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教学工作计划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确保教学过程能够顺利进行。教学工作计划的编写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范文,供大家参考。
教案必修第一册和必修第二册(专业13篇)篇一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匀速圆周运动。
2、理解什么是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
3、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
1、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
2、什么是匀速圆周运动。
3、线速度、角速度及周期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对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
讲授、推理归纳法。
五、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文件大小:59k文件格式:doc下载地址:击本地免费下载地址
教案必修第一册和必修第二册(专业13篇)篇二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思路和过程.?
2.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含义并会推导万有引力定律.?
3.知道任何物体间都存在着万有引力,且遵循相同的规律.?
二、教学重点。
1.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
2.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公式.?
三、教学难点。
1.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
1.对万有引力定律的推理――采用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方法.?
2.对疑难问题的处理――采用讲授法、例证法.?
五、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节课的内容,回答如下问题:?
1.行星的运动规律是什么??
文件大小:47k文件格式:doc下载地址:击本地免费下载地址
教案必修第一册和必修第二册(专业13篇)篇三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形变的概念,了解弹力是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
2.能够正确判断弹力的有无和弹力的方向,正确画出物体受到的'弹力。
3.掌握利用胡克定律计算弹簧弹力的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
1.弹力是在物体发生形变后产生的,了解弹力产生的原因、方向的判断和大小的计算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弹力的有无和弹力方向的判断是教学中学生较难掌握的知识,在教学中应加以注意。
三、教具。
1.演示形变用的橡皮泥、棉线、泡沫塑料、木板、弹簧、木块、激光器、平面镜等。
2.演示胡克定律用的带长度刻度的木板,弹簧、钩码等。
四、主要教学过程。
文件大小:33k文件格式:doc下载地址:击本地免费下载地址
教案必修第一册和必修第二册(专业13篇)篇四
一、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掌握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
2.牛顿第三定律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在这一节课中要充分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学会物理学研究现象、总结规律的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教学的重点是认识并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学生不应把对它们的'认识只停留在大小和方向上。学生应该掌握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正确判断。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与平衡力的关系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学生常常把这两种力混淆。两个相互作用力是大小相等的,但对两个物体产生的效果往往也是不同的,要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解决学生头脑中不正确的认识。
三、教具。
1.演示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为弹力的小车、弹簧片、细线;
2.演示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为摩擦力的三合板、遥控玩具汽车、玻璃棒;
3.演示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为静电力的通草球、橡胶棒、毛皮、玻璃棒、丝绸;
4.演示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为磁场力的小车、磁铁等;
5.演示两个学生间相互作用力的小车、绳;
6.演示相互作用力大小关系的弹簧秤。
四、主要教学过程。
文件大小:31k文件格式:doc下载地址:击本地免费下载地址。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案必修第一册和必修第二册(专业13篇)篇五
1、理解什么是速度-时间图象(v-t图象),知道如何用图象表示速度和时间的关系.
2、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及其物理意义.
3、知道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和非匀变速直线运动.
二、重点难点。
重点: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
难点:对图象物理意义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画出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象。
点评、注意横坐标、纵坐标的内容是否标注完整、规范。
(二)引出新课,安排学生阅读课文。
如果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用纵轴表示速度,横轴表示时间,就可以作出速度-时间图象(v-t图象),以便直观地表达运动质点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阅读课文第27页第四节。
(三)讨论、学习新课。
1、v-t图象和s-t图象的坐标建立有什么区别?
・――纵坐标不一样。
1、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怎样的?
――与横轴平行的直线,直线与纵轴(v)的截距表示速度的大小.
用微机系统在屏幕上打出教材第27页图2-15。
文件大小:42k文件格式:doc下载地址:击本地免费下载地址
教案必修第一册和必修第二册(专业13篇)篇六
1.在物理知识方面要求:
(1)了解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
(2)自由落体产生的条件;
(3)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
(4)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定量)。
2.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通过相关物理量变化规律的学习,培养分析、推理能力。
3.渗透物理方法的教育,运用理想化方法,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抽象出物理模型――自由落体,研究物体下落在理想条件下的运动。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是使学生掌握自由落体的速度和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自由落体的特征是初速度为零,只受重力作用(物体的加速度为自由落体加速度g)。
2.难点是演示实验的技巧及规律的得出,介绍伽利略的实验验证及巧妙的推理。
三、教具。
1.自由落体演示仪及附件,计算器。
2.硬币(一元)两枚,薄纸袋(恰好可装下硬币),抽气机,牛顿管。
3.投影仪、投影片、彩笔。
四、主要教学过程。
文件大小:43k文件格式:doc下载地址:击本地免费下载地址
教案必修第一册和必修第二册(专业13篇)篇七
1.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
(1)知道平抛运动形成的条件;
(2)掌握平抛运动的分解方法及运动规律。
2.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平抛物体运动的特征,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通过对教材上所附彩图“平抛物体的闪光照片”的分析,或对平抛运动录像片的慢放分析,启发学生:处理物理问题可以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来弥补我们感官功能上的不足,从而创造出新的研究方向和创造新的测量仪器。
3.利用已知的直线运动的规律来研究复杂的曲线运动,渗透物理学“化曲为直”、“化繁为简”的方法及“等效代换”的思想。
二、重点、难点分析。
2.平抛运动是怎样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这是难点,也是教学的重点。
三、教具。
1.演示平抛的物体与自由落体同时落地:
平抛与自由落体实验器(包括两个不同颜色、同样大小的小球、小锤、支架等);
2.演示平抛运动和它的两个分运动:
平抛竖落演示器(包括电源、三个钢球)。
3.分析实验数据。
(1)平抛物体的闪光照片(课本彩图)、刻度尺、铅笔;
(2)演示实验2的录像片(有慢放镜头)。
4.分析平抛分运动。
cai课件(能分析演示水平匀速运动和竖直自由落体运动;也能演示第三册(选修)p.63习题(8)描述的现象)。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文件大小:47k文件格式:doc下载地址:击本地免费下载地址
教案必修第一册和必修第二册(专业13篇)篇八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牛顿定律的适用范围;2、了解经典力学在科学研究和生产技术中的广泛应用;3、知道质量与速度的关系,知道在高速运动中必须考虑速度随时间的变化。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三、德育目标:通过对牛顿运动定律适用范围的讨论,使学生知道物理中的结论和规律一般都有其成立的适用范围。教学重点: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范围。教学难点:高速运动的物体,速度和质量之间的变化关系。教学方法:阅读法、归纳法、讲练法教学用具:投影仪、投影片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自从17世纪以来,以牛顿定律为基础的经典地学不断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典力学在科学研究和生产技术中有了广泛的应用,从而证明了牛顿运动定律的正确性。但是,牛顿运动定律也不是万能的,它也有一定适用范围,那么牛顿运动定律在什么范围内适用呢?二、新课教学:(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知道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范围。2:了解经典力学在科学研究和生产技术中的广泛应用。3:了解质量之间的关系。(二)学习目标完成过程:1: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范围:(1)指导学生阅读p67页课文;(2)用投影片出示思考题:a:对于宏观物体,牛顿运动定律在什么情况下适用?在什么情况下不适用?b:牛顿运动定律对微观粒子适用吗?(3)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总结:a:牛顿运动定律对于处理宏观低速运动问题是完全适用的;b:但对于接近光速时宏观物体的高速运动问题,牛顿运动定律已不再适用。原因:20世纪初,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他指出物质的质量要随速度的增大而增大,而在经典力学中,认为质量是固定不变的。c: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出现,又说明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是更加深入了,而不表示经典力学失去意义。d:牛顿运动定律对微观粒子不再适用。2:对牛顿运动定律一章进行小结:(用复合投影片逐步展示本章的知识要点)三: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牛顿运动定律只适用于低速运动的宏观物体,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牛顿运动定律失去了它的意义。四、作业:阅读课文并小结本章。五、板书设计:
教案必修第一册和必修第二册(专业13篇)篇九
一、教学目标。
1.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
(1)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文字内容和数学公式;
(2)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
(3)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是怎样定义的。
2.以实验为基础,通过观察、测量、归纳得到物体的.加速度跟它的质量及所受外力的关系,进而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概括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实验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对物体的a、f、m三个物理量进行研究;运用列表法处理数据,使学生知道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认识到由实验归纳总结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的重点内容是做好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读取数据,从而有说服力地归纳出a与f和m的关系,即可顺理成章地得出牛顿第二定律的基本关系式。因此,熟练且准确地操作实验就是本课的关键点。同时,也只有讲清实验装置、原理和圆满地完成实验才能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学研究的方法,才能达到掌握方法、提高素质的目标。
2.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简单完美,记住并不难。但要全面、深入理解该定律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和相互关联;牢固掌握定律的物理意义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对学生来说是较困难的。这一难点在本课中可通过定律的辨析和有针对性的巩固练习加以深化和突破,另外,还有待在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应用过程中去体会和理解。
三、教具。
文件大小:48k文件格式:doc下载地址:击本地免费下载地址。
文档为doc格式。
教案必修第一册和必修第二册(专业13篇)篇十
3、会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解决有关平衡问题.。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应用力的矢量合成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合成、力的分解的能力.。
2、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推理能力.。
三、情感目标。
1、教会学生用辨证观点看问题,体会团结协助.。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2、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在实际中的应用,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对于不同类型的平衡问题,如何依据平衡条件建立方程,对于学生来说是学习中的难点.(平衡系统中取一个物体为研究对象,即隔离体法处理;取二以上物体为研究对象,即整体法处理.建立方程时可利用矢量三角形法或多边形法的合成和正交分解法来处理.)。
教法建议。
2、本节例题代表了两种典型的静力学问题.建议教学中引导学生做出小结.。
--方案。
一、平衡状态。
注意:
二、共点力。
如果几个力的作用点相同,或作用线(或反向延长线)交于一点,这几个力就叫做共点力.。
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解物体的平衡问题的程序是:确定平衡体,作出受力图,正交分解好,定向列方程.。
第二步进行受力分析,作出研究对象的受力图.这一步是解题成败之关键,务必细致周到,不多不漏.(判断分析的力是不是正确,可用假定拆除法和条件法来处理)。
此文章共有2页第12页。
教案必修第一册和必修第二册(专业13篇)篇十一
(3)知道速度是矢量.
2、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明确瞬时速率,知道速率和速度的区别.
3、初步运用极限思维方法理解瞬时速度.
二、重点难点。
重点:速度概念。
难点:对瞬时速度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1、多媒体演示不同物体的运动,引出速度概念。
百米竞赛。
汽车的运动。
火箭的运动。
文件大小:42k文件格式:doc下载地址:击本地免费下载地址
教案必修第一册和必修第二册(专业13篇)篇十二
3、会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解决有关平衡问题.。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应用力的矢量合成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合成、力的分解的能力.。
2、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推理能力.。
三、情感目标。
1、教会学生用辨证观点看问题,体会团结协助.。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案必修第一册和必修第二册(专业13篇)篇十三
如果物体保持静止或者做匀速直线运动,则这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由此可见,平衡状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静态平衡状态,此时,物体运动的速度,物体的加速度;另一种是动态平衡,此时,物体运动的速度,物体的加速度。
注意:
二、共点力。
如果几个力的作用点相同,或作用线(或反向延长线)交于一点,这几个力就叫做共点力.。
从牛顿第二定律知道,当物体所受合力为零时,加速度为零,物体将保持静止或者做匀速直线运动,即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因此,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是合力为零。
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解物体的平衡问题的程序是:确定平衡体,作出受力图,正交分解好,定向列方程。
第一步确定研究对象,根据题意将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或结点作为研究对象,通常用隔离体法将确定的研究对象从它所处的环境中隔离出来.但有时要将研究对象连同它的关联物一起作为研究系统(整体法),反而运算方便,请注意研究下文将要给出的例题。
第二步进行受力分析,作出研究对象的受力图.这一步是解题成败之关键,务必细致周到,不多不漏.(判断分析的力是不是正确,可用假定拆除法和条件法来处理)。
第四步根据物体平衡的充要条件列出平衡方程组,运算求解.对结论进行评估.必要时对结论进行讨论.高中一年级物理教案《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