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的快乐,产生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欢学习的,只是学习的方法和内容不同而已。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体会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实验中的心得体会篇一
在学生开始实验前,要求学生必须遵守操作规程,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在指导学生分析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各组间巡视指导,对学生操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时给予纠正,针对实验中发现的问题,教师应做好记录,总结经验,以便于搞好今后的实验教学。如在完成“探究液体压强”的学生实验时,我发现有些组的学生将压强计的金属盒放在同一深度后,改变压强计金属盒橡皮膜的方向,使之朝上、朝下、朝侧面,分别记录压强计u形管两边的液面位置,但是学生所记录的液面高度差不相等,这是什么原因呢?我通过巡视观察学生做实验的过程,给学生分析,原来是由于学生将压强计橡皮管置于水中后,在转动橡皮膜朝向的过程中,扭曲了橡皮管,因此导致u形管的液面高度差有较大改变。经过纠正错误后,让学生重做实验,果然记录u型管中的液面高度差相等,从而得出在同一高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的结论。又如学生作电学实验时常造成短路、断路,使电路产生故障。类似的情况经常会遇到,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也会遇到一些小问题,这时要通过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不断改进演示实验,使演示实验达到预期效果。如在做“用验电器检验物体带电量多少”的演示实验中,我发现多摩擦几下玻璃棒后,玻璃棒不必接触验电器金属球,只须靠近验电器,验电器箔片就已经张开一个较大角度。难道是棒上的电荷从空气中传到验电器金属箔片上吗?这一现象如果被学生观察到,应如何给初中生解释就成了一个难题。原来是由于玻璃棒多摩擦几下后,它所带的电荷就很多,这些电荷周围就产生了一个较强的电场,这个电场分布在棒的周围空间,当棒靠近验电器后,由于静电感应现象,验电器的金属体及箔片内部的自由电子受电场力作用,向电场的反方向定向移动,结果会使验电器金属球及箔片两端分别带上负、正电荷,两箔片带同种电荷,从而互相排斥,张开一个角度。我认为,教师摩擦玻璃棒时如能掌握好摩擦力度及次数恰当,让玻璃棒带上一定量电荷即可,这样只有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箔片才张开一个较大角度,从而顺利完成演示实验,给学生一个满意的解释。
实验课结束后,教师要认真批阅实验报告,找出好的实验报告作示范,给学生指出好的方面,对存在问题的实验报告,要指出存在的不足,例如,如何正确读取数据,取几位有效数字,对实验误差,要具体分析,误差的主要来源是仪器的精度造成,还是由于读数不准确造成。例如,测温度时,读数时视线要与液柱上表面相平。要让学生讨论出现的问题,互相学习,通过评估总结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当然,要作好实验教学中的分析,还有许多要注意的问题,这里我仅就自己的实践作一个归纳总结。
实验中的心得体会篇二
;先看热闹:王亚平首先展示了两支完全一样的弹簧秤,它们分别固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物体,结果两个弹簧平衡在同一位置,读不出所挂物体的重量。既然弹簧秤没有“反应”,那么在太空中又如何测人的体重呢?接着镜头转向“天宫一号”中的一台“体重测量仪”。聂海胜把自己固定在测量仪弹簧支架的一端,王亚平轻轻拉开支架,一松手,支架在弹簧回缩拉力的作用下快速回复原位,这时led屏显示出聂海胜的体重是74千克。
再说原理:在地面上,挂在弹簧秤上的物体因为地球引力而产生了对弹簧向下拉的重力,这个重力可以让弹簧向下拉伸,我们就可以根据弹簧秤被接伸出的长度读出物体的“质量”,也就是说在地面上人的“质量”是通过“重力”间接体现出来的。太空中没有地球引力,物体处于“失重”状态,这时挂在弹簧秤上的物体不会产生使弹簧向下拉长的重力,弹簧长度没有变化,当然读不出物体的“质量”。太空测体重是用了“另一套办法”:王亚平先把“挂着”聂海胜的弹簧拉开,一松手,聂海胜会在弹簧的回缩拉力下快速回缩,在这个过程中弹簧的回缩拉力是可测的,算是“已知条件1”。再者,聂海胜回缩的“加速度”也是可以测定的,算是“已知条件2”,然后我们用(已知条件1)÷(已知条件2),这时候得到的商就得聂海胜的质量(体重)。即:体重=弹簧的回缩拉力÷加速度。原来,在太空中聂海胜的体重是个“商”,这个算法公式来源于牛顿第二定律。
先看热闹: t形支架上,细绳拴着一颗小钢球。这是物理课上常见的实验装置——单摆。王亚平把小球拉升到一定高度后放手,小球并没有像在地面上那样往复摆动,而是悬停在了半空中。王亚平用手指轻推小球,小球开始绕着t形支架的轴心做圆周运动。
再说原理:在地面上,被细绳牵着的小球会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向下运动,并且下落的速度会越来越快,因为速度越来越快,所以小球向下的“冲力”就越来越大,当它下落到最低点的时候,小球的“冲力”就会大于“地球引力”,因为被细线牵着,所以这时候小球会在“冲力”惯性的作用下越过“最低点”,然后改变方向,向上“爬升”。在向上“爬升”的过程中,小球的速度会越来越慢,向上的“冲力”就越来越小了,当小球向上的“冲力”小于地球对它的“引力”时,它又会“掉头向下冲”,如此反复,就形成了“左右摆动”的状态。在太空中,地球对小球的引力已经消失,没有了引力向下“吸引”,又没有其他方向的力量推动,所以小球就悬停不动了。当王亚平轻轻推小球时,小球就得到了一个“推力”,而这个“推力”又没有其他“阻力”来干扰,所以“能量十足”,只轻轻一推,小球就会“拼命”地在细线的牵引下做圆周运动了。从理论上来讲,如果没有其他力来“阻止”,这个小球就会在推力的作用下“永远地旋转下去”。
先看热闹:王亚平取出一个红黄相间的陀螺悬放在空中。用手轻推陀螺顶部,陀螺就翻滚着飞向远处。接着,她又取出另一个陀螺,这次先让它旋转起来,且悬浮,再用手轻轻一推时,旋转的陀螺不再翻滚着飞走,而是保持着固定旋转姿态向前飞。
再说道理:旋转起来的陀螺有一个特别的性质,就是它的旋转轴能克服外力干扰,不会改变方向。在地面上,其实我们也能发现陀螺的这种“定轴性质”,比如陀螺在高速旋转的时候,它就成了一个“不倒翁”。但陀螺在地面上旋转时,它的旋转能量很快会被空气阻力和摩擦力所抵消掉,转速会很快减慢下来,其在旋转下才具有的“定轴性”就很快消失了,这就是陀螺在地面上旋转一会儿就倒下来的原因。在太空中陀螺可以“悬空旋转”,没有摩擦力和空气阻力等力量干扰其旋转,所以“发动”起来的陀螺可以“永远”高速旋转,有了这种长时间的高速旋转,陀螺的“定轴性”就体现得特别明显:无论王亚平给予什么方向上的推力来“干扰”,它都能保持原来的“轴向”旋转,不会翻滚。另一个没有旋转起来的陀螺,因为没有“定轴”,所以用手轻轻一碰,它就会前滚后翻,东倒西歪。
先看热闹:王亚平把一个金属圈插入饮用水袋中,慢慢抽出金属圈,竖起来,金属圈内就形成了一个竖直方向的水膜。晃动金属圈,水膜也没有破裂;往水膜表面挂上一片画有中国结图案的塑料片,水膜依然完好。
再说道理:液体表面存在一种“表面张力”——就是“水面”有被向内拉紧的力量。“水面”被表面张力拉紧后的结果是什么呢?结果是“水面”会变得和橡皮膜一样“结实”,在“橡皮膜”上挂个中国结,并不是什么难题。在地面上形成的“水膜”其实也像“橡皮膜”,只不过在地面上这种“橡皮膜”存在的时间特别短,所以等不到你挂上中国结它就自己爆了。为什么地面上的水膜存在的时间会很短呢?因为有地球引力的影响呀!因为存在重力,所以水膜上的“水”会很快沿着重力的吸引方向向下汇聚,水膜四周就会快速变薄,结果眨眼间就薄到“爆掉”了。在太空中,没有重力的向下吸引,水膜上的水不会朝着重力的方向汇聚,水膜就可以厚薄均匀地如一块“橡皮膜”一样长时间“坚厚”地存在,所以王亚平就有足够的时间在上面挂一个“中国结”。当然,在地球上“长时间”且“结实”存在的水膜也是有的,比如水平方向的水面,其实就是一个比较“结实”的水膜——你常会看到有些水生昆虫在水面上“行走自如”呐,你甚至可以在这样的水面上小心地放上一枚硬币而不会下沉。这也是液体的表面张力把水面变成了“橡皮膜”后的结果。也就是说,在地球上保持一个“水平水面”是可以的,但制作并保持一个“竖直方向”的水面就不容易了,水会“向下流”嘛。太空中,因为水也“失重”了,不会“向下流”,所以就可以制作成并长时间地保留一个结实的“竖直水膜”来挂中国结了。
先看热闹:接着王亚平做了第二个水膜,用饮水袋慢慢往水膜上注水,水膜很快变成一个亮晶晶的大水球。再向水球内注入空气,水球内形成两个球形气泡,既没有被挤出水球,也没有融合到一起。最后,王亚平往水球里注入红色液体,红色慢慢扩散开来,把水球变成了一枚美丽的“红灯笼”。
再说道理:这个实验也是水的表面张力在“作怪”。在地面上向水膜上注水,因为重力向下“吸引”,所以水不会均匀地“挂在”水膜上,而会沿着地球吸引力的方向向下“流走”,是不会形成水球的。太空中不存在重力,所以注到水膜上的水不会向下“流走”,而是会均匀地分布在水膜上,越来越“厚”的水,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水面”会向“水的中心”拉紧,于是就形成了一个水球。注入水球的两个气泡的“表面”也被表面张力拉成了“橡皮膜”,这样两个气泡其实就有“橡皮气球”的属性,所以它们不会相互融合。又因为大的水球也像是一个“橡皮球”,所以里面的两个气泡也不会轻易“冲出来”。至于红色液体在水球里的扩散现象,这在太空中和地球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异——在地球上,把一滴红墨水滴进清水里,也会出现同样的扩散现象,只不过因太空中没有重力,所以红墨水扩散的速度更快些而已。(编辑 孙世奇)
相关热词搜索:;实验中的心得体会篇三
;“科教兴国”加快了国家的发展,“科技创新”推动了社会的变革。现在的中国科技大爆发,并且规模越来越大。这需要更多的具有創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他们需要具有灵活、开放、好奇的个性;需要具有精力充沛、坚持不懈、注意力集中、想像力丰富以及富于冒险精神。
steam教育就是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多学科融合的综合教育。即steam代表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艺术(arts),数学(mathematics)。steam是一种教育理念,有别于传统的学科、重书本知识的教育方式,是一种重实践的超学科教育概念。实验探究课是steam教育的一部分,可以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从实践中探索科学知识,用科学知识解决实践问题。
实验探究课设置合理才可以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的活动,体现steam教育的理念。经过一年的实践,反思,改进,我对实验探究课的设置有了一定的见解,并在实践中有了很大收获。
体现steam体验理念;注重科学基础和学习兴趣;掌握相关的学科知识;关注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实验探究课的设置
明确课程主线,即紧扣科学(物理,化学,计算机应用等)知识点。如:科普实验插图,物理教材发展空间;注重课程趣味特点,即利用科普知识激发学生兴趣,知识生活化实用化;突出课程实用性,即强调动脑能力,动手能力, 新知预习能力, 解决问题能力;体现课程延展作用,即理论与实际的联系,解决习题和生活遇到的问题。
三、实验探究课展示的模式
1.课堂实验-----内容包括:观察,提问,猜想,设计,进行,评估,汇报,应用等。2.家庭实验-----内容包括:设计,小制作,汇报展示,家庭实验室等。
四、实验探究课的内容
包括“我的观察”,“我已了解”,“我很好奇”,“我来探究”,“我来展示”,“我能解决”六个环节。
五、实验探究课各部分内容的作用
1.“我的观察”环节中的视频来自生活体现了科学走进生活的理念,学生对现象的观察异常敏锐。2.“我已了解”环节侧重培养学生对信息的归纳提炼能力培养。3.“我很好奇”环节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对科学无限奥秘的好奇。4.“我来探究”环节充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多样性。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恰恰是学生走上未知社会的必备能力;探究中轮流组长负责制,队员团结协作,相互扶持为完成一个主题而不懈奋斗,这也是团结协作的表现。5.“我来展示”环节充分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勇于表达自我观点,大方的将自己的成果分享给他人,无私而又充分。展示过程中,其他小组或组员对过程进行合理公平公正的评价,实际上正是对学生客观评价社会能力的培养。学生谈的更多是实验探究过程中的得失。实验失败了,能够找到失败的原因,为下一次的成功铺平了道路;实验探究成功了,成功的自信会扎根于学生心灵的深处,激发他们走向下一个成功。6.“我能解决”环节实践活动的收获应用到生活中,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有时会在该环节设置 “自制万花筒”,“自制望远镜”,“自制天平”,“自制电动船”,“自制小台灯”等小设计。从分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实验探究课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现在学生的发展规律研发的一门新课程。很多知识都是学生在自主探究活动中获取的。实验探究过程中,创造合作与交流的契机,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与品质。学生积极发现问题,动脑思考问题,探索解决问题。通过完整的思维训练过程,发展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培养了科学探究的宝贵品质和创新精神。
经过一年的实验探究学习,学生熟悉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思想与方法。实验探究课充分锻炼了学生的(眼)观察,(耳)听声,(口)表达,(脑)思考,手(操作)以及综合辨析能力。活跃亲切的课堂带给了学生无限的知识和快乐。一个小制作,一个小改进无不凝聚着学生的智慧。
学生尝试改进实验 学生积极动手操作 学生精心制作
人类的探知是无穷尽的。一次小小的科学实验探究,也成造就一位伟大科学家的诞生,引发一次科技的变革。
相关热词搜索:;实验中的心得体会篇四
初中物理教材有两大特点:一是重视实验,强调动手操作;二是联系实际,注重实践应用。它在开发智力、提升能力等方面,为素质教育指明了方向。教师应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索、总结、发现和理解知识,为学生创设物理情境,激发研究动机,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动手、动脑,主动地获取知识。而实验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认识和建立,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创造力等素质,起着其他任何教学方式都无法替代的作用。
兴趣是求知之源,鲜明生动的实验,可以使学生喜欢学习物理。例如在“热机”教学中,通过“热机原理教学”,学生观察到试管中的水蒸汽“砰”的一声将塞子推出这一现象,感性知识产生了飞跃,从而理解了热机装置,认识到热机是把热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无数事实说明,学生能从实验中悟出道理,学习兴趣是探索知识的推动力。物理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向导,可以通过引导性实验、创意性实验、探索性实验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比较抽象难懂的物理知识。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也是学生模仿的榜样。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切实加强实验教学,遵循实践——理论——实践的原则来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学生便会产生效仿的动机,从而在学习中,多看、多想、多动手,开展积极的思维和实践活动。例如,学生在课上观察过“小孔成像”“潜望镜”等有趣实验后,他们会开动脑筋,就地索材模仿制作。通过第二课堂和课外小实验、小制作等活动,学生会制作出很多简便、灵活及富有创造性的作品。这就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智能,同时在探索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掌握物理知识,能使学生充分相信自己的聪明才智,尝试到学习的乐趣。
要提高学生素质,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眼看、耳听、脑想、口讲、手做。物理实验使学生置身于观察、思考、听讲、口答和动手研究之中。
实验时学生有兴趣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通过手脑的.并用,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操作力、创造力等各种能力。
学生理解掌握是教学任务,实验是物理学习的基础。例如,帕斯卡著名的木桶实验使人们理解了液体压强的大小除与密度有关外,还与高度有关,证实了虽然它是由质量产生的但却与质量无关。再如,通过做串联电路的实验,能证实串联各段的电阻与总电阻的关系。大量事实证明,实验有助于知识的理解。
凡做过实验的教学内容,学生理解透彻,掌握牢固,记忆深刻。
综上所述,我们应大力加强实验建设和实验教学,切实做好课标中要求的每一个实验。还要设计、创意、拓展新实验,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准确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实现物理的高效教学。
实验中的心得体会篇五
实验,一个新鲜的词语带给世界上的人们无穷快乐,同时还带有思考,它就像一本书,当然只有认真理解,才能够掌握这本好书。
这个名字很梦幻,而实验很赏心悦目,准备材料,彩虹糖,一个白盘子和一杯冷水。首先把糖豆摆在盘子里,各种各样的图形都行,接着我屏息凝神的把冷水倒进盘子,不仔细看是看不出我的手在颤抖的。
这个名字很有吸引力,让人引人注目,准备材料有牛奶,颜料,洗洁精和棉棒,刚开始听到这个名字的我胡思乱想起来,是棉棒被施了魔法吗?魔法棒又能变出什么?变什么都可以吗?我就像十万个为什么想知道一切答案。
刚开始需要把牛奶倒进盘子里,滴上几滴颜料,接着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把棉棒蘸上洗洁精,我希望精益求精,所以先蜻蜓般的点了下。那一秒那一霎那时间好像静止般停在那儿,又好像时间被放慢了发条,终于我看见了最精彩的一幕,彩虹出现了,仿佛是蝴蝶搭出的完美弧线,仿佛是孩子唇角勾勒出的天真曲度,更像是纯净宝石折射出的无暇光芒…太美啦!
需要准备的材料有玻璃碗,食用油,水,食用色素,搅拌棒。
一开始先把食用油倒进玻璃碗中,接着把色素滴几滴,到玻璃碗,色素好像一个水母游来游去,其次把它们充分搅拌,然后,倒进水中,刚倒进去时,杯里有许多泡泡升上去。接着,所有的泡泡都在水最上方,这一步是重中之重,一定要让这杯水静止,直到水和油分层,几分钟后用搅拌棒轻轻搅拌使沉在水底的油也浮起,最后必须要等待,我目不斜视的观察着,可我大惑不解,为什么没变化?后来上层的油往下飘,远看就像蓝色雪花一样美,又宛如蓝色棉花糖般梦幻,近看像一个个精灵在迁徙。不同视角感官不同,做这个实验需要耐心。
科技,对我而言,是对现代社会和以后牵连的一条线,有时帮我们走向未来,可有时走火入魔的'科技带我们走向深渊。
我喜欢实验,更喜欢真理,他让我敏而好学,更让我爱上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