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研读范文范本,我们可以了解不同类型的作品,逐渐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这些优秀的总结范文吧!
光的直线传播教案实用指南(精选17篇)篇一
1. 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方法1:由演示实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总结得出结论:光沿直线传播.
[演示4] 用水槽,让光斜射入水水中,观察光在空气中与水中的传播路线.
得出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在均匀介质中.
方法2:探究式学习(要求学生基础较好)
介绍光线的概念.
2. 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方法2:由学生举出生活中的事例并运用光的直线传播的原理来分析.
根据情况可选择补充如下两个实验并组织学生讨论:
3.? 光速
三、总结扩展
四、 板书 设计
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
2、和其他成员交流,发现共性和差异.
(2)平行于硬板移动蜡烛,屏上像的移动方向与蜡烛的移动方向是否相同?
(3)在不同的硬纸板上分别钻出不同形状的孔,
一是三角形、
一是方形,孔的形状对所成像有无影响?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可以没有结果.
2)和其他成员交流,发现共性和差异
3)发现新问题.
光的直线传播教案实用指南(精选17篇)篇二
1、积极参与影子游戏,在游戏中思考阴影的成因;能通过探究归纳得出光的传播规律,进而能用光的直线传播来理解小孔成像、日食、月食等现象。
2、了解光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时间,知道真空中、空气中的光速,理解测光距的原理。
3、了解我国古代在光现象研究上的成就,知道中华文明对科学发展作出的贡献。
1、光的直线传播的探索过程,光速的大小及理解有关的生活、自然现象。
2、日食、月食的成因,光速的应用。
这是一节集物理现象、物理规律于一身的课。授课时,先通过游戏体验有关的现象,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和检验,得出结论,让学生在愉快中获得知识。了解光和影揭开了中国古文明的秘密,以及用激光制成的测距仪,让学生到科学的巨大作用。
学生自带:手电筒、厚纸板2张、铅笔、玩具激光器(没有可不带);
教师备有:豆浆、方水槽、水。
一、新课引入。
师:大家请看,阳光从窗口照到了我们的教室,大家有没有想过,光是如何传过来的?
二、新课教学。
师:“同学们,这堂课我们先做个游戏。大家打开手电筒,在桌子上竖一支铅笔,谁能用手把影子压在下面?”
生:实验。
师:“能否压住?为什么会产生影子?”
(说明:由于学生小学自然常识已学过,马上会想到这个答案,但未必知其所以然。)。
师:“为什么光沿直线传播会产生影子?”
生:回答。
(说明:如果教室离操场较近,在太阳下游戏效果更佳,趣味性更强。)。
(说明:因为小学已学过,所以光在空气中和水中传播择其一个探究即可。)。
生:分组试验,再派代表交流发言。(对于光线显现不清晰的问题,可让同学们再讨论。)。
师:“通过试验,可得到什么结论?”
生:回答。
师:打开投影仪,光投向银幕。“同学们,我们再做一个游戏,利用手影做出一些动物的形状,哪个同学来试试?”
师:让一些举手的同学来表演。
师:“手影为什么会随手形改变?”
生:回答。
(说明:两个游戏分阶段做,可保持课堂的活跃气氛。)。
师:“请同学们观看图3-29,林间的光柱说明了什么?
生:回答。
师:“请大家再做一个实验,在厚纸板上用刀挖一个三角形的孔,同学们拿纸板在日光灯下观察下面的光斑,会看到什么?”
(说明:拉上窗帘,让教室暗一些。日光灯开得不易多。这个实验现象学生会觉得意外惊奇,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思维。)。
生:实验。
师:“请代表发言。”
生:回答。
师:“为什么会有长方形光斑?”
生:回答。
(说明:估计学生难于讲清。)。
师:介绍《墨经》中关于小孔成的故事,并让学生阅读p79有关内容。
师:板画。
“哪能个同学领会书上的内容,来黑板画图说明?”
“光线可以用带箭头线表示”
生:代表上黑板画。
师:“小孔成像说明了什么?”
生:回答。
师:“刚才为什么三角形孔下看到了圆形光斑?”
生:回答。
师:“同学们,日食,月食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吗?”
生:回答。
师:讲述“光与影揭开了中国文明的.秘密”的故事,并多媒体展示日食,月食的情景。
“日食,月食说明了什么?“。
生:回答。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来总结一下,光如何传播?哪些现象说明光沿直线传播?”(板书)。
师:“光传播需要时间吗?”
“课本上两个卡通人谁说得对?”
生:讨论。
师:讲解光速并板书,然后要求同学们阅读p79光速。
师:要求同学们看课本“读一读”。
生:阅读。
师:投影思考题。
“向月球发射一束激光,过2.5秒钟接收到反射回来的光,计算月球离地球多远?”
生:练习。
(通过练习,既熟悉了光速的应用,也进一步了解了测距仪的作用。)。
三、课堂小结。
2、光每秒传播的距离是3×108m。
3、通过游戏发现问题,从而进一步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四、巩固练习。
a、灯泡发光时温度很高b、烈日下用伞挡阳光c、挖隧道用激光准直。
d、小孔成像。
2、向月球发射一束光,过2、5秒钟接收到反射回来的光,计算月球离地球多远?
五、布置作业。
课本p66www。
附1:板书设计。
影子的形成小孔成像图。
日食、月食光速----每秒3×108m。
附2教学建议。
1、游戏人人参与,让学生体验学物理的快乐。踩影子的游戏如在太阳下更好。
2、光的直线传播因小学已学过,在空气和水中传播的实验择其一个做即可。
3、小孔成像实验需在光线较暗的教室内做效果好。
4、日食、月食可用多媒体演示。
光的直线传播教案实用指南(精选17篇)篇三
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可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
2.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3.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并体验光在空气中、水中、玻璃中传播的实验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2.阅读科学世界:“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的内容,了解光可以反映宇宙的信息,感悟宇宙之宏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学生刚开始接触物理学科,大部分同学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想去探索神秘的物理世界.
通过实验,探究光的传播特点
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
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光的传播
教学过程
光源
是的,对人类来说,光的意义远不止这些,那么,它是如何为人类服务的,那就让我们带着问题与思考去探索光的神奇与奥密吧。
观察、思考
回答、谈感受
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四幅图片,请同学们观察它们有一个什么共同点?
我们把这些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板书: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
同学们还知道哪些物体能够发光吗?
很好,刚才同学们说出了好多本身能够发光的物体,那么,月亮、钻石是光源吗?
我们说的这些光源,同学们能够根据它们之间的联系简单的归一下类吗?板书:
能够自然发光的物体,叫“天然光源”;
由人类制造的发光物体,叫“人造光源”。
请同学们说说刚才说过的这些光源中哪些是“天然光源”,哪些是“人造光源”?
同学们都猜想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可科学是严谨的,仅仅靠猜想是不够的,怎样检验我们的猜想的正确性呢?需要用实验去检验。
首先,请一名同学来和我一起来验证光在空气中是不是沿直线传播。
下面,同学们亲自利用桌上的器材看看光在水中是如何传播的。
最后,我们来观察一下光在玻璃中的传播路线又是怎样的
同学们能总结光的传播特点了吗?
(板书:)光沿直线传播;
为了形象的描述光的传播情况,(边说边板书)用一根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光线。(告诉学生实际生活中光是存在的,光线并不存在,它只是物理中的理想模型。)
利用光的直线传播我们可以解释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谁能说一说?
下面我们先来分析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的`影子,谁能解释影子的形成呢?(边说边播放课件给学生以启发。)
总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且光不能穿过不透明物体,所以光射到不透明物体上后,在这个物体的一侧就会有一个光照射不到的区域,这就是影子.
好了,下面请同学们来欣赏一段有趣的手影游戏,来轻松一下,可要记住它形成的原因哟!
我们利用手中的材料自己动手做个小制作,看看你能观察到什么?(注意引导,提醒注意安全)
为什么烛焰的像是倒立的呢!(引导思考)你能画出光行进的径迹吗?试试看!
(用课件演示光的传播径迹)这就是小孔成像,早在春秋战国时《墨经》中已记载了小孔成像的实验,并准确的指出了小孔成倒像的根本原因。我们看到的密林中地面上的光斑就是太阳的像。
利用光的直线传播我们还可以解释很多现象,日食和月食的形成留作课下思考题。
我们知道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同学们能举例说明哪些用到了光的直线传播吗?
光速
打雷时,雷声和闪电在同时同地发生,但是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见雷声。这是为什么呢!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36页,读完之后能告诉老师什么呢?
(板书)光速:光在真空或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在真空中的3/4,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约为真空中的2/3。
同学们都说的很好。既然光速如此之快,科学家们是怎样测出来的呢?这个问题我想留给同学们,感兴趣的话可以上网查询。
回顾本节课我们学到了光的什么知识?
讨论总结
用我们学到的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出示课堂训练)
阅读科学世界《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继续讨论了在烈日下如何防晒,如何爱护身体。
光的直线传播教案实用指南(精选17篇)篇四
3.影子、日食、小孔成像、激光准直。
4.光速:c=3×108m/s。
使所学知识点能够清晰的呈现在学生的眼前,突出重点,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光学的基础,也为以后的光的反射和折射等奠定基础。学生能够懂得,物理就在身边,处处都能应用,更加提高了物理学科的重要地位。小孔成像的精讲与略讲,体现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学生掌握较好。
本节课采用实验和多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真正把时间还给了学生,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主体,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教学过程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时间分配比较合理。每一个问题都是由教师引导或者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得出的,使学生对知识充满了渴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是在学生联系生活的前提下设计的,教学中以探究性实验为基础,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導作用,全方位培养学生。
光的直线传播教案实用指南(精选17篇)篇五
能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能理解常见的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知道光速是3×108m/s。
初步形成发现问题,形成课题,建立假说,检验论证,评价发展的思维程序;观察光在空气、水中传播的实验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通过阅读相关资料,感受我国古代科学的伟大成就,增强对中华民族的科学文明的自豪感。
光的直线传播的探究过程以及光速的应用。能解释简单的光直线传播现象。
光直线传播规律的得到及解释光直线传播现象。
今天让大家回到童年,重温儿时的欢乐,谁先来试一试?
教师:大家说他们的表演精彩吗?
由活动引入问题:我们欣赏了这几位同学的惟妙惟肖的表演,你能提出与这一现象有关的问题吗?(思考了一下)
教师:刚才大家提出了好多想要知道的问题,所提的问题都很好。我们今天不可能全把它们研究完,选出其中的两个来共同探讨一下。
2、影是怎样形成的?
4、影为什么会随手形的变化而变化?大家猜想一下形成影的原因是什么呢?
教师:如何证明你的猜想呢?
教师:介绍大家桌子上的器材【有导向地介绍:卫生香(或有烟蚊香)、一空烧杯、一装有水(滴有少量的牛奶或豆浆)的烧杯、玻璃砖一块、火柴、蜡烛、激光笔、三个开有小孔的硬纸板、夹子(大的三个或小的六个)、一根细线】,要求用桌上提供的器材寻找你的证据。
教师引导:自然界中大的天文现象……
教师:用投影仪演示日、月食的形成过程(因陋就简,形象直观),并投影出它的解释图。接着说明其应用――“夏、商、周断代工程”
过渡:我国古代对光的这种传播规律早有记载,最早的是4世纪《墨经》记述了一种叫小孔成像的现象。下面我们重温一下古人观察到的现象。
教师:除上述记载外,我国宋代博学家沈括有一部科学巨著,被英国的李约瑟称为“中国科学史”的坐标,大家知道这部巨著吗?《梦溪笔谈》它里面也有这一现象的描述。
投影:作图给出解释
过渡:
情景设置:两小孩为光传播是否需要时间所进行的争论。关于光的传播是否需要时间的问题在历史上还有一段故事。
投影出光速的测定史:伽利略实验。
【拓展】无影灯观察医院手术室的”无影灯”,它是将发光强度大的灯在灯盘上排成圆形。形成一个分布区域较大的光源,从不同角度把光线照射到手术台上,即使医生的手及器械在灯光与病人手术区域之间,也只遮住了部分光线,其他灯光仍能照亮被遮挡住的部分。光照到不透光的物体上会在其后留下影子,光完全照不到的地方叫“本影”,有一部分被遮挡的区域叫做“半影”。无影灯就是使医生手术时不在病人手术部位产生本影。
教师小结:
投影:
三、光的直线传播
1、光沿直线传播。
2、光速为3×108m/s。
课堂回顾:
1、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影子的形成说明。
3、光的传播速度为m/s。
4、用步枪瞄准射击时,要求“三点一线”,这是规律的应用。
5、日食和月食都是光的形成的天文现象,科学家利用天体力学的方法向前推出历史上日食和月食发生的确切年代,再结合古籍中天象的记载,令人信服地确定了的确切年代。完成了工程。
发散与问题:1、光总是沿直线传播吗?
2、光速都是3×108m/s吗?
3、光如果不是沿直线传播,而是像水那样向前流动,我们的生活会有哪些不同?
4、光速如果与现在的声速相等,与现在相比又有什么不同?教师请学生边做边解说。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手是肉色的,为什么影是黑色的?
2、所有的物体都有影吗?
3、影是怎样形成的?
4、影为什么会随手形的变化而变化?
5、手影为何不在黑板上?光可能沿直线传播。
学生回答:实验收集证据学生不会用烟雾来显示光的传播方向。
学生交流:学生自己做给其他同学看。
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光直线传播的实例:学生可能没有举出日食和月食。
学生活动:用自制的针孔照相机观察蜡烛火焰的像。
学生练习巩固时间允许可让学生讨论,试着回答体现对学生的关怀
让学生体验成功教师的指挥、引导作用渗透物理研究的方法――类比。
这时教师的引导作用是不可忽视,同时学生也在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思考,而不是教师强加给他的体验成功思维发散与应用物理学与人文科学的结合,体会科学的作用,增强民族自豪感,实施情感目标创设情境,再次进入活动语文与物理的结合,同时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上升为理论,处理好知识与技能的关系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正确对待挫折、失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良好的意志品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在悄然实施。
对知识内容再进行回顾,这样不但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想象,而且让学生的思维从课堂上飞出课外,新问题的出现,促使他(或她)进行新一轮的探究。
光的直线传播教案实用指南(精选17篇)篇六
(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3)知道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3×108m/s.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光在空气中和水中传播的实验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续学习打基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清晨明媚的阳光照进教室,老师看到了同学们一张张的笑脸。试想,如果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我还能看到吗?这是为什么呢?(夜晚没有光)即使在白天如果我们紧闭双眼,仍然什么也看不见,有是为什么?(光没有进入眼睛)对,其实我们的周围就是一个光的世界,同学们一定想知道光的奥秘,从本章开始,老师将带大家一起走入光的世界。
二、新课教学。
1、讨论光源。
那么,生活中的光都来自哪里呢?(太阳、电灯、蜡烛、手电筒、萤火虫……)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能发光)。
光源: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光源?多媒体展示几种光源,你能把它们作以简单的分类?(人造光源和天然光源)。
讨论:月亮、自行车的尾灯是光源么?为什么?
(出示激光手电)老师手中也是一个光源,它发出的光在远处有一个亮点,请大家猜测一下,光源发出的光是怎样传播的?(可能是直线传播的)他的猜想正确吗?生活中你见过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要想确切的了解光的传播规律,还得同学们自己用实验来研究,实验时候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多媒体展示):
(1)光可以在哪些物质传播?这些物质有什么特点?
(2)光在这些物质中传播有什么特点?
(3)光总是这样传播么?有没有条件限制?
下面请同学们分好小组,利用手边的器材自己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光可以在哪些物质里传播?能否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学生分别用水、果冻、玻璃等物质上台演示)。
这些物质有什么共性?(透明的)这些透明的物质我们也给它叫做光的传播介质。
光的传播有什么规律?(沿直线传播)这说明刚刚我们的猜测是正确的。
光线:为了形象表示光的传播,我们通常用一个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这样的直线我们叫光线。
光的直线传播教案实用指南(精选17篇)篇七
1、知道光在同一种均匀媒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知道光的直线传播的一些典型事例(如小孔成像、日月蚀等).。
3、记住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不要求知道光速的测量方法.。
能力目标。
1、能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原理找出本影和半影,能解决日月蚀问题.。
2、会使用光的直线传播性质解释有关光现象如:影子的形成.。
情感目标。
3、利用几何知识解决光学问题,学会知识的迁移和变通.。
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是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和拓宽.。
重点掌握以下几部分知识点:
1、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讲解时能说明光沿直线传播的实例有:小孔成像,本影和半影等都能证明光沿直线传播.。
2、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是把其它形式的能转化为光能的装置.。
4、光束:有一定关系的一些光线的集合称为光束。
5、介质(媒质)、光在其中传播的物质、但要注意:光传播时并不需要介质.。
如图所示两个或几个光源,在不透明的物体后面能造成本影和半影区域.。
9、光速:通常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为c=3.00×108m/s.。
注意:光在介质中的传播的速度都将小于该值.。
教学设计示例。
光的直线传播教案实用指南(精选17篇)篇八
2.声音的频率和音调。
4.光速,光年的概念。
三.教学内容及知识要点。
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是依*介质(一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在真空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零,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或者在不同的温度时传播速度是不同的(0度的空气中为331m/s,20度344m/s)。
3.乐音有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是由声音的频率大小决定的,响度是由声音的振动的'振幅或远近来决定的,不同的乐器工具是有不同的音色的。
4.光在同一物质中传播的路线是直的,是小孔成像、影子形成的原因。
5.光速: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最大,c=3*10。
6.光年:光在一年中通过的距离,是一个长度单位。
【典型例题】。
1.某人为了测量所在位置与山之间的距离,在山谷中喊了一声,10秒后听到回声,此人离山有多远?(设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解:因人发出声音后,通过空气传播,经过山崖反射又传到他耳朵中,所以声音在10秒钟内往返于人与山之间的路程,就是人与山之间的距离的2倍。
所以:2s=ds=1/2d=1/2×340×10=1700米。
t=t―t=2.79―2.5=0.29秒。
所以,铸铁中的声速为。
v
点评:声音在不同的物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上题还可以用它们传播的时间差来求,即所以。
3.要将小提琴发出的声音变高,应采取的方法是()。
a.放松琴弦・b.拉紧琴弦・c.增加部分弦体的长度d.换些粗弦。
4.人走路经过一盏路灯的过程中,其影长的变化情况是()。
a.先变长后变短b.先变短后变长・c.逐渐变长・d.逐渐变短。
点评:由于人走近路灯时,人离灯越近,影长越短,人离灯越远,影长越长,所以选b。
解:根据题意,设竹竿长为h,影子长为l=h,如图所示,
则:ac==2h・・・。
则:sin=。
文件大小:32k文件格式:rar下载地址:击本地免费下载地址
光的直线传播教案实用指南(精选17篇)篇九
1、积极参与影子游戏,在游戏中思考阴影的成因;能通过探究归纳得出光的传播规律,进而能用光的直线传播来理解小孔成像、日食、月食等现象。
2、了解光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时间,知道真空中、空气中的光速,理解测光距的原理。
3、了解我国古代在光现象研究上的成就,知道中华文明对科学发展作出的贡献。
[重点难点]。
1、光的直线传播的探索过程,光速的大小及理解有关的生活、自然现象。
2、日食、月食的成因,光速的应用。
[设计思想]这是一节集物理现象、物理规律于一身的课。授课时,先通过游戏体验有关的现象,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和检验,得出结论,让学生在愉快中获得知识。了解光和影揭开了中国古文明的秘密,以及用激光制成的测距仪,让学生到科学的巨大作用。
[教学用具]。
学生自带:手电筒、厚纸板2张、铅笔、玩具激光器(没有可不带);
教师备有:豆浆、方水槽、水。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大家请看,阳光从窗口照到了我们的教室,大家有没有想过,光是如何传过来的?
二、新课教学。
师:“同学们,这堂课我们先做个游戏。大家打开手电筒,在桌子上竖一支铅笔,谁能用手把影子压在下面?”
生:实验。
师:“能否压住?为什么会产生影子?”
生:(可能的答案)“光沿直线传播”
(说明:由于学生小学自然常识已学过,马上会想到这个答案,但未必知其所以然。)。
师:“为什么光沿直线传播会产生影子?”
生:回答。
(说明:如果教室离操场较近,在太阳下游戏效果更佳,趣味性更强。)。
(说明:因为小学已学过,所以光在空气中和水中传播择其一个探究即可。)。
生:分组试验,再派代表交流发言。(对于光线显现不清晰的问题,可让同学们再讨论。)。
师:“通过试验,可得到什么结论?”
生:回答。
师:打开投影仪,光投向银幕。“同学们,我们再做一个游戏,利用手影做出一些动物的形状,哪个同学来试试?”
师:让一些举手的同学来表演。
师:“手影为什么会随手形改变?”
生:回答。
(说明:两个游戏分阶段做,可保持课堂的活跃气氛。)。
师:“请同学们观看图3-29,林间的光柱说明了什么?
生:回答。
师:“请大家再做一个实验,在厚纸板上用刀挖一个三角形的孔,同学们拿纸板在日光灯下观察下面的光斑,会看到什么?”
(说明:拉上窗帘,让教室暗一些。日光灯开得不易多。这个实验现象学生会觉得意外惊奇,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思维。)。
生:实验。
师:“请代表发言。”
生:回答。
师:“为什么会有长方形光斑?”
生:回答。
(说明:估计学生难于讲清。)。
师:介绍《墨经》中关于小孔成的故事,并让学生阅读p79有关内容。
师:板画。
“哪能个同学领会书上的内容,来黑板画图说明?”
“光线可以用带箭头线表示”
生:代表上黑板画。
师:“小孔成像说明了什么?”
生:回答。
师:“刚才为什么三角形孔下看到了圆形光斑?”
生:回答。
师:“同学们,日食,月食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吗?”
生:回答。
师:讲述“光与影揭开了中国文明的秘密”的故事,并多媒体展示日食,月食的情景。
“日食,月食说明了什么?“。
生:回答。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来总结一下,光如何传播?哪些现象说明光沿直线传播?”(板书)。
师:“光传播需要时间吗?”
“课本上两个卡通人谁说得对?”
生:讨论。
师:讲解光速并板书,然后要求同学们阅读p79光速。
师:要求同学们看课本“读一读”。
生:阅读。
师:投影思考题。
“向月球发射一束激光,过2.5秒钟接收到反射回来的光,计算月球离地球多远?”
生:练习。
(通过练习,既熟悉了光速的应用,也进一步了解了测距仪的作用。)。
三、课堂小结。
1、光是沿直线传播的。2、光每秒传播的距离是3×108m。3、通过游戏发现问题,从而进一步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四、巩固练习。
a、灯泡发光时温度很高b、烈日下用伞挡阳光c、挖隧道用激光准直。
d、小孔成像。
2、向月球发射一束光,过2、5秒钟接收到反射回来的光,计算月球离地球多远?
五、布置作业。
课本p66www。
附1:板书设计。
影子的形成小孔成像图。
光的直线传播教案实用指南(精选17篇)篇十
时间:2012年11月7日星期三第6节地点:物理实验室多媒体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探究法、实验法、观察法。教学用具。
演示用:激光演示器、盛有水的烧杯,玻璃砖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课件演示:霞光万道、晨曦中穿透树林的道道阳光、节日夜空中的多彩的光等图片,让学生欣赏绚丽景象的同时认识到大自然中有许多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
问:我们为什么能看到这些绚丽的景象呢?
人们看到物体的条件:要有光进入眼睛。
二、新课讲授。
(一)光源。
问题:生活、生产中哪些物体可以发光?
太阳是有自然光源,蜡烛是人造光源。光源。
引导学生:光在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同学的猜测是否正确呢?下面我们用实验来检验一下。[演示]在暗室里,将一束光射到空气中,观察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指导学生做光在水中和玻璃的传播的实验问:刚才在演示实验中,大家看到什么现象?共同活动得出结论:
(四)光速。
[师]雷声和闪电在同时同地发生,但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说明什么问题?
因为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快。
六、板书设计。
一、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天然光源人造光源。
二、光在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光线:用一根带有箭头的直线来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和路径,这条直线就叫光线。
四、光速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光的直线传播教案实用指南(精选17篇)篇十一
讨论:你又有什么发现?由此你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1)影子的形成。
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如果遇到不透明的物质又出现什么情况?(影子)。
多媒体展示影子的形成。
(2)日食、月食的成因(多媒体展示)。
(3)小孔成像。
4、光速。
生阅读p36,回答:
(1)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
(2)为什么雷雨天气的时候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
(3)光年是什么单位?一光年和多少?
光的直线传播教案实用指南(精选17篇)篇十二
现在我们学习光学知识,在初中我们学习过,请同学们思考如下问题:
1、什么叫光源,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光源?
2、光线如何表示?
3、小孔成像说明了什么?
在学生思考后请同学提问,教师就学生的回答进行解释和说明.由此引入新课.。
(二)教学过程。
教师带动学生重点分析以下知识点:
1、光源:
(l)光源:(自身)发光的物体、如:太阳、蜡烛的光焰等.。
注意:月亮不是光源,因为月亮本身不发光,而是反射的太阳光.。
(2)光能:光具有的能量,包含在光束中.。
(1)介质:光能够在其中传播的物质、如:空气、水、玻璃等.。
注意:光能在真空中传播,说明光的传播并不依靠介质.。
(2)光直线传播的条件:同一种均匀介质中.。
光直线传播产生的光现象有:小孔成像、形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3、影:
(l)点光源的影。
(2)较大发光面的本影和半影.。
分析证明:
设灯高为h,人高为h,如图所示、人以速度v经一段时间;到达位置a处.。
由光的直线传播可知:人头的影应在图示b处,由三角形相似得:
即:
人头的影的速度。
因为h、h、v都确定,故v也是确定的,即人头的影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例2 某夏天中午晴天,若发生了日偏食,在树荫下,可看见地面有一个个亮斑,这些亮斑是太阳光透过浓密的树叶之间的缝隙照射到地面上形成的,这些亮斑的形状是:
a、不规则的图形 b、规则的图形。
c、规则的月牙形 d、以上都有可能。
分析解答:
探究活动。
1、动手制作一个小孔成像观测器.。
2、查阅资料,了解历史上对光的传播速度的测定方法.。
3、注意观测发生日食和月食时的现象以及规律.。
光的直线传播教案实用指南(精选17篇)篇十三
1、游戏人人参与,让学生体验学物理的快乐。踩影子的游戏如在太阳下更好。
2、光的直线传播因小学已学过,在空气和水中传播的实验择其一个做即可。
3、小孔成像实验需在光线较暗的教室内做效果好。
4、日食、月食可用多媒体演示。
光的直线传播教案实用指南(精选17篇)篇十四
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
2、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3、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从c=3×10m/s.
【课前自主学习、挑战自我】。
一、课前预习。
1、能够叫做光源。
2、为了表示,通常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和,这样的直线叫。
3、光在中沿直线传播。
5、1光年=km。
二、自主学习。
1、通过看课本图了解光源,列举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光源。
2、思考并列举日常生活中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
3、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式和月食的实质。
【当堂检测、查漏补缺】。
必做题。
1.关于光的传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光在玻璃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b.光只在空气中才沿直线传播。
c.光在任何情况下都沿直线传播d.光在同一种物质均匀透明介质里沿直线传播。
2.下面现象中不能说明光是直线传播的是()。
a.影子的形成b.小孔成象c.看不见高墙后在的物体d.闪电后才听到雷声。
3.下列不是光源的物体有()。
a.太阳b.火焰c.月亮d.电灯4.一根旗杆在阳光照射下,在地面上投下一个旗杆的影子.自早晨到黄昏这段时间内,旗杆影子长度变化是()。
a.逐渐变短b.逐渐变长c.先变长后变短d.先变短后变长。
6.光在同一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________传播的.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_______米/秒=______千米/秒。这个速度相当于l秒绕地球赤道______圈。光在各种物质中传播的速度都______________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8.有三根相互距离约1米的长木杆竖直插在地面上,在早晨太阳照射下三杆的影子合在一起,根据______规律可知这些木杆是在同一直线上排列的。
拔高题。
1.光年是什么物理量的单位()。
a.时间b.质量c.长度d.速度。
2.关于小孔成像,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像的形状决定于小孔的形状b.屏离小孔越远,像越大。
c.像的亮度和清晰程度与小孔的大小有关d.以上均正确。
4.要使眼睛看到一个物体()。
a.这个物体一定是光源b.物体和眼睛一定在一条直线上。
c.物体和眼睛之间肯定有光线d.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看到。
3.电线杆在阳光照射下,影长5.6米。一位身高2米的人直立时影长是1.5米,那么电线杆的长度是。()。
a.7.0米b.7.5米c.8.0米d.8.5米。
【总结知识点】。
光的直线传播教案实用指南(精选17篇)篇十五
教学目标:
1.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2.能理解常见的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
3.知道光速是3×108m/s。
4.观察光在空气、水中传播的实验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5.通过阅读相关资料,感受我国古代科学的伟大成就,增强对中华民族的科学文明的自豪感。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重点:
1.实验探究得到光沿直线传播的特点。
2.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
教学难点:
1.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
2.小孔成像的原理。
教学器材:
水槽激光笔水牛奶烟饼镊子烧杯滴管纸杯蜡烛火柴玻璃砖投影仪电脑。
教学过程:
一、新课教学。
1.利用“影子”现象引入新课。
学生如果愿意展示手影,则邀请学生进行手影表演。
展示影子图片,学生思考影子的形成原因。
引导:你知道影子是怎样产生的吗?(也许学生根本讲不出来。)要形成影子首先得有光,影子是一种与光有关的现象,它的'形成与光的传播特点有关。
(1)光在液体中的传播【学生实验】。
学生将一束激光在水槽中的水中通过,观察水中光线的传播情况。
解决实验中的问题:水中的光线看不清楚怎么办?(滴几滴牛奶)。
光在水中传播的现象描述:光在水中沿直线传播。
(2)光在气体(空气)中的传播【学生实验】。
学生将一束激光在水槽中水上方的空气中通过,观察空气中光线的传播情况。
解决实验中的问题:空气中的光线看不清怎么办?(喷一些烟雾)。
光在气体(空气)中传播的现象描述:光在气体(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3)光在透明固体(玻璃)中的传播【演示实验】。
教师将一束激光在玻璃表面通过,观察光在玻璃中的传播情况。
光在透明固体(玻璃)中的传播现象描述:光在透明固体(玻璃)中沿直线传播。
总结:光在同种且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光线。
展示生活中光沿直线传播的图片,学生想象光线的形象。
引导:为了直观的描述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我们用一条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用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这样的带箭头的直线称之为光线。
强调:光线是为了方便描述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而引入的一种描述手段,是假想的。
4.应用。
(1)影子的形成。
投影展示影子的形成原理。
引导:a光在同种且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b不透明物体光不能通过。
原理:光在同种且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遇到不透明物体,在物体后面形成一个无光的黑暗区域。
(2)小孔成像。
学生阅读教材【生活物理社会】有关“小孔成像”的介绍,了解我国古代科学研究伟大成就。
【学生实验】按照教师提示,分组实验,观察小孔成像现象。
利用动画展示小孔成像,画小孔成像原理图。
小孔成像特点:像与物相反;实像。
(3)日食。
动画展示日食、月食原理图。
原理:日食——地球上的人看太阳,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太阳光被月球挡住了。
月食——地球上的人看月亮,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太阳光被地球挡住了。
5.光速。
(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光的传播速度。
(2)学生回忆声音的传播速度情况,将光的传播速度与声音进行对比。
(3)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在真空中的速度最大,3.0×108m/s。
(4)学生阅读“激光测距仪”介绍材料。
二、课堂小结。
三、巩固训练。
四、板书设计。
光的直线传播教案实用指南(精选17篇)篇十六
1、 积极参与影子游戏,在游戏中思考阴影的成因;能通过探究归纳得出光的传播规律,进而能用光的直线传播来理解小孔成像、日食、月食等现象。
2、 了解光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时间,知道真空中、空气中的光速,理解测光距的原理。
3、 了解我国古代在光现象研究上的成就,知道中华文明对科学发展作出的贡献。
[重点难点]
1、光的`直线传播的探索过程,光速的大小及理解有关的生活、自然现象
2、日食、月食的成因,光速的应用
[设计思想] 这是一节集物理现象、物理规律于一身的课。授课时,先通过游戏体验有关的现象,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和检验,得出结论,让学生在愉快中获得知识。了解光和影揭开了中国古文明的秘密,以及用激光制成的测距仪,让学生到科学的巨大作用。
[教学用具]
学生自带:手电筒、厚纸板2张、铅笔、玩具激光器(没有可不带);
教师备有:豆浆、方水槽、水。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引入
师:大家请看,阳光从窗口照到了我们的教室,大家有没有想过,光是如何传过来的?
二、 新课教学
师:“同学们,这堂课我们先做个游戏。大家打开手电筒,在桌子上竖一支铅笔,谁能用手把影子压在下面?”
生:实验
师:“能否压住?为什么会产生影子?”
生:(可能的答案)“光沿直线传播”
(说明:由于学生小学自然常识已学过,马上会想到这个答案,但未必知其所以然。)
师:“为什么光沿直线传播会产生影子?”
生:回答
(说明:如果教室离操场较近,在太阳下游戏效果更佳,趣味性更强。)
(说明:因为小学已学过,所以光在空气中和水中传播择其一个探究即可。)
生:分组试验,再派代表交流发言。(对于光线显现不清晰的问题,可让同学们再讨论。)
师:“通过试验,可得到什么结论?”
生:回答
师:打开投影仪,光投向银幕。“同学们,我们再做一个游戏,利用手影做出一些动物的形状,哪个同学来试试?”
师:让一些举手的同学来表演
师:“手影为什么会随手形改变?”
生:回答
(说明:两个游戏分阶段做,可保持课堂的活跃气氛。)
师:“请同学们观看图3-29,林间的光柱说明了什么?
生:回答
师:“请大家再做一个实验,在厚纸板上用刀挖一个三角形的孔,同学们拿纸板在日光灯下观察下面的光斑,会看到什么?”
(说明:拉上窗帘,让教室暗一些。日光灯开得不易多。这个实验现象学生会觉得意外惊奇,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思维。)
生:实验。
师:“请代表发言。”
生:回答。
师:“为什么会有长方形光斑?”
生:回答。
(说明:估计学生难于讲清。)
师:介绍《墨经》中关于小孔成的故事,并让学生阅读p79有关内容。
师:板画
“哪能个同学领会书上的内容,来黑板画图说明?”
“光线可以用带箭头线表示”
生:代表上黑板画
师:“小孔成像说明了什么?”
生:回答
师:“刚才为什么三角形孔下看到了圆形光斑?”
生:回答
师:“同学们,日食,月食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吗?”
生:回答
师:讲述“光与影揭开了中国文明的秘密”的故事,并多媒体展示日食,月食的情景。
“日食,月食说明了什么?“
生:回答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来总结一下,光如何传播?哪些现象说明光沿直线传播?”(板书)
师:“光传播需要时间吗?”
“课本上两个卡通人谁说得对?”
生:讨论
师:讲解光速并板书,然后要求同学们阅读p79光速
师:要求同学们看课本“读一读”。
生:阅读
师:投影思考题
“向月球发射一束激光,过2.5秒钟接收到反射回来的光,计算月球离地球多远?”
生:练习
(通过练习,既熟悉了光速的应用,也进一步了解了测距仪的作用。)
三、 课堂小结
1、光是沿直线传播的。2、光每秒传播的距离是3×108。3、通过游戏发现问题,从而进一步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四、 巩固练习
1、 下列不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的是( )
a、灯泡发光时温度很高 b、烈日下用伞挡阳光 c、挖隧道用激光准直
d、小孔成像
2、向月球发射一束光,过2、5秒钟接收到反射回来的光,计算月球离地球多远?
五、 布置作业
课本p66
附1:板书设计
三、光的直线传播
影子的形成 小孔成像图
小孔成像 光沿直线传播
日食、月食 光速----每秒3×108
附2教学建议
1、 游戏人人参与,让学生体验学物理的快乐。踩影子的游戏如在太阳下更好。
2、 光的直线传播因小学已学过,在空气和水中传播的实验择其一个做即可。
3、 小孔成像实验需在光线较暗的教室内做效果好。
4、 日食、月食可用多媒体演示。
光的直线传播教案实用指南(精选17篇)篇十七
1。知道光的色散现象。
2。知道白光由不同的色光组成。
3。知道同一介质对不同的色光折射本领不同。
4。知道白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后,色散光谱的七色排列顺序。
5。初步了解彩虹的成因。
6。知道光的三原色。
7。知道透明物体、不透明物体的颜色。
8。明确棱镜是利用光的反射及折射规律来改变和控制光路的光学仪器。棱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出射光线向底面偏折。
能力目标颜色之谜科技系列活动内容丰富、充实,实验新颖,饶有趣味。让学生在自由的气氛中自主愉快地学习,充分发挥创新精神,开发科学潜能,培养动手技能,加深科学概念,提高科学素质。
德育目标为了我国下个世纪的长远发展,我们必须进一步更新教学内容与方法,大力开展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1。光的色散现象及原因(不同的单色光对同一种介质的折射率不同)。
2。白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后,色散光谱的七色排列顺序。
3。知道光的三原色。
知道透明物体、不透明物体的颜色光的色散现象及同一媒质对不同色光折射率不同。
实验法、讲授法、练习法与讨论法。
多媒体教学、实验教学。
激光演示仪一套、三棱镜、光源。
教学环节。
演示实验:一束白光(复色光)通过。
三棱镜后会发生色散,形成由红、橙、黄、绿、
蓝、靛、紫各色组成的光带,这个光带叫光谱。(按一定顺序排列的彩色光带)。
(一)、通过棱镜的光线。
1、明显地向着棱镜的底边偏折――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演示实验)让一束单色光从空气射向玻璃棱镜的一个侧面,可以看到,光线通过棱镜,从另一个侧面射出来时,方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光线向棱镜的底面偏折。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利用光的折射定律就可以得到结论。
结论:光线在棱镜的两个侧面上发生折射时,两次向底边偏面的缘故。注意顶角和底面的相对关系。
如果将该棱镜放入折射率较大的媒质中,折射光线如何偏折?
光线将向顶角偏折,关于棱镜对光线的偏折作用我们不能死记。
注结论,而应从光的折射定律出发来分析。
延长线的交点s射出的,s'就是s在棱镜中所成的像。
这个虚像的.位置比物体的实际位置向顶角方向偏移,
物像同侧。确定像的位置,关键还是折射定律。
二、光的色散:(多媒体模拟)让学生观察思考几个问题:
1)、各色光是怎样排列的?
2)、各色光偏向角关系如何?
3)、同一媒质对不同色光的折射率大小关系如何?
4)、不同色光在同一媒质中的速率大小关系如何?
3、说明:同一媒质对不同色光折射率不同。
4、不同色光在媒质中(真空除外)的速度不同,v红v紫。
各种色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一样,都是c,由公式n=c/v,因折射率不同,它们在同一媒质中的速度不同。红光的折射率最小,红光在媒质中的速度比其它色光中大。
彩虹是常见的一种色散现象,形成的原因是太阳光被悬在空中的许多小水珠色散而形成了彩色光带。
光的颜色红橙黄绿蓝靛紫。
偏向角小大。
折射率较小较大。
在媒质中的光速较大较小。
单色光。
单色光:严格说,单色光是指只有一个频率或波长的光;实际上频率范围很窄的光,就可认为是单色光。利用单色光源(如气体放电,激光器)、滤光器或根据分光原理制成的单色器可以获得各种纯度的单色光。
复色光。
复色光:亦称复合光。包含多种频率的光,例如太阳光、弧光等。
三原色。
红、绿、蓝叫做色光的三原色,利用这三种色光可以混合出不同的色彩来。彩色电视就是利用色光的混合调出各种色彩来的。彩色电视机的荧光屏上有很多微小的格子,分别涂有能发出红、绿、蓝色光的物质,当三束电子流分别打到这三种物质上时,就发出红、绿、蓝色的光,这三束电子流的强弱分别影响着这三种色光的强弱,由此混合出绚丽多彩的各种色彩。看电视时,如果用放大镜观察电视机的荧光屏,就能看到屏上红、绿、蓝的光点。画家用颜料调出各种颜色的道理与上面所讲的色光的混合不同,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这三种颜料按一定比例混合,能调出各种不同的颜色来(见彩图)。这是因为每种颜色的颜料,在阳光照射下,除了反射跟它相同的色光以外,还反射一些其他的色光,例如黄颜料除了反射黄光,还反射橙光和绿光,同时吸收其他色光;蓝颜料除了反射蓝光,还反射绿光,同时吸收其他色光;这两种颜料混合在一起,就反射绿光,混合颜料就呈绿色了。
三、全反射棱镜。
(多媒体模拟)两个直角边ab和bc代表了棱镜上两个互相垂直的镜面,当光垂直ab面进入棱镜到达ac面时发生全反射,(因为此时入射角为450,而光从玻璃到空气的临界角为420),光线沿垂直于bc方向射出,光线的方向改变了900。如果光线垂于ac面进入棱镜,光线将在ab面上发生全反射,射到bc上,再在bc面上发生全反射,最后垂直于ac面射出棱镜,光线的方向改变了1800。
结论:我们把这种能够对光实行全反射的棱镜叫做全反射棱镜。其作用控制光的传播方向。
思考:这两种全反射棱镜改变光路和什么相同?
上时其两个表面表面都要发生反射,而且镀银的表面不能使。
光全部反射,大约10%的光被吸收掉,会使光线和所成的像。
模糊些,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全反射棱镜优于平面反射镜。
3、应用:潜望镜(如图所示)。
练习:
1、如图所示的三角形为等腰直角三棱镜,光线垂直。
一个面入射,在底面上发生全反射。由此看出构成棱镜。
的媒质的折射率不可能是:dddddddd[]。
a、1。
7b、1。8c、1。5d、1。36。
总结(回到教学目标,由学生总结)。
如果光从真空或空气射向三棱镜的一个侧面,可能产生的现象是:
1)通过两次折射,出射光线向底面偏折;
2)通过三棱镜成正立的虚像,像与物在棱镜同侧,而且偏向顶角;
3)利用全反射棱镜可以控制光路。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