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故乡读书笔记篇一
榕树,又称“不死树”,因为它生长快,寿命长。福州,俗称“榕城”,在“榕城”这片土地上,有一个叫官坂的小镇,那儿的榕树也有不少,千姿百态。我的故乡就在官坂。
漫步在通往中学的路上,宽阔的水泥大道两旁尽是黄土堆与民房,不禁使人有一种特殊的伤怀。日落,余晖映射在黄土堆旁土坑里,水面如一面光滑的镜子,折射出落日的光辉。天,与黄土堆的颜色大致相同,都是一种淡淡的土黄。空中满是凝滞的云团。水泥路的灰白色与夕阳的金黄色配合在一起,映入眼帘,晚霞好似七彩的流苏,围绕着落日,心中油然而生一种壮丽之感。
不知不觉,一株参天大树展现在眼前。这株榕树约有三合抱粗,浓密的树叶覆盖出几十平方的树阴。树干与树枝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又坚硬。树叶绿得苍郁,清楚地显示出这株榕树的饱经风霜。
生长了五百多年的榕树!对眼前这株榕树我简直到了望而生畏的地步了。走近一看,布满苔藓的树干、树枝上支撑榕树母体的气生根,一条一条,在夕阳落山的情境中,如同一个个初生的婴儿紧紧依偎着母亲 ,拥抱着,在妈妈的怀里沉沉入睡……远远望去,给人以强大的视觉与心灵震撼。
几百年来,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是打雷还是闪电,这株榕树都活了下来,一回又一回绝处逢生,一次又一次起死回生,终于成为了小镇一方奇丽、壮观的风景。
家乡的“不死树”!
故乡读书笔记篇二
老树依旧,人已白发。离开了大半辈子,那走惯了柏油路、高档地毯的双脚再次踏上这条泥泞小路,站来老树的荫庇下,他心中五味杂陈,百感交集。
村口的百年老树,盘根错节,虬劲的枝干彼此纠缠织成一片遮天的繁茂,儿时的他最爱在这片阴凉下与其他孩子成群结伴,你追我赶。跑累了,搬个小马扎,赖在大人身边,摇着蒲葵扇,听他们讲些家长里短。听烦了,再在树下乱闹一通,直至日落西山,人影渐散。
日子在这棵树下,过得波澜不惊,平淡如水。
后来,他开始上学念书,从村里到小学,到县里的重点高中,他一点点接触更广阔的世界,认识了形形色色的人。他听这个同学讲万里长城的宏伟壮阔,看那个同学一身洋装、满口洋文。再想想自己,长在那个荒远偏僻的小村庄,浑身上下、自内而外都透着一股土味。渐渐地,他开始卑薄自己的故乡,他心中有一团火,想要将自己的过去焚烧成灰烬,过另一种生活。
他背上行囊,出去闯荡。走的那天,除了父母,就只有那棵老树,伫立在村口,目送着他渐行渐远。
他也的确是个有志气的人,这么多年,他下海经商,多少风风雨雨、挫折坎坷,即使是在最困难的时候,他都没想过回头,都一一熬了过来。他努力地改变乡音,学着城里人拿捏腔调;他在衣橱里塞满西装领带,梳起了油头;他派人把父母接到城里,卖了老屋;他娶了个大城市里的姑娘,有了女儿后将她送出国外学习;他住着洋别墅,开着豪华轿车,在生意场上挥洒谈吐,春风得意……可他从不提起自己的故乡,人们都以为,这么有出息的人,一定是大地方出来的,他也一遍又一遍地这样告诉自己。
可是有些事情,他能骗得了别人,哄得住自己,却控制不了虚幻的梦境。多少次午夜梦回,那村口老树沧桑的身影,那游子毅然决然的背影,不断重复,一抹苦涩从心头泛起,挥之不去……逃离与牵绊,来回拉扯着,占据了无数个难眠的夜,催白了他的头发。
故乡读书笔记篇三
我的家乡在广东省,普宁市。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我的家乡里有个篮球场,篮球场旁边有棵大榕树。
家乡的大榕树过了几年都没倒下过,甚至还生存了几十年。大榕树长着粗壮的枝干,长长的树枝,他比我们家乡的其它树都大。
夏天,榕树的作用非常大,比如说:它可以撑起它的大雨伞给打完篮球的,流汗的人乘凉。小朋友们可以在大榕树下玩,不会被晒到。大榕树的树叶与小兴安岭的树叶一样葱葱茏茏。茂密的树叶一共有叶柄、叶片组成,可爱极了!
秋天,它茂密的树叶变得枯黄不是代表它死了,而是它要经过的过程:生长——发育——衰老——死亡。它秋天的过程其实是衰老,枯黄的树叶翠翠的,落叶从空中翩翩起舞,真是诱人!
冬天,它仍然像一位战士一样站在上面,叶子没了,这也不是代表它死了。战士在它的岗位站的笔直笔直的,真是坚持不懈的一个大榕树!
我家乡的大榕树一年四季景色优美、惹人喜爱、还像战士一样坚持不懈,勇敢极了!
故乡读书笔记篇四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故乡》。说课的形式比较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核心问题就是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和突破问题。下面我就按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五个部分向各位老师说课。
《故乡》编选在人教版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本单元编选了反映少年生活的几篇文章,有《孤独之旅》、《心声》,还有少年视角的《我的叔叔于勒》。因为《故乡》中有少年闰土的描述,所以也被收入在内,但如果真的以为此文是单纯写少年生活的,那就有点肤浅了。
这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把握《故乡》的内容和结构,以及通过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主题的写法,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即《故乡》这篇小说按时间和地点的不同,可以把文章分为“回故乡——在故乡——离开故乡”三部分。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以“我记忆中的故乡到现实中所见到故乡发生巨大变化为基本内容,组织材料,展开情节。通过叙述与议论,景色描写的手法,揭示了人们对农村经济日益凋敝,农村民生生活日益凋敝贫困的社会根源的思索的主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结合教材分析,全文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把握”闰土”“我”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以及“肖像描写”、“对比”等手法在实际写作中的运用。而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掌握人物所蕴含的意义以及对作品主题的理解。
教学目标:
(1)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 。
(2)学习运用对比突出人物性格的手法;掌握从细节、动作、语言、外貌、心理等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由此推知文章主题的鉴赏方法。
(3)了解封建等级观念及制度的黑暗和罪恶,理解人物形象的复杂感情。
教学对象是初三的同学,他们具有一定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接受能力也还是不错的。但是作品所反映的时代与同学们的时代相去甚远,对于当时劳动人民所处的时代所面临生存困境是不易理解的。虽然同学们是喜欢阅读小说的,喜欢小说中离奇的情节个、性鲜明的人物,但多数是停在直观的感受上,还不习惯于深入分析作者写作的目的、写作的特点等。
因此在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让同学们在预习时多阅读本小说,然后让同学各自表达自己对文章初步的看法和感受。结合同学们的发言来引导同学来分析人小说中的人物,小说的主题、写作的特点,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由于初三年级的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和分析判断能力。因此,通过让学生预习和阅读课文,借助字典等学习工具,把握全文的内容和结构,在理解和把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深入引导学生思考、理解文章运用对比手法和议论来揭示主题这一目的,在授课过程中,把重、难点逐一突破。教学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仔细深入地诵读,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课文内容的把握、人物形象的分析,应通过个性化的阅读和师生合作交流来体验和创新。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两种教学方法。 1.诵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尤其是“希望”部分,熟读成诵,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1.探究法:在整体感知课文后,要进一步深入探究学习。
2.合作交流法: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3. 点拔法:教师做出指导与解释。
它的依据是:整体感知一篇文章最有效的方法是诵读,且语言的语感培养离不开朗读与背诵,文章的感情是通过朗读才能真正体会出来的。采用合作交流方法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参与性,使学生保持兴趣与注意力。点拨法,是对不能解决的问题作必要的指导与解释。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堂课,我会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1.朗读分析法:学生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和背景经验,激发出思考的热情,达到“如水入口,冷暖自知”的境界。
2.词句揣摩法: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鲁迅是位伟大的文学家,作品中耐推敲的词句比比皆是。我在教学中着重指导学生对关键词句进行分析、揣摩,以期透彻理解文章,感悟作者的爱憎情感。
3.合作探究法:对本文的`难点部分,学生主要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从而认识封建等级观念及社会制度的黑暗和罪恶。
(教学分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为此我设计了如下导语:
大家都学过了历史,想不想知道1919年辛亥革命后,中国广大人民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中,他们的生活是怎么样呢?(学生答)
那么,让我们一起随着鲁迅到他的故乡去看看,一起去感受当时的农村农民的生活吧!
2.走进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让学生完成以下的文学常识题:
a、鲁迅原名 ,籍贯 ,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 。
b、我们学过以小说为课题的课文有 ,小说的六要素是 。
老师介绍小说写作背景:《故乡》写于1921年,后编入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1919年12月作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的真正的现实生活,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的30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10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同时也表达了“我”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作品是相当有深意的。
本环节设计的目的是复习旧知识引出课题,以旧引新,让学生“温故而知新”。让学生对本课的教学内容有个了解。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不教就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把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一种成就感,使学生得到肯定与激励,教师只是点拔、小结。
3.析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及人物形象
(1)阅读课文,了解大意,检查预习。
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
要求学生简述故事梗摡。要求:讲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力求完整、简明扼要。(学生简述后,教师归结)
(2)情节结构分析
学生前后四人一小组讨论。要求:根据课文内容的故事情节划分段落,列出各部分内容要点。
提示:注意文中表示时间和地点的词语。并请两位学生上黑板书写,教师评析修改。
板书:
时间:深冬
第一部分:回故乡 原因:卖屋、搬家
景象:萧索、心情悲凉
1、母子见面
到家那天 2、回忆少年闰土
3、见到杨二嫂
第二部分:在故乡
过了三、四天:会见闰土
又过了九天:动身启程
第三部分:离开故乡 1、船上的谈话
2、“我”的感受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的(1),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同学讨论得出结论。把学生放在一个自主的学习环境中,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探讨能力,学会相互交流获取知识的技能。由于提出的教学目标明确,学生迅速的完成了教学的任务,获得学习的乐趣,增强了自信心,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3)分析闰土形象
(指名两名学生,分别朗读12——30段、54——76段,其他学生也边听边按课后练习二要求,划出有关语句,并完成表格)
投影展示:
项类
变 化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外貌
动作语态
对“我”的态度
对生活的态度
提问:
1.通过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前后的不同变化,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2.中年闰土变化是什么造成的?揭示了什么样的事实?
(明确:运用对比手法,得出两者的不同变化是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坤形成的,也便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双重压迫的具体体现,闰土的遭遇是广大受压迫、受剥削农民的形象的具体写照)
第二课时:
1.析读课文,分析杨二嫂的人物形象
(指名学生朗读39——52段,并完成课后练习三)
提问:
(1)作者是怎样刻画杨二嫂形象?
(明确: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来表现人物)
(2)20年来,杨二嫂的变化有哪些?说明什么?
板书:
20年前 年轻漂亮 老实本分
20年后 泼辣尖刻 自私庸俗
2.品读重点语句,强化文章内涵
(1)品读文章78——最后,理解作者的希望。(通过小组辩论的方式)
这一部分中有一些较难理解的重点语句,引导学生品味其深刻内涵。如“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意思是只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人们都满怀希望去奋斗,就会迎来新生活。
(2)总结本文中心思想
结论:在帝国主义侵略,封建主义压榨的情况下,乡镇小市民逃脱不了日益贫困和遭受损害的厄运。
小结:作品塑造了闰土和杨二嫂两个艺术典型,尽管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处境,我们可以看到帝国主义压迫和封建主义统治的罪恶。
本环节是为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课文的能力和自己动手的能力。由易到难深入浅出探讨,让学生把握课文的思路。通过练习,让学生理解对比手法运用的目的。同时,也向学生渗透“实践——认识——再实践”的思维方式。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获得知识是有个过程的,通过动手自己查找的实践来取得答案锻炼了学生的求知能力,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会潜移默化的提升动手能力,增强自己的信心。通过辩证加深了对知识的了解与认识。形成了一个良性的思考、动手、再小结的循环。
3.知识的拓展与延伸
(1)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试着分析这些环境描写的作用。
(2)运用对比手法写一篇短文。
第一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分析能力,加深对本文中心的理解。第二题一方面为了让学生掌握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这一环节是学生知识的延伸,让学生把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加于运用,是一种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表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完成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的教学过程,促进学生的学习。
开端 回故乡 (1-5自然段) 时间
原因 中
所见景象及心情 心 故乡 发展与高潮 在故乡 (6-77自然段) 闰土 变---原因 思
杨二嫂 想
结局 离故乡 (78段-结尾) 希望
故乡读书笔记篇五
第二天,我开着自己发明的太阳能万能汽车,穿着自己发明的可以调节温度的衣服,顺便给爸爸妈妈和姐姐他们带来了几件,在车上调好要到达的地方,就兴致勃勃的来到了我阔别已久的故乡。
一车,家乡的环境真是让我惊呆了:宽大又平整的柏油马路展现在我的面前,一座座高楼大厦植入云端,参天大树耸立在马路两旁,一栋栋居民楼已经变成了三层花园大别墅。放眼望去,到处都是红花绿草、鸟语花香的美好风景。
我感到这儿的空气是那么清新,阳光是那么灿烂,天空是那么蔚蓝。原来,我的家乡也用了我发明的“垃圾狗”,它以吃垃圾为生,吃饱后还会释放出清新空气。这才二十年,没想到曲阜发展的这么快。
不知不觉中,我来到了我的母校。我把车子停到了地下停车场内。走进校园里,墙根里的那棵枣树已经不在了,可院子里的那颗大松树还立在那里看守教学楼呢!教学楼还是以前的,不过,楼顶上又新加了几层,楼内和楼外有装修了。
啊!终于到家了。我推开家门,喊了几声爸?妈?,爸爸妈妈立马出来了。“你这孩子,回家也不说一声,好让爸爸妈妈接你去。对了,路上没有什么事吧,有什么事怎么解决的……”妈妈还是那么爱唠叨。“对了你的同学翟永康向政府捐了十个亿,再加上你捐的那七个亿,把全市的居民楼都盖成了别墅。”爸爸说。
晚上,我和家人一起吃了个团圆饭。二十年了,故乡的这翻天覆地的变化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呀!抬起头来,望望月亮。还是自己家乡的月亮更大,更圆啊!
故乡读书笔记篇六
你走了,头也不回的走了,却没告诉我,无处安放的心该如何沉静。地上的是泥土的碎片,也是奶奶破碎的幸福。你带走了我的童年,带走了我的快乐,也带走了我的梦。
那夜,月光撒在我身上,我却分明感到她的无力。是的,她在哭泣。是大雨坍塌了他的人间,让她的人类失去了家园,丢了性命,同时也疲惫了她的心。雨放肆的大笑,他做到了。天空是黑的,月亮是白的,他们见证房屋的毁灭,却无力阻止。
月光格外明亮,勾起了我的回忆。
夏日的夜晚,最难得的,是那如灯的月光和清凉的风。我在角落里不安的走动,她怎么还不来。一阵脚步声传来,我赶紧藏好。她突然大喊:“老鼠!”我赶紧跳出来:“哪呢,哪呢?”看着她明媚的笑容,我知道,我又中计了。月光下,我们追逐的身影被拉得那么长。那是花一般的年纪,那是花一般的笑容。
暗夜渐渐织上天空,一个嚣张的声音冒了出来。“老韩—吃—饭—了”“你个丫头片子,叫爷爷。”奶奶笑了“我偏不,你们能叫,我也要叫”说完有放肆的大喊了几句老韩,炫耀似的看向奶奶。奶奶被我逗乐了。我的过去,那是我最宝贵的收藏。
这一切都终止在那个坍塌的房屋。那个冬暖夏凉的房屋,那个载满我回忆的房屋,那个聆听我每一次呼吸的房屋,就这样离我而去。我的猫走丢了,她已经无法找到回家的方向。
曾经,我和发小一起看日落;曾经,我们躺在月光下,谈论嫦娥后羿;曾经,我们在风中奔跑,在风中微笑;曾经,我也是那样无忧无虑的绕着整个村庄跑了一圈又一圈;曾经,我和奶奶悠闲地坐在门外的台子上,啃桃子;曾经,我们在那个山上,对着回音宣誓;曾经。
再见,曾经,谢谢你给我彩色的童年,那座屋,谢谢你。
故乡的月亮,请你替我记住这段回忆,铭记,曾经的我拥有过别人没有的财富。
故乡读书笔记篇七
故乡在哪里呢?我常常这样思考。
神舟七号飞船载着三名宇航员在浩瀚的宇宙里航行,也许他们透过弦窗向外看时,有一个声音在他们心中回响:我的故乡是地球。在茫茫宇宙中,那颗闪着蓝色光茫的星球,是那么的耀眼,让每个人的目光在那里汇聚。在故乡能脚踏实地的挨着大地母亲,经受大地母亲的洗礼和教诲,让人觉得舒适、安稳。故乡是一种踏实。
现在我是一名中学生,我的故乡在一个偏远的小镇,爷爷奶奶就住在那里。小镇虽不大,却给我留下了珍贵的童年回忆,镇子被山包围着,山上一片青翠,郁郁葱葱的树木与蓝天白云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放眼望去,一望无际的麦田,在微风的吹拂下,麦苗顽皮地跳起了秧歌舞,形成一股股麦浪把田埂上走来走去的乡亲信给淹没了。小时候最喜欢和爷爷一起放牛,走到山那边的集镇上去买一些自己喜欢的玩意儿。走路时故意腿抬的高高的把青石板路敲得梆梆响,各家的老人和小孩都会出来好奇地瞧着我,脸上带着特属于农民那种质朴的笑容。故乡是一种微笑。
我长高了,长大了。如果我有机会名可能上大学,甚至到国外去留学。那里我的故乡又在哪里呢?我可以自豪的说:“我的故乡在中国——那个屹立在世界东方的雄鸡”。可能我坐在一堆白皮肤、蓝眼睛的人中,说着不着边际的english,心中会涌起浓浓的思念,对故乡黄土地的牵挂;中秋节那天当我在异乡吃着披萨的时候,脑中会浮现全家三口人坐在阳台上吃月饼的情景,故乡的月亮也那么圆吗?我抬头仰望,我的目光会和与我父母的目光交融,化成那浓得散不开的乡愁。独到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故乡有时也是一种惆怅。
故乡是什么呢?故乡不过是我们祖先漂泊流浪旅程中的最后一站。
我不禁远眺天边,我们今后的故乡又是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