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作文能够通过巧妙的结构安排和线索铺设,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通过阅读优秀作文范文,可以开阔自己的写作思路和丰富自己的写作素材。
美味的月饼初中(优秀17篇)篇一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廷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划,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起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来越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一些地方还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习俗明代起有大量关于月饼的记载,这时的月饼已是圆形,而且只在中秋节吃,是明代起民间盛行的中秋节祭月时的主要供品。《帝京景物略》曰:“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饼必圆。”“家设月光位于月所出方,向月而拜,则焚月光纸,撤所供,散之家人必遍。月饼月果,戚属馈相报,饼有径二尺者。月饼寓意团圆,也应该是明朝开始的。如果我们综合明朝有关月饼与中秋节民俗的资料来看,应该能够看出月饼取意团圆的历史轨迹:中秋节祭月后,全家人都围坐一起分吃月饼月果(祭月供品)。因为月圆饼也圆,又是合家分吃,所以逐渐形成了月饼代表家人团圆的寓意。
美味的月饼初中(优秀17篇)篇二
时间过得真快啊!转眼间已经是中秋节了。我刚走进金笔作文的教室里,就听见了一阵欢呼声,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跟着我去看看吧。
一上课,只见老师从一个盒子里拿出了两块又大又圆的月饼,同学们看着口水都要流下来了。月饼在灯光的照耀下,显得金灿灿的,月饼的表面雕刻着很精致的图案。看到这里,我第一时间想到了做月饼的`师傅该有多么的艰辛啊。仔细一看,月饼上面还镶嵌着“镜湖工厂”几个字。我轻轻一闻,一股浓浓的香味扑鼻而来,顿时,我的口水止不住地涌出来。我心想:这个月饼真香啊,一定很好吃!
正在这时,老师仿佛看出了我们的心思,她把月饼放到了一个大盘子里,“嗖嗖嗖”几声之后,两大块月饼就被切成了几小块儿。“哇!老师的刀功真厉害啊!”同学们不约而同地赞叹起来。老师给每人发了一小块儿,我拿着月饼仔细观察了一下,里面的馅大概有6种:花生米、瓜子仁、冰糖、黑芝麻、葡萄干和红绿色的果脯丝。原来这就是老师说的五仁月饼呀!我咬了一口,太香了,月饼在冰糖的甜腻中还带有一点酸,而且皮薄馅香、香甜可口、甜而不腻。
中秋节是一个团圆的节日,今天我们能和老师、同学们一起吃月饼,真的太幸福了。祝老师和同学们开开心心,幸福团圆!
美味的月饼初中(优秀17篇)篇三
在四大传统节日中,中秋虽然成型最晚,但影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中秋节的功能性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调整,并且贴近民众生活的需求。除夕、清明、端午,都与某些不安定的元素结合在一起,惟有中秋,围绕着“秋月”与“圆月”,形成了劳作实践与诗意栖居、况味自然与敦化人伦的完美融合,是中国古代少有的可以起到安顿精神的节日,虽然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节俗内容,但是能让中秋节保持自发传承的动力,是其在不同社会时期所表现与发挥出来的一以贯之的“社会功能性”。
从中唐到明清,“圆月”中贵人伦、重亲情的主题逐渐突出,形成了民众的情感认同空间。
节日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即使是同一个节日,在不同历史时期,它的文化功能也会根据不同的社会需求而发生相应变化。
学术界普遍认为中秋节肇始于中唐,依据是中唐开始出现了大量的文人赏月玩月诗。唐代的科举制让大量文人有机会通过考试进入朝廷为官,随之而来的,是为了科举考试和被举荐机会而产生的文人迁徙大潮。他们背井离乡,聚集在长安、洛阳、扬州等地,努力扩大自己的社交圈,期待着命运的垂青。玄宗八月十五游月宫的仙话在社会上开始传播后,文人们发现中秋满月最适宜“玩”,这一方面是为了附会“月宫仙境”,另一方面也是借赏月来抒发自身的人生境遇。于是以八月十五为时间点的“玩月诗”井喷似地出现了。
美味的月饼初中(优秀17篇)篇四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是全国人民的节日,每个地方习俗各不相同,但是都代表着对家乡的思念,寄托着人么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向幸福的彼岸。中秋节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美味的月饼初中(优秀17篇)篇五
明清之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一种新的道德价值思维方法正在破土而出,它所反映的是从“人的依赖性”到“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历史前进的方向。在这样的时代中,中秋的节俗就更加世俗化,《陶庵梦忆》卷5中就有相关记载。同时,与明清时代内收的社会形态一样,节日的内敛性开始显现,中秋由注重公共活动逐渐收拢到注重家庭内部的成员交流。正如《燕京岁时记》所云:“每届中秋,是时也,皓魄当空,彩云初散,传杯洗盏,儿女喧哗,真所谓佳节也”,表现出澄净清幽的天上圆月,围合宁静的院落,亲密和洽的亲人,三者在这一刻达到混融合一,亲人团圆成为中秋节俗的明确主题之一。《帝京景物略》中说:“女归宁,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团圆节也。”同时,重视亲友之间的人情往来,亲友之间要互送月饼、瓜果等过节的东西。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记》曰:“八月十五日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每个家庭成员在中秋夜因为团圆油然生出安全感、舒畅感和温馨感,即中秋赏月节俗伦理功能的根源所在。总体来看,明清之后中秋节俗的功利性内容显著增强了,节日表现的公共性与家庭性这两者之间所表现出来的内在张力,使得“圆月”中贵人伦、重亲情的主题逐渐突出,形成了民众的情感认同空间。
美味的月饼初中(优秀17篇)篇六
中国有好多的传统节日,也伴随着很多的传统美食,端午吃粽子,腊八吃腊八粥,过年吃饺子等等。而我最喜欢的就是中秋节的月饼了!每一年的中秋节我兴的事情就是能吃到好吃的、各式各样的月饼。月饼是我过中秋节不可缺少的东西。月饼它圆圆的,象征着团圆。反映的人们对家人团圆的美好愿望。 每年,我们家里都会收到很多不同口味的月饼。有冰皮月饼、伍仁月饼、凤梨月饼还有蛋黄白莲蓉月饼等既好吃又美味的月饼,听了都让人流口水。
我最爱吃的就是蛋黄白莲蓉月饼了!一口咬下黄亮亮、软松馨香的月饼,露出了金黄色的蛋黄。那味道,贼好吃!尤其是里面的蛋黄,口感醇正,色泽诱人。每年中秋节的时候,看着圆圆的月亮,吃着圆圆的月饼。那种感觉,这是好极了!
记得在上一年,我和爸爸妈妈外公外婆还有我的好朋友们,一起度过了那个愉快的晚上。那一天,在我们家楼上的露天的天台那,我们举行了一个中秋联欢会。我们有说有笑,赏着月亮,吃着月饼,还有我们自己想出的中秋词语接龙游戏。就在那一个中秋节的晚上,让我留下了许许多多的美好的回忆,也让我从此爱上了中秋节,爱上了月饼。
美味的月饼初中(优秀17篇)篇七
今天,陈老师首先请了两个同学上来表演怎么吃的,第一个是:王一达;第二个是:周子琛,他们上来后,陈老师说:“开始。”周子琛慢条斯理地把包装纸撕开,而王一达,却像一直猛兽使劲的撕,但是还是撕不开,他脸上流露出愤怒的表情,逗得我们捧腹大笑。周子琛把包装纸撕开后,用手一点一点地把月饼的外面一层撕下来,然后再慢慢地放进嘴里,这更是逗得我们哄堂大笑。王一达死了一会终于撕开了,他把月饼拿出来,分成两半,再把一半放进嘴里,说他像野兽也不太夸张。再看看周子琛,她还是慢条斯理的撕一点下来,慢慢地放进嘴里,真是淑女中的淑女哇。
他们表演完了后,陈老师叫我们自己吃。这是大家都拿出自己的月饼,大家的月饼真是各式各样,五花八门啊!有超大的月饼,有雪月的月饼,还有······大家把自己的月饼撕开,有的用了吃奶的劲才撕开,有的轻轻一撕就开了。我的同桌胡钰璇她去找刘芮汐借了了一把叉子,我本以为,她要用叉子把月饼划开。结果,使用叉子叉在月饼中间,把月饼叉起来,放在嘴里一咬,我看她的表情应该味道还不错吧!我的这个包装纸,像有钢铁不坏之身一样,怎么都撕不开,我用了九牛二虎之力只撕开了一个小口,最后,我愤怒了决定用“必杀技”牙齿咬,忽忽终于开了。我的月饼比较特别,像一个面包一样,但又像一个包子,哎,“四不像”。我从上面一咬,哇!有事肉松,有事牛肉!good!我的“四不像“没想到这么好吃!good!good!
文档为doc格式。
美味的月饼初中(优秀17篇)篇八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东坡一首《水调歌头》脍炙人口,写出了无数人在佳节之际倍感强烈的相思惆怅。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的传统佳节——中秋节。说起中秋节,大家首先便会想到拜月、赏月、吃月饼等习俗,但人们对这些中秋习俗大多却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那么,中秋节到底是如何产生、怎样变化的呢?它在日益现代化的今天又有哪些新的传承意义呢?本文拟对中秋节的起源、形成与演变进行分析,谈谈中秋节的现代传承和发展。
美味的月饼初中(优秀17篇)篇九
晚上,我们一家正在忙碌:我看书,妈妈拖地,爸爸学习。忽然我跑进房间,拿出月饼发起口令:“来来来,吃月饼!”一边大叫一边乱跑,妈妈大笑爸爸也大笑,异口同声道:“说到吃,你比谁都快。”我啍了一声,拿出昨天过节吃剩下的月饼,开始发了。
在我的'邀请下,爸妈都来了,我们一人拿一个,开始吃,并且越吃越有劲,我看他们这样,笑了:“都是吃货嘛。”我欢天喜地地从客厅拿出许多零食,开开心心地抱到阳台,妈妈哭笑不得,说:“你这是开零食聚会呢!?”我仔细打量着妈妈,又瞧瞧爸爸,正想说他们穿得不得体,妈妈打断了我说:“你别说了,越扯事儿越多,吃完月饼一起看月亮吧!”
昨晚月亮放假了没出来,今天该值班了吧?我啃着月饼抬头望望天,哇!月儿像玉盘一样,又圆又亮,爸爸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也许是真的吧。这时,我吃着月饼赏着月儿,不由想起李白的诗句:——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这个“中秋夜”,过得真爽快!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美味的月饼初中(优秀17篇)篇十
月饼通常是指人们在中秋节这个特定节日里吃的饼,通常为圆形。但现在已有各种各样的了。汉族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饮食习俗。据说起源于唐代。《洛中见闻》曾记载:中秋节新科进士曲江宴时,唐僖宗令人送月饼赏赐进士。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有诗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赞美月饼,从中可知宋时的月饼已内有酥油和糖作馅了。到了元代,相传人们曾利用馈赠月饼的机会,在月饼中夹带字条,约定八月十五夜,同时行动,杀死赶走蒙古“鞑子”。到了明代,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更加普遍。明·沈榜《宛署杂记》载:“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酌中志》说:“八月,宫中赏秋海棠、玉簪花。自初一日起,即有卖月饼者,……至十五日,家家供奉月饼、瓜果。……如有剩月饼,乃整收于干燥风凉之处,至岁暮分用之,曰团圆饼也。”经过元明两代,中秋节吃月饼、馈赠月饼风俗日盛,且月饼有了“团圆”的象征义。经清代到现代,月饼在质量、品种上都有新发展。原料、调制方法、形状等的不同,使月饼更为丰富多彩,形成了京式、苏式、广式等各具特色的品种。现在,月饼不仅是别具风味的节日食品,而且成为四季常备的精美糕点,颇受人们欢迎。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梦梁录》中,那时的月饼是菱花形的,和菊花饼、梅花饼等同时存在,并且是“四时皆有,任便索唤,不误主顾”。可见这时的月饼,还不只是在中秋节吃。至于月饼这个名词的来历,已无从考证。但是北宋文人苏东坡留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诗句,或许这是月饼这个名称的来源以及月饼做法的根据。
美味的月饼初中(优秀17篇)篇十一
“皎皎秋月八月圆,嫦娥端正桂枝鲜。一年无似如今夜,十二峰前看不眠。”对!这就是徐凝写的《八月十五夜》,读起这首诗,不由使人想念起每年的八月十五夜。大家都知道中秋节有赏月和吃月饼的习俗,可今天不同哦,我们同学聚在一起吃月饼,理令人兴奋!
大家带的月饼是千奇百怪,就连包装也是各式各样,你看!有的是铁盒子的,就像给它穿了件坚硬的盔甲;有的是纸盒子的,似乎是一个害羞的小姑娘不敢露出她的庐山真面目。大家迫不及待撕开包装,啊!浓浓的香味扑鼻而来,老师请同学上台表演吃月饼。俞若洋第一个上去了,她斯文的咬了一小口,好像很舍不得的样子,许可翔接着上去了,他狼吞虎咽地把月饼吞了下去,回到座位上,连忙喝了一口水,大家都担心他有没有噎着。最有趣的要数姜敏洁了,她的月饼足有一个铁饼那么大,是我们的三四倍呢。
老师一声令下,大家开始吃月饼。我的月饼圆圆的,油亮亮的,我毫不犹豫塞进嘴里,嘴里立刻溢满了芝麻和果仁的香味。最后我们还一起分享了姜敏洁的超级大月饼。
大家在浓浓的香味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美味的月饼初中(优秀17篇)篇十二
原始崇拜中有自然崇拜观念。其中,土地崇拜观念的起源与我国传统的农业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对土地神的尊敬与崇拜形成了“春祈秋报”的仪式活动。“秋报”即在农业丰收时节,用收获的农产品来祭祀土地神,感谢大地之神对人们的恩赐。而自然规律下的大收获季节即在秋季,这与中秋节饮食风俗的形成也有很大关系。
对日月星辰的崇拜在世界各国都很普遍,在我国古代也颇盛行。《礼记·月令》中曾记载日月崇拜情况:“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夕月以夕”即指在秋分之夜祭拜月神。
原始崇拜活动在君权制社会中发展,逐步得到统治者的认可并固定下来,扩大了其在民间的传承,从而大大推动了中秋节风俗习惯的形成。由此,原始的秋报仪式与拜月风俗逐步上升为固定礼俗,逐步传承为中秋节赏月拜月等节俗。
美味的月饼初中(优秀17篇)篇十三
今天是中秋节,妈妈告诉我:“中秋节的月亮是最圆的,我们晚上一起吃月饼赏月吧。”我急忙问妈妈:“妈妈,为什么中秋节要吃月饼啊?”妈妈说:“吃月饼是我们名族祭月拜月的一种仪式,月饼也是团团圆圆,甜甜蜜蜜的象征。”
爸爸还告诉我,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是传统的中秋佳节,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月亮都要圆,要亮。中秋节也叫“团圆节。”我们一家人口里吃着香甜的月饼,听着爸爸给我们讲了很多月亮的故事。
这个中秋节我学到了很多关于中秋节的知识,这真是个有意义的中秋节啊!
美味的月饼初中(优秀17篇)篇十四
一个事物能否世代相传,就看它是否具有普遍认知的价值和参与社会生活的功能,否则认同感无从谈起,持续感自然表现难以为继。
在四大传统节日中,中秋虽然成型最晚,但影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中秋节的功能性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调整,并且贴近民众生活的需求。除夕、清明、端午,都与某些不安定的元素结合在一起,惟有中秋,围绕着“秋月”与“圆月”,形成了劳作实践与诗意栖居、况味自然与敦化人伦的完美融合,是中国古代少有的可以起到安顿精神的节日,虽然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节俗内容,但是能让中秋节保持自发传承的动力,是其在不同社会时期所表现与发挥出来的一以贯之的“社会功能性”。
从中唐到明清,“圆月”中贵人伦、重亲情的主题逐渐突出,形成了民众的情感认同空间。
节日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即使是同一个节日,在不同历史时期,它的文化功能也会根据不同的社会需求而发生相应变化。
美味的月饼初中(优秀17篇)篇十五
今天是中秋节,中秋节是一家团圆的日子,风俗是吃月饼。
妈妈买来一袋月饼,我拿出一个仔细观察,月饼像胖胖的小宝宝睡在盒子里,看见包装袋上写着“泰国香椰”四个字。我撕开包装袋拿出月饼,月饼圆圆的还带着花边。我捏了一捏,有些松软。又闻一闻,香喷喷的,让我当时就想咬一口。我再用刀子把月饼切开,里面包着像沙子一样疏松的馅。最后我又咬了一口,啊!真甜,是椰蓉的感觉,我最喜欢的味道。
爸爸还告诉我,月饼的口味很多,有五仁的、豆沙的、水蜜桃、草莓、枣泥、莲蓉、蛋黄等好多呢!
月饼真好吃,我喜欢吃月饼,也喜欢过中秋节。
美味的月饼初中(优秀17篇)篇十六
学术界普遍认为中秋节肇始于中唐,依据是中唐开始出现了大量的文人赏月玩月诗。唐代的科举制让大量文人有机会通过考试进入朝廷为官,随之而来的,是为了科举考试和被举荐机会而产生的文人迁徙大潮。他们背井离乡,聚集在长安、洛阳、扬州等地,努力扩大自己的社交圈,期待着命运的垂青。玄宗八月十五游月宫的仙话在社会上开始传播后,文人们发现中秋满月最适宜“玩”,这一方面是为了附会“月宫仙境”,另一方面也是借赏月来抒发自身的人生境遇。于是以八月十五为时间点的“玩月诗”井喷似地出现了。
从诗歌来看,赏月诗描述的场景多在塞外或异乡、或独酌或与两三同僚、知己赏月;内容除了对月夜景色的状摹、由明月普照而生发出的旅愁闺怨,还有月宫中的兔、蟾蜍、姮娥,吴刚,和对月宫仙境的遐想。唐代的中秋玩月诗歌的诗境通常是比较清冷的,如“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李朴《中秋》)更是衬托出一种不同于人间的别样氛围。中秋在肇始之初就融合了自然与个体在时代的命运,赏月诗更是文人们经验世界的心灵化,“秋月”是那些在人生道路上忍受巨大孤独和寂寞的文人们寄托情怀苦闷的情感对象物,而月宫的美好传说,飘渺的仙境,长生的象征,又象征着文人的“诗意”审美和对功成名就的“圆满”人生境界的追求。在开放而气象万千的唐代,人人都希望建功立业,但是个体在大时代中的命运却难以把握和捉摸,中秋成为特殊时间节点下的文人们安顿精神、寄托人生理想的物象认同空间。
宋代,中秋习俗已经广泛渗透在社会各个阶层。商业城市崛起,市民阶层形成,传统人文臻于成熟,人本追求凸显,“闲”与“适”,对于宋人来说,既是艺术境界,也是人生境界。宋太宗年间,皇上正式下令以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因此宋代的中秋,不同于唐代的“清冷”,《东京梦华录》卷言:“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生动地描绘了北宋时期开封市民中秋之夜赏月的热闹情景。从皇宫贵族到普通市民,自成人到孩童,通宵达旦,整个社会都沉浸在中秋夜的狂欢之中。宋代商品经济繁荣,社会财富增加,较之前的传统儒家“嗜欲众而民躁”和“养心莫善于寡欲”形成的拘谨、简朴、素朴的民风发生了转变,特别是“重利趋商”启动了人的本性欲求中所固有的、久遭禁锢的享乐欲望。这样恣意寻乐之风不独为富贵之家所独享,“虽陋巷贫篓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中秋节日赏月的全民狂欢,“秋月”成为民众在一年辛苦劳作后,通过消费,庆祝丰收宣泄的正规渠道,形成了民众社会生活中的功能性认同空间。
美味的月饼初中(优秀17篇)篇十七
中秋节到了,我一起床就看见妈妈买了各种各样的,千姿百态的月饼,有白色的小兔,橙黄色的小熊,绿色的乌龟等。
我打开了一个月饼,一股浓浓的香味扑鼻而来,我捧着这个雪白色小白兔月饼,它有的脑袋胖乎乎的,眼睛像两颗豆子,鼻子下面有两条弧线,倒过来像一只海鸥,它的耳朵是竖起来的,笑眯眯地看着我。它的耳朵、眼睛、鼻子就是凹下去的,我对它爱不释手,不忍心吃掉它,但经不起诱惑,我轻轻咬一口它的脸蛋,露出橙黄色的馅好好吃,我一口就把个头不大的它干掉了。我情不自禁的又撕开一个包装袋,一只橙黄色的小熊跳入我的手中,它胖乎乎的身体,棕红色的毛发,半圆形的耳朵,中间凹下去像个迷你游泳池,我觉得还可以养小鱼,我咬掉了小熊的耳朵,咦是豆沙馅的,慢慢吃中间还有一个蛋黄沙馅的,慢慢吃中间还有一个蛋黄沙糯绵蜜,那口感让我回味无穷,吃完后口腔里还迷留着浓郁的香味,太幸福了!三下五除二就一连吃了五个月饼。
妈妈笑着说:“你知道吗?月饼虽好但不能多吃。它象征着一家人团团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