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计划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不同学生的需求。如果你正在编写教学工作计划,可以参考下面这些范文,或许会给你一些思路。
卢沟桥的狮子的教案(实用20篇)篇一
学习方式的转变主要体现在由传统的被动接受转为独立自主地学习。设计中我采取以图为线、以读为本、以文为例的学习框架,设计了“索图”“读图”“述图”“写图”“等学习步骤和环节,目的是营造氛围,激发兴趣,展示过程,强调自主,鼓励发现,重视拓展迁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教学中应特别注意以下能力的培养:一是图文对照、披图入文的阅读能力;二是重点观察和想像能力;三是积累语言和应用语言的能力。总之应注意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卢沟桥的狮子》的教学重点应是:理解并体会课文关于石狮形状惟妙惟肖的描写语句,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仔细观察和描写的方法;体会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联系“七七事变”,了解卢沟桥的历史意义,体会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
一、索图,拓宽学习领域。
课文原有三幅图,一幅是卢沟桥一侧的全图,两幅是卢沟桥狮子的特写。这对学生全面形象地了解卢沟桥的狮子千姿百态的特点有很大的作用,但也有拓展的必要。因此,课前可让学生在课外查找有关的图文结合的资料,结合课文预习,了解卢沟桥的地理位置、建筑年代和建筑特点以及它在历史上的地位等等。
二、读图,指导互动探究。
教学中根据学生对课文三幅图的观察以及查索所得,请学生在读图的基础上各抒自己的感性认识,再让学生联系课文,重点找出与三幅图相对应的语句,体会卢沟桥狮子数量多的特点。
课文介绍的狮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又该如何认识?
教师在这里可以提出“课文写了几种神态、动作的狮子?还有哪些课文里没写?”等问题,引导学生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推动互动的开展。
于是,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将课外搜集的资料展示交流,教师指导学生作进一步的观察,使丰富的表象活起来。
三、述图,多读以求感悟。
围绕课文第二自然段这个重点段,指导学生多读,体会作者是怎样从“大小不一、形态各异”两个方面来描写狮子特点的。
具体步骤为:
1默读,画出描写狮子特点的语句,圈出不理解的词语并质疑;
3悟读,一边读一边想,体会这段话中哪些内容是作者看到的,哪些是作者想到的,再用品读法,指导学生诵读。让学生反复朗读,并通过读读、议议来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精湛的雕刻艺术和丰富的艺术想像力。
4指导背诵,在学生理解句意和理清表达顺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熟读成诵。在背诵指导中,先分层,再分类,在加强有层次的理解和记忆中进行背诵。
四、写图,注意想像拓展。
“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教学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在入情读文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的想像。如教学第二段时,可以抓住文中的省略号,让学生展开想像,把其他狮子的动作和神态描述出来;也可以抓住第三段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想像古代劳动人民建造大桥或雕刻狮子的情景;还可以抓住第四段课文内容,让学生想像在“七七事变”中中国军队奋起反击、英勇抗敌的情景。
在阅读教学中,把读、想、说、写有机结合起来,能收到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效结合的效果。
卢沟桥的狮子的教案(实用20篇)篇二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学会用“逐步”“万籁俱寂”造句。
2.按时间各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按时间先后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各对我国军民同仇人忾搞击侵略者的英雄行为的敬重之情。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教学重点]。
目标中的2、3,目标1中的造句。
[教学具准备和辅助活动]。
[主要板书计划]。
卢沟桥的狮子的教案(实用20篇)篇三
黄陂区塔耳小学陈顺芹。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字,认识7个字,能正确读写文中新词。
2、通过观察图和理解课文,感受卢沟桥狮子的特点,了解卢沟桥成为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原因,受到爱国教育。
3、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象的描写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卢沟桥狮子的特点和这座桥的历史价值的原因。
教学难点:
1、在品读中激发爱国之情,受到情感教育。
2、学习作者描写事物的方法。
教具:
生字卡、词卡、课件。
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大致了解文意,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说歇后语激趣。
2、读马可・波罗的话,初步了解其义。
3、导入:卢沟桥的狮子还有什么特点?
二、品狮形,悟狮情。
1、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
(1)生自由读第2自然段,回答:卢沟桥的狮子有什么特点?
(2)指名读文中写卢沟桥狮子大小不一的句子,理解:大的有几十厘米高,小的只有几厘米,然后,适时指导朗读。
(3)学生读第2自然段中的第3句话,把自己最喜欢的狮子的句子多读几次。
(4)交流各自喜欢的句子,适时理解新词:长吼、偎依、按,并进行感情朗读各句。
2、读中学写:
(1)师小结第2自然段的`写法特点。
(2)学生仿照第2自然段的写法,想像卢沟桥狮子的特点说话。
3、学习第3自然段。
(1)生默读,找画文中写狮子大小,形态特点的词,后齐读此段。
(2)第二次读马可・波罗的话。
4、学习第4自然段。
(1)生齐读第4自然段,后交流“七・七”事变,理解:挑衅。
(2)课件演示“七・七”事变。
(3)学生想像战火中的卢沟桥狮子的形态特点说话。
三、回归整体,升华情感。
1、再次读马可・波罗的话。
2、师小结后,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句话。
3、学生齐读老师写的小诗升华情感。
四、延伸训练:
1、对于卢沟桥或卢沟桥狮子,你还想知道什么?
生课外查资料、上网等查询,进一步了解卢沟桥相关信息。
板书:
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
多
真有意思有大有小(大小不一)。
形状各不相同(形态各异)。
有的……好像……。
卢沟桥的狮子的教案(实用20篇)篇四
1、学会12个字,认识8个字,正确读写“卢沟桥,拱桥,建筑,石柱,淘气清楚,难忘,抗日战争”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3、通过对卢沟桥和卢沟桥狮子的了解,激发起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历史的责任感。学习边观察、边想象的观察方法。
1、学会12个字,认识8个字。
2、通过对卢沟桥和卢沟桥狮子的了解,激发起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历史的责任感。
两课时。
一、导入课题。
1、师:卢沟桥的狮子着重介绍了我国著名的建筑?卢沟桥上的狮子。卢沟桥上的狮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多得数为清。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吧!
2、自读课文。把字音读准。
二、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指导学生上台说一说,这个字的读音及组词。并说一说你是怎么记住的!
2、教师重点指导难读的字。
三、精读第1自然段。
1、观察图片,使学生全面了解卢沟桥狮子的千姿百态。
2、自读课文,第1自然段。
3、你读懂了什么?
四、教师小结。
一、导入新课。
二、精读课文,第2、3自然段。
1、议一议。
引导学生对第二自然段时进行朗读、品评。哪些是作者看到的,哪些是作者想到的?
2、演一演。
师:卢沟桥的狮子这么活泼、威武,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描述来演一演。
3、写一写。
师:卢沟桥的狮子只有这些形态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卢沟桥的狮子确实是资态万千,各不相同。如果你是当时卢沟桥的设计者,你还会设计出怎样的石狮子?把你象到的写下来。
三、精读课文,第4自然段。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最后一段话,你从中了解到了什么?
3、学生交流。
4、补充“七七事变”的历史,了解卢沟桥的历史意议,是我国人发反抗侵略者永不屈服的写照。
5、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段话。
四、教师小结。
特点:多。
形态各异。
卢沟桥的狮子的教案(实用20篇)篇五
江苏通州市川港小学钱婷婷。
《卢沟桥的狮子》(第九册)是一篇进行读写训练的好范文。作者合理的章法布局、细致的观察态度、传神的表达技巧都是值得向学生介绍的。居于此,本课的读写训练可以由以下三步完成。
一、着眼全篇,区分详略主次。
在初读课文、尝试分段并概括段意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提问:课文共分几部分?哪部分写得最详细?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吗?通过对课文的初步了解,学生就会发现:全文共分三部分。其中第二部分是重点,写得最详细。因为文章题目是“卢沟桥的狮子”,以写物为主,所以介绍狮子特点的部分理应是全文重点。学生明白这层关系后,教师再追问:那么你们说,我们学习本文,应重点学哪一部分?(答:重点段。)既然这样,我们就应花最少的功夫,完成一、三两部分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读课文,说一说:。
读了第1部分,我知道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了第3部分,我又知道了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样处理,使得教师在第一个整体教学(即初读课文、初步感知)阶段就收获匪浅:既让学生理清了全文脉络,了解了文章大意,又向他们渗透了读书与写作的基本技法。寥寥数语,就将读文与训练落到了实处。
二、切入段落,摸清构句方法。
当学习的车头被直拉到重点段之后,可以这样让学生理清本段的层次关系。
1.自由读第二段。边读边想边画,找出能概括卢沟桥狮子特点的语句,并做上记号。(这些狮子真有意思;卢沟桥的狮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很难数清楚。)。
2.这两个语句分别位于本段的什么位置?
3.那么中间部分又写什么呢?(具体写狮子大小不一和神态各异。)。
4.由此可见,这一段作者写狮子,先()写,后()写,再()写。
5.能给中间的这部分分层吗?看看在这里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并出示习题:在具体叙述时,又先写()再写()。
小结:用总———分———总的方法写作,可以使文章条理清楚,结构严谨。板书:条理清。
三、品读词句学习观察表达。
第二段要重点讲解的是要让学生仿写的部分,除了要字求其义、句求其旨外,更要明白作者是怎样观察狮子,并把他看到的狮子写下来的。具体操作如下:议一议。
(1)课文是怎样具体描述“大小不一”的?(大的几十厘米,小的几厘米,甚至……也看不清———列举数据,作对比。)。
(3)作者为什么既要写到大狮子,又要写到小狮子?(这样才能让我们知道卢沟桥的狮子有大有小,大的威武,小的淘气。)。
(4)“好像朝着远方长吼,好像专心听桥下的流水声。”这些是比喻句吗?(不是。这是作者根据石狮的样子想象出来的。)。
(5)小结:正因为作者给不动的石狮注入了动作与情感,使它活起来了,所以绝大多数同学都认为这儿写得最有趣。由此可知,看图作文也好,写物作文也好,我们都要展开丰富的想象,把静的写成动的,把无生命的写成有生命的,把黑白的写成彩色的,这样文章才生动形象。
演一演。卢沟桥的狮子这么活泼、威武,教师可请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分别学一学这样的形态。也可以指名上台表演。一演胜千言,在表演中学文,在表演中读文,在表演中记文,印象更深,效果更好。
写一写。演完五种姿态后,教师提醒学生:卢沟桥的狮子只有这些形态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省略号。)卢沟桥的狮子确实是姿态万千,各不相同,那么还会有哪些形态呢?你能想象出来吗?这样一提醒,学生兴趣盎然,立刻会展开热烈的讨论,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最后,要求学生从自己及同学的表演中选择最喜欢的一两种“狮子”,把它的大小及动作、神态描写下来。这一安排,把课堂的所读、所演全部融入到所写之中,完成了“读为基础,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读写任务。整堂课凭借了“课文”这一教学的例子,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与讲与练相结合,做到举一反三。学生除了读懂课文,更练习了“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方法”(叶圣陶)。
卢沟桥的狮子的教案(实用20篇)篇六
1.图文结合,感受卢沟桥的狮子数量多、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特点。
2.了解卢沟桥成为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的原因,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并体会课文中对狮子形状的描写。
1张幻灯片录像。
一、导入新课:
1、教师简介卢沟桥及“七七事变”,出示录像。
2、齐读课题,说说由题目可看出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3、观察图画,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名读课文。
2.提出自己不懂得问题,教师据情况找适当时机加以解决。
三、深入阅读,学生自悟。
1.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课文主要写得是什么?
3.“这些狮子真有意思”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课文是怎样描写的?
四、教师点拨,突破难点。
1.出示幻灯片和描写狮子形状的排比句,体会作者是。
怎样把它们写具体的。使学生体会到除了写看到的,还可以把想象的也写进去。
2.教师补充“七七事变”的资料,播放录像,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卢沟桥的历史意义。
五、感情朗读,深化理解。
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全文,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1.学会生字新词。
2.会用“大概、甚至”造句。
3.背诵第二自然段。
4.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一、朗读全文,指名说说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二、围绕重点,学习表达。
1.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
2.指导第二自然段的背诵,进一步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并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想象还会有哪些形状的狮子。
3.把想象出的狮子的形状用通顺的语言写出来。
三、综合训练,发展技能。
1.指导学生识记重点生字。
2.指导学生用“大概、甚至”造句。
3.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预习第三课。
1、导课时,让学生说说有关卢沟桥和七七事变的情况,谭硕同学讲得很多,由此可看出学生提前预习和查找资料的好处,今后要多鼓励学生课前拓展预习。
2、在学习赵州桥时,学生已经初步的研究认识了卢沟桥,这次学习重点抓住第二段。教学这一段时,我紧抓住形状“各不相同”一词,图文对照,让学生展开想象。首先让学生想像课文中描写的狮子的五种形态,把语言文字转化成具体形象的画面,用表演的形式展示出来。
卢沟桥的狮子的教案(实用20篇)篇七
2、导入新课。
二、指导看图。
2、看分图:第二图:这些狮子栩栩如生,个个雄壮威武,非常可爱。
3、说说看完后的感受。
三、初读课文,了解各段大意。
1、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划出新词,说说自然段段意。
2、结合图画,自由读读课文,后同桌间说说卢沟桥的狮子是什么样的。
四、学习新字词。
1、读准字音。(铺、雕、歇、概、侵、抗)。
2、记清字形。(歇、概、侵)。
3、理解词义:
(歇后语、联拱石桥、驻扎、望柱、偎依、大概、挑衅、甚至)。
五、看图,后想图读文。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2、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卢沟桥的狮子的教案(实用20篇)篇八
教学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3、把阅读、观察、想象结合起来,了解卢沟桥狮子的特点,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1、了解卢沟桥狮子的形态,想象狮子的形态。欣赏生动的句子。了解卢沟桥狮子的形态,想象狮子的形态。
2、运用图文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难点:了解卢沟桥狮子的形态,想象狮子的形态。
教学准备:有关“7、7”事变的资料,幻灯片。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由学生根据课下查找的资料对"卢沟桥"进行简要的介绍。
在北京城西南十几公里的永定河上,有一座北京现存最古老的石桥——"卢沟桥"。它始建于1189年,桥的总长265米,有241根望柱。因为桥上雕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狮子而驰名中外。意大利旅行家马克·波罗称赞"它是世界上的独一无二的桥。"它更因抗日战争由此开始,而成为一处革命纪念地。这座桥就是卢沟桥(板书课题)。
二、观察第一幅图画。
1、仔细看图,桥上都有哪些景物?
2、把你看到的景物按一定顺序说一段话。
3、谈一谈你对卢沟桥的印象。
三、初读课文。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然后填空。
(1)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什么?
(2)文章先向我们介绍了__,接着讲了,最后讲了。
2、完成思考题及填空后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后明确:
(1)本文主要介绍了卢沟桥的狮子的形态。
(2)文章先向我们介绍了卢沟桥的特点——狮子多,接着讲卢沟桥上的狮子姿态万千,最后讲卢沟桥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4、按叙述顺序进行分段并说说每段的意思。
第一段:(1)介绍了卢沟桥的特点。
第二段:(2-3)卢沟桥的狮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
第三段:(4)卢沟桥是我国人民永远难忘的一处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5、认识歇后语。
(1)歇后语分为前后两部分,仔细观察,看看这两部分有什么关系?
(前一部分像谜语的谜面,后一部分像是谜语的谜底。后一部分是为了解释说明前一部分)。
(2)你还能说出几个歇后语吗?
(如:芝麻开花——节节高;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四、朗读课文。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通过读文,我们知道了这篇文章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卢沟桥的狮子大小不一、形态万千。那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卢沟桥上的狮子都是什么样子。
二、自学第二大段。
(一)出示自学提示:
1、"这些狮子真有意思"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写的?
3、作者为什么在第二自然段的末尾用省略号?
(二)小组讨论。
(三)全班交流:
1、指读第二自然段。
2、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1)"这些狮子真有意思"作者是从大小、形状、神态来写的。
有的:蹲坐长吼。
有的:低头听。
有的:偎依熟睡。
有的:藏游戏。
有的:按淘气。
(在讨论学习中联系上下文理解"偎依"的意思。"有的小狮子偎依在母亲的怀里,好像正在熟睡。"偎依的意思是亲热地紧挨着。这里是指小狮子紧紧地挨着妈妈,紧密地依靠在一起。)。
由学生谈一谈"你认为哪种形状最有意思?为什么?"。
引导学生领会到是由于作者的遣词造句、合理想象使这些石狮子活灵活现,引起读者兴趣。
师引读第二自然段:
这些狮子真有意思。它们有大有小。大的……小的……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
师小结:作者就是这样把自己看到的,通过丰富的想象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卢沟桥的狮子有哪些特点呢?(大小不一、形态各异)。
(3)作者为什么在第二自然段的末尾用省略号?
卢沟桥的狮子形态万千,远远不仅仅这五种形态,这里的省略号表示还有许多形态不一的狮子。
(卢沟桥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
三、学习第三大段。
1、过渡:卢沟桥扬名于世不仅仅是因为这些狮子,这其中还有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我们不应该忘记的原因。
2、齐读最后一段,思考为什么"卢沟桥是一座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3、由同学根据课下查找的相关资料谈一谈"七七事变"的起因、经过、结果。
在学习中引导学生查词典,联系"七七事变"理解"挑衅"的意思。
(挑衅:故意制造事端,挑起冲突。这里是说日军找借口生事端,企图引发冲突或战争。)。
4、有感情朗读最后一段。
四、总结。
师:《卢沟桥的狮子》一课具体地写了狮子大小不一、形态万千的特点,使我们从这些特点中体会到:这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文化遗产。"七七事变"对我们国家的影响也很大,因此使卢沟桥成为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这座桥同时代表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精神。
卢沟桥的狮子的教案(实用20篇)篇九
设计福建王玉莲评析高思才。
教学任务。
1.激发自读意识,通过自读自悟了解卢沟桥狮子的建筑特点和历史意义,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2.培养学生认真阅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
一、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指名读文,回顾全文内容。
2.指名学生说说上节课分段情况,理清文章脉络。
二、析疑定向,自读探索。
(一)学生自读质疑,师生归纳析疑。
1.学生自由读课文,结合预习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评析]虽然通过预习和第一课时的教学,学生对课文内容及层次段落已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在第二课时的一开始,让学生通读全文、回忆分段情况、理清文章脉络还是必不可少的。体现了《大纲》要求———从整体入手。
(二)自读解疑。
1.激发自读兴趣:亲自耕耘,才能体会到收获的快乐。让我们一起来边读边思考,解开心中的疑团。
2.生自读课文。想想看,卢沟桥的狮子有哪些特点?这个问题我们应该阅读哪些段落来领悟呢?(第一、二段)。
3.读后,学生说出卢沟桥狮子的特点:数量多、大小不一、形态各异。
(三)部分深化,读中寻解。
1.指名读第一段,找找文中哪个词能说明卢沟桥的狮子多?(数不清)。
2.卢沟桥是一座怎样的桥?相机理解“联拱桥”。
[评析]古人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而依据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进行梳理归纳,既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了“开放式教学”的新思想。
小结:卢沟桥的狮子多得数不清,可文物工作者早就数清了,总共有498只。这些狮子还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既看不完,也看不厌。刚才我们是通过读课文找中心词句,认真观察图并说图意来学习这一段的。现在请同学们运用这种学习方法学习第二段。
[评析]及时小结学法,注重语文学法指导,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4.自学。快速默读第二段,找出中心句,并用“———”划出写狮子大小的词句,用划出写狮子形状的词句。
5.讨论、交流:。
(1)找中心句。(这些狮子真有意思)文中从几个方面来说明这一中心的?(从卢沟桥狮子的大小和形状这两方面来说明的。)。
(2)指名读描写卢沟桥狮子大小的句子,说说怎样有意思。
(3)指名读描写卢沟桥狮子形状的句子,说说你最喜欢哪种形状的狮子?为什么?
(4)这些千差万别、各不相同的形状,使我们仿佛看到了一群充满朝气、富有生命力的狮子。下面请五位同学依次朗读这几句,大家用心体会这些狮子形状的变化以及每种形状的情趣。
(6)投影:卢沟桥的狮子局部图。指导看图,展开想象,说说卢沟桥的狮子还有哪些形状。
[评析]这段的结构是典型的先总起再分述。根据这一特点设计自学环节,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思考、议论,理解中心句的意思和作用,并找出围绕中心句展开的两个方面的内容。学生很快就能从总体上把握了全段的内容和结构,为进一步深入探究创造了条件,起到了纲举目张的作用。
7.小结过渡:通过读课文,大家弄明白第一个问题了吗?(明白)。卢沟桥的狮子不仅数量多、大小不一、形状各异、成为北京的一道风景线,而且这座桥还是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呢!为什么呢?这是我们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又该读哪段来领悟呢?(第三段)。
8.默读,自学思考:为什么说卢沟桥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9.交流汇报自学情况,相机理解“挑衅”这个词。(卢沟桥是“七七事变”的发生地,抗日战争从这里正式开始。因此,卢沟桥成了我国人民永远难忘的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10.有感情地练读这一段。指名读后评议。(要读出憎恨日军,牢记这段历史的感情。)。
11.全班带着这种情感齐读这一段。
[评析]教师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理解文意、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据文设问,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使教学活动不枝不蔓,有条不紊。以问促读,以问启思,以问导议。放手让学生从课文中找答案,不仅找出“是什么”,而且理解“为什么”,给学生以读书、思考、议论的权利和机会,引导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求解。学生通过品词析句,展开想象,把抽象的文字符号还原为生动鲜明的画面,不仅学习语言,而且增强形象思维的能力。
三、整体优化,总结全文。
1.总结全文,体会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2.熟读第二自然段,背诵第二自然段。
[评析]通过学生的朗读,了解历史,启迪他们的心灵,并进行思想教育。总结全文,回归整体,在学生的头脑里形成一个整体形象。
卢沟桥的狮子的教案(实用20篇)篇十
北京有句歇后语:“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这座狮子多得数不清的桥,建于1189年。这是一座联拱石桥,总长约266米,有281根望柱,每个柱子上都雕着狮子。要不仔细数,真是数不清呢。
卢沟桥的狮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真是很难数清楚。但是文物工作者已经数清了,总共是501只。
卢沟桥是“七七事变”的发生地。1937年7月7日,侵华日军向中国军队挑衅,驻扎在宛平的中国军队奋起反击。抗日战争从这里正式开始。正由于这件事,卢沟桥成了我国人民永远难忘的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卢沟桥的狮子的教案(实用20篇)篇十一
由学生根据课下查找的资料对“卢沟桥”进行简要的介绍。
在北京城西南十几公里的永定河上,有一座北京现存最古老的石桥——“卢沟桥”。它始建于1189年,桥的总长265米,有241根望柱。因为桥上雕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狮子而驰名中外。意大利旅行家马克·波罗称赞“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它更因抗日战争由此开始,而成为一处革命纪念地。这座桥就是卢沟桥(板书课题)。
1、仔细看图,桥上都有哪些景物?
2、把你看到的景物按一定顺序说一段话。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然后填空。
(1)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什么?
2、完成思考题及填空后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后明确:
(1)本文主要介绍了的形态。
(2)文章先向我们介绍了卢沟桥的特点——狮子多,接着讲卢沟桥上的狮子姿态万千,最后讲卢沟桥是具有意义的建筑。
4、按叙述顺序进行分段并说说每段的意思。
第二段:(2—3)大小不一、形态各异。
5、认识歇后语。
出示:“——数不清”
(1)歇后语分为前后两部分,仔细观察,看看这两部分有什么关系?
(前一部分像谜语的谜面,后一部分像是谜语的谜底。后一部分是为了解释说明前一部分)。
(2)你还能说出几个歇后语吗?
(如:芝麻开花——节节高;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师:上节课通过读文,我们知道了这篇文章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大小不一、形态万千。那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卢沟桥上的狮子都是什么样子。
(一)出示自学提示:
1、“这些狮子真有意思”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写的?
3、作者为什么在第二自然段的末尾用省略号? 。
(二)小组讨论。
(三)全班交流:
1、指读第二自然段。
2、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1)“这些狮子真有意思”作者是从大小、形状、神态来写的。
有的:蹲坐 长吼。
有的:低头 听。
有的:偎依 熟睡。
有的:藏 游戏。
有的:按 淘气。
(在讨论中联系上下文理解“偎依”的意思。“有的小狮子偎依在母亲的怀里,好像正在熟睡。”偎依的意思是亲热地紧挨着。这里是指小狮子紧紧地挨着妈妈,紧密地依靠在一起。)。
由学生谈一谈“你认为哪种形状最有意思?为什么?”
引导学生领会到是由于作者的遣词造句、合理想象使这些石狮子活灵活现,引起读者兴趣。
师引读第二自然段:
这些狮子真有意思。它们有大有小。大的……小的……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
师小结:作者就是这样把自己看到的,通过丰富的想象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有哪些特点呢?(大小不一、形态各异)。
(3)作者为什么在第二自然段的末尾用省略号?
形态万千,远远不仅仅这五种形态,这里的省略号表示还有许多形态不一的狮子。
(卢沟桥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
1、过渡:卢沟桥扬名于世不仅仅是因为这些狮子,这其中还有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我们不应该忘记的原因。
3、由同学根据课下查找的相关资料谈一谈“七七事变”的起因、经过、结果。
在中引导学生查词典,联系“七七事变”理解“挑衅”的意思。
(挑衅:故意制造事端,挑起冲突。这里是说日军找借口生事端,企图引发冲突或战争。)。
4、有感情朗读最后一段。
师:一课具体地写了狮子大小不一、形态万千的特点,使我们从这些特点中体会到:这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文化遗产。“七七事变”对我们国家的影响也很大,因此使卢沟桥成为具有意义的建筑。这座桥同时代表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精神。
探究活动。
今天,我们认识了一座石桥叫“卢沟桥”。我们在三年级时过一篇名为《赵州桥》的文章,在那篇文章中作者向我们介绍了位于河北赵县洨河上的石桥——赵州桥。请你开展一次调查活动,对赵州桥和卢沟桥进行对比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并把你的发现写成一份报告。可以独立承担调查、写作任务,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
请按照以下步骤完成这次活动:
1、搜集资料(上网、查书、采访……)。
2、筛选资料。
3、列出报告提纲。
4、撰写报告。
卢沟桥的狮子的教案(实用20篇)篇十二
卢沟桥的小师子形态各异。有的小狮子依在母狮子的怀里,好像正在熟睡;有的小狮子睡在大狮子头上好像在晒太阳;有的小狮子趴在爸爸头上好像说:“爸爸我要吃东西”;还有的小狮子一个人蹲在柱上撒娇呢。
小学生作文(中国大学网)。
卢沟桥的狮子的教案(实用20篇)篇十三
十月的微风像妈妈抚摸着我的.脸,轻柔,凉爽。我们趁着这大好时光,来到了举世闻名的卢沟桥。
卢沟桥位于天安门西南巧公里的永定河上。乾隆曾在这里亲笔写下“卢沟晓月”。而最有名的要算桥栏柱上的石狮子,这些石狮子形状各异,栩栩如生。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这些石狮子吧!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只大石狮子,它安详地坐在那里,旁边还刻有两只小石狮子,它们是在保护大狮子,就像我们保护祖国妈妈一样。一只小狮子依偎在母狮子的怀里,甜甜地睡着,真是母子情深。这时,我想起我小时候,也躺在妈妈温暖的怀里,吃着妈妈蜜一般的奶。继续向前走,有一只石狮子蹲在那里抬头仰望天空,爪子还托着脸蛋,仿佛在思考什么,多么神秘呀!我要是能为它解开这个谜,让它和别和石狮子一样活泼可爱,温柔可亲,那就好了。再向前走。我看见一只小石狮子骑在母亲的背上,小爪子还扒住妈妈的嘴角;妈妈很生气,可又有什么办法呢,只好无可奈何地笑了。小石狮子真淘气!
看,那只石狮子生气了吧!它露出了锋利的牙齿,紧紧地把拳头握住,好像很愤怒。那边的一只石狮子正在玩绣球,它那可爱的样子,使你立刻转变了情绪。
卢沟桥的石狮子数不清。卢沟桥的石狮子是世界建桥史上的一个奇迹。
卢沟桥的狮子的教案(实用20篇)篇十四
教学目标 :
1、掌握本课16个生字词。
2、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能用“有的。。。。。。好像。。。。。。”练习说话。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自然三段。
重点、难点。
1、 了解卢沟桥的狮子有那些特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观察和描写事物的方法。
2、 欣赏优美的句子。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 掌握生字词。
2、 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第一、四自然段。
前提测评:
1、 出示几幅桥的图片,考考学生对桥的认识。
(1) 赵州桥 (2)南京长江大桥 (3)卢沟桥。
导学达标:
1、 出示生字卡。
(1) 请同学上台指读、领读。
(2) 纠正读音。
2、 解释词义:
偎依:亲热地靠着、紧挨着。
挑衅:借端生事,企图引起冲突或战争。
驻:部队在某地住下。
二、自学课文。
1、自由读课文。谈谈对课文的理解。
(1)说说对课文的理解。
第二自然段介绍桥梁上的狮子形态各异。
2、说课文的那个部分是重点部分?
(第二、第三自然段)。
3、习课文1、4自然段。
4、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1) 请学生说说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2) 请学生上台画卢沟桥的简笔画。
(3) 朗读课文。
(5) 配合本地区的一座桥指导写桥的文章。
5、学习第四自然段。
(1)自读课文。
(2)绍“七七事变”,解释“挑衅”和“驻扎”的意思。
6、延伸讲日本侵华的故事,说说南京事变等话题。从而倡导学生要热爱祖国。
7、着爱国的情怀再读1次四自然段。
三、小结。
达标测评:
1、看拼音写词语。
( )( )( )( )( )( )( )。
2、写几个歇后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2、想象作者第二自然段所省略的内容。
前提测评:
1、 听写词语。
歇息 雕刻 甚至 鼻子 大概 侵略 挑衅 驻扎。
2、 被几个歇后语。
导学达标:
一、 学习2、3自然段。
1、 自由读2、3自然段。看看哪段是具体写的。
2、 找一句概括写这两个自然段的内容的句子。
3、 朗读第三自然段。
4、 学习第二自然段,看看501只狮子的大小形态是怎样的?
(1) 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2) 石狮子的大小怎样?用“~~~~”画出来。
(3) 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以上的内容。(大小不一)。
(4) 指导朗读写背诵狮子大小不一的句子。
(5) 狮子的形态是怎样的?用“———”画出来。
(6) 这些形态作者用那些句式来写?
有的。。。。。。好像。。。。。。(形态各异)。
(7) 读读写狮子形态的句子。
(8) 省略号的后面应该怎样来补充?请学生展开想象。
(9) 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背诵下来。
二、 总结。
达标测评:
1、 用“有的。。。。。。好像。。。。。。”的句式说几句话。
2、 摘抄自己喜欢的几句子。
板书设计 :(略)。
卢沟桥的狮子的教案(实用20篇)篇十五
世上无难事,只畏有心人。有心之人,即立志之坚午也,志坚则不畏事之不成。下面小编整理了卢沟桥的狮子歇后语,希望对你们有用!
基本解释:数不清——多得不可胜数的
卢沟桥,建于xx年.
这是一个拱形的'石桥,全长266米,281列柱子上都雕刻着狮子.或仔细算过真正无数!
这些狮子真的很有趣.他们具有不同的尺寸.大几十厘米高,只有几厘米,甚至连鼻子,眼睛是瞎的.
拥有一些背后的大狮子小狮子,一个有趣的游戏,如果这样做,可能是太调皮的小狮子,大狮子的爪子在地上.
相关历史: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中国,对中国的军事挑衅,中国军队驻扎在宛平进行了回击.抗日战争从这里正式开始.
这是因为这件事情,卢沟桥已成为我国人民将永远不会忘记历史悠久的建筑。
卢沟桥的狮子的教案(实用20篇)篇十六
卢沟桥:在北京市西南的永定河上,每个桥栏杆的石柱上都刻有石狮子,常常是大狮子抱着小狮子,背上、脖颈儿上、肚底下也伏着小狮子,形象生动,变化多端,不容易数清全桥到底有多少石狮子。卢沟桥的狮子借指数量很多,难以计算。
[例]仅仅一天以前,这姑娘还无忧少虑,天真烂漫。然而一昼夜间,通过读一本书,听一席话,便如佛经故事中遇见观音菩萨点化的恶徒那样,忽的从冥顽中幡然醒觉。这时,她脑子里就像那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一个一个事都涌了出来。
卢沟桥的狮子的教案(实用20篇)篇十七
第二句:这座桥已有八百年的历史。
第三句:讲桥的长度、结构,并通过柱子多说明雕的狮子多。
第四句:借很难数得清,进一步说明卢沟桥的狮子多。
2、这一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
(卢沟桥这座有八百年历史的石桥,上面雕刻的狮子多得数不清)。
3、朗读第一自然段。
4、过渡:卢沟桥的狮子,除了多得难以数清楚,还有什么特点,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1、观察挂图、投影或观看录像(最好是石狮子的特写),逐一说出石狮子的大小、形状、神态。
2、朗读第二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写这些狮子的。
大小:“大的……小的……甚至……”理解“甚至”
形状:“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一要引导学生注意文中的四个“好像”。“好像”后面的文字,是作者由看到的而想到的,加进想象,使石狮的形态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二要引导学生注意上述句式,并列整齐,读着上口,并要认识到课文中仅是举了几个例子,实际上石狮子千姿百态,不可能一一写出。三要引导学生注意段末的省略号,意思是各具情态的狮子还有很多很多,一个省略号,给读者以无限想象的空间。
3、用引读法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这些狮子……它们有大有小。大的……小的……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
4、默读第三自然段,说说读后知道了什么。
(卢沟桥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狮子,总共有485只。)。
5、带着对石狮子喜爱的感情,朗读第二、三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第四自然段,想想每句讲的是什么。
第一句:概述卢沟桥是“七七事变”的发生地,因事变发生在1937年7月7日而得名。
第二句概述“七七事变”是怎么回事。“挑衅”,借端生事,企图挑起战争。侵华日军以听到宛平城枪声,致使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城内搜查,遭到驻守卢沟桥的中国军队的拒绝。正交涉间,日军向宛平城射击,继而炮轰卢沟桥。中国军队忍无可忍,奋起抵抗。“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宛平县城在卢沟桥东。
第三句:指出抗日战争由此开始,这也是使卢沟桥成为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的原因。
2、这一自然段最重要的一句是哪一句,为什么?
(第二句,概述“七七事变”是怎么发生的,这是抗战的起点,又是卢沟桥成为具有历史意义建筑的原因。)。
3、归纳自然段段意。
(卢沟桥是“七七事变”的发生地,是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4、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憎恨侵华日军、牢记这段历史的感情。
四、朗读全文。指导背诵第二自然段。
五、作业。
1.背诵第二自然段。书写生字词。
2组织学生阅读卢沟桥资料,了解有关《七七事变》的资料。
板书设计:
卢沟桥的狮子的教案(实用20篇)篇十八
柬埔寨吴哥窟有不少石狮子,但柬埔寨的石狮子虽然受印度佛教等宗教的影响,却已经与阿育王塔柱上的石狮子有很大差别,也与著名的尼泊尔巴德冈同洋比较写实的石狮不同。于是产生了对比亚洲各国石狮子不同之处的兴趣。中国不产狮子,却一直特别喜欢狮子,杨瑞松的《病夫、黄祸与睡狮》一书考证说:拿破仑并没有说过中国是睡狮的话。只是在1936年才明确有拿破仑说中国“沉睡”的话。而梁启超18《清议报》上面写的《动物谈》说:当年曾纪泽的《中国先睡后醒论》把中国说成是睡狮。但曾纪泽的文章中并没有提到一次狮子。又有人说:是德国首相俾斯麦数说过:“不要吵醒这个东方的睡狮,要不然的话,它也会吓大家一跳。”但也没有确切的文本记载,倒是自汉朝以后,人们对于石狮子的`爱好一直延续至今。
就好比有些植物,被带到不同的地方,会结出不完全相同的果实。石狮子不仅在中国有了变化,一旦经由中国、朝鲜,传到了日本,就不仅形状有了变化,连名称也变成了“狛犬(komainu)”,这大概是它与看门犬有某些共同点的缘故吧。在我看来脑袋与身子有点比例失调的“狛犬”曾经被写成汉字的“胡麻犬”、“高丽犬”,所以,其来历还是很清楚的。无论是中国的石狮子,还是日本的“狛犬”,很多也还配有一个须弥山的底座,都说明它是随着佛教的传播而流转到了各地,并表现出了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色。
阿育王塔柱上把石狮子置于顶端,强调的是发出振聋发聩的“狮子吼”,以及慑服外道的“天上地下,惟我独尊”之自信,中国的石狮子与此不同,还增加了幼狮和绣球。曾经有两位书生对门前的石狮子做出了不同的解释,一位说雄狮脚下踩著的是乾坤球,意味着男子汉要有扭转乾坤之力,而母狮子则正在把幼狮推下山谷,因为狮子不养爬不上来的幼狮。另一位不同意,说:雄狮脚下,只不过是抢到了母狮抛出的绣球而已,母狮不惜把幼狮推下山谷,是因为它是其他妻室所生。不管两者着眼点有高下之别,他们从不同角度表达了自己的企望。
《汉书?西域传》就提到了“桃拔、师子”。“桃拔”在以后的记载中都被写作了“符拔”、“扶拔”,“桃”很可能是“扶”的讹误,所以后汉、三国之人都不说“桃拔”了。颜师古注解说:“桃拔,一名符拔,似鹿长尾,一角者或为天鹿(天禄),两角者或为辟邪。”现在有人把“符拔”这个外来语解释为羊驼。宋人沈括的《梦溪笔谈?异事》说:“至和中,交趾献麟,如牛而大,通身皆大麟,首有一角。”他以为是天禄。因为南阳有汉代《宗资碑》旁有角鬣的两个石兽,“镌其膊,一曰天禄,一曰辟邪。”与交趾所献异兽相类。但六朝镇墓的天禄、辟邪却未必都有角,于是,神话传说中的东西就被相互结合在了一起,加之古代西亚“翼狮”造型的影响,石狮子也被加了翅膀,于是,就不知道确切该称天禄、辟邪,还是貔貅什么的了。因为貔貅本也没有角,《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坂泉之野。”貔貅当无翅膀,与现在意淫发材的“貔貅”不是一回事。徐珂的《清稗类钞》说:“貔貅,形似虎,或曰似熊,毛色灰白,辽东人谓之白熊。雄者曰貔,雌者曰貅。”不知道他是故意,还是懒得实地考证,总之他也还是没有说清楚。现实中难以实现的时候,就容易想到借助虚幻的力量。于是,有的时候狮子、麒麟、辟邪、天禄、貔貅的造型就不易区分了。
程张的《元代石狮趣谈》一文说:“唐朝京城的居民多居住于坊中,这是一种由政府划定的有围墙、有坊门便于防火防盗的住宅区,其坊门多制成牌楼式,上面写着坊名字。在每根坊柱的柱脚上都夹放著一对大石块,以防风抗震。工匠们在大石块上雕刻出狮子、麒麟、海兽等动物,既美观又取其纳福招瑞吉祥寓意,这是用石狮子等瑞兽来护卫大门的雏形。”元代的《析津志辑佚.风俗》记载:“都中显宦硕税之家,解库门首,多以生铁铸狮子,左右门外连座,或以白石,民亦如上放顿。”作为强者的“显宦硕税之家”,需要挑战更强者,要么向弱者显示其威势,以便更极端地奴役他们,而作为弱者的小民,也不会甘心于遭受到的不公,于是,石狮子作为建筑的装饰,由宋元开始在民间进一步普及开了。人们向往摆脱豺狼般的成群结队,要像独行的狮子那样掌握自家的命运,谁都想将乾坤球扭转到有利于自己的方向来。宋元明清,乃至民国,中国这头睡狮,就被他们折腾的只能无精打采地沉睡了,偶尔被惊醒以后兴奋了一阵,回顾四周,觉得还是无望,于是又沉睡了,只有门前的石狮子守望着令人沮丧的门户。
梁启超即便是杜撰了一个“睡狮论”,却正可以从中感受到,他对于改造国民性,从而唤醒中国这头睡狮的热望,是何等的深切!
卢沟桥的狮子的教案(实用20篇)篇十九
卢沟桥的狮子它们的样子各不相同,有的狮子把脚放在石柱上,好像对天空吼叫着,吓得动物们都躲了起来。
有的狮子张开大嘴巴,对同伴们说:“你们别忘了,今天是我的生日,怎么不送点礼物给我?”有的大狮王神气地站在石柱上,好像正宣布什么重要的事情。有的狮子站在山上,好像在想:这座山可真高啊!我今天一天都爬不完。
还有的狮子大步大步地走着,样子可真吓人!
卢沟桥的狮子的教案(实用20篇)篇二十
由学生根据课下查找的资料对"卢沟桥"进行简要的介绍。
在北京城西南十几公里的永定河上,有一座北京现存最古老的石桥--"卢沟桥"。它始建于1189年,桥的总长265米,有241根望柱。因为桥上雕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狮子而驰名中外。意大利旅行家马克·波罗称赞"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它更因抗日战争由此开始,而成为一处革命纪念地。这座桥就是卢沟桥(板书课题)。
二、观察第一幅图画。
1、仔细看图,桥上都有哪些景物?
2、把你看到的景物按一定顺序说一段话。
三、初读课文。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然后填空。
(1)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什么?
(2)文章先向我们介绍了__,接着讲了,最后讲了。
2、完成思考题及填空后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后明确:
(1)本文主要介绍了的形态。
(2)文章先向我们介绍了卢沟桥的特点--狮子多,接着讲卢沟桥上的狮子姿态万千,最后讲卢沟桥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4、按叙述顺序进行分段并说说每段的意思。
第二段:(2-3)大小不一、形态各异。
第三段:(4)卢沟桥是我国人民永远难忘的一处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5、认识歇后语。
出示:"--数不清"。
(1)歇后语分为前后两部分,仔细观察,看看这两部分有什么关系?
(前一部分像谜语的谜面,后一部分像是谜语的谜底。后一部分是为了解释说明前一部分)。
(2)你还能说出几个歇后语吗?
(如:芝麻开花--节节高;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四、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通过读文,我们知道了这篇文章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大小不一、形态万千。那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卢沟桥上的狮子都是什么样子。
二、自学第二大段。
(一)出示自学提示:
1、"这些狮子真有意思"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写的?
3、作者为什么在第二自然段的末尾用省略号?
(二)小组讨论。
(三)全班交流:
1、指读第二自然段。
2、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1)"这些狮子真有意思"作者是从大小、形状、神态来写的。
有的:蹲坐长吼。
有的:低头听。
有的:偎依熟睡。
有的:藏游戏。
有的:按淘气。
(在讨论学习中联系上下文理解"偎依"的意思。"有的小狮子偎依在母亲的怀里,好像正在熟睡。"偎依的意思是亲热地紧挨着。这里是指小狮子紧紧地挨着妈妈,紧密地依靠在一起。)。
由学生谈一谈"你认为哪种形状最有意思?为什么?"。
引导学生领会到是由于作者的遣词造句、合理想象使这些石狮子活灵活现,引起读者兴趣。
师引读第二自然段:
这些狮子真有意思。它们有大有小。大的……小的……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
师小结:作者就是这样把自己看到的,通过丰富的想象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有哪些特点呢?(大小不一、形态各异)。
(3)作者为什么在第二自然段的末尾用省略号?
形态万千,远远不仅仅这五种形态,这里的省略号表示还有许多形态不一的狮子。
(卢沟桥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
三、学习第三大段。
1、过渡:卢沟桥扬名于世不仅仅是因为这些狮子,这其中还有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我们不应该忘记的原因。
2、齐读最后一段,思考为什么"卢沟桥是一座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3、由同学根据课下查找的相关资料谈一谈"七七事变"的起因、经过、结果。
在学习中引导学生查词典,联系"七七事变"理解"挑衅"的意思。
(挑衅:故意制造事端,挑起冲突。这里是说日军找借口生事端,企图引发冲突或战争。)。
4、有感情朗读最后一段。
四、总结。
师:一课具体地写了狮子大小不一、形态万千的特点,使我们从这些特点中体会到:这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文化遗产。"七七事变"对我们国家的影响也很大,因此使卢沟桥成为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这座桥同时代表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精神。
附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