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种特殊的文体,通过对影视对节目的观看得出总结后写出来。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从地球到月球读后感篇一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地球与月球之间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月地平均距离384000公里
月地最近距离356400公里
月地最远距离406700公里
月球直径3476公里地球与月球之间的引力场形成了有趣的现象。最显而易见的便是潮汐现象。月球正对地球一点的引力为最大,反面一点则相对弱小一些。地球,特别是海洋并不是完全地固定的,而是朝月球方向略有延伸的。从地球表面为透视角观察的话,会看到地球表面的两个膨胀点,一个正对月球,另一个则正对反面。这效果对海洋比对因态地壳强烈得多,所以海洋处膨胀得更高。另外因为地球自转比月球在轨道上快,膨胀每天一次,每天的大潮一共有两次。
但是地球也并不完全是一个流体,地球的自转导致地球在正对月球下方的膨胀非常轻微。这意味着由于地球自转扭力及月球上的加速度影响,使地球与月球之间的影响力并不十分确切地存在于两球心连线上。这也使得地球不断向月球提供自转能量,使得自转速度每世纪减慢1.5微秒,也使月球公转地球轨道每年增加3.8米。(相反的结果也导致了火卫一和海卫一的不寻常公转轨道)。
月球年龄之谜:从月球带回的岩石标本,可据以测定月球的年龄。经分析发现,与地球上90%年龄最大的岩石相比,月球岩石99%的年龄更长。1973年,世界月球研讨会上曾测定一块月球岩石年龄为53亿岁,而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是37亿岁。有些科学家提出,在地球形成之前,月球早已在星际空间形成了。
另外,还有月球环形山形成之谜、月球土壤的年岁比岩石年岁更大之谜、月球受撞击发出巨响之谜、月球上不锈铁之谜、干燥的月球上大量水气之谜等。
从地球到月球读后感篇二
这本书是法国科幻小说家之父——凡尔纳写的。事情是这样的。
1869年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剑桥天文台在观测月球的时候发现,如果于1870年12月1日22时46分40秒,在纬度0~28度之间的地方,用大-炮发射载人炮弹车箱,就可以将人发射到离月球3.7亿英里的地方进行观测。剑桥天文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大-炮俱乐部。
大-炮俱乐部的主席巴比康收到信后说:“我们得找一个符合剑桥天文台要求的地方。”他的秘书梅斯顿说:“我看咱们美国境内没有在纬度0~28度之间的区域,而墨西哥有这样的区域,看来得向墨西哥发动战争去夺龋”俱乐部的另一名成员摩根将军看了看地图后说:“佛罗里达州有符合要求的区域,所以不用发动战争。”梅斯顿说:“佛罗里达州的人同意吗 ”巴比康主席说:“我们去听一听佛罗里达州人的意见吧。”说着他们就走了。
按道理他们应该在三天后——12月4日回到地球,可是到了12月11日还是没有他们的踪迹。到了12月14日,他们终于平平安安地回到了乱石岗。
我想:现场的观众们一定不会忘记这次大-炮的发射。
我想:阿当一定会把这次经历讲给法国人听的。尼切尔船长一定会把这次探险记载在他的航海日记里的。巴比康主席一定会把这次冒险之旅写成一本书,经出版社出版,全世界人民看。
我还想:科幻小说家之父凡尔纳确实很伟大!人类登上月球已梦想成真。我要向他表示祝贺!
从地球到月球读后感篇三
现在采用激光测距手段。阿波罗登月之后在月球安装了全反射棱镜,地面天文台使用激光测量往返时间(等效于),计算出二者之间的距离。或者可采用超声波的办法,从地球向月球发出超声波,超声波到达月球以后会发生回弹,返回地球。假设月球与地球之间的距离是s,超声波的速度是v,往返时间是t,可以得到2s=vt,由此可计算出地球到月球的距离。
地球很久很久以前,昼夜温差较大,温度在水的沸点与凝点之间,不宜人类居住。然而月球其特殊影响,对地球海水的引力减慢了地球自转和公转速度,使地球自转和公转周期趋向合理,带给了我们宝贵的四季,减小了温度差,从而适宜人类居住。
地球与月球互相绕着对方转,两个天体绕着地表以下1600千米处的共同引力中心旋转。月球的诞生,为地球增加了很多的新事物。
月球,俗称月亮,古称太阴,俗称地球的卫星。是环绕地球运行的一颗卫星。它是地球的一颗固态卫星,也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与地球之间的平均距离是39万千米)。
1969年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成为最先登陆月球的人类。1969年9月美国“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返回地球。
地球(英语:earth)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2006年冥王星被划为矮行星,因为其运动轨迹与其它八大行星不同),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排为第三颗。它有一个天然卫星——月球,二者组成一个天体系统——地月系统。地球会与外层空间的其他天体相互作用,包括太阳和月球。地球是上百万生物的家园,包括人类,地球是目前宇宙中已知存在生命的唯一天体。地球赤道半径6378.137千米,极半径6356.752千米,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赤道周长大约为40076千米,地球上71%为海洋,29%为陆地,所以太空上看地球呈蓝色。地球是目前发现的星球中人类生存的唯一星球。
地球有一个卫星月球,月球俗称月亮,也称太阴。在太阳系中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月球是最明显的天然卫星的例子。在太阳系里,除水星和金星外,其他行星里面都有天然卫星。月球直径约3476公里,是地球的1/4。体积只有地球的1/49,质量约7350亿亿吨,相当于地球质量的1/81,月球表面的重力差不多是地球重力的1/6。
奥秘世界观点: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踏上月球的土地也将不再是难事,地球到月球的距离已经无法阻止人类探索发现的脚步了!
从地球到月球读后感篇四
1. 科学概念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诸多方面同地球不同。
2. 过程与方法
了解有关月球的一些基本情况;知道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与同学一起交流和探讨一些有关月球的资料;在讨论交流后制作“月球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积极地与同学一起合作、交流有关月球的信息;通过交流活动,培养学生对宇宙浓厚的探究兴趣,并体会科学的进步和永无止境的科学探索精神。
搜集有关月球的资料,并根据资料特征制作“月球卡”。
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和整理。
教师准备:有关月球的ppt课件及录像。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月球的信息。
1、同学们,夜幕降临,一轮皎洁的明月悬挂在天空,引起人们对月球的无限遐想。有关月球的诗歌和神话故事有许多,你知道哪些诗和故事呢?:《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等故事;《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从军行》(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近《地球的卫星──月球》。(板书课题)
1、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
课件出示问题:在探索月球的历程中,人类观察月球的工具和手段发生了哪些变化?(播放录像)
指名说,课件出示。
从远古开始,人们用肉眼观察月球,用石头、木炭等来作观月记录。
板书:肉眼观察
到了17世纪,伽利略发明了天文望远镜来观察月球。
板书:天文望远镜
1959年10月,苏联的“月球3号”无人探测飞行器拍摄了月球背面的照片,使月球背面的照片第一次展现在人们面前。
板书:探测飞行器
1969年7月,美国的“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成功地在月球上着陆,人类探索的脚印终于印在了月球的表面。
板书:登月考察
讨论:从这些观测工具的发展过程中,你有什么想说的?
在探索月球的历史长河中,人类探月的技术与工具越来越先进;人类对月球数据的勘测越来越精确;人类对月球奥妙的了解越来越多;人类对月球的疑惑也越来越多。
2.制作我的“月球卡”
课前让大家收集了有关月球的信息,请把你收集到的资料拿出来我们一起分享吧!
学生汇报
从刚才汇报的情况看,同学们收集的信息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月球的运动,二是月球的一些基本情况和相关数据,三是月球的地形,四是月球的其他信息。(课件出示月球卡)
下面我们将分四个大组来进行这四个方面的讨论。(课件出示讨论交流时的规则:讨论时,轮流发言,发言者要说出信息来源;资料有冲突的地方,不能解决的,请记下来。)
请各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交流本组收集到的信息。
教师用课件展示学生收集到的信息。
月球围绕地球逆时针(自西向东)运行
恒星月周期是27.5天;朔望月周期是29.5天。
二是月球的基本情况和相关数据;
月球直径大约是地球的1/4。体积大约是地球的1/49,质量大约是地球质量的1/80,月球的'引力大约是地球的1/6。
三是月球的地形
四是有关月球的其他信息。
(1)、1969年7月20日美国“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在月球表面着陆,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印下了人类的第一个足印。其后又有十多位宇航员先后登上了月球。
(2)、2003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成为浩瀚太空的第一位中国访客。2007年10月24日,中国发射了首个月球探测器 “嫦娥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2010年10月,“嫦娥二号”成功发射。
(3)、月球没有大气层存在,处于一种高度的真空状态,连声音都无法传播。
(4)、月表的温度变化非常剧烈,白天温度最热时可高达127oc,夜间最冷时可降到-183 oc。
看来,大家收集到的信息还真不少,根据这些信息来制作一张月球卡吧。
学生动手制作。
展示各组的月球卡。
通过制作“月球卡”,我们发现月球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很多方面与地球不同。
1、在课外进行“月球卡”的展示活动。
2、课堂中的分歧是否已经解决?请大家课后继续搜集更多的有关月球的资料,解决课堂中的疑问。
同学们,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并不可怕,这不正体现了学无止境的科学探索精神吗?只要你能做到锲而不舍、不断追求,相信你一定能发现月球更多的奥秘,发现宇宙越来越多的奥秘;相信你一定能解开“课堂”之谜,月球未解之谜,宇宙未解之谜!
肉眼观察——天文望远镜——探测飞行器——登月考察
从地球到月球读后感篇五
这几天读了科幻大师凡尔纳的著名科幻小说《从地球到月球》,读完之后酣畅淋漓。虽然这是本科幻书籍,但是书中所涉及的到的物理学知识却非常奇妙。
书中的主角巴比康主席为了实现人类征服月球的伟大理想,使用了巨型炮弹将三名乘客从地球发送到了月球,最终完成了一项惊心动魄却无比伟大的实验。
炮弹采用锥形的形状,为的是使用流线型减少阻力,也是为了三名乘客能舒适地居住其中。另外,为了发射一枚如此巨大,并且速度如此之快的炮弹,需要制造一门长约几千米的巨型炮台,更需要多得能塞满整整一层楼的燃料。看到这里,我内心不禁澎湃起来,原来任何一项航天工程都是千千万万个人经过长期不懈努力的结果。
更令我惊讶的是书中炮弹飞行的理论。我原本以为如果想要到达月球,那么飞行器需要一直向外喷射燃料直至到达月球表面,现在才发现,原来每个星球都是有引力的,只要到达月球与地球引力的平衡点,之后月球的引力就会将飞行器吸引过去,而不需要飞行器自身的推力,甚至这时还需要反向喷气时飞行器的速度减小,为的是减少降落时的冲击力。
这些理论真的.是闻所未闻,我自己上网查找了资料,发现情况果真如此。此时我不禁佩服起这位几百年前的作者,他竟然能预言出人类航空的未来,而且他的理论还如此得正确,大师的确是大师。
可是,书中也有不少漏洞,比如说过快的速度产生的摩擦力会使铝制炮弹过热融化,在太空中人不可能像平常一样在地面生活等,但是这些漏洞仍不妨碍凡尔纳的这本书成为科幻书籍的经典。
现在,因为这本书的影响,我对天文知识很感兴趣,我希望以后能更加深层次地了解太阳系中各个行星的运转情况,更希望中国能早日实验登月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