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管理是企业运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涉及到人员的招聘、培训、激励等方面。在进行人事管理时,我们可以参考一些成功组织的人事管理策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策略案例。
热爱读书的名人事迹(专业12篇)篇一
5.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6.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7.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8.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9.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10.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11.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并明月霜天高。——朱熹。
12.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
13.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冰心。
14.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美国)富兰克林。
15.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美国)富兰克林。
热爱读书的名人事迹(专业12篇)篇二
着名历史学家麦考莱曾给一个小女孩写信说,如果有人要我当最伟大的国王,一辈子住在宫殿里,有花园、佳肴、美酒、大马车、华丽的衣服和成百的仆人,条件是不允许我读书,那么我决不当国王。
我宁愿做一个穷人,住在藏书很多的阁楼里,也不愿当一个不能读书的国王。
热爱读书的名人事迹(专业12篇)篇三
3.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6.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高尔基。
9.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列夫·托尔斯泰。
12.一本书象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凯勒。
14.素食则气不浊;独宿则神不浊;默坐则心不浊;读书则口不浊。——曾国藩。
15.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熹。
16.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叶圣陶。
17.凿壁偷光,聚萤作囊;忍贫读书,车胤匡衡。——许名奎。
18.水滴集多成大海,读书集多成学问。——佚名。
19.索取,只有在一个场合才能越多越好,那就是读书。——佚名。
20.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21.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22.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23.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24.天道酬勤。
25.圣人无常师。——韩愈。
26.凡欲显勋绩扬光烈者,莫良于学矣。——王符。
27.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王符。
28.人能不食十二日,惟书安可一日无。——陆游。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热爱读书的名人事迹(专业12篇)篇四
热爱读书的名人故事有哪些?读书是一种“静趣”,是一种“心趣”。以下就是小编整理的热爱读书的名人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抗日战争期间,曹禺在四川江安国立剧专任教.一年夏天,有一次曹禺的家属准备了澡盆和热水,要他去洗澡,此时曹禺正在看书,爱不释手,一推再推,最后在家属的再三催促下,他才一手拿着毛巾,一手拿着书步入内室.一个钟头过去了,未见人出来,房内不时传出稀落的水响声,又一个钟头过去了,情况依旧.曹禺的家属顿生疑惑,推门一看,原来曹禺坐在澡盆里,一手拿着书看,另一只手拿着毛巾在有意无意地拍水.
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人了迷.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王亚南睡三脚床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这篇论文共20多页,他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因为经常的反复翻摸,洁白的书页上,留下一条明显的黑印.他的妻子对他开玩笑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是吃书.
世界文豪高尔基对书感情独深,爱书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它的任何东西他都不考虑.为了抢救书籍,他险些被烧死.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热爱读书的名人事迹(专业12篇)篇五
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4.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三国志》。
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
6.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谈空话。——爱因斯坦。
8.光明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奥斯特洛夫斯基。
10.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郑板桥。
11.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狄德罗。
12.早知今日读书是,悔作从前任侠非。——李欣。
13.求学将以致用,读书先在虚心。——佚名。
14.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15.我们读书越多,就越发现我们是无知的。——雪莱。
热爱读书的名人事迹(专业12篇)篇六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4)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5)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7)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8)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9)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0)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11)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2)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13)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1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15)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16)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17)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18)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19)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20)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21)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22)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2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24)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25)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26)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27)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28)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29)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30)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3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3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33)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34)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35)读一书,增一智。
36)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
37)不向前走,不知路远;不努力学习,不明白真理。
38)树不修,长不直;人不学,没知识。
39)用宝珠打扮自己,不如用知识充实自己。
40)蜂采百花酿甜蜜,人读群书明真理。
热爱读书的名人事迹(专业12篇)篇七
2)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戕害。——菲尔丁。
3)劝君莫将油炒菜,留与儿孙夜读书。——《。
增广贤文。
》
4)读书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也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培根。
5)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其专精。——章学诚。
6)书,能保持我们的童心;书,能保持我们的青春。——严文井。
9)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朱熹。
11)不动笔墨不读书。——徐特立。
12)那些你打算焚毁却又舍不得松手的书才是有用的。——塞·翰逊。
13)书籍是培植智慧的工具。——夸美纽斯。
14)书籍乃世人积累智慧之长明灯。——寇第斯。
16)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7)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鲁巴金。
18)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论语》。
19)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郭沫若。
20)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
雨果。
1)没有哪本书坏到一无是处的地步。——小普林尼。
3)除了野蛮国家,整个世界都被书统治着。——福尔特尔。
4)没有书籍的屋子,就像没有灵魂的躯体。——西塞罗。
5)书籍使人们成为宇宙的主人。——巴甫连柯。
6)书是灵魂最好的麻醉剂。——钱伯斯。
8)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高尔基。
9)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1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11)书籍是幸福时期的欢乐,痛苦时期的慰藉。——阿兰。
12)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
14)好读书,不求甚解。——陶渊明。
15)抓住自己最有兴趣的东西,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华罗庚。
16)读书要玩味。——程颢。
17)智者阅读群书,亦阅历人生。——林语堂。
18)我们知道的东西是有限的,我们不知道的东西则是无穷的。——拉普拉斯。
19)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统。——莎士比亚。
20)读书之于精神,恰如运动之于身体。——爱迪生。
3)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去和未来文化生活的源泉。——库法耶夫。
4)书有自己的命运,要视读者接受的情况而定。——忒伦提乌斯·摩尔。
5)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惠普尔。
6)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7)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8)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9)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10)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11)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12)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13)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14)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15)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16)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18)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9)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20)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热爱读书的名人事迹(专业12篇)篇八
4、欲速是读书第一大病,功夫中在绵密不间断,不在不速也。――陆珑。
6、人生易逝,惟其事业有时得以垂诸永久。――高尔基。
7、素食则气不浊;独宿则神不浊;默坐则心不浊;读书则口不浊。――曾国藩。
8、当你还不能对自己说今天学到了什么东西时,你就不要去睡觉。――利希顿堡。
9、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自己的思想。――鲁巴金。
10、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苏轼。
12、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们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方法乃在书本之外。――培根。
14、格天功业有本源,谁谓读书记名姓?――归庄。
17、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18、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9、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路。――袁牧。
20、人需要真理,就像瞎子需要明快的引路人一样。――高尔基。
21、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曹雪芹。
22、书籍是培植智慧的工具。――考门斯基。
23、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莎士比亚。
25、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朱熹。
26、书给人以优点,人从书中得益。――陈伯吹。
27、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高尔基。
28、勤奋和智慧是双胞胎,懒惰和愚蠢是亲兄弟。――民谚。
29、凿壁偷光,聚萤作囊;忍贫读书,车胤匡衡。――许名奎。
30、人才虽高,不务学问,不能致圣。――刘向。
31、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高尔基。
32、吃饭不嚼不知味,读书不想不知意。――佚名。
33、读书越多,越感到腹中空虚。――雪莱。
34、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35、正确的道路是这样:吸取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列夫・托尔斯泰。
36、必须和实际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鲁迅。
37、学如才识,不日进,则日退。――左宗棠。
38、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39、没有书籍的屋子,就像没有灵魂的躯体。――西塞罗。
40、智者不为谋,则社稷危;辩者不为使,则使不通,勇者不为斗,则边境侵。――刘向。
41、精神的浩瀚、想象的活跃、心灵的勤奋:就是天才。――狄德罗。
42、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戕害。――菲尔丁。
43、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45、我并没有什么方法,只是对于一件事情很长时间很热心地去考虑罢了。――牛顿。
46、没有任何动物比蚂蚁更勤奋,然而它却最沉默寡言。――富兰克林。
50、对图书倾注的爱,就是对才智的爱。――德伯里。
51、学者有自立之志,当拔出流俗,不可泛泛与世浮沉。――唐斌。
52、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孟子。
53、生活便是寻求新的知识。――门捷列夫。
54、读书勿求多,岁月既积,卷帙自富。――冯班。
55、千淘万浪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刘禹锡。
56、夫学须志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58、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周恩来。
60、贫寒更须读书,富贵不忘稼穑。――王永彬。
61、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62、早知今日读书是,悔作从前任侠非。――李欣。
63、读书贵在有疑,为学患无疑,疑则进。――陆九渊。
64、不学而求知,犹愿鱼而无网。――葛洪。
65、书籍―通过心灵观察世界的窗口。住宅里没有书,犹如房间里没有窗户。――威尔逊。
66、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
67、人的价值蕴藏在人的才能之中。――马克思。
68、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
69、无目的读书是散步而不是学习。――胡适。
70、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
71、天才出于勤奋。――高尔基。
74、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75、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感到不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马克思。
76、人生不得行胸怀,虽寿百岁犹为无也。――南史。
77、书籍使我变成了一个幸福的人,使我的生活变成轻松而舒适的诗。――高尔基。
79、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80、书本上的知识而外,尚须从生活的人生中获得知识。―茅盾。
82、读一本好书,象交了一个益友。――臧克家。
83、只有人的劳动才是神圣的。――高尔基。
84、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富兰克林。
85、一日学一日功,一日不学十日空。――谚语。
87、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88、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张之洞。
89、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
90、创业者书读得不多没关系,就怕不在社会上读书。――马云。
9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
93、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气。――罗曼・罗兰。
94、学习必须与实干相结合。――泰戈尔。
95、提防那只念一本书的人。――拉丁谚语。
96、读书务在循序渐进;一书已熟,方读一书,勿得卤莽躐等,虽多无益。――胡居仁。
97、一日不书,百事荒芜。――李诩。
98、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列・托尔斯泰。
99、学从名利入手,如无基之房,垒砌纵及丈余,一倒莫救。――颜元。
100、谋泄者,事无功;计不决者,名不成。――刘向。
热爱读书的名人事迹(专业12篇)篇九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书。
能让你认识世界、认识自己从而引导你走向。
成功。
世界上有许多着名的科学家的家境是清贫的。他们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都曾与困苦的境遇作过顽强的斗争。牛顿少年时代的境遇也是十分令人同情的。
牛顿一六四二年出生在英国一个普通农民的家里。在牛顿出生前不久,他的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在他两岁那年改嫁了。当牛顿十四岁的时候,他的继父不幸故去了,母亲回到家乡,牛顿被迫休学回家,帮助母亲种田过日子。母亲想培养他独立谋生,要他经营农产品的买卖。
一个勤奋好学的孩子多么不愿意离开心爱的学校啊!他伤心地哭闹了几次,母亲始终没有回心转意,最后只得违心地按母亲的意愿去学习经商。每天一早,他跟一个老仆人到十几里外的大镇子去做买卖。牛顿非常不喜欢经商,把一切事务都交托老仆人经办,自己却偷偷跑到一个地方去读书。
时光渐渐流逝,牛顿越发对经商感到厌恶,心里所喜欢的只是读书。后来,牛顿索性不去镇里营商了,仅嘱老仆人独去。怕家里人发觉,他每天与老仆人一同出去,到半路停下,在一个篱笆下读书。每当下午老仆人归来时,再一同回家。
这样,日复一日,篱笆下的读书生活倒也其乐无穷。一天,他正在篱笆下兴致勃勃地读书,赶巧被过路的舅舅看见。舅舅一看这个情景,很是生气,大声责骂他不务正业;把牛顿的书抢了过来。舅舅一看他所读的是。
数学。
书,上面画着种种记号,心里受到感动。舅舅一把抱住牛顿,激动地说:“孩子,就按你的志向发展吧,你的正道应该是读书。”
回到家里后,舅舅竭力劝说牛顿的母亲,让牛顿弃商就学。在舅舅的帮助下,牛顿如愿以偿地复学了。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是我国春秋时期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也是我国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之所以能成为弟子三千、名扬四海的圣人,是和他小时候的刻苦勤奋分不开的,也正所谓是“天才来自勤奋”。
史书言,孔子的母亲在他刚刚三岁的时候,就教他读书识字,到四岁的时候,他已会念百余字了。
有一天,他的妈妈说:“昨天我教你的字会背了吗?”
孔丘说:“都记住了。”
妈妈说:“那好,明天一早我考考你。”
孔丘睡觉,是和哥哥在一起。这天晚上,他钻入被窝后对哥哥说:“哥哥,妈妈教给你的字都记住了吗?”
哥哥道:“都记住了。你呢?”
孔丘说:“一我已经练了多遍,也许都记住了,可又没有打握,明天一早娘要考我,若有不会的,娘一定非常伤心和难过。不行,我一定要起来再多练几遍。”
哥哥被他这种刻苦学习、孝顺母亲的精神所感动,心疼地说:“天气凉了,别起来练了,就在我的肚子上写吧。我能觉出对错,也好对你写的做个检查!”
于是,小孔丘就在哥哥的胸口上写了起来。每写一字,就念出声来。可这声音越来越轻,当他写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声音也听不到了。哥哥验完他的最后一个字,听着他那均匀的呼吸,望着他甜中带笑的睡容,既心疼又爱怜地笑了。
第二天一早,在母亲考核时,他一遍通过。母亲惊喜道:“这孩子真神了,前天教了他那么多字,只过了一天,就如此滚瓜烂熟,将来准能干大事啊!”
孔丘望着母亲欣喜的面容,高兴地笑了。然而在这微笑中,却伴着两行泪水。
站在旁边的哥哥,深深地理解他,知道在他超人的天资背后,更多的则是弟弟那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刻苦勤奋的汗水。
陈景润小时候经常和哥哥姐姐一起玩捉迷藏。不过,陈景润捉迷藏时有点特别。他常拿着一本书,藏在一个别人不容易发现的角落或桌子底下,一边津津有味地看书,一边等着别人来“捉”他。看着看着,他就忘记了别人,而别人也忘记了他。
上学期间,陈景润酷爱数学。当老师讲解数学题时,他总是集中精神认真听讲。课后布置的习题他也认真去做。陈景润在解题的过程中得到了无限乐趣。数学是心智的比试和较量。陈景润对于解题,向来不吝惜。
时间。
和精力。陈景润不懂就问,别看他平时沉默寡言,但向老师请教时却毫不羞涩和胆怯。他的求教方式很特殊:看到老师外出或者老师从高中部到初中部去,他就紧追上去,和老师一起走一段路,并且一边走,一边问问题。
陈景润在福州英华中学读书时,有幸聆听了清华大学沈元教授的课。沈元教授给同学们讲了世界上一道数学难题:“大约在220xx年前,一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数学家提出‘任何一个偶数均可表示成两个素数之和’,简称‘1+1’的理论。但他一出生也没有证明出来,哥德巴赫带着一生的遗憾离开了人世,却留下了这道数学难题。长久以来,‘哥德巴赫猜想’之迷吸引了众多的数学家,但始终没有结果,并成为世界数学界一大悬案。”沈元教授把“哥德巴赫猜想”作了个形象的比喻,他把数学比喻成自然科学的皇后,把“哥德巴赫猜想”比喻成皇后皇冠上的明珠!沈元教授讲解的“哥德巴赫猜想”像磁石一般吸引着陈景润。
许多年之后,陈景润终于如愿以偿地进入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1966年,他发表了《表大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这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他所证明出的那条定理震动了国际数学界,后来这条定理被命名为“陈氏定理”。
热爱读书的名人事迹(专业12篇)篇十
为生命画一片树叶只要心存相信,总有奇迹发生,希望虽然渺茫,但它永存人世。
美国作家欧.亨利在他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里讲了个故事:病房里,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从房间里看见窗外的一棵树,在秋风中一片片地掉落下来。病人望着眼前的萧萧落叶,身体也随之每况愈下,一天不如一天。她说:"当树叶全部掉光时,我也就要死了。"。
一位老画家得知后,用彩笔画了一片叶脉青翠的树叶挂在树枝上。最后一片叶子始终没掉下来。只因为生命中的这片绿,病人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温馨提示:人生可以没有很多东西,却唯独不能没有希望。希望是人类生活的一项重要的价值。有希望之处,生命就生生不息!
热爱读书的名人事迹(专业12篇)篇十一
晋朝人孙康自幼聪敏好学,但是家中很贫穷,根本没有上学读书的机会。于是,他开始利用夜晚时间读书,可是夜间读书时,必须点油灯,往往读一个晚上的书,就要用去一灯油,以孙康当时的家庭条件根本负担不起,一到天黑,便没有办法读书。特别是到了冬天,长夜漫漫,他有时辗转很久,难以入睡。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白天多看书,晚上便躺在床上默诵。
有一年冬天,天气格外寒冷,三天两头下一场大雪。冬夜,孙康盖着薄被正蜷缩在床上,面对着北风呼啸的窗口又在背书。背着背着,突然发现窗口越来越亮,他甚至怀疑是到了快要出太阳的时候了,等他披着衣出门一看,原来是下了大雪,是白雪把窗口映亮了。孙康心想:既然白雪能够映亮窗口,那么一定也可以用积雪照着读书吧。想到这里,他便捧起书跑到门外,一个人蹲在雪地里,借着积雪映出的微弱亮光来读。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搓搓手脚。
从此孙康不再为没有灯油而发愁。整个冬天,他夜以继日地读书,不怕寒冷,也不感到疲倦,常常一直读到鸡叫。即使是北风呼号,滴水成冰,他也从来没中断过。功夫不负有心人,孙康最终摆脱贫困家境,成为一位很有名望的学者。
孙康映雪读书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什么事都只有通过刻苦努力,才能够成功。特别是遇到困难时,不应该放弃,要动脑筋想办法,战胜困难。对于我们青少年来说就要利用一切时间去学习,不要放弃,不要畏惧,要在困境中磨砺自己。
热爱读书的名人事迹(专业12篇)篇十二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匡衡,字稚圭,西汉东海(汉郡名,今江苏省邳县以东至海,连山东省滋阳县以东至海地区)人。他出身农家,祖父、父亲世代都是农民。传到匡衡,却喜欢读书。他年轻时家里贫穷,白天给人做雇工来维持生计,晚上才有时间读书。可是家里穷得连灯烛也点不起。邻家灯烛明峦,却又照不过来。匡衡就想出个法子,在贴着邻家的墙上凿穿一个孔洞,“偷”它一点光亮,让邻家的灯光照射过来。他就捧着书本,在洞前映着光来读书。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在中国元代时期有个叫宋濂的人,他酷爱读书,由於家中贫寒,只得借书博览,随著书越读越多,宋濂越觉得需要老师指点,於是他当掉衣服,千辛万苦来到城中,考上学馆,不料学官的脾气古怪,宋濂历经曲折,最后终於苦学成才。
汉朝有个叫孙敬的人,从小勤奋好学,他每天晚上学到深夜,为了避免发困,他用绳子的一头拴柱头发,一头拴在房梁上。战国时,有个名叫苏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业,便刻苦读书。每当深夜读书时,他总爱打盹。于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时候,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孙敬和苏秦的故事感动了后人,人们用“悬梁刺股”来表示刻苦学习的精神。
东晋人车胤,年幼时好学不倦,勤奋刻苦。他白天帮大人干活,夜晚便捧书苦读。可是由于家境贫寒,常常没钱买油灯,书也读不成了。他为此十分苦恼。一个夏夜的晚上,车胤坐在院子里默默回忆着读过的书上的内容,忽然发现院子里有许多萤火虫一闪一闪地在空中飞舞。他忽然心中一动,要是把这些萤火虫聚集在一起,借它们的光不就可以读书吗?于是,他开始捉萤火虫,捉了十几只,把它们装在白纱布缝制的口袋里,挂在案头。从此,他每天借着萤光苦苦地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