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的快乐,产生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欢学习的,只是学习的方法和内容不同而已。优质的心得体会该怎么样去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光荣与梦想心得体会篇一
关于中国公学的历史,我先前是读过一些资料的,然而也凌乱,也零碎,也就模糊。章玉政《光荣与梦想》一书以立传的方式,将这一段模糊的历史清晰的勾勒出来,令人惊喜。此书写的辞意淋漓,与专门的学术书籍相比虽然过于通俗,然而却可以看出其笔法是包含着感情的。有担当的梳理历史,须含着一份情感不可,否则就沦为考据与索引,失去了在普通读者面前重现历史的意义。
中国公学的创立与发展,与姚宏业、王敬芳、郑孝胥、端方、张东荪、熊克武、马君武,于右任、胡适、沈从文等很多人有关。客观的说,一所学校绝非一两个志士可以办成,它需要一大批人来付诸实践,如筹募资金,组织师资,播撒人文精神。这些人是有血有肉的,绝不是历史教科书上的一个符号。作者以极大的热情,满含感情的笔触,使历史具有了一种饱满性,完成了人——历史这样一种文本。这些人中有满清贵族,比如端方;有后来的遗老,比如郑孝胥;有革命党,比如于右任马君武等。……推动历史进程的人,绝不该以进步或保守这种一分为二的方式来衡量,而应该客观对待。激进,未必就推动历史进程,很可能只增加了社会发展的血腥和波动;保守,未必就拖后腿,他很可能保护了历史文化原初的一些东西。郑孝胥,端方等人长期以来被打进另册,是忽略个体,对具体时段内个体心理历程的无视。这样的历史,没有丝毫的温情,是坚硬冰冷的。可以这样说,在一个没落与重生交替的时代,体制内和体制外的人在共同推动历史的进步。
二十世纪初叶,中国社会是一个大嬗变的时代,封建统治虽然没落,封建思想却依旧浓厚。大批的留日学生不满日本政府颁布的《取缔清国留日学生规则》而回国,有志之士决定在中国办一所真正的培养民族人才的学校。这样,中国公学在一批知识分子脑海中先产生了。
中国公学之创立,是欲在中国立一真正学术中心。真正之学术,首先在于学人有独立人格,其次是思想之自由,没有了这二者,学术仍旧是统治的附庸和装饰。1906年4月10日中国公学在上海创立,学校实行自治制度,由学生和教员进行管理,即不设监督(校长),以执行部,评议部为核心。虽有郑孝胥任监督的历史,但郑氏从不干涉校务,形同名誉校长,主事的还是评议部。校史上学生曾自办“新公学”,亦是对当权者破坏学校自治传统的维护。由此可见,该校一开始就有自由、自治之传统。
中国公学的历史,与胡适是分不开的。胡适作为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一个开风气之先的人物,自始至终都有着担当的自觉性。中国公学的立校之本,就在于担当性的自觉,何为担当的自觉性?首先要比时人更加清醒的意识到时代弊病所在,其次对这种弊病产生的根源有革除的决心。可以说,正是到胡适主政,中国公学才真正拥有了一个现代大学的灵魂。胡适于康奈尔大学读书期间,英文老师亚丹曾问他,中国有大学吗?此事对胡适触动极大,他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国无海军,不足耻也;国无陆军,不足耻也!国无大学,无公共藏书楼,无博物院,无美术馆,乃可耻耳。我国人其洗此耻哉!教育之于国家,何其重要耶。他更在《非留学篇》一文中写道,政府不知振兴国内教育,而惟知派遣留学。其误也,在于不务本而逐末。这些,是构成胡适终身学术精神的基础,同时也是他教育精神的基础。他一再提到“振学术”,“伸民气”,就是想从教育上着手,从根基上来改变国家。
中国公学史最动人的地方其实不在其筚路蓝缕的建校史,也不在它出了多少名人,而是它的大学精神。大学精神其实即国民精神,他是培养人格健全的国民之摇篮。“大学精神”听起来好像很深奥,其实内容无非两点,一个是独立人格的培养,一个是对自由的坚守。如若不然,就是满腹诗书的硕儒也不过是乡愿,精明干练的青年也不过是犬儒。犬儒和乡愿的典型特征是缺乏担当,精于利用现成的一切达到个人目的。这种人古代有,现在也不少。二十世纪初叶,除了被西方新思想撞开心扉的那一群人外,几乎神州大地皆为犬儒和乡愿。大学精神就像一口铜钟,在它的洪亮的钟声里,人们的思维被撞开了一点裂缝,渗进了一点自由的光的因子。中国公学,便是率先挂起这样一口钟的学校。
光荣与梦想心得体会篇二
满载派出学校的期望和亲朋好友的祝福,我踏上了支教之旅,到菏泽实现自己的支教梦想。时间过的真快,来到巨野县腾飞小学已经一月有余,感受着学校日新月异奋进的脚步,我由衷赞叹,倍感欣慰。
一、我们的学校
腾飞小学,是今年刚刚投入使用的一所新建小学。8月30日上午到校报到时,我甚至为9月1日能否正式开学而暗暗担心:未完全修整好的操场,校园里堆积如山的未组装好的课桌椅,楼道、走廊里厚厚的尘土,办公室里没有网线……映入眼帘的是老师们忙碌的身影,有扫楼道的,拖地的,擦窗户的,正一齐上阵搞清洁工作。放下行李,我赶紧加入劳动大军,教学楼,办公楼,综合楼到处留下了我们的足迹。校长更是身先士卒,事必躬亲——加班加点,挑灯夜战已是家常便饭了,开学前一天晚上整个校园更是灯火通明,校长挥汗如雨,带领一干人马一直干到深夜。9月1日,开学典礼正式举行,看着操场上噼里啪啦燃放的鞭炮,心中感慨万千。新学期,新学校,新起点,新征程,我会面对这个新的机遇,付出新的努力,迎接新的挑战,为实现新的光荣与梦想奋斗!
二、我们的孩子
9月2日,我终于看到了我们一年级二班的学生,看着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孩子,望着他们清澈的眼睛, 听着他们稚嫩的童声,拉着他们柔软的小手,爱意在心头涌动。坐到教室里的孩子们眼睛不停的张望,打量着老师,时不时抚摸着崭新的书包,我强烈的感受到孩子们天生就是来学习的。在教育这片净土,摆在孩子们面前的这幅巨画,该怎样引导他们来填充才会变得五彩斑斓呢?我深感责任重大,希望能在和谐、宽松的氛围中真诚的和他们对话,用赏识的眼光关注每一个孩子,尊重孩子的个性,让他们快乐的、主动的、活泼的学习。可一天下来后 ,却发现需要师生共同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语言问题。生活中孩子们讲的是方言,甚至在课堂上也讲让我听不懂的方言,所以我告诉孩子们进校园后一定要讲普通话。一月下来,孩子们讲普通话已经很流畅了,我也习惯了当地方言,这样跟家长沟通起来也没有了障碍。孩子的成长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努力,我总是及时和家长沟通,了解孩子们在家里的表现,希望家校携手,为孩子们创设更好的成长环境。
三、我们的同事
每天早晨,迎着朝阳,走在校园里,见到的都是笑容可掬的同事们。从上级领导到学校同事,对我们的到来都表示了欢迎和支持,热心的为我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大事小情。初来乍到,领导和同事们帮我们抬行李、收拾宿舍、配置生活用品、安装空调;看到那个忙前忙后的中年人,我甚至不知道那就是教委办李主任。到校报到第二天一大早,校长怕我们不熟悉情况找不到吃饭地儿甚至送来了温馨的早餐,中秋节李主任和校长还组织我们一起聚餐……事无巨细,点点滴滴,每天我收获的都是满满的感动。秋天真的是收获的季节,柿子、地瓜叶窝窝、花生、扁豆、玉米、南瓜、冬瓜等农产品,同事们陆陆续续拿到学校递到我手中。分享了同事们的劳动果实,幸福洋溢在心头。领导和同事的关照,让我常无暇顾及思乡之情,也把对家人的思念深深埋在了心底。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惟满怀感恩之心,积极努力,让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少留遗憾,也祈愿腾飞小学的发展早日腾飞!
光荣与梦想心得体会篇三
在清末时,“东亚病夫”是中国的代名词,而现在,中国变成了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世界上再设一个国家敢侵略中国了。高兴之余,更自己身为炎黄子孙而骄傲。
宇宙,一直是人类想往的地方,据记载,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尝试“载人飞天”的民族。早在明朝年间,一位石产的飞天爱好者,就进行过一次悲壮的飞天实验。那次实验。那次虽然结果是惨烈的,但是却证明了中国人干预实现梦想的精神,这是多么可贵的精神啊!现在,飞天已不是梦想,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在洒泉卫星发射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从此开始了中国的航天事业。2019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杨利伟的名字从此为人们所知,时隔两年之后的2019年10月9日,中国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再次将两名中中国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送上太空。而今年,“神舟七号”又再次把翟志刚等3人送上太空。
而刚刚举办的第29届运动会和“5.12”地震正证明了中国的团结。
这就是我们的光荣和骄傲,作为21世纪的主人,我们一定会让中国世人熟知,让中国更强,这就是梦想。
光荣与梦想都寄托在我们身上,我们一定会让五星红旗更加鲜艳美丽,五星红旗,我为你骄傲!
光荣与梦想心得体会篇四
;我们即将告别2019年,远离那些历史性节点和意外变局。2020年承载着中国新的光荣与梦想:“十三五”规划将在这一年结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在这一年决胜,还有5g商用、量子计算、火星探测、交通升级、户籍变革……面对这些大事、好事,此前延续积累的各种问题和挑战,亦需审慎应对,妥为化解。
从全局看,中美贸易争端对中国的影响已经显现。马晓河认为,中国对美外需可能继续萎缩,即使贸易谈判形成阶段性协议,双方在贸易及其他领域的纠纷,并不能在2020年彻底解决。中国需要调整经济发展策略,转变发展方式,短期内通过需求结构调整推进中国经济增长,长期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可持续发展。
最近几年,中国既面临着所谓产能过剩的压力,又面临着以房地产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的压力。李铁认为,我们一直以来把更多焦点放在企业上,忽视了城市在增长中所发挥的作用,忽视了城市管理体制和利益结构的存在,忽视了城市体制引发的经济效率问题和债务问题等,导致一些经济政策可能找错了病根。对此,邵宇等人认为,要实现房地产调控的政策目标,可以从约束房地产的金融属性着手,避免房地产被金融裹挟。
但从全球到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均面临挑战。在高占军看来,“菲利浦斯曲线”失灵,国际因素新变量以及操作有效性的技术挑战,政治上的极限施压和现代货币理论影响力的增大等,都威胁着央行的独立性。中央银行若想突出重围,既要完成既定政策目标,又要减少决策和操作失误。不过货币政策不是万能的。刘诚认为,美欧货币政策未能挽救处于衰退边缘的宏观经济,也未能在调控通胀率、刺激制造业复苏等中微观目标上取得预期成效。这就要求货币政策应与贸易政策、财政政策等通盘考虑,货币政策应更加审慎,不宜过度追求货币的宽松化,同时应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选择政策实施重点和优先顺序。
所有政策都是为了“稳增长”。展望2020年的中国经济,消费仍将是最值得期待的增长引擎。但在2019年,中国消费短期失速明显。面对消费增长面临的挑戰,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教授颜色分析认为,要素市场化改革滞后,造成经济结构失衡、收入分配恶化。以刺激消费来提振销量的政策已逐渐失效,亟待实行要素市场化改革,提升消费并提高投资。
2020年投资将向何处去?卓贤等研究者发现,近十年来中国制造业工资水平年均增速高出全球6个百分点,已达到中东欧国家水平,但制造业并未因此大规模外迁。中国仍应在工资和生产率的竞赛中赢得主动,着力提升产业链的韧性。作为一个仍处于中等收入阶段的人口大国、就业大国和制造业大国,我们不能将产业外迁当作一个无可奈何花落去的自然过程,而要将其视为一场须主动作为的全球产业竞争。
若从更宽历史维度下看中国企业全球化,中国公司走出去是大趋势。中国企业可以继续向跨国公司学习跨国经营的理念,但从长期来看,中国企业能不能成功实现全球化,还是取决于它们的核心竞争力。这与创新能力和科技竞争紧密相关。康奈尔大学博士贾鹤鹏认为,只要全球化逻辑不变,只要中国创新仍然走在市场化的道路上,中美高科技对抗的影响就是暂时性和阶段性的。中国企业不能关起门来做全产业链的独立创新,而是应敞开门海纳百川。毕竟中国能取得今日成就,全球化与市场化是最明确的内在逻辑。
每年底,科尔尼全球商业政策委员会都会发布未来五年的新兴趋势。不同于面向未来人口、经济、环境、地缘政治和科技演进的宏观趋势预判,他们关注可能会对未来五年商业和政府运行带来显著影响的中期趋势。展望2019年-2024年,他们认为,应对气候变化对新一代基础设施的需求、“电网级”储能电池革命、全球再培训浪潮、与新流行病“孤独”做斗争、社会无现金化,是最重要的五个趋势。
在中国,区块链技术的集成应用前景被寄予厚望。高层提出要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明确主攻方向,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至于具体的开创性应用,肖风等人认为,区块链将成为万物互联、5g、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的底层架构之一。
华平中国区联席总裁程章伦见证了中国科技催生新业态颠覆传统产业的划时代进程。他认为,最好的投资机会仍然在中国。展望2020年,《巴伦》中国认为,随着全球经济继续下行,投资者风险偏好将相应下降,中国资产兼具回报与安全性的优势将持续吸引外资流入。这需要金融市场扩大开放,更涉及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如何将各项规划措施落到实处,无疑是让光荣与梦想变成现实的关键所在。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