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传承国学经典手抄报篇一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华夏文明璀璨夺目。回首历史的滚滚长河,不能磨灭 的,是传承千年,经久不衰的国学文化,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可以体味 到一种宁静和祥和。无论你是有雄心壮志,远大理想,还是闲情雅致,修身养 性,都可以从这些国学文化中得到你要的东西。古人圣贤留下了很多的经典,它伴着我成长,犹如久旱逢甘霖的禾苗,让人感到了希望;也像严冬中的热火,让人感到温暖;又似盛夏中的一捧凉水,沁人心脾……经典文化从小伴我成长,指引着我,滋润着我。
先前我是个慢性子的小女孩,每次做作业时不紧不慢的,甚至边做边玩,妈妈的唠叨声和爷爷的教诲声不绝于耳,成为我学习、做作业必不可少的保留节目。那时的我不但没有改进,反而觉得非常反感。自从暑假妈妈陪我重温了《论语》、《三字经》等国学经典诵读后,我才意识到自己以前错得多么的厉害。《论语》里有一句:“学而不知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深深的触动了我,它告诉我学习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仅靠认真,学习不会有多大的进步;而只掌握思考方法,却不认真,成绩也不会好。只有两样具备,才能取得好成绩。现在我做作业时,刚想偷懒,就会想起《论语》的这句话,马上收起了玩心,专心做作业,它为我敲响学习的警钟,时刻萦绕在我耳边伴我成长。
而现在,我学习了《论语》,与两千多年前的圣人孔子进行交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明白了“看见他的优点就向他学习,看见他的缺点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的道理;学习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经典源远流长,经典伴随着我成长,使我从一个无知的小孩变成一个如何做人、做事的道理小孩。
中国有五千年的源远流长的文化,所以,中华儿女从小就与经典阅读结下了不解之缘。
刚上小学时,每天早上晨读,都读一本较大的国学经典诵读本,里面有《三字经》、《大学》、《老子》、《中庸》、《论语》等经典篇目。要说诵读给我的生活带来了哪些乐趣和便利呢?请听我慢慢道来吧。
有一次,弟弟从门外闷闷不乐地走进来,“砰”地一声关上了门。看他那闷闷不乐的样子,我就知道肯定发生了什么事,便问:“怎么了?瞧你那嘴撅的。”“哎哟,还不是那个横行霸道的同学,我昨天只不过随口答应了一下把我的那盒水彩笔给他嘛!”“嗯,这件事是他不对,你不就随口答应他给他水彩笔嘛!他那么霸道干什么。”这时,爸爸从书房出来,也看见了弟弟刚才那副闷闷不乐的样子,问我:“你弟弟怎么了?”“咳,他随口答应同学给人家一盒水彩笔,可那位同学非逼他给。我觉得是那位同学不对。”“呵呵,张辰,你还没说到点子上。古人说‘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你弟弟那个同学做的是不好,太轻率了,但你弟弟也有不对的地方,既然答应给人家水彩笔就一定要给。”“可……可他只不过是随口答应罢了。”“无论在什么情况下,许下的诺言都要兑现。”听了爸爸的这番话,我好像懂了什么。
传承国学经典手抄报篇二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传承国学经典》。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文化底蕴深厚,中华文化以其独特的文化影响着世界文化的进步和发展,而国学经典更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国学,是对古代典籍进行研究,以探明其文化内涵。孔子与《论语》是国学的最佳体现。孔子关于学习态度讲解是值得今天的我们去借鉴的。“温故而知新”这是《论语》中给我启迪最深的一句话。温习你学过的东西,就会从中学到新的东西。这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对我们的学习有着重大意义。
我们不仅从《论语》中的学习态度中受益,也从孔子对于教学的见解中感知。《孔子论学》中提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后学之又次也。困而不学,为下矣。”孔子提出人从获取知识的角度可以分为四等:生来就知道为上等;学习知识后知道为次等;遇到困难再学习,又再次一等;遇到困难不学习为最下等。
由此我想到我们现在的班级。我们六年级即将面临小学毕业,学习上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如果我们“困而不学”、轻言放弃就会累积越来越多的问题。也就会变成“最下等”。虽然我们不是“生而知之者”,但我们可以做“学而知之者”,可以做“困后学之者”。
虽然我知道努力不一定会成功,但放弃一定会失败。所以不管结果如何,我们都要用一颗勇敢的心去斩杀一切困难。
国学经典,给予我们太多力量。他的大智慧拨开了我们眼前雾霾,使我们前进的路更加清晰、更加开阔。所以,让国学经典在我们的口中悠悠传颂吧!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传承国学经典手抄报篇三
一位参加过长征的老爷爷,爬雪山,过草地,他都坚持下来了,再苦再累也没有哭过。可是,有一次,因为一匹马,他哭了。
那是在过草地的时候。草地上的泥沼非常多,稍微不小心就会陷下去,几秒钟就能把人吞没。当时大家都累得没有一丝力气,双腿发软,走着都能睡着。正当大家都想办法唱歌互相鼓劲的时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在身后不远处,一声马嘶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回过头的时候,战士们看到有一匹马,掉进了泥沼里,已经淹了半个身子了,眼瞅着一点点往下陷。那匹马还想挣扎着蹬腿,可是它越使劲,陷得越快,马背上的行李和物品也加快了它陷下去的速度。这匹可怜的马,它知道自己要永远留在草地了,眨了眨眼睛,流下了一行泪水,战士们看到这个场景,也禁不住哭了起来。
他们并没有饿疯,也没有失去人性。只是,这饥饿的魔爪使许多铁骨铮铮的男子汉都倒下了。吃马肉,不是没良心,是没办法呀!
刹那间,泥水弥合了,马彻底淹没了。这一刻,大家谁也没有说话,没有吵闹,只是静静地看着。
传承国学经典手抄报篇四
儒家经典10句——入世境界
大意: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2、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大意:广泛地学习知识,仔细地询问,慎重地思考,明辨是非,然后踏实去做。
3、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庸》
大意:好学就接近明智,努力行善就接近仁义,有羞耻之心就是勇敢。
大意:真诚,首先不能欺骗自己。就像厌恶臭味,喜欢美女,一切发自内心,所以,君子哪怕独处也会小心谨慎,不逾越规矩。这就是对自己诚实。
大意:有智慧的人喜爱水,有仁德的人喜爱山。智慧的人活跃,仁德的人沉静。智慧的人快乐,仁德的人长寿。
大意:同情心是仁的开始;羞耻心是义的开始;谦让心是礼的开始;是非心是智的开始。
大意:上天要把重任交给某人,一定会先磨练他,让他筋骨劳累,忍受饥饿,让他事事不如意,以此来磨练他,激励他,让他性格坚韧,变得强大起来。
9、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大意:金钱和地位不能使自己迷惑腐化,贫苦穷因、地位低下不能改变自己的志向,权势武力不能让自己屈服变节,这就是真正的大丈夫。
10、玩人丧德,玩物丧志。——《尚书》
大意:以算计人、玩弄人为乐,会败坏品德;沉溺器物小道,会让人失去志向抱负。
佛家经典10句——出世境界
1、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金刚经》
大意:如果菩萨执迷自我,太注意自己、对身边的人区别对待、对佛和众生有分别心、对每个人的命根还念念不忘,那就不是菩萨。
2、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金刚经》
大意:凡是有相的都是假的,你觉得自己到了什么境界了,有了境界的想法,那你修的就是假的佛法。凡是你修得出来的,不修就没有了。只有认识到诸相非相,你就见到佛了,见到佛的法身了。
3、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金刚经》
4、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
大意:世间一切事都像梦一样,是假象,是朝夕之间的幻影。
6、人有南北,佛性无南北。——《六祖坛经》
大意:人无论高低贵贱,南北东西,都有佛家的慧根,众生生来就有佛性。
7、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六祖坛经》
大意:心如果动了,那就着相了。
8、迷人口说,智者心行。——《六祖坛经》
大意:佛法不是口里念的,是用来修证的。
9、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心经》
南怀瑾释义:色一个字,不单是代表五蕴,连外面宇宙万有形形色色都包在内。这内外两种色,都是因缘生,无自性,无实体,不可得,根本是性空。现下虽是幻有,毕竟不可得的,所以即色即空,并不是色之外另有个空。
10、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心经》
道家经典10句——超世境界
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
大意: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
2、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道德经》
大意:收敛锋芒,消磨锐气,消解纷扰,调和光辉,和尘土混迹在一起。看似人畜无害,没什么高超的能力,却是韬光养晦,修身养性最好的法门。
大意:想关掉,就得先打开;想削弱,首先要强化;想要废除,就要先兴旺,想要夺取,就得先给予。事物总是在两极来回循环,给予不一定是好事,剥夺也未必是坏事,好的会变成坏的,坏的会变成好的。
4、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德经》
大意:最方正的东西看不到它的棱角,越贵重的器具做成的越慢,最大的声音听不到声音,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迹。
5、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庄子·人间世》
大意:知道是不能改变的,就当作命运一样去接受,这就是人生最高的修行。
6、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庄子·逍遥游》
大意:所有人称赞他也不感到得意,所有人非议他也不感到沮丧。真正的高人,从不活在别人眼里。
大意:树木有用,可以建房,所以被砍伐。油脂因为可以燃烧照明而被熔煎,桂皮因为芳香所以被砍伐,树漆能漆刷家具所以被割裂采集,大家都知道有用的东西,却不知道有时候,无用,才是大用。
大意:泉水干了,鱼儿困在陆地,彼此用唾液湿润以求生存,倒不如彼此不相识,各自畅游于江湖。
9、小惑易方,大惑易性。——《庄子•骈拇》
大意:小的迷惑能够使人弄错方向,大的迷惑能够使人丧失本性
大意:能独自与天地精神往来,却不傲视万物,不说是非,与世俗和谐相处。这才是真正得道的人。
◎本文转载自“国学经典”,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传承国学经典手抄报篇五
中华民族素有文明“礼仪之邦”的美称,熏陶着炎黄子孙的文明意识和行为。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文明进步,人们的道德文明却在一天天地被人丢失和淡漠,各种陋习日益滋长,侵蚀着人们的灵魂,导致他们的精神缺失,国人堪忧,不可小视!
我偶尔也听到别人说:“除陋习,树新风”这个决策,确实是当今精神文明建设的当务之急,明智之举。对于改善我们目前诸多不文明现象,摈弃陋习,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和文明礼仪水准,对于树立文明习惯和倡导文明新风,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同学们,你可知道在你的身上有着哪些不文明的陋习吗?不完成作业,打架斗殴,破坏公物,偷盗抢劫;上课讲话,搞小动作,顶撞老师,考试作弊,不学无术;无所事事,精神空虚,谈情说爱,不思进取……种种行为成为我们心灵上精神毒瘤,无不严重地危害着我们健康成长,甚至导致种种犯罪行为的发生,让不少父母亲遗憾终身。
“除陋习,树新风”,我也认为它是一剂治病救人的良药,对于促进整个社会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极具现实意义。
还记得中央电视台正在播放的一个公益广告吗?一个晨练的青年,一边跑步一边锻炼身体,一边帮孩子拿下了不小心飘到树上的气球,还把路边的垃圾捡拾到垃圾箱里,又帮助一位费力拉着三轮车上坡的老人推车……早晨跑了一路,好事做了一路。
做起,讲文明话,做文事,一言一行见真谛。
文明就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备受人们敬重并被大家广泛推崇的行为。文明就是在路旁看到长辈时有礼貌地问声好;文明就是不小心撞到别人时说一声“对不起!”;文明就是看到有老弱病残的人时能及时伸出一双援助之手;文明就是随手将身边的垃圾捡拾到垃圾箱……于细微处见精神。
同学们: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洗心革面,摈除陋习,树立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迅速成为传承文明的急先锋吧!
看完作品,记得打分哦:很差差还行好很好很好收藏到作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