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读者在阅读一本书籍或文章之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下来的一种书面反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周敦颐爱莲说读后感(模板14篇)篇一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盛爱一作:甚爱)。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周敦颐(1017-1073年),字茂叔,晚号濂溪先生,少时喜爱读书,志趣高远,博学力行,后研究《易经》,在亲友之助下,谋了些小官,不久辞官而去,在庐山西北麓筑堂定居,创办了濂溪书院,开始设堂讲学。周敦颐是中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但是他生前官位不高,学术地位也不显赫,在他死后,弟子程颢、程颐成名,他的才识才被认可,经过后来朱熹的推崇,学术地位最终确定,被人称为程朱理学的开山祖。
周敦颐爱莲说读后感(模板14篇)篇二
“人品甚高,胸中洒落,如光月霁风,短于取名……陋于稀世,而尚有千古”。
周敦颐,这样一个高尚、清廉的人,即是北宋理学鼻祖,又是一个刚正不阿的好官员,今天,我们来欣赏他的传世之作——《爱莲说》。
周敦颐以两个典例开头:“晋陶渊明独爱菊”、“世人甚爱牡丹”,既承接了“可爱者甚番”又引起了下文“矛独爱莲”,且,这背后也代表着两种人生的价值追求。
菊花开放在百花凋零之后的秋季,不与百花争艳,但可迎霜斗争,这样的隐忍与傲然,既表达了陶渊明渴望居江湖之远,安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逸趣,也蕴含着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
而牡丹在唐朝,乃是达官显贵之人的象征,谁家庭院那牡丹饱满艳丽,定是个大户。“世人甚爱牡丹”,也暗含着大家渴望荣华富贵的这样一种人生价值追求。
下面,“主菜”上桌了。“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几句话,几乎涵盖了莲花所有特点,极为典雅且优美,它们也各自代表着不同的品格。
总结在一起,就是代表着二字:君子。莲花集真善美于一体,象征着圣洁与美好,也正像君子一般:光明磊落、胸怀坦荡、独立且令人敬佩。周敦颐这样写,也正是表达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追求:做一个君子。
为何作者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里需要遇到一个词:托物言志。周敦颐将内心情感寄托于莲花,将自己的感情委婉却又强烈的表达出来了。
作者通过对莲花的爱慕与喜爱,也表达了自己对于高远的人生价值追求。
周敦颐爱莲说读后感(模板14篇)篇三
最喜欢读周敦颐的《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是廉洁的象征;它长于污泥却冰清玉洁。它的品格与精神从古至今一直被人们所颂扬。然而,如莲般立于浊世而不被玷污之人更是值得我们敬佩。
穿梭在历史的长廊中,细数着祖国的文明,我看到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薄宁静;听到的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江畔吟唱;闻到的是“不蔓不枝,香远益清”的诱人芬芳。那些“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精神经过漫长岁月的打磨愈发绽放出耀眼的光芒。这光芒就像一面旗帜、一盏指明灯,上面写着“廉洁”两个字,它时刻提醒我们:做人要廉洁!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也曾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苏轼也有云:“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这是古人给廉洁做了最好的诠释:清廉地做事,刚正地为人。翻开历史的扉页,先贤前辈们用浩然正气,铮铮铁骨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个清正廉洁的形象。刚正清廉的包拯,用自己的一生廉洁为我们树立了一个高大的形象,流芳百世!两袖清风的海瑞,为百姓谋福祉,美曰美,不一毫虚美;过曰过,不一毫讳过。他们用廉洁,用清正为我们树立了廉洁典范,铸就了人格丰碑!
廉洁是一种信念,指导着我们在茫茫的大千世界中做出正确的抉择;廉洁是一种声音,告诫着我们需拒绝诱惑,坚守生命的本质;廉洁是一种精神,伴随着我们在这个纸醉金迷、物欲横流的时代艰辛跋涉,使我们保持心灵的纯洁。因为有它,在漫漫人生路上,我们才不至于误入歧途。
时代在发展,世态在变化,不变的是廉洁。廉洁是文明的起步,是美德的要求,我们只有以廉洁为航标,才不至于在纷扰俗尘中迷失方向;只有以廉洁为引导,才能脚踏实地做好自己;只有把廉洁长驻心中,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让我们把“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为我们的成长营造一个廉洁的环境,让我们插上圣洁的翅膀,飞向成功的蓝天。让我们一起呼唤,发自内心的呼唤:从自己做起,清廉地做事,刚正的为人。
周敦颐爱莲说读后感(模板14篇)篇四
写莲花的文章,北宋周敦颐的《爱莲说》可谓脍炙人口之佳作,能与此文相媲美的文章鲜见;到了近代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也是一篇佳文,二文相比,一古一今,一文言一白话,一写其精神,一写其情貌,可谓各得其境,皆臻化境,而平分秋色。
周敦颐(1016-1073),字茂叔,濂洛学派的开创者。历任州县地方官,为人刚直,为官清廉,颇有政绩。生于濂溪,性爱荷花。这位濂溪先生是理学家,传世诗词并不多见。然而这一篇119字的短文《爱莲说》能够传诵至今,与作品至纯至美的思想性、艺术性和人们所追求的人生境界不无关系。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之后鲜有闻者;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全文惜墨如金,字字玑珠,借物言志,文笔洁净优美,通过陶渊明爱菊,世人尽爱牡丹,而与自己独爱莲的对比,歌颂了“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借以自况;暗讽了追求升官发财、富贵利达的世俗风尚。
菊因得到陶渊明的喜好而被人赏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挂印而去,归隐田园,以菊为伴,以酒遣怀,远离尘嚣,不随时人俗。可是,世俗本身就是污浊的,像这样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自晋以来实在不多。到了唐代,人们特别推崇牡丹,视为富贵花,此风一直影响到宋代。周敦颐有感于晋唐以来真隐者少、有德者鲜、而趋富贵者多的社会现实,赋予了花儿不同的思想性格和品德情操。菊花、牡丹和莲花互为比较,菊花是隐逸者的形象,牡丹是富贵者的形象,独有莲花是美的理想的化身,它像亭亭玉立的少女,娴静多姿,又高洁不凡,风度翩翩;还像洁身体自好的君子,高标傲世,所以他推崇莲为“花中君子”。菊和莲虽然都不满污浊的现实,在污浊的环境中前者采取逃避态度,后者则敢于面对现实,在污浊的环境中保持自身高洁的情操,因此莲比菊更为可贵。
对《爱莲说》我一直是倍加喜爱,当这方墨盒出现时,我被其精湛的书法、爽利的用刀所打动,上下款会是什么人?是为官一方的父母官,是独占一方的霸主,还是清贫而清高的读书人?……这方墨盒出现在网上时,是午夜十二点,它的出现使已经疲惫不堪的我抖足了精神,五分钟之内一气呵成完成了交易。朋友开玩笑说:“晚睡的小鸟有虫吃!”是啊,天道酬勤难道不是吗?这方墨盒下款赠送人是“刘虎臣”,其中的这个“虎”字写法很多,我喜欢临摹书法,也曾见过一位本地著名的书家赵文澜写过一张整四尺的“虎”字,笔墨酣畅,我记忆犹深,所以一眼便可确认,毫不犹豫将这方名人墨盒纳入囊中。留心处处皆学问,从这个字到拿下这方墨盒我有了更深的体会。
刘虎臣,陆军少将加中将衔。1904由山东公派留日学习军事,1908年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第六期步科。曾任近畿陆军第一师团长。1913年参加征蒙作战,隶属于晋北防蒙东路军(司令陈希义),时任团长。1915年1月该团被抽调组成第十三混成旅(旅长李炳之),任三团团长,驻扎湖北。1915年5月陈宦被袁世凯任命为四川将军,第十三混成旅随陈宦进川。
此“刘虎臣”就是中将刘虎臣吗?还需通过上款的人物和历史资料加以佐证。接着查上款,上款“朴丞仁兄雅赏”。经过一番周折,终于查到上款的“朴丞”正是“谢文华”。谢文华,字朴丞,咸阳县吕村人。有至性,事继母以孝闻。善书,邑之屏匾多出其手。以拔贡朝考一等,官四川。民国为高等审判分厅厅长。在他审案中有这样一件事:有福室以争产讼,托人关说,愿贿五千金,力却之曰:“彼能以此贿官,其他费亦必不赀。以之归兄弟,讼即息;即不能,可益之,不愈于利归他人乎?”谢文华后由蜀归为省议会秘书长,旋为议员。家屡空,依然一寒士。
刘虎臣比谢文华小,称其为兄符合称呼,他入川时须仰仗一方名流,才能得其帮助,立足于川地;慕其人羡其才,这方墨盒上的《爱莲说》更能表达所要说的,送这方墨盒可见民国时的名士也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君子坦荡荡,这样的文字送人,此人必是一位德高望重、出淤泥而不染的名士。从谢文华断案处理事务中可见其为人之清廉,官做到省议会秘书长,家中仍一贫如洗,让人敬佩!民国做官的,不是没清官,只是像谢文华这样洁身自好的人太少而已。受赠人必是甚为喜爱,余暇欣赏玩味,墨盒流传至今仍熠熠生辉。
一方墨盒可见赠受者之间的惺惺相惜;一方墨盒诉说一段情意;一方墨盒更诉说着一段历史。勿忘莲花,出淤不染,清正廉明,为民做主,造福一方(),恩泽万世。时至今日,对我们仍有借鉴意义。
周敦颐爱莲说读后感(模板14篇)篇五
宋朝著名的的哲学家周敦颐,又称濂溪先生。周敦颐的《爱莲说》是古代散文中的脍炙人口的名作。表现了作者坚贞的`气节和洁身自好的志向。其中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句,更是有口皆碑,广为传颂。黄庭坚还称周敦颐“人品甚高,兴怀洒落,如光风霁月”
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菊花不与百花争春却在百花凋谢的寒秋悄然独放真可谓是隐逸者了。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陶渊明为什么只喜欢菊花意思是不愿意与统治者同流合污。
他那追逐名利的人比起来,确实应该大加赞扬。在哪社会环境下,真可谓是“出淤泥而不染”
可还有什么意义呢?隐居也许能办到但避世是不可能的何况现在的社会根本不同与那时的环境中。在改革的今天怎么能遇到问题就退缩遇到恶势力就隐而退之呢?从这个意义上讲隐居是自私的.
也许有人说,隐居使自己不会与邪恶斗争人,很难想象会不会被邪恶玷污,征服。
洁身胜于隐身。我们身处在一个激烈变革的时代,时代要求我们要有顽强的进取精神,要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过去和今天时代不一样,时代允许也需要我们只是邪恶,做勇敢于斗争,不怕污身,勇于洁身,有所作为的“弄潮儿”
周敦颐爱莲说读后感(模板14篇)篇六
前二天偶然读到一篇古文,是宋代大哲学家周敦颐写的《爱莲说》。虽然有个别地方不太懂,但我还是能体会到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之情。
大家都见过莲花,可又有几个能体会出莲花的高洁,莲花的君子气概呢?在文中,作者用婉转的语言表达了对莲花的赞美之情。文中写道“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美丽的莲花不正像作者所描写的那样吗?开放的莲花朵朵清香,打着骨朵的莲花含苞欲放,楚楚动人。早上的莲花精神抖擞,朝气蓬勃;晚上的莲花,若隐若现,朵朵幽芳。近看莲花,像一个宁静素雅的'少女;远看莲花,好像很多身穿纱裙的女孩在舞蹈。总之,莲花就是给人一种身心清爽舒畅的感觉。
周敦颐爱莲说读后感(模板14篇)篇七
与很多同时代的年轻人一样,我第一次接触《爱莲说》一文,是在初中的语文课本上。而今的我,已经为人师表,站在讲台上听到学生们清脆悦耳的读书声:“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心中却是另一番感慨。
历史中的名人,都有属于他们自己高贵的品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般闲云野鹤的陶渊明;“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般桀骜不驯的李白;“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般视死如归的文天祥等等,都用他们自己的品质给历史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周敦颐也因为他“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质为后人敬仰。
在黑暗的官场,对于大多数人而已,能明哲保身已然不易。若能趁有权有势之时大发横财,更是“皆大欢喜”。但事实证明,这些人已经被历史忘记。而周敦颐,是眼见王逵欲讨好上级而徇私枉法,其他人都不敢多言时,他却敢站出来与之争辩:“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是被“铁面御史”赵抃误解并严厉指责时泰然自若,几年过后,赵抃再见周敦颐时,感叹道:“几失君矣,今日乃知周茂叔也。”并深情地吟诗相赠:“蜀川一见无多日,赣水重来复后时。古柏根深寒不变,老桐音淡世难知。观游邂逅须同乐,离合参差益再思。篱有黄花樽有酒,大家寻赏莫迟疑”。后来,他们还一起在虔州创立“清溪书院”,并在书院里讲学,传道授业。
正如《爱莲说》中所言,他就是这样一位表里如一、不随世俗、洁身自好的人。他用言行来证明了“廉溪”的称号,他用莲来比拟自己,又用自己诠释了莲这朵永不凋谢的“花之君子”。
“濂溪绵世泽,沂国振家声。”周敦颐的高尚品质流淌在周氏家族的血液里,同时又迅速地蔓延在神州大地,乃至世界各地。今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36位世界名人之列。
周敦颐爱莲说读后感(模板14篇)篇八
周敦颐的《爱莲说》是古代文人周敦颐对莲花的赞美和感悟的一篇文章。通过观察莲花的生长和特点,周敦颐表达了他对莲花纯洁、坚强、高尚的赞美之情。他通过莲花来映射人的精神境界,倡导人们向莲花一样舍去世俗的杂念,追求内心的净化和升华。读了《爱莲说》这篇文章,让我受益匪浅。
首先,《爱莲说》内容详实,言之有物。周敦颐以详细的描写和细致的观察,把莲花的外貌、花期、特点等表现得栩栩如生。他写道:“莲子共蒙风雨,玉盘琪盘,已乃黄滋尚劣。”清新的文字让人不禁想象到莲花在风雨中脆弱而坚韧的生长态势。通过这些描写,周敦颐展示了人们所欠缺的坚强和顽强精神,唤起了人们的期待和向往。
其次,周敦颐通过莲花的多样性传达了对人之多样性的思考。他说:“莲花者,物之表也。众多者色不一,美好者色皆有之。”莲花的品种繁多,形态各异,但都迷人美丽。人之间也是如此,我们每个人都有着独特的才华和个性,都可以在自己的领域里施展才华,展现个性。因此,我们要珍惜自己的个性和特点,不要羡慕别人,要发扬自己的才能,并且尊重和欣赏他人的多样性。
再次,周敦颐通过莲花的出世之地来表达了他对人与环境的关系的思考。他说:“古之得无叩心地者何如?得无叩心乳食者何如?”莲花生长在淤泥之中,但它们却能摆脱淤泥而出,抬头向阳。人也是如此,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压力和诱惑的社会,但是我们要像莲花一样,不为环境所污染,保持内心的纯净和高尚。周敦颐通过莲花告诉我们,环境虽然重要,但是我们并不完全被环境所决定,我们有能力超越环境,发挥自己的作用。
此外,周敦颐从莲花的起始阶段、成长过程、开花之后的状态等多个方面来传递他对人生不同阶段的思考。他写道:“夫莲之黄者限肤浅水,其大者无经气,阻河鳖之酒舌,民竞咨嗟,如鬼蜮之见其圣。”莲花的成长经历与人生的不同阶段紧密相连。从小黄叶到大莲花,都被赋予了不同的寓意。人生也会经历各种起伏和不同的阶段,我们要像莲花一样顶住压力,坚持向上,生生不息。周敦颐在这里呼吁人们要有永不退缩的精神。
最后,《爱莲说》中的崇尚美好精神也给我带来了启示。周敦颐在文章的结尾写道:“然则天姿绝鬼,何绝之有?”莲花的美令人叹为观止,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花卉就没有美了。周敦颐的崇尚美好的精神告诉我,世界上的美是多元的,我们应该欣赏不同的美,用美好的心态去看待世界。同时,我们也要独善其身,让自己变得更美好。
总之,周敦颐的《爱莲说》是一篇引人深思的文章。通过对莲花的观察和感悟,他表达了对莲花纯洁、坚强、高尚的赞美,并将之作为人的精神境界的映射。这篇文章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让我明白了人生的真谛,激励着我去追求纯洁、美好的内心世界。
周敦颐爱莲说读后感(模板14篇)篇九
《爱莲说》虽短,但字字珠玑,历来为人所传诵。下面随小编一起欣赏一下这篇爱莲说吧~!
出处或作者: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水上,陆上各种草和木和花,可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人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宝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水上,陆上各种草和木和花,可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人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宝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周敦颐爱莲说读后感(模板14篇)篇十
《爱莲说》这篇119字的小品,不仅说莲,而且说菊说牡丹,不仅说宋,而且说晋说唐,极尽概括,字字精练。其中说莲(别称荷花),接连抒写出三句警语,有一波三折、一唱三叹的气韵。《爱莲说》寄意君子之志,尤见得儒家理学一派正大气象。
《爱莲说》抒写莲花的三句警语是:
第一句:。
第二句:。
第三句:。
“中通外直”讲的是执中不偏,正直不阿,直道而行。这里既有《中庸》的思想,又有《易经》“黄中通里”的思想。
“出淤泥而不染”则是大力张扬廉洁廉政。洁身自好,爱惜羽毛,居官为政,以廉为本。
《爱莲说》是将莲花、菊花、牡丹对比来说的。菊花代表隐逸,牡丹代表富贵;菊花是道家的立场,牡丹是俗人的立场。菊花和牡丹并非不好,但它们不是儒家的选择。相对于隐逸与富贵,儒家是入世的,是积极有为的,是要奉献于社会的,莲花就代表了儒家的这一立场。
儒家勇于担当,不逃避责任,但这不等于地位特殊,可以假公济私。儒家通情达理,不故作清高,但这不等于自毁名节,甘心与世俗打成一片。儒家入世,但不入俗;既要担当做事,又要保持名节。所以,《爱莲说》又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这种儒家立场,周敦颐称之为君子。
元儒王义山《君子堂记》阐释道:“莲有君子之道四焉:出淤泥而不染,一也;濯清涟而不妖,二也;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三也;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四也。比德于君子也。”
“濂溪”就是“廉溪”,“爱莲”就是“爱廉”。“濂溪”“爱莲”的名号是中国古代清廉政治的突出表现。
《爱莲说》是儒家理学的代表作,也是古代廉洁廉政的代表作。《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素来被当作廉洁奉公的典范,对于当代社会的廉政建设具有突出的借鉴意义。
周敦颐一生清廉自守,服御之物,只一敝箧,钱不满百,旷然不以为意。黄庭坚高度评价说:“周茂叔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
周敦颐爱莲说读后感(模板14篇)篇十一
喜欢荷,喜欢她的淡淡清香,喜欢它的淡淡粉红,喜欢她的亭亭玉立,喜欢它的濯清莲而不妖,喜欢它的柔情似水……眼里,除了怜爱还是怜爱。就像雨巷里的那位带着丁香般幽怨的少女,在梦里,挥也不去散也不去。除了她的身影还是它的身影,除了她的俏丽还是她的俏丽。牡丹?玫瑰?百合?菊花?面对这些后宫佳丽,我却像一位挑剔的美食家,一位追求完美的艺术家,总觉得它们少了点什么,不能给我完全喜悦的感觉。也许这正是偏爱莲的原因吧!情人眼里出西施。莲,让我觉得它就是花中之王,无人可比。
朋友说我过于喜爱它,忽略了其它花的美丽,也许是吧!暮春三月,白花争努,牡丹芍*,妍丽妩媚,使人为只震惊;夏季炎炎,紫罗兰、玉兰散发淡淡幽香,祛除夏意,让人心旷神怡;秋高气爽,菊独傲枝头,正直傲洁油然而生;隆隆寒冬,梅独自争妍,不畏严寒,吐放清香,赞美之词不可胜数。但是,我仍固执地认为莲才是完美。对莲的喜爱,使我成为百花不公正的裁判。在生活中,对事物的是非曲直,我们仍是不公正的裁判吗?夜深了,我静静地躺在床上,被这个问题烦扰着。回忆的匣子被偷偷地打开,往事如水流过,重现眼前。
因对个别的崇拜,我成为他的守护者,旁人稍有异议,便拳脚相加,小伙伴们对之敬畏,便缄口不语,使我内心稍稍喜悦;因和亲密伙伴要好,便不理事情对错,不分青红皂白,硬着脸皮要站在朋友一边;因对个人稍有偏见,一出现可疑之处,聚焦点便投向他;因为自己的喜好盲目顺从,人云亦云,都不知道在干些什么。猛然发现,曾经,自己是如此没有主见。成了失根的兰花,追逐的浮萍,飞舞的秋莲因风四散的蒲公英,我又当了生活不公正的裁判。世界甚大,要认清每一事物,更应抛开我的个人感情,透过现象看本质,让我们的生活更有主见,更能感觉自己的存在。就像一棵巨松,扎根在山崖之间,不随山水、飓风而改变自己的位置;就像一棵独自开在山谷里的野百合,不管有没有人路过,仍开得那么鲜艳那么快乐。爱莲,却不溺爱莲。爱生活,应该是个公正的裁判。
自李唐来,世人胜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郭颐·爱莲说喜欢莲,喜欢它淡淡清香;喜欢它一枝独秀;喜欢它亭亭玉立;喜欢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几片纯洁的花瓣衬托着一个少女。晚风吹拂,池塘中的荷花随风摇曳,婀娜多姿,令人陶醉。莲花从淤泥里出来,却不沾污秽,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先妖*。爷爷家旁有一个池子,里面种着一些莲花。每次去那儿过暑假,总会看见几朵几朵的莲花相继开放,池里水很脏,只有一条溪流经过此处。虽然河水映不出倒影来,但那白净的莲花,总会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是天使!是一个个美丽又安详的天使!它们用那神奇的仙女棒,点亮了这条小河,使原本失去的纯净和清澈又回来了!
用它们那馥郁的身姿装饰着这片土地,最后无能为力,留下了这娇嫩但不是端庄的莲花,点缀着池塘。莲花无谓污秽,坚强不息得在淤泥中生长,直到浮出水面的那纤尘不染的莲花。也因为这一点原因,是我喜欢上了莲花。这洁身自爱的莲花,怎么能不让人为之动容呢?这毕竟是遐想。在那皎洁的月光下,爷爷给我讲了一个故事:莲的种子,生长于膨大起来的花托中,称“莲蓬”。
1952年,我国辽宁省金县出土了一批年龄约一千年的古莲子。经培养,有96?的莲子发了芽,开了花。这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种子,莲花也因此而被植物学家称为“活化石”。我听后,不禁啧啧赞叹,莲花的寿命如此之长,生命力如此之强!牡丹是花中的贵人,桂花是花中的娇子,仙子是花中的仙女……一切的一切,在我眼里,都比不上挺立于水面之上,风姿卓约的莲花。在盛夏的时候。乘上一叶小舟,荡过碧水湖泊,推开层层涟漪,欣赏莲花万朵。那孤傲高洁的花,宽大平和的叶,一脉相承的茎,深扎淤泥的根,点、线、面巧妙组合的画,真是“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一句诗,一道风景,一种别样的心情。也许,盛夏的莲花在我心目中是一道难忘的风景。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喜欢荷,喜欢她的淡淡清香,喜欢它的淡淡粉红,喜欢她的亭亭玉立,喜欢它的濯清莲而不妖,喜欢它的柔情似水……眼里,除了怜爱还是怜爱。就像雨巷里的那位带着丁香般幽怨的少女,在梦里,挥也不去散也不去。除了她的身影还是它的身影,除了她的俏丽还是她的俏丽。牡丹?玫瑰?百合?菊花?面对这些后宫佳丽,我却像一位挑剔的美食家,一位追求完美的艺术家,总觉得它们少了点什么,不能给我完全喜悦的感觉。也许这正是偏爱莲的原因吧!情人眼里出西施。莲,让我觉得它就是花中之王,无人可比。
朋友说我过于喜爱它,忽略了其它花的美丽,也许是吧!暮春三月,白花争努,牡丹芍*,妍丽妩媚,使人为只震惊;夏季炎炎,紫罗兰、玉兰散发淡淡幽香,祛除夏意,让人心旷神怡;秋高气爽,菊独傲枝头,正直傲洁油然而生;隆隆寒冬,梅独自争妍,不畏严寒,吐放清香,赞美之词不可胜数。但是,我仍固执地认为莲才是完美。对莲的喜爱,使我成为百花不公正的裁判。在生活中,对事物的是非曲直,我们仍是不公正的裁判吗?夜深了,我静静地躺在床上,被这个问题烦扰着。回忆的匣子被偷偷地打开,往事如水流过,重现眼前。
因对个别的崇拜,我成为他的守护者,旁人稍有异议,便拳脚相加,小伙伴们对之敬畏,便缄口不语,使我内心稍稍喜悦;因和亲密伙伴要好,便不理事情对错,不分青红皂白,硬着脸皮要站在朋友一边;因对个人稍有偏见,一出现可疑之处,聚焦点便投向他;因为自己的喜好盲目顺从,人云亦云,都不知道在干些什么。猛然发现,曾经,自己是如此没有主见。成了失根的兰花,追逐的浮萍,飞舞的秋莲因风四散的蒲公英,我又当了生活不公正的裁判。世界甚大,要认清每一事物,更应抛开我的个人感情,透过现象看本质,让我们的生活更有主见,更能感觉自己的存在。就像一棵巨松,扎根在山崖之间,不随山水、飓风而改变自己的位置;就像一棵独自开在山谷里的野百合,不管有没有人路过,仍开得那么鲜艳那么快乐。爱莲,却不溺爱莲。爱生活,应该是个公正的裁判。
喜欢荷,喜欢她的淡淡清香,喜欢它的淡淡粉红,喜欢她的亭亭玉立,喜欢它的濯清莲而不妖,喜欢它的柔情似水……眼里,除了怜爱还是怜爱。就像雨巷里的那位带着丁香般幽怨的少女,在梦里,挥也不去散也不去。除了她的身影还是它的身影,除了她的俏丽还是她的俏丽。牡丹?玫瑰?百合?菊花?面对这些后宫佳丽,我却像一位挑剔的美食家,一位追求完美的艺术家,总觉得它们少了点什么,不能给我完全喜悦的感觉。也许这正是偏爱莲的原因吧!情人眼里出西施。莲,让我觉得它就是花中之王,无人可比。朋友说我过于喜爱它,忽略了其它花的美丽,也许是吧!暮春三月,白花争努,牡丹芍*,妍丽妩媚,使人为只震惊;夏季炎炎,紫罗兰、玉兰散发淡淡幽香,祛除夏意,让人心旷神怡;秋高气爽,菊独傲枝头,正直傲洁油然而生;隆隆寒冬,梅独自争妍,不畏严寒,吐放清香,赞美之词不可胜数。
但是,我仍固执地认为莲才是完美。对莲的喜爱,使我成为百花不公正的裁判。在生活中,对事物的是非曲直,我们仍是不公正的裁判吗?夜深了,我静静地躺在床上,被这个问题烦扰着。
回忆的匣子被偷偷地打开,往事如水流过,重现眼前。因对个别的崇拜,我成为他的守护者,旁人稍有异议,便拳脚相加,小伙伴们对之敬畏,便缄口不语,使我内心稍稍喜悦;因和亲密伙伴要好,便不理事情对错,不分青红皂白,硬着脸皮要站在朋友一边;因对个人稍有偏见,一出现可疑之处,聚焦点便投向他;因为自己的喜好盲目顺从,人云亦云,都不知道在干些什么。猛然发现,曾经,自己是如此没有主见。成了失根的兰花,追逐的浮萍,飞舞的秋莲因风四散的蒲公英,我又当了生活不公正的裁判。
世界甚大,要认清每一事物,更应抛开我的个人感情,透过现象看本质,让我们的生活更有主见,更能感觉自己的存在。就像一棵巨松,扎根在山崖之间,不随山水、飓风而改变自己的位置;就像一棵独自开在山谷里的野百合,不管有没有人路过,仍开得那么鲜艳那么快乐。爱莲,却不溺爱莲。爱生活,应该是个公正的裁判。
喜欢荷,喜欢她的淡淡清香,喜欢它的淡淡粉红,喜欢她的亭亭玉立,喜欢它的濯清莲而不妖,喜欢它的柔情似水……眼里,除了怜爱还是怜爱。就像雨巷里的那位带着丁香般幽怨的少女,在梦里,挥也不去散也不去。除了她的身影还是它的身影,除了她的俏丽还是她的俏丽。
牡丹?玫瑰?百合?菊花?面对这些后宫佳丽,我却像一位挑剔的美食家,一位追求完美的艺术家,总觉得它们少了点什么,不能给我完全喜悦的感觉。也许这正是偏爱莲的原因吧!情人眼里出西施。莲,让我觉得它就是花中之王,无人可比。朋友说我过于喜爱它,忽略了其它花的美丽,也许是吧!暮春三月,白花争努,牡丹芍*,妍丽妩媚,使人为只震惊;夏季炎炎,紫罗兰、玉兰散发淡淡幽香,祛除夏意,让人心旷神怡;秋高气爽,菊独傲枝头,正直傲洁油然而生;隆隆寒冬,梅独自争妍,不畏严寒,吐放清香,赞美之词不可胜数。但是,我仍固执地认为莲才是完美。对莲的喜爱,使我成为百花不公正的裁判。在生活中,对事物的是非曲直,我们仍是不公正的裁判吗?夜深了,我静静地躺在床上,被这个问题烦扰着。
回忆的匣子被偷偷地打开,往事如水流过,重现眼前。因对个别的崇拜,我成为他的守护者,旁人稍有异议,便拳脚相加,小伙伴们对之敬畏,便缄口不语,使我内心稍稍喜悦;因和亲密伙伴要好,便不理事情对错,不分青红皂白,硬着脸皮要站在朋友一边;因对个人稍有偏见,一出现可疑之处,聚焦点便投向他;因为自己的喜好盲目顺从,人云亦云,都不知道在干些什么。猛然发现,曾经,自己是如此没有主见。成了失根的兰花,追逐的浮萍,飞舞的秋莲因风四散的蒲公英,我又当了生活不公正的裁判。
世界甚大,要认清每一事物,更应抛开我的个人感情,透过现象看本质,让我们的生活更有主见,更能感觉自己的存在。就像一棵巨松,扎根在山崖之间,不随山水、飓风而改变自己的位置;就像一棵独自开在山谷里的野百合,不管有没有人路过,仍开得那么鲜艳那么快乐。爱莲,却不溺爱莲。爱生活,应该是个公正的裁判。
--喜欢荷,喜欢她的淡淡清香,喜欢它的淡淡粉红,喜欢她的亭亭玉立,喜欢它的濯清莲而不妖,喜欢它的柔情似水……眼里,除了怜爱还是怜爱。就像雨巷里的那位带着丁香般幽怨的少女,在梦里,挥也不去散也不去。除了她的身影还是它的身影,除了她的俏丽还是她的俏丽。牡丹?玫瑰?百合?菊花?面对这些后宫佳丽,我却像一位挑剔的美食家,一位追求完美的艺术家,总觉得它们少了点什么,不能给我完全喜悦的感觉。也许这正是偏爱莲的原因吧!情人眼里出西施。
莲,让我觉得它就是花中之王,无人可比。朋友说我过于喜爱它,忽略了其它花的美丽,也许是吧!暮春三月,白花争努,牡丹芍*,妍丽妩媚,使人为只震惊;夏季炎炎,紫罗兰、玉兰散发淡淡幽香,祛除夏意,让人心旷神怡;秋高气爽,菊独傲枝头,正直傲洁油然而生;隆隆寒冬,梅独自争妍,不畏严寒,吐放清香,赞美之词不可胜数。但是,我仍固执地认为莲才是完美。对莲的喜爱,使我成为百花不公正的裁判。在生活中,对事物的是非曲直,我们仍是不公正的裁判吗?夜深了,我静静地躺在床上,被这个问题烦扰着。回忆的匣子被偷偷地打开,往事如水流过,重现眼前。
因对个别的崇拜,我成为他的守护者,旁人稍有异议,便拳脚相加,小伙伴们对之敬畏,便缄口不语,使我内心稍稍喜悦;因和亲密伙伴要好,便不理事情对错,不分青红皂白,硬着脸皮要站在朋友一边;因对个人稍有偏见,一出现可疑之处,聚焦点便投向他;因为自己的喜好盲目顺从,人云亦云,都不知道在干些什么。猛然发现,曾经,自己是如此没有主见。成了失根的兰花,追逐的浮萍,飞舞的秋莲因风四散的蒲公英,我又当了生活不公正的裁判。世界甚大,要认清每一事物,更应抛开我的个人感情,透过现象看本质,让我们的生活更有主见,更能感觉自己的存在。就像一棵巨松,扎根在山崖之间,不随山水、飓风而改变自己的位置;就像一棵独自开在山谷里的野百合,不管有没有人路过,仍开得那么鲜艳那么快乐。爱莲,却不溺爱莲。爱生活,应该是个公正的裁判。
周敦颐爱莲说读后感(模板14篇)篇十二
莲,自古以来深受许多文人墨客的喜爱。它是周敦颐笔下的“花之君子”,它“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它是杨万里笔下的绝世美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它是江南夏季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又到了一年的夏季,这是莲的季节。傍晚时分,天边只残留了几片被染红的晚霞。独自踏上乡间小路,来到了熟悉的莲池。今年的莲长势很好,远远望去,那碧绿的荷叶中夹杂着星星点点的莲花,或是红的,或是白的,很是壮观。此时此刻,又吟起曹寅作的诗:“十分荷叶五分花”。没错,莲花是含蓄的,它虽然散发着诱人的清香,但它只稀疏地亭亭玉立在茂密的莲叶中,供人观赏。你看!那朵莲,层层的花瓣包绕在花蕊边,每一片都是那么洁白无瑕。偶尔几条小鱼在附近嬉戏,溅起几颗水珠,落在花瓣上,但很快又跳进水中,莲仍直挺挺地屹立在池中……多么可爱的莲!
徐徐清风吹过,莲散发出的阵阵馨香钻进了我的鼻子,猛地吸一口,霎时觉得神清气爽。满池的莲叶莲花随风跳起了华尔兹,我站在池边,仿佛自己也成了其中的一员,踏起舞步,陶醉其中……多么美丽的莲!
天色已晚,我不得不回家了,回头依依不舍地与莲,这仿佛是在向挚爱的恋人告别,迈着小步,走向回家的路。至此,赏莲成了我的业余爱好,每年,我总能看到莲由初生到成熟的全过程。这是一种生的喜悦,正像一个孩子从出生到长大成人时所有周围人的喜悦。我时常暗自庆幸自己拥有这样的权利。
是的,我爱莲,爱它的高洁雅致,爱它的慷慨无私,它不仅是“花之君子”更是“花中之王”,因为它的无私精神,许多花远远差矣,甚至望尘莫及。
周敦颐爱莲说读后感(模板14篇)篇十三
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第7—11题。{15分)。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7.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出淤泥而不染。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3)陶后鲜有闻。
(4)待到山花烂漫时。
8.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莲,花之君子者也。
9.作者“独爱莲”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2分)。
10.【甲】文用——、——衬托了莲花的形象,【乙】文用——、——等自然环境来烘托梅花的形象。(4分)。
11.两文所歌颂的对象在精神品质上有什么相似之处?(3分)。
7.(1)沾染;污染(2)我(3)听说(4)等待;等8.莲,是花中的君子。
9.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0.菊花、牡丹;风雪悬崖(冰天雪地、悬崖冰雪)、万花丛。
11.不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要坚守自己的节操(品质、精神)。
周敦颐爱莲说读后感(模板14篇)篇十四
1、可爱者甚蕃蕃:多,“蕃”在中文的近义词是众,反义词是鲜(独)。
2、香远益清益:副词,更。
3、亭亭净植植:树立。
4、陶后鲜有闻鲜:少。
5、濯清涟而不妖濯:洗涤。妖:妖媚。
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而:却亵:亲近而不庄重。
7、宜乎众矣宜:应当。
8、晋陶渊明独爱菊独:只,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