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种特殊的文体,通过对影视对节目的观看得出总结后写出来。读后感书写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样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读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读后感篇一
寒假里我读了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哈克贝利是一个聪明、善良、勇敢的白人少年。他为了追求自由的生活,逃亡到密西西比河上。在逃亡途中,他遇到了黑奴吉姆。吉姆为了逃脱被主人再次卖掉的命运,从主人家中出逃。他们一起漂流在密西西比河上,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两人成了好朋友。哈克贝利为了吉姆的自由,历尽千辛万苦。
文中第十四章后一部分写了哈克与汤姆讨论所罗门王的才智。吉姆因为一个关于所罗门王的事情——两个妇女抢夺一个孩子,所罗门王把孩子砍成了两半,一人一半,这件事情觉得所罗门很傻。但我觉得这个事情也许不像他所想的那么糟糕,所罗门王说不定是想,切开孩子后,妇女中是孩子妈妈的一定会率先边哭边叫:“我可怜的孩子啊!”而不是孩子妈妈的妇女则会愣在那儿,这样就可以分辨出谁不是孩子的妈妈了,再给她应得的惩罚,给真正孩子妈妈的妇女补偿。
从这件话中,我觉得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考虑一件事情,会有很多种答案,必定有一种答案会让人理解支持,如果只是死板地从一个方面思考的话,那很可能就大错特错了。
苏轼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不同角度去观看庐山,会看到不同的风景,从不同方面去思考一件事情也会得到不同的结论。生活也一样,也许你很健康但生活并不富裕,可换个角度想,大自然赋予你鲜活的生命,多彩的世界给予你生机勃勃地活力,你拥有生命与活力,这不也是一种财富吗?你是幸运的,你应该这么想。
我深深地被故事里的人物哈克的正义感和敢想敢做的精神所吸引,更被富有同情心和牺牲精神的黑人吉姆的人格所打动。使我认识到人一定要有信念,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只要坚定信念,敢想敢做、不逃避、不退缩,那么任何困难都会被迎刃而解。通过这本书我还懂得了人与人之间是互相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关心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只有这样才能和谐,才能共创美好的未来!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读后感篇二
海明威曾评价《哈克贝利费恩》这本书说:“一切现代美国文学来自一本书,既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这也许是一个队这本书极高的评价。
文中的主人公——哈克贝利。费恩在马克吐温的另一本书——《汤姆索亚历险记》中也出现过,从《汤姆索亚历险记》就开始出现,文中的汤姆和哈克贝利就是好朋友。都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至于汤姆和哈克贝利为什么会成为朋友,可能是他们的性格相近,更多的应该是汤姆和哈克贝利的冒险精神。
哈克贝利生活在一个十分黑暗的时代——那是一个白人称霸,黑人为奴的时代。这本小说以哈克贝利冒险为线索,透过现象看本质,描写了资产阶级生活的腐朽和奴隶制的罪恶。
文中的哈克说过:“我从来就没有一个家,或像其他的男孩那样去上学,我睡在街上或林子里,只要我想做,我就能做我想做的事,这真实一种美好的生活。”仿佛能看到他说这话是笑着的,但眼底的悲凉却直达心底。
哈克贝利有一个酒鬼父亲,他的父亲经常醉酒后毒打他,后来,因为哈克贝利受不了父亲的毒打和道格拉斯对他的要求及生活方式而离家出走。逃到了密西西比河上,在那里他遇见了黑奴吉姆,两人相遇后,便结伴而行,相依为命,在途中他们遇到两个自称为“国王”和“公爵”的骗子。这两个骗子做了一系列的坏事后,又背着哈克贝利将黑奴吉姆卖掉,哈克贝利为救吉姆想尽了无数办法,哈克为了帮助吉姆摆脱奴隶这个身份进行了一番冒险。
在种种苦难面前,哈克没有颓丧或逃避。他会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这一切,积极面对困难的生活,在前进的道路上努力前行。
小说赞扬了哈克贝利的机智勇敢和善良,谴责了宗教的虚伪,社会的黑暗。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读后感篇三
《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汤姆和哈克一起冒险,前一个故事结束后,马克·吐温又单独写了哈克的历险故事。没读过《汤姆索亚历险记》并不影响阅读这本书,这是另一个冒险故事,哈克在密西西比河上的各种奇特经历及冒险,有趣却也现实。
密西西比河上的风光在马克吐温笔下一一展示,起雾后一片乳白的河流,在暴风雨下被闪电照耀出剪影的河边村庄,躺在船上看着天上的星光,都是这次冒险必不可少的风景。
哈克本来被寡妇收养,过上了衣食富足的生活,却又碰到了酒鬼老爸,过上了老是挨打的苦日子,在哈克的精心谋划下,他制造出了惨死的假象,然后从家里逃了出来。
在河上漂流了没几天,就碰到了以为自己会被卖掉而逃跑的黑奴吉姆,开始了两个人的漂流生活。
冒险沿着河岸开始,即将沉船的强盗,和吉姆因为遇到大雾失散,上岸遇到世仇的'两家纷争,自称国王和男爵的骗子,黑奴吉姆被卖掉等等。
最终,故事结尾在哈克和汤姆解救黑奴吉姆失败,却接到吉姆主人遗嘱要给吉姆自由的信件。
比较好笑的是,明明解救吉姆只要用最简单的方式偷偷晚上开个锁就能成功救出,他们却又是要挖地道,又是要搞个磨盘来刻狱中诗句,足足把没用的事情折腾了一个星期,救出吉姆后还失败了。
可以说是十分荒唐,有些堂吉诃德似的疯病,让人看着忍不住发笑。
其中最让我深思的是书中描写的奴隶制,吉姆逃出来想要前往黑人自由的地方,但是哈克内心十分挣扎,他认为帮助吉姆是在犯错,但是又知道吉姆是善良的,所以一直在帮吉姆和检举吉姆之间做摇摆,最终给了吉姆自由的还是他的“主人”。
从书中窥得一丝十九世纪美国密西西比河两岸风土人情以及当时社会状况,还有让人忍不住发笑的情节就是我从这本书里所得到。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读后感篇四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作者马克·吐温(1835———1910),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读后感。这是继《汤姆·索耶历险记》之后的又一部描写儿童历险的小说。这两部姐妹篇堪称马克·吐温的顶峰时期的代表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耗时八年,写的都是真实发生的故事,当然没有任何著作是完全真实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也虚构了情节、夸大了事实。
故事的背景发生在汉尼伯镇和密西西比河沿岸,那是马克·吐温生活了14年的地方,那里富有生命气息的河流、岸边的自然景色、童年的伙伴、镇里各种的人以及发生的事,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所以我认为这是一本带有很强自传性的小说。这部小说耗时八年,由此可见作者马克·吐温这本书的执着,对写作的执着。所以这本书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艺术方面都相当成熟,可以说是马克·吐温的最优秀作品。
马克·吐温不仅是美国的著作家,还是有名的幽默家,这点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也有体现。书中在哈克逃亡的路上遇到了自称“国王”、“公爵”的两个骗子,虽然两人的骗术并不高明,但是黑人吉姆还是上当了,可是哈克确心知肚明,一路上通过几人夸张的表演骗了不少的钱。我没有像马克·吐温那样的文笔,所以并不能很好的表达出来。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还在上初中,也曾经被书中所描绘的生活深深吸引过,那种自由放荡的生活仿佛成了我心目中的“人间仙境”,可那是不可能的,那只是像书中哈克和汤姆那样的孩童的幻想罢了。在看到书中导读时我才知道,原来我们在市面上读的都并不是原稿,都只是马克·吐温手稿的后五分之三,这使我相当惊讶,因为当你读书的时候并不觉得少了什么,这也使我相当好奇那五分之二的内容是什么,希望什么时候有幸能读一读那五分之二的内容。
有人认为该小说是一部杰出的儿童文学作品,但马克·吐温本人并不承认,他在前言中提到“这本书根本不是写给孩子看的,只有成年人才能看得懂它,它是专门未成年人写的。”这多么具有讽刺意味啊!被誉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的马克·吐温,一个带领着大家在文学上打了一场南北战争的伟人,他的作品竟然被评为儿童文学作品。我自认文学水平不是很高,但是《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主旨还是稍有领悟:反种族歧视、批判罪恶的蓄奴制是小说的基本思想。当然这部小说也存在明显的局限。如将一个反蓄制的英雄放在一个14岁的孩子身上,将以叶扁舟作为避风港,将吉姆的解放寄托在沃森小姐的一纸赦免令……凡此种种,表现了马克·吐温不满现实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一部可读之书,你不仅可以领略书中朴实的修辞,还可以领略美国蓄奴制给黑人同胞带来的疾苦,还有一个正直孩子的心。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读后感篇五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汤姆和哈克一起冒险,前一个故事结束后,马克·吐温又单独写了哈克的历险故事。没读过《汤姆索亚历险记》并不影响阅读这本书,这是另一个冒险故事,哈克在密西西比河上的各种奇特经历及冒险,有趣却也现实。
密西西比河上的风光在马克吐温笔下一一展示,起雾后一片乳白的河流,在暴风雨下被闪电照耀出剪影的河边村庄,躺在船上看着天上的星光,都是这次冒险必不可少的风景。
哈克本来被寡妇收养,过上了衣食富足的生活,却又碰到了酒鬼老爸,过上了老是挨打的苦日子,在哈克的精心谋划下,他制造出了惨死的假象,然后从家里逃了出来。
在河上漂流了没几天,就碰到了以为自己会被卖掉而逃跑的.黑奴吉姆,开始了两个人的漂流生活。
冒险沿着河岸开始,即将沉船的强盗,和吉姆因为遇到大雾失散,上岸遇到世仇的两家纷争,自称国王和男爵的骗子,黑奴吉姆被卖掉等等。
最终,故事结尾在哈克和汤姆解救黑奴吉姆失败,却接到吉姆主人遗嘱要给吉姆自由的信件。
比较好笑的是,明明解救吉姆只要用最简单的方式偷偷晚上开个锁就能成功救出,他们却又是要挖地道,又是要搞个磨盘来刻狱中诗句,足足把没用的事情折腾了一个星期,救出吉姆后还失败了。
可以说是十分荒唐,有些堂吉诃德似的疯病,让人看着忍不住发笑。
其中最让我深思的是书中描写的奴隶制,吉姆逃出来想要前往黑人自由的地方,但是哈克内心十分挣扎,他认为帮助吉姆是在犯错,但是又知道吉姆是善良的,所以一直在帮吉姆和检举吉姆之间做摇摆,最终给了吉姆自由的还是他的“主人”。
从书中窥得一丝十九世纪美国密西西比河两岸风土人情以及当时社会状况,还有让人忍不住发笑的情节就是我从这本书里所得到。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读后感篇六
《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是《汤姆索耶历险记》的发展,内容丰富,多含义,批判蓄奴制。海明威曾说过:“一切现代美国文学都来自马克土温的著作《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
小说的主题是批判蓄奴制。马克土温在一篇笔记中说:“整个社会公认奴隶财产神圣至上……帮助他,庇护他……。犯了弥天大罪。”通过哈克形象的成功塑造,赞扬了友爱,提出了“不分种族和肤色,人人平等”的民主主义思想。
该小说故事发生在美国南北战争的五十年代,主人公哈克自述的口吻叙述他和黑奴吉姆为寻找自由而冒险的全部历程。这就像中国作者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和他的车都为了自由生活奔跑一样,都表现出了人类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哈克作为一个自幼丧母,并有一个对自己漠不关心的父亲的穷孩子,14年来几乎没有受过教育,语言粗鲁,淘气,爱撒谎,不愿意受人管教,整日在野外生活。此时的哈克几乎成为一个“异教徒”,在大人的眼里,他是一个彻头彻脑的“小坏蛋”的行象。这些为哈克今后的思想以及随之而来的行动做到了坚实的“打基”,像摩天大厦数十米的地桩打入泥土坚实地伫立在大地上一样,为整篇文章构筑了不可撼动的“地基”。
他曾寄养在道格拉斯寡妇家,酒鬼父亲闻讯找上门来,强行把他带进森林,过起了以渔猎为主的生活。读到这里,读者朋友也许相信小哈克会保持现状,过着与父亲一样的生活。然而正如上面提到的,哈克没有安于现状为了逃避父亲毒打。哈克设计逃走,带着他那颗渴望自由,平等的炽热的心,当然哈克的成功塑造离不开黑奴吉姆的衬托,黑奴吉姆的正直,善良,淳朴正是哈克内心世界的完美地外在体现。
两人乘木筏顺密西西比河漂流,准备到北部自由洲去谋生,路上他们遭遇自称“国王”和“公爵”的两个骗子,骗子企图卖掉吉姆,但哈克在汤姆的帮助下救出了吉姆,文中这样说:“我使劲喊了一声——后来又喊了一声——有喊了一声;在树林里东奔西跑,大声的叫喊,可是一点用也没有——老吉姆不见了。于是我坐在地下哭了起来;我实在忍不住要哭。文中的三个破折号充分体现了哈克的惊讶,无助甚至是无奈,又将哈克的善良提高了一个层次。
小说将幽默与讽刺熔于一炉:寡妇道格拉斯的循规蹈矩,沃森小姐的古板僵硬。哈克的淘气捣蛋,吉姆的憨厚迷信……以及种种对生活的提炼与加工,通过字里行间,有针对性的表现了出来。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读后感篇七
这段时间我读了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它值得每个人去细细体会。
故事大概是这样的:"国王"和"公爵"冒充遗产继承人,骗取了彼得留下的巨额遗产,彼得的三个侄女玛丽·简三姐妹却对财产将骗子们洗劫的事毫不知情。在那相处的日子里,善良而有教养的三姐妹唤起了哈克的良心,他不忍心看到三姐妹被骗子欺负,于是决定出手帮助她们对付骗子,他悄悄溜进了"国王"和"公爵"的房间,千方百计偷出了金币,并将钱袋藏在了彼得的棺材里,尽管哈克知道把实话和盘托出是一件非常冒险的事情,但他觉得说实话要比说谎话好的多,所以他便将事情的真相全部都告诉了玛丽·简并想出彻底摆脱两个大骗子的方法,帮助玛丽·简三姐妹夺回了遗产。
从中让我认识了敢于追求自由,用善良,正义的心态面对生活的哈克;勤劳朴实,热情诚恳,对朋友忠心耿耿的吉姆;聪明伶俐,敢于探险,热爱幻想的汤姆。
小说赞扬了男孩哈克贝利的机智和善良,谴责了宗教的虚伪和信徒的愚昧,同时塑造了一位富有尊严的黑奴形象,他是马克吐温作品精选中最杰出的一部。海明威曾评价道:整个现代美国文学都来源于马克·吐温的著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这是我们最优秀的一部书,此后还没有哪本书能和它匹敌"。
在哈克的历险过程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除了他追求自由的勇者姿态,还有他身上闪烁着的纯洁善良的美德之光。在朝夕相处中,哈克与吉姆建立了深厚的友情,他真心地帮助吉姆掩藏身份,不辞辛苦的帮助吉姆逃往自由之地,而且面对吉姆对她的照顾,他充满感动和感激之情,并发誓一定要帮助吉姆实现自由,在吉姆被骗子卖掉之后,只身前往费尔普斯家营救,在明知自己面临很大风险的情况下,他依然决定这么做。哈克身上的这种勇敢和善良,还有他对朋友的忠诚和关爱,读来令人动容。
读好书如交益友,《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就是这样一本好书,令人受益终生。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读后感篇八
在寒假里,是让人静下心来阅读的好时光,所以我有幸拜读了马克吐温的作品——《哈克贝利费恩险记》,从书中让我明白做一个善良的人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这本书主要写了白人男孩哈克贝利芬为了摆脱酒鬼父亲的纠缠,制造死的假象离家出走,又遇上不想被卖掉出走的黑奴吉姆,两人结伴乘木排漂流,历尽艰险的经历。
到最后,他和汤姆帮助家奴吉姆得到自由。我最难忘的地方是:他们为了救出吉姆自找了很多麻烦,也想了很多办法。在这本书中,哈克让我看到内心的正义和善良,使我为之感动。
我觉得我们都要做善良的人,虽然有时候做的善事很小,但因为你的善良可以给别人带去帮助,就会感到很快乐!可谓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就在这个寒假里,我就和同学们做了善良而有意义的事情。
正月初六上午,我们在萧山区志愿者协会义工阿姨的带领下怀着激动的心情去看望志愿兵——楼爷爷。我和同学们拿了几桶油和一些米去爷爷家慰问,爷爷的家在半山上,要经过一个很陡的斜坡,大家铆足了劲,拎着慰问品向爷爷家冲去。我们很快就来到了爷爷的家里,眼前出现的是一幢矮矮的两层楼平房,外面看起来有些陈旧,走进一看,里面的基本上没有装修,卫生情况也是非常的糟糕,我们把慰问品放在了桌子上。爷爷看见我们进去,吃力地从床上爬了起来,可是他自己已经不能下床了,是一个妈妈把她搀扶到轮椅上的。
我们的到来让爷爷欣喜不已。开口第一句话就是和我们说新年好,在场的同学们都被逗乐了。爷爷还和分享了硝烟弥漫的战争岁月经历,讲述了自己在异国他乡浴血奋战、英勇杀敌、等保家卫国的从军经历,说着说着,爷爷的眼睛已经湿润了,俞哲瀚马上为爷爷递上餐巾纸,在场的人都被爷爷感动了!爷爷还教育我们要热爱和平,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要为建设祖国多做贡献。
最后,我们争先恐后地为爷爷打扫了房间,使得老人的房间焕然一新,还打来热水给爷爷洗脸,喂爷爷吃面包。爷爷的脸上一直挂着微笑,我们的心里也好满足!
今天我们为爷爷做了这么一件小事,让爷爷高兴了,其实我们的心里更加高兴,这种善良有爱的种子在我们心里生根发芽,在回家的路上,我暗暗地想,下次有机会一定还要来看爷爷!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读后感篇九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是一本内容丰富多彩、描写人物栩栩如生的好书,我才读了几行就对这本冒险小说爱不释手了,一有空就看,不到几天便读完了,于是我又读了一遍,获得的感触就又不一样了,每次读每次都不一样,让我百读不厌。
这本书讲的是白人男孩哈克为摆脱文明的教化和酒鬼父亲的纠缠弃家出走,遇上为摆脱被贩卖的命运出逃在外的黑人奴隶吉姆,于是,两人结伴乘坐木排一路漂流所经过的种种历险与奇遇。
故事发生在19世纪中期美国内战之前。当时,黑奴处境悲惨,可随意买卖。同时,北方废奴呼声很大,南方奴隶制度根深蒂固,所以,黑奴逃跑都是由南到北。这是阅读这本书的应该了解的背景知识。书中的哈克和吉姆由于乘坐木排,只能身不由己顺水南漂。通过哈克对自己所见所闻所感的叙述,小说由此向读者展示了广阔生动的社会现实画面和形形色色的人物长廊:杀人越货的强盗,挑动族斗仇杀的地方贵族,自称国王与公爵到处招摇的骗子,以及小镇醉鬼、轮船水手等等,无不栩栩如生。小说是美国现实主义的杰作及19世纪中期美国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
我也非常喜欢哈克贝利·芬这个人,它曾在《汤姆·索亚》中出现过,这本小说的开头也是接着往下写,但小说的主人公由汤姆变成了哈克,叙述自始至终都是他的内心独白。哈克贝利·芬是个几乎目不识丁的顽童,对长者的虔诚教诲无动于衷,对文明教化感到拘谨和约束,他向往自由,说话直截了当,做事讲究实效。他对经历和看到的任何事情,都要发表见解,给人以童心无忌的感觉。
我非常钦佩哈克贝利·芬勇于冒险的精神和胆量,以及他处事不慌的判断能力,就像鲁宾逊那样,都有一双勤劳的双手。他渴望自由、具有抗争精神,无不令人敬畏钦佩。
从这本书中,我获得了许多关于冒险的知识以及美国的历史与发展。不止这样,读了这本书,我还积累了许多精妙的`四字词语和成语,它对我写作文很有帮助。我真诚的把这本《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推荐给全国上下的青年和小学生们,读读这本有用的书吧,或许你的感受比我更深、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