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制教案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帮助教师提前规划好教学过程,确保教学质量。三年级教案范文的多样性能够满足不同教学需求,帮助教师更加灵活地安排教学内容。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石榴教案(模板14篇)篇一
1.出示:“盯、鹂、竿、裂”四个字,说说这四个字的形旁和声旁。
1)师:“盯”:“目”(形旁),“丁”(声旁),“目”表示“盯”的意义与眼睛有关,“丁”表示读音。
2)指名分别说出其他三个字的形旁和声旁。
2.观察这四个汉字的形旁和声旁分别在什么位置。
1)指名说。
2)教师总结“左形右声,右形左声,上形下声,下形上声”
3)齐读。
3.讲解“内形外声、外形内声”。
1)出示“闷”字,指名读。
2)说说“闷”字的意思。
3)指名说它的形旁和声旁,分别在什么位置,总结出“内形外声”。
4.同法学习“阁”,总结出“外形内声”。
5.教师小结形声字的六个结构类型。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石榴教案(模板14篇)篇二
1.教小:今天我学了形声字,知道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两个部分成。利用形声字的构字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记忆生字表中的汉字。
2.作业:
1)把生字表中的形声字根据6个结构类型进行归类。
2)汉字家族中还有象形字、会意字等汉字造字方法,大家利用课后时间进行自主学习。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石榴教案(模板14篇)篇三
课前准备:最近读的书,摘抄书的作者,主要内容和精彩片段。
1.教师谈话:我们在与大家讲话或听别人讲话时,要注意什么?
2.仔细看插图,四人小组讨论。
3.小组交流:组织语言时注意语句通顺,条理清楚,声音响亮,速度适中。听别人发言,要精神集中,注意礼貌。
5.把你们在读书过程中所了解的书的作者、主要内容,摘录的精彩片段,用自己的话说给大家听。
6.同学们开始组织语言,努力讲得语句通顺,条理清楚,声音响亮,速度适中。
8.学生评议。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石榴教案(模板14篇)篇四
1、(看板书)师:香港有迷人的沙滩——浅水湾、著名的公园——海洋公园、繁华的街市——铜锣湾,香港那么著名、迷人、繁华、美丽,所以我们说“香港,真是——(一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
2、谁来赞一赞香港?(指名读)。
3、香港,这一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曾经被英国侵略军攻占,19世纪,英国侵略,清政府被迫将香港割让给英国。直到1997年7月1日,香港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4、师述说:英国国旗和香港旗在英国国歌乐曲声中缓缓降落,随着米字旗的降下,英国在香港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响起来了,五星红旗和香港特区区旗一起徐徐升起,1997年7月1日这一天,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归祖国了,人民从此成为香港这块土地上的真正主人。
5、我们为我们的祖国拥有这样一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而感到什么?(骄傲、自豪、喜爱……)请你带着这种感觉再读一读第6节。(齐读第6节)。
6、让我们共同祝愿——(香港未来更美好!)。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石榴教案(模板14篇)篇五
1.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写什么?
北大荒的秋天的天空有什么特点?(一碧如洗)理解"一碧如洗"。
天空的的陆云是什么样儿?
指名读第二句。
"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色彩真多呀!课文中把流云比作什么?(五彩斑斓的锦缎)。
"五彩斑斓"什么意思?
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
练习朗读和背诵。
小结:这一自然段描绘了北大荒的秋天的美丽。
2.学习第三自然段。
轻声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什么?
填空:
小河(),如同(),静静地躺在()。一全小鱼()游过去,()水面上顿时漾起了().
理解"清澈"。
为什么把"小河"比作"一条透明的蓝绸子"?
指名朗读和背诵。
小结:这一自然段描写了北大荒的秋天小河的美丽。
3、学习第四自然段。
默读第四自然段,数一数一共有几句话,那一句话能概括这一段的意思,用"-----"划出来。
指名回答。(原野热闹非凡)。
"热闹非凡"是什么意思?(十分热闹,超出一般)。
那几句具体写"热闹非凡"?
读这句话时,要把农民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读出来。
练习朗读,指名读。
练习背诵。
4、学习第5自然段。
指名读第5自然段。
理解:"大豆摇铃千里金""茫茫""草甸子""沉甸甸"。
练读第5自然段。
小结:北大荒的秋天不仅景色优美,而且物产丰厚。
5、齐读第6自然段。
用赞美的语气读。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石榴教案(模板14篇)篇六
(1)乐趣一:引导学生读出“我”兴奋的语气。小结:浪花回头,有趣;追赶浪花,更有趣。(板书:追浪花)。
(2)乐趣二:引导学生抓住“咦”、“哦”来体会作者的心情;通过“武将”和“俘虏”的对比,及“伸”、“捏”、“只一……就……”的理解来体会作者的成就感。
(4)乐趣四:小伙伴捉螃蟹。交流、示句:“那边一个小伙伴――夹住了他的手!”想一想、说一说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有趣的,最后一起通过朗读把这件事的有趣表达出来。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石榴教案(模板14篇)篇七
1、档案卡的制作可根据学生的喜好,不规定颜色、形状、大小。
2、本次活动只是围绕同学之间的互相认识进行,不存在比较学生好坏的性质。
3、活动结束后,可以把卡纸收集起来张贴于教室。
4、此活动可以5-6人的小组开展,也可以全班进行。
5、此活动适用于小学中、高年级。虽说小学的几年生活,学生已经有了认识,有了了解,但并不一定真正地了解。此项活动让学生有意识地认识自己,也认识他人,有利于在以后的交往中减少矛盾和误会。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石榴教案(模板14篇)篇八
1、使学生有一定的时间去思考挖掘自己的特点,同时从别人的评价中对自己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2、通过学生对自己的优缺点、性格、兴趣、爱好、特长等内容的小结,使同伴对他有更多的认识与了解。
教学形式:集体活动为主,做一做,猜一猜,演一演,说一说,写一写,议一议。
教学重点:使学生坦露自我,进一步了解自我。
教学难点:在组织活动过程中,注意避免学生之间的相互比较好坏及封闭自我。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石榴教案(模板14篇)篇九
由于时间关系,这节课上,我们的自画像只能画到这儿,相信许多同学还有很多真心话要对同学或朋友说,也很想把自己的卡给更多的人看,让更多人了解自己。我们还可以相互交流,你可以把别人的祝福或忠告记在卡上。到期末,我们再来搞一次活动,相信到时,你们的自画像会更完美。
附板书:我的自画像。
朋友。
让同桌更了解我,多帮助我。
大家认识自我,认识他人。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石榴教案(模板14篇)篇十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盲人如何知道货主欺骗自己的道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并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体会人物的品质。
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懂得盲人的手能分辨颜色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课文朗读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导入课题。
1、出示卡片,认颜色;继而询问:我们是怎样知道这些颜色呢?(眼睛看的)。
2、眼睛被称为“心灵的窗户”。人们用眼睛看清周围的事物,分辨事物的颜色、好坏,如果说手也能像眼睛一样分辨物体的颜色,你们会相信吗?然而在巴格达,有一个盲人竟能用手分辨出罐子的黑白,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们一同走入课文《能辨颜色的手》。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翻开书,翻到75页,自由阅读课文,圈画出不理解的词句,看看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汇报自己的阅读体会。
3、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老师想先检查一下同学们的生字词认读情况。(课件出示:)。
4、同学们读得真不错,那这个盲人怎么用手摸摸就能辨别出哪个是白罐子,哪个是黑罐子呢?我想请几个同学读读课文,其它同学联系课文想想原因。
三、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指名分段读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师:故事发生在哪?当时天气情况怎样呢?
生:第一自然段。
(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巴格达一条大街尽头有一个小货摊,摆着许多精致光滑的罐子,有白色的,有黑色的,温暖的阳光洒在上面。货主不停地吆喝着,招揽来往的行人。第一自然段。)。
师:大家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
(在第一自然段下面出示:巴格达一条大街尽头有一个小货摊,摆着许多罐子,有白色的,有黑色的。货主吆喝着招揽来往的行人。)。
师:比比看,这两段有何不同?
生:下面的少了“精致光滑的”、“温暖的阳光洒在上面”、“不停地”。
师:“精致光滑的罐子”和“罐子”,哪个比较好?为什么?
生:“精致光滑的罐子”把罐子描写得更加具体了,更加突出了罐子的好,更能吸引顾客。
师:“温暖的阳光洒在上面”这是作者埋下的一个伏笔,等学完课文,我们再来看看它的重要性。
师:“吆喝”是什么意思?
生:大声喊叫。
师:“不停地吆喝”和“吆喝”有何不同?
生:“不停地”写出了货主想把罐子快点卖掉,心情急切。
师:那谁来学货主不停地吆喝?(指名两位同学吆喝)。
2、学习第二自然段。
师:听到吆喝声,盲人走过来了,货主是如何向盲人推销他的罐子的?在文。
中找一找。
生反馈(课件出示:货主忙做了一番介绍,然后说:“先生,这是巴格达的罐子,我不欺骗你——骗人要受到真主惩罚的!买一个吧,几十个罐子,卖得就剩这几个了。”)。
师:谁来读一读?(指名读,“最”、“就”重读。)。
生:不是。
师:你们从哪看出来的?
3、学习三、四、五自然段。
生反馈(课件出示:奸诈的货主收下钱,眼珠骨碌一转,把一只白罐子给了。
盲人。)。
师:如果去掉“奸诈”和“眼珠骨碌一转”,感觉有什么不同?
(课件出示:货主收下钱,把一只白罐子给了盲人。)。
(男生读原句,女生读去掉后的。)。
生:去掉后感觉货主没那么奸诈了。
师:“眼珠骨碌一转”是什么描写?
生:神态描写。
师:通过货主的这个神态,我们可以知道他正在打坏主意。他会想些什么呢?
(生自由想像回答)。
师:这个货主居然欺骗盲人,他可真不讲诚信,真奸诈啊!那我们读这句话的时候,就应该读出货主的奸诈、狡猾,谁来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师:盲人上当了吗?
生:没有。
师:你从哪看出来的?读出文中的原话。
生反馈(课件出示:盲人接过罐子,上下摸了个遍,又伸手摸其余的四个。
摸着摸着,盲人突然高声嚷道:“你这个狡猾的商人,竟欺骗一个双目失明的人!”)。
生:盲人在进行比较。(自由回答)。
师:从“高声嚷道”,我们可以看出此时此刻,盲人的心情如何?
生:生气。
师:谁来生气地读一读?(指名读,齐读。“竟”重读。)。
师:这时货主是怎样想,怎样做的?从文中找出来。
生反馈(课件出示:他想,用手是摸不出颜色来的,便冷笑着说:“给的是黑罐子,你摸错了!”)。
师:“冷笑”是什么意思?(指名答)不是发自于内心的假笑,往往是对别人观点表示不赞同和不屑时的表现。
师:货主明明说过他不欺骗盲人,他却一而再再而三地欺骗盲人,他可真不讲诚信,真奸诈啊!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再次感受货主的奸诈。
4、学习五至十一自然段。
师:如果你在现场,你会怎么想?怎么说?
(生自由想象并反馈。)。
师:围观的路人又会议论些什么呢?
(生自由想象并反馈。)。
师:他们不光议论,还试探盲人呢,他们怎么试探的?(板书:试探)。
生:有人怀疑他是否真是盲人,就握起拳头假装向他眼睛击去。
生:一个青年人灵机一动,故意对盲人说:“先生,你错怪货主了,他给你的是黑罐子,不是白罐子”
师:试探结果如何?
生:结果,盲人没有丝毫反应。他确确实实什么也看不见。
生:“不要用谎言去袒护骗钱坑人的行为!”盲人说,“你们也亲手摸一摸吧!”
师:路人通过亲手触摸明白原因,对伪善的货主充满了厌恶。(板书:厌恶)可他们并没有把原因写出来啊,老师还是不知道盲人是如何用手辨出罐子黑白的?你们知道吗?知道的举手告诉我,满足一下老师的好奇心吧!
生:盲人实际上是通过太阳照射下罐子的不同温度而辨出罐子的黑白颜色。
(课件出示:颜色不同的物体,吸热本领不同。颜色较深的物体吸收热量的本领强,颜色较浅的物体吸收热量的本领较弱。)。
(课件出示:巴格达一条大街尽头有一个小货摊,摆着许多精致光滑的罐子,有白色的,有黑色的,温暖的阳光洒在上面。货主不停地吆喝着,招揽来往的行人。)。
生:不能。
师:所以这个划线部分是万万不能去掉的。
师:学完这篇课文,你能分别用一个词来形容盲人和货主吗?
生:盲人聪明,货主奸诈。(板书:聪明奸诈)。
三、小结。
师:货主再奸诈,也被盲人识破了骗局,这真是一个聪明的盲人,他用生活中的科学维护了自己的权益,可真了不起!
四、思维拓展。
生活中处处都有科学,说说你发现的生活中的科学知识。
鸡蛋放醋里会变软;。
箱子里的樟脑丸会消失;。
背大书包会减轻。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聪明的盲人,他善于把科学运用到生活中。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只要我们肯动脑,肯用心,在生活中善于运用科学知识,生活一定会更美好!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石榴教案(模板14篇)篇十一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礼物吗?谁能向同学们介绍介绍,你在什么时候收到过亲人送的什么礼物?(学生交流)。
2、师小结:当你过生日时,当你取得优异的成绩时……,家人都会满怀关爱和期盼地送上一份礼物。这些礼物,寄托着亲人的关爱和期盼。我们的学习小伙伴冬冬也和你们一样,收到过很多亲人的礼物。她把自己的感受写成了一首小诗,题目就是《礼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小作者收到了什么礼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正确流利,困难的多读几遍。
2、同桌互读互评,然后再读课文。
3、把自己读得最满意的地方读给全班同学听听。
(三)再读课文,初步体验。
1、默读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分小组合作解决,筛选出难解之疑。
3、小组汇报学习结果。
(四)品读课文,体会发现。
1、读一读:
(1)自由读文,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
(2)小组朗读,并派代表在班上读。
(3)班级赛读,评选班级“朗读能手”。
2、说一说:
(3)让我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亲人的关爱之情。
(4)你觉得家人对你还会期待些什么?
3、背一背:
鼓励学生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评选“背诵能手”。
(五)仿写诗歌,积淀语言。
2、师生交流。
3、让我们仿照课文1—4自然段作诗。
4、自己练说,小组内说,指名说,教师相机指导。
5、学生自由作诗。
6、评选班级“小诗人”。
(六)作业超市,自主选择。
任选以下两项作业内容,独立完成。
1、摘抄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读一读,背一背诗歌。
3、收集的有关亲情的文章或诗句。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
二、交流资料。
交流收集的有关亲情的文章或诗句。
三、学习生字。
1、学习生字(教师重点指导:博、套、绵、)。
2、抄写文中好词(7页抄一抄)。
3、选用抄下的好词造句。
四、指导书写。
1、让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注意横中线上的笔画。
2、写字。注意把字写端正。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3遍。
2、背收集的有关亲情的文章或诗句。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石榴教案(模板14篇)篇十二
教学过程:
一、巧设导语,激发兴趣。
(板书课题)敦煌莫高窟是古代无数无名的工匠创造的艺术宝库。敦煌的塑像,每一尊都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每一幅壁画都是那么精美动人。因此,敦煌莫高窟吸引着许多中外游客。你们有谁去过吗?能给大家谈谈感受吗?其他同学想不想饱览一下莫高窟的塑像和壁画呢?(学生谈内心的想法)。
同学们都盼望一睹敦煌莫高窟的风采,老师今天就带你们去。
二、教师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学生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叙述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具体介绍了敦煌莫高窟的塑像和壁画)。
三、自渎课文,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
2、出示生字词卡片,让学生自读、识记、交流。
3、引导叙述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四、理清课文层次。
1、默读或自由轻声读课文,按自然段边读边画出自然段中概括性的词语和句子,然后归纳各自然段段薏。
第1自然段:介绍了敦煌莫高窟是浩瀚沙漠里的一颗闪光的珍珠。
第2自然段:介绍了莫高窟中彩色塑像和壁画的数量多。
第3自然段:介绍了敦煌的虚象和壁画的精美。
第4自然段:具体描写了敦煌的壁画。
第5自然段:赞美了敦煌的壁画。
2、给课文分部分,概括段意。
课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体介绍了敦煌莫高窟是浩瀚少摸里的一颗闪光的珍珠。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具体介绍了敦煌的塑像。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赞美了敦煌的壁画。
五、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自由读课文。
2、小组内谈谈文中哪些语句写得生动优美。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听写生词。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学生读第一部分。
2、质疑、合作探究。
作者把莫高窟比作什么?
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用简单的话概括这一段的主要内容。
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自由读课文,体会课文内容。
2、学生汇报对课文的理解。
3、抓重点句子进行理解。
a、“在保留下来的492个洞窟中,共有彩色塑像2000多尊,各种壁画45000多平方米。”“在保留下来”说明还有很多洞窟没有被保存下来,这个句子从数量方面介绍了敦煌的洞窟多,彩色塑像多,壁画多。
b、“的佛像有九层楼那么高,最小的菩萨还没有一个手掌大。”这个句子介绍了敦煌的和最小的菩萨,是从大小两个方面介绍的。把“的佛像”和“九层楼”进行比较,“最小的菩萨”和“一个手掌”进行比较,分别表现了佛像的大和菩萨的小,表现了敦煌塑像的精美。
c、“在万紫千红懂得鲜花丛中,有些描绘的是古代劳动人民打猎、捕鱼、耕田、收割的情景,有表现的是人们奏乐、舞蹈、演杂技的场面,还有许多讲述的是佛教故事。”“万紫千红”,是说敦煌的壁画非常多、精美。这个句子具体介绍了敦煌壁画的内容,敦煌的壁画不但十分精美,而且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艺术成就很高,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非凡智慧和创造力。
d、“站在壁画前,眼前的一切仿佛都活了起来,能听到流水淙淙和琴声丁冬,能看到奇妙的舞姿和会说话的眼睛。”这句话写了敦煌壁画栩栩如生,精美动人的特点。
4、教师领读课文,学生齐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
5、讨论交流。
你认为课文中描写敦煌壁画的句子,哪些最生动?哪些词语用得好?说说他们的意思。
6、学生汇报,读中品位、感悟。
四、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2、思考:最后一段写了什么内容?(赞美了敦煌的壁画)。
找出概括敦煌壁画特点的词语。(精美动人)。
最后一段说明了什么?(敦煌壁画精美动人,艺术成就高)。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石榴教案(模板14篇)篇十三
教材分析:
《小萝卜头的故事》通过小萝卜头捉虫子、放虫子的所思所想,体现了小萝卜头固然身陷逆境,但他珍爱生命,渴望自由、对解放后的'生活充满希望。小萝卜头这种善良、乐观、向上、渴望自由的精神是他人性的闪光点。这也是他短暂人生的超人之处。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2、了解小萝卜头虽身陷困境,但是对自由生活有着无限的追求和向往。解析小萝卜头对小虫子“一捉一放”的心理变化。
3、由“骄傲”(例中学)“若有所思”(实践悟)两个词语展开想象,填补课文空白,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重难点:
由“骄傲”、“若有所思”这个词语展开想象,填补课文空白。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情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吃着霉米饭长大,不知糖是什么味儿的小朋友,他就是我们的同龄人——小萝卜头。今天就让我们继续关注小萝卜头,感受他那不一般的生活!
2、谁来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设计意图:以情导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回顾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梳理课文思路。
二、品读文章,例中学。
1、找学生读学案第一部分的要求。
2、学生默读,师巡视并提出默读要求。
设计意图;默读是三年级学生的起始阶段,培养学生正确的默读习惯。
3、汇报展示:
预设:
(1)小虫子外形的描写读中悟,指导朗读。
(2)小萝卜头两手轻轻捧着那只小虫子,唯恐伤害了它。(小萝卜头动作的描写,体会小心翼翼。)。
(3)入春以来,这种虫子很多,常常撞进铁窗,陪伴着常年呼吸不到自由空气的人们。
(失去了自由的人们看到飞来的小虫很亲切,小虫们似乎也很懂事,知道来陪伴这些禁锢已久的人们。)。
(4)又飞来一只,他们并排在一起,故意在人面前骄傲地爬着。
抓“骄傲”“并排在一起”两个词,体会小虫子可能在想什么?
小虫可能在想:我有(),你没有()。我能(),你不能)。我可以(),你不可以()。
师小结方法:
设计意图:给学生支架填补课文空白,降低了难度,多样选择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
三、填补空白,实践悟。
1、小萝卜头这么喜欢小虫,为什么又把它放了呢?
预设:
他正要关上盒子的时候,突然瞥见那只虫子,在盒子里不安地爬动。啊,它失去了自由。小萝卜头若有所思地停住了手。
(学生也可用自己的话说)。
2、“若有所思”这个词语展开想象,填补课文空白。
3、学生练写。
4、展现学生作品。
5、师小结。
设计意图:体验情感,由动嘴说到动笔写,写作是阅读知识的巩固和发展,这是一个知识迁移的过程。
四、布置作业,迁移用。
“小萝卜头大概刚下课,他把每天读的书放在楼栏杆旁,双手抓住比他还高半头的楼栏杆,踮起脚,看白公馆墙外的群山。”
小萝卜头可能看到了什么?可能想到了什么?动笔写一写。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石榴教案(模板14篇)篇十四
1、学习生字词,了解石榴的生长过程,学写植物特点的方法。
2、能体会文中优美的词句,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感。
3、激发学生对石榴的喜爱,对大自然的喜爱。
4、试仿说仿写课文第四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文中优美语句,知道作者介绍石榴的顺序。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板书设计:
16、石榴。
叶嫩绿郁郁葱葱 。
可 爱花火红小喇叭。
美 果高兴地笑。
(子) 色 红白相间 晶莹透亮。
味 酸溜溜甜津津。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6课读——:
学生读课题石榴。
2、课文中的词语你读熟了吗?(出示词语)老师来验收一下吧。
齐读。
驰名中外红白相间晶莹透亮。
酸溜溜 甜津津。
3、课文中的短语你能读好吗?(出示短语)。
郁郁葱葱的绿叶火红的石榴花 。
笑得咧开了嘴 玛瑙般的子儿。
指名领读。
评价:同学们生字记住了,词语又读得这么好,肯定是多读了书的结果。
4、现在,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到了枣庄,让我们一起去石榴园看看吧!
二、精读训练。
1、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说说都看到了些什么?
2、指名交流。
3、看到石榴树的叶子。
板书:叶。
叶子怎么样?你是从哪读到的?
(板书:嫩绿 郁郁葱葱)请你来读一读。齐读。
4、看到石榴树的花。(体会石榴花的美)。
(1)你看到了怎么样的石榴花?
火红的石榴花 。
石榴花开得多。
花的形状像小喇叭。
石榴花很可爱(活泼)。
(2)出示:到了夏天,郁郁葱葱的绿叶中,便开出一朵朵火红的石榴花。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了枝头。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
(3)指名交流。
a、花颜色美:火红(板书:火红)。
*老师听出来了,你看到了火红的石榴花,你觉得火红的石榴花怎么样?
b、花开得多、开得盛:一朵朵、密、盛、越开越……满、不久。
*谁也看到了这么多的石榴花?你能给大家来读一读吗?
c、花开得生机勃勃(鼓足了劲儿)你能读出这股劲儿吗?
花的形状像小喇叭(板书:小喇叭)。
(4)指导朗读,读出花开得多,开得盛。齐读。
5、体会石榴果的可爱(在石榴园里,你还看到了什么?)。
(1)出示句子:热闹了好一阵的石榴花渐渐地谢了,树上结出了一个个小石榴。石榴一天天长大,一天天成熟。它的外皮先是青绿色,逐渐变得青中带黄,黄中带红,最后变成一半儿红,一半儿黄。
(2)读这句句子,找出表示先后顺序的字或词。
先是、逐渐、最后。
(3)划出横线:青绿色——青中带黄——黄中带红——一半儿红,一半儿黄。
(出示图片)请你来排一排:先是 逐渐最后 。
(4)可不可以把这几个词语调换一下顺序?(不可以,为什么)。
你看,作者观察得多仔细,用词多准确哪。他抓住了事物的生长顺序。
(先后出示小卡片:仔细观察、按照顺序)。
(5)指名读,读出先后的顺序。
(6)你还看到了什么?
a、出示句子: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子儿。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绿黄色的叶子向外张望,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
b、大声地读一读,体会体会,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石榴娃娃?
(可爱)笑、咧开了嘴、笑破了肚皮、急切、扒开、张望、报告。
c、他们为什么笑啊?为什么这么高兴(开心)啊?为什么这么急啊?
(板书:高兴地笑)。
d、作者怎么会把这些石榴娃娃写得这么可爱呀?(喜欢石榴)。
e、你看,作者喜欢这些石榴娃娃,他把石榴当成了人来写了。让我们也带着这股高兴的劲儿来读一读这句话吧。
(7)你看,把石榴娃娃当成了人来写,写得多可爱啊,多有趣啊!
现在,让我们把小动物也当成人来写,你也能写几句这么有趣的句子吗?
出示句子:花丛中的小蝴蝶开心地挥舞着翅膀,招呼着同伴去参加歌舞会。
6、体会石榴子的可爱、美。
(1)出示句子:这时,你摘下一个石榴,剥开外皮,只见玛瑙般的子儿一颗颗紧偎在一起,红白相间,晶莹透亮。取几粒放入口中嚼嚼,酸溜溜、甜津津的,顿时感到清爽无比。
(2)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样子、色彩美(出示红白相间的子儿理解):玛瑙般的子儿一颗颗紧偎在一起,红白相间,晶莹透亮。
(板书:红白相间,晶莹透亮)。
(请你来读一读,读出石榴子儿的样子,颜色的美)。
味道美:酸溜溜、甜津津的。(板书:酸溜溜 甜津津)。
(谁也读到了这股酸溜溜、甜津津的味道,请你来读一读。)。
(3)齐读。
三、总结:
石榴不仅叶子_(可爱)、花_、果_,里面的子儿也_,(板书:可爱 美)你看,作者抓住了石榴的可爱、美的特点,按照顺序(指卡片)把《石榴》这篇课文写得多生动啊。我们在写一样事物的时候也要学着抓物事物的特点。(出示:抓住特点)。
四、石榴园参观完了,在回来的路上,老师给你们说一件有趣的事吧。
(小妹妹,不要哭了,这个石榴给你吃。)。
师:是啊,我也是这么说的,她马上不哭了,看了看石榴说:“这是什么东西?好吃吗?”
这下,你觉得老师又该怎么说呢?
(指名说说石榴的子儿:小妹妹,这个石榴可好吃了,……)。
你知道吗?那天我几乎是吹着口哨回家的,心里真是开心无比。
你知道开心无比是什么意思?(非常开心)那课文里的“清爽无比”呢?
f、你最喜欢哪种水果?如果当时你手里有一只( ),你会对小妹妹说些什么?
指名说话练习(多选几名学生,说说不同的水果)。
五、同学们,今天的枣庄之行结束了,你有什么收获吗?
六、布置课外作业。
老师今天在作业超市里列出了以下的作业,请你任意选择两题完成。
(1)配乐朗读课文。
(2)选择自己喜欢的句段背下来。
(3)选择自己喜欢的水果,画一画,再仿照第四自然段写一段话。
(4)找一找你身边美的事物,试着用几句话写写它的美。
(搜索本课的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本文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