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四年级教案能够帮助教师在课堂上有条不紊地组织教学活动。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些精心编写的四年级教案,相信会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四年级语文园地四教案文案(优质16篇)篇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
2.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4.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敬重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点:
1.学习借助注释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理解诗句,引导学生想象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和情趣。
教学过程:
一、激趣入诗。
1.了解作者生平。
2.释题。
3.激趣。
师:古代有许多关于描写田园的诗歌,为什么这么多的诗人对农村生活这么情有独钟呢?让我们一起读读这首诗,走进诗人所营造的田园世界吧!
二、初读感知——原境之读。
1.师:同学们,首先读读这首诗,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读流。
利。(生自由读)。
2.师指名读并评价。
(师评价指向:1.字音读准。2.能比较熟练的把古诗读出来。3.找一个字音读得准的学生领读生字,学会生字。采用鼓励表扬的方法。)。
3.齐读。
4.解意。
师:同学们,古诗语言简练,含义深远,读起来不容易理解,但要学好它也不难,关键是掌握方法,谁能说说,以前我们理解诗句用了哪些方法?(板书:借助注释)我们现在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学习,我们可以逐字逐句地讨论,借助注释把诗句弄明白,如遇到不懂的地方打上一个问号,我们等会交流。
5、小组学习,师巡视,可参与其中。
6、全班交流,弄清诗的意思,也可提出不懂之处。
师小结:同学们要相信自己,通过自己的学习,就能解决问题。准能把这首诗连起来说一说。(生说)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在后面的古诗学习中我们再一一解决;理解了意思,这样读起来就更加有味道了。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
三、精读领悟——意境之读。
1、(过渡)师:有人说:“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是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到底独特、迷人在何处呢?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生交流)。
2、引导学生想象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和情趣。
师:同学们,你们通过“桑阴”“学种瓜”还有插图知道了这首。
古诗是描写夏季的,这种通过文字感受内容和情感的方法很好。那么,通过每句话,想想在你的脑海里还出现了哪些画面或者就这幅种瓜图的具体情景吗?想象一下,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3.生读诗,闭眼想象,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
重点指导两幅图:
第一幅图:全村劳动图。
师:他们在干什么?会说些什么呢?
学生交流,相机指导朗读。三种不同感受地读第一句:
师:是啊!看到这一片欣欣向荣的自然之景,怎能不让诗人高兴愉悦呢?(想象一片长出农物的田地,带着高兴愉悦情感来读)看着这愉快、繁忙的劳动场景,怎能不让诗人感到激动呢?(带着激动的情感来读一读)看着这朴素、善良、勤劳的人们又怎能不让人感到亲切呢?(全班齐读)。
看着童孙勤劳的样子,作为父母一定是多么的欣慰、高兴呀!谁再读读?
5.回归整体。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想象,如果现在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这是一种怎样的田园生活?你怎么形容?(生活温馨、恬静、愉快……)。
师总结:是啊!清新秀丽的景色让诗人心醉,朴素纯真的人们让诗人亲切,好学的孩童让诗人身心愉快,诗人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爱上了这里朴实无华的人们,我想他在写这首诗时候一定在笑、在回味。
师范读。
生指名读。
生背诵。
四、拓展品读——心境之读。
1.拓展视野,进一步感受。
(过渡)师:田园生活其乐融融、充满情趣,难怪许多诗人以田园生活为题材,留下诗作。现在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读读这首也是由范成大所写的田园诗《乡村四月》,可以借助注释,说说大意,也可以谈谈读后的想法。
2.学生交流再全班交流。
3.总结。
师:是啊!在田园诗人的笔下,乡村是那么恬美、秀丽,字字都洋溢着一种和平、宁静的气氛。那里的人民过着俭朴而充实的生活,就连小孩都那么惹人喜爱。同学们课下可以搜集、品读田园诗都歌。不过。田园诗歌只是古代诗歌里的其中一种。而每首诗歌都是一曲动人的歌,优美的画,但愿你们在今后的唐诗宋词学习中积累更多!
五、作业。
搜集田园诗歌,可制成书签,配上文字或者图画。
板书设计:
四时田园杂兴。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夏日)。
四年级语文园地四教案文案(优质16篇)篇二
1、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2、感受作者对大自然无限热爱的生活情趣。
3、背诵、抄写作者描写生动形象的句子,段落,并仿照课文写一篇介绍植物的文章。
【教学重、难点】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时数】2-3课时。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观察,采集实物,拍照,收集有关植物攀爬运动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举行“植物资源”共享会。
大自然是一个奇妙的世界,日月星辰、风雨雷电、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真是色彩斑斓,奇妙无穷啊!下面我们举行一个“植物资源”共享会,请你展示自己找到的有关实物,图片,照片,介绍自己了解的植物攀爬运动的资料。
二、提示课题,范读课文。
1、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一起走近大作家叶圣陶的《爬山虎的脚》,去了解爬山虎,欣赏爬山虎。
2、板书课题:爬山虎的脚。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爬山虎的?
4、学生交流,教师归纳出本篇课文的两个探究点(多媒体显示):
a、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的?
b.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又是怎样爬的?
三、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1、大家希望先探究什么?为什么?
2、四人小组研究描写爬山虎脚的三、四、五自然段,要求(多媒体显示):
a、作者是如何具体生动的描写的?
b、一定的方式把自己探索到的知识向大家汇报、展示。
3、学生自由学习。
四、汇报交流。
1、一组学生竞赛读写“脚”样子的句子,并交流圈出认为重要的词。
(反面、枝状六七根细丝、嫩红)。
可让学生明白作者是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三方面来观察、描写的。
2、学生上台板画爬山虎的脚,并口述为什么这样画。可趁机让全班跟着他画,体会比喻句的妙处。
3、三生依次上台(师给带上他自己画的爬山虎的头饰)作“自我介绍”,师鼓励灵活表述。
4、同桌介绍。
5、四生开火车读具体写脚怎么爬的句子,并交流“爬”有关的重要动词。(爬:触一巴+拉+贴)。
6、多媒体动画演示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7、指导朗读。
8、点击出示中心句: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质疑:“一脚一脚”能不能换成“一步一步”,为什么?
9、从中你又能体会到什么呢?(落实人文性)。
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体会,例如:往上爬、蚊龙的爪子、相当牢固、休想拉下等。
10、小组比赛朗读。
11、一生扮演爬山虎的角色,演一演,说一说怎样爬。
五、积累语言。
抄写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背诵三、四、五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导人:上节课我们探究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以及它是怎样爬的,谁能以爬山虎的角色向大家介绍一下。
2、指名“自我介绍”。
3、这节课我们要探究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的?
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1、四人小组研读第二自然段,要求(多媒体显示):
a、研究作者是如何有条理地描写叶子的?
b.标出你喜欢的词,两人小组讨论为什么喜欢?
c、要用一定的方式把自己研究的知识向大家汇报。
三、汇报交流。
1、生朗读描写静态的句子。教师通过多媒体引导学生体会“新鲜”“均匀”以及那么……那么……”句式的好处。
2、指导朗读。
3、多媒体出示描写动态的叶子的句子。(一阵风拂过……)。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读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重点落实一个“漾”字。
4、多媒体展示“漾起波纹的叶子”的情景。
5、指导朗读。
四、回归整体,体会写法。
1、同学们,你想过吗,课文为什么以《爬山虎的脚》为题?师随机引导学生体会写爬山虎的叶子是为了衬托爬山虎的脚。
2、那么作者为什么写得这么好呢?
3、交流归纳:
a、整体到部分一步一步细致观察。
b.能抓住特点观察。
c.作者很有酎jb地怀着喜爱之情观察,观察得非常深入。
五、积累运用,提升语言。
1、把你喜欢的部分背下来,抄下来。
2、课外练笔。
请你仔细观察一种攀援植物,仿照课文写一写,内容要具体,语言要通顺。
六、布置作业。
1、抄第6课生字组三词。
3、背诵第三至五自然段。
4、完成课外练笔。
四年级语文园地四教案文案(优质16篇)篇三
1、分辨前鼻音韵母和后鼻音韵母,能正确、流利地读绕口令。
2、认识部首,了解部首的演变过程和意义,并练习写几个含有此部首的字。
3、练习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词语。
4、练习将一般句式改写成“把”字句和“被”字句。
5、熟记成语。
6、学习配音。
7、学写毛笔字。
小黑板。
重点:练习将一般句式改写成“把”字句和“被”字句。
难点:学习配音。
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分辨前鼻音韵母和后鼻音韵母,能正确、流利地读绕口令。
2、认识部首,了解部首的演变过程和意义,并练习写几个含有此部首的字。
3、练习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词语。
自我加减。
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指导。
(1)、帮助学生复习巩固韵母表中前鼻韵母和后鼻韵母,注意发音。
(4)、组织学生展开绕口令竞赛。比一比,赛一赛。看卡谁能将绕。
口令读得准确又流利并将这些字反复朗读,直到发音准确为止。
3、练习。
(1)、集体练读韵母表中的前鼻韵母和后鼻韵母。
(2)、学生反复大声自由练读绕口令中带有鼻韵母的字、自己觉得难读的句子以及整个绕口令,同座位互查。
4、反馈。
(1)、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2)、学生评议,公布比赛结果。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教师进一步明确题目的要求。
2、指导。
(1)、引导学生从行到列的角度仔细观察练习中12个方格里的内容。
(2)、让学生说说从观察中发现了什么?
a、从列的角度来看:第一列都是实物图;第二列都是古文字;第三列都是部首。
b、从行的角度来看:每行的图、古文字、部首的形状极为相似,充分说明了部首的意义及其演变过程。
c、引导学生写出几个属于这个部首的字,使学生了解汉字的构字规律。
3、练习。
(1)、学生各自在书上写几个属于这四个部首的字。
(2)、将学生分成四个组,每一个小组着重围绕一个部首写出字。
(3)、每组派一生到黑板写出该部首的字,其他的组员可以补充。
4、反馈。
(1)、让学生对照黑板上正确的字对自己的答案进行修改或补充。
(2)、同座位相互检查练习情况。
三、课堂作业。
分别写几个带有“皿”等四个部首的字。
四、教学第三题目。
1、审题。
(1)、指名读题。
(2)、让学生说说本题的要求。
2、指导。
(1)、指导学生学习例句。
a、认识概念,阴道学生对字词句段的概念有进一步的认识。
b、明确概念之间的关系。
c、排列顺序。
(2)、教师归纳按一定顺序排列词语的步骤:一识概念二找关系。
三排顺序。
3、练习。
4、反馈。
a、逐题讨论词语排列顺序情况,确定正确的答案。
b、学生自己修改错误之处,并简单注明错误的原因。
c、同座位检查练习情况。
四年级语文园地四教案文案(优质16篇)篇四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1.学会12个字,认识2个字。能借助工具书和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情境创设,情感熏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小姑娘的语言、行为和心理活动,体会小姑娘的善良和纯真。
教学重点:
通过小姑娘的语言、行为和心理活动,体会小姑娘的善良和纯真。
教学难点:
体会小姑娘心理活动的变化。
教具安排:
生字卡。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12个字,认识2个字。能借助工具书和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2.理解课文第1—3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第1—3自然段,能够对小姑娘有个初步的认识。
学习生字。
教学难点:
走入小姑娘丰富的内心世界。
一、导入:
师:今天我们要去认识一位新朋友,她是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让我们一起去认识她吧。
(请快快翻开书本第36页读读这个故事吧!)。
二、初读:
1.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些什么,并边读边圈生字,读完课文后把所圈生字反复多读几遍直到熟练。
2.检查生字。
3.把生字送回课文再读课文,想想读完课文后,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可提出来。
三、精读:
1.师:读了这篇课文,你知道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吗?(指名自由概括)。
2.自由读1—3自然段,想想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小姑娘?
(1)学生自由读,在相应的地方作上记号(教师巡视)。
(2)小组交流。
(3)全班反馈,边交流边指导读好相关句子:“我是个长得小小而不怎么表达的女孩儿。脑子里好象总有想不完的事。”
(4)小结:这是一个弱小、内向、爱思考的女孩。
3.现在,你们就是这样一个小女孩,你对那个新来的修鞋老伯伯有怎样的想法?
(1)学生找到描写老伯伯的句子读一读。
(2)引导读句子,体会小姑娘对老伯伯的好奇,也通过观察、思考感觉到老伯伯生活的艰难。
师过渡:是啊,这样一个爱观察、爱思考的小姑娘,她会和修鞋的老伯伯之间发生怎样的事情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四、学习生字:
学习“鼻、皱”等12个字。
让学生多识记字形:“鼻”字注意上中下结构的比例;“皱”字写时要注意右边“皮”的一撇要将左边一部分托起来。还要让学生自己观察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美观。教师可适当作书写示范。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走进小姑娘的内心世界。
2.通过小姑娘的语言、行为和心理活动,体会小姑娘的善良和纯真。
教学重点:
精学4—16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姑娘的善良和纯真。
教学难点:
走进小姑娘的内心世界,体会小姑娘的善良和纯真。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抽读生字卡片。
二、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知道知道了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爱思考、爱观察而又内向的小姑娘,她和修鞋老伯伯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
三、学习第2部分,走进人物内心。
1.读读4—16自然段,讲讲小姑娘和修鞋老伯伯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2.找出描写老伯伯的语句和小姑娘心里想法的句子,分别作上不同的记号。
3.自读感悟,再读句子,想想这时小姑娘和老伯伯心里都想了些什么?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
(1)走进老伯伯内心:
a、在断针时,老伯伯叹了一口气,这时他心里是怎样想的?(指导读句子)。
(2)走进小姑娘的内心世界:
a、重点体会句子:“我一愣,仿佛有什么东西轻轻拍了一下我的心脏。”和“我转回神,飞快地把书都塞进书包里,又飞快地取出口袋里折得皱皱的钱,塞到老伯伯的手里……”
b、假如你就是这个小女孩,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做?
c、分角色朗读4—16段。
四、学习第3部分,升华感情。
1.妈妈为什么说“我是个好心肠的姑娘?”读读课文的最后4个自然段,展开小组讨论。
2.交流看法。要求表达观点时要在课文中找到相应的语言作为依据。
3.回扣文题:为什么妈妈的话像阳光照进我的心里?说说你的看法。
4.小结:妈妈是在夸奖小姑娘关爱他人、用心体察他人的疾苦,很善良。从此以后,妈妈的话如同阳光照进我的心里。
四年级语文园地四教案文案(优质16篇)篇五
首先,我谈谈对教材的看法:文章中一个纯真可爱的小女孩以自己独特的视眼,欣欣然观望着这世界。一颗充满阳光的心,让她同情着那饱经风霜的修鞋人,善意地用“不用找零钱”的方式给予老人一点无私的关爱;一双充满阳光的眼,让她感觉世界如此美好绚丽,情满人间,爱满心田。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笔触细腻,几个准确的动词,几句朴实的话语,几个含情的眼神,便淋漓尽致地勾勒出鲜活灵动的人物形象。
二、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特点,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品析词句,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情感。教学难点是通过对难句“妈妈说‘你是个好心肠的小姑娘’总像阳光从头顶洒下……所有一切看上去都非常的好。”的品析,理解尊重、关爱便是那从头顶洒下的阳光,浸润人的心扉,世间万物也因此而美丽。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读准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能正确运用“不知所云”等造句。
2.通过品读词句,理解难句“妈妈说‘你是个好心肠的小姑娘’总像阳光从头顶洒下……所有一切看上去都非常的好。”,从而把握文章中心,感受到“爱便是那洒下的阳光”激发学生尊敬关爱他人,用真爱拥抱世界的情感。
3.在把握人物形象的基础上,能通过朗读读出“我”的纯真可爱,修鞋匠的朴实善良。
四、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清脉络。
(一)导入揭题,激趣入情。
1.在我们身边有许多平凡得如同沙砾的人,似乎微不足道,但他们的存在真真切切地给人们带来了方便,不容忽视。你能举一两个例子吗?(擦鞋的,卖早点的,修鞋的……)。
2.教师小结揭题:看来,同学们都是有心人,能发现身边这些人存在的价值。昨天,我们学习的《阳光洒下来》中的那个小女孩也有一颗细腻的心,一份真挚的情。她一直关注着大院门口的那个修鞋匠,让我们一起随她去看看那位修鞋匠是怎么工作的吧。“学起于思,而缘于疑”,从“微不足道”到“可以写入文”的鲜明的反差,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品词析句,批文入情。
1.这个鞋匠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文章,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说说自己的体会。
2.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然后指名交流。
3.学生会从文章的第二自然段找到“老伯伯的手很巧”。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刻体会鞋匠手艺的“巧”,教师引导学生读第二自然段,并圈出描写鞋匠一系列动作的词:比划、取、划、提、剪、套、合上、按、举、敲、拿、削、磨、摸。让学生反复朗读并想象其一系列动作,从而体会到鞋匠动作的娴熟,如行云流水一般一气呵成。同时也充分感受到文章用词的准确性,积累了语言。
4.接着让学生继续交流,还从哪些地方体会出修鞋匠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可能会从“一张脸有点干,皮肤黑红、皱皱的”,体会到鞋匠每天风吹雨淋,很辛苦地劳作。教师点拨提升:这张脸是饱经风霜的写照,正因为如此他才会熟能生巧,手艺精湛。
学生还可能从“老伯伯捏去原有的断线头……小心地对好包带……”“一把抓住我的书包……仔仔细细地检查”这些句子中体会出老伯是个朴实,工作认真的人。学生的这一理解只是浅层次的,教师可引导学生注意“我”只是一个小女孩,老伯却一如既往地认真帮我修书包,从而提升学生认识,老伯是个朴实,而且能一丝不苟对待每一个顾客的人。
(三)朗读感悟,缘情入境。
2.学生通过个性化的朗读,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同时得到情感的熏陶。先组内交流讨论,后指名交流。学生可以通过“针断了”“老伯伯轻叹一声”“仿佛有什么东西轻轻拍了一下心脏”这些语句体会到“我”看见老伯的针因给我修包而断了,心里感到十分歉意。从“他的眼镜滑在鼻梁上,很像看报纸的外公和做针线的外婆”体会到老伯让“我”联想到自己慈祥的外公外婆,平添几分亲切之感。这是促使我不让老伯找零钱的两个原因。其实原因有三,因引导学生联系前面老伯人物形象的品析,体会到我最主要是因为老伯对工作的认真,对顾客的一视同仁让我感动,想要给予他一些帮助。
3.小结:是啊,诚实的劳动犹如栽花,回报的是姹紫嫣红。我的钱虽不多,但那是对老伯劳动最真的肯定,是一份真情的回报。
4.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自读自悟,走近文本,走进文本,与人物产生情感共鸣,在此基础上,再指名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此时“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要读出真情实感,自然是水到渠成了。
(四)辩论激情,情动辞发。
1.我做了这件事后,担心大人责骂,可妈妈确实爱怜地说我是“傻丫头”,我真的傻吗?请发表一下你的看法。
学生通过前文的精读品析,相信会有正确的认识,但教师不应以自己的感受替代学生的感悟,应允许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针对问题展开辩驳。学生会认为“我”不傻,我是尽我的所能在回报老人,给予老人一点真情关爱,也可以看出“我”很尊敬这样平凡的劳动人民。但是并不排除有学生认为“我”是“有点傻”,那些钱确实能买好多针了。如果我心理过意不去,可以今后多光顾他的生意呀,那样岂不要比施舍的方式更好?对于这一课堂动态生成,教师不应简单的以对错来判别,而应进一步引导学生读下文妈妈的“你是个好心肠的小姑娘”,帮助学生理解爱是无价的,金钱在真情真爱的面前是苍白的。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通过这一学习活动,可以创设开放活跃自主的课堂气氛,绽放了思维的火花,情动辞发,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加深了对文章中心的理解。
2.在学生对于我到底“傻不傻”的问题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出示:“妈妈说‘你是个好心肠的小姑娘’总像阳光从头顶洒下……所有一切看上去都非常的好。”,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通过前文品词析句、感情朗读、辩论等一系列学习活动,这一难点应该是不攻自破。学生会理解那“像阳光从头顶洒下的”就是关爱,正因为有爱才使“我”有一双发现美的眼,感觉一切都是那样美好。
3.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教师提升总结:我们的心田因关爱而肥沃,我们的灵魂因关爱而饱满。当关爱的阳光洒满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人们才会抛弃世俗的怨恨,感受到万物如此多姿,生命如此多彩。
4.你用敏锐的眼,善良的心发现身边有需要关爱的人吗?你有过被他人关爱的经历吗?
这个学习活动有机地从课堂向生活延伸,真正立足与学生的终身发展。激发学生关爱他人,尊重普通劳动人民的情感。
(五)作业。
1.观察一个身边从事像修鞋匠那样的服务行业的人。
2.写一篇观察日记。
3.给予身边的人一点关爱。
四年级语文园地四教案文案(优质16篇)篇六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竹篾、流苏、火铳、火流星、信天游;理解:即兴创作、娉娉婷婷等词语。
2、继续进行复述训练,能从“花船样子,花船姑娘、船老大和行船的路线和时间”等几方面向大家介绍“摇花船”这种民间艺术活动。
3、在阅读过程中,感受“摇花船”浓郁的民族风情,体会作者“幸福”的感觉。
教学重点:
1、继续进行复述训练,能从“花船样子,花船姑娘和船老大”等几方面向大家介绍“摇花船”这种民间艺术活动。
2、通过学习课文,感受“摇花船”浓郁的民族风情,感受民间活动是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并体会作者幸福的感觉。
教学难点:
从“花船样子,花船姑娘和船老大”等几方面向大家介绍“摇花船”这种民间艺术活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我国是一个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历史悠久的国家,各个地方,各个民族流传着不同的富有特色的民间艺术活动。每逢佳节,这些民间艺术活动就会集聚一堂。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几种。板书课题(读题)。
2、摇花船是一种怎样的民间艺术活动呢?看资料介绍。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这段资料让我们对“摇花船”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前往他的家乡,具体感受这项具有浓郁的民间特色的艺术活动吧!
二、整体感知。
2、交流归纳板书:花船的样子花船姑娘船老大行船路线。
三、研读课文“。
(一)学习课文1—5小节,了解“摇花船”
1、默读课文1—5小节,用直线划出写花船样子的句子,用浪线划出写花船是怎样摇的句子。
(1)了解花船的样子。
·理解“竹篾”、“流苏”,感悟花船的轻而美。
·指导复述师边贴图边引导复述、学生看着图介绍花船。
(2)了解花船是怎样摇的。
·交流并出示句子:
姑娘在花船中其实不是坐着,而是站着。他两手分别抓住两旁的船舷,慢慢向前走去,这样,船就“航行”了。
·指导复述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抓动词介绍的特点指名介绍。
2、再读3—5节,了解“摇花船”的规矩。
(1)随机交流并板书,教师指导批注。
·姑娘必须是最漂亮的。(板书:必须最漂亮)。
·花船数量必须是偶数,以示吉利。师:(板书:偶数)。这也是民间的习惯。
·船老大必须有一副好嗓子,并且有即兴编唱的能力。(板书:好嗓子即兴编唱)。
·生:行船的路线不必统一时间,统一路线……板书:不统一。
出示句子:行进的队伍前面往往……接着……最后……出示句子:
看图理解“火铳”和“火流星”,感受气氛体会民俗。
3、指导复述。
(1)指导介绍花船怎么摇的内容。
了解了摇花船的规矩,我们就能把花船怎么摇的介绍得更具体了,指名介绍。
(2)指导结合花船样子介绍“摇花船”
指名说——点评——再指名——自己说。
小结:同学们,现在我们知道了要介绍一种民间艺术活动,可以先介绍他的样子,再结合他的规矩介绍他是怎样活动的。
(二)学习课文6—8小节,体会作者“幸福”的感觉。
1、自由读第6—8小节,想想那次经历让作者感受到了什么?(板书:幸福)。
出示第8小节读句子。
2、说说幸福的理由。随机交流。
理由一小舅舅不停地夸我。
a、再读第6节,找出小舅舅夸我的句子。
b、学习转述。师:想想小舅舅当时是怎么夸的?(注意人称和语气的变化)。
c、再读夸的内容,体会夸的特点。
·理解信天游(体会比喻、排比)。引导学生看注释,听曲调。理解即兴编唱。
·学生学着夸花船姑娘。
d、学生表演,体验民俗,理解“娉娉婷婷”。
·指名两人表演。
·结合动作理解:娉娉婷婷。
理由二:我竟成了那一带最美的花船姑娘。
·通过反复引读,感受我当时的幸福感。
理由三:人们都来向我祝贺。
·我们试着想象一下,当时乡亲们是怎么祝福的。
乡亲们都来祝贺,有的说,有的说,有的说。
4、朗读感受幸福。
让我们带着这份浓浓的幸福感一起读第7、8小节。
四、总结课文。
1、同学们,像摇花船这种民间艺术活动,凝聚着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传递了祝福和美好愿望,每当我想起童年,总能想起家乡,想起家乡的摇花船。
2、值得骄傲的是,我国的民间艺术活动已经走向了世界,在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踩高跷等民间艺术活动登上了世界的舞台,让我们一起为之自豪。
五、课后作业。
收集一种我国特有的民间艺术活动的资料,抓住样子和活动的规矩介绍给大家。
四年级语文园地四教案文案(优质16篇)篇七
1、今天,我带来几件小礼物,奖给昨天家庭作业做的好的同学。给学生发礼物,请获奖者谈一谈此时的心情。
2、教师小结,得到是快乐的,其实给予更快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给予是快乐的》。希望同学们大胆地提出问题,学完课文将根据大家的提问,评选问题和提问人。
二、感知发现。
1、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学生提问,师生共同评价问题的质量。(估计学生会提出:谁给予谁?在怎样的情况下给予的?给予了什么?)从好的问题中小结发现的方法,即针对课题提问时,要抓住关键词“给予”进行思考。
3、学生选择好的问题朗读思考。
4、交流,请学生回答。
5、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板书简要地复述课文的内容。
三、感悟发现。
1、教师引导:哪一个给予最珍贵?
2、学生朗读思考,并在小组合作中讨论。
3、交流。指名发言。引导学生展开争论,在思维的碰撞中进一步理解课文。
3、学生朗读思考,并在小组合作中讨论。
4、交流,各组派代表发言。要帮助学生打开思维,根据三个人的实际情况进行丰富、合理的想象。
四、鉴赏发现。
1、朗读课文思考:你认为课文在选材、描绘等方面有哪些优点值得我们学习?
2、讨论并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可能会提出:人物的语言描述的具体。以此为锲机,引导学生体会说话的语气,并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
3、你认为课文还有不妥之处吗?
4、学生质疑,教师引导学生论证问题是否合理及具有的价值,评选好问题,同时小结质疑的方法。
五、质疑问难。
1、学习中遇到哪些不懂的问题?
2、学生质疑,共同讨论解决。同时评价问题的质量。从好的问题中小结发现的方法,即不能一有疑就问,应在深入思考后,的确无法解决问题才可以提问,问题要有助于对课文的深入思考。
六、总结表彰。
而感到快乐,小男孩因为。
而感到快乐,保罗因为。
而感到快乐,我也曾因为。
而感到快乐。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进一步受到助人为乐的教育。)。
2、师生共同评选问题、提问人,赠送小礼品,颁发荣誉证书。
六、实践活动。
本课故事性强,人物角色鲜明,对话较多。让学生把课文改写成剧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排练,再组织汇报表演,评选小演员。
四年级语文园地四教案文案(优质16篇)篇八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8个生字和生字组成的词,会认1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课文内容,图文结合,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民族自豪感。
4、初步学习按照观察顺序,抓住每初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陶冶爱美情趣,激发民族自豪感。
2、学习按照观察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
有关颐和园廊与画的放大图片、生字词卡片、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介绍颐和园概况。
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这篇课文,描写了颐和园的廊与画,展现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教师简介颐和园)。
二、初读课文。
1、教师指导学法。默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和描写顺序,划分段落。
2、学生自学,边读边想,边批画边述说。教师巡视辅导。
三、检查交流初读课文情况。
1、检查交流生字学习情况。
a、课件出示生字。
b、指名认读。
c、教师校正读音。
d、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2、检查词语。
3、检查交流学生了解课文大意的情况。
本课有9个自然段,文章首尾呼应,先概括讲颐和园的长廊是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的集中体现,然后具体介绍长廊的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最后总结全文。
4、检查划分段落的情况,理清条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写颐和园的长廊是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的集中体现。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具体介绍了长廊的精美建筑。
第三部分(第6——8自然段):具体介绍了长廊的绘画艺术。
第四部分(第9部分):总结全文。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
2、这一部分写了哪两个方面的意思?
3、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部分。
1、指名读第二部分。
2、学生自读第二部分,汇报自读情况。
a、这一部分里,写了长廊的造型绝。
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长廊的造型绝?
b、这一部分里,写出了长廊的位置绝。
找出描写长廊位置绝的句子读一读。
c、这一部分里,写出了长廊的结构绝。
将描写长廊结构绝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d、这一部分里,写出了长廊是建筑美学的典范。
为什么说长廊是建筑美学的典范?找出有关句子,齐声朗读。
3、小结:这一部分是从四个方面来表现长廊的建筑精美的,即:造型绝、位置绝、结构绝以及长廊是颐和园的一条中轴线,从而说明了长廊的建筑艺术成就高。
三、导学第三部分。
1、教师提示学法:由自然段到意义段,一个一个自然段地弄清意思;找出这个意义段的中心句,明确段意;理清各自然段的关系,了解段落的叙述顺序。
2、学生自学,边读边想,边批画边述说。教师进行个别辅导。
四、检查交流第三部分学习情况。
1、第6自然段指出长廊上的画奇,长廊上的画一共有一万多幅,多得让人惊奇。
2、第7自然段交代了长廊上的画的由来,这一自然段采用了“总——分”式结构,先总写长廊上的画是有由来的,再具体介绍长廊上的画。
3、第8自然段共两句话。第1句话写出了长廊上的画的各种类型,说明了长廊上的画的内容非常丰富,题材广泛,构图多样,从中可感悟到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艺。第2句话写出了长廊的画十分精美的特点。
启发学生想象:中外游人看完长廊上的画后,会说些什么?
4、小结:这一部分介绍了颐和园的长廊的画,长廊上的画不但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而且十分精美,它是我国绘画艺术的集中体现。
五、学生齐声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六、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
七、自由背诵喜欢的片段,欣赏颐和园廊与画的放大图片。
八、总结全文。
四年级语文园地四教案文案(优质16篇)篇九
1、在阅读过程中认识2个生字“恼、啥”。积累“苦恼、绝交、屋顶、掀掉、过错、影子、静悄悄”等词语。用合适的方法理解“苦恼”、“绝交”。
2、正确、流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3、懂得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平等,要公正、无私地处理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出示词语:“苦恼”,“苦恼”是什么意思?(痛苦烦恼)。
3、出示课题:班长的苦恼(齐读)。
二、整体感知。
1、四人小组轻声读课文,出示自学提示:
(1)正确朗读词语:苦恼、绝交、屋顶、掀掉、过错、影子、静悄悄。
(2)比一比,组词:恼-脑梢-稍。
(3)正确朗读课文,想一想:“我”的苦恼是什么?为什么?
“我”的苦恼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交流反馈。
(1)小火车读词语。比一比,组词:恼-脑梢-稍。
(2)指名分节读课文。
(3)完成填空,用自己的方式理解“绝交”。
三、研读课文。
2、出示:
小苗,小苗当然没啥过错,
可大乔,大乔一直和我特好。
你们说这事儿该有多么难办,
我憋了半天,直憋得满脸发烧……。
3、师:这时我心里是怎么想的呢?试着说一说。
出示填空:我憋了半天,直憋得满脸发烧,心想:_____________。
4、交流。
5、师:于是我说:“打架嘛当然不好,但是,已经打过了嘛也就算了。”这时,整个屋子突然静悄悄。
6、出示:
最后我说:打架,打架嘛当然不好,
但是,已经,已经打过了嘛也就算了。
嘴皮子就这么轻轻一动,
整个屋子突然静悄悄……。
7、师:为什么突然之间,屋子就会静悄悄呢?而此时此刻,大乔、小苗和同学们又会怎么想呢?请们再读读这小节,试着说一说。
8、出示填空:此刻,__(谁)_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师:是呀,作为一位班长必须公正、无私地处理问题,所以同学们都没想到我竟然会包庇好朋友,做出不公正的决定,辜负了大家的信任。
10、出示4、5小节,有感情地朗读。
12、交流。
四、小结复习。
1、齐读课文。
2、选择课文片断,分角色演一演。
五、拓展。
(若有时间的话,可以先让学生写一写,再交流)。
六、作业。
1、抄写词语,一词一行:苦恼、绝交、屋顶、掀掉、过错、影子、静悄悄。
2、正确、流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3、在生活中,你碰到过什么苦恼吗?你又是怎么正确解决的?用几句话来说一说。
四年级语文园地四教案文案(优质16篇)篇十
1、认识生字3个。积累词语。
2、默读课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意思。
3、体验小学生努力学习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向上的纯真感情。
4、学习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新年来临的时候,人们常常以赠送礼物来表示自己真诚的心愿和情感。苇苇是一个和大家一样天真可爱的小学生,她要送一样特别的新年礼物给她的老师。她要送的礼物是什么呢?这礼物特别在哪里呢?我们来听一听录音故事。
(听课文录音。)。
二、学习课文。
1、出示课题。
刚才我们听了录音,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新年的礼物》。
(板书:新年的礼物)。
2、默读课文。
边读边划出需要弄明白的词句,大家一起来解决。
3、理解内容。
说一说:苇苇送给老师的新年礼物是什么?她为什么要送这样的礼物?
(讨论)。
三、朗读课文。
1、感情朗读。
苇苇多可爱呀!她把真诚的心意作为祝贺新年的礼物。我们要有感情的朗读好课文,表达出苇苇的美好的心灵和纯真的感情。
(朗读课文)。
2、深入理解。
(小组讨论,交流)。
四、复述课文。
阅读课文以后,我们要学习复述课文。复述课文,首先要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思路,然后清楚、连贯地表达出来。
(指导复述)。
五、课堂练习。
1、“词句活动室”的“组词”:先自己填,再集体说。
2、“词句活动室”的“听写”:可以集体听写,也可以同桌间互相听写。
六、课后实践。
根据“语言直播厅”的提示,在小组里交谈关于小队活动的设想和活动方案。
四年级语文园地四教案文案(优质16篇)篇十一
1、自主认识生字,理解“魁伟”、“保镖”、“同盟”等词语的意思。
2、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描写周总理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并有感情地朗读。
3、积累第三小节相关词句,复述阿果、阿岩和周总理泼水的情景。
4、了解泼水节这个富有情趣的民族节日,知道周总理是个平易近人,尊重傣族传统,与民同乐的好总理。
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描写周总理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并有感情地朗读。
积累第三小节相关词句,复述阿果、阿岩和周总理泼水的情景。
一、检查预习,了解泼水节。
1、板书:泼水节
2、我们都预习过课文了,谁能用一两句话来介绍一下泼水节?
3、齐读第一小节。
二、整体感知,理清课文脉络。
2、交流,梳理课文内容。
三、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品质。
2、交流。
3、出示句子:
突然,人群里一个魁伟的傣家人出现在阿果面前,欢笑着把一个银鉢里的水向她迎面泼来。
(1)课文为什么不直接说是周总理,而是称他为“傣家人”呢?从中你感受到些什么呢?
(2)朗读句子。
4、出示句子:
总理笑着说:“我们是来过泼水节的。”他示意随行人员把伞收起来,又笑着对阿果说:“你的保镖不错呀!”
(1)总理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些话的?
(2)“我们是来过泼水节的。”你认为这话是总理对谁说的?
(3)说一说阿果、阿岩和周总理泼水的情景。
5、出示句子:
总理想起来了,用银钵舀了满满一钵净水,欢笑着,拉开阿岩的衣襟,顺着脊梁浇了半钵,又把半钵从阿果头上轻轻浇下去。
(1)小组自学,大组交流。
(2)总理还会把这盛满自己祝福的吉祥和幸福的水,泼在谁身上呢?
四、感受情景相融的节日场面,总结全文。
1、引读第2节。
2、总结。
四年级语文园地四教案文案(优质16篇)篇十二
1、理解来源于象棋的词语意思,了解象棋规则。
2、熟记成语和古贤文。
3、写好钢笔字。
4、练习口语交际:学会倾诉烦恼。
第一课时。
1、教学第一部分。
(1)谈话引入:同学们听说过象棋吗?象棋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棋类运动,它是象征着古代战场双方厮杀的一种游戏。我们生活中有些词语就来源于象棋。练习中举了一个例子。请同学们看看。
(2)我们了解了象棋中“将军”的本意,那么,现在“将军”一词常常比喻什么呢?
(4)除了书中提到的,你还能说出哪些呢?
(5)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说一句话。
2、教学第二部分。
(1)同学们会下象棋吗?下象棋是有一定的规则的。(出示歌诀)这段歌诀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请同学们自己读读。
(2)能读懂歌诀的意思吗?请同学们凭借棋盘讲解。
(3)一首简单的歌诀,让我们对象棋的竞赛规则有了初步的了解。我们在朗读的时候有什么感觉呢?(琅琅上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对称押韵)。
(4)欣赏朗读。
3、教学第三部分。
(1)胡荣华是我国著名的象棋大师。为什么这样说呢?请读读短文。
(2)在这段话中有一组近义词,你发现了吗?(技术、战术)它们可以调换吗?说说理由。
(3)“蝉联”这个词,听说过吗?根据上下文来猜猜意思。再查查词典,看看自己猜得对不对。
1、认读“犯、饱、它”三个字,观察字形,说说异同。
2、观察字帖,读读“小小窍门”,领悟其中的规律。
3、学生练习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1、熟记成语。
(1)先读读词语,读准字音。
(2)借助字典,了解词语意思。
(3)交流汇报,并体会每排两个词语在意义上的联系。
(4)学生练习朗读和背诵。
2、背诵《古今贤文—合作篇(下)》。
(1)回忆《古今贤文—合作篇(上)》。
(2)学生自读《古今贤文—合作篇(下)》。
(3)这段文章中的句子,有的来自古诗,有的来自民间谚语。你能读懂哪些句子呢?(全班交流,教师适当讲解,帮助学生大致理解句意)。
(4)除了文中介绍的句子,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合作”的名言呢?
1、谈话引入: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一些烦恼。“小烦恼热线”开通了。我们可以通过热线跟主持人通话,把不愉快的事说出来,从而得到帮助。
2、那么,在倾诉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表达清楚,说清烦恼的原因;有礼貌,言辞诚恳……)。
3、作为“小烦恼热线”的主持人要注意什么?(耐心、诚恳……)。
4、同桌试着扮演角色进行口语交际。
5、全班同学进行交流,并评议。
6、小结:在生活中有烦恼是正常的,我们有很多解决方式,在倾诉与倾听时,都应做到尊重、有礼有节。愿同学们都能做一个善解人意、天天快乐的孩子。
四年级语文园地四教案文案(优质16篇)篇十三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述: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上学期学过的宋庆龄小时侯的故事吗。说说:宋庆龄小时侯是个怎样的孩子。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关于诚实和信任的课文,第12课诚实和信任。
2、板书课题,读课题,学生质疑:谁诚实?谁信任谁?
二、初读课文,检查学生课前预习。
1、自读课文,认读生字新词。
2、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故障毕竟环顾歉意知晓费用宝贵。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三、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1—3自然段,说说这部分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3、全班交流讨论:
(1)事故发生的原因:
天黑有雾能见度很差。
红色小车车身超出停车线二三十厘米。
(2)责任在谁?
双方都有责任。
(3)作者是怎样做的?
我环顾四周,看不见一个人,便在路灯下写了一张字条,压在小车的雨刷下。字条上,我写明自己的姓名和电话,希望车主与我联系。
理解词语:环顾。
(4)你怎样看待作者的做法?
4、教师小结。
四、课堂小结,书写生字。
1、教师小结。
2、指导书写生字。
(1)指名认读生字。
(2)交流,说说怎么记住这些字。
(3)重点指导书写“毕、货、贵”字。
(4)学生书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1、提问:请同学回顾一下,上节课,我们读了第八12课,你知道了什么。
2、师述: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去了解人与人之间最珍贵的是什么?
二、学习课文。
1、默读课文4—11自然段,边读边想:作者和红色小车的主人有几次对话,都说了些什么?从中你有什么感受。
学习第一次对话:
(1)指明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
(2)从他们的第一次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车子的反光镜碰坏了;车主自己换上了;车主向作者表示感谢。)。
(3)从他们的这次对话中,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讨论:反光镜是怎么碰坏的?车主为什么要向作者表示感谢?
(4)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想说的?
学习第二次对话:
(1)指名读对话。
(2)“无人知晓的情况”是指当时是一种什么情况?
(3)对作者的这一举动,你又怎么看?
(4)当车主发现这一字条时,心里会怎么想?
(5)小结:正是由于作者的诚实和信任,使车主的心灵受到了震撼,他深深地被感动了!
(6)指导感情朗读。
学习第三次对话:
(1)指名朗读对话。
(2)交流:你想说什么?
(3)出示句子:
人与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你给我留下了诚实和信任,这比金钱更重要。
(4)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三、总结全文,有感情朗读课文。
朗读课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诚实和信任的理解。
四、拓展学习。
收集关于诚信的故事,全班交流。
四年级语文园地四教案文案(优质16篇)篇十四
针对教学实际,教学中的某个环节、某个问题、教案的使用等方面写出自己真切的感受。
通过这次作文指导我认为如何把作文内容写具体一定要有针对性的指导。写景作文对于学生来说很难。我通过分析学生的作文,大致存在以下问题:部分学生写景的过程中写了大量的人和事,轻重不分。句子干巴巴的,内容太短不具体,不会具体写一处景物,顺序也有些乱,比如写了花,又写其它景物,再接着写花。针对这次习作今后在指导写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建议学生每天坚持看半小时书,摘抄好词好句。适当、正确地引用前人描写景物的诗句,为作文增色。
2、按一定顺序观察,有重点地描写,要主次分明,详略得当。。运用以前学过的先总后分、先分后总段的基本构造方法。
3、要仔细观察,抓住不同季节景物的不同特点进行描写,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四年级语文园地四教案文案(优质16篇)篇十五
1、以“保护文物”为题,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文物保护意识。
2、学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提高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
3、领悟并在习作中运用“比照”的写法。
4、背诵积累景点楹联,提高记忆力,感受中华诗词魅力。
与中国的“世界遗产”有关的音像图文资料,搜集有关文物保护的资料,搜集各景点有名的诗词和楹联等资料。
第一课时
宽带网
一、明确任务
指名读,说一说本次资料搜集的范围。
二、交流方法
1、方法展示台
你是采用什么方法搜集资料的?遇到困难是怎么克服的?
教师随机板书:
随时摘抄、剪贴、或复印;
查阅或购买书籍、杂志、碟片;
查找相关古诗;
登录网站查找;
调查访问亲朋好友;
观看有关的电视节目。
2、资料展示会
展示搜集的图片、文字资料,简要谈谈搜集的过程。
3、老师的建议:
(1)建立资料袋,分类收藏;
(2)组成合作小组进行收集与整理;
(3)要纠正一些不当作法。
三、课后实践
进一步搜集相关资料,为专题展示活动准备。
第二课时
一、读有关长城的报道,你有什么感受?
板书:口语交际――保护文物
二、展开讨论,提出建议
1、4-6人为一组,围绕保护长城的问题展开讨论,提出建议。一人主持,一人记录,人人发言,充分讨论。教师巡回倾听,引导学生打开思路。
2、各组推荐代表在全班发言,并组织评议。教师适当板书要点,引导把建议相同或相似的归为一类。
3、自由发言:由保护长城开始,交流各人了解的其他文物古迹被破坏的情况,说说怎样加以保护。
三、创设情景,模拟交际
交际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点拨、组织评议等方式引导学生把话说清楚、说具体。
四、课堂小结,表扬激励
第三、四课时
习作
一、创设情景,
2、要求:
(1)熟悉景点风光,了解有关故事,明确注意事项;
(2)写出并熟悉导游词。
二、交流资料
1、你想介绍哪一处“中国的世界遗产”重点介绍什么?
2、说说你最有特色的内容;
三、阅读范文,借鉴写法
教师出示一篇导游词,让学生自主发现如何写,再默读教材中的揭示语,进一步明确写法与要求。
四、自主完成习作
四年级语文园地四教案文案(优质16篇)篇十六
1、会5个生字,在阅读过程中有重点地识记“蕊”字。
2、根据课文内容理解词的意思,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3、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感悟诗歌的内容,捕捉诗歌的意象,领会诗歌的感情。
1、本篇课文的前四节内容十分简单,通俗易懂。重点理解第五小节“一切有生命的精灵都是我的宝贝;一切宝藏都在我的体内……”这句话。
2、学会仿照诗歌说话、续写。
1、教师板书“大地”,要求学生思考:你常用哪些词来赞美大地,你为什么爱赞美大地?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也是要赞美大地的,可是课题却是《大地的话》,大地会说话吗?这是什么作者用了什么手法?它到底和谁对话了,说了些什么?请大家听课件中的朗读,拿出笔来做上记号。
1、听课件中的朗读。请同学们边听边思考:大地在和谁说话?指名学生回答。(板书:种子、飞鸟、游鱼、小草)。
2、学生自由读诗,自学生字词。
(1)自由地轻声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联系上下文,并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
(3)同位检查生字词的认读以及理解情况。
(4)全班交流。
3、默读诗歌,理解内容。
(1)默读诗歌,并在书上做些批注,批注的内容可以是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或读后的体会,也可以是自己不懂的的问题。
(2)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
4、分角色读,品悟感情。
(1)看看大地都想和种子、飞鸟、游鱼和小草说了什么?并选出其中的一节练读。
(3)学生选自己喜欢的段落接读课文前四节,读后其余学生评价。
1、学生齐读最后一小节。
2、再回想刚刚大地的一句句真情的话语,你能感受到大地想表达自己怎样的感情吗?引导学生用文中的语言回答。
3、随机设疑:最后一句话中的省略号有什么含义?(板书:……)(还有许多大地体内的生灵,比如:落叶、石子……)。
4、听课文录音再次欣赏诗歌,感受大地的宽广胸襟。
如果你是大地母亲,你一定还有很多话语倾诉,你还想对谁说什么?请敞开心扉,大胆地说出来吧!(学生小组合作交流。)。
仿照诗歌前四节的结构和语言风格,将自己要倾诉的话语写一节小诗。
全班展示交流。
课后继续修改自己写的小诗,准备活动课上评比展示。
背诵全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