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路遥人生读书笔记篇一
“人生,其实无非是矛盾与选择的综合体,无关对错,仅仅在于我们能否有勇气在矛盾中作出选择并勇敢承担一切后果。”
路遥的小说《人生》扉页上有着这么一句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我们的这一生中要经历许多大大小小的考试,无论是学生时代的单元测试、期中、期末考试,还是我们工作以后的单位测试,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都有为这些考试奋斗过的痕迹。但还有一种考试,它并不是以任何一种形式呈现的,但它又无处不在。它在我们降临于人世间的那天就已经存在了,它就是——人生的考试。
路遥的《人生》讲的是农村青年高加林怀揣极大的热情向城市走去,他的代价是放弃了农村姑娘刘巧珍对他的真挚爱恋,选择了城市姑娘黄亚萍在一起。但是由于他的农村人身份被迫失业,他又不得不接受现实与黄亚萍分开。高加林回到了农村,发现刘巧珍已嫁为他人妇,最终爱情、事业都一无所获。
合上书本,我感到了对这个悲剧结局的一种深深的彷徨。高加林在城市和农村之间角色的来回转换中,他享受着幸福,但也承受了巨大的痛苦。理想与现实的斗争带来的落差让人难以承受。在最后高加林放声大哭的时候,让多少人为之感到无奈。哭声中当然有对刘巧珍在他回来之后还要帮他找工作的感激、当然也有失去刘巧珍这样一个对他真心真意的人的懊悔,但更多的是对于他人生的无奈。难道我们真的能够大义凛然地面对城市知识女性黄亚萍而不为所动吗?我们也难以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谴责高加林。
高加林和刘巧珍相处时,因为知识背景不对等,他们之间只能谈论一些如“老母猪又生了几只猪仔”这种令高加林感到乏味的事情。即使我们不看大结局,我们也能够猜出他会作何选择。正是因为他的失败,才折射出人生之路上的选择有多难,代价有多严重。人都是向往美好生活的,我佩服的是高加林这一份敢于抉择的勇气。
对于高加林令人唏嘘不已的结局,我想,这就是人生。
人生的考试环环相扣,上一场的考试结果决定下一场考试的内容、等级以及评定方法。人生处处是考场,人生事事是考题。因为我们是唯一的,所以在找参考答案的时候,其实也是在找自己的人生路。我们这一生,人生的路有很多条。人生的不同选项只是代表不同的方向,它没有标准的答案。当我们站在人生的岔路口时,面对不同的选择,我们必须做出决定。当我们决定踏上其中的某一条路时,即使踏上去后才知道它并没有我们之前想的那般美好灿烂,但我们也必须走下去。我们无法回头,只能坚定地走下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部现实主义作品教会我们什么?是让我们不敢做出关乎命运的抉择吗?不,《人生》教会我们的,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以及就算奋斗过后失败了也不后悔的决心。高加林的选择本没有错,错的是那个时代。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抉择,奏响着儒家入世精神的最强音。这一价值理念,不是择善固执的口号标榜,也不是“死马当做活马医”的倔强,而是由经史人文传统而来的应世智慧。所以,对于我们来说,在面临命运的转折点时,选择走哪条路就坚定地走下去吧!
路遥人生读书笔记篇二
午饭前,抢着时间看完了路遥的《人生》,路遥《人生》读后感。故事情节属于那个年代,也符合那个年代,但故事中的纠葛和波澜却似乎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人生中充满抉择,但可能影响一生的也就那么几个。像柳青说的那样:“......在岔道口上,走错了一步可能影响一个时期,甚至一个人生。”
巧珍很好,符合中国历来的道德观念。“土气”中却隐藏着思想上的开明与先进,像一粒金子,吸引着我。在读到“二叔”的部分,我就已经料想到故事的大概结局。接着看无非是想看看路遥是怎么写的。即使这样,还是在读到“大马河桥头的分手”那段时心里起了躁动,涌出了一丝难过。情节的发展也符合这位农村走出来的作家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路遥的语言,就好像村中智者德顺老人的大智慧一样朴实。谁都懂的大道理,但有过经历的人和没有经历的人感受起来就是不一样,读后感《路遥《人生》读后感》。
理想是好,但终归要落在现实上。可以憧憬,但不可强求。生活要归于它的本质—活着。继而追求幸福。就是因为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和理解不同,才产生各种各样的社会行为。有些行为有目的性,有些则无。目的性过强或者过弱都会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或多或少地偏离原本的既定路线,使得行为变得难以被他人理解,有时甚至难以被自己理解。最后即使获得了计划内的幸福,也会感觉不值得或者得不偿失。
要不你就狠下心,要不你就尽早放弃。否则理想和幸福就会在你的犹犹豫豫中变得鸡肋,甚至转为折磨。因为追求的路上,很多人都会慢慢地发现自己当初的抱负,雄心,优势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流失,直至最后回到原点,真正的自己,也是最初的自己。
人生中存在着好多循环和因果轮回,有时也让我相信人生本省就是一个大圈。儿时以不尿床为荣,老时以可控制屎尿为乐。出生时,你在产房里哭,周围人在笑;过灭时,你在病床上笑,周围人在哭。除去人生中开始和结束那两块,即使是在你可以恣意翱翔,如日中天之时,也会在一些循环往复中挣扎不出——拼命追求自己想要却无法得到的东西,却不顾那些“东西”究竟是不是你想要的,适合你的。
生活本应该淡如云,静如水。所得之幸福也应如是之清爽。可以回味,可以伤悲,只是不应后悔。当生命中的意外走进人生之时,我们能做的其实就是道一声:“你好,来了啊!”
路遥人生读书笔记篇三
7、 大地的胸怀是无比宽阔的.,它能容纳人世间的所有痛苦。 ——路遥 《人生》
9、 “我死不了,她就活着!她一辈子揣在我心里……” ——路遥 《人生》
13、 严峻的生活把他赶上了这条尘土飞扬的路。 ——路遥 《人生》
14、 "人生,其实无非是矛盾与选择的综合体,无关对错,仅仅在于我们能否有勇气在矛盾中作出选择并勇敢承担一切后果。 ——路遥 《人生》"
路遥人生读书笔记篇四
当高加林的民办老师工作被村里一把手明楼的儿子三星给无理的顶了,他对人生啊只有怨恨:三年前的高考落榜如果说是挨了一巴掌的话,那下岗无疑是一闷棍了。
然而,落榜了起码还当上个民办老师,也算是生活补偿自己一个甜枣,心里不至于太绝望。况且这两年自己一边认真教学,一边刻苦学习,既赢得了学生娃的尊敬和全村老少的爱戴,又给自己继续上进打下了坚实的铺垫。一切都蒸蒸日上的时候,偏出了这么一挡子事儿,心里能不难受么!可是生活好像永远会追求一种“中和”,不让苦命的人太悲惨。于是,村口路上,善良的姑娘巧珍的深情表白终于给了这受伤的心灵一块灵异的膏药,况且这膏药的愈合作用真好,好到可以让高加林放弃曾经的理想,甘愿作一个农民。在此时,生活似乎又归到了平静,却想不到,又一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
高加林的叔叔回乡当了领导,村里干部为了巴结他,走后门给加林谋了个城里记者的职位。
高加林曾经的已经变灰色的梦想,又鲜活的闪在眼前了!这先抑后扬的手段用的真好,高加林对生活感恩戴德了,并且拼尽全力,很快闯出了一番事业,成了小镇的明星人物。生活的泡沫很容易迷失一些人的眼睛,让他们在缥缈的梦境中忘了自我,开始追求空中的楼阁。加林不就是这样吗?经历一番挣扎,他最终辜负了对巧珍的只跟她一人好的誓言,跟城里姑娘黄亚萍在一起了。一切似乎都异常的圆满,然而,正如前面提到的:“生活追求一种“中和”,不让苦命的人太悲惨”,它也决不让幸运的人太圆满。一纸状子,剥夺了高加林到手的一切,然生活转了一个圈子后,又回到了农村。好像黄粱一梦,虚幻一场,然而不同的是,物是人非,他已经失去了巧珍,那最可爱的姑娘,拥有金子般心灵的姑娘。
生活好会开玩笑,好像猫捉到老鼠,便玩弄它,玩够了再吃掉。究竟是多么强大的对手,在生活那头操纵这一切变局?难道人,永远只能作被动的承受者?抑或物极必反,中庸之美本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永恒的规律。聪明的人,知道适可而止,不过分贪图,不过分软弱,终于赢得美好而长久的幸福生活。无奈生活中总有一些不懂得知足的人,拥有了一些,便觊觎着更多。贪婪的心,就算倾尽太平洋的海水都填不满。总是盯着自己的空缺,却不注意自己的丰满,这样,即使很富足了都不会快乐,而且往往到头来,追求的东西到不了手,连已经拥有的都保不住!
你见过在在记忆里保持永恒美丽的昙花吗?她拥有一瞬间的精彩,而无法获得平凡的安宁。你见过路旁默默无闻的野花吗?她失去了娇媚的身影,却赢得了可贵的自由。你见过山间奔腾的小溪吗?她时刻繁忙不停息,却怀着奔入大海的理想和勃勃不息的活力啊!人,不是神,没有超越一切的不可凌驾的力量,就不该有过分奢侈的理想和贪得无厌的心灵。拥有一些,注定要失去一些,不同的只是如何取舍。当数量无法改变时,质量便是唯一值得去追求的东西。
路遥人生读书笔记篇五
《人生》是路遥的小说代表作,小说中没有浓墨重彩浮夸的语言,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也没有稀奇古怪的秘密,作者用质朴简单的语言,向读者传达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对于人生的思考和对年轻人的忠告,发人深省,令人深思。
在这篇小说中,我感受到了幸福、美好,同时也看到了人性的自私与社会的黑暗,还有生活的不易。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面对漫长人生?面临人生中的重大转折点,又该如何把握?人生曲曲折折,时而得意,时而失意,该如何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起伏不定呢?读完这本书,我找到了答案。
小说的主人公高加林高中毕业后没有考上大学,在高家村当民办教师,他有能力有才华,不仅关心时政,还写得一手好文章,但命运的第一次转折很快来临,因为大队书记高明楼的儿子三星高中毕业了,书记要将自己的儿子安排到公家干活,所以高加林被顶替下来,(可见,那是的社会就已经很黑暗了)一时间,生活的沉重负担压在高加林的身上。没有了经济来源,他只能像父母那样当个农民下田种地。但一个堂堂男子汉,苦苦读书的高中生怎会甘心呢?所以,遭受打击的高加林一蹶不振。他闷在家里不出门,烦躁不安,但又无可奈何。最后他决定不能这样窝在家里窝囊,要出去挣钱,当他鼓起勇气带着母亲蒸的一筐馍去城里卖,本来就自尊心强的他又遇到了同学黄亚萍和张克楠,黄亚萍在县广播站上班,张克楠毕了业也是吃国家饭的,都是一个教室里的同学,他却回农村做起来农民,高加林心里更不是滋味了,后来一个馍也没有卖出去,垂头丧气地回了家。
在路上他遇到了在大马川道桥上等他的巧珍,巧珍是村里生意人“二能人”刘立本的二女儿,她家境好,人又标致,是村里数一数二的姑娘,巧珍喜欢高加林很久了,她没有上过学读过书,却不俗气,打心眼里喜欢文化人,所以一心想要找个识字的人嫁了,高加林是村里的民办教师,懂得多,还经常发表文章,所以村里人对他爱慕的姑娘也不在少数。这天,巧珍热情地帮高加林把馍拿到县城去卖,回来还给他带了纸烟,并向高加林一诉衷肠,处于人生低谷期的高加林,,也喜欢上了这个善良质朴大方的农村姑娘,于是两个年轻人就幸福地开始了恋爱。但高加林的心里却有点矛盾,一方面是他不想一直呆在土地上,他有知识,向再翻身走出去,但现在他和巧珍在一起,就意味着要永远在土地上不能翻身了。
这样纠结矛盾一段时间之后,他决定适应新生活,拿起锄头,卖命锄地,这个血气方刚的男儿汉想要证明自己并不比别人差,便卖力干活挣工分,手全部都磨烂了,爱情给了他巨大的力量,虽然高加林还是不得不承受变身农民给他带来的痛苦,但他和巧珍每天都沉醉于爱情的甜蜜和幸福之中,也不再显得那么忧愁了。
命运的第二次转折又悄悄来临,高加林的叔父当兵退伍,对国家贡献突出,安排为地区劳动局局长,高加林一下又看到了一线曙光。但高加林的叔父坚持正义立场,说不能把高加林调走。之前把高加林从民办教师位置撤下的高明楼和刘占胜害怕得罪劳动局局长,又让高加林去县委做起了通讯干事,高加林能写,懂得又多,是块材料。
高加林到了县城,春风得意,工作干得又出色,各方面都很优秀,引人瞩目,成了城里的一颗启明星。他的高中同学黄亚萍在县广播站,经常读高加林的文章,他们二人在学校就谈天说地,聊国家大事,聊文学,很聊得来,当时就互有好感。但高加林毕了业回了农村,黄亚萍不能跟着他一起回农村,便和一直追求她的张克楠一起了。此时,高加林已经来到县城,她对他的感情又重燃了,向高加林表达了爱意。高加林犹豫了,善良美丽的巧珍怎么办呢?他不能做昧良心的事,抛下巧珍不管;但经过内心的一番挣扎,他要为自己的前途考虑,他想去更大的城市发展,黄亚萍是干部子弟,又有文化,这时候,黄亚萍在高加林心里比没文化的巧珍有意思多了。于是黄亚萍离开了张克楠,高加林抛弃了温柔贤惠的巧珍,两人开始了新的恋爱和生活。但这件事对张克楠和巧珍造成了巨大痛苦,巧珍每天以泪洗面,瘦了很多,但她并没有意志消沉,反而很快坚强起来,之前一直上她家提亲的马栓还是愿意娶她,她就一狠心决定开始新生活,嫁给了马栓。
最后,德顺老汉开导高加林,不要意志消沉,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还是要努力生活,热爱自己的土地、家乡,他还从德顺老汉嘴里得知,是巧珍求高明楼让他还去当民办教师,听到这些高加林一下子扑到德顺老爷爷的脚下,两只手紧紧抓着两把黄土,沉痛地呻吟着,喊叫了一声:“我的亲人哪……”
小说到这里戛然而止,作者留下想象空间,高加林有没有当上老师,他和巧珍再见面该如何打破沉默,他们是否都幸福,这些只能留给读者去想象。
读完这篇小说我的内心是唏嘘不已的,为巧珍被抛弃而心痛,为高加林的昧良心而气愤,为人这一生的起起伏伏大起大落而感慨。
同时我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尤其是在以前以血统论英雄的时代,走后门更加普遍,一个高加林,村书记儿子要当民办教师,就把他撤了下来,变身为农民。后来又因为他叔父当了劳动局局长,莫名其妙又被安排到县委工作,最后因被告发又被谴回农村,对于这种社会的黑暗,普通老百姓是无力改变的,仅仅因为关系,就轻而易举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既然我们对于社会的阴暗面无法改变,那我们就努力做好自己,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这篇小说还启发我们应该坚定自己的生活原则,不能因利益的诱惑就随意改变自己的志向。如果高加林抵制住了黄亚萍带他一起去南京大城市条件的诱惑,坚持自己的本心,不做昧良心的事,那么他将会和巧珍很幸福地生活,即时没有很光鲜的生活,不能像和黄亚萍那样谈论国家大事,但是有巧珍的善良质朴也足够了!高加林自己不知道珍惜拥有美好品格的巧珍,最后伤害了别人也伤害了自己。
生活偶尔会和我们开玩笑,无论失意得意,都应该保持一颗谦逊低调的心,得之我幸,失之我命。高加林在县城顺风顺水地工作生活时,他有点过分骄傲膨胀,他明明知道他眼前升起的是一道虹,但他却把虹当做桥,桥根本不存在,彩虹是出现了,而且色彩斑斓,但也很快消失了。如果他能认清自己的真实情况,坚守本心,或许小说就是另外一种结局。一个人应该有理想,甚至应该有幻想,但他千万不能抛开现实生活,去盲目追求实际上还不能得到的东西,尤其是对于刚踏入生活道路的年轻人来说,这点尤为重要,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吧!
有追求是对的,但是要以现实为基础,更要走正道,不能通过歪门邪道去实现,一旦摔了跤,反过来会给人造成巨大的痛苦,甚至能毁掉人的一生,所以我们应该昂首挺胸走正道,传递正能量。
德顺老汉在小说中是一位老者智者的形象,他虽然是没文化的庄稼人,但淳朴的语言中透着生活的哲理与真知,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电视剧《我的前半生》中的陈道明饰演的老卓角色也有这一特点,他们作为长者智者过来人,能一眼洞穿你的心思,更能一语道破梦中人,指引我们走上归途,走上正道。
以前父母经常教育我:“人生很短暂,不要走弯路,要走正道”,读完这篇小说,我更加明白了,人生是走不起弯路的,尤其是在关键的岔路口上,人生的每一刻都是现场直播,要小心翼翼走好每一步。又想起以前读的现代女作家李筱懿的一篇文章《你真的打算凑乎过完这一生?》里面的一段话和《人生》所表述的道理差不多:“当女人还是女孩的时候,不太明白自己的一生其实只是由几个关键环节组成——亲情、学业、职业、爱情、婚姻、子女、朋友、伙伴,那些貌似漫长的时光,都在为这些要素积聚能量,在不该凑乎的事情上凑乎了,未来也就只能凑乎了;在核心环节认怂了,人生也就真的认怂了。”
希望我们都能认真踏实走好人生每一步,积极阳光,热爱生活,永葆正能量。
路遥人生读书笔记篇六
高加林对亚萍和巧珍都是有很深感情的,但最爱的应该是巧珍。
他虽然从小在农村长大,但却是很有抱负,能够在大城市里扬眉吐气是他一直执着追求的理想,因此,对于亚萍这样一个在城市里长大的,美貌与智慧并重的文化女性,跟他有如此多的工作和思想上的共鸣,当然会有所心动。但这份感情里面参杂了太多的现实和利益因素了,就像他当初决定跟她在一起时,考虑得更多的是这份爱情牵连着的“事业前途”,而并非对她感情的本身,所以加林对她,确切的说应该是一种在生活理念上的惺惺相惜与欣赏吧,在感情上,任性专横的亚萍与自信坚毅的加林,很容易会陷入互不退让的局面,而且家庭背景上的女尊男卑,使亚萍对加林的爱不仅大胆,而且占有欲与控制欲很强。虽然加林一开始会尽量地处处谦让,但久而久之,骨子里充满男子气概的他总会有爆发的一天,到时候他们的结局注定是不欢而散的。
相反的,巧珍她虽然没什么文化,但善良体贴,在加林最迷茫、最无助的时候给他带来了希望、带来了温暖,加林之所以会跟她在一起,是因为她温顺可人的性格给了他心灵的慰藉,这份感情萌生在最朴实的土地上,彼此间是最纯洁的相爱。对于巧珍的如水般温柔细腻的爱恋,加林才会感受到如胶似漆的甜蜜。我是一直觉得,加林的这种大男人就应该搭配巧珍的这种小女人,爱情中双方的性格就应该在总体上呈现互补的状态。
至于加林他的选择——抛弃了巧珍,跟亚萍在一起,想必是自有道理的。加林压根儿是一个事业型的男人,前途对于他来说比爱情更加重要,不然他也不会弃巧珍而去了。对于理想的追求太强烈了,致使他做任何决定的时候首要考虑到的都是他的工作。在这一层面上,亚萍毋庸置疑是比巧珍更加的出色,不管是家庭背景、思想文化,还是性格上,都对加林在城市中一展抱负的理想非常有利,况且他本身对她也颇有感觉,在历经了千辛万苦后,机会对于他来说就更加难能可贵了,因此胸怀大志的他又怎会不作出如此的抉择,这无疑不是事业爱情双丰收啰!我是觉得,放弃一份真情,去选择远大的前途,这对于男人来说,是很可以理解的;但如果是发生在女人身上的话,我会持保留意见啰!
路遥人生读书笔记篇七
他——是一位身残志坚的残疾人,他8个月时就因患小儿麻痹症致残,他创造了许多连正常人都难以完成的奇迹,他是谁?他就是尹小星。当我打开书时,看到他充满辛酸的童年故事,我的心非常难过。在他刚上学的第一天,去厕所时,他向着厕所爬去,怎么知道,一位同学骑在了他的身上,他拼命地挣扎着,用残疾的身体捍卫了自己做人的尊严。我为他的不幸表示同情,也想对骑在尹小星叔叔身上的那位同学说:“我们都是平等的!
不应该欺负弱势群体。”他长大后,虽然只有初中文化,但他自强不息,不仅当上记者,还用手摇轮椅走遍全国,他不怕苦,不怕累,凭借那强壮的双臂攀登了五岳和黄山、万里长城、穿越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翻越了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创造了手摇轮椅万里行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他那种身残志坚、永不放弃、不易被困难击倒的精神令我敬佩。记得我念三年级的时候,我参加了学校举办的“好学杯”百科知识竞赛,开始我兴致勃勃,以为自己平时阅读的百科书够多了,一定能拿第一名,可是,当我看到竞赛题目时,我泄气了,有很多我都不会回答,结果只拿了第四名,于是,接下来进行的背古诗比赛我也没去参加。唉,比起尹小星叔叔,我感到多么的惭愧啊!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都要学习尹小星叔叔的精神,遇到困难要知难而上,创造好业绩,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路遥人生读书笔记篇八
近日借的书都还不错,每天做点儿开卷有益的事。不知怎的,有本书自从书名印入我脑海就一直接忘不了了。路遥的《人生》几次都想借来看,但在图书馆都没找到。算了,在网上百来了一本电子的。感动着加林和巧英的爱情也感动着感情与理智之间的抉择。结局虽然不那么完美,但是总觉得人生或许就该是这样的。人活着,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有所担当。
书中有几段风景的描写,很传神,看着仿佛身临其境。
外面的阳光多刺眼啊!他好像一下子来到了另一个世界。天蓝得像水洗过一般。雪白的云朵静静地飘浮在空中。大川道里,连片的玉米绿毡似的一直铺到西面的老牛山下。川道两过的大山挡住了视线,更远的天边弥漫着一层淡蓝色的雾霭。向阳的山坡大高分是麦田,有的已经翻过,土是深棕色的;有的没有翻过,被太阳晒得白花花的,像刚熟过的羊皮。所有麦田里复种的糜子和荞麦都已经出齐,泛出一层淡淡浅绿。川道上下的几个村庄,全都罩在枣树的绿荫中,很少看得见房屋;只看见每上村前的打麦场上,都立着密集的麦秸垛,远远望去像黄色的蘑菇一般。
太阳刚刚落山,西边的天上飞起了一大片红色的霞朵。除过山尖上染着一抹淡淡的桔黄色的光芒,川两边大山浓重的'阴影已经笼罩了川道,空气也显得凉森森的了。大马河两岸所有的高秆作物现在都在出穗吐缨。玉米、高粱、谷子,长得齐楚楚的。都已冒过了人头。各种豆类作物都在开花,空气里弥漫着一股清淡芬芳的香耒。远处的山坡上,羊群正在下沟,绿草丛中滚动着点点白色。富丽的夏日的大地,在傍晚显得格外宁静而庄严。
他们默默地偎在一起,像牵牛花绕着向日葵。星星如同亮闪闪的珍珠一般撒满了暗蓝色的天空。西边老牛山起伏不平的曲线,像谁用碳笔勾出来似的柔美;大马河在远处潺潺地流淌,像二胡拉出来的旋律一般好听。一阵轻风吹过来,遍地的谷叶响起了沙沙沙的响声。风停了,身边一切便又寂静下来。头顶上,婆娑的、墨绿色的叶丛中,不成熟的杜梨在朦胧的月下泛着点点青光。
虽然这书写的是改革开放初期,并且还是农村的故事,但是对现在依然很有教育意义。有多少人不被物质迷惑,有多少人不是活在别人的眼神里。加林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但是对自己想要的是否是正确的缺乏判断。在别人的眼里,他找到了自己。这个被认为是“自己”的人,是否是真正的自己他是迷失了。准确的说,他迷失在别人的眼神里。人生的价值体系到现在也没有建立起来。我为什么而活,这个命题没有被深刻的思考。甚至连榜样的力量也没有。我们看到的是纷繁无非是“名”、“利”二字,虽然谁都明白这个道理,却没有人脱的开。我们比从前更羡慕别人的权、钱、势、优越,我们比从前活的更自卑。甚至自卑到猥琐。
《人生》结尾处有几句话,让我格外感动:
对待社会,我们常说要向前看,对一个人来说,也要向前看。生活总是这样,不能叫人相处都满意。但我们还要热情地活下去。人活一生,值得爱的东西很多,不要因为一个方面不满意,就灰心。
本来想多写些的,但是,撩拨人的感动处处都有而人的心越来越麻木。我们越来越不能感动,所以不在写的多少,有时间再看一遍原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