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孝道孝道篇一
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所以,心中有孝,才能感悟充满孝心的世界,心存感恩,才能体验生活给予我们的一切;孝心——不一定非得是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激之心;从我出生以来,每时每刻都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中,同时,我也学会了关爱,做有孝心的孩子。
一天,我放学回家,刚进门,就听见妈妈在呻吟,咦?妈妈怎么没去上班?我感觉不妙,奔进卧室,只见妈妈脸色苍白地躺在床上,此刻,我眼睛充满泪花,妈妈微笑着说:“没事,先做作业吧”,“妈,怎么会没事呀,吃药没有?”,“待会吃”我学着平时妈妈的样子,用手摸妈妈的额头,啊!好烫呀!我非常果断的说:“不行,让我来吧!”可是,我的脑海一片空白,该怎么办呢?突然,我想到以前我发烧的情景,于是,我跑到洗手间,用水把毛巾浸湿,拧干放在妈妈的额头上,并把温度计放在妈妈的腋下,忙完一切,我坐在床边问妈妈病情,妈把妈撑起笑着说:“好多了,去学习吧,”但是,此刻我心里涌起一股力量和责任,必须坚守在妈妈的身边。
第二天我一早起来,就来到妈妈的屋里,问她怎么样了。她说好了,她和爸爸不停地夸我:“我们的孩子长大了,回照顾妈妈了,真是个有孝心的孩子。”我听了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孝”让我真切的体会到亲情的温暖,奉献的伟大。同时,我也了解“孝”的真正含义——其实就是发自内心的关爱!
让“孝”串连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世界永远充满真情!
孝道孝道篇二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古老民族,孝做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深深影响着每一位炎黄子孙。
人们耳熟能详的《三字经》里有一句 香九龄,能温席 。说的是汉代因孝敬长辈而流传千古的小黄香。他九岁丧母,这使他更懂得了孝敬长辈。
夏季,他帮父亲把床席扇凉,赶走蚊子;冬季,他用自己的身体把父亲的床席睡暖,再让父亲睡到床上。小黄香学习刻苦勤奋,当有 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的赞誉。
相传在汉代有一个叫郭巨的人,家里有一个九旬的母亲和一个刚出生的婴儿。由于家庭贫困,他只能选择赡养母亲或孩子。为了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郭巨和他的妻子连夜将孩子抱到山里,埋于山中。
百善孝为先,历朝历代像小黄香和郭巨这样的孝子不计其数。我们对孝并不陌生,似乎从懂事起,我们就常听长辈们教育道: 要做一个孝敬长辈的孩子。 可事实并非如此。
上小学时,老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特殊的作业----帮父母洗脚。可现在的孩子多为家中的 小皇帝 ,家长也不愿让孩子受累。只是在孩子的作业本上签个字应付作业罢了。
不仅是孩子,歌曲《常回家看看》更是体现了现在人们的生活特点。不停的找个种不回家的理由,空巢老人变得越来越多。老人们不图儿女回家做很多事,只希望儿女们回家看看。
为人父母更应该孝顺于自己的父母,不能总为自己找任何不回家的理由。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赡养父母,常回家看看,不仅仅只是尽孝,更是给孩子做出榜样。
若连大人都不尽孝了,孩子念再多的 香九龄,能温席 也是无用的。因为他们并不知道怎样做才是孝敬父母。
孝 在中华大地上存在了五千年,我们都应该发扬和传承下去,不能让孝消失在21世纪。
孝道孝道篇三
方圆
是谁,让我们来到这个美好的世界?是谁,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快乐的成长环境?是父母。
现在大多数的孩子都娇生惯养,象一个个小公主、小王子似的,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平常对父母呼来唤去,自己的事情都等着父母来做,父母跟仆人没什么两样了。
你应该很小就听过《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吧,它反映了母爱的可贵,有妈的孩子象块宝,有父母的孩子最幸福。在你伤心的时候,有人替你擦眼泪;在你高兴的时候,有人比你还高兴;在你不顺心的时候,有人鼓励你要坚强;在你不痛快的时候,有人承受着你的发泄;在你生病的时候,有人半夜起来为你喂药……然而,父母为我们付出了这么多,我们又做过什么呢?好好反思一下吧!现在有一些孩子,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渐渐学会了抽烟、喝酒,甚至打架、偷窃,父母常常碍着面子给别人道歉。电视上也经常看到儿女成家后就把父母赶出家门的例子。其实,父母最大的心愿就是儿女能健康、幸福、快乐。
父母的生育之恩和养育之情是我们一生都无法偿还的。因此,借此书信文化活动,我希望所有的小朋友,从现在开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做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儿女。
老师点评:
选材欠妥,详略不当,表达不准确
孝道孝道篇四
一般人认为,只要对自我的父母克尽奉养,就是孝顺了。我不反对这种看法,这是孝顺了,只是这个孝顺只限于父母罢了。虽然这种孝是最基本的,但已是孝了。
但此刻,这种看法也许会被人否认,因为许多家长都曾对孩子说:你要真的孝顺我,就拿出点成绩来。虽然此刻已不是什么功成名就、光宗耀祖的时代了,但知识却是要的,事业也总是要的。许多贫困山区的父母宁可累死饿死也要送自我的孩子上学,如果孩子真的能“拿出点成绩来“,那也是可谓尽孝了。
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是孝顺的为什么偏偏仅有父母呢。不可否认,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并且养育了我们,也许我们无法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我们需要尽孝道。但我们又能报答教师的培育之恩吗?不能。可为什么我们不对教师也尽孝道呢。要明白,是教师给了我们知识,给了我们本事,给了我们机会,在教师的耐心指导下,培养出了大批的人才,我们为什么就不对教师尽孝道呢?我们是应当的,我们需要以优秀的成绩来回报教师的努力,我们需要才华来回报教师的培育,同样需要以成就事业来证明自我。
孝道,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随着时代的提高,也应当扩大范围了。也许真的要我们对整个民族尽孝对一切众生尽孝是大了点,听起来也觉得十分困难,可是整个民族养育了你,你是应当尽孝的;是许多许多的人给了你一个爱的世界,所以你也是应当尽孝的;是一切的生灵给了你一个美丽的生存空间,所以你也应当尽孝的。
成就事业方能显出你的价值。尽你自我的努力,去创造属于自我的辉煌,给生你养你的父母,给辛辛苦苦培育你的教师,给养育了你的整个民族一个满意的答案,也许这是孝的一种吧!别人给了你,你就应当懂得回报别人,中国有句老话: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对父母的尽忠尽责克尽奉养并不是孝的全部。
成就一番事业,然后在自我的事业上默默地奉献,用自我的成绩与爱心来回报世界上的种种,这也是孝顺了吧!
孝道孝道篇五
一般人认为,只要对自我的父母克尽奉养,就是孝顺了.我不反对这种看法,这是孝顺了,只是这个孝顺只限于父母罢了.虽然这种孝是最基本的,但已是孝了。
但此刻,这种看法也许会被人否认,因为许多家长都曾对孩子说:你要真的孝顺我,就拿出点成绩来.虽然此刻已不是什么功成名就、光宗耀祖的时代了,但知识却是要的,事业也总是要的。许多贫困山区的父母宁可累死饿死也要送自我的孩子上学,如果孩子真的能拿出点成绩来,那也是可谓尽孝了。
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孝顺的为什么偏偏只有父母呢.不可否认,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而且养育了我们,也许我们无法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我们需要尽孝道.但我们又能报答老师的培育之恩吗?不能.可为什么我们不对老师也尽孝道呢.要明白,是老师给了我们知识,给了我们潜力,给了我们机会,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培养出了大批的人才,我们为什么就不对老师尽孝道呢?我们是就应的,我们需要以优秀的成绩来回报老师的努力,我们需要才华来回报老师的培育,同样需要以成就事业来证明自我。
孝道,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随着时代的进步,也就应扩大范围了.也许真的要我们对整个民族尽孝对一切众生尽孝是大了点,听起来也觉得十分困难,但是整个民族养育了你,你是就应尽孝的;是许多许多的人给了你一个爱的世界,所以你也是就应尽孝的;是一切的生灵给了你一个美丽的生存空间,所以你也就应尽孝的。
成就事业方能显出你的价值.尽你自我的努力,去创造属于自我的辉煌,给生你养你的父母,给辛辛苦苦培育你的老师,给养育了你的整个民族一个满意的答案,也许这是孝的一种吧!别人给了你,你就就应懂得回报别人,中国有句老话: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对父母的尽忠尽责克尽奉养并不是孝的全部。
成就一番事业,然后在自我的事业上默默地奉献,用自我的成绩与爱心来回报世界上的种种,这也是孝顺了吧!
孝道孝道篇六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孝做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代代传承,深深影响着每一位炎黄子孙。上下五千年的中华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来千千万万个这样的华夏儿女,他们的生命,因坚守孝道而精彩。
汉朝江夏的黄香,年方九岁,母亲去世,家里非常贫寒。安葬母亲后,黄香在母亲坟前盖一草庐,夜晚在墓庐里一边守墓,一边挑灯夜读,这一守就是整整三年。母亲去世后,他更加孝顺父亲。每当夏日炎热之时,他为父亲摇扇帷帐,令席清凉,蚊虫远避,以待父亲安寝,方才回墓庐学习。至于冬日严寒,黄香总是先用自己的体温把被子捂热后,再请父亲入睡,唯恐父亲受凉。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黄香始终步履坚定地行走在孝心与爱心的大路上,从未偏离。他扇衾温被的故事家喻户晓,广为流传;他在《二十四孝》中被推为首位,并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他将这份温暖与大爱传递至五湖四海;他将坚守孝道的精神永传于世。他的生命因坚守孝道而精彩。
对于黄香,三年对母亲的悼念,对父亲日日夜夜的关怀,是跨越时间的坚持长久难,但他的孝心坚定恒久,穿越日夜,穿越夏冬,穿越了一年又一年。
穿越千年,黄香的精神被完美地演绎于现代。不是她亲生父母,她却毅然为他们付出全部,她就是90后女孩刘红。她的高考整整迟到了两年,在求学路上,她一直走得很慢、很沉重,但她稚嫩的肩上担起的孝道,却温暖了一座城。当养父母将她含辛茹苦地拉扯到初中毕业时,家庭无力供她继续上学,她考虑到家庭的困难,瞒着养父母辍学了,悄悄地加入到远去上海打工的人流,担起很多人吃不消的工作。省吃俭用两年,她终于攒够钱,终于能够继续她的学业,完成她的梦想,然而此时却传来噩耗,母亲身患重病,家里正好,就缺这笔钱。一边是养育自己的亲生父母,一边是已然耽搁两年的梦想之路,这样的选择必定艰难。然而,刘红没有犹豫。她用自己的梦想换回母亲的健康,她说她从不后悔,因为父母,才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迟了两年的大学,闪耀着她的新梦想:上医学院,为父母治病。今年,她入选了中国好人榜,她的事迹感动了千千万万中国人。她的人生因选择,因对孝道的坚持,而光芒四射,熠熠生辉。
同样是90后女孩,在贫困中,她任劳任怨,乐观开朗,用青春的朝气驱赶种种不幸;在艰难里,她无怨无悔,坚守孝道。虽然艰辛填满整整十二年,可是她的笑容依然如花灿烂。从8岁开始,最美的女孩孟佩杰承担起侍奉瘫痪养母的重任,她在养母生病四千多个日子里,她日复一日照料养母,任劳任怨,不离不弃。20xx年,孟佩杰被距离家乡百公里外的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录取,因为不放心瘫痪在床的养母,而她决定却是,我要带着母亲上大学。她也纠结过,犹豫过,但她从来没有想过放下家庭的担子。她稚嫩的心灵却如磐石一般坚毅,她两全的选择将中华民族的大爱无限延续,从而被评为20xx年感动中国人物。她用一捧沉甸甸的爱心填满了生命,让生命不空虚,她赋予了人生以质量,她给予了渺小的生命以最精彩的绽放。
对于孟佩杰,她甚至没有选择,就决定承受起了一切的全部,她稚嫩的肩膀担起了所有的艰苦,她坚毅地实现了人生的两全。
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其大爱与温暖的气息感染了千千万万人。坚守孝道,正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正如孟郊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正如李密的臣侍汤药,未曾废离;也如董永的卖身葬父,汉文帝亲尝汤药。坚守,必定有难。然而在困难面前,他们从未放弃,在选择面前,他们从未犹豫!久病床前无孝子,但父母生养我们岂止百日?坚守孝道,不仅仅是对父母生养的感恩,对父母的报答;不仅仅是对他人的影响;不仅仅是爱心的传递;更是对自己人格与生命的升华!
生命,因坚守孝道而沉重;生命,因坚守孝道而坚毅;生命,也因坚守孝道而精彩!
孝道孝道篇七
父母是孩子们坚强的后盾,是孩子们最温暖的港湾,是呵护着孩子们成长的羽翼。他们为孩子们付出他们所能付出的一切,而我们作为子女更要与孝道同行。
当你出生时,是他们用期待和喜悦迎接你来到这个美丽的世界;当你牙牙学语时,是他们用耐心和夸奖教你说出一个个你看来生僻难懂的词语;当你面对未知踌躇不前时,是他们在你的身边鼓励你并为你担忧,而皱起眉头;当你遭遇失败痛苦不安时,是他们一遍一遍的安慰你,告诉你人就是在一次一次失败中变得更完美。
乌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恩。那么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古有王祥卧冰求鲤,今有彭斯割肝救母,几千年来,孝道作为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一直流传至今,根植在每个炎黄儿女的心中。如没有千年孝道文化的传承,又怎么会有舜以真情感得和谐美满的家庭,若是没有几千年孝道文化的传承,又怎会有炎子扮鹿求鹿乳;若是没有千年孝道文化的传承,又怎会有庚道憨万里寻母。捧起书卷,品尝那些感人至深的故事,我常常哽咽,无法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判断他们。
为了孝道,沈云英在异军攻城围攻义兵的时候,峨眉悍马解围城;为了孝道,狄仁杰朝夕思亲伤志神,登山望母泪流颊;身居相国犹怀孝,不愧丰臣不愧民;为了孝道,杨乞乞酒奉亲尽礼仪,高歌跳舞字娇姿,娱亲精彩引欢笑,满室春风不断吹;为了孝道,孟宗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须冬笋出,天意招平安。
我们经常听到别人感叹一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不是父母不等待,而是那些人懂得太晚。人总是在失去的时候才发现它的珍贵,所以我们必须珍惜现在,用尽一切关心呵护我们的父母。
少年时期,真正的孝道不是一盆洗脚水,是要做一个让父母放心的好孩子。青年时期,真正的孝道不是昂贵的补品,衣服而是能陪伴在老人的身边和他们说说话。这才是真正的孝,才是父母所珍惜的东西。
人生在世,首先具备的是仁义礼孝,所以我们要与中华民族千年璀璨文化孝道携手同行。
孝道孝道篇八
“孝”这一话题可谓在《论语》中占据了一席之位。孔子重视孝,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父母尽孝道。
《论语》为政第二中提及的“无违”,即“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孔子规定“无违”就是不要违背礼仪,时刻依照礼的规定来孝顺父母,无论他们在世或去世,都应该如此。因为热爱自己的父母,死后还要常常祭祀纪念。这都是人之常情,不能违背。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在这里强调了孝必须是对父母发自内心的敬重,是一种自觉的伦理意识和道德感情,而不仅仅在供养上,否则就是”华而不实“的孝。当下,许多自以为孝的人,实际上却把孝道完全形式化、浅薄化了。每个月寄点零花钱,就算完成任务了。只把孝当作受控于潜意识中的义务奉养而不被社会唾骂所产生的行为。当然,我们不仅为了履行义务,但也不是光做给别人看的,而是从内心发出的情感使然。有些人不仅不把父母放在心上,甚至把他们当做一种负担,却对自己的宠物呵护备至,常常挂在心上。这种行为,实际上早已背离了孝道,几乎与狗、马无异了。
做到了有发自内心的孝敬父母之后,其次便是主张情感和意志上的顺从了。我们要孝敬父母,也应该继承古人的优良传统,做到“不违”,不仅仅满足于让父母穿好吃好,还应该不违父母的意愿,在情感上尊重父母,跟父母交心。如果对父母而言,满足他们的心愿远比让他们吃饱穿暖更让他们开心,那么就尽量去实现他们的心愿吧,这也是孝,而且是真正的孝!这种在情感上的孝可能是今天最缺少的了。有些真正孝顺的人确实给了父母衣食无忧的生活,却给了父母另一种意义上的空巢感,即感情上的空虚。有时子女在外,忙于工作,对于父母也仅仅于下班时的嘘寒道暖。父母真正希望的是生活上的陪伴,生活中的点滴共鸣。一个笑脸、一声问候并不难,可我们的父母却常常求之若渴而不得!所以当代社会一个让父母体会到这样淳实的孝:有了儿女,他们便不再孤单;有了父母的牵挂,做儿女的会永远感到幸福!
这便是圣人所说的孝子心情吧!
孝道孝道篇九
中华孝道园,洋溢着浓浓人文气息的文化圣地,是江南一代的世外桃源,一颗镶嵌在太湖之滨的璀璨明珠。
今天,我们全校师生便有幸来到了这个圣地,跨过一道高高的门槛,便入了园,内顺着石阶向前走去,两旁不时闪现古色古香的建筑物,充满了江南韵味。不知不觉中,就步入了思恩广场,一个庞然大物映入眼帘,原来是玉瓶,矗立在广场中央,洁白无瑕,毫无一丝瑕疵,充满了神圣之感。几道水柱冲天而起,就像绽放的白花,带起丝丝雨雾,仿佛象征着深厚的恩情,让人情不自禁抬头仰望。
迎着柔和的春风,踏着欢快的脚步,我徐徐前进着,阵阵佛音划过耳畔,此时,已处身于静心湖畔,清澈的湖水随风而行,如一汪纯洁的圣泉,洗尘着我浮躁的心灵,让我沉浸在一个超凡脱俗的深潭中。
登上一条长长的台阶,便来到了正法明大殿,处处都是充满了佛教气息的雕梁画栋,走入殿内,一股神秘感扑面而来,一尊天工巧夺的佛像呈现在眼前:眼睛紧闭着,嘴角轻轻上扬,露出淡淡的微笑,慈眉善目,让人心生亲切之感,正是如来佛祖。这精湛的技艺不禁让人叹为观止。
离开殿堂,沿着山间小道向上而行,垂柳随风飘扬,荡涤着春天的希冀。山石之间,一条清泉静静的流淌,发出悦耳的声音,奏成了一曲天籁,淌入我的心扉。正在欣赏着这浑然天成的美景,也就到了江南石窟,三尊巨大的金色雕像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显得格外显眼,分别坐落于三个石窟中,在宽阔的广场上,更是气势磅礴,雄伟壮丽。尤其是中央的观世音菩萨,盘坐在一条威风凛凛的神龙上,眼睛微眯,仪态端庄,淡看世间一切,这恢弘的气魄不禁让人肃然起敬。
时光悄悄地溜走,春游也接近了尾声,让我对“孝”的理解更深了,都说百善孝为先,“孝”不是满桌的山珍海味,更不是数不清的钱财,而是一杯淡淡的热茶,一个温暖的拥抱和更多的陪伴……让我们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点点滴滴,来回报父母无尽的恩情。
孝道孝道篇十
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孝道贯穿其中,何为“孝道”?
“善事父母为孝”;“子爱利亲谓之孝”。因而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孝心没有具体的表现内容,它可以是对父母长辈语气温柔的一声问候、一个祝福,甚至一个眼神,也可以是对家人的一丝挂念,常回家看看这些都会成为父母永远温馨的回忆。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和核心,它既是做人的准则,也是安身立命之根本。
可以说,孝不仅是百行之首,也是百行之先,百行之本。百善孝为先,动天之德莫大于孝,感物之道莫过于诚;生前厚养实为孝道;归后薄葬真乃贤儿;诗书立业,孝悌做人;父母在,不远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在人们的意识上,孝不再是“封建伦理”,而是成了应该发扬的美德。发掘孝贤人物,讲述孝道故事,用平凡人不平凡的孝道故事,去感染、教育更多的人。让人们去感悟孝道这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温情与感动,让孝道故事去温润每个人的成长之路,让孝道文化不断传承。
孝道也是知易行难,有个同学,早先是冠生园的小姐,家景殷实,现今退休在家,服侍两老,老爸九旬,已住疗养院,她每周多次看往;老妈独居也要每周多次关心,家中小孩仍需照看,每天忙忙碌碌,忘了自己,若有生病就加班加点,没了自己;有时外加公公婆婆之事,她会忙里忙外,辛辛苦苦,没有了自由,我心中点赞她。
还有同学,又要工作又要服侍两老,老父年老大病,老母多病年老,她一人管三家,乐观开朗的她仍阳光彩烂,但言行中也有力不心的感悟。我心中有忧。
还有同学,本身有大病,长期生病已贫困交加,但仍愿为大家管理网络,赢得尊敬,同学们也关心爱护,使她荣归故里。
行孝道,其实,个人的力量是杯水车薪,社会的力量才是无穷的,国家的力量尤是必须的。
人民是国家的父母,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宗旨,国家有义务有能力,办好养老事业。“割麦留边角,收麦遗麦穗”,让大众体面的生活是先辈的希望。
只有全社会共同关心养老;照顾养老;造福养老,我们的明天才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我们的社会才能和谐,我们国家才能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