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戏迷篇一
;奶奶喜欢唱戏。除了干农活和家务活,其他时间奶奶几乎都花在了唱京剧上。
吃完饭,奶奶洗碗,我窝在沙发里看电视,一不小心按到了戏曲频道。“嗒嗒嗒”,奶奶手上带着洗洁精泡沫跑了过来,说道:“妮儿,别换台,让奶奶看一会儿呗。”奶奶一边搓着手,一边看着我。看她一脸急切,我只好让步。谁知这“一会儿”却变成了“一下午”,最后碗也是我刷的。
奶奶喜欢唱戏,却从未登台演唱过。村里有个戏台子,每隔幾天就会有人来唱戏。一到点儿,奶奶就拉着我去看戏,整个过程中她的眼睛不舍得离开舞台一分一秒。我有点儿纳闷:奶奶这么喜欢戏剧,为什么不自己登台演唱呢?一次,我禁不住向奶奶提出这个问题,奶奶淡淡地说:“唉,咱又不专业,京剧是国粹,这要是在台上唱得不好,不招人笑话吗?”奶奶虽然嘴上这么说,其实心里还是很想唱的。
(指导老师 窦 娜)
简 评
这篇写人的文章分外精彩!这里仅说该文的两个亮点。其一,选材集中,材料典型。文章围绕“奶奶喜欢唱戏”这一中心选材,写了奶奶做饭时唱戏、看戏曲频道入迷忘了洗碗、戏台下专注看戏、戴上水袖在家表演四个日常生活场景,把奶奶对戏入迷这个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二,描形摹态惟妙惟肖。文章抓住人物的典型特征,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将戏迷奶奶这一形象塑造得立体丰满。
(付认老师)
相关热词搜索:;戏迷篇二
“看戏去啦,看戏去啦。”奶奶大声喊道。
我的奶奶啊是个戏迷:只要丝竹弦乐一响起,奶奶就会“依依呀呀”跟着唱起来。今天村里来了个越剧团,奶奶当然不能错过了。这不,她连饭都顾不上吃了!
“我先走啦,就在村边,等会要看你自己来吧。”奶奶喊道。
我嘴里塞满了饭无法回答,只见奶奶的背影急匆匆地向锣鼓响起的地方奔去。我看了看钟,嗨,离开演还有十几分钟呢,真是个性急的奶奶!
我才不急呢,我依旧细嚼慢咽地吃我的饭。
锣鼓声终于响起来,“依依呀呀”声唱起来了,老远就听到奶奶“好!好!”的喝彩声了。
我放下碗筷去凑热闹,往人群里仔细搜寻一番,哈,看到奶奶了。奶奶正摇头晃脑看得出神呢,我连叫了几声她都没听见,直到我去摇了摇她的身子,才发觉我已经来了。奶奶那双眼睛平时小小的,可戏在眼前眼睛瞪得比核桃还大。
我哪有耐性坐下来看这慢腾腾的戏,()于是四处溜达了一下,打听到明天这个剧团还要到邻村演出。
戏散场后,奶奶还沉静在“依依呀呀”之中,哪有心思留意明天的演出。我心想:我告诉奶奶明天有演出,但不告诉她在哪儿演,看看奶奶会有什么反应。
第二天中午,奶奶问我:“阿伟,你知道今天的戏在哪儿演啊?”
我故意装作不知:“我也不太清楚啊?”
奶奶听了,急得跑前跑后。
“好!好!你快说!”奶奶急得直跺脚。
奶奶越急,我越是慢慢地说:“在……在那呢。”我往邻村一指。
奶奶听了,搬起凳子急冲冲地往戏还没开演的地方赶去……
戏迷篇三
我的爷爷是个戏迷,不折不扣的戏迷。他呀,对戏真可谓无所不知。
爷爷喜欢戏,爱戏,对戏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爱戏胜过爱自己。
晚上,我在客厅看电视,爷爷在厨房给我做饭。爷爷心不在焉地炒着菜,嘴里哼着戏,一手拿着勺子炒菜,另一只手模仿着戏曲里的动作。这时,我闻到了一股菜糊了的味道,我叫道:"爷爷,炒菜的时候专心点,菜都炒糊了!"爷爷这才发现——菜都已经糊得不能吃了。
说完,我不小心按了一下手里的遥控器,节目一下子跳到了爷爷最迷的戏曲表演。爷爷听到自己最爱的戏,从厨房里冲出来,一把抢过我手里的遥控器,说道:"小孩看电视对眼睛不好,有时间多看看书或者预习一下明天的功课去,做做题也行。"说完,自己津津有味地看起戏曲表演来。爷爷紧紧盯住电视,似乎连眼皮也不舍得眨一下,还摇头晃脑地模仿着戏曲表演里的动作,那个样子可真是让我哭笑不得。
这就是我的爷爷一一一个不折不扣的戏迷。你的爷爷是什么迷呢?快来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