数分别为669300人和846150人,后者比前者增加26.4%;开除党籍数分别为121500人和137711人,增加13.3%;处分县级领导干部数分别为20295人和28996人,增加42.9%;处分厅局级领导干部数分别为1673人和2422人,增加44.8%;处分省部级领导干部数分别为78人和98人,增加25.6%。腐败官员数量的增加虽然彰显出中央反腐败力度的加大,但也说明了腐败问题的严重。
最后,腐败的存在和不断产生侵蚀着社会信任的建立。和谐社会也是信任社会。只有相互信任才能把社会不平等控制在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并减少社会内部以及社会与国家的矛盾。然而,由于腐败的存在,不仅社会公众对公共权力存在着怀疑,而且各级政府之间以及政府部门之间也存在着相互猜疑,彼此都担心对方没有依法履行自己的职责。这种不信任造成了两个严重后果,一个是社会公众对公共权力的不服从,另一个是政府内部政令执行的不通畅。
党和政府长期重视反腐败问题,并把它提到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提出要通过制度建设来遏止腐败,并且总结出许多宝贵经验,值得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落实和深化。这些经验包括:从运动式反腐败转变为用制度来遏止腐败;从建立反腐败体制框架转变为重视制度细节、有效地落实制度;从体制内反腐败转变为体制内监督与社会监督、民主监督并举;从重点领域和行业的反腐败转变为全面的反腐败;从国内反腐败协作走向国际反腐败合作;从约束官员行为走向提升官员素质,加强道德建设,实现自我约束。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制度保障,反腐败重点应该放在解决那些群众最关心、与群众利益关系最密切的领域和问题上,有效地发挥社会的力量和民主的力量,减少甚至切断权钱勾结的渠道和网络,增强社会公众对反腐败的信心和支持。
在反腐败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时刻提醒自己,一定要珍惜现有的社会和经济环境,不能让腐败破坏掉改革开放的大好局面,因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总体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社会公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和理解,才使我们能够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解决腐败问题,并从容地构建反腐败制度。我们一定要有紧迫意识,抓住时机,扎实推进反腐败进程,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保障。
透视的心得体会篇七
今年开学初学校给我们发了一本好书《透视课堂》(第十版),据说这是一本在美国深受欢迎的有关课堂教学的畅销书,多次修订再版,到现在已出第十版,一直盛销不衰,被数以百万计的老师奉为进行课堂教学的经典参考读物。所以我们校长为了让我们也从中受益,也让我们人手一本细细去研读,说句实话,拿到此书,好多老师可能会与我有同感,觉得这本书学术理论很强,有些枯燥乏味不好理解,所以阅读兴趣不太浓,但如果你沉下心来仔细的去斟酌、思考,会发现这的的确确是一本好书,是我们教师工作者的引路人,正向读者李玲玲所说的一样“《透视课堂》今天开始,走在一起,是缘分;一起在走,是幸福!当你困惑时,你已在思考了;当你思考时,你已在悄悄成长了!”正是因为我的思考,我成长了。现将自己一点粗浅的想法与大家共享。
本书的写法是就事论理,以理服人。
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激活了理论,提高了能力。
第十章“教师的主动教学”在课堂理论教学中强调了理论学习的重要性。书中引用了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法,把认知目标分为六个水平层次: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并指出知识层次的问题是低认知水平的;强调对所学材料的记忆;领会和应用问题是中间层次的,强调把握所学材料的意义,应用于新的情境之中;分析、综合和评价问题是高层次的,强调将整体材料分解成构成成分,并理解其组织结构,将所学的零碎知识整合为知识系统,对所学材料进行价值判断。这六级认知水平,对学生的要求是: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由此可见,根据教师的教学目标,把高层次的问题和低层次问题通过各种方式结合起来,是使学生掌握知识理论水平的最佳教学方法。
教学是为了理解、欣赏和应用知识。课程设计给学生提供其会发现都有用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和性情,并关注概念性知识的理解和自我调节应用技能。要求学生把所学知识用于实际的生活之中,真正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例如在第九章“真实活动”一节中列举了幼儿园到三年级以至到十二年级的“真实活动”内容。四年级到六年级的“数学”提出了“为建造一个花园或其他建筑物制订一个详细计划书”;“阅读”提出了“阅读各派小说,讨论并写下读后感;学习运用以内容为主的阅读和学习技巧”。再比如七到十二年级的“科学”“应用科学原理解决家庭出现的工程问题(家电维修),设计科技贸易和展览方案”;“写作”提出“创作短篇故事,写学期论文和其他研究报告”等等。可见对所学知识的运用不同年级有不同要求,运用是十分广泛的。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水平,促进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于“考试”问题的讨论。
书中第九章在论证了“为理解、欣赏和应用而教授有价值的内容”的同时,对“孤注一掷”的考试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因为“孤注一掷”的考试政策与许多教育目标的精神是相悖逆的。因为学生为了应付考试,一般都限于机械背诵支离破碎的知识或不连贯的技能。其弊端一是窄化了课程,一方面教师缩减其他科目的教学,集中精力攻克考试科目;一方面把注意力放在考试内容的章节上,而忽略不考试的章节内容。二是师生都单纯为准备考试而不能上丰富多彩的课而弄得枯燥乏味,等等。书中对此仅仅提出问题并没有提出更好的解决办法。可见“考试”这一问题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尽管在课堂作业中提到了注重知识教学的全面性和实践性,当前还没有更好的办法代替“考试”这一手段来鉴定学生学习成绩、升学和选拔人才。问题是要把功夫下在平日,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做到按需施教,科学发展。
书中可学的东西很多。本着“洋为中用”的精神,结合我们的实际要灵活运用。正如译者陶志琼所讲,“东方有课堂,西方有课堂,此见同,此识同;皆以展示和开启智慧为首要使命。东方有教师,西方有教师,此心同,此理同;皆主要在课堂里完成和开启智慧之使命为使命。”——课堂是传授知识的主阵地,是人生起步之地,期盼之地;课堂是群星璀璨、群情振奋、群雄争霸、群策群力、群芳争艳之地;课堂是一个人生修养、成长与发展过程中必须的文化场、对话场、关系场、修养场;课堂里有苦恼、无奈、希望与绝望,有奋进和退缩,有欢欣与惆怅;课堂乃人之生命精华展现的舞台;让我们充分利用课堂这一神圣之地,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养成求真、尽善、尽美、求圣、求健的整全心灵,教书育人,育人成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透视的心得体会篇八
美国著名学者汤玛斯所著的《透视课堂》一书,本书向我们详尽介绍了如何加强问题的防范,如何有效地处理课堂问题,如何改进课堂教学,如何通过课堂观察增强教师的意识等等。既有对课堂现象的细节描述,又提供了具体的建议,使教师读后能结合自己的课堂实践反思自己的课堂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事实上,无论经验丰富与否,教师们都会面对一个可能会出现的问题,那就是课堂的实际状况。透视课堂,在课堂里以完成展示和开启智慧之使命为使命,是这本书传达的主旨。
在第一章“课堂生活”中“行动系统知识”中写道:如果我们不慎重考虑教学实践中的特别明显的言论,我们就会根据我们作为孩子和学生的经历来对其作出解释。比如说,许多在我们这个社会里长大的人养成了这样一种态度:对夸张的、强硬的、自发的行为不欣赏。我们更多的会把这种行为解释为挑衅,而受到另一种社会影响的人则可能不会这样认为。我们之所以这样表现,是因为我们是在我们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现实环境中得以塑造的,因此,我们对于什么是小学三年级学生的正确行为观点,在很大程度上讲,是建立在我们接受小学三年级教育的经验基础上的。除非我们尝试借鉴研究的学术成果以及他人的经验,才会避免以自己的经验来判断的情况。教师本人的经验、内心的固有倾向都内化成为教师本人的内在素质和隐性价值观,指导教师对课堂行为的认知和理解,进而解释自己的研究结论,并以此作为制定决策的标准。或许,这一理所当然的决策的结果,会使学生的行为向所希望的方向发展,但是却难以引起学生行为的心理和情感倾向的变化。如杜威所言,一切指导不过是在儿童内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再指导。因此,教师不能仅仅依靠经验以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来代替学生的思考和行为方式。尽管很多教师并没有真正意识到,但事实上他们已经这样做了。
因此,通过课堂观察来增强教师的种种意识是一个必要的过程。教学中很多看上去理所当然的行为和结论,其实只是一种主观判断;一些自认为合理的课堂决策,其实已经受到一些片面的主观经验影响而有失偏颇了。只有通过课堂观察使教师拥有了自我反省的态度时,才会意识到问题的发生,而只有这种意识产生之后才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比如表扬通常会被描述为一种强化,虽然表扬并非总是会产生这种效果。然而,许多教师进行更多表扬的目的,在于控制学生而不是表达对学生努力或成绩的羡慕和欣赏。而且,许多教师的表扬与其说是作为强化物在起作用,不如说是教师期望或态度的表达。当教师表扬他们喜欢的学生时,教师是真实可信和有感而发的,当他们对其作表扬时会面带微笑,而且的确是在表扬学生取得的成绩。尽管教师也经常表扬自己不喜欢的学生,但表扬通常不会伴随相应情感的自然流露和热情的话语,通常只是表扬他们的表面行为而不会表扬他们取得的学业成绩。这其实关注的是表扬的工具性价值,而忽视了表扬本身作为一种真实的情感流露所体现出的人格之美。正因为如此,很多教师经常将表扬技巧化,而在强调表扬的质量以及本身的性质方面显得不足。当表扬仅仅被当作一种控制手段时,就会使学生将注意力转移到教师的控制性行为,同时个体被评价的意识凸显出来,学生的内在动机受到影响,结果是,学生参与一个活动不是基于自己的内在动力因素,而只是因为想要赢得奖励。
还有一种常见的例子是课堂问题,这是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作为教师首先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正视这些问题出现的必然性和合理性,进而根据不同问题的不同性质加以解决。然而在教育实践中,一些教师并没有意识到不同课堂问题之间的差异,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解决方法本身或许是带有破坏性的。
对于明智的教师来说,课堂的连贯性会比制止学生的一些细小的不良行为更加重要,而只有当这些不良问题进一步蔓延的时候,教师才会采取一些小的行动,比如眼光的接触、身体的接近或者要求回答问题等。当课堂问题进一步加重甚至对课堂造成严重干扰时,教师首先应该进行简单的调查以确定问题的情形,待问题真正明朗再进一步采取行动以免对学生和问题产生错误判断。在进行调查的过程中,教师的询问应私下进行,同时要避免使用诘问的方式,因为这样的方式会让学生误以为教师并非了解真实情况,而只是存心攻击学生。当事情的来龙去脉清楚之后,简洁明快地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这是比较恰当的做法。
总之,《透视课堂》一书中采用了大量的课堂片段和实例,一改传统教育著作中较为晦涩的言说方式,为教师呈现生动逼真的课堂情景,使教师在分析过程中找寻自己的身影。同时,书中还附有各式量表,并详细阐明了量表的适用时间、适用范围和目的,为教师提供了大量的观察课堂和进行课堂决策的工具。另外,作者论述了很多课堂的细节,比如教师提问的时间、何时以及如何呈现背景知识等等。带给我很多启发。
透视的心得体会篇九
一、学习任务:
1.了解什么是透视和其表现形式,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2.直线透视(平行透视,成角透视)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实践操作能力。2.了解和掌握透视的规律和概念。
3.熟练的掌握直线透视作图方法和理论知识。
通过试一试、瞧一瞧培养自学能力及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三、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在透视图的制作当中能够准确的绘画。
四、学习方法:
采用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相结合,让学生真正掌握透视的基础知识。
五、学习环境:班级教室
六、学习过程: 第一部分:准备活动
1、“在平面的画面上能表现出立体的现象吗?”
教师在黑板上用平行透视的方法快速画出一组风景(一条大马路、一排树、房屋、人物等)。
让学生感受到了强烈的立体感,产生了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这是怎么画出来的呢?!2、教师课件揭题:画中表现了透视现象——平行透视。
通过图片来展示物体的平行透视。
3、平行透视的条件和几个概念。
立方体九个方位的透视效果:
第二部分:作图练习 2
七、总结
1、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说出自己这节课的收获。
八、作业
平立方体平行透视图(作图)5
透视的心得体会篇十
大家好!
美好发展的人像一颗种子,只有在和谐的校园里才能孕育出来。那么,如何建设美好的校园呢?如果把和谐的校园比作一棵参天大树,那么我认为,美好的环境就是这棵大树的根本,良好的校园人际关系就是它的枝叶,而丰富的校园文化,就是它的精髓所在,灵魂所在。优美的校园环境是和谐的根本。首先,校园的自然环境应是和谐优美的。如果孩子跨进校园所看到的一切,所接触的一切,处处是俯拾不完的美丽,身心自会有言说不尽的愉悦,思想也会无止境地翱翔。唐人有诗云:"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回首我国古代书院大多依山傍水,就是为了"借山光以悦人性,假湖水以静心情"。在绿草如茵、鸟语花香、亭榭交错、山水相映的校园环境里,学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放飞美的心灵。我们附中校园虽然不大,但各种花草树木构成了一道独特的校园风景线。教室窗外令人沉醉的绿意,不仅能给人以美的陶冶,也能给人以智慧的启迪,以及由此感受到的无穷的希望和力量。
当然,校园环境不仅包括自然环境,还应当包括师生创造的人文环境。一帧帧醒目的优秀学生照片、一篇篇精心挑选的佳作都可以融入校园环境的建设。尤其当校园环境浸透着每个师生的汗水,凝聚了每个师生的智慧,就更能激发每颗心灵的自豪感和对学校的热爱之情。"景美则心旷,心旷则神怡,神怡则智清,智清则学佳。"一个净化了的环境,会使人的心灵美化,并激起一种奋发向上的自尊自爱的意识。所以,一个和谐的校园首先应该拥有优美和谐的环境。
一个美好的校园,还应有千姿百态、意蕴丰赡的校园文化。没有丰富的校园文化,学生的精神世界就是空虚的,毫无生气的。学生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而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学生不是学习的机器,考试成绩不应成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新课程标准提倡多元化评价,我们就应该看到每个学生的长处,让学生的个性如春天的枝叶一样无拘无束地伸展。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我们附中处处为学生创造展现个性和特长的舞台。热爱运动的同学能在"体育节"上一展矫健的身姿,喜欢书画的同学能在"文化节"中尽情挥毫泼墨,擅长表演的同学能在"艺术节"里赢得阵阵掌声。和谐的校园文化是一种巨大的无声的力量,是最优秀的隐性课程。它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能以最深刻最微妙的方式进入学生的心灵深处并产生深远影响。
"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手带来力量,给蒙昧的双眼带来清明,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微的人们带来自信。"让你我携起手来,努力创建一个美好的校园吧!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