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是对书中重要观点和思想进行归纳和总结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形成自己的思考方式和观点。以下是一些读者对某本书的思想和主题的总结和评价的读书心得分享。
高一活着读书心得(通用18篇)篇一
看到这个视频我从头哭到底,没想到这个人是我的亲堂弟,感到心痛也感到骄傲,也感到老天的不公给了我弟弟这么多才华为什么又让他病魔缠身呢?说实话,以前因为家庭原因,我们走的不是太近,直到这两年走的近了。当我第一次看见弟弟这么瘦的时候,心里第一次感到了心在疼,从那以后我知道了这世间唯有血缘是你无法更改的东西!我在想这十年我弟弟是咋过来的,我的叔叔婶婶是咋过来的,人间自有真情在。弟弟姐姐为你加油,也以你为荣!
有些时候的.选择是由不得自己的,唯一能做的就是自己的人生态度!10年,3000多个日日夜夜!你让我们所谓称之健康的人,在面对生活的无奈时,有了信心!加油,弟弟!我的弟弟出书了,在内心感到自豪也感到伤心、难受。
老天给他这么多文采,为啥又给他这么多疾病。不过幸亏弟弟的坚强与倔强,让他有了对生活的期望与生存,希望弟弟以后健康快乐!
高一活着读书心得(通用18篇)篇二
《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之一。它讲述了在伟大时代背景下,徐福贵的生活和家庭不断遭受内战、三反五恶、大跃进、文革等社会变革的煎熬。最后,他所有的亲戚都离开了他,只留下老人和一头牛。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这本书是今年我在地坛的书市上和《许三观卖血记》一块儿买回来的。书皮是纯红的,就像书中所述的那个年代天空的颜色。封底上有作者的一段话:“《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他们互相感激,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活着》讲述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量,他没有断;《活着》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这本书我来来回回看了两三遍,在一些情节的时候会微微笑出来,而在别的某些情节时,则哭得满脸是泪。
怎么说呢,这本书很真实吧。真实得好像这就是你所经历了的事情。充斥着一股子田间的泥土气味以及那个年代火一般的味道。
火红火红的,烧满了天,火热的笑脸,淌下殷红的滚烫的血。
死这件事情,仿佛已经成了平常,但仍那么的揪心。爹从粪缸上掉下来死了,娘病死了,老全中流弹死了,龙二被枪毙死了,有庆抽血被抽死了,春生上吊死了,凤霞产后大出血死了,家珍软骨病死了,二喜被两排水泥板夹死了,苦根吃豆子撑死了。只剩下福贵一人还活着,和那头与他同名的老黄牛,在田间共同光着黝黑的脊背种地。
这是一种怎样的坚韧。那么多个生死关头的痛都挺了过来,那么多个生离死别的苦又都自己咽下肚去。因为,他想要活着。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
文中还有两个很是常见的。一个是笑,一个是哭。咧着嘴笑了,呜呜的哭了。
这两个词听起来有点傻的意味,但显得又是多么的真实。笑时咧着嘴,定是发自内心的笑,苦尽甘来的笑,甜到心底的笑。也许没有声音,但能想象得出那质朴的样子,眼睛眯成一条缝,嘴角向耳根咧去,也许还露出几颗不齐的发黄的牙。哭时那呜呜的声音,像一个孩子那样,也许是无助,也许又是喜极而泣,再也许是感慨往昔。
人活着,就要有一个活着的样子。我们活下去是为了活着,而不是为了此外一些功利化的梦幻化的东西。人也许是个很脆弱的生命体,面对残酷有时根本无力抗争。但是,人又是一个强大的意念的载体,面对苦难,如果想要活下去,总是能活下去的,纵然是那么那么的苦。
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人才有活下去的勇气。春生是绝望了,自杀了。而福贵心里念着要活着,要和家人好好地在一起,便真的能挺过来。命运的齿轮一次又一次的碾过,他也曾在生死的边缘徘徊,也曾料定自己活不长了。但最终,他承受住了这巨大的苦难,没有被碾得支离破碎。而这种经历,虽然悲戚而痛苦,却被他当作了一种宝贝。
人在绝望之时总是说要死了。真的么。死也许是一种逃避,逃避这不敢去承受的苦难。而活,才是真正的勇敢。人活着就是在斗争,生活中的苦难总是有的,只是有的轻到不易察觉,有的重到令人窒息。就看你能不能把这苦难用自己的肩头扛起来。如果扛住了,即使全身乃至灵魂都颤颤微微的,那么也就活了。
人生就是一次没有回头路的旅行,我们要乐观面对人生,活出精彩的自己。
脑海中又浮现出余华所著的《活着》中的画面: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在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老人唱道——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老人就是《活着》的主人公福贵,他唱道的“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无非就是他一生的写照。年少时的福贵依仗着家里富有,吃喝嫖赌样样都来,把家产赌光沦为一无所有的穷人,还把父亲气死了。后来福贵再去给他母亲买药的路上被军阀拉去当壮丁,历经死难而幸免于世,回家后得知母亲因病去世,女儿凤霞因发高烧而又聋又哑,儿子有庆也已长大。之后的日子颇为曲折,有庆被抽血至干而死;凤霞死于产后败血症;妻子家珍听闻一双儿女已去世,已得软骨症的她,再也撑不住身子,不久也跟着去了;继而女婿二喜在工地上做工时被骤降的水泥板压得血肉模糊;本想着只剩下外孙子枯根和自己相依为命,没想到因为一时疏忽,苦根吃青豆被撑死了。老年福贵在这世上没有一个亲人,买下一头老牛与自己相伴。
故事的结局很悲惨,作者余华是在听到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后,了解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的故事,才有所感触,抱着一种沉重的心情写下了这本《活着》。福贵和老黑奴有着相似的遭遇,但是他们都没有放弃生命,而是选择承受苦难,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
余华在序中这么写“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生命本就是一场旖旎多姿的旅行,其魅力在于它的有去无回。既然如此,我们就应当心神清明、盛装华服地踏上这程生命的幸福之旅,享受生命的奢华。在似水年华中谱就生命的华美乐章。
《活着》中的人物因各种事件和意外而没有活在这个世界上,这让我觉得生命有时是很脆弱的。他们或许还想继续存活在这个世界上,还有生的欲望,但是对于当时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来说是很难的。大多数人其实是缘于对生活已无任何念想,失去了活下去的信心和勇气,而决定放弃自己的生命,与世界告别。
可是书中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这句话应该被践行在实际生活中,一个人只有一次生命,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弥足珍贵的,不应该为了生活中的那些虚无的物质活着。珍惜自己宝贵的生命,为自己而活着,活出不一样的精彩,生命不是你度过了多少年,而是你记住了多少岁月。
让生命一路向前,一路高歌。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喊叫,也不是来自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埋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
《活着》一书是从徐家的败落写起的。"我们徐家的老祖宗不过是养了一只小鸡,鸡样大后变成了鹅,鹅养大了变成了羊,再把羊养大,羊就变成了牛,我们徐家就是这样发起来的。到了我手里,徐家的牛变成了羊,羊又变成了鹅。传到你这里,鹅变成了鸡,现在鸡也没了。"这样一段形象生动的发家史和败家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成了福贵贫困生活和"活着"意义的源头。
暂且不说福贵年轻时如何、气丈人,福贵也算得上相当幸运了。福贵为生病的娘到城里请大夫的路上,被硬生生地拉去当壮丁拉大炮,结识当了六年兵的老全和十六七样子的娃娃兵春生,并与他们在战场上成了患难与共的朋友,一起抬大米、抢大饼。枪林弹雨的战场上,士兵死伤无数。福贵和春生幸运地拣回一条性命,老全却永远离他们远去。带着对妻儿的牵挂,福贵回到了家。
土地改革惩罚地主,龙二作了福贵的替死鬼,福贵又悻悻地逃过一劫。福贵的儿子有庆为救生孩子大出血的校长--刘县长春生的女人,被荒唐的医生抽干了血,死了,死在医院一间砖砌的小屋里。女儿凤霞自己生孩子时大出血,没有保住性命,也死在那间房里。偏头女婿二喜在工地上被两块水泥板夹死,又死在医院的同一间房里。成了孤家寡人,这是何等的凄凉。福贵的女人家珍,这是一个坚强贤惠的女人,软骨病并没有停止她辛勤劳作的步伐,直到双脚不能站立。她为福贵活着,为凤霞活着。待有庆、凤霞相继离开后,她也毫无牵挂的走了,走的那样安详,那样坦然。后来,能说会道的外孙--唯一为福贵的生活增添色彩的苦根也被豆子噎死了。不禁感叹,这徐家的人难道就没一个命好的吗?家珍、有庆、凤霞、二喜、苦根,都是经福贵的手埋的。
故事结尾听着老人凄凉地唱道:"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心想,这不正是福贵的人生写照吗?孤孤单单一个人和弃世的和尚有什麽分别?反正都是经历世事沧桑后宁静的人了。
活着,到底是为了什麽?福贵的人生告诉我们:活着,不仅仅为了自己,那些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同样值得你为他么而活。现实也许残酷,但不总是残酷;往事不堪回首,就不要去回首。生活再糟糕也没到绝望的地步,想想福贵。你或许会得到些安慰。
高一活着读书心得(通用18篇)篇三
富贵,名字富贵,实则命运给予他的是富贵还是灾难,这似乎是一个无从解答的问题,是讽刺还是现实在他身上真正的展现了命运给予一个人一生的“圆满”,似乎在他一个人的身上承受了所有的灾难。在他还是地主阶段的时候,堵博败光了家产,气死了父亲,对婚姻的不忠,到最后的流落街头,被抓去打仗期间,母亲临死也没能见上最后一面,对于双亲以这样的离恨离开人世,相信这不是常人所能承受的范围,但是福贵接受了命运的安排。继续为了活着的人而继续活着,他这一生最庆幸的是有一个患难与共,不离不弃的妻子。为他生了一儿一女,由此,命运对他是公平的,在让他失去的同时也得到了人世间最圆满幸福的家庭。以为恶运就此到头。但这似乎只是不幸的开始。女儿因为生病成了聋哑人,福贵再一次的接受了命运的安排,继续为了生活而活着。虽然这期间忍受了各种因为大自然以及这个社会的变迁而带来的种种磨难,但是他们都顽强的一一战胜命运给予的苦难与折磨。
为了活着,可以更坚强,为了活着,他们依然继续保持着最原有的初心,为了活着,忍受着内心的麻木,为了活着。而继续的前行着。命运似乎就是这么任性的无情的在考验着一个人在困难面前所能承受多少的重量才能折腰屈服,妥协,再一次的向富贵伸出了恶运之手—夺走了他最疼爱的儿子。
富贵是绝望的,但并没有为此妥协,努力的前行着,为了活着的人,他有使命,有责任。继续接受了命运的安排。当他们以为命运就此放弃“光顾”他们的时候,命运再一次带着友善前来关照。这此应该是幸福使者来临吧,当他们以为自己聋哑的女儿要一辈子独守时,命运安排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守护者来守护他们的女儿,这一切似乎真的很完美。完美到不真实。但却又真实的存在,前面有多美好,后面就会有多残酷,本是带着美愿来却又留下满地的心碎而返。女儿难产致死,妻子病情加重也离世,女婿一次意外出工被伤亡,留下的可爱外孙本以为可以相依为命,却也不幸离去,看着至亲至爱的人一个个的先他而去,这份悲伤,这份绝望,普通的人又如何能承受,对福贵而言。他这一生,圆满了。
在他一个人身上经历了所有人所经历的过往,接受了命运给予的一次次安排。就如他所说,想起来的时候,有时候伤心,有时候塌实,至亲的人都是他送走的,当他有一天要走了,心无牵挂,没有牵盼,这种内心的坦然,这种人性的境界,不是艺术又是什么。
高一活着读书心得(通用18篇)篇四
为什么会选择读余华的《活着》呢?原因之一是一位好友的推荐,另一个原因则是书名“活着”带给我的思考,是啊,人为什么而活着呢,生命的意义又是什么呢,这也许是一个很难去回答的问题,是为了能够做出一番事业,得到一场轰轰烈烈的死?那更多的平凡的人他们活着的意义又是什么?在《活着》中我看到了余华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
在阅读《活着》的过程中,我会对年少时的无知和为所欲为的富贵感到憎恶,也会为亲人一个一个离开的富贵感到同情和悲伤。也让我认识到有时候活着比死亡更需要勇气,正如作者在小说前言中所说,“人是为或者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亲人一个个逝去却仍旧坚韧的活着的富贵本身就闪耀着生命的尊严。
“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这是小说的最后一句。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福的,生命仅仅只是一种存在,它和其他万物一样并无任何意义《活着》读书笔记2篇心得体会。对命运最有力的反抗,是对生命的召唤。不管是为了崇高轰轰烈烈地死,还是不为任何卑微坚韧地活着,都是一种生命的尊严。
这就是一个在中国从抗战时期到文化大革命之后的这段时间里,中国典型的农民一生的缩影,他们经历了战争、饥荒、天灾、人祸,无数我们这代人看来无法承受的痛苦。直到亲人一个个都离开福贵而去,他还坚强的活着,不为什么,只为活着。福贵的一生,起初一切安然,后来却陷入墨水一般浓稠的黑暗里,每次都像是有了希望,却又会转瞬即逝。儿子的死、女儿的难产、妻子的疾病、女婿的意外、外孙的离世,他一一经历了最亲近的人的离去,最后老人便只能独自生活了十几年,直到他与游客诉说了他的故事,没有抱怨,没有愤恨,却只是娓娓道来,淡然,平和。他接受了上天的给予他的一切,痛苦和快乐。依然平静的活着。
不能不说读这部小说实在是一个历练,作者冷酷的文字却勾画出一幅史诗般的画面,我的脑海里一直在放电影,好像是无声的,却又好像是直接将字幕打在你的心里。可以说,福贵这一生经历的任何一次小小的苦难要是放在我身上我都会觉得天塌下来一般,简直是无法承受。但是人家依然活着,最终成为了一个饱经风霜却安静平和的老者,要问他为什么能这么坚强,我估计他也不会知道,也从来没有想过《活着》读书笔记2篇《活着》读书笔记2篇。中国几千年来千千万万的穷苦大众就是这么活的,只要有饭吃,全家人天天在一起,皇帝不征兵,地主不敲诈,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天大的幸福,自己眼中老婆总是最好的老婆,儿女总是最好的儿女,简简单单的就这么一辈子。
这使我想起了人类生存的目的,从本质上讲,20世纪之前的中国农民生存状态就几乎是生命本质的状态,和其他动物一样,生存和繁衍,可以说是处于和大自然和谐共存的一种状态下。但是后来我们改造自然越来越多,创造出巨大的财富,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却打破了人类和自然的平衡。其实我在想:我们牺牲自然创造这么多的物质财富真正有意义吗?我们变得比以前更快乐了吗?我们的道德水准,思想水平,文明程度提高了吗?其实自然如果要毁灭人类很简单很简单,人类能存在于地球上繁衍进化十几万年就是一个各方面的一个巧合,只要当时生命创造时的任何一个条件改变一点点,我们就不会存在。也许在我们之前,世界上存在过很多文明,只是最后都毁灭了,所以我们不知道《活着》。
《活着》读书笔记2篇心得体会。当人类兴奋的发现规律以为自己能改造世界时,其实只是自己臆想出来的。刘慈欣也在《三体》中感叹过:也许物理学原本就没有存在过。
扯远了,回到地球,回到我们自身,既然你不知道宇宙的规律是什么,人类为什么存在,世界上为何有了自己,就不用想那么多,只要活下去就好,过完自己的一生,你首先是为自己活着,为活着而活着。只要生命里有那么几个令你幸福感动的瞬间,我想也就不虚度此身了。就像福贵从军队中逃出来第一次见到亲人,就像全家在喝的快死的时候吃上一碗小米粥,就像儿子跑步跑了第一名,就像女儿出嫁,就像女儿女婿回家来和老两口其乐融融的吃饭喝酒,我想正是有了这些瞬间,老福贵在老的时候才能那么安静平和,因为他知道,自己的一生已经足够了。
高一活着读书心得(通用18篇)篇五
第一次接触余华的《活着》应该是大二下学期,那是我刚接触文学作品,刚开始是当做小说阅读,慢慢的,我才真正意识到,为什么这个叫做文学作品,可以放在图书馆,而不是像路边厚厚的小说,只能供人翻阅,上不了大雅之堂。
确实,看完这本书,让我从新思考人生。读到书中福贵悲惨的,我也情不自禁会流泪。主人翁的故事是一个悲剧结尾,看似离奇,稀有,却映照出现实生活中很多执迷不悟人的命运。
福贵是幸运的,一出生就有一个好爹,不缺吃不缺穿,家庭富裕,有钱有女人,人人追捧。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罗绸缎,可是幸运永远是短暂的,尤其是这种幸运不是自己争取而来的时候。
福贵是悲惨的,先是豪赌输掉家业,随后爹被气死,娘病死,随后几年,儿子献血死了、老婆软死了、女儿大出血死了、女婿泥块压死了,甚至连唯一的外孙子也是因为饿的太狠,撑死了。所有死法几乎都让福贵一个人遇到了,到头来,孤独一人,与一头年迈老牛相依为命。
听起来是一个悲惨的故事,我甚至疑心作者心里阴暗,为什么把故事写的如此悲惨,命运如此残酷,竟在主人翁福贵年迈,已经反省之后,唯一外孙还是死了。让我感慨人生不易,世事难料,福不双降祸不单行,一步错,步步错。
但可怜之人,必有可悲之处,福贵的悲惨终究还是从年少的纨绔败家开始,从气死他爹这个大逆不道的行为开始,就注定他人生的命运之悲惨。时间不会倒流,有些事情注定不可改变,虽然,福贵之后醒悟过来,可为时已晚,唯一的财产已经被抵押,自己又没有本领,只能任人摆布。
福贵的错,如果只是由他自己来承当,倒还没什么,可,事实往往是,祸及家人,老婆、孩子、甚至孩子的孩子,都陷入深深的厄运。即使到最后福贵竭力,为保护家人做了很多牺牲,可已经有心无力,再也回不去,大好光阴已经失去,只能听从命运安排。
这或许是主人翁的悲哀,也或许是那个时代的悲哀。福贵作为一个男人,始终没能尽一个男人最大的能量去保护家人,始终让我耿耿于怀。
但,福贵也是幸运和幸福的,福贵身边的人没有一个因为他的败家和纨绔而离开他,仍然不离不弃,他的`老婆家珍,甚至在福贵落魄的时候,坚决抛弃富裕的家庭生活,回到他的身边,为他生儿育女。福贵也没有让家珍失望,努力改变,勉强过上了几年幸福生活,可谓也经历了人间稀有的真情和温情。
直到故事结尾,福贵已经年近迟暮,仍然乐观积极。尝尽人家富庶,也尝尽人家悲惨,福贵一生可谓大起大落,家人一个个随之而去的打击,让他彻底意识到人生无非就是为了平平淡淡的活着,已经没有任何牵挂。
正像文章所写:“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灵活泼……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每读一页,都让我们止不住泪湿双眼,因为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最后只剩下老了的富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高一活着读书心得(通用18篇)篇六
《活着》这本书深入人心,告诉读者,在生命的之旅中,存在着生命的可贵、荣耀和尊严,我们需要保护它们、传承它们、尊重它们;同时,也需要以生命为依托,吸取新的经验,拒绝人生中的权力,以及外在的力量,获得永远的乐趣。
这本书中有许多的细节都让我感动不已——福贵的为人,他拥有的`财富、家庭和生活都让我觉得很艰难;福贵的心灵体会到了一些尊严、价值和力量,让人们透彻地思考这种力量的源泉。这本书中最让人感慨的,当然是它所传递的一条信息:面对艰难困苦时,我们需要学会承担和勇敢。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需要坚守信念、守护生命,以及珍惜人的尊严,让我们的心中充满勇气和愉悦的生趣。
高一活着读书心得(通用18篇)篇七
当看完舍友对《活着》的评论后,就有一股想要看看这篇高尚作品的冲动,我不知道作者在写时是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但我知道作为一个读者,在品味这篇叙说一代人历程时的深切感受!
我总认为人世间最伤心的事莫过于亲人对你的不理解,当看完《活着》你会知道,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是看着身边一个个亲人慢慢的死去,直到只留下你孤单的一个人。当身边的人一个一个都离你而去的时候你才知道什么叫痛苦。
当生活在80年代的我们还在为物质上的需求挑三捡四时,我们从来不知道上一代人为了生存而挣扎的情形;当我们还在抱怨命运的不公时,是不是也应该想想这世上更苦难的人,与他们相比,我们是不是更应该感到幸运呢!
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
高一活着读书心得(通用18篇)篇八
《活着》是一本充满活力和感染力的书。我深深记得第一次读《活着》的感觉。从最初的悠闲到后来的凝重,翻页的手指越来越犹豫。我觉得心里似乎有一种秘密的期待——呼唤一个转折点,一个让主角福贵走向幸福的转折点。然而,我很失望。作者是如此残忍和吝啬,我几乎一路读到了最后。当我悲伤地合上书页时,我突然看到封面上有一股鲜血般的暗红色:刺眼如长伤口上的血,但它就像生命的汹涌……我的眼泪直直地落了下来。
从一个少爷吃喝嫖赌到最后毁了家业,沦落到为了生活而下地。他心爱的亲人一个个死去——母亲病死,儿子抽血猝死,妻子先生病,聋哑女儿凤霞难产,女婿被钢板夹住,意外惨死,只留下一个小孙子苦根。他粗糙而黑暗的手上覆盖着老茧,埋下了所有的亲人和眼泪,最后独自依靠牛。他笑着哭,在死亡的陪伴下活着。这应该是杯子。然而,他淡淡地说,没有大的悲痛,这个被厄运磨砺了一生的人竟然笑了。
这种生活的韧性似乎讲述了生活绝望的.不存在。幸福的生活,仿佛是一株剥落的冬笋——一层一层褪去人生的虚华,一层一层撕掉人生幸福的依靠,一层一层摧毁人的力量。但最终,白嫩嫩,却留下了一个人最柔软、最纯洁的气质,只留下了人生存在的唯一理由——活着,活着。活着,执着地活着——已经成为唯一能描述福贵的形容,也是对福贵最好的肯定和赞美。
高一活着读书心得(通用18篇)篇九
阖上书本,依稀能看见一位老人牵着一头老黄牛在树下经过的场景,背影坚定而落寞。
我暗叹余华的写作才华,他就像一个外科医生,慢条斯理地将生活的残酷本质从虚假仁道中剥离出来,甚至以很缓慢地方式,将人们在阅读中可能存在的一个一个又一个像好的'方向发展的幻想逐个打碎。
我想,余华写这篇小说,并不是像让我们因此而悲伤,而是如小说名一样"活着".生命中其实没有幸运和不幸运,生命只是活着,静静的活着。有一丝孤零零的意味。活着就是去忍受,忍受那些悲喜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一切,然后坚强的活下来。
活着就有希望!
高一活着读书心得(通用18篇)篇十
当生存成为奢侈品,活着便是一种幸福。
昨天刚看完了《活着》,实在是有些压抑。都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可是对于富贵来说似手并不是这样的。的确,最开始的富贵算得上是名副其实的败家子儿,吃喝嫖赌无一不做。就连家珍挺着肚子跪在地上求他回家,他也无动于衷,还对她,直至富贵自己都觉得无趣了才叫人把家珍拖了出去。那时的他着实是可恨的,一直到他输光家产才慢慢成长起来,有了人样。
破产后的他一直在努力承担一个儿子,一个丈夫以及一个父亲的责任。他不再像以前那般胡作非为了,他开始下地干活,关心家人,但命运似乎就是想和他开玩笑,他们搬出去不久,他就成了没有父亲的孩子;在去给母亲请郎中的途中被抓去当兵,好不容易回来后又发现自己已经成了没有母亲的孩子了,原本聪明伶俐的女儿也被剥夺了声的机会。
命运在安排他成为“孤儿”后还没有罢手,而且似乎还和他玩起了游戏,每次当富贵陷入困境时,他就会开恩给富贵一点希望,可还没等富贵完全定格下那些美好时,一盆冷水就紧接着泼了过来,如此周而复始,直至富贵成了一头牛的名字。
富贵先后失去了父亲,母亲,儿子,女儿,妻子,女婿以及外孙,他送着一个又一个亲人离开这个世界,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痛苦。他每失去一个亲人,我都觉得应该是最后一个了,可命运却不想放过他,最后独留他一个人孤苦伶仃时才肯罢手。其实我不太明白上天留着富贵继续活着是对他的恩赐还是诅咒,我只知道没破产前的他确实是面目可憎,幡然悔悟过来的他也的确一直在努力地活着,经历过太多太多的绝望。
当我还在痛恨龙二的无耻时,抢夺富贵家产的龙二被枪毙了;被拉去当兵,见了无数的死亡后平安回家;在吃人的饥荒中成功活了下来;还有前面提到的暖心的家人,都让我认为富贵一生中也还算是有些幸运成分的,但是我又会想如果他没有拥有那些幸运他会不会反而不会面临接连失去至亲之人的绝望呢?也许他会在继续吃喝嫖赌中度过四年,然后直接被拉去枪毙;也许家珍早就对他失望透顶,离开后就再也没有回去过;也许凤霞过不惯苦日子,一开始就跟家珍回娘家了,只剩下他们一家三口……那他会不会因为少面对了几次至亲的离去而少感到一丝痛苦呢?答案也许是肯定的,也许是否定的,我们谁都无法知道,因为我们都不是富贵,永远也不可能知道他的想法。
生活有时候可能会逼得很紧,但是我们绝不能主动放弃活着的希望,因为上天是个顽皮的孩子,他总有对你失去兴趣的一天,当你熬到了那一天,你的痛苦也就随之结束了。
高一活着读书心得(通用18篇)篇十一
余华在《活着》这书中讲述了一个关于福贵的故事:地主家的少爷福贵嗜赌成性,终于败光了所有的家产,变成了一个一贫如洗的人。他的父亲在一气之下也去世了,福贵也落了个妻离子散的下场。福贵在养大一儿一女之后,悲惨的命运又一次降临到他的身上,他的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外孙的相继死去,给他带来了极大的打击,最后,只剩下了一头老牛与他相依为命。余华先生用它哲学的思考平静的近乎冷酷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生动传神的福贵。
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曾几度落泪,并不是因为作者的手法有多么煽情,事实却截然相反,这部小说从头到尾一直用平淡的`语言进行叙述。但这是一本看似荒诞却又真实的故事,说它荒诞是因为将一段精简的历史阶段存在的中国社会的各种问题,夸张地反映到了一个家庭中。正如鲁迅先生写的“祥林嫂”,同样是把许多人的苦集中反映在一个人身上。
高一活着读书心得(通用18篇)篇十二
一个充盈着阳光的下午,我坐在图书馆,翻开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做《活着》,我有很多的朋友推荐我去看一看这本书,说是非常值得一读。但却拖了好久才看这本书。看这本书时,我哭了好几次,久久不能平复,我的心情变得十分复杂。
这本书首先说的是一个青年在乡下一次偶然的机遇让他听一位放牛耕田的老人说他的故事。故事主人公叫做福贵。年轻的时候投生于地主家庭。家庭富裕的他生活过得惬意潇洒,麋乱不羁。可是他却把家里的财产全部赌输了。他的生活变得一贫如洗。他后悔莫及,他痛彻心扉。当他改过自新,准备好好生活的时候,可是因为时代的不停变革,家人一一离去。他送走了父母的'离开,送走了妻子的离开。甚至白发人送黑发人,送走了妻子,儿子,孙子的离开。只剩下他和他的一头老牛。他已经老了,这头牛也老的不成样子。他们都还坚强乐观的活着。
看这本书的时候,无数次我的脑海里出现了这个念头,那就是,他,福贵,他的生活已经如此的艰难,他的处境已经如此的不堪。我甚至可以说他的生活就像是生活在一个房子里,没有一点点光线投进,没有一点点的阳光而言。他为什么还要活着,为什么要这么辛苦的活着,究竟又有什么意义。这就回到了小说的开始,作者说的那句话,“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即使你的生活满目疮痍,即使你的生活千疮百孔,即使你的生活没有什么值得留念的,即使你的生活就是你一个人的独角戏,最后只剩下你一个人,你也要努力的活着,这是你自己的生活。你得活着,费劲心机的活着。只有活着。努力活着的本身,就是一种意义。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情,也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活着本身就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因为活着,我们可以迎接今天的阳光,因为活着,我们可以感受明天的雨水,因为活着,我们可以看见生命在土壤里不断的开花结果,散发出更加美妙的芬芳。但是,活着的本身也就是一场修行,过程中,我们会遭受各种各样的委屈,面临各种各样的心酸,你会有觉得撑不住的时候,你会有痛彻心扉的感觉,你会有各种各样的理由与借口想要和这个世界告别,但是,你得活着,你只有把人生的这场修行努力学好,才能迸发出更大的意义与精彩。
“最初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来,最后我们离开这个世界,也是因为我们不得不走。”读到书中的这句话的时候,我感觉非常的无力。对啊,我们来的时候是身不由己,我们走的时候也是身不由己。一切的一切,在时间的面前竟然是这么的仓皇,这么的无力。我感觉自己真的很渺小,很不堪。我们无力承受生活中更大的打击,我们只是游离在这个世界上的一颗小小的蜉蝣。对啊,生命竟然是这么的无力,这么的无奈。我们活着,只是为了活着,为了证明,我们曾经来过。我们的生活是有意义的。我们要努力活着,去证明我们,我们这个小小的个体,也能够成为最璀璨的光芒。
生命是每个人的,每个人都会有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但是我想说,我们活着真的不应该因为任何事物,任何事物与我们活着的本身并没有本身的关联。活着的本身就是一种意义。这本《活着》,让我懂得了生命的意义,让我看见了生命的韧性,让我看到了活着本身的伟大意义。这是一本非常值得膜拜和咂摸的书,令人回味无穷。当你读过这本书的时候,再回过头回顾自己的生活,就会发现,活着,真好!
高一活着读书心得(通用18篇)篇十三
故事以倒叙的手法,写作者田埂偶遇一个赤裸着脊背、扶着犁,一边唱着民谣,一边开导着老牛在耕田的老人,他就是富贵。富贵年轻时家境富裕,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嗜赌如命,抛妻弃儿,寻欢作乐。然而好景不长,当他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的`回到家中时,悲惨的命运一次又一次降临到富贵身上,这个历经世间沧桑和苦难的老人,没有被命运残酷所吓倒,他依然保持着对这个世界的友好,依然维持着他和命运的友情。他没有乞求没有报怨,依旧活着,仿佛比往日活得更加洒脱与坚强。
高一活着读书心得(通用18篇)篇十四
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更是一个众说纷纭而没有结论的话题。但是,我却觉得作者余华说的更有道理。
余华这样说:活着是生命本身的要求,也是活着的人的最基本的目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福贵的妻子家珍,她对人活着的意义看的明白清楚。她告诉福贵说:“我也不知道什么是福分,只求每年都给你做一双新鞋”。这不是对余华这种“活的哲理”的最好诠释吗?活着就是这样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
《活着》像一支古老的歌谣,在向我们倾述着一个生命中脆弱与顽强、欢喜与哀伤的真相,让我们懂得卑微生命中蕴藏着些微的却如金子般闪亮的光芒,让我们懂得人性的温情能够一步步把无边的苦难变成继续前进的力量。
好好活着,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好好活着,做好身边的每一件事!
高一活着读书心得(通用18篇)篇十五
我不是一个真正的读者,因为我不相信书有令人掉泪的力量,直到出现了这本书。当时的朋友告诉我余华的《活着》的催泪性很强烈,我不大相信,因为我看过太多为了骗取感情泛滥的读者的感情和金钱的所谓感人的佳作了,我到要看看这个让无数人或者叹服或者痛斥的书到底有多大的魅力。
失去女儿的日子全家都很难过,可世事的无奈逼着你去做不得以之事,这是我们的悲哀吗凤霞偷跑回来了,在送凤霞回去的途中,福贵不敢看凤霞的脸,因为不舍。父女之情哪这么容易断绝,福贵回头了,带着他的女儿。他对凤霞说“就是全家都饿死,也不送凤霞回去。”在窘迫的生活中,福贵能够说出这句话,可见他终究爱着女儿凤霞。无论她是否残疾。
如果文章最终辄止于福贵老人一个人的继续生存,将失色不少,而作者似乎也看到了这一点,于是为老人福贵找了个伴:老牛福贵。从此,两个在属于他们的土地上继续耕耘,本书的境界也在此中进一步得到提升,在给了人们更多哲思空间的同时,更深层次揭示了活着的本质意义,也暗示了人生在经历困苦艰辛,尝遍了所有的酸甜苦辣之后终将归于平静,就像大海在汹涌过后终会变成一个安睡的孩子。
想起凤霞,一个失聪而纯净的孩子!一场疾病夺取了她的言语,却夺不去她那颗天使般的心。优越的童年的背后是无穷的灾难,而一个柔弱的女子却支撑着一个破碎家庭的重担。
也许有人会说,简单的活着会很平庸。平庸你们觉得福贵平庸吗不!他不平庸!因为他承受住了所有难以忍受的苦难,他还有强烈的活着的信念,他有着一股子与命运抗争不屈的精神。他是一个平凡的人,注定只是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一员,但他是平凡中的伟大,他所承受的一切铸就了他的伟大,他的坚忍与抗争升华了他的价值。活着,是他对命运抗争取得胜利的最好证明。
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个被播种的苦难都会成长为一个期望,他们就是我们自我的驭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么,不管脖子上套着什么,不管肩上负载着什么。
夕阳下的两个“福贵”漫步在自我的土地上,悠然享受着幸福……
高一活着读书心得(通用18篇)篇十六
《活着》是一本有生命、有感染力的书。我深深记得初读《活着》的感受,从初始的悠然到其后的凝重,翻动书页的手指愈渐迟疑,我感到心中似乎有一种隐秘的期待——呼唤着一个转折,一个让主角福贵走向幸福的转折,然而,我失望了,作者是那么的残忍与吝啬,我几乎是一路心痛地读到最终。当我满心酸楚地合上书页,猛然望见封面一袭鲜血般的暗红:刺目一如长长伤口上的血淋淋,却又宛如生命勃勃的涌动……我的泪直直地落下来了。
从一个少爷吃喝嫖赌到最终败坏家业,沦落到为糊口而下地,他挚爱的亲人一个一个地逝去——老母病死、幼子因抽血猝死、妻子得病先他而去、聋哑女儿凤霞难产而终、女婿被钢板所夹意外惨死,只留下一个小小的孙子苦根,竟也在那个饥饿的年代里,活活噎死。他布满老茧的粗糙的黝黑的手掩埋了所有的亲人与泪水,最终只孑然一身与牛相依。他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这应是一个杯具吧。然而他淡淡地讲述着,没有大悲大恸,这个被厄运磨砺了一生的人居然嘿嘿地笑着。
这种生命的韧性似乎讲述着人生绝望的不存在。福贵的人生,仿佛是一株盘剥的冬笋——一层层褪去人生的`虚华、一层层撕扯掉人生幸福的依靠,一层层摧毁着人的坚强。可到最终,文中的龙二因为赢了富贵的家产而富裕,但是好日子没过多久,就因为割资本主义的尾巴而被枪毙。富贵知道龙二被杀后,心中害怕极了,幸好把家产输给了龙二,不然被枪毙的可就是自己了。
有时,失去一些东西未尝不是一件幸运的事,富贵正是因为失去了家产,才捡回一条命。失去,是为了更好地获得。我们不必因为失去了什么东西而悲痛不已,也不必为了得到了什么东西而洋洋得意,得与失都应以平常心来对待,这样我们才会更好地生活,更好地活着。
活着,就应该勇敢地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活着,就应该不为了得失而大喜大悲;活着,就要以平常心对待生活中的人或事;活着,就要充满对生活的信心,脚踏实地地走好生活中的每一步。
高一活着读书心得(通用18篇)篇十七
《活着》的作者余华想用文字告诉读者: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有一丝孤零零的意味。而平凡渺小、作为《活着》的旁观者,我想轻轻道上一句:“其实,幸福真的很简单,幸福就是一种感觉。”
还记得三毛曾说:“真正的快乐,不是狂喜,亦不是苦痛,在我很主观地来说,它是细水长流,碧海无波,在芸芸众生里做一个普通的人,享受生命那一刻的喜悦,那么即使我们不死,也在天堂里了。”她在无数次的跌倒、迷茫和苦痛后用心品味着幸福的真正定义。
福贵在见到家珍回来的那一刻是激动、幸福的;家珍在回娘家后重逢可爱女儿凤霞时是快乐幸福的;有庆在人民公社时期仍能喂自己的羊时的满足是幸福的。虽然福贵败了自己的家庭,失去了地主的“高贵”身份,但在看到龙二被毙了三枪,福贵庆幸自己还活着时他是幸福的。不再在乎地位、金钱、名利,而是享受一个小家的天伦之乐。
在挤过千军万马来到陌生的城市时,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惧和担心,地域差、风俗、语言等方面的差距让我无所适从,我迷茫过,太大的学校空间却没有我可以搁置心事的小地盘,但不幸中的万幸,在时间的磨合中,我找到了久违的归属感,在学长的循循诱导下小心翼翼地学习调研部的每一个细枝末节,尽管有时熬夜绞破脑汁做所谓的工作,但当得到肯定的那一刻,我会心地笑出了声;在和我亲爱的两位朋友的陪伴下,我不再孤单,分享心事、开开玩笑我们惬意地享受着这一刻的美好时光;接到远方妈妈的来电,听听那熟悉亲切的家音和妈妈的唠嗑我像一个得到糖果的孩子满足了整整一天。
早晨,在朦胧的睡眼中,刺耳的铃声一不小心敲破了睡梦,你可能恼怒过,在辛辛苦苦挤着公交,穿过拥挤的人群时,你可能烦躁过,但是,每一个清晨的开始,你愿意用不快去霸占原本就空间不足的心田吗?你愿意一整天都被压抑在不开心之中吗?幸福来自你的内心感受,以一个宽容的心态去微笑面对生活的缺陷,你会发现原来幸福无处不在。沐浴阳光时的轻松自如和用心交谈时的真诚快乐都渗透淡淡的香甜幸福感。
高一活着读书心得(通用18篇)篇十八
福贵,这个曾经风光一时的富家少爷,因自己年少时的无知和为所欲为,毁掉了自己和家人的幸福。我一开始很憎恶他,看到他那么无情地对待家珍,那么愚昧地赌完了家产,那么残酷地在一夜之间让这个曾经殷实的家庭,走向了生活的底层,尤其当他的父亲死在粪缸边上时,我觉得自己在那一时恨不得对他挥刀而向。
经历了战争,经历了磨难,福贵开始对家人珍惜和爱怜了。这个时候的他,已经悄然地让我改变了对他的憎恶,开始同情甚而喜欢他了。我不知道一个人的命运是否会真的像福贵那样跌宕,那样凄惨?一个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富家少爷,无知、无虑、无忧、无情;一夜间的沦落,刺醒了他麻木的心灵,慢慢的,他跳出了沉沦,开始了担当,我也开始了欣喜和欣慰,尤其他对家珍的关怀和儿女的怜爱,让我不由得祈愿他们一家人从此过着幸福、甜美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