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总结能够帮助我们将零散的知识点整合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知识点总结案例,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一课知识点总结(通用19篇)篇一
1、中山装与旗袍是近现代民族服饰。
2、中国的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3、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4、促使习俗风尚变革的因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
5、近代风俗变迁中最为明显的是:婚丧礼俗的变迁。婚姻风俗的变迁特征是删繁就简。
6、1873年出版的《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7、电影在中国的放映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进口片到国产片的发展阶段。188月,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这种具有真、奇、活等特点的新型娱乐消遣方式很快受到上海市民的欢迎,电影开始在城市中流行。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是《歌女红牡丹》。
8、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是哈尔滨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一课知识点总结(通用19篇)篇二
1.主权在民,轮番而治,相对平等,法律至上。
2.《民法大全》罗马法体系完成。并非査士丁尼法典。
3.维持对奴隶的剥削压迫反封建推进资本主义。
4.英国代议制特点:君主制贵族制议会制混为一体,君主统而不治,国家象征。1721,责任内阁制确立后才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5.德意志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君主为实。
6.半殖民地半封建专有名词。
7.三民主义未反帝,土地,反地主阶级。
8.太平天国根本原因民族矛盾激化。
9.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党内合作第二次是党外合作。
10.革命根据地又称苏区区别于敌后和解放区(国统区)。
11.英国国家元首是国王,政府首脑是首相。法国政府首脑为内阁部长(总理)。
12.法国权力中心为总统。
13.欧洲一体化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的要求。
14.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15.义和团反帝爱国不反封建。
16.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临时约法。
17.工农武装割据武装斗争(形式)土地革命(核心)根据地建设。
18.中华苏维埃临时共和国。
19.刺史监察。
20.元朝并非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行省制度。
21.城邦并非城市。
22.古代地方势力并非一直被削弱。
23.英国君主立宪制是一系列法案形成的。
24.分权原则并非美国独有。
25.法国共和体制的确立不是封建与资产阶级的斗争,是保守派和民主派斗争实质都是资产阶级统治,只是形式问题。
26.最早侵略台湾的是英国。
27.广州并非增开的口岸。
28.民族矛盾是近代中国最主要矛盾不意味着任何时期都是这样。
29.资政新篇不是农民战争的产物。
30.马关条约并非资本输出的开始,鸦片战争后就有了。
31.临时约法主权在民不等于人民当家做主,仅仅是资产阶级民主。
32.辛亥革命的反帝性质体现在打击了统治工具:清政府。
33.新民主主义革命依然是资产阶级革命。
34.八七会议没有找到革命方向,遵义会议只纠正了军事左倾。
35.八路军与新四军。
36.抗日战争不是反帝第一次胜利。
37.1947春国民党宣布共产党非法,关系完全破裂。
38.人民解放战争胜利不代表新民主主义胜利是在土地革命,没收资本,追击国民党之后。
3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
40.规定社会主义国家的是1954宪法。
41.中国民族区域自治是民族因素区域因素结合的产物。
42.特别行政区并非完全自治外交权属于政府,
43.一边倒不是依附苏联而是站在社会主义阵营这边。和社会主义国家结盟。
44.中日关系正常化符合中日利益是根本原因。
45.不结盟不能简单理解为不和任一国家结盟而是不予美苏结盟。
46.封建制是指封邦建国而不是封建社会。
47.闭关锁国是限制对外贸易。
48.天朝。。空想性资政新篇是缺乏群众基础。
49.辛亥革命不是孙中山直接领导。
50.辛亥革命反帝反封建不彻底。
51.北伐战争胜而国民革命运动失败。
52.大革命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基础。
53.秋收起义进攻的是城市而不是农村。
54.长征根本原因是左倾错误直接是反围剿失败。
55.遵义幼稚走向成熟。
56.抗日胜利意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不一样。
57.1972联合公报承认一个中国。
58.雅典民主根源在于商品经济发展。
59.五百人会议是抽签的而不是选举。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一课知识点总结(通用19篇)篇三
85、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一次经济危机发生在:1825年英国;。
86、19世纪英法空想社会主义三个代表人物是:傅立叶、欧文、圣西门;。
88、马克思主义诞生标志是: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第二课考点。
92、1917年11月俄国爆发的“十月革命”推翻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94、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是:十月革命以后建立的苏俄;。
95、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是:十月革命;。
第三课考点。
96、建国初巩固政权的三大事件是:基本解放全国领土、土地改革、抗美援朝;。
97、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的标志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
98、一五计划的特点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100、农业基本实行合作化的时间是:1955年底;。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一课知识点总结(通用19篇)篇四
对于学生来说,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心态很重要,一次的考试成绩说明不了什么,一次的失败不代表会一直失败下去,刚步入高一,在学习上难免会有一些不适应,这时候更需要给自己加油、打气,相信自己是最棒的,置身现实,接受一切,环境不会改变,作为学生要做的就是去改变自己,以快乐、积极向上的心态去面对一切未知的事情。
2、课前、课后都要看书。
万变不离其宗,对于学习而言,书则是最主要的,任何的知识都来源于课本,从中可以延伸出其它的知识,这就好比一棵大树生出了新枝是一个道理,对于高一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更应该多看书,当然看书也是有讲究的。课前看书是为了提前预习上课的内容,自己大概有一个了解,当老师上课时,自己可以理解着去记忆,带着目的去听,这样的课堂效果会更好,因为你是带着问题去学习新的知识。
3、做专题练习。
上高中以后,课本上的知识固然重要,但若做不到学以致用,即使把知识点都记住也没用,学习是要靠方法的,在知晓知识的基础上多做一些专题训练,既能查看自己的学习状况如何,还能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当然,在做专题训练的时候,还需要学会在弱科上多下功夫,这才是提高成绩的好办法,若你只做自己会的题,放弃不会的,到头来的结果就是,会做的依旧会,不会的依旧不会,感觉自己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可最终却没给自己的成绩带来任何的改变,从而容易产生厌学的心理,这不利于之后的学习,毕竟高一才刚开始,不需要怨天尤人。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一课知识点总结(通用19篇)篇五
66、17世纪初统治英国的国王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属于什么王朝:斯图亚特王朝;。
67、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起迄时间为:1640年、1688年;。
68、光荣革命最重要的成果是:建立了英国了君主立宪制;。
69、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标志是: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
70、英国政治制度的显著特点是:责任制内阁;。
72、英国君主立宪制主要特点是:保留君主,议会掌权;。
第二课考点。
73、美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时间是:1775年;。
74、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是:美国1787年宪法;。
75、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的原则是:“分权与制衡”;。
78、美国政体特点是:总统共和制,简称总统制;。
第三课考点。
79、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于:1789年;。
80、法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于:法国大革命时期;。
81、法国共和制度确立标志:1875年国民议会颁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82、十九世纪中期德国的政治特点是:分裂;。
83、德意志统一过程中起到中心作用的邦国是:普鲁士邦国;。
84、提出“铁血政策”采用王朝战争方式统一德意志的是:普鲁士邦国宰相俾斯麦;。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一课知识点总结(通用19篇)篇六
形成:孔子与儒家(孔子儒家思想主要内容:仁;德政;礼。教育思想重点在有教无类和学习方法)。
发展:孟子(性善论;仁政说;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荀子(性恶论;仁政说;水舟之说;唯物思想等)。
(2)道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形成:创始人老子,主张:道为万物本原;道法自然,清静无为,无为而治;小国寡民为理想状态;辩证思想。
发展:庄子。思想主张:万物齐一;不执着于物。
(3)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其历史意义。
背景:经济生产力发展铁器牛耕,经营方式变化,小农经济开始出现。
政治:分封制度遭到破坏,贵族没落,新的社会阶层正在崛起,士阶层扩大,不同人从不同角度发表主张。
思想文化:学术下移,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被打破。
内容:各家主张战国时期的儒家和道家之外,另外还有法家思想需要注意,为后来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提供理论基础。
2、汉朝儒学正统思想地位的确立。
背景:汉初黄老之学不能解决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后所面临的社会问题。需要新的理论适应巩固中央集权的需要。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与汉武帝的反应。
作用: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
3、儒学的发展—宋明理学。
(1)背景:魏晋南北朝:佛、道传播,儒学出现危机;唐朝:调和之风兴盛,―三教合一‖弥漫各个领域。;儒学丰富、更新深受佛道影响既要回答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又要与传统儒家对现实人生的关怀联系起来。理或天理为其核心观念。
(2)内容:程朱理学代表:程颢、程颐、朱熹。主张:a、世界观:理。(在世界――本原、在社会――儒家道德伦理,在个人――人性)。
b、方法论:格物致知,即研究事物,穷尽事理。(事理不是科学知识而是人伦道德)。
陆王心学:强调了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代表:陆九渊、王守仁。
b、方法论:发明本心以求理,内心反省。
王守仁主张:a、世界观: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佛,即心是佛)。
b、方法论:致良知。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知行合一。良知支配行动。
(3)影响:a、是宋明儒学主流,影响深远。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一课知识点总结(通用19篇)篇七
a.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导致政局严重混乱。
b.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消极影响。
c.《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的签署。
d.叶利钦掌握了中央政权。
纠错2东欧剧变的根本原因是。
a.东欧大多数国家经济困难,党和政府脱离群众。
b.东欧各国照搬苏联模式。
c.执政党放弃了社会主义原则。
d.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纠错3世界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在进入21世纪之后日趋明显。这主要是因为。
a.主要霸权国家衰落。
b.多个力量中心的崛起。
c.联合国地位的加强。
d.地区一体化组织适应性加强。
a.社会制度发生变化。
b.国家名称发生变化。
c.文化观念发生变化。
d.民族构成发生变化。
a.1989年。
b.1991年。
c.1922年。
d.1936年。
a.勃列日涅夫。
b.赫鲁晓夫。
c.戈尔巴乔夫。
d.叶利钦。
纠错71991年12月在苏联解体后成立的独联体。
a.是一个主权国家。
b.是苏联的别称。
c.其性质与华沙条约组织相同。
d.是主权国家的联合组织。
纠错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西方“冷战”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分别是。
a.1945年和1991年。
b.1946年和1990年。
c.1947年和1991年。
d.1948年和1992年。
纠错9德国经过四十多年年分裂后,又实现了统一,时间是。
a.1989年。
b.1990年。
c.1991年。
d.1992年。
纠错10第一个发生剧变的东欧国家是。
a.波兰。
b.民主德国。
c.南斯拉夫。
d.捷克斯洛伐克。
纠错11苏联解体说明了。
a.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
b.“苏联模式”的失败。
c.列宁主义的失败。
d.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失败。
a.1967年。
b.1991年。
c.1993年。
d.。
a.意大利、英国。
b.法国、德国。
c.欧共体、加拿大。
d.欧洲联盟、俄罗斯。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一课知识点总结(通用19篇)篇八
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1、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存在农耕为主兼营副业的自给自足的手工业经济。
2、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就成为古代中国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的则是官营和专业的私营手工业生产。
3、在漫长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时代,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的比重。家庭手工业生产对于稳定小农经济起到一定作用,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发育。
有关市的发展:
(1)秦代:法律管理商业。
(2)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相当严格;。
汉代:形成若干全国性商业中心。如:长安和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
(3)六朝:出现草市,但也实行行政管理;。
(4)唐代:夜市繁盛草市逐渐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
(6)明清:都市中形成繁华的商业区。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一课知识点总结(通用19篇)篇九
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氏族公社所有)。
: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演奴隶社会(夏商西周)。
变封建社会(秦汉——明清):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
封建社会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土地兼并(根本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
二、重农抑商。
1、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2、目的: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3、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同外国的往来,而非完全禁绝。清朝在广州设立十三行统一管。
理对外贸易。
闭关锁国的影响: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使中国与世隔绝,没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
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但在某种程度上保护了国家的安全。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一课知识点总结(通用19篇)篇十
1、背景。
(1)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交战双方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国的经济实力却空前膨胀,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如何建立一个有利于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机制,成为重建战后世界秩序的关键。
2、目的。
美国企图建立以自己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3、召开。
(1)时间: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美国、英国、法国、苏联、中国等44个国家的代表举行了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
(2)内容:会议通过了以美国怀特计划为基础的《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及附件,这些文件统称为《布雷顿森林协定》。
二、世界货币体系的建立。
1、金融组织。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概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945年成立。现在成员国180多个,中国是成员国之一。其基金主要来源于各成员国应缴的份额,现在资金约亿美元,其中我国约为46亿美元。
宗旨:稳定国际货币体系,主要任务是稳定国际汇率,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在货币问题上促进国际合作,对在国际收支出现暂时困难的成员国提短期货款。
(2)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wb)。
2、布雷顿森林体系。
(2)特点:规定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美元充当黄金的等价物或代表,官价为每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国际货币基金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的汇率。
(3)影响: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原因。
(1)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放弃自由贸易政策,纷纷实行贸易保护主义。
(2)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促使各国政府加强了贸易保护主义措施,造成国际贸易进一步萎缩。
(3)深刻的教训促使各国开始认识到国际贸易协调与合作的必要性。
2、《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1)签署:1947年,美国、中国等23个国家在日内瓦签署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2)宗旨: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非歧视的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
(3)作用: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环境,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自关贸总协定缔约以来,共举行了八轮多边贸易谈判。这些谈判缓解了当时国际贸易中的矛盾,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3、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以美国为主导。
(1)标志: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组织成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
(2)作用:标志着战后世界经济已经朝着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调整了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三大经济支柱的出现,是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的反映。在此基础上,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一课知识点总结(通用19篇)篇十一
1.“辉煌属于希腊”指的是古希腊的奴隶制民主政治,“宏伟归于罗马”指的是古罗马的法律制度。两者实质是保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2.希腊的地理环境和地理位置造成了小国寡民、独立自主的城邦制度。
3.梭伦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克里斯提尼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的正式确立、伯里克利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
4.在古希腊妇女、外邦人、广大的奴隶,不享受民主的权利。
5.古罗马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是平民反贵族斗争的结果,从公民法(适用于罗马公民)发展到万民法(帝国境内的一切自由民)是对外扩张的必然结果。
6.《十二铜表法》(公元前5世纪中期)是成文法诞生的标志、《民法大全》(公元6世纪)是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的标志。
7.罗马法是欧洲历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在近代罗马法中的思想和制度,成为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利武器。
8.罗马法的核心思想是保护私有财产。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一课知识点总结(通用19篇)篇十二
(1)“市”的形成:宋朝以前,县治以上的城市,一般都在特定的位置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市四周有围墙,与民居严格分开。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
(2)“市”的发展: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城郊和乡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是宋代最的四大商业名镇。
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商帮。
商业城市: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的商业中心。南方经济的发展,使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
商帮:明清时期,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的是徽商和晋商。
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及其影响。
“重农抑商”政策:
(1)提出: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政策。
(2)基本含义:国家要鼓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3)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4)影响:对于保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制度、维护国家统一,起了很大作用,但也抑制了工商业的发展。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一课知识点总结(通用19篇)篇十三
古代商业(商品经济)。
时期发展状况表现。
春秋战国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秦汉发展艰难开始重农抑商。
隋唐商业发展农村集市贸易发展;柜坊、飞钱问世;“扬一益二”;外贸港口广州。
元商业繁荣国际商业大都会:大都;天下第一大港:泉州。
明清城镇商业繁荣农副产品大量成为商品;长途贩运贸易;商帮:晋商、徽商。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一课知识点总结(通用19篇)篇十四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
(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世界的古代手工业。
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术、制瓷业、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
2.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
3.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
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5.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
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
7.明清时苏州、杭州是着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机构复杂精密。
古代商业的发展。
1、了解“市”的形成和发展:
(1)西汉: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2)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3)宋朝: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
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着名的商帮:
(4)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着名商业中心。
(5)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
(6)宋代开封、临安;益州发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7)元的大都、杭州。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8)明清:出现商帮。如,徽商、晋商(两者相同之处:都从经营盐业起家;商业活动都涉及金融领域(徽商经营典当业,晋商兴办票号);活动范围都涉及国外,都积累起巨额财富)。
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极其影响。
(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重农抑商”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
其目的: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
明清重农抑商的表现:农本商末的思想,专卖制度,关卡重税,歧视商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
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明代“海禁”是防倭寇之患,但并未禁止官方对外贸易;清代是因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两者都是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3)清代一直实行的“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清代只开一处对外通商是在:广州(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闭关锁国的后果: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没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一课知识点总结(通用19篇)篇十五
(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2)石器锄耕(耒耜)。
(3)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汉代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农业的精耕细作。
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犁;西汉—耦犁、耧车(播种工具);隋唐—曲辕犁耕作方法:春秋战国—垄作法(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西汉—代田法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漕渠、白渠、龙首渠(汉)。
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朝)、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时间:春秋战国。
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一课知识点总结(通用19篇)篇十六
学习本单元,要把握两条线索,一是希腊、罗马的政治体制演变;二是罗马法的制定与演变。注重三个重要知识点:一是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二是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三是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
三要形成一个观念:西方政治文明的源头,在于古希腊和罗马。无论是古希腊的民主制,还是古罗马的共和制与元首制,无论是他们创造的法律制度,还是哲人们的政治智慧,都给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经验。
第5课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
知识结构:
(一)爱琴文明。
1.克里特文明:王宫建筑、象形文字。
2.迈锡尼文明:王宫、卫城、王室陵墓、线形文字b、尚武好战。
(二)黑暗时代:3。
(三)城邦时代。
1.城邦的定义:前8~前6世纪,一种国家形态。
2.城邦殖民。
原因:多山多岛、人多地少;航海业发达。
影响:促进发展,开拓眼界,为创造自己的独特文明奠定了基础。
城邦特点:小国寡民,各邦长期自治。
政治类型:贵族制、民主制(最流行)。
第6课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知识结构:
1.发展历程。
君主制:终身制、世袭制。
贵族制:集体领导的任期制、选举制。
民主制:前594年梭伦改革将雅典政治引上民主的轨道;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
2.特点: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通过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等机构的设置来体现其特点)。
3.评价:创造了一系列民主运作的方式,有利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才智,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只是男性公民的民主,外邦移民、奴隶、他国公民和妇女没有享受到民主权利,了这一部分成员的自身发展能力。既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又是社会不估的暴力机器。
第7课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
知识结构:
一、政制发展。
1.共和制。
(1)贵族共和制:由执政官、元老院、公民大会三层机构组成。
(2)保民官的设置:监督政府,维护平民利益。
2.帝制。
(1)元首制: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
(2)君主统治:公元3世纪,戴克里先。
二、法律制度。
1.《十二铜表法》。
背景:共和国时期平民长期斗争的结果。
内容: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维护了贵族利益。
评价:没有给平民带来多少好处,但仍是平民的胜利;贵族再不能像过去那样随意解释习惯法;始终是罗马的基本法。
2.《查士丁尼民法大会》。
对罗马法的评价: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的罗马法,是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一课知识点总结(通用19篇)篇十七
1、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2、积极作用: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
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三、“海禁”含义:严禁国人出海,限制外商来华。清朝在广州设立十三行统一管理。
影响: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没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但在某种程度上保护了国家的安全。)。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一课知识点总结(通用19篇)篇十八
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氏族公社所有)。
: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演奴隶社会(夏商西周)。
变封建社会(秦汉——明清):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
封建社会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土地兼并(根本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
二、重农抑商。
1、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2、目的: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3、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同外国的往来,而非完全禁绝。清朝在广州设立十三行统一管。
理对外贸易。
闭关锁国的影响: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使中国与世隔绝,没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
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但在某种程度上保护了国家的安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一课知识点总结(通用19篇)篇十九
掌握历史基本目标在于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基本能力与方法,并建立起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将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置于相应的知识框架内,形成立体化的知识网络,好应对高考历史选择题。
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本原进行全面而准确的掌握,是历史学习的重中之重,历史学科需要同学具备的各种能力与方法,都要在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因此,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考查,是高考选择题的应有之意。因此,掌握基础知识自当成为历史学科复习的重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