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参观兵马俑参观兵马俑篇一
在五年级的课文中,学到了秦兵马俑,当时我非常好奇:秦兵马俑真的会这么壮观吗?今天我终于见识了秦兵马俑的庐山真面目。
秦始皇陵位于西安东边临潼的骊山脚下,兵马俑博物馆就在秦始皇陵的旁边。一进入一号坑的展览大厅,我不由得“哇”了一声。站在观看台上俯视,一队队的兵俑和马俑齐刷刷地屹立在坑道中,好壮观呀!军人们眼睛闪闪发光,炯炯有神,一个个威风凛凛,杀气腾腾。他们一手拿着兵器,一手紧握拳头,好像充满了必胜的信心,正准备听从将军的号令,上战场与敌人搏斗呢。
走近跟前细看,兵马俑真是栩栩如生。更为神奇的是,人俑的面孔也都各不相同。额头的皱纹流畅自然,发冠的质感令人称奇。头发和胡子纹理精致,千姿百态。盔甲上的铁钉和铜片雕刻细腻,战袍上的褶皱动感十足,连战靴的底下都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小圆点。
我原来一直认为,秦兵马俑就是那种泥土的颜色。可看了博物馆的介绍,真让我大吃一惊。原来,兵马俑在出土以前,居然都是彩色的!人俑的脸和手都是肉色的,嘴唇带点粉红色,头上的发冠五颜六色,而身上的盔甲则是乌黑的底色点缀着大红。可惜呀,兵马俑在地下埋藏了几千年,出土时接触空气,几分钟就氧化了,才变成了现在这种灰不溜秋的色调。
秦兵马俑刚出土时也没有现在的气势,而是一堆堆的陶俑碎片。经过考古专家的辛勤劳作,一片片的拼对和组装,才使得将军俑、武士俑、骑兵俑、车兵俑、步兵俑和马俑基本上恢复了原状,才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气势磅礴的阵势。据说,到现在还有好多碎片没有拼对、组装起来呢!二号坑还没有全部开挖,三号坑是兵马俑的指挥所,相当于现在的司令部。据说一号坑可能是右军,二号坑大概是中军,应该还有一个和一号坑类似的左军,目前还没有发现。我想象着秦军声势浩大、奋勇杀敌的情景,内心十分感动。
更让人惊叹不已的是号称“青铜之冠”的铜车马。先不说那华丽的车身和惟妙惟肖的驭手(驾车人),单说那马头上的缨子和牵马的缰绳,就会叫人震惊得目瞪口呆:缨子是用极细的铜丝做成的,铜丝比人的头发丝还要细;缰绳由细铜丝环环相扣,至今连专家都还没有找到环扣的接缝。
我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所震撼。秦兵马俑,真的令人叹为观止!
参观兵马俑参观兵马俑篇二
西安的兵马俑闻名天下,它高大威猛,神采奕奕,让人望而生畏!但有多少人知道出土于徐州的汉兵马俑呢?也许你会觉得它和秦兵马俑一样威风凛凛,可你想错了,虽然都是陶俑,但它们却有不一样的身躯,不一样的性格。
上个星期,我去徐州参观的汉兵马俑,当我看见所谓的汉兵马俑时,惊呆了——它们的身高只有几十厘米,最小的也只有10厘米,和高大的秦兵马俑根本不是“一家人”。看着眼前娇小玲珑的汉兵马俑,我怎么也不能把它和秦兵马俑联系上。
汉兵马俑不仅体积不像秦兵马俑,神态也不大相似。看,这个兵马俑正同它身后的兵马俑交流着呢,那个正襟危坐,嘴角露出笑容……它们千姿百态,有说有笑,仿佛胜券在握了。
听导游说,这些兵马俑大部分已经损坏,我们现在看到的完整的兵马俑都是经过修复的,更奇特的是原来这些兵马俑都是有颜色的,但和空气接触久了,颜色就没有了,现在一号坑、二号坑都被挖掘出来了,只有三号坑没有出土,人们正在努力研究,希望保留住兵马俑的颜色,但目前还没有这样的能力,所以我们也只能让三号坑里的兵马俑继续长眠于地下。
那就让我们好好学习,将来能研究出一种防止兵马俑褪色的物品,更好的保护这美丽的汉兵马俑。
简评:小作者只是从课文中了解过秦兵马俑的特点,如果实地看过秦兵马俑,再将秦、汉兵马俑作一比较描写,更能抓住特点,写出特色。
参观兵马俑参观兵马俑篇三
今天终于要去西安参观兵马俑喽!我很开心。这可是我期盼已久的一次参观啊!
在导游的介绍和我的期待中,秦始皇陵终于到了。我们买好票,顶着烈日走进一号坑。我刚进去就被它宏伟的模样吸引住了。我跑到栏杆边,边看边听导游讲解。这时我突然发现:那些人俑们虽没有武器却很有信心,好像随时准备决一死战。望着那一排排排列整齐的兵马俑,我不禁被古人的高超技艺折服了。
接着,我们去了三号坑,参观了镇馆之宝跪射俑,他身披战袍、脚穿战靴、神气极了。不愧是镇馆之宝,他是所有出土的兵马俑中唯一没有损坏的。
最后,我们去了二号坑。怪不得导游说二号坑是最坑人的坑,原来只有两尊兵马俑。
出去以后导游问我们脚下是什么?有人说:泥,有人说:石头,我说:四号坑。导游说:没错,聪明!因为现在科学水平不是很发达,为了看到彩绘兵马俑,还要等发达了再挖。我想:科学再进步,还是要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
今天真是充足的一天,因为我参观了我向往已久的兵马俑。
参观兵马俑参观兵马俑篇四
今天小姨带我去兵马俑了,参观兵马俑的人真多啊!虽然是排了好久才进去的呢,但是里面的东西很精彩。我们请了一个导游阿姨讲解兵马俑,导游阿姨就仔仔细细给我们讲解着,我们也认认真真的听着。
里面分为4个博物馆,第一个参观的是资料馆,主要讲的不是兵马俑,而是两辆马车,这是挖出来的,挖出来的是碎的,经过专家8年的修复,终于修好了,可是遗憾的是这两辆马车中有一辆是真的有一辆是假的。然后阿姨又带着我们继续参观,我们看到了古代铜做的水壶,有很多样式的箭,还有套马头的链子,样子很像手链。导游阿姨说这可不是手链,这是专门套马的,放在马的嘴里,如果马不听话,嘴里的东西上的小刺就会扎到马嘴,所以马就乖乖的听话了。
第二个参观的是兵马俑1号坑,一进去就看见了很多的泥人整齐的站在坑里。出来泥人还有很多的陶瓷碎片,这是为什么啊?阿姨很仔细的给我们讲着,之所以会变成这样,是因为他是埋在土里的,上面盖着土和木头还有席子;经过了很长的时间,泥土会塌下去,很多的兵马俑都被压成了碎片,所以就变成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样子。
第三个参观的是兵马俑3号坑,我惊奇的发现这个坑和其他的坑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呢?是因为这个坑里铺的有地砖,而且坑很小,里面的兵马俑都是围着墙整齐的站着,我还发现里面有两个人带着马,可是马后面怎么一个车都没有拉呢?原来是这样的:马车是木头做的,经过了很长时间埋在地下,都坏掉了。专家找不到碎片,所以无法将车修好。
第四个参观的是兵马俑2号坑,二号坑里全是土堆,兵马俑却很少,这是为什么呢?导游阿姨给我们讲:“兵马俑挖出来本来是彩色的,可是一见空气颜色就自然掉落了,所以就没有继续挖掘。”我看见照片上面的彩色兵马俑,他们实在和人太像了,特别逼真。而且那位导游阿姨还说其实过去都没有这些颜色,都是自己配出来的颜色,你看过去的人多么聪明啊!阿姨还说这些兵马俑都是美男子,都留着胡须,而且他们的头发刻的特别细致和真人的头发一样,每个人的脸部表情、长相还有皱纹都不一样,我还看到了几个挖出来损坏比较小的兵马俑,一个是跪射俑,一个是文官,一个是大将军,还有一个是站射俑。我还从阿姨那里听说跪射俑是出土损失较小的,其他的兵马俑出头损坏情况比较严重。
博物馆里的兵马俑可真多啊!看完兵马俑我觉得很震撼,过去古代人精雕细刻把兵马俑给雕刻出来,古代人可真是太聪明了。我的妈妈出来还给我买了一套秦兵马俑的明星片作为永久的纪念。
参观兵马俑参观兵马俑篇五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特别喜欢跟着语文课本里的名山大川去旅游。每到一个地方,我都会寻找一件当地有特色的物品留作纪念。色彩斑斓的蝴蝶、满面笑容的火山石爷爷……这些可爱的小纪念品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我在书本中学习自然美景,在风景中体会文化精华。
新学期开学,翻开新的语文书,那篇《西安兵马俑》深深地吸引了我,课文详细地介绍了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这些那些精美的图片让我对西安古城充满了向往。
从博物馆出来,我发现路边在卖按比例缩小的“兵马俑”模型,做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看到它们我想,如果我买上一套带回去给同学们看一看,摸一摸,他们一定对这些“小号兵马俑”爱不释手。
从西安满载而归,我把拍摄的兵马俑照片仔细地整理出来,做了有关兵马俑详尽情况的幻灯片,并把一套兵马俑模型带到学校,跟语文老师建议我为大家介绍有关兵马俑的内容。在语文课上,我为同学放映幻灯片,向大家讲解:“身材魁梧,头带鹤冠,身披铠甲,手握宝剑的是将军俑,神态自若;体格健壮,体形匀称,身穿战袍,披挂铠甲,手持兵器的是武士俑,威武强壮;身着短甲,下穿紧口裤,左手握弓箭,右手执缰绳的是骑兵俑,紧张严肃……”同学看到一张张精彩的照片,仿佛身临其境,从不同角度欣赏到了神采奕奕的兵马俑,体会到了战车千乘的宏伟气势。同学们有的聚精会神,有的目瞪口呆,有的欢呼雀跃:“太棒了,真过瘾!”当我把小兵马俑模型拿出来时,同学们更是惊讶不已,他们没想到不仅能看到兵马俑的精彩照片,还可以亲手摸一摸小兵马俑。小兵马俑在同学们手中小心翼翼地传递,大家仔细地研究着这些造型各异的兵马俑发型头饰、衣着打扮。同学们感慨万千,这些兵马俑,不仅仅是一件件艺术品,更是人类智慧和文明的结晶,象征着我们泱泱古国的灿烂文化。看到同学们欣喜万分的样子,我也高兴地笑了。我不仅自己大饱眼福,也让同学们分享了我的旅游快乐。课后,同学们纷纷上网查找有关资料,从不同方面了解兵马俑,学习到了许多课本外的知识。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我们的学习不能局限在教室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可以通过许多方法来学习知识。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我们要学会分享,共同学习,才能更好地品味中国古老的文明。
参观兵马俑参观兵马俑篇六
说起此事,纯属巧合。1974年,农民杨志发兄弟在黄土坡上打井,碰到一个硬邦邦的彩绘陶俑,他不敢怠慢,把挖到的俑头和陶片装在架子车上星夜拉到县文化馆。馆长是文物专家,判定此为二千多年前的秦代文物。这才揭开了兵马俑的神秘面纱。
兵马俑总面积为2万多平方米,分为三个超级大坑,仅一号坑里面埋葬着和真人、真马大小相似的陶俑,陶马就有6000余件。其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制作之精美空前绝后,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将军俑身材高大魁梧,头戴双卷尾冠,足穿双口翘尖履,身穿双重长襦,外披鱼纹鳞甲,长发飘洒,昂首挺胸,神情庄重,目视前方。有的手握剑柄,有的挥动起长戈,威风凛凛,气宇轩昂,果然有叱咤风云,决胜千里的大将军风范。
文官俑则是另一种风格。他们头戴乌纱,身穿长袍,腰系宽带,足登高履,手捧笏板,循规蹈矩,神情安祥,有一股儒雅之风。
跪射俑由于位置较低,未受塌方损毁,故保持完整。他们左跪右蹲,瞄准前方,张弓搭箭,目不斜视,仿佛正在向敌阵射箭。他们身穿铠甲,头戴银盔,几乎武装到牙齿——那是保护自己的安全吧。
古代没有机械,无论是挖坑还是造俑,全靠原始的手工劳动来完成。古代劳动人民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创造了这项震惊世界的文化工程。
参观兵马俑参观兵马俑篇七
虽然今天是去西安最著名的兵马俑博物馆,但说实话,我一开始真的不想去。这是一个艳阳天,与前两天的阴雨绵绵格格不入。而我,最讨厌这种穿上外套热的要死,脱了外套又要晒曝皮的天气。博物馆就更不用说了,人山人海,简直可以硬生生把人烤成八分熟。
果然,馆内与我预期的一样人头攒动、摩肩接踵,但我还是英勇地挤进了人潮,毕竟这是西安的标志,来西安不看兵马俑,注定是会遗憾的。
终于挤到了前排,眼前豁然开朗。兵马俑就在下面的探方里伫立着,安静、又坚定地望着前方。这千万兵马的寂静与游客的喧闹形成了明显的对比。我忽然间产生一种错觉,仿佛他们在等待着一个人,一个配将他们唤醒的人。于是千军万马就这么在地下等待了千年,地下冰冷的空气冻结了身上的彩绘,却冻不住那种冷静而又有耐心的目光。或者说这是一种悲凉的坚守。背井离乡,不知妻儿老小的安危,只能默默地守住心底的最后一道防线。为什么要笑?因为不能哭。为什么不能哭?因为我们是秦军!是啊,是秦军,是铁打不动的秦军!用你那藏在心底的仇恨与狂怒铸成的刀剑,刺向敌人吧!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原来这就是那支助始皇帝横扫六合的军队。到这时,狂风怒吼,金戈铁马才缓缓在我脑海中退下,而后心中的敬畏之情才渐渐浮现,我不禁抬起手,试图敬一个军礼,却撞到了旁边游人的手臂,干什么呀?那人生气地瞪了我一眼。
我暗自笑了笑,转身挤出了人群。
参观兵马俑参观兵马俑篇八
清晨,我和爸爸坐公共汽车来到临沂体育馆。就看见馆门前人山人海,非常热闹。来到售票口,我看见有老师带着学生来的;有父母领着自己的孩子来的;还有的小学生和中学生是自己来的。他们都是慕名来观看兵马俑的风采的。我们好不容易才挤到前面,交上了票,进了展厅。
我和爸爸先参观了展厅中间的一张展台。台上有几个秦朝的立射俑,高约半米,外形十分威武,英姿飒爽。左边和中间的几个立射俑,左手拿弓,右手拿箭,昂首挺胸地站着,瞄准敌人,时刻准备放箭。可右边的就不一样了,这些立射俑全部向后面看着,似乎后面有敌人进攻,他们神情严肃,严阵以待,好像要把后面进攻的敌人一网打尽。
我和爸爸又参观了另一张展台。展台旁有介绍说,这是兵马俑中数量最多的士兵俑。只见一个士兵扶戟而立,一个士兵右手举着一面盾牌,其他几个手里拿着一些叫不出名字的兵器,他们好像在保卫自己的国家。
参观完了兵马俑,我想:西安兵马俑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要是能看到西安真正的兵马俑,那该多好呀!
参观兵马俑参观兵马俑篇九
去年,我和妈妈一起参观了名扬中外的秦始皇兵马俑。
参观结束了,我陷入了沉思。脑海里总闪现着一个个兵马俑的形象。以前,我听老师讲过,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今天,我亲眼看到了。我为我能生长在这个有着灿烂文化的古国而感到无比自豪。
暑假里,我一游西安,参观了秦始皇兵马俑。
秦兵马俑是秦始皇陵周围的大型陪葬俑阵,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它的发现震惊世界。法国总统希拉克曾留言说:“世界上原有七大奇迹,秦兵马俑的发现,可以说是第八大奇迹了。”果真如此。走进兵马俑的1号坑,看到如此壮观的景象,我真的是叹为观止了。
听导游讲,秦始皇一号俑坑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约5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门道。俑坑中最多的是武士俑,身高1。7米左右,最高的1。9米。陶马俑高1。5米左右,身长2米左右,战车与实用车的大小一样。人、马车和军阵都是通过写实手法的艺术再现的。
我细细的观察了兵马俑一番,这才发现兵马俑塑像的精致:俑的头发都是一根一根刻出来的,眉眼鼻口逼真的像真人。俑的铠甲层层密密,叠在一起。导游解说道:兵马的铠甲设计都是有目的的。这样设计,战斗冲锋起来,人不会受到铠甲的束缚,可以轻松应战。哦,原来如此。可是真人需要用这样的铠甲,竟然连陶俑都“穿”这么精致的铠甲,秦始皇对兵马俑的设计可真是严格啊。导游告诉我:这铠甲还不算点什么,你细细的看每个兵马俑吧。我照做了。我发现每个兵马俑的神情、姿态都各不相同。发现了吧?!导游笑着说,这1、2、3号坑中的这么多兵马俑,没有一个是一模一样的!噢,我很惊叹。
我们同着导游,一个坑一个坑参观过去。这些兵马俑相貌各异:有的沉稳刚毅,有的英勇果敢,有的慈善含笑,有的凶神恶煞,真可谓是栩栩如生。那些穿窄袖战袍外套,披挂齐腰短甲,脚登紧带兽皮鞋,头戴防风帽的,显然是些机警的骑兵。还有身穿胡服,外着铠甲,头带软帽,足登短靴,一手牵马一手提弓的骑士;有头带长冠,两臂前伸,双手握髻,技术熟练的御手;有头戴长冠,穿战袍,着长甲,手执无钩的下级指挥官;有头戴?冠,身着彩色鱼鳞甲,双手扶剑,气度非凡的将军。
走出兵马俑坑,我的心中十分激动。终于一览兵马俑坑的壮观景象了,它展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没错,没有看兵马俑就不算到过西安!
早听说西安有著名的秦始皇兵马俑,那是闻名中外的奇观。这次我在报纸上看见,兵马俑要运到福州来展出,马上就能亲眼目睹我向往已久的兵马俑了,我高兴极了,马上要求妈妈带我去参观,妈妈同意了。
一大早,我们就乘车来到福州博物馆,买好门票,我们就朝大门走去,一进门,就看见一架气势磅礴四匹马拉的古代马车,上面有一个人驾御,原来它就是秦始皇的御驾——铜车马。再往前走,在显眼的地方摆着一把锋利无比的刀刃,这就是青铜剑。听讲解员介绍,我知道青铜剑表面有着一层化学涂层,有良好的防腐性能,难怪两千多年过去了,这把剑还是银光闪烁。据说这把剑从来没有被使用过。
不一会儿,我跟随讲解员来到了秦俑最多的地方,有高级军吏俑、铠甲武士俑、战袍武士俑、铠甲军吏俑、跪射俑、立射俑和百戏俑。除百戏俑以外都是军官类,百戏俑是杂耍艺人的形象。只见秦俑身着战袍,排成几行,个个栩栩如生,形态逼真。这些与人等高的陶武士俑,面部神态、服式、发型都各不相同。这些威风凛凛的兵马俑,使我赞叹不已。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用自己平凡的双手创造了一个多么不平凡的奇迹呀!
今天真是我最最开心的星期天,让我大开眼界,真是不虚此行啊!
清晨,我和爸爸坐公共汽车来到临沂体育馆。就看见馆门前人山人海,非常热闹。来到售票口,我看见有老师带着学生来的;有父母领着自己的孩子来的;还有的小学生和中学生是自己来的。他们都是慕名来观看兵马俑的风采的。我们好不容易才挤到前面,交上了票,进了展厅。
我和爸爸先参观了展厅中间的一张展台。台上有几个秦朝的立射俑,高约半米,外形十分威武,英姿飒爽。左边和中间的几个立射俑,左手拿弓,右手拿箭,昂首挺胸地站着,瞄准敌人,时刻准备放箭。可右边的就不一样了,这些立射俑全部向后面看着,似乎后面有敌人进攻,他们神情严肃,严阵以待,好像要把后面进攻的敌人一网打尽。
我和爸爸又参观了另一张展台。展台旁有介绍说,这是兵马俑中数量最多的士兵俑。只见一个士兵扶戟而立,一个士兵右手举着一面盾牌,其他几个手里拿着一些叫不出名字的兵器,他们好像在保卫自己的国家。
参观完了兵马俑,我想:西安兵马俑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要是能看到西安真正的兵马俑,那该多好呀!
今天我和妈妈去天津博物馆看“秦兵马俑”珍品展,从小我就在电视里看过秦始皇兵马俑的新闻,今天我真是大开眼界。
秦始皇是战国时期秦国的皇帝,年近13岁的秦始皇刚称帝不久,就下令为他自己修建坟墓,他认为自己是开天辟地以来第一位皇帝,所以他处处要占第一。据说秦朝首都咸阳是当时世界上第一大城市。讲到这儿真令人赞佩。
来到展览厅,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兵马俑映入眼帘。跪射俑单腿撑地,另一条腿膝盖向上,眉宇间透出警觉,一副蓄势待发的模样;步兵俑面目清秀,身材矫健,身上的盔甲制作精细,是秦军中的主力军;骑兵俑神情稳重,一手握住牵马的缰绳;而将军俑则显得异常魁伟,特别是它们的铠甲甲片小而细,前胸还系着彩色花结,足可看出他们的身份。
最为独特的是中央的一辆马车,它由四匹马组成,在马车的伞下有一位驾车人。车盖是圆形的,马车是方形的,代表着天圆地方。在每匹马中都有横梁,是为了保持马的平稳性,也是为了使马与马之间保持距离。驾车人手中握着四条缰绳,在车上也有四条缰绳,这是为了保持车的`稳定性。这样复杂而庞大的工程,凝结了当时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
通过参观兵马俑展,我感悟到了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他们能在几千年前制造出巧夺天工的兵马俑非常了不起。这充分显示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创造性和卓越的艺术才能。它不愧为世界第8大奇迹。
参观兵马俑参观兵马俑篇十
常常听人提起兵马俑,就连小学语文课书本上也有他的身影。兵马俑究竟是多么壮观呀,能吸引如此多人的赞赏呢!带着疑问,我来到了世界闻名的西安兵马俑。
艳阳高照的这天,我们早早的来到了博物馆门口,很快便跟着导游进了博物馆。
我们先来到了青铜馆,这里边的秦陵兵马俑、彩绘铜车马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青铜之冠”。而其中那两辆青铜车是最吸引人眼球的。第一辆马车是一辆开道车,它由四匹马拉,相传如果是皇家马车,他第一批马会顶着一个长长的东西,百姓们只要看到这个标志就要主动让行了。
考古学家们还在一号车中发现了,目前出土的时间最早又最完整的一件秦盾。而在一号车中的御官俑的严肃中又透露出了一种自信与轻松,他身佩长剑,腰系玉佩,目光微微下视,专心致志。双手雕刻的更是精细,甚至连发丝与指甲都刻的栩栩如生,维妙维肖,我们仿佛回到了秦朝,遇到皇室马车而纷纷退让。
邻接的是依旧崇高的第二辆马车,又叫安车,依然是由是匹马拉的,中间两条是服马,旁边的是骖马。
两辆马车上的马神态各异,造型生动,张大的鼻息仿佛在呼吸一般。它们各个耳若削竹,目似悬铃,表面的鬃毛纹理可见,活脱脱的一个马绅士啊!
看着看着,我肃然起敬,秦始皇留给我们的可真是奇珍异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