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教案的撰写应该具备清晰、有序、具体、针对性等特点,以便于教师的教学操作和指导。欢迎大家阅读以下关于大班教案的范文,希望能够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大班音乐表演教案(精选14篇)篇一
1、知道三月八日是妇女节,是妈妈的节日。
2、引导幼儿能用语言表达妈妈的简单特征。
1、让幼儿观察妈妈。
2、音乐《听我说谢谢你》
(一)介绍节日:
1、介绍节日教师用清楚简洁的语言向幼儿介绍三月八日是妇女节,是妈妈的节日。
2、孩子们你们观察过妈妈吗?她长得怎么样?是高还是矮,是胖还是瘦,头发是什么样子的?请你们说一说吧。
3、幼儿自由讲述自己妈妈的工作及职业。说说妈妈好在什么地方?
4、讨论:知道妈妈既要工作又要操持家务,非常辛苦,应学会关心妈妈。提醒幼儿帮助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帮妈妈拿拖鞋,请妈妈喝水,听妈妈的话,不让妈妈生气等。
(二)我的好妈妈:
1、说说自己这几天为妈妈做了什么事。
2、欣赏理解歌曲
3、熟悉音乐旋律:听音乐拍手,感受音乐的旋律。
跟着老师学习手指律动送给妈妈吧!
大班音乐表演教案(精选14篇)篇二
2、学习看指挥,并能用乐器垒加的方式进行演奏。
3、能用乐器为乐曲伴奏,喜欢打击乐活动,提高自控能力。
图谱、乐器(铃鼓、碰铃、双响筒)、磁带。
一、感受音乐特点,学习节奏型。
(1)熟悉音乐,感知乐曲坚定有力的特点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曲子,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播放音乐,用摇头、点头等形式感知。这是前奏)。
(2)师:听完这首曲子,你有什么感觉?(活泼、跳跃、欢快、热闹等)。
(3)小结:小朋友会说的词语可真多,我们还可以用坚定有力这个词语来形容。
2、出示图谱,学习节奏型。
(1)师:听着士兵进行曲,杂技表演出场啦!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哪些杂技表演?(抛接球、套圈、跳高)他们的表演还吸引了小鼓手,他们也来加油助阵啦!
(2)播放音乐,引导幼儿边看图谱边欣赏师:现在老师来指图,小朋友边看图边听音乐(抛接球表演开始啦!套圈表演开始啦!跳高表演开始啦!小鼓手助阵!)。
(3)播放音乐,教师指导幼儿看图谱拍打节奏师:我们一起来看着图谱拍打(提示语:嘿嘿!加加油!)。
二、学习看指挥,学习用乐器垒加的方式进行演奏。
(教师分组)。
2、学习用乐器垒加的方式进行演奏。
(1)师:现在老师要增加一点难度,请注意看我的指挥(哼唱)。呀!哪组小朋友加进来啦!(中间组),又有哪组加进来啦!(第三组)杂耍叔叔的表演越来越精彩了!最后一小句大家一起拍!
师:杂耍叔叔的表演可不是一天两天练出来的,我们再来练习一下,好吗?(再次练习垒加)。
(2)播放音乐,看指挥拍节奏。
三、拿乐器看指挥进行演奏。
1、拿乐器看指挥演奏(从右手边开始指挥)师:最后一小节我们除了可以喊“嘿嘿!加加油!”,还可以喊什么?(嘿嘿!真精彩!)。
2、变换指挥进行演奏。
3、交换乐器进行演奏(提醒幼儿注意看老师的指挥)。
四、结束活动师:杂技表演真精彩,我们小朋友演奏的也很精彩。(着重表扬个别幼儿),结束活动。
大班音乐表演教案(精选14篇)篇三
1.感受乐曲结构,探索用不同身体部位和打击乐器表现乐曲三段不同的节奏型。
2.学会借助图谱理解表现音乐,控制自己的情绪,积极、愉快地参与活动。
1.图谱1张,节奏型3张;打击乐器:铃鼓、碰铃、圆舞板。
1.教师引导幼儿借助图谱,运用杂技表演的情节,探索《巡逻兵进行曲》中三种不同节奏型的打击方法。
(1)乐曲a段:节奏型xx|xx|xx|x0|,对应图谱“抛绣球”请幼儿探索节奏型的打击方法,并能说出共有几个乐句。
(2)乐曲b段:转呼啦圈,xx|x0|xx|x0|。
(3)乐曲c段:顶酒杯,xxx|xxx|xxx|xxx|。
2.引导幼儿完整欣赏乐曲,进一步熟练a、b、c段的三个节奏型。
3.引导幼儿探索三种杂技可以分别用什么身体动作表示,并随音乐表演。
(1)教师启发幼儿创编各个节目的身体动作并集体表演。(可用拍腿、捻指、弹舌、跺脚等)。
(2)教师带领幼儿随音乐用身体打击乐表现乐曲。
4.教师出示三种打击乐器,引导幼儿探索配器方案,并尝试用打击乐器进行演奏。
(1)组织讨论:每一个杂技表演节目可以用什么乐器伴奏,为什么?
(2)教师当指挥,请幼儿看图谱分组进行打击乐器演奏,提醒幼儿看指挥、听好音乐节奏进行演奏。
(3)请幼儿交换乐器演奏,交换时幼儿交换位置,乐器不动位置。
(4)请一名幼儿当指挥,其他幼儿起立完整地演奏一遍打击乐。
请幼儿观看真正杂技表演的视频,了解相关项目。
大班音乐表演教案(精选14篇)篇四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案《杂技表演》,欢迎大家分享。
1.感受乐曲结构,探索用不同身体部位和打击乐器表现乐曲三段不同的节奏型。
2.学会借助图谱理解表现音乐,控制自己的情绪,积极、愉快地参与活动。
1.图谱1张,节奏型3张;打击乐器:铃鼓、碰铃、圆舞板。
2.《巡逻兵进行曲》音乐cd、杂技表演视频。
1.教师引导幼儿借助图谱,运用杂技表演的情节,探索《巡逻兵进行曲》中三种不同节奏型的打击方法。
(1)乐曲a段:节奏型x x | x x | x x | x 0 |,对应图谱“抛绣球”请幼儿探索节奏型的打击方法,并能说出共有几个乐句。
(2)乐曲b段:转呼啦圈,x x | x 0 | x x | x 0 |。
(3)乐曲c段:顶酒杯,xx x | xx x | xx x | xx x |。
2.引导幼儿完整欣赏乐曲,进一步熟练a、b、c段的三个节奏型。
3.引导幼儿探索三种杂技可以分别用什么身体动作表示,并随音乐表演。
(1)教师启发幼儿创编各个节目的身体动作并集体表演。(可用拍腿、捻指、弹舌、跺脚等)
(2)教师带领幼儿随音乐用身体打击乐表现乐曲。
4.教师出示三种打击乐器,引导幼儿探索配器方案,并尝试用打击乐器进行演奏。
(1)组织讨论:每一个杂技表演节目可以用什么乐器伴奏,为什么?
(2)教师当指挥,请幼儿看图谱分组进行打击乐器演奏,提醒幼儿看指挥、听好音乐节奏进行演奏。
(3)请幼儿交换乐器演奏,交换时幼儿交换位置,乐器不动位置。
(4)请一名幼儿当指挥,其他幼儿起立完整地演奏一遍打击乐。
请幼儿观看真正杂技表演的视频,了解相关项目。
大班音乐表演教案(精选14篇)篇五
1、感受乐曲结构,探索用不同身体部位和打击乐器表现乐曲三段不同的节奏型。
2、学会借助图谱理解表现音乐,控制自己的情绪,积极、愉快地参与活动。
活动准备。
1、图谱1张,节奏型3张;打击乐器:铃鼓、碰铃、圆舞板。
活动过程。
1、教师引导幼儿借助图谱,运用杂技表演的情节,探索《巡逻兵进行曲》中三种不同节奏型的打击方法。
(1)乐曲a段:节奏型xx|xx|xx|x0|,对应图谱“抛绣球”请幼儿探索节奏型的打击方法,并能说出共有几个乐句。
(2)乐曲b段:转呼啦圈,xx|x0|xx|x0|。
(3)乐曲c段:顶酒杯,xxx|xxx|xxx|xxx|。
2、引导幼儿完整欣赏乐曲,进一步熟练a、b、c段的三个节奏型。
3、引导幼儿探索三种杂技可以分别用什么身体动作表示,并随音乐表演。
(1)教师启发幼儿创编各个节目的身体动作并集体表演。(可用拍腿、捻指、弹舌、跺脚等)。
(2)教师带领幼儿随音乐用身体打击乐表现乐曲。
4、教师出示三种打击乐器,引导幼儿探索配器方案,并尝试用打击乐器进行演奏。
(1)组织讨论:每一个杂技表演节目可以用什么乐器伴奏,为什么?
(2)教师当指挥,请幼儿看图谱分组进行打击乐器演奏,提醒幼儿看指挥、听好音乐节奏进行演奏。
(3)请幼儿交换乐器演奏,交换时幼儿交换位置,乐器不动位置。
(4)请一名幼儿当指挥,其他幼儿起立完整地演奏一遍打击乐。
活动延伸:
请幼儿观看真正杂技表演的视频,了解相关项目。
大班音乐表演教案(精选14篇)篇六
一、 活动目标:
1、初步欣赏散文诗,学习象声词:丁丁丁、吱吱吱、嗒嗒嗒
3、激发热爱大自然关心周围事物的情感。
二、活动准备:
三、活动过程:
一、音像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聆听下雨,观看画面
师:“小朋友门听,这是什么声音?”“下雨天,小朋友们会做些什么?”“有一只小蝴蝶却和小朋友做的不一样,让我们去瞧瞧!”
二、初步欣赏散文诗,了解散文诗的主要情节,学习象声词“丁丁丁、吱吱吱、嗒嗒嗒、沙沙沙”
1、 欣赏课件片段。
设疑小蝴蝶在做什么?他听到小雨点发出了哪些声音?
引导幼儿思考并回答。
2、 完整欣赏课件,学习象声词及用动作表现
(2)寻找雨滴落下的地点。
师:“小雨点分别落到哪儿才发出这么好听的声音的呢?
幼儿思考并总结:树叶上、小屋上、荷花上、窗玻璃上
(3)、探索小雨点落下时的状态。”
师:小雨点落在这些地方好象在做什么呢?
幼儿总结讨论:是和树叶在玩耍、落在屋上翻跟头、在和荷花捉迷藏、在和蝴蝶打招呼。
三、学会创编儿歌《快乐的小雨点》,并能用演唱的形式表现儿歌内容
1、教师将幼儿创编的内容串联起来,编成儿歌《快乐的小雨点》
2、师生共同以歌唱的形式表现儿歌的内容。
四、音乐游戏:小雨点的旅行
1、教师讲解游戏规则及玩法
2、请一名幼儿扮演小雨点,四名幼儿扮演树叶、屋顶、荷花、和窗玻璃进行游戏。
4、 师生共同游戏
五、结束部分
师:多可爱的小雨点啊!落下的声音真好听,小朋友们知道吗/大自然里还有许多比小雨点还好听的声音呢!让我们一起去找一找,听一听。
音乐声中离开教室。
活动延伸:
1、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各种大自然的声音
2、通过多种形式(看图书、上网)等了解雨的形成、作用及危害。
大班音乐表演教案(精选14篇)篇七
1、感受歌曲情绪,能以活泼有趣的歌声和形象的动作分角色表演。
2、能根据歌曲情节创编“高兴”的动作。
3、体验和同伴交换角色进行游戏的乐趣。
4、愿意跟随教师和音乐在老师的引导下用自然、连贯的声音唱歌,情绪愉快地参加音乐活动。
5、在学习歌表演的基础上,结合游戏情节,注意随着音乐的变化而变换动作。
1、已学过歌曲《泼水歌》,能根据歌曲内容做“路过人”的动作。
2、根据歌曲情节每制作图谱(反面用不同颜色区分)。
3、道具:小水桶、小椅子一张。
4、场地准备:一个大圆。
1、分析歌曲的两个角色:泼水的人和路过的人。
师:你们知道这首歌讲的是几个小朋友之间发生的事情,哪两个小朋友呢?
这首歌中哪几句是这个泼水的小朋友唱的呢?
除了这一句,这些都是谁唱的?(指图谱)。
最后一部分“噜啦啦”表示什么意思?高兴了大家就一起唱。(翻图谱)。
2、分角色表演。
a、分角色唱歌。教师做泼水的人,幼儿做路过的人。
b、教师边唱边做“泼水人”的动作。
c、两位幼儿和教师一起表演。
d、幼儿自愿分角色面对面表演。
e、交换角色表演。
幼儿创编并请个别幼儿到集体面前表演。(其他幼儿跟着学一学)。
1、介绍游戏玩法。
一人站圆中间,以椅子为家门口,手拿红桶扮演“泼水的人”,其他人围成圆圈,扮演路过的人,根据歌词做动作。
2、尝试游戏一遍。
教师做“泼水的人”,幼儿做“路过的人”进行游戏。
3、讨论并采用“点兵点将”的方法,在第二句“噜啦啦”时交换角色。
4、游戏两遍,教师适当提醒。
5、提高要求,继续游戏。
引导幼儿唱“噜啦啦”时,将拍手的动作改为自己创编的动作,其他幼儿向他学。
1、确定设计思路。
根据《泼水歌》的活泼欢快的特点,我们一开始把重点定位在表演和创编歌词两方面。但通过第一次试教活动,我们发现幼儿对原有歌曲太熟练了,而且对于角色表演的兴趣不是那么浓厚,整个活动气氛显得有点平淡无味。
2、教材的分析和改编。
3、教学策略分析。
虽然美术与音乐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但是他们之间是一种同构关系。图谱可以帮助幼儿减轻记忆歌词的负担,本次活动最主要的是以不同颜色帮助幼儿区分角色,增强幼儿对歌曲情绪的理解,更为下一环节的表演、游戏起到辅助的作用。
把重点在创编“高兴”的动作,并一起学习,既解决了游戏中可能存在的困难,又使幼儿能反复感受音乐旋律,为后面游戏的挑战部分作了很好的经验铺垫,促进了师幼互动、生生互动,提高了活动的成效性。
难点在分角色表演,以自愿尝试——交换角色这两种方式帮助幼儿巩固各角色的.动作、表情、演唱部分,教师给予动作和语言提示,帮助幼儿了解其动作的含义。
在活动中,教学手段和策略紧紧围绕目标进行,从讨论角色分配——分角色演唱——分角色表演(自愿选择、交换角色)——创编动作——分角色游戏——体验创编的动作,让幼儿既接受挑战,又体验乐趣。通过游戏情境使幼儿的情绪逐渐达到高潮,体现层层递进的教学策略。
这是一首灰谐,风趣,活泼的歌曲,然而在歌曲中还渗透了礼貌方面的教育。在学习这首歌曲时,歌词和弱起节拍是重难点,所以在学习时会有一定的挑战性。
大班音乐表演教案(精选14篇)篇八
1、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受力和对音乐活动的兴趣。
2、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熟悉歌曲的旋律,学唱歌曲,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4、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幼儿想象力、口语表达能力及肢体的表现能力。
让幼儿学会基本的击拍方法和强弱变化,能听节奏变换。
活动准备电子琴1台,打击乐器1套,各种瓶罐,沙子,石头,种子,水,筷子等等供幼儿操作的材料。
活动过程一、随音乐律动进活动室,创设活动情境。
一、练习击拍。
1、练习基本的击拍方法,并注意强弱变化。
2、听教师的节奏击拍。
二、幼儿练习用各种方式为歌曲伴奏。
2、引导幼儿试着用身体的某些部位发出声音,如拍手,拍腿,拍肩,跺脚,弹舌头等,并试着用这些方式为歌曲伴奏。
3、请幼儿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三、教师为幼儿提供各种废旧材料,幼儿自己从中发现或寻找制作能发出声响的物品,作成伴奏乐器。
1、幼儿自己动手操作,教师观察幼儿情况。
2、请幼儿用自己制作的伴奏器具为歌曲伴奏。
大班音乐表演教案(精选14篇)篇九
2、通过欣赏和表演,感知音乐表达的形式美、意境美,并从中获得乐趣。
1、圣桑的《动物狂欢节》中第一、四、六、十三段;
2、乌龟、天鹅、袋鼠和狮子头饰。
1、师:“今天,森林里要开音乐会了,小朋友们听一听,有哪些动物来参加音乐会?”
——教师放音乐第一段。师:“小朋友们听出来了吗?是谁来了?”
——幼:“狮子。”
——师:“说的对,那么谁可以来为大家表演一下,狮子是怎么出来的?”
2、请幼儿自由表演。
根据音乐,陆续介绍其它三种动物出场,并请幼儿表演。
3、请幼儿根据想象自由表演,每人都要创造出四种动物的动态,并随着音乐的节奏即兴表演。
4、选自己喜欢的动物戴上头饰进行表演,将幼儿分组根据音乐出场自由表演。
表演动作参考:
(1)狮子:抬肘与肩平行,双手五指张开,放在头部两侧,两拍一步并向左右摇晃上身。
(2)龟:身体前伏两膝微细,两臂向左前启,右前方伸开,与胸同高,两拍一次左右臂轮流前伸后缩,两拍走一步。
(3)袋鼠:两肘夹子左右两侧,小臂前伸,双手靠近自然下垂,两腿并拢,两拍向前跳一步。
(4)天鹅:双臂后伸于臀部两侧,做波浪式柔臂动作,两脚走小碎步圆场。
大班音乐表演教案(精选14篇)篇十
12人。
此游戏需要幼儿认真倾听,并能发现乐曲中的空拍,做出相应的动作判断。提高了幼儿辨别音乐的能力,如:长短乐句、空拍。在循环游戏的过程中,提升幼儿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判断能力,能在音乐游戏中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通过与同伴的讨论、合作、交流,提升了幼儿的游戏经验,体验了与同伴游戏的快乐。
材料准备:音乐“我摔跤了”、数字牌。
经验准备:有一定的音乐游戏经验。
1、游戏开始,幼儿跟随音乐拍手、走步打节奏。
2、在音乐空拍处,根据出示的数字,幼儿抱在一起。
3、音乐继续,游戏继续。
1、在空拍时才可以与同伴抱在一起。
2、音乐响起,幼儿必须跟随音乐拍手走步打节拍。
关注点:
1、游戏场地:场地距离是否适宜幼儿游戏。
2、游戏过程:
(1)幼儿参与游戏时是否积极专注,游戏内容是否能促进幼儿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2)在游戏过程中,是否能自主探寻游戏策略及规则。
(3)是否能听懂音乐中的空拍,并作出相应的反应。
支持策略:
1、观察幼儿游戏,与幼儿共同梳理游戏经验。
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尊重幼儿的意见,不急于干涉幼儿。同时,教师要尊重幼儿,与幼儿一同交流、讨论,鼓励幼儿自主寻找、总结适合游戏的经验。
2、适时介入,鼓励幼儿探索游戏策略。
在第一轮游戏结束后,教师将:“你(你们)有什么好方法?”这个问题抛给幼儿,引发幼儿思考与讨论,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并寻找适合游戏的新策略,引导幼儿思考总结策略并将这些策略运用到下一轮的游戏中。
3、适当评价,完善游戏玩法及规则。
树立规则意识、对幼儿在游戏中所表现出来的良好规则行为及时赞赏,对不当的行为要用自身或小朋友的感受的方式,加以引导如:你要是....,你一定会玩的更好的。
1、发现有的小朋友能快速的根据数字抱在一起,请你来说一说你是怎样做到的?
2、如果发现抱住的人数与数字不一样,要有人选择重新组队。
3、这次多了数字几?
延伸游戏。
1、利用该音乐,进行多种变化的游戏如:抢椅子、登陆保卫战等游戏。
2、可进行模仿类的游戏,如:各种小动物。
注意事项:
音乐是需要通过长时间感知的,对于音乐感知能力比较弱的幼儿,我们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加以积极的引导,提高幼儿感知音乐的水平。
大班音乐表演教案(精选14篇)篇十一
1、通过了解乐曲的结构,以及连贯流畅的旋律。
2、能注意倾听同伴的歌声,学会控制调节自己的歌声。
3、学会在游戏时适当调整自己的动作幅度,愉快地和他人协调交往,避免碰撞。
1、教学挂图.
2、音乐磁带。
1、了解歌曲内容。
提问:先是谁陪谁逛公园的?(先是爸爸,接着爸爸带妈妈逛公园;妈妈带着小弟逛公园,最后我不带小猫去公园),那么你的心情会是怎样呢?,(快乐)为什么我不带小猫去逛公园啊?(因为它不捉老鼠)
2、演唱歌曲
(1)教师示范唱歌曲。
(2)教师带领幼儿琴声学习演唱歌曲。
3、儿随歌曲旋律唱歌曲。
(1)听着音乐,幼儿轻声哼唱歌曲,注意歌词与乐曲旋律的匹配。
(2)幼儿有表情的演唱歌曲,能表现出歌曲诙谐、幽默的情趣。
4、全体幼儿跟音乐齐唱。
《逛公园》是一首愉快而又带些诙谐有趣的歌曲,节奏明快,根据活动目标主要是让幼儿注意弱起拍唱,并能拍准重拍,能在重拍处及时带人。在活动中不仅要学唱歌曲还要按照规则游戏,还要注意圆圈的顺逆时针走,对于大班上学期幼儿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掌握的知识点还是蛮多的。
这个律动的加入可能会延长课堂时间,如果加入律动,可改为边唱边走,拍准强拍,也可作为课前准备。
教师第一次范唱可改为清唱,让幼儿听清楚歌词。
钢琴伴奏声音一定要低一些。
在游戏中教师一定要清楚强调“带人”的规则——在第一强拍处。
角色表演唱这部分可放在前面学唱歌曲时,放在后面会影响幼儿游戏的投入。
游戏处应注意对幼儿情绪的收放自如,对于猫抓住了老鼠也应给写奖励(贴花纸)。当猫捉老鼠时教师应关注好“爸爸、妈妈、小弟”,从而不至于让他们感到冷场。
大班音乐表演教案(精选14篇)篇十二
春天,小动物都做着自己喜欢的运动,在一次大班语言活动中,我发现孩子们对森林里的小动物特别感兴趣,他们喜欢了解小动物的生活习性和发育特点,喜欢模仿小动物的动作,更喜欢唱有关小动物的歌曲。为了满足孩子们的求知欲望,增强歌曲对幼儿的感染力,增强幼儿的健康意识,我根据大班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设计了这节音乐活动。
1、让幼儿初步学会演唱歌曲,感受歌曲热闹、欢快的特点。
2、理解歌曲内容,感受参加集体活动的乐趣。
3、师幼根据歌曲内容创编简单的动作。
1、《森林里真热闹》课件。
2、录音机、《森林里真热闹》歌曲磁带。
一、随《森林里真热闹》的音乐做着动作进入教室。
二、引导幼儿欣赏歌曲并理解歌曲内容。
1、听歌曲,让幼儿感知歌曲热闹欢快的旋律。
2、看课件,引导幼儿理解歌曲内容,感受参加集体活动的乐趣。
三、带领幼儿学唱歌曲。引导幼儿唱出歌曲中的衬词,增强歌曲的表演力。
1、打节奏说儿歌《森林里真热闹》。
2、学唱歌曲。
四、师幼共同创编简单的动作,带领幼儿随音乐表演。
大班音乐表演教案(精选14篇)篇十三
通过小小音乐会的活动,激发幼儿表演的欲望和兴趣,发展幼儿的表现力以及协调、合作的能力。
1、在活动室布置小舞台。
2、幼儿自制的各类乐器。
3、幼儿熟悉的节奏乐曲。
1、教师充当音乐会主持人,请幼儿自由结合组成小乐队(每队最少5人),并给自己的乐队起上好听的名称。
2、先请每个小乐队分别进行简单的排练,教师适当地给予幼儿支持与帮助。
3、请每个乐队的幼儿依次上台表演。
4、教师与幼儿共同小结,说说每个乐队的演奏情况,大家共同选出最好的乐队,给予表扬、奖励。
《小小音乐会》这个活动,如果放在小班或者中班,我的选择是会让孩子们表演学校里学过的舞蹈或歌曲,以来幼儿对这些节目比较的熟悉,二来幼儿对于自己能够表演什么没有一个清楚的定位,如果随意的话,可能会呈现出一些没有准备好的状态。而现在是已经面临毕业的'大班孩子们,他们表现欲望强烈,且都在课外有一些额外的学习经历,他们有自己的心思,想要一个更大更广阔的舞台,来接触一些全新的节目。所以,我将活动的目标做出了调整和修改,让幼儿获得更多选择的权利和自由。
大班音乐表演教案(精选14篇)篇十四
有关动物的主题是每个年龄阶段幼儿都非常喜爱的内容,但不同的年龄阶段所要把握的主题要点是不同的,对于中班幼儿则侧重于感知动物的特征、生活习性及与人的关系等等。在主题实施过程中,按以往的经验,教师可能会教给幼儿许多关于动物的歌曲,通过歌唱的方式来加深幼儿对动物的喜爱和了解。但如果只是单纯的歌唱似乎又忽略了音乐自身特有的知识语汇和本体功能。那么在主题进行中,如何使音乐既起到纽带作用,让幼儿在其特有的愉悦感中逐步推进主题的进展,同时又不失音乐所蕴涵的技能要素,使幼儿获得音乐素质的训练与提高?在动物主题中,青蛙和其他动物叫声是动物的特征之一,模仿青蛙和其他动物叫声是幼儿的兴趣点,而感受音乐的高低变化是中班幼儿应获得的知识点,如何将这两者有机结合?于是,我设计了以下集体活动"青蛙唱歌"。
1、区分音乐的高低变化,尝试用不同的声音表现小青蛙和老青蛙的叫声。
2、能用不同的语言节奏大胆想象、表现青蛙的叫声。
大荷叶一张(能容纳活动中的幼儿)
一、合作游戏"荷叶和风",感受音乐的高低变化
1、出示荷叶:--"小朋友,你们看,这会是什么?我们一起把它打开吧!"--"荷叶长在什么地方?如果一阵风吹来,荷叶会怎么样?"
2、倾听高音区轻柔缓慢的音乐,体验游戏"小风和荷叶"--"听!风来了,你觉得这是一阵怎样的风呢?"--"当轻轻的风吹来,荷叶会怎么样呢?"
3、倾听低音区强烈快速的音乐,体验游戏"大风和荷叶"--"又有一阵风吹来了,听!这又是一阵怎样的风呢?"--"当大风吹来时,荷叶又会怎么样呢?"
4、交替进行高低不同的音乐,愉快游戏"会变的风和荷叶"--"风会变吗?仔细听音乐里的风是怎么变的?"--"风停了,荷叶怎么样了?"
二、体验音乐的高低变化,尝试用不同的声音表现
1、出示荷叶上的青蛙。
--"谁最喜欢荷叶?"(青蛙)--"小青蛙们,我们一起跳到荷叶上吧!"(幼儿轻轻跳上荷叶)
2、用不同的语言节奏想象青蛙的叫声。
3、试着用高低不同的声音表现小青蛙和老青蛙。
说明:当幼儿对青蛙的叫声产生浓厚兴趣时,教师可对幼儿的兴趣进行迁移,借助老青蛙和小青蛙不同的叫声来提升幼儿对音乐高低变化的认识。"来来,我是一颗菠菜,菜菜菜菜菜菜……"这首歌曲幼儿非常熟悉、喜爱,它的旋律很具诙谐幽默的感染力,体现老青蛙和小青蛙歌唱时的愉快心情,更重要的是它的音域跨度也很适宜大班幼儿的嗓音特点。因此,将这首歌曲根据活动内容进行改编翻唱,并借助指偶表演一定能引发幼儿歌唱的兴趣。
4、初步尝试同声合唱。
--"你喜欢小青蛙还是老青蛙的歌声呢?为什么?"(幼儿自由选择演唱)--"虽然老青蛙和小青蛙的声音不同,一个尖,一个粗,但它们很喜欢在一起唱,因为它们觉得那样很快乐,你们想试试吗?"(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尝试同声合唱)
说明:在熟悉的歌曲、音乐的高低变化、自主选择的叫声这三者的融合中,幼儿不仅获得了音乐的要素,更体验到了歌唱的快乐!
三、音乐游戏:青蛙下水--歌曲《数蛤蟆》是幼儿熟悉的歌曲,将歌曲中的"蛤蟆"改编成青蛙,引导幼儿做出青蛙跳水的动作,在游戏中结束音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