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赏金鱼篇一
金鱼很可爱,你感觉到了吗?动物除了吃饭、排泄、繁殖……一部分跟我们——人类相同的习性。
或许,你此时会想到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这么一小句话。可能会想:个头较大的金鱼是否会吃个头小的金鱼呢?回答是:“no!no!no……一定不会!!!
金鱼会睡觉,这点很多人都知道。但是,你知道它几点才睡觉吗?你如果不知道,就跟我一起看看吧,金鱼,它的精神挺大,中午睡觉的很少,大多是在晚上。一般都是在小学生睡觉的时候才睡哦。
经过我这长时间的观察与实验,我发现了:(如果你在养鱼,就一定要看的)鱼如果死了,死的原因就是水,如果水被污染了,鱼就很可能死去!你想每天都换水,我不阻拦你。但是,你先想想,你能保证每天都在鱼的身边吗?比如:你要出差呀,你要回家过年呀,你要出去旅游呀……遇到这些情况,你总不能带着金鱼和鱼缸吧?所以,你要从别的地方入手来调查。我给你说:养鱼,一定要注意鱼饲料多少的问题,一般只用放一条鱼5分钟可以吃完的就可以了。
可是养鱼也是有惜有哀的,比如:哪条小鱼在我多次试验中幸存下来,哪条小鱼因为水污染死去,哪条小鱼让我有了新的发现……因为我多次伤害了它们的生命,所以,我在楼下号称“养鱼杀手”。
赏金鱼篇二
我养了两条很可爱的小金鱼,它们的眼睛是凸出来的,身上穿着红色衣服,尾巴像拖着一把大扇子,美丽极了!
我每天都去观察小金鱼,只见小金鱼鼓着大眼睛,在水里悠闲地游着......每次小金鱼看见我来了,就会游到别的地方,好像在生我的气,但我不在的时候它们就会活奔乱跳的游永。
可到了晚上,我再来观察小金鱼的时侯,惊奇地发现它们呆在一个角落里,眼睛睁得大大的,一动不动。我以为金鱼饿了,就去拿一些鱼食给它们吃,没想到小金鱼看也不看,我生气地拨了一下水,可是它们依然一动不动。
就这样我观察了好几天,天天都是一样。我觉得十分奇怪,就去翻书找答案,查找有关小金鱼的资料。我终于发现了“秘密”,原来小金鱼是在睡觉。书上是这样写的:金鱼的眼睛里有一层又细又透明的眼皮,它们睡觉的时候把细细的眼皮闭上就可以了,所以眼睛看起来像睁开似的一动不动。
通过这件事我懂得了:碰到不明白的问题只要认真观察,开动脑筋,请教他人或动手查找资料,就能懂得其中的道理。
赏金鱼篇三
“十三经”我读过,也就是“读过”,要说理解,感悟,差得远呢,跟虔诚的佛弟子们差了一大截,还没有皈依,便是最好的证明;理解,更比做学问的学者、学问僧和居士们更差“十万八千里”。
我只是喜欢,喜欢读而已。
最喜欢《金刚经》和《维摩诘经》。一篇是美散文,一部是“故事会”。
把神圣的佛经看成散文,故事会,大不敬?
网上见过太多皈依的虔诚佛弟子,高谈阔论,旁征博引“大师”们语录;或摘录这个大师说的某一句,那位大德著作某一段,拿来顶礼膜拜,力图证明宇宙之永恒真理,证明朝廷拥佛之正确,证明信佛与朝廷合拍,和谐,造就国泰民安之盛世。这让我感动不已,但三言两语之后,惊愕对方原来只读过《四十二章经》,或所谓的“净土三经”等,更有甚者,连一本佛经也没读过,知识来源全在听人说说,或吮吸度娘奶汁而得。论佛理,不引证佛说,却只知道后世弟子的言论,匪夷所思,却让我折服。
哇,照此比来,我起码是手捧佛经,一句一章奉读,所以,“戏说”非“谤佛”,而是敬佛。
不过,也要为佛弟子们辩护一句,信佛不一定非要读经,不管是听和尚讲经还是度娘帮忙,只要信心有了,相信,进而皈依,就是目的。信仰不是做学问,更不是像我这样,为了好玩,人家有了安身立命的去处,应该羡慕。
言归正传。
《金刚经》和《心经》特点是,没有佛教基础知识,《心经》只供“有嘴无心”的初学者背诵;《金刚经》则就是丁点佛教知识也没有的也能读懂。
两经没有大篇幅的赞颂之词构成的“心灵鸡汤”,特别是《金刚经》,开头就把人带入一个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场合,两行字就让你身临其境,享受静谧,祥和的气氛。
话说古印度,一个叫做“舍卫国”的小国家的国都舍卫城郊区,有一座园林,叫“祗树给孤独园”。此园据说是一个叫做“孤独长者”和一个什么太子精心建造送给佛陀,作为修行和说法场地,为佛陀在世讲经说法的两大园林之一。园内有“茂林修竹”,佛祖在这儿住了二十五年。园子很大,佛陀“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能同时容纳两千五百人,够大的。
好,场景介绍了,到了该吃饭的时候,佛陀穿好衣服,手托讨饭钵,进舍卫城里讨饭去了。看到没有:最早的和尚,包括佛祖他老人家,不带自己烧饭的,就要饭吃。要饭也有规矩,《金刚经》说是:“次第乞”,即从碰到的第一家开始,按顺序敲门要饭,而且人家给什么就吃什么,决不允许挑三拣四。
经文说,佛祖“次第乞已,还至本处”,讨饭归来,吃完,洗洗脚,把铺位弄弄干净,铺整齐后坐下来。
佛祖回答:善哉善哉!须菩提啊,就跟你所说的那样,如来是全力顾护菩萨,悉心叮嘱诸位菩萨的,今天你们想听,我就来为你们说,既然发愿“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该如何安顿和降服自心。须菩提:是的是的,世尊啊!我们愿意听您教诲。
“有为法”,佛教术语,指因因缘而生的东东。一般而言,专指六道轮回里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东东。也就是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里的一切东西。物质世界容易理解;精神世界:人类产生的一切思想,语言等等,最重要也包括佛说之法,即佛法。这句话直译就是: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东西,跟梦幻水泡一样,跟露水,闪电一样,都是刹那生灭的,就应该这样看待这个世界上的事物。
大乘佛教空宗认为,既然一切有为法是“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那就说明这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是能够永恒存在的,不能永远存在,就是空。正如《金刚经》里说的各种“相”和佛法,都是“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即空的,是不能执着于这些东西的。
所以有人说《金刚经》通篇说空,但没有一个空字,就是这个意思。我的理解是,通过空,《金刚经》是在教人不能执着。
其实,晓得了这个道理,《心经》也就“贯通了”,剩下几个名词概念弄弄懂就得。佛陀告诫须菩提:看问题就要这样看。这是金刚经最后的总结。其实这个总结的意思指向,不管是不是我佛弟子,几乎没有人不赞成的,诸如“想开点”,“多大事啊?”“不要钻牛角尖”等等,等等就是这“总结”的“衍生”产品而被我们挂在嘴边,碰到事情就叨叨个不停的,自我安慰或安慰别人的“金玉良言”。
回到前面,那么到底心该如何安顿?佛陀说了:“无所住而生其心”,即不要把心放在任何地方,因为一旦把自己的心放在一个你认为对头的地方,那肯定就是执着某一个事物了,执着于某一事物,就是执着于“空”。六祖慧能在《坛经》里告诉我们,自己就是在街上卖柴时,听到人家诵读《金刚经》这一句后而起了出家念头的。
没一句咒语,更没有什么超能力修炼的法术,几乎所有佛经一样,就是对话集:弟子迷迷糊糊问道,师傅清清楚楚说道。《金刚经》最“动人”之处是,佛祖一再强调:不要把佛说挂在嘴边,到了一定时候就得抛弃,如果哪个弟子将佛说是当成永恒不变的真理,动不动就拿出来教训别人,那就是谤佛!早几百年前,佛祖最初说的《增一阿含经》中那一段“加蓝人问法”的经文,就阐述了佛教基本教义:不要执着于任何教条,不要被圣人,圣言忽悠,自己的理解,看法和观点最重要!
小乘教派说“大乘非佛说”,不管是非佛说,读《金刚经》可知,大乘佛教还是继承了佛祖的“初心”的。
其实更“好玩”的是《维摩诘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