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作文是在阅卷老师眼中值得称赞的一篇文章,它能够充分展示作者的思维逻辑和表达能力。欣赏优秀作文范文,是一个提高写作水平和审美能力的过程。
夜雨寄北鉴赏范文(16篇)篇一
秋至白露,雨停日出两天后,昨夜雨又来。顿时,天穹闷雷阵阵,电弧闪烁,秋雨淅淅,光影落线。
又下秋雨,这是这座城市今秋又一场夜雨。清晨,小区里,被风雨吹打的树木枝叶低垂,到处湿湿漉漉。早起的小鸟在梳理着被雨水打湿的羽毛,初升的阳光照射着小路的积水,积水影照着人们忙碌出行的脚步。
今年,这座城市秋天的9月,是不寻常的秋天。
8月底到9月6日,秋后的天气一改往年“秋老虎”的炙热,阴雨天气已有十天,9月1日至6日中雨连连,其中的3至5日夜晚,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大雨连三天,雾雨锁楼宇。气温骤然走低,湿度明显加重,最高气温仅有25~26度,最低气温降到20度。一场秋雨一场寒,中秋有如初冬,老者言,本地难遇此秋。
但是,秋雨也带来灾害。大地撒满新鲜空气的同时,江河水体却遭受新一轮的污染:大雨冲落了空中的浮尘,冲掉了树木的尘埃,冲洗了大街小巷的污垢……倾刻,污水横流,江河暴涨,秋雨提江水,河与湖相连;雨水带去污垢,清水变为污浊。
秋雨为水中的鱼儿送来新鲜的雨水,使江河鱼虾有了暂时的欢跃;秋雨将街头巷尾的污水汇流到清澈的江河水域,延长了污染链条;秋雨将污水注入湖泊,使受污染的水体续长了自净期,或者无能力自净。
很多年份的.秋天,饱受“秋老虎”的酷热难耐后,人们盼望常有秋雨绵绵,以待吸取新鲜的空气,感受秋风的清凉。
今秋,有人讨厌:因为,秋雨使人们少见天高气清,秋色宜人的天空,却常遇乌云压顶,秋雷滚动,秋雨连连,倾盆而至的异常秋的天景。
周末,秋雨使计划秋游的人们,取消出行的安排;秋雨将前去参观会节喜庆的人们,“锁定”在家门。
在我看来,秋雷,是奏响胜利的凯歌;秋雨,是迎来丰收的希望。
今秋的异常,是大自然的一种异象,而这种异象的形成有来自人类的异常行为……。
夜雨寄北鉴赏范文(16篇)篇二
夜幕降临了,饭后,我来到了时代广场散步。感受着清凉的风。中午下过一场小雨,虽然放了晴,但地上还是湿湿的,空气中带着一阵阵清香。
凉风习习,我感到无比清爽,舒服。风刮过树木,树叶沙沙地唱起歌来。
突然,一阵雷声隐隐约约地从远处传来,打破了夜的宁静。地上刮起一整狂风,那雷声更加密集了好像催阵的战鼓,又是万马奔腾,“咔嚓”一道白色的闪电划破天空,随着一生尖叫,瓢泼的雨柱从天而降,像一把斧子劈开了云仓,周围的人不约而同’嗒”撑开了伞,我没有带伞,马上撒腿就跑。一个个闪电在我身后爆炸,害得我差点后撞上一辆卡车,我跑啊跑,雨,好像一条条无情的刀子刺进我的肌肤。跑不动了,只好躲在屋檐下躲雨。
雨越来越大,天地之间仿佛挂上了一副巨大的珠帘,迷蒙蒙的一片,电闪雷鸣,风雨交加,像天河的大坝断了似的往下泻,身边避雨的越来越多,无不是“落汤鸡”,狂风卷着无数刀子似的雨往人、车身上抽“滴答滴答”。
我等了好久,才发现该回家了,于是继续跑,我张开手臂,在雨中疯跑,任雨刺进我的全身。
回到家,我痛快得冲了个热水澡,坐到书桌前,在哗哗的雨声中,记下了这一切。
夜雨寄北鉴赏范文(16篇)篇三
唐诗三百首全集。
作者: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解】:
1、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
2、共翦西窗烛:翦同剪;在西窗下共剪烛蕊。
3、却话:重头谈起。
【韵译】: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
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
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评析】: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
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语浅情。
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
有人考证,以为此诗是作者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至九月间入东川节度使柳。
中郢梓州幕府时作。其时义山妻王氏已殁(王氏殁于大中五年夏秋间)。为此,以为。
此诗是寄给长安友人。但义山入梓幕,与其妻仙逝,均在大中五年夏秋之际,即使王。
氏仙逝居先,义山诗作在后,在当时交通阻塞和信息不灵的时代,也是完全可能的。
就诗的内容看,按“寄内”解,便情思委曲,悱恻缠绵;作“寄北”看,便嫌细腻恬。
淡,未免纤弱。
夜雨寄北鉴赏范文(16篇)篇四
依稀记得,雨儿淅沥,落在垂暮的天际。
夜来临!
雨儿渐冷,与雨儿碰撞的,不是铁青着脸的水泥路,而是故乡的屋檐。
这个世界,太过喧嚣,无时无刻地淹没着我,我无处可逃。
睁着眼睛,只是一阵模糊的印象,闭上眼睛,那夜雨的声音,刹那间在我的心田碰撞,发出一声空脆的回响,我笑。
微微细风缠着绵绵的夜雨。它不急促,也不疯狂,那般的宁静,与屋檐共同造就了一个个音符,飘荡在茫茫夜空。
哦!停电了,上天的恩赐!我点燃了一盏多年未用的小煤油灯,灯光很淡,正如我淡淡的心。淡淡的火苗在挣扎着,乱晃着我在墙上的影子,思绪也有些凌乱。四周变得静寂,只有夜雨淅沥的回响,在无月的夜空造就了一个独特的音阶。我静下心来,听着,闭上眼睛,空出我所有的思绪的空间,让夜雨洗涤我一身凡间的喧嚣。
夜雨依旧淅沥,淅沥而落。屋檐是否湿透了,我看不见,但我可以想象得到,在无月的天空下的鱼轻轻的洗刷下下,仍会泛着苍白的光。
听雨!不知又有多少人,可以如此静下心来,抛开一切杂念,听着夜雨的淅沥。若无秋月半壁白,夜雨也不错,你不需看,只需用心儿去捕捉它们的旋律,一丝丝,点点滴滴,泛着幽幽的冷。
夜雨来袭,冷静了人心的炽热,让他们更清楚的看着自己。夜雨来袭,宁静扯着它的衣襟,随之而来。夜雨来袭,心儿“唯美”!
夜雨淅沥,溅起晶莹的唯美,洗去了尘埃,洗去了冲动,洗去了蒙蔽双眼的黑暗。
夜雨淅沥,静寂依旧,喧嚣暂歇。
而后,黎明将至,喧嚣接踵!
夜雨寄北鉴赏范文(16篇)篇五
外面的夜色多么浓呵。月光朗朗地照过来却不作声,教我想起了你一头泻下来的青丝,想起你如花般的笑靥,还有鬓角上新插的杜鹃花。
归期。我也无从知晓何时才是归期。
归期。我也不知曾问过自己多少遍何为归期。
那时,满天星斗。窗外有花枝微颤。凝敛的水珠从叶片上滚落,它们的影子投在素白的窗纸上,有种奇怪的清冽。你执着一把小小的银箭刀,像个孩子一样欢喜的踮起脚,去见那朵安静地闪耀着的火苗,细细的花火极明净,你的眼眸澄清的像映着晨星的潭水。那时,我们秉烛长谈,你手腕上结着的青绳,现在还在我面前纠结摇曳,最终缠绕成打不开的心结。你可知,我的思念。你可知,我一个的繁星,一个人的雨景,终究抵不过一个你。雨仍在下,到底还需要多久,我才可以告诉你,我一个人在路边驻足的孤清。
归期。你我相见之日,便是归期!
夜雨寄北鉴赏范文(16篇)篇六
喜欢古典诗词,悠远的意境,清丽淡雅的笔墨,寥寥几笔便勾勒出疏云淡影的古朴画卷,展卷细赏,得意而忘言。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最古老、最有代表性的文学艺术,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艺术象征、美的象征、审美情感的象征。教学古典诗词就是要通过精巧的设计引导学生把握本民族的独特的审美心理和文化情趣,从而了解民族文化,热爱民族文化,并且使这些民族文化触及学生的情感涟漪,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迁移到现实生活中,用心感受天地万物,大千世界,且歌且行,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与欣赏。
诗词意境优美,内涵丰富,如何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共鸣呢?我想,教师如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创造新颖、生动、活泼的课堂形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到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落实到古典诗词课堂教学中,就是要求教师树立全面的学生观、全新的课程观,不仅自己具有开放的思维,对文本有深入而独到的见解,而且能够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去调动学生对诗词的感受、理解和体验,训练他们的个性化的表达,使他们在课堂学习中能真正的有所感悟,有所思考,从而享受到审美乐趣。本节课我尝试运用唐诗素描的方法,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3.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性,培养阅读诗词兴趣。
5.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1.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2.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3.通过唐诗素描,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1.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2.通过唐诗素描,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课时安排:1课时。
我喜欢听雨,小雨声使我感觉温柔静谧和*,而又缠绵弥漫无尽。中雨声使我感到活泼跳荡滋润,似乎这声音能带来某种新的转机,新的希望。大雨声使我壮怀激烈,威严和恐怖呼唤着豪情,而突然的风声能使我的心一下子抽紧在一起,风声雨声混在一起能使我沉浸于忧思中而又跃跃欲试。
李商隐独坐窗前,听雨声潺潺,轻飞的雨丝撩起了他怎样的思绪呢?
(设计意图:以优美隽永的语言创设情境,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1.配乐范读诗歌。
2.学生自由诵读诗歌。
3.指名配乐朗读。
4.齐读诗歌。
(设计意图: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夜雨寄北鉴赏范文(16篇)篇七
《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下面给大家提供了李商隐夜雨寄北的鉴赏,欢迎借鉴!
唐代: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
你问我何时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来啊!我此时唯一能告诉你的,就是这正在盛满秋池的绵绵不尽的巴山夜雨了。
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一齐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烛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那该多好!
鉴赏。
这一首诗的题目,在有的版本上叫做“夜雨寄内”,这就意谓着是给他妻子的。但有人争论说:语浅情深,是寄内也。然集中寄内诗皆不明标题,仍当作寄“内北”。(《玉溪生诗集笺注》)好在这位权威的注家比较开通,不管是“寄内”还是“寄北”,他承认内容一样是亲情。又有人考证,这首诗是写在他妻子王氏死后,应该是写给在北方长安朋友的。虽然如此,霍松林先生仍然认为当作“寄内”解更为确切。
中国诗人号称以诗缘情言志,但是,把自己私人的心扉向公众敞开的,大都是友情;爱情,对妻子的亲情,是比较少的。《全唐诗》中以“寄内”为题的,只有十二首,其中李白占了四首。四首之中,有两首又是身陷囹圄之时。乱离之时,想念朋友是堂而皇之的,想念妻子,就要隐蔽一点。杜甫那首很著名的想念妻子的诗,把肉体都写到了:“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但是,题目不叫“寄内”,叫做“月夜”。李商隐善于写爱情,而且写得缠绵绯侧,题目却叫做“无题”,至今令学者猜测不定。
这首诗的内涵究竟是和妻子的亲情,还是朋友的友情呢。我想,阅读时不必深究,反正是一种很深的感情。就是友情,也不是一般的,而是相当深厚的。
开头第一句的“君”字,在现代汉语中,通常指男性。在古代,大多也用于男性,其义为含地位品格高贵,有时也用于女性,也有在夫妇之间用以互相称谓的。用“君”来称女人,就意谓着对她的品格的尊重,是很客气的,正式的,不是很亲妮的很随意的语境里能够使用的。
作为近体的绝句,这首诗的第一句就有犯规之嫌:两个“期”字,重复了。因为绝句一共就四句,每句五字或七字,因此每一个字都要有用处,甚至规定都是实词,在一般情况下,不能像在古体诗中那样可以使用虚词(语气词、连接词)等等。因为虚词词汇意义比较抽象,本身的独立含意是不太具体的。不太具体而占了一个字,就有点浪费了,同一个字重复就更是浪费了。这一句里如果有纯系重复的字,则当是缺失。但是,千年以来,再苛刻的诗评家,也没有挑剔这两个“期”。本来要回避这种重复很容易,把“期”改为“时”:“君问归期却未有时”,也不是不可以,但这样可能有些潜在意味的损失。因为第二个“期”,强调一种失望的感觉。你的“期”,是日期,更重要的是期待,二者通通没有,不但是近日没有行期,不能马上回来,就是未来何期,也没有确定。日期和期待,双重意味,表面上是日期,深层的'是期待,是思念。两个“期”字,表明诗人不想用委婉语,而用直率语正面冲击对方的心理。
第二句有点奇怪,没有确定的日期,是什么道理呢?没有道理,却只有一幅图画:“巴山夜雨涨秋池。”这是不是诗人不能及时归来的原因呢?巴山,是一种阻隔吗?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夫妇思念大都是以空间距离为主。《古诗十九首》中有“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己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如果是这样,下半句应该加强巴山道路险阻之感,但是,接着来了夜雨,也可能是增加了行程之困吧。但是夜雨的结果是“涨秋池”,这和回家有什么关系?秋水涨满了池塘,又不是大水滔滔泛滥。何况从四川到北方好像也不走水路。巴山夜雨涨秋池,不是归不得的原因,而是诗人眼前即景,中心意象不是巴山,而是夜雨,巴山只是点明了诗人的居所,“夜雨秋池”这样的图画、景观之外,有一双眼睛在看,看着夜雨涨满了秋天的池塘。这里应该有一个涨的过程,不是一下子就涨得那么满的吧?那么是诗人眼看它涨得越来越满的吧?这一双眼睛是长久不动的吧?是无言的吧?是没有明确的目的的吧?是无奈的吧?这种无奈,是你也能从这幅图画中领悟到的吧?有些学者在解读到这里的时候,说:其中有“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2]其实是太坐实了。与其说是明确的愁与苦,还不如说是无言的怅惘。
第三句,是绝句诗艺的灵魂所在,给读者突然一个转折之感。原来是一幅图画,一双凝神的眼睛,一个静止的空间,突然变成来了一个空间和时间的大幅度转换,到了另一种情境之中。“何当”,是一个设想,是一个想像的跳跃:什么时候共剪西窗烛。蜡烛烧的时间长了,中间未烬的烛芯就会影响烛光的亮度,必须剪掉。因此用一起剪烛,来代替彻夜长谈。这是用图画代替抒情,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拿手好戏。如果直说:什么时候你我能相会,彻夜长谈,就没有诗意了。
第四句,谈得那么久,谈些什么呢?就谈今天巴山夜雨之时,互相思念的情境。这里在技巧上,又出现了一个问题。前面的两个“期”,就已经重复,现在还不止是一个“期”字的重复,而是两个“巴山夜雨”四个字,重复得就更为严重了。这回可有人就批评了,《增定评注唐诗正声》引一位评论家的话说:“两叠‘巴山夜雨’,无聊之极。”当然也有人为之辩护,《古唐诗合解》说:“此诗内复用‘巴山夜雨’,一实一虚。”这就是说,前一个“巴山夜雨”,是实写眼前景观;而后一个巴山夜雨,是想像中的情境。二者不能算重复,而是虚实相应,相应就是相生,产生了更深更广的意味。这种意味,是一种情感的意味,而情感的意味主要由诗的想像建构的。在这首诗中,情感主要是依赖空间和时间的自由的双重跳跃性转换而得到充分的表达的。《扎朴》说:“眼前景反作日后怀想,意最婉曲。”[3]从此时的“巴山夜雨”,到彼时彼地的“共剪西窗烛”,是空间和时间的第一度跳跃,给对方一个深切的安慰(总有一天会见面的,会长时间谈心的),这对读者具有想像的冲击性。这种画面性的想像,用来表达思念亲人,是诗人们常用的。例如,杜甫在战乱之中思念自己的太太,最后也是归结将来相见的情境:“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在爱情方面可能是比较老实,除了激动得流泪以外,没有什么别的花样。而李商隐就不同了,他对异日相见的情景的想像就要比杜甫多一点浪漫的才子气。他想像相见不是无声的眼泪,而是话说不完。这是一;其次,他没有停留在这个才子气的画面上,而是在第四句,他说:我们那时所谈的内容,就是我眼前面对巴山夜雨的情境。从想像上来说,就是时间和空间上又来了一重转换,彼时彼地所谈,又与此时此地之情境重合。如此复杂的想像,表达如此深切的感情,语言上又如此之简洁。前面一个“何当”,是拉开距离的想像;后面一个“却话”,是一个大拐弯,合二而一,把空间时间上的大幅度跳跃轻松地连接起来。都是平常词语,天衣无缝,构成一种曲折而又婉转的情思,也就是“未有期”的失落和“涨秋池”的怅惘,都转化为会心的喜悦。
夜雨寄北鉴赏范文(16篇)篇八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你走了,她走了,还有谁会走?
相遇注定为了分开,为什么你们要在我放不下的情况下离开呢?曾经的,逝去的,都成了最宝贵的回忆。
一遍遍在心里默问,你们什么时候才能回来?今年?明年?还是一辈子的不回来了?
这里有等待你的朋友,这里一直在变化,有着更多的喜怒哀乐,还有更多的伙伴加入,你们的存在却无法让人遗忘。你们有你们的世界,你们有你们的梦想,你们有你们的未来,可是我们曾经携手走过,在生命中相遇的就是缘分,每个人的人生旅途中,都会有交叉的通道。
相遇、离别,再相遇,这,就是人生。
曾经一度地悲伤,曾经一度地麻痹,曾经一度地自责,曾经我想离开。我的生命中因你们而掀起了狂风暴雨,等待你们的出现,为我调整悲伤的心。
我相信人生会让我们重逢,和以前的朋友继续走接下来的道路,重新开始。
你们会知道我有多想你们,在伤心的时候只有我一人,想起以前你们那么溺爱我,我的孤独,无法诉说。
思念的美,只有这样才能体会,你们曾经的好。
揪心的痛,只有这样才能体会,以前难忘的愉快。
怀念你的温度,温暖我的心房,因为你们,我不再孤独,世界不再单调,我的生命有了味道。
爱你们一辈子,我愿意等待,等待你回来,抚平我的心,把思念寄给你们。
夜雨寄北鉴赏范文(16篇)篇九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去,我还没有确定的日子。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涨满了秋天的河池。
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下我们一边剪烛一边谈心,那时我再对你说说,今晚在巴山作客听着绵绵夜雨,我是多么寂寞,多么想念你!
《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思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语言朴实,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与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词表现出来的的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的风格不同,这首诗却质朴、自然,同样也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
这首诗选自《玉溪生诗》卷三,是李商隐留滞巴蜀(今四川省)时寄怀长安亲友之作。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北》。
在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里,这首诗的题目为《夜雨寄内》,意思是诗是寄给妻子的。他们认为,李商隐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赴东川节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而王氏是在这一年的夏秋之交病故,李商隐过了几个月才得知妻子的死讯。
夜雨寄北鉴赏范文(16篇)篇十
二、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 。
教学时数:一课时。 。
教学内容及步骤: 。
一、导入。 。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商隐的一首诗《夜雨寄北》。 。
二、学生朗读,教师进行评析。 。
这个步骤意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为深入学习此诗做好铺垫。 。
(要读出诗中的情感,如蕴含其中的郁闷、孤寂、思念和伤感。) 。
三、在评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读,教师范读。接下来进行分析诗歌。 。
1、翻译全诗。 。
2、分析诗歌。 。
问:读完诗歌,你的眼前出现了几个形象? 。
(二个。从“君问归期未有期”可看出有二个人物在进行问答。这首诗的诗题或作“夜雨寄内”,“内”即李商隐的夫人。现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在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有人认为该诗是写给长安友人的。所以是亲人或友人在问询李商隐何时才能归去,但自己归期无定。诗人心境之郁闷、孤寂不难想见。)。
夜雨寄北鉴赏范文(16篇)篇十一
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
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思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语言朴实,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与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词表现出来的的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的风格不同,这首诗却质朴、自然,同样也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夜雨寄北鉴赏范文(16篇)篇十二
《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这也是语文课文阅读题中常考的知识点。下面本站小编为大家带来《夜雨寄北》阅读题目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7.“秋”字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2分)。
8.文中两次写“巴山夜雨”,它们的内涵有什么不同?(2分)。
7.“秋”字点明了季节。而且秋天容易勾起人们的愁思,渲染出一种孤单、悲凉的气氛。
8.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
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去,我还没有确定的日子。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涨满了秋天的河池。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下我们一边剪烛一边谈心,那时我再对你说说,今晚在巴山作客听着绵绵夜雨,我是多么寂寞,多么想念你!
这首诗选自《玉溪生诗》卷三,是李商隐留滞巴蜀(今四川省)时寄怀长安亲友之作。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北》。
在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里,这首诗的题目为《夜雨寄内》,意思是诗是寄给妻子的。他们认为,李商隐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赴东川节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而王氏是在这一年的夏秋之交病故,李商隐过了几个月才得知妻子的死讯。
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
就诗的内容看,按“寄内”解,便情思委曲,悱恻缠绵;作“寄北”看,便嫌细腻恬淡,未免纤弱。
第一句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其构思之奇,真有点出人意外。然而设身处地,又觉得情真意切,字字如从肺腑中自然流出。“何当”(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儿,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与妻子团聚,“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此时“独听巴山夜雨”而无人共语,也不言可知。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在前人的诗作中,写身在此地而想彼地之思此地者,不乏其例;写时当今日而想他日之忆今日者,为数更多。但把二者统一起来,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构成如此完美的意境,却不能不归功于李商隐既善于借鉴前人的艺术经验,又勇于进行新的探索,发挥独创精神。
上述艺术构思的独创性又体现于章法结构的独创性。“期”字两见,而一为妻问,一为己答;妻问促其早归,己答叹其归期无准。“巴山夜雨”重出,而一为客中实景,紧承己答;一为归后谈助,遥应妻问。而以“何当”介乎其间,承前启后,化实为虚,开拓出一片想象境界,使时间与空间的回环对照融合无间。近体诗,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复的,这首诗却有意打破常规,“期”字的两见,特别是“巴山夜雨”的重出,正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恰切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夜雨寄北鉴赏范文(16篇)篇十三
1、学习诗歌朗读的节奏,朗读与背诵前两首诗。
2、体味分析两首诗的意蕴,体会其中流露出的作者感情。
3、学习诗人豁达的心胸和对友情的珍惜。
教学重点。
目标1、2。
教学难点。
目标2。
教学方法:导读讨论。
教学手段:cai、录音。
预习指导:
1.自读五首诗,自己解决生字词,初步解决节奏的问题。
2.尽量能背诵,至少熟读。
教学过程。
三分钟演讲:内容以心里话为主。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简要介绍王勃,侧重于其年少有才和英年早逝。
2、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抽三个学生试读,教师纠正(注意节奏)后学生自读三分钟准备背诵。
3.抽查背诵三人后齐背。
4、理解诗意:(学生思考后交流,教师抽样回答:)。
a、根据注释试描述一二句的景象。
b、作者是什么方式安慰自己的朋友的?(豁达)。
c、谈谈你对"海内存知巳,天涯若比邻"两句的体会。(友情)。
6.小结节奏和押韵。
7.齐背一次结束本诗。
三、学习《黄鹤楼》。
1、齐背孟浩然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创设情境,导入,简介崔颢。
2、学生齐读后教师范读,抽三个学生读,后学生自读三分钟准备背诵。
3.抽查背诵三人后男女分别对背(一方一句)。
4、理解诗意:
1).教师简析诗的意思,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本诗所写的景色和作者当时的心情。
(学生先列稿,100字左右)。
2).抽查优生答后再抽中等生答。
3).教师针对好的评析。
5、点拨七言绝句的节奏:点到即止,着重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
6.自由发言:作者的心情可以用哪个字来概括?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多少不限合理即可)。
7、总结:此诗写诗人赌物思人的感受。
四、默写两首诗:
抽查上黑板写。由同学批评。
五、布置作业。
1、a类:巩固背诵两首诗并会默写名句并抄写两诗各二次;预习下三首。
2、b类:熟练默写两首诗。不要有错误字。
3、c类:课后练习二2两道题。
六、教学后记:
以诵读为主,通过反复的朗读和背诵,来理解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为了训练优生的赏析能力,同时训练说话能力,也安排了对诗的感受的分析。
第二课时。
1、继续学习诗歌朗读的节奏,朗读与背诵后三首诗。
2、体味分析两首诗的意蕴,体会其中流露出的作者感情。
3、学习诗人对境遇的乐观理解和忧国的思想。
教学重点。
目标1、2。
教学难点。
目标2。
教学方法:导读讨论。
教学手段:cai、录音。
教学过程。
三分钟演讲:内容以心里话为主。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一学生解释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含义,由此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简要介绍刘禹锡,侧重于其独特的思想。
2、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抽三个学生试读,教师纠正后学生自读三分钟准备背诵。
3.抽查背诵三人后齐背。(以上注意纠正学生的节奏和读音)。
4、理解诗意:(学生思考后交流,教师抽样回答:)。
a、根据注释试描述一二句情境。
b、作者是什么方式提醒自己的?
c、谈谈你对五六两句的体会。
5、自由发言:学过本诗后你有何感受?(根据学生情况,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进行一下说话训练。)。
6.小结节奏和押韵。
7.齐背一次结束本诗。
三、学习《泊秦淮》。
1、齐读,创设情境,导入,简介杜牧。
2、教师范读,抽三个学生读,后学生自读三分钟准备背诵。
3.抽查背诵三人后男女分别对背(一方一句)。
4、理解诗意:
1).教师简析诗的意思,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本诗前两句的写景和后两句的叙事。
(学生先列稿,100字左右)。
2).抽查优生答后再抽中等生答。
3).教师针对好的评析。
5、点拨七言绝句的节奏:点到即止,着重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
6.自由发言:从本诗中可见作者什么样的思想和心情?你有什么看法?
(多少不限合理即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7、总结:
2、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后抽三个学生读,后学生自读三分钟准备背诵。
3.抽查背诵三人后男女分别对背(一方一句)。
4、理解诗意:
1).教师简析诗的意思,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本诗内容。
(学生先列稿,100字左右,老师指导)。
2).抽查优生答后再抽中等生答。
3).教师针对好的评析。
5、点拨七言绝句的节奏:点到即止,着重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
6.自由发言:从本诗中可见作者什么样的思想和心情?你有什么看法?
(多少不限合理即可)(怀人)。
7、总结:
五、默写三首诗:
抽查上黑板写。由同学批评。
六、布置作业。
1、a类:巩固背诵三首诗并会默写名句并抄写三诗各二次,并准备单元测试。
2、b类:熟练默写三首诗。不要有错误字。
3、c类:课后练习二345和三,两道题。
六、教学后记:
以诵读为主,通过反复的朗读和背诵,来理解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为了训练优生的赏析能力,同时训练说话能力,也安排了对诗的感受的分析。
夜雨寄北鉴赏范文(16篇)篇十四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作品注释:
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
共剪西窗烛:翦同剪;在西窗下共剪烛蕊。
却话:重头谈起。
作品译文: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
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
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抒情。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语浅情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诗人与夫人王氏伉俪情深,时刻盼望能速归故里,与妻子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烛花,深夜畅谈。而此时,只能苦苦思念。诗只有四句,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既包含空间的反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跳跃。“何当”为设想之词,设想由实景而生,所以第二句中的巴山夜雨成为设想中回忆的话题,自然成为“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样的巧妙诗句。
首句起笔以“君”直呼对方,以独特的视角勾画出一幅夫妻相思温情脉脉的画面:亲爱的妻啊,你肯定是怀着急切的心情问我归期是何日,那么,我告诉你,我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回家。这句诗的独特之处在于诗人以错位的.视角写相思之情,即对方未必真有信寄来询问归期,而是诗人设想妻子思念、询问归期。在我国古诗中写相思之情的诗,往往并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而是写对方如何思念自己,通过这种手法委婉地表达诗人的思念之情。如杜甫的《月夜》就是通过设想妻子在月夜对自己的思念来表现自己对妻子的思念。“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看似平淡,却把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注入到了每一个字中,委婉、深情、耐人寻味。
“巴山夜雨涨秋池”直写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也就是写景。诗人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巴山,秋夜,大雨倾盆。作者对这个环境作了较为具体的描写,不仅写了天上所下之雨,而且写了地下所积之雨。透过写实的景物,使人仿佛感受到了这样一个气氛:周遭一片黑夜迷茫,大雨滂沱,池水涨满,作者身边无一个亲密的友人,雨骤风狂,人事寂寥,此情此景使人倍感孤独、凄凉。
此诗是作者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至九月间入东川节度使柳中郢梓州幕府时作。
作者简介:
李商隐,男,汉族,字义山,故又称李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晚唐著名人。他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于唐文宗开成三年(公元838年)进士及第。曾任弘农尉、佐幕府、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晚唐唐诗在前辈的光芒照耀下有着大不如前的趋势,而李商隐却又将唐诗推向了又一次高峰,是晚唐最著名的诗人,杜牧与他齐名。两人并称“小李杜”,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有《李义山诗集》。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以上这篇夜雨寄北李商隐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您的好友。更多唐诗,诗词尽在:诗句大全望大家多支持本网站,谢谢。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夜雨寄北鉴赏范文(16篇)篇十五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题作《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妻子: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但从诗的内容看,按“寄内”理解,似乎更确切一些。
第一句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翻译一下,那就是:“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还没个准儿啊!”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其构思之奇,真有点出人意外。然而设身处地,又觉得情真意切,字字如从肺腑中自然流出。“何当”(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儿,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与妻子团聚,“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此时“独听巴山夜雨”而无人共语,也不言可知。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姚培谦在《李义山诗集笺》中评《夜雨寄北》说:“‘料得闺中夜深坐,多应说着远行人’(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是魂飞到家里去。此诗则又预飞到归家后也,奇绝!”这看法是不错的,但只说了一半。实际上是:那“魂”“预飞到归家后”,又飞回归家前的羁旅之地,打了个来回。而这个来回,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对比。桂馥在《札朴》卷六里说:“眼前景反作后日怀想,此意更深。”这着重空间方面而言,指的是此地(巴山)、彼地(西窗)、此地(巴山)的往复对照。徐德泓在《李义山诗疏》里说:“翻从他日而话今宵,则此时羁情,不写而自深矣。”这着重时间方面而言,指的是今宵、他日、今宵的回环对比。在前人的诗作中,写身在此地而想彼地之思此地者,不乏其例;写时当今日而想他日之忆今日者,为数更多。但把二者统一起来,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构成如此完美的意境,却不能不归功于李商隐既善于借鉴前人的艺术经验,又勇于进行新的探索,发挥独创精神。
上述艺术构思的独创性又体现于章法结构的独创性。“期”字两见,而一为妻问,一为己答;妻问促其早归,己答叹其归期无准。“巴山夜雨”重出,而一为客中实景,紧承己答;一为归后谈助,遥应妻问。而以“何当”介乎其间,承前启后,化实为虚,开拓出一片想象境界,使时间与空间的回环对照融合无间。近体诗,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复的,这首诗却有意打破常规,“期”字的两见,特别是“巴山夜雨”的重出,正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恰切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宋人王安石《与宝觉宿龙华院》云:“与公京口水云间,问月‘何时照我还?’邂逅我还(回还之还)还(还又之还)问月:‘何时照我宿钟山?’”杨万里《听雨》云:“归舟昔岁宿严陵,雨打疏篷听到明。昨夜茅檐疏雨作,梦中唤作打篷声。”这两首诗俊爽明快,各有新意,但在构思谋篇方面受《夜雨寄北》的启发,也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句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翻译一下,那就是:“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还没个准儿啊!”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其构思之奇,真有点出人意外。然而设身处地,又觉得情真意切,字字如从肺腑中自然流出。“何当”(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儿,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与妻子团聚,“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此时“独听巴山夜雨”而无人共语,也不言可知。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夜雨寄北鉴赏范文(16篇)篇十六
教学目标:
1、了解诗句的意思,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通过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同样的夜晚诗人不同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默写。
4、用复述、改写、表演等方式把对诗意的理解表达出来。
教学重难点:
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上,感受诗中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时间:一教时。
二、初读理解诗歌的意思。
1、借助工具书自读理解,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收获和疑问。
2、小组讨论:在小组内交流,你读懂了什么,说给同学听听。你还有什么不懂的,讨论讨论,看能解决吗?不能解决的留下来。
3、全班交流。交流后学生说说诗的意思。
三、品读诗歌。
1、谁愿意读读?读后评议,你觉得怎么样?你也读读。
2、小组品读。在小组中互读,边读边品议。
3、比读。愿意读的同学,我们来比一比。
四、深读感悟。
五、小结学法,布置学生按照学法自学《枫桥夜泊》。
六、分组汇报自学情况。
七、对比体会两首诗的情感。
八、课外延展。
选一首诗,自己赏析,把赏析的情况在班内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