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的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拓宽职业发展渠道,提升就业竞争力。这些总结范文涉及到不同主题和领域,可以从中获取到不同层面的写作思路和方法。
七夕节习俗的英语(汇总19篇)篇一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宋周密《乾淳岁时记》说;“以小蜘蛛贮合内,以候结网之疏密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乐事》说,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观其结网疏密以为得巧多寡。”由此可见,历代验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稀密,宋视网之圆正,后世多遵唐俗。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直隶志书》也说,良乡县(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妇女乞巧,投针于水,借日影以验工拙,至夜仍乞巧于织女”请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引《宛署杂记》说:“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租如锥,因以卜女之巧。”
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还用蜡塑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秃鹰、鸳鸯、等动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贺牛生日”。因为传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
据载,司马懿当年因位高权重,颇受曹操的猜忌,有鉴于当时政治的黑暗,为求自保,他边装疯病躲在家里。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个亲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时值七月七日,装疯的司马懿也在家中晒书。令史回去禀报魏武帝,魏武帝马上下令要司马懿回朝任职,否则即可收押。司马懿只乖乖的遵命回朝。另有一种人,在乱世中,以放浪形骸来表达中的郁闷。他们藐视礼法,反对时俗。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卷二十五说,七月七日人人晒书,只有郝隆跑到太阳底下去躺着,人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晒书”。这一方面是蔑视晒书的习俗,另一方面也是夸耀自己腹中的才学。晒肚皮也就是晒书。汉代晒衣的风俗在魏晋时为豪门富室制造了夸耀财富的机会。名列“竹林七贤”的阮咸就瞧不起这种作风。七月七日,当他的邻居晒衣时,只见架上全是陵罗绸缎,光彩夺目。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旧的衣服,有人问他在干什么,他说:“未能免俗,聊复尔耳!”由这几则小故事看来,就知道当时七夕晒书、晒衣的风俗有多盛了。
磨喝乐是旧时民间七夕节的儿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为传荷叶半臂衣裙,手持荷叶。每年七月七日,在开封的“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其实宋朝稍晚以后的磨喝乐,已不再是小土偶了,相反的,越作越精致。磨喝乐的大小、姿态不一,最大的高至三尺,与真的小孩于相上下。制作的材料则有以象牙雕镂或用龙延佛手香雕成的,磨喝乐的装扮,更是极尽精巧之能事,有以彩绘木雕为栏座,或用红砂碧笼当罩子,手中所持的玩具也多以金玉宝石来装饰,一对磨喝乐的造价往往高达数千钱。
“拜织女”纯是少女、少妇们的事。她们大都是预先和自己朋友或邻里们约好五六人,多至十来人,联合举办。举行的仪式,是于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鲜花几朵,束红纸,插瓶子里,花前置一个小香炉。那么,约好参加拜织女的少妇、少女们,斋戒一天,沐浴停当,准时都到主办的家里来,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祷。玩到半夜始散。
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魁星爷就是魁斗星,廿八宿中的奎星,为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也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状元时称“大魁天下士”或“一举夺魁”,都是因为魁星主掌考运的缘故。
根据民间传说,魁星爷生前长相奇丑,脸上长满斑点,又是个跛脚。有人便写了一首打油诗来取笑他:不扬何用饰铅华,纵使铅华也莫遮。娶得麻姑成两美,比来蜂室果无差。须眉以下鸿留爪,口鼻之旁雁踏沙。莫是檐前贪午睡,风吹额上落梅花。相君玉趾最离奇,一步高来一步低。款款行时身欲舞,飘飘度处乎如口。只缘世路皆倾险,累得芳踪尽侧奇。莫笑腰枝常半折,临时摇曳亦多姿。
然而这位魁星爷志气奇高,发愤用功,竟然高中了。皇帝殿试时,问他何脸上全是斑点,他答道:“麻面满天星”;问他的脚为何跛了,他答道:“独脚跳龙门”。皇帝很满意,就录取了他。
另一种完全不同的传说,说魁星爷生前虽然满腹学问,可惜每考必败,便悲愤得投河自杀了。岂料竟被鳖鱼救起,升天成了魁星。因为魁星能左右文人的考运,所以每逢七月七日他的生日,读书人都郑重的祭拜。
七夕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若购买一斤巧果,其中还会有一对身披战甲,如门神的人偶,号称“果食将军”。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罪尤折为梭形面巧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可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称为“花瓜”。
巧果及花瓜是最普通的七夕食品。而在历史上各朝代则另有不同的食俗。例如魏朝流行于七月七日设汤饼。唐朝的节日食品包括七月七日进斫饼,并订七月七日为晒书节,三省六部以下,各赐金若干,以备宴席之用,称为“晒书会”。七夕同时也是适宜配药的日子。据说一种以松柏为药材的秘方,这种神奇的药丸以七月七日的露水调配合成,服一丸可延长十年的寿命,服二丸可延二十年。此外,还有饵松实、服柏子、折荷叶等,均号称为长生不老的仙药。比较实用的药方有晒槐汁治痔,煎苦瓜治眼,摘瓜蒂治下痢等等不一而足。其功效如何,就只有试过的人才知道了。如今浙江的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七夕这一天,人们还会用面粉制作各种小型物品,放到油锅里煎炸后称“巧果”。晚上还会在打扫干净的庭院里,摆上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家中亲友围坐在一起。
广州七夕拜仙,已婚女子一般不能参加,但新婚后的新娘在过第一个七夕时,要举行一次“辞仙”仪式。即在初六晚上祀神时,除了牲醴、红蛋、酸姜等(取兆得子)以外,还要加上雪梨或沙梨,表示与姑娘节离别之意。
据《广州市志》卷十七所载,初七日,旧俗还有女子泛舟游石门沉香浦的活动。游艇用素馨花、茉莉花装饰,称为花艇。她们信此日为“仙女淋浴日”。石门浦水质清洌,朝夕日出日落时返照两山,有时会像海市蜃楼一样在天空出现一些景幻。泛舟者坦希望能有运气看到奇最的出现,故姑娘们七夕游石门沉香浦成为一项重要内容,很是热闹,也成了一个节日的习俗。
染指甲系流传在中国西南一带的七夕习俗,四川省诸多县志以及贵州、广东两地,也有此风。许多地区的年轻姑娘,喜欢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不仅可以年青美丽,而且对未婚的女子,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数女子与儿童们,在节日娱乐中的一种爱好,也与生育信仰有密切的关系。
妇女七夕洗发,也是特别的习俗。在湖南、江浙一带都有此记载。例如湖南湘潭地区《攸县志》:“七月七日,妇女采柏叶、桃枝,煎汤沐发。”而散文名家琦君(浙江籍)的《髻》也提到其母与叔婆等女眷,都在七夕沐发。这项习俗,大约和七夕“圣水”的信仰有关。人们认为,七夕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银河水一样,具有洁净的神圣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孙(即织女)圣水”。因此女性在这天沐发,也就有了特殊意义,代表用银河里的圣水净发,必可获得织女神的护佑。
还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陕西黄土高原地区,在七夕节的夜晚也有举行各种乞巧活动的风俗,妇女们往往要结扎穿花衣的草人,谓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还栽种豆苗、青葱,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葱,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来占卜巧拙之命,还穿针走线,竞争高低。同时还举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动。
闽南和台湾的七夕节又是“七娘妈”的诞辰日。民间十分盛行崇拜七娘妈这一被奉为保护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偶像。据闽南籍台湾学者林再复的《闽南人》一书考证,闽南人过去越峡跨洋到台湾或异国他邦经商、谋生,大都多年未能归,妇女们只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有了希望才有生活下去的勇气。所以,七夕这一相思传情的节日又演变成对保护孩子的“七娘妈”神的祈祷。
每年这天,人们三五成群到七娘妈庙供奉花果、脂粉、牲礼等。这天,台湾民间还流行一种“成人礼”,即孩子长到满15岁时,父母领着他带着供品到七娘妈庙酬谢,答谢“七娘妈”保护孩子度过了幼年、童年和少年时代。在这一天,台南地区要为16岁的孩子“做十六岁”,行成人礼。台湾民众认为,小孩在未满16岁之前,都是由天上的仙鸟——鸟母照顾长大的。鸟母则是由七娘妈所托,因此,七娘妈就成了未成年孩子的保护神。婴儿出生满周岁后,虔诚的母亲或祖母就会抱着孩子,带上丰盛的祭品,另加鸡冠花与千日红,到寺庙祭拜,祈愿七娘妈保护孩子平安长大,并用古钱或锁牌串上红包绒线,系在颈上,一直戴到16岁,才在七夕节那天拿下锁牌,并到寺庙答谢七娘妈多年的保佑。有的家长除了在七夕节这天祭谢“七娘妈”之外,还专门为孩子举行成人礼的事而宴请亲友,庆贺一番。闽南、台湾民间七夕虽不很重乞巧,但很看重保健食俗。每到七夕之际,几乎家家户户要买来中药使君子和石榴。
七夕节习俗的英语(汇总19篇)篇二
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传统的七夕节,全国各地在七夕之际有着多姿多彩的习俗,单是浙江一省,各市县的七夕节俗就不一样,那么今天的老黄历就为你介绍浙江各地七夕习俗,一起来看看浙江各地怎么过七夕。
坎山镇有个千年古寺地藏寺,当地百姓在七夕之夜都自发地来到地藏寺宿山祈愿,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坎山百姓过七夕的另一内涵则是“七夕赛巧”文化。
家家户户都祭星乞巧——在庭院中放一根巧杆,上面挂着花边,八仙桌上也放着精美的花边,桌子中间摆放着时令水果——“藕断丝连”的莲藕、“甜甜蜜蜜”的方柿、“多子多福”的石榴、“巧果如心”的水菱和一碗清水。乞巧结束后便是女孩们的“赛巧”活动。穿针引线,挑织花边,姑娘少妇现场比试,其乐融融。
在浙江金华一带,七月初七家家都要杀一只公鸡。意为这夜牛郎织女相会,若无公鸡报晓,便能永远不分开。
七夕这天,农家少女会取黄荆柴及乌桕叶捣汁洗发,让一头秀发乌黑发亮,美若仙女;家中女子于七七之夜,设香案陈列瓜果糕点于庭院,遥拜七仙女,向其乞巧。女孩们会静卧葡萄架或梧桐树下,听牛郎织女窃窃私语;姑娘们还会用指甲花涂染指甲,打扮窈窕,吸引眼球。
每年七夕,柯城区九华乡关溪村村民都会敲锣打鼓、放鞭炮、抬佛,热闹地举行庆祝活动。当天,村民都要用水冲洗自己身体,以求净身,意思是:消灾,老佛保佑,万事平安。关溪村七月七民俗庙会始于明代,这一民俗一直延续了几百年,周边村民每逢此时,也来关溪村参加民俗活动。
在绍兴农村,七夕这一天,到了夜深人静之时,许多少女都会悄悄地躲在暗处,偷听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时说的悄悄话,俗称“听天语”。据说,凡是听到了他们相会时说的悄悄话的女子,日后必定能得到千年不渝的坚贞爱情。
每逢七夕,宁波民间有妇女拜织女、乞巧、对月穿针、槿叶洗头、听悄悄话、印巧果等习俗,宁波各地方志均有相关记载。明嘉靖《镇海县志》:“七夕妇女用槿叶汁(温水)汤梳栉,庭院陈瓜果乞巧。”
每逢七夕,温州民家女子便在庭院中陈列各种瓜果、糕饼,面对天穹穿针引线,向织女乞求智巧,曰“乞巧”。此俗已废。民间还有七夕吃“巧食”习俗。“巧食”系米粉拌红糖、蘸芝麻制成,有舌形、指形等。人们是夜把“巧食”抛在瓦背上,酬谢喜鹊搭桥之功,并望多给人间报喜。
七夕节,温州民间有吃麻巧和红豆饼的习俗。爷爷奶奶们会把亲手做的“巧食(麻巧)”送给孙儿孙女们,并刻意把巧食做成手指状,祝愿孩子们长大都有一双巧手。过去,温州人凡在这一天出生的,也会给取一个带“巧”的名字,比如男娃叫“阿巧”、“巧弟”,女娃叫“巧姐”、“巧妹”等。
在嘉兴,每年七夕,人们都会赶来参加七夕香桥会,用各种粗长的裹头香搭成长约四五米、宽约半米的桥梁,并在栏杆上扎上五色线制成的花装饰。入夜,人们在祭祀牛郎织女后,便将香桥焚化,象征着二人已经走过香桥,欢喜相会。
嘉善农村家家用西瓜祭牛郎织女,用脸盆接露水,谓露水为牛郎织女眼泪,抹眼和手,可使人眼目清亮,心灵手巧。桐乡濮院七夕有请机神的习俗。民国时期,嘉兴有童谣:“七七星,扁担星,念巧七遍就聪明。”夜晚斋星,供品以西瓜、藕、菱为主。
在温岭石塘镇的石塘、箬山一带,七夕节被称为“石塘小人节”,长辈在七夕当日向七娘妈(织女)为未满16岁的孩子祈愿。
三百多年前,石塘、箬山一带的居民从福建迁入,将当时在闽南盛行的七夕供奉玩偶的习俗也带到了这一地区。作为“七夕节”的一个分项目,已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七夕节习俗的英语(汇总19篇)篇三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七夕节来到了。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海南海口七夕的气息淡了很多,但有着海口特色的习俗和传说在延续。8月25日,知名文史学者邱达民先生为市民一一道来,这些习俗与传说并非只存活在记忆里,在海口的农村和城里部分怀旧的家庭里还依旧存在。
农历七月初六,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前夜,不少海口家庭熊熊的炉火中都会熬着一样平凡而又特殊的食品——绿豆粥。取一锅清水,撒一把绿豆,加几勺白糖,浓郁的绿豆馨香也便在那滚滚沸水中飘扬到人们的心里。煮熟之后,家中的大人小心翼翼地端着温热的绿豆粥,在房顶上找一块牢固的地方放好,第二天一早,绿豆粥被取下,在孩子们的欢笑声中被分而食之。
传说牛郎织女相会的前夜,相思的泪水会划过长空,坠入凡间,落入绿豆粥中。所以七夕前夜若有些淅淅沥沥的小雨,是人们最高兴的,第二天的绿豆粥也会分外香甜。
邱达民解读说这粥名为“醒目汤”,实际上悠久的民俗里隐藏着科学,绿豆本身就是护肝明目的佳品,经过一个晚上的冷却,更是清香爽口。
在七夕的传说与习俗里,绣花针是必不可少的,岛外各地大多借助这一道具祈求心灵手巧,而在海口,绣花针又多了一层新的含义——祈求爱情。
七夕之夜,头顶一盏大灯,灯下一张八仙桌,桌旁几名未婚的年轻男女团团围坐。桌子中间盛一碗清水,清水中荡漾出年轻人的笑脸。()
年轻人们取了一根绣花针,放在手指尖上,深入碗中的水里。手指静止一小会儿,小心翼翼拿开,针便悬停在水面上了。年轻人们屏声静气将头凑到碗的上方,看针在水中的影子。年轻人们的表情随着绣花针影子的不同而或欢喜或失望。邱达民解读说,在民俗里如果针的影子笔直,那么昭示着这个年轻人的爱情将很美满,如果针的影子是弯的,则预示着爱情坎坷,如果影子中间粗两头细,那么预示着早年与晚年会有不顺。
在海口农村,每到七夕,不少村民都会嚼着一种不知名的食品。取几粒槟榔籽放在蒌藤叶中,用蒌藤叶层层包裹成一团,沾上少许石灰,放在口中大嚼。这个普通的习俗背后是一段凄美而坚贞的爱情。
话说古代一个小山村里,有兄弟二人互敬互爱,兄弟情深。更巧的是兄弟俩都在不知觉中喜欢上了村中一位美丽温柔的姑娘。最先觉醒的弟弟决定退出,成全大哥与心爱姑娘的幸福。但弟弟深知大哥肯定会让着自己,于是一头撞向山石,血溅当场,死去后的弟弟瞬间化成了一块石灰岩。哥哥知道实情后痛不欲生,也撞,死在弟弟所化的那块岩石上,化作槟榔树与弟弟永世不离。伤心的姑娘也随之在岩石与槟榔树旁伤心气绝,化作蒌藤。蒌藤茂盛生长将石灰岩与槟榔树紧紧偎依,于是后人便将这三样东西,紧紧包裹,制成节日食品,以纪念他们的坚贞。
作为南国省会,海口吸纳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追梦者,容纳并吸收着各地的文化。如同全国其他地方的年轻人一样,海口的年轻人已经逐渐忘却了七夕节的种种仪式,在他们的心中,过节就是快乐的一种形式。在山东来的于培江看来,七夕节的种种仪式与传说都成了记忆的一部分,现代都市的快节奏生活与生存的压力也将节日变成了一种快餐。
在于培江的记忆里,七夕之夜,一起乘凉的小伙伴会相约躲到葡萄藤下,竖起耳朵倾听。传说在这个日子里,在葡萄藤下可以听到牛郎织女的窃窃私语。“听了那么多次,虫鸣、狗叫、人的喧哗声都听到了,就是没有神仙的声音”,于培江开玩笑道。
七夕节习俗的英语(汇总19篇)篇四
魏晋南北朝时期,牛郎织女故事情节进一步完善,并与七夕节俗相互融合,七夕节成为普遍的节日,其活动也日益丰富,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钰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这充分反映了民间女子在七夕穿针引线、祭星乞巧的情景。通过观看蜘蛛结网的情状来占卜自己在针线织作方面的天赋,也是一种女性们在乞巧时经常采用的方式。南朝时的做法是将蜘蛛放在瓜上,让它在瓜上结蛛网,然后根据蛛网的密与疏来推测自己是否得巧。为它所附着的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得到广泛传播,七夕原有的禁忌意义在此时己完全消失,七月初七成为了欣赏天庭欢聚、乞求人间幸福的吉日。
《玉烛宝典·七月孟秋》原注:“七月俗重是日。其夜洒扫于庭,露施机筵,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筵上,荧重为稻,祈请于河鼓织女,言此二星神当会。”这则记载明确表明了牛郎织女于七夕相会,这样就将七夕节和牛郎织女传说相联系,逐渐固定下来,形成了深入人心的爱情故事。因此在这一时期,七夕节不仅继承发展了己有的“乞巧”习俗,还添加了乞求富贵、乞求长寿、乞求生子的习俗。
同时,由于人们对牛郎织女之间坚贞的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七夕节成为人们的情感依托。而汉代的登楼晒衣习俗到魏晋时演变成为晒书习俗。《世说新语》曰:“郝隆七月七日见邻人皆晒衣服,隆乃仰,出腹卧,云:‘晒书。”另有阮咸先生看见邻里在七夕曝衣,而他家徒四壁却也翻出自己的粗布破裤晾出来。这显示出七夕习俗在民间的影响极大。
这其中,乞巧爱情与求子都与女性的生活及精神密切相关,封建社会对于子嗣的重视也直接决定了女性的地位,所以求子也是当时女性的重要活动,二对于爱情的祈求则是封建女性难以实现的美好愿望。七夕食俗也形成于魏晋南北朝,相关最早的记载是晋周处《风土记》,七月七日是个好日子,这天的饮食也不同于以往,北人会吃汤饼。
汤饼又称“不托”,是一种经水煮过后的面块等简单的食物。人们在七夕节吃饼有其文化内涵。其一,饼是圆状,古人认为“圆,阳物也”,阳物有辟邪的功能,吃阳物可以求吉利。其二,圆还暗示在七夕之夜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有团圆之意。古人把七夕饼叫做“巧饼”。
唐代长安盛行各种七夕节俗,在《开元天宝遗事》中,也有“宫中殡妃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候,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士民之家皆效之”的记载。宫女们长期被幽禁在宫廷中,生活的寂寞,情感的空虚,使她们对七夕穿针之事甚感兴趣。唐代崔颢的《七夕》诗,曾形象地描述了唐代长安七夕节女性们穿针乞巧的风俗,诗云:”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
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间不相见。”长安城中家家户户的少女少妇,在七夕节时都要持针线、供瓜果、摆香案,向织女乞巧,其目的也正是为了想要证实自己在针线活计方面的天赋与才能。
唐代时,皇宫中也十分盛行用蜘蛛乞巧的习俗,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当时每至七夕节,宫女们便要“各捉蜘蛛闭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候。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唐宋时期,七夕食饼又出现了变化,《唐六典》记载:“七月七日加研饼,并于常食之”。
宋代以后,农耕文明进一步发展,从朝廷到民间,牛郎、织女成为了祭祀的神灵,祭祀盛行推动了七夕节的发展。七夕节俗活动更加丰富了,除了保存历代流传下来的习俗,还出现了《天河配》、《长生殿》等节令戏,七夕节成为了可以使民众娱乐放松的节日。宋代罗烨、金盈之编辑的《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填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
由此,我们能够得知当时七夕节热闹非凡的场景。太平兴国三年公元年,宋太宗下了一道有关于鼓七夕节在元代多被称为女儿节,可以看出到这时,七夕节的节俗基本是以女性为主了。《析津志》中对七夕节这天在市中、朝中、宫中等热闹庆祝节日的场景做了详细的记载。牛郎织女的传说已经很普遍了,南宋罗愿《尔雅翼》卷一三也说:“涉秋七日,(鹊)首无故皆髡。相传以为是日河鼓与织女会于汉东,役乌鹊为梁以渡,故毛皆脱去。”
此时也涌现出很多颂扬牛郎织女的诗文。例如北宋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便是赞颂七夕的著名诗篇。
明清时期,七夕有吃“结缘豆”的食俗,《漳州府志》记载了用熟豆相亲来证明有缘,并结缘的习俗。清朝时期,江西七夕节有吃“油饼”,喝“巧水”的习俗。明清时期,女性们在过七夕节时又开始流行起一种新的乞巧方法,那就是通过观看针在水中的投影来验证自己的针线织作水平高低,这叫做“丢巧针”,又叫做“督巧”。
《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场》记载:“七月七日许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缔针投之则浮。则看水底针影,有成云雾、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槌,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妇或叹,女有泣者。”这种卜巧方法在《帝京岁时纪胜》和一些明清方志中均有类似记载,可见流传已久,覆盖面也很大。
七夕节习俗的英语(汇总19篇)篇五
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草木飘香,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横贯南北,争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
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人们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
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过去婚姻对于女性来说是决定一生幸福与否的终身大事,所以,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静人深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诸城、滕县、邹县一带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泪”,因为是牛郎织女相会所致。胶东,鲁西南等地传说这天喜鹊极少,都到天上搭鹊桥去了。
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类似的乞巧习俗。如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女孩对月穿针,以祈求织女能赐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开盒如已结网称为得巧。
而在绍兴农村,这一夜会有许多少女一个人偷偷躲在生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静之时如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这千年不渝的爱情。
为了表达人们希望牛郎织女能天天过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在浙江金华一带,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杀一只鸡,意为这夜牛郎织女相会,若无公鸡报晓,他们便能永远不分开。
在广西西部,传说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寿。此水名“双七水”,人们在这天鸡鸣时,争先恐后地去河边取水,取回后用新瓮盛起来,待日后使用。
广州的乞巧节独具特色,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从初六晚开始至初七晚,一连两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一切都安排好后,便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七次。
拜仙之后,姑娘们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者叫得巧,被称为巧手,穿不到七个针孔的叫输巧。七夕之后,姑娘们将所制作的小工艺品、玩具互相赠送,以示友情。
在福建,七夕节时要让织女欣赏、品尝瓜果,以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鲜花和妇女化妆用的花粉以及一个上香炉。一般是斋戒沐浴后,大家轮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祷心愿。女人们不仅乞巧,还有乞子、乞寿、乞美和乞爱情的。而后,大家一边吃水果,饮茶聊天,一边玩乞巧游戏,乞巧游戏有两种:一种是“卜巧”,即用卜具问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种是赛巧,即谁穿针引线快,谁就得巧,慢的称“输巧”,“输巧”者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小礼物送给得巧者。
七夕节习俗的英语(汇总19篇)篇六
七夕节储水,是广西、广东特殊的一种风俗习惯,人们认为用双七水洗浴,能够消灾除病,强身健体。所谓双七水,也就是说,七夕这天鸡鸣之时,人们就争先恐后的去河边溪边取水,即为“双七水”,取回来后要用新瓮盛起来,待傍晚时分,用来给全家老小进行沐浴。
关于双七水的一种说法是,相传七夕的前一天晚上(即农历七月初六)是牛郎与织女一年一次的相会时间,可是相会时间就只有一个晚上,于是在黎明破晓之前他们必须分开。在分开的时候,织女会伤心地哭泣,她的眼泪落到人间,化成了雨,即为双七水。
七夕储水还有一种说法是,民间传说七夕节这天,七仙女们会来到在河里洗澡,仙女洗过的水是不会变质的。广西等地居民都会在这一天,灌储“七夕水”和“冬瓜水”的习俗,拿回来沐浴,泡茶,煮饭,甚至用来治疗温热病、中暑、发烧等疾病,在当年缺医断药的年代,这或许就成了老百姓的“传统良药”。
人们认为,七夕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银河水一样,具有洁净的神圣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孙(即织女)圣水”。因此女性在这天沐发,也就有了特殊意义,代表用银河里的圣水净发,必可获得织女神的护佑。
据说“双七水”洗浴能散发出诱人的体香,对异性有奇异的吸引力,会增加爱情运。同时,用“双七水”沐浴,可消除晦气。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传说不仅可以年青美丽,而且对未婚的女子,还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
传说七仙女会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下凡,惠城妇女在这一天凌晨4时即起来梳洗整妆,到大江去挑水,用陶罐贮起,摆放在神台或床下等阴凉处。水质经年不变,清凉甘甜,叫做“七夕水”。
到七夕那天,村民们便把米放入“七夕水”中浸泡,用以煲饭、煮粥,有助养生。余下的部分还会存起来,留待小孩出现小病痛时,加上千日娇等其他草药一起煮成药茶,给小孩服下,有去火、消肿、除热痱的效用。
旧时城中人家多缺医少药,若有人头痛发烧多取饮此水,据说可退烧。生疮疖或生猪头腮(即腮腺炎),用省手根(即皂树根)磨七夕水搽患处,亦颇有效,是惠城民间常用的方法。
在惠州,有七夕泡一盆七色花水让女人更美的说法。七色花也就是七种花,必须是没有毒性的花,例如米兰花、玉兰花、香花草、茉莉花、玫瑰花、康乃馨、大红花等。相传在七夕午夜时,仙女与董永相会,如果看见有人把七色花泡的水盆放在露天的地方,就会施下仙水,让有情人终成眷属。在这个时候泡的花水,女人用来洗脸会更美。
雍正《广东通志》载,“家汲井华水贮之,以备酒浆,曰圣水”,光绪《惠州府志·风俗》亦记曰:“七夕,男女晨起担水贮之,谓‘七夕水’,饮之可以治疾明目”。
人们在七夕这天早晨都要取回水后用新瓮盛起来储存,用于治疗疮疖,除去湿毒,医治多种热证。中医认为,井内之水,多喝能消热解毒,利于小便赤热、艰涩不畅、烧酒醉死等。
《本草纲目》说,“井水新汲,疗病利人,平旦第一汲,为井华水,其功极广,又与诸不同,主治酒后热痢,洗目中肤翳”。《濒湖集简方》记载一解烧酒醉死方:“急以新汲井华水,细细灌之,至苏乃已。”
七夕还流行用脸盆接露水,说它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用它给小孩煎药杀虫效果好。中医认为,露水可以入药,可用以煎煮润肺杀虫的药剂,或把治疗疥癣、虫癞的散剂调成外敷药,可以增强疗效。
七夕节习俗的英语(汇总19篇)篇七
基本上是男性为女性做些浪漫的事,女性不必太费心。巴黎原本就号称“浪漫之都”,情人节这天,无论是埃菲尔铁塔下的广场还是在圣心大教堂附近,到处都是情侣们相互依偎的身影,他们旁若无人地拥抱接吻,尽情享受着情人节的快乐。
未婚女子常在节日黎明时分即起床,静立窗口等候第一个来到她窗下的男子,一俟见着,便将此人作为自己命中注定的情郎。罗马近年来开始流行一种特别的情人节仪式,即在情人节这天,情侣们要到罗马著名的米尔维奥桥上,将一把象征着心心相印的锁挂在桥上的路灯柱上。之后,情侣们把钥匙丢到桥下的河里,以示二人一生永不分离。
很多情侣选择在情人节这天远离尘世的喧嚣,到纽约著名的中央公园,乘着马车,怡然自得地观光游览。有些地方以特制面包庆贺节日.许多人都爱唱情歌.有些男子还将一篮子礼物放在自己钟情的女子家门口,按动门铃后立即躲开。
把情人节当作推动年轻人约会、结婚的好机会,go-vern-ment自20xx年起每年2月举办“浪漫新加坡”活动。今年内容包括电影马拉松、通宵购物、寻宝以及在高165米的摩天观景轮上约会等等。
多为男性向女性送礼物。在英国,有受访者表示曾送过芒果、手铐、甜圈饼给自己暗恋的人。此外,英国还互赠鲜花以致深情蜜意。
结婚时,丈夫把木鞋作为爱情的信物送给妻子,并亲手为她穿上。木鞋还是荷兰人日常生活中馈赠亲朋好友的礼物,如果有人送你一双你刚好能穿的木鞋,那就意味着你是他最尊贵的朋友。
人们将压榨好的雪花送给女友,男子常写闹着玩的信给女子,署名时只用密码或点点作字母,如果收信人猜出了他,那么这一年的复活节,他就要送给她一份礼物。
七夕节习俗的英语(汇总19篇)篇八
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贺牛生日”。因为传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
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即七夕节(乞巧节),根据传统,凡间的女子要当庭布筵,虔诚跪拜织女星,乞求保佑自己心灵手巧,乞求智慧和精巧女工技艺。 七夕之夜,女子手执五色丝线和连续排列的九孔针(或五孔针、七孔针)趁月光对月连续穿针引线,将线快速全部穿过者称为得巧。
先准备一只面盆,放在天井里,倒入“鸳鸯水”,即把白天取的水和夜间取的水混合在一起(起先我常以为“鸳鸯水”是“阴阳水”)。面盆和水要露天过夜,再经第二天即七月初七白天太阳一晒。面盆里的水,经过半天太阳光照射,表面依稀生成薄膜,于是取引线(即“缝衣针”),轻轻平放在水面上,针不会下沉,水底下,就出现针影,这针影若是笔直的一条,即是“乞巧”失败,若是针影形成各种形状,或弯曲,或一头粗,一头细,或是其他图形,便是“得巧”。
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七夕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
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
七夕节习俗的英语(汇总19篇)篇九
农历七月初七,俗称七夕节,又叫“乞巧节”或“女儿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据说,七夕节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中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这便是我国古代文献中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唐朝王建有诗云:“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经久不衰,代代延续。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之为乞巧市。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置办乞巧物品,那时乞巧市场车水马龙,热闹非凡,简直成了人的海洋,七夕节是古人最为喜庆的节日。
七夕节还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有关。相传牛郎父母早逝,常受哥嫂虐待,与一头老牛相依为伴。老牛感其善待,面授计谋,教他如何娶织女为妻。有一天,众仙女们到银河沐浴,藏在暗中的牛郎突然拿走了织女的五彩衣。惊惶失措的众仙女穿衣飞,唯独剩下织女。在牛郎的恳求下,织女答应做他的妻子。婚后,牛郎织和女过着男耕女织,相亲相爱的幸福生活,一年后织女生了龙凤胎。老牛临死之前叮嘱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来,遇难时披上以求帮助。老牛死后,夫妻俩忍痛剥下牛皮,把老牛埋在山坡上。
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得知织女和牛郎成亲之事,勃然大怒,立即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织女。牛郎回家不见织女,急忙披上牛皮,担着一双儿女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织女,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向银河一挥,昔日清浅的银河霎时间变得浊浪滔天,将牛郎织女隔在银河两边。从此,牛郎织女眼泪汪汪,隔河相望。后来王母娘娘准许每逢七月初七牛郎织女相会,于是人间喜鹊飞上天空为牛郎织女搭桥,谓之鹊桥会。据说在七夕夜深人静之时,人们还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听到牛郎织女在天相会时的脉脉情话。
民间姑娘信以为真,于是每到农历七月初七,在牛郎织女“鹊桥会”时,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让自己也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也能有个称心如意的美满婚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七夕节。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宋周密《乾淳岁时记》说;“以小蜘蛛贮合内,以候结网之疏密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乐事》说,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观其结网疏密以为得巧多寡。”由此可见,历代验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稀密,宋视网之圆正,后世多遵唐俗。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直隶志书》也说,良乡县(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妇女乞巧,投针于水,借日影以验工拙,至夜仍乞巧于织女”请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引《宛署杂记》说:“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租如锥,因以卜女之巧。”
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还用蜡塑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秃鹰、鸳鸯、等动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磨喝乐是旧时民间七夕节的儿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为传荷叶半臂衣裙,手持荷叶。每年七月七日,在开封的“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其实宋朝稍晚以后的磨喝乐,已不再是小土偶了,相反的,越作越精致。磨喝乐的大小、姿态不一,最大的高至三尺,与真的小孩于相上下。制作的材料则有以象牙雕镂或用龙延佛手香雕成的,磨喝乐的装扮,更是极尽精巧之能事,有以彩绘木雕为栏座,或用红砂碧笼当罩子,手中所持的玩具也多以金玉宝石来装饰,一对磨喝乐的造价往往高达数千钱。
七夕节习俗的英语(汇总19篇)篇十
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慧和技巧,故称“乞巧”。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二、自然崇拜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祭拜七姐神
胶东地区,有祭拜七姐神的习俗,年轻女子常喜欢在七夕节着新装,聚一堂,月下蒙结七姐妹。有的还唱“天皇皇地皇皇,俺请七姐姐下天堂。不图你地针,不图你的线,光学你的七十二样好手段。”还竞赛穿针引线,争得巧手之名。
漂针试巧
七月七日,为“女节”。少女咸以盂盛水向日,中漂针,照水中之影,以试巧,复陈瓜果,争相“乞巧”。
种巧菜作巧花
山东荣城有二种活动,一种是“巧菜”,即少女在酒杯中培育麦芽,一种是“巧花”。也是由少女用面粉塑制各种带花得食品。
结扎巧姑、种豆苗青葱、占卜巧拙、穿针引线、剪窗花
陕西黄土高原地区,在七夕节的夜晚也有举行各种乞巧活动的风俗,妇女们往往要结扎穿花衣的草人,谓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还栽种豆苗、青葱,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葱,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来占卜巧拙之命,还穿针走线,竞争高低。同时还举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动。
净水视影定验巧拙
江苏一带的乞巧活动是取净水一碗于阳光下曝晒,并露天过夜。即捡细草棒浮于水中,视其影来定验巧拙。也有许多青年女子采用小针看水底针影来应验智愚的。其他地区的汉族也多采用这种方式来应验巧拙智愚。
用蜘蛛乞巧
浙江、安徽等地用蜘蛛乞巧的方式:在小盆或小盒中放入蜘蛛,次日晨看其结网地疏密来定巧拙。
接露水
浙江农村,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传说七夕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种生求子
种生求子是七夕节中旧的习俗,实际上是信仰之一种。在节日前利用若干种植物,如小麦、绿豆、小豆、豌豆等,放在器皿浸水,生芽数寸后,于七夕即日用红蓝彩线束扎起来,作为一种得子得福的象征。还用蜡塑各种形象,放在水上浮游。
树液洗头发、花草染指甲
许多地区的年轻姑娘,喜欢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传说不仅可以年轻美丽,而且对未婚的女子,还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数女子与儿童们,在节日娱乐中的一种爱好,也与生育信仰有密切的关系。
七夕储水 红头绳七个结
广西某些地区有七夕储水的习俗,认为双七水洗浴能消灾除病,体弱多病的孩子,也常在此日将红头绳结七个结,戴在脖子上,祈求健康吉祥。
吃巧食
七夕节的饮食风俗,各地不尽相同,一般都称其为吃巧食,其中多饺子、面条、油果子、馄饨等为此节日的食物。吃云面,此面得用露水制成。吃它能获得巧意。还有许多民间糕点铺,喜欢制一些织女人形象的酥糖,俗称、“巧人”“巧酥”,出售时又称为“送巧人”,此风俗在一些地区流传至今。
七夕节习俗的英语(汇总19篇)篇十一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
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有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此种瓜果称为“花瓜”。
共
2
页,当前第。
2
页
1
2
七夕节习俗的英语(汇总19篇)篇十二
闽南七夕活动名称和内容都取“七”数。祭祀的果品七样,香花和化妆品七份,摆供的筷七双、酒杯七只,“七娘桥”七顶,“七娘亭”内布置七个坐位,节日叫做“七娘妈生日”等等。
漳州城区及一些县(区),七夕要吃“白酒”(甜酒酿),一些地方则吃糯米饭。闺中少女可在此夜卜问婚姻、前途等事。女孩穿耳有的也在七夕进行。
一些地方称七月七日为“婆姐生”。家中有未满16岁小孩的,父母将糖饭、海蟹、芋头、韭菜、龙眼、石榴摆在孩子睡的床上祭拜“床神”,并焚烧印有喜鹊和石榴的“乌银花纸”,祈祷孩子平安、聪明,健康成长。
在漳州南靖县,七夕节有一种特殊的风俗,就是家家户户都要吃草粿,草粿是由艾草、三叶针、山龙眼、菜瓜叶等7种草药研磨成粉与米浆一起做成。
漳州东山人过七夕别具一格,家家户户“拜老婆”。七夕这一天,岛上家家户户一定会买上两样东西:一是石榴,二是“小管”(鱿鱼)。
中午时分,米饭、“小管”外加几个石榴,是“拜老婆”不可或缺的东西。“拜老婆”地点就在卧室里的大床上,把上述3样摆在床中央再行祭拜。
漳州诏安县,有一种特殊的风俗,就是家家户户都要吃甜糯米饭,也就是当地俗称的“糖饭”。相传在七夕这天,用“糖饭”来祭拜“床公婆”,可以让夫妻恩恩爱爱、甜甜蜜蜜。
七夕节习俗的英语(汇总19篇)篇十三
根据介绍,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在道滘每当七月初六,乡村各处人家和庙宇都会自制各式手工艺品,备好鲜花、生果、贡案供人往观赏、祈福。在这户人家有姨家中,也迎来了大批的市民。今年已经70多岁的有姨告诉记者,这台贡案已经摆了十几年,每年都会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元素,为了迎接这个节日,她和其他“巧婆”们从3月份开始做准备了,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双手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传承道滘的传统文化。
目前该镇各村的民间老艺人正积极制作特色贡案,迎接“乞巧节”的到来。今年76岁、连续5年夺得贡案评比第一的周金洪老人与老伴,代表望东村以奥运蔬菜基地为主题,制作了一台长7米、宽2米的特色贡案。这台贡案所采用的材料均来自生活中废旧物品或现有的材料。据老人透露,届时贡案除了有各种形态逼真的艺术品外,奥运蔬菜将以真身出现在贡案上。目前,大部分村制作的贡案已经基本成形。活动举办期间,该镇将专门派出评委团为21台特色贡案进行评比。
在民间老艺人们准备贡案的同时,望牛墩镇的孩子们则以另一种欢快的方式迎接七夕的到来。据了解,该镇七夕“非遗”传承人——65岁的陈杰芳和78岁的黄研老人,以讲座的形式将乞巧文化送进校园。
除了“拜七姐”、“拜董永”等传统习俗外,东莞部分镇街今年还利用这个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办起了相亲大会,用相亲的方式为青年寻找真爱。
20xx年七夕当天,一个主题为“携手龙凤,寻找真爱”的大型相亲活动在全国首个4a级婚庆主题旅游景区凤岗龙凤山庄影视度假村隆重举行。在活动现场,主办方挂出了相亲人员的基本信息,方便活动参与者了解心仪对象,除此之外,单身男女还可以在现场邀请心仪对象走上舞台,共同参与趣味十足的互动游戏,加深对彼此的认识和了解。在活动的缘分速配环节,相亲人员还勇敢地对心仪对象进行告白。
经过互动游戏和现场表白等环节后,最终有20对单身男女在现场成功牵手,他们不仅获得了进一步交往的机会,还获得了主办方提供的泰国六天五夜游等相关礼品。有机会找到另一半,还有奖品拿,这让参与相亲活动的青年男女开心不已。
七夕节习俗的英语(汇总19篇)篇十四
七夕兰夜,拜月前先沐浴。树液洗发恐怕现在不大容易,毕竟切树皮萃树液要被视为环保的反例,因此取其意摘采几片树叶放入浴汤中就可以了。沐浴毕,换上轻盈的夏季盛装,推荐民族传统服装汉服,轻盈的纱质裙衫比较符合祭月的气氛。最好姐妹几人聚集户外,设小几案、上置简单时令水果、七夕巧果等,焚香袅袅,轻衫飘飞,静默地对月倾诉心愿。
穿针应巧最传统的乞巧活动是穿巧针。古时的巧针一般是多孔针,而现在还有待商业开发。现在可将七枚针合并在一起,一次穿过就算胜利。
喜蛛验巧各人将自己准备的小蜘蛛一只(鉴于晚上抓不太容易,建议事先准备)放在盒子里,一边盖上盖,一边念:七夕织女赐新妆,挑来蛛丝盒中藏。明朝结成玲珑网;试比阿谁称巧娘等第二天观看织网情形。如果又圆又密就是巧兆啦。注意:记得将可怜的小蜘蛛及时放生。
染指甲:对于女孩子,可以动手用天然的方式染指甲。凤仙花染出的丹蔻不仅环保,也要比有机化合物的指甲油有趣味多了。方法很简单:准备一些明矾,细细研磨成粉末,与捣碎成泥的凤仙花瓣和在一起,敷在指甲上,用布条固定裹好,2天左右就可以了,其间可换敷几次,也让指头透透气。
做泥塑:作为对先人风俗的承袭,做磨喝乐泥偶自然是经典的七夕节物手工。节日的休闲不必总是寄托于商业购买,自己动手学泥塑工艺,本身就是非常有意思的娱乐活动。磨喝乐是佛教护法神的一种,查其貌塑其形,顺带还学习了佛教知识,何乐而不为?自然,泥塑人偶皆为七夕玩具,造型空间本就没有边缘,自己做,和爱人一起做,手把手带小孩子做,泥巴弄到了脸上,快乐留在了心里。商业者也可以开发,让更多更丰富的七夕节日人偶玩具回到我们的街市,回到我们的心中。
古时流传有凑齐七位姐妹在月下义结金兰的习俗。据说这天夜里结盟的姐妹会友谊长久。
今夕何夕,见此良人?上元的灯海,七夕的星夜,都是女孩子难释的情怀和记忆。柳永词,七夕景。愿天上人间,占得欢娱,年年今夜七夕是天下有情人的节日,ggmm们,该怎么过节还用说吗?嗯,不过,我还是多嘴推荐一番:树液洗发、花草染甲,自然更加浪漫温馨。
七夕节习俗的英语(汇总19篇)篇十五
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捉蜘蛛放入盒子内,第二天看看,如果结的的圆网,说明得巧了多,反之则认为得巧少。
将针投到水中,看针在水底的影子,如果形成鞋、鸟兽之类的就乞巧成功,如果影子粗的像锤子、细的如发丝就失败了。
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
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
还用蜡塑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秃鹰、鸳鸯、等动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贺牛生日”。因为传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
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其实为牛庆生体现了农耕时代人们对牛的感恩之心,在昔日,农家如果没有一头牛,日子该是何等的艰辛!
七夕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七夕节习俗的英语(汇总19篇)篇十六
每逢七夕,温州民家女子便在庭院中陈列各种瓜果、糕饼,面对天穹穿针引线,向织女乞求智巧,曰“乞巧”。此俗已废。民间还有七夕吃“巧食”习俗。“巧食”系米粉拌红糖、蘸芝麻制成,有舌形、指形等。人们是夜把“巧食”抛在瓦背上,酬谢喜鹊搭桥之功,并望多给人间报喜。
七夕节,温州民间有吃麻巧和红豆饼的习俗。爷爷奶奶们会把亲手做的“巧食(麻巧)”送给孙儿孙女们,并刻意把巧食做成手指状,祝愿孩子们长大都有一双巧手。过去,温州人凡在这一天出生的,也会给取一个带“巧”的名字,比如男娃叫“阿巧”、“巧弟”,女娃叫“巧姐”、“巧妹”等。
龙湾舅舅给外甥送巧食
七夕节,当地一般是舅舅给外甥送礼,包括米饼、九层糕、巧食等物品。以前在农村,家家户户在七夕前几天就开始忙开了,磨米粉,制作这些送礼的点心,一些大户人家也会从糕饼店直接购买。
不过,在龙湾一带,当地人将巧食改称为“巧舌”(如市区称鸭舌),因为“食”字的本地话谐音折本的“折”(舌),反倒是“舌”字在本地话中和“赚”是同音。这和当地人重商的文化有密切关系,尤其在永嘉场一带(永强旧称)表现得特别明显。
有些人家还会将脸盆里装满水,放在瓦背上,第二天早上拿下来洗手洗眼睛,表示洗了以后会眼明手快。
孩子们则会在天井铺上竹板床,一边听长辈给他们指认天河、牛郎星、织女星,一边等着看牛郎织女相会,不过常常等着等着就睡着了,第二天醒来就十分懊恼,互相发誓明年一定得坚持不睡觉,观赏这一奇景,十分有意思。
乐清七月七,送巧人儿
乐清有“七月七,送巧人儿”的习俗,也是一个长辈给晚辈送礼的节日。
以前,我曾经听说清末时期,乐清本地有很多大户人家的小姐到了七夕晚上,会用彩线穿针乞巧的。不过,普通人家一般就是在七夕晚上,大人们摇着蒲扇,坐在道坦里,教孩子念一些和七夕相关的儿歌,如“天上星、亮晶晶;七月七,巧人(方言音‘能’)大家分。巧人分成双。园里种株瓜;糍麻少,分阿嫂,糍麻多,分阿大(音‘豆’)。园里种株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泰顺七夕拜马仙
每年七月初七,泰顺家家户户都会组织年轻人祭祀马仙。马仙是从丽水一带传来的,也称马仙娘娘、马天仙、马氏三显真仙娘娘等。据民间传说和《景宁县志》记载,马仙原本是丽水市(古称处州)景宁县鸬鹚乡人,因其孝顺父母,受到朝廷(唐代)敕封,为“唐孝妇”,人们于此建马天仙殿,作为求子的地方。
七夕清晨五六点,祭祀的人就带着祭品去马仙宫,除了传统的香烛外,还要带上时令水果、鱼鲞、鸡蛋、肉、茶叶、酒等物品,最重要的是要带上一种叫“明尖”的年糕制品,这种用米粉制成的糕点原来是做成小人状的,现在会做成圆锥体、鹤形等各种形状,一般会带上三五个,但也有人家特意做个特大的年糕,这种年糕制作不易,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如果做得不好就容易开裂,从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七夕求巧的寓意。
马仙宫还会有社戏表演,意思是“请神看戏”,通常会演一个早上。中午,祭祀结束后,大家将祭品带回家分给孩子们吃,求个吉祥如意,女孩子们还会求心灵手巧。有去祭祀的人家还会请客人到家里来吃祭品。
泰顺的孩子对周时,还会在孩子的手上系上红绳,男孩系左手,女孩系右手,当地称为“绑蹄”,到第二年七夕节当天,再将红绳取下,主要就是希望小孩子的手以后能拿笔稳一点,做事手巧一点。
洞头:扎七星亭、拜七仙女
全国各地的七夕节风俗多半和牛郎织女有关。而洞头的七夕节在经历漫长的历史发展后融入了更多的民俗元素,除具有情人节元素外,更具有儿童节、成人节、乞巧节、女儿节、祈福节、感恩节的成分,其中儿童节、成人节的成分最重,这也和洞头特殊的地理环境,渔业生产的高危险性有关,要求青少年必须早日成人,承担起家庭和社会责任,有十分鲜明的渔村特色。
1、杭州;七夕赛巧
坎山镇有个千年古寺地藏寺,当地百姓在七夕之夜都自发地来到地藏寺宿山祈愿,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坎山百姓过七夕的另一内涵则是“七夕赛巧”文化。
家家户户都祭星乞巧——在庭院中放一根巧杆,上面挂着花边,八仙桌上也放着精美的花边,桌子中间摆放着时令水果——“藕断丝连”的莲藕、“甜甜蜜蜜”的方柿、“多子多福”的石榴、“巧果如心”的水菱和一碗清水。乞巧结束后便是女孩们的“赛巧”活动。穿针引线,挑织花边,姑娘少妇现场比试,其乐融融。
2、金华:杀公鸡
在浙江金华一带,七月初七家家都要杀一只公鸡。意为这夜牛郎织女相会,若无公鸡报晓,便能永远不分开。
七夕这天,农家少女会取黄荆柴及乌桕叶捣汁洗发,让一头秀发乌黑发亮,美若仙女;家中女子于七七之夜,设香案陈列瓜果糕点于庭院,遥拜七仙女,向其乞巧。女孩们会静卧葡萄架或梧桐树下,听牛郎织女窃窃私语;姑娘们还会用指甲花涂染指甲,打扮窈窕,吸引眼球。
3、衢州:冲洗净身
每年七夕,柯城区九华乡关溪村村民都会敲锣打鼓、放鞭炮、抬佛,热闹地举行庆祝活动。当天,村民都要用水冲洗自己身体,以求净身,意思是:消灾,老佛保佑,万事平安。关溪村七月七民俗庙会始于明代,这一民俗一直延续了几百年,周边村民每逢此时,也来关溪村参加民俗活动。
4、绍兴:南瓜棚下听悄悄话
在绍兴农村,七夕这一天,到了夜深人静之时,许多少女都会悄悄地躲在暗处,偷听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时说的悄悄话,俗称“听天语”。据说,凡是听到了他们相会时说的悄悄话的女子,日后必定能得到千年不渝的坚贞爱情。
七夕节习俗的英语(汇总19篇)篇十七
七夕节又叫乞巧节,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
起初的乞巧节并不是为了纪念牛郎织女的爱情,而是纪念织女这个人的,民间称“七姐”。因而七夕节首先是女子的节日,而织女被视为纺织女神,是古代女子崇拜的对象,凡间女子便在七月初七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当然也免不了求赐美满姻缘,得一如意郎君。
据《东京岁时录》载:“七夕家家锦彩,结为乞巧棚。”其盛况可见一斑。“乞巧”活动,其实就是向织女乞求智巧。
汉代就已有乞巧习俗;南北朝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到唐代这一习俗尤盛,以丢针卜巧,即取清水一碗曝晒与日光下,然后丢枚小针浮于水面,看水底的针影形状以卜验投针女子智愚巧拙。
到了明清,七夕节又演变为“七娘会”,就是由七位姑娘邀约一起,用通草、彩纸、米面等为材料,包成各式花果人物、宫室器玩,于七夕晚上陈列在庭前八仙桌上,供游人评赏,然后一起比赛穿针、祭拜织女。
乞巧节有什么含义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乞巧节的风俗活动
喜蛛应巧
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时。
投针验巧
明《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
拜织女
“拜织女”纯是少女、少妇们的事。她们大都是预先和自己的朋友或邻里们约好联合举办。约好参加拜织女的少妇、少女们,斋戒一天,沐浴停当,准时都到主办的家里来,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默念自己的心事。
吃巧果
七夕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
七姐诞
广州旧时过七巧节非常热闹。姑娘们预先备好各种奇巧的玩品,用通草、色纸、芝麻、米粒等,制成各种花果、仕女、器物、宫室模型等物。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
妇女洗发
妇女七夕洗发,也是特别的习俗。在湖南、江浙一带都有此记载。女性在这天沐发,也就有了特殊意义,代表用银河里的圣水净发,必可获得织女神的护佑。还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兰夜斗巧
起源于汉朝宫廷的游戏,汉高祖爱妃戚夫人的宫女贾佩兰在离开宫中嫁给扶风人段儒为妻后,经常跟人们谈起在汉宫七夕的事。她说:“汉宫在每年的七月七日,首先在百子池畔,奏于阗乐之后,就用五色彩缕,互相绊结起来,叫做‘相怜爱’。随后,宫中的宫娥彩女们,一起到闭襟楼上,大家学习穿七巧针乞巧。而有个叫徐婕妤的宫女,可以把生的菱藕雕刻成各种奇花异鸟呈献给皇上,皇上把这些小玩意在晚上随手放置在宫中的桌角上让宫女们摸黑寻找,这种游戏就叫做‘斗巧’。
种生求子
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还用蜡塑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秃鹰、鸳鸯、等动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为牛庆生
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贺牛生日”。因为传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
晒书晒衣
据载,司马懿当年因位高权重,颇受曹操的猜忌,有鉴于当时政治的黑暗,为求自保,他边装疯病躲在家里。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个亲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时值七月七日,装疯的司马懿也在家中晒书。令史回去禀报魏武帝,魏武帝马上下令要司马懿回朝任职,否则即可收押。司马懿只乖乖的遵命回朝。另有一种人,在乱世中,以放浪形骸来表达中的郁闷。他们藐视礼法,反对时俗。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卷二十五说,七月七日人人晒书,只有郝隆跑到太阳底下去躺着,人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晒书”。这一方面是蔑视晒书的习俗,另一方面也是夸耀自己腹中的才学。晒肚皮也就是晒书。汉代晒衣的风俗在魏晋时为豪门富室制造了夸耀财富的机会。名列“竹林七贤”的阮咸就瞧不起这种作风。七月七日,当他的邻居晒衣时,只见架上全是陵罗绸缎,光彩夺目。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旧的衣服,有人问他在干什么,他说:“未能免俗,聊复尔耳!”由这几则小故事看来,就知道当时七夕晒书、晒衣的风俗有多盛了。
拜魁星
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魁星爷就是魁斗星,廿八宿中的奎星,为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也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状元时称“大魁天下士”或“一举夺魁”,都是因为魁星主掌考运的缘故。
根据民间传说,魁星爷生前长相奇丑,脸上长满斑点,又是个跛脚。有人便写了一首打油诗来取笑他:不扬何用饰铅华,纵使铅华也莫遮。娶得麻姑成两美,比来蜂室果无差。须眉以下鸿留爪,口鼻之旁雁踏沙。莫是檐前贪午睡,风吹额上落梅花。相君玉趾最离奇,一步高来一步低。款款行时身欲舞,飘飘度处乎如口。只缘世路皆倾险,累得芳踪尽侧奇。莫笑腰枝常半折,临时摇曳亦多姿。
然而这位魁星爷志气奇高,发愤用功,竟然高中了。皇帝殿试时,问他何脸上全是斑点,他答道:“麻面满天星”;问他的脚为何跛了,他答道:“独脚跳龙门”。皇帝很满意,就录取了他。
另一种完全不同的传说,说魁星爷生前虽然满腹学问,可惜每考必败,便悲愤得投河自杀了。岂料竟被鳖鱼救起,升天成了魁星。因为魁星能左右文人的考运,所以每逢七月七日他的生日,读书人都郑重的祭拜。
染指甲
染指甲系流传在中国西南一带的七夕习俗,四川省诸多县志以及贵州、广东两地,也有此风。许多地区的年轻姑娘,喜欢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不仅可以年青美丽,而且对未婚的女子,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数女子与儿童们,在节日娱乐中的一种爱好,也与生育信仰有密切的关系。
结扎巧姑
陕西黄土高原地区,在七夕节的夜晚也有举行各种乞巧活动的风俗,妇女们往往要结扎穿花衣的草人,谓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还栽种豆苗、青葱,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葱,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来占卜巧拙之命,还穿针走线,竞争高低。同时还举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动。
七夕节习俗的英语(汇总19篇)篇十八
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因此七夕节的习俗之一就是穿针乞巧。古代有乞巧市,非常热闹,大家会在乞巧市购买自己所需要的乞巧物品,亲手缝制服装。现代很多女孩也会购买五彩丝线等,穿针引线缝制自己所需的服装,可以用精巧的双手打造成各种各样的衣服等,展现了自己的聪慧才智。
七夕节的习俗之二,种生求子。在家中种粟米、绿豆、小豆等种在土里或是盛放着的水的碗里,长出翠绿的芽,再用彩色的绳子扎成一束,称为种生。这是古代人“求子”的一种方式,虽然现代年轻人并不常见,但是很多中老年人也会沿袭这种方式,希望家中早添新丁。
七夕,原名为乞巧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汉代画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图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七夕的来源是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故事,在这一天过节的情侣们,相信也是对当下的这份感情十分珍惜和爱护。
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草木飘香,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横贯南北,争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人们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过去婚姻对于女性来说是决定一生幸福与否的终身大事,所以,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静人深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七夕节习俗的英语(汇总19篇)篇十九
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在山东济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动很简单,只是陈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而鄄城、曹县、平原等地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类似的乞巧习俗。如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女孩对月穿针,以祈求织女能赐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开盒如已结网称为得巧。
而在绍兴农村,这一夜会有许多少女一个人偷偷躲在生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静之时如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这千年不渝的爱情。
为了表达人们希望牛郎织女能天天过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在浙江金华一带,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杀一只鸡,意为这夜牛郎织女相会,若无公鸡报晓,他们便能永远不分开。
在广西西部,传说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寿。此水名“双七水”,人们在这天鸡鸣时,争先恐后地去河边取水,取回后用新瓮盛起来,待日后使用。
广州的乞巧节独具特色,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从初六晚开始至初七晚,一连两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一切都安排好后,便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七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