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计划的制定应该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和要求。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份教学工作计划样本,供大家参考。
金色花教学设计教案(优质15篇)篇一
课题6秋天课时2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要求学会的词语。2、了解秋天的特点,感受秋天的美。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能按一定顺序观察图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重点难点分析及突破措施1、学习生字新词。2、步认识秋天的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通过观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教具准备1、生字卡片、描绘秋天景色的投影片、课文朗读录音带。2、准备具有秋天特点的景物。如:树木花草、瓜果庄稼等。
教学过程(包括导引新课、依标导学、异步训练、达标测试、作业设计等)。
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一年有几个季节?每个季节都有什么特点?图上画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板书课题:秋天。二、观察图画,初步感知。1、初看。学生自由地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看看图上都画了什么?2、细看。按顺序说出图画上的景色。三、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1、初读。让学生自由地读,要求不加字、不丢字、不读断词,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2、细读。采用小组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图文对照,带着两个问题:(1)秋天是什么样的?(2)课文主要讲了秋天的什么景色?在小组内自由读课文,边读边讨论,然后全班交流。相机比较课后两组句子。3、熟读。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指导读好长句子。4、听录音,配乐朗读。想象课文中描述的秋天景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课时一、认读生字生词。二、识记生字、生词。1、指导生字的书写。本课生字中有些字的读音容易读错,要重点指导。“蓝、金、落、池、当”。2、分析字形时要重点指导以下几个字。蓝:笔画较多,上边是草字头,中间的左边是两竖,右边是半个“竹字头”,下边是“皿”落:上下结构,三点水在草字头的下边。游:左边和中间部分学生是熟悉的,右边是“卧人”下边一个“子”字。报:可用熟字“服”换偏旁的方法识记。3、写字教学。学生临写生字之前,教师要有重点地做些指导。然后让学生先观察田字格的范字,再动笔写。三、拓展练习。同学们观察到了什么变化?四、小测验。a类:填空。1、稻子熟了,黄澄澄的像()。2、小鱼藏在梧桐叶下,把它当作()。3、蚂蚁爬在梧桐叶下,把它当作()。b类:回答问题。1、秋天的天空是什么样的?2、秋天的稻田是什么样的?3、稻田边的燕子在干什么?五、布置作业课下请同学们收集有关秋天的诗歌、实物,分别举办“金色的秋天”的诗歌朗诵会和物品展示会,进行交流、评比。
金色花教学设计教案(优质15篇)篇二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文章中的生字新词。
3、感受诗中描写的景象,理解诗中拟人手法的运用。
4、初步感受现代诗的意象美和韵律美。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感受新诗的美。
教具准备:秋景的多媒体课件或幻灯片。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激趣:同学们,一年四季,季节更替,转眼,又到了秋天。秋天是硕果累累、流光溢彩的季节,让我们跟着诗人王宜振的脚步,一起到田野里去感受明丽的秋天吧!
2、(多媒体课件或幻灯片展示秋景)教师范读全诗。
3、学生自由谈:看了秋景,听了写秋的诗,你对秋天有了怎样的印象呢?
二、初读诗歌,理清诗歌的脉络。
1、学生自读全诗,边读边标出诗歌的小节来。
2、指名读全诗,相机正音。
3、出示生词卡片,认读:
明丽 酿造 烦恼 羊肠小道。
照耀 珍藏 柔韧 井井有条。
4、再读全诗,将自己喜欢的地方多读几遍,试着背一背。
三、作业:
1、描红课后生字,小组给出评价。
2、熟读诗歌。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上一节课我们初步感受了秋天的美,用读来把你们的感受读出来,好吗?小组轮读课文。
二、进入新课。
1、精读感悟,体会秋天各样的美。
(过渡:跟着诗人我们走进了秋天,看到了秋天,你喜欢秋天的什么风景呢?读读课文,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读完课文后学生自由谈,教师相机板书:秋风、秋阳、秋色、秋实、秋香(可以打乱顺序)。
重点品读:
a、秋风:
(1)你为什么喜欢秋风?指名学生答。(秋风像个淘气的娃娃,又像一把柔韧的梳子……)。
(2) “把夏天的脚印儿轻轻涂掉……是什么意思?你觉得这个省略号有什么作用?(好像是风在一点一点擦拭脚印,掩盖夏的痕迹。)。
(3)能把你的喜欢用读表达出来吗?(感情朗读这一小结,师生共同评价。)。
b、秋实:
(1)秋天里,有哪些果实成熟了?都是什么样子的?(稻穗、向日葵、苹果、葡萄……)。
(2)自读第三到五小节,感受丰收的喜悦。
(3)汇报朗读,教师指导。
(4)全班赛读,看谁先背下来。
(5)在看到累累秋实的时候,我们还看到了迷人的秋色,都有些什么颜色呢?(红、黄、紫。。。。学生可以想象补充课文中没有的颜色。)。
2、回归整体,感受诗的韵律美。
(1)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呢?(写得美,读起来上口……)。
(2)你觉得这首诗还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自由谈,只要有道理就给予肯定。(重点指导体会拟人手法的运用)。
(3)教师小结:这首小诗运用拟人的手法,用流畅明快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秋天的美。
3、再读全诗,试着背诵全诗。
三、拓展延伸,描绘自己心中的秋天。
1、同学们,金秋是美丽的,在每一个人心中,它又美得各不相同,下面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礼赞自己心中的秋吧!
2、自由组合,分组活动:
(1)、彩笔绘秋色,画出心中的秋。
(2)、深情颂秋天,读出心中的秋。(小组合作编排诗朗诵《秋天》)。
(3)、妙笔描秋景,写出心中的秋。(即课后练习4,将诗句改成一段话。)。
3、全班汇报交流,教师总结。
四、作业:
1、背诵全诗。
2、课后收集写秋天的诗,古诗,现代诗都可以。
现在还是初秋,在这个时候上《秋天》似乎谈不上应时,因为做为长江以南的武汉,现在还找不到秋的气息。
如何上好这节课呢?我想到了知识的迁移。经过三年的学习,孩子们以“秋天”为主题的课文古诗学过不少,如:《秋姑娘的信》《北大荒的秋天》《山行》《秋游》等为了让他们更能体会文中的内容,我将这些课文,在学生学习古诗的时候,进行了串连。
从开篇进入,就是以秋姑娘的信中的话开始的。秋姑娘摘下片片枫叶给他的朋友写了信,可是谁能当邮差给他寄到朋友的手中呢?孩子们都说是秋风,秋风到了那些地方呢?请学生自由读诗歌,学生归纳出田野、牧场、果园、小路、树林。在不同的地方秋风的到来都带了了什么呢?学生反复品读诗歌小节。
2、在田野它给玉米带上了红缨,使高粱涨红了脸蛋。此处,引入了《北大荒的秋天》原野热闹非凡,成片的大豆摇动着豆荚……使学生想象着原野的丰收景象,体会着诗中蕴含着的喜悦。结合这样的情绪,为理解那句“秋光如同发亮的汗珠,蓬蓬勃勃在田野上闪耀”。我提出了疑问“为什么这里不将秋光比作美丽的露珠?《小露珠》中的小露珠可美得很呢!”因为学生有了情感的基奠,自然提到了古诗《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 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难点就迎刃而解。
3、秋风儿在牧场给牛羊加了肥膘。结合《草原的早晨》中的那句“一群群羊儿像朵朵白云在飘动,蓝天下回荡着牧民的歌声。”来体会牧民的喜悦。
4、秋风将树林染成了金色和红色。自然就引入《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5、秋风来到小路上,将花香带到空气中,将小草染黄了。
金色花教学设计教案(优质15篇)篇三
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主要讲了三个情节:小姑娘为青年画家看守衣服;画家送给小姑娘贝壳,小姑娘不收;画家故意捅破塑料袋,使贝壳掉在地上,小姑娘捡起来还给画家。通过小姑娘的行为和话语,使我们对她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教学时,我采用长文短教的方法,紧扣“美”这一情感主线开展教学,体现“强化诵读,注重感悟”的教学理念。
1、抓住主线,长文短教。
这篇课文很长,如果面面俱到,逐段进行讲解分析,既费时费力,又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提炼课堂目标,精简课堂内容,对目标和内容大胆取舍,做到“长文短教”,不仅避免烦琐的情节分析,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教学这堂课时,我抓住“美”这一情感主线,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最能表现“美”的句子,通过个性化的朗读读出自己感受到的美,内化语言,受到美的熏陶。
2、注重朗读,读中感悟。
(1)引导读题,启发想象。
(2)反复读文,引起体验。
在此环节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找出最能表现“海水美”“贝壳美”“小姑娘美”的句子进行多种形式的品读与交流,并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学“贝壳美”时,我展示课件中五光十色的贝壳图,让学生感受贝壳的绚丽夺目,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这么美的贝壳想说些什么,此时学生真切体会到了自己的喜欢与羡慕,读起来就能入情入境,也为下面理解小姑娘诚实善良的品质作好铺垫。理解“小姑娘美”时,我让学生划出最能打动自己的句子,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再与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此时,学生通过自己的读与说,已经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并深深被小姑娘崇高的品德所打动。
3、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课文中有一句“画家惊讶地看着小姑娘,他的眼圈红了,心潮像海浪一样翻腾。”,这其实是一个“空白”,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训练点。我抓住这一句话,让学生进行“补白”:此时,画家的`心中涌动着千言万语,由感动变成了敬佩,谁来帮他说一说?这样的训练,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人物内心,进一步体会小姑娘的心灵美。
金色花教学设计教案(优质15篇)篇四
1、会本课生字,理解所学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意象美和韵律美。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新诗的美。
投影。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1、激趣:同学们,一年四季,季节更替,转眼,又到了秋天。秋天是硕果累累、流光溢彩的季节,让我们跟着诗人王宜振的脚步,一起到田野里去感受明丽的秋天吧!
2、(幻灯片展示秋景)教师范读全诗。
二、初读诗歌,理清诗歌的脉络。
2、指名读全诗,相机正音。
3、出示生词卡片,认读:
三、作业:
1、描红课后生字。
2、熟读诗歌。
集中注意,激发兴趣。
3、学生自由谈:看了秋景,听了写秋的诗,你对秋天有了怎样的印象呢?
1、学生自读全诗,边读边标出诗歌的小节来。
明丽 酿造 烦恼 羊肠小道。
照耀 珍藏 柔韧 井井有条。
4、再读全诗,将自己喜欢的地方多读几遍,试着背一背。
第一单元第四课第二课时。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感受诗中描写的景象,理解诗中拟人手法的运用。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诵读感受新诗的美。
投影。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复习:
上一节课我们初步感受了秋天的美,把你们的感受读出来,好吗?
二、进入新课。
1、精读感悟,体会秋天各样的美。
过渡:走进了秋天,你喜欢秋天的什么风景呢?
教师相机板书:秋风、秋阳、秋色、秋实、秋香(可以打乱顺序)。
重点品读:
a、秋风:
(1)你为什么喜欢秋风?
(2) “把夏天的脚印儿轻轻涂掉……”是什么意思?你觉得这个省略号有什么作用?
(3)能把你的喜欢用读表达出来吗?
b、秋实:
(1)秋天有哪些果实成熟了?都是什么样子?
(2)自读第三到五小节,感受丰收的喜悦。
(5)在看到累累秋实的时候,我们还看到了迷人的秋色,都有些什么颜色呢?
2、回归整体,感受诗的韵律美。
(1)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呢?
(2)你觉得这首诗还有什么特点呢?
(3)教师小结:这首小诗运用拟人的手法,用流畅明快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秋天的美。
三、拓展延伸,描绘自己心中的秋天。
1、同学们,金秋是美丽的,在每一个人心中,它又美得各不相同,下面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礼赞自己心中的秋吧!
3、全班汇报交流,教师总结。
四、作业:
1、背诵全诗。
2、课后收集写秋天的诗。
小组轮读课文。
读完课文后学生自由谈。
指名学生答。(秋风像个淘气的娃娃,又像一把柔韧的梳子……)。
(好像是风在一点一点擦拭脚印,掩盖夏的痕迹。)。
感情朗读这一小节,师生共同评价。
(稻穗、向日葵、苹果、葡萄……)。
(3)汇报朗读,教师指导。
(4)全班赛读,看谁先背下来。
(红、黄、紫。。。。学生可以想象补充课文中没有的颜色。)。
(写得美,读起来上口……)。
学生自由谈,只要有道理就给予肯定。(重点指导体会拟人手法的运用)。
3、再读全诗,试着背诵全诗。
2、自由组合,分组活动:
(1)、彩笔绘秋色,画出心中的秋。
(2)、深情颂秋天,读出心中的秋。(小组合作编排诗朗诵《秋天》)。
(3)、妙笔描秋景,写出心中的秋。(即课后练习4,将诗句改成一段话。)。
秋 天。
金色花教学设计教案(优质15篇)篇五
1、认识本课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学习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3、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故事。
练习快速阅读,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一、揭示题目,导入新课。
2、小结: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接受党的嘱托,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光荣牺牲的故事。
二、默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地方,同学互相解疑,教师适时点拨。
解词:
支吾:用话搪塞,说话含混躲闪。
安顿:安排妥当,使人或事物有着落。
衰弱:体衰力弱,失去了旺盛的精力和体力。
奄奄一息:形容气息非常微弱,只剩下一口气。
三、快速默读课文,想想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记叙的,可以分为几部分?
1、快速默读,标在书上。
2、小组讨论后小结。
四、默读课文,划出文中使你感动的部分,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
1、指名读课文,读后说说自己体会。
2、围绕老班长的语言、动作、神态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采取读读——议议—评评的形式)。
3、小结提问:你对“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的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揭示中心,让学生说一说,练习口语表达)。
五、口语交际。
假如你是“革命烈士纪念馆”的解说员,你怎样向前来参观的人介绍金色鱼钩的故事呢?
1、在小组里练习。
2、各组派代表在全班介绍。
板书设计。
18金色的鱼钩(闪着光芒)。
炊事班长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而牺牲。
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
金色花教学设计教案(优质15篇)篇六
那位画家回到家,又拿出那些贝壳,眼前又浮现出那时的情景,画家很想去找那位小姑娘,可是画家不知道那位小姑娘叫什么,又不知道电话和住址,所以一直没法找。
但是偶尔的一次机会,画家又在金色的沙滩上看家了那位小姑娘。她穿着粉红色的裤子,天蓝色的上衣,美及了,看起来像个四年级的小学生。
于是画家跑过去,小姑娘一眼就看出来了,说:“你就是那天帮我捡贝壳的叔叔?”“是的”画家说,“那太好了。眼前的还很美,可我就是画不好,你能帮我画吗?”“那好办!”画家坐下来几笔就画完了:一个个教师像一个个士兵,海水机器的泡沫像一堆堆白雪,太阳就像一个红色的齿轮。
小姑娘说:“谢谢你叔叔,我要给你一个东西!”原来,小姑娘把那天的贝壳画了下来,小姑娘说:“虽然不好看,但我也要请你收下,做个纪念。”
画家又一次惊讶,那位小姑娘竟然也要回报别人,真是个难得的好孩子!
指导教师:储凡芹。
金色花教学设计教案(优质15篇)篇七
副标题:
作者:谢老师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866更新时间:2005-3-24。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堆、等、钻、剩、特、瘦、除、欺、员、咬、越、幸”这12个生字及由这些生字所组成的词语。
2.会用“洁白、特别”造句。
3.理解:“疼爱、孤单、讥笑、羡慕、僵、幸亏”这些字词的意思。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品词析句的能力,通过观察图画培养学生观察、想象的能力,在学习生字词时培养自学能力,注重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
(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通过学习懂得从小要和善待人,互相尊重,同时要正确认识自己,对丑小鸭的命运遭遇产生同情心。
(四)注意体现创新和实践能力:
启发式谈话导入,引起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去现实生活中发现美好事物,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
2.难点:了解丑小鸭命运的戏剧性变化。
3.疑点:从丑小鸭成长过程中,领悟道理,世界上的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追求美好理想。
4.解决方法:在课上学习时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发展思维。
三、课时安排:3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学生自学生字。
2.课上采用小组讨论解决疑难。
五、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第一课时借助插图理解课文内容,纠正字音、学习理解前两段。
2.第二课时理解三至七段的内容,练习背诵最后一段。
3.分析生字,认清字形,完成课后习题。
(二)整体感知: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一只丑小鸭,自从出世以后就被人看不起,谁都欺负它,被迫离家出走,仍摆脱不了恶运。最后它意外地发现自己不是丑小鸭,而是一只漂亮的天鹅。
课文共有7段,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的。第一段讲鸭妈妈在稻草堆里孵蛋,等它的孩子出世。第二段讲丑小鸭是怎样出世的以及它的名字的由来。第三至六段主要讲丑小鸭来到世界上以后的种种不幸遭遇。第七段讲春暖花开时,丑小鸭向湖边飞去,在湖水映出的倒影中意外地发现自己原来是一只漂亮的天鹅。
(三)重、难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的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童话故事吗?在故事里有凶恶的老虎、狡猾的狐狸、可爱的小兔,……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位童话中的朋友(出示丑小鸭的投影),大家看看它是谁?你们认识它吗?今天丑小鸭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个非常动听的故事,下边就让我们一起去听听故事吧。(听录音机读课文),这个故事就是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板书4.丑小鸭(齐读)。
(二)初读课文,借助插图,理解内容:
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词,初读课文,读通每句话。并标出自然段,划出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2.借助插图,再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指名逐段读课文,检查自读效果,并予以评价:重点指导下列字的读音:
“等、剩”的韵母都是后鼻音。“钻”的声母是平舌音,读“zu1n”,不要读成“zhu1n”,“瘦”“除”是翘舌音,读“sh^u和ch*”。
4.教师范读课文,小组讨论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5.自读全文,请学生说说你能读懂什么?没读懂的用“?”标出,先小组解决,如果小组解决不了再说给大家听,一起解决问题。
过渡语:通过刚才大家所读的,所说的,看样子你们都能够掌握很多知识、大致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还有一些问题,大家没读懂,提出来了,说明大家都有这种勤学好问的精神,下面老师就带领大家细致的学习这篇课文。
(三)讲读一、二段:
1.指名读一、二段:
(1)思考:丑小鸭的名字是怎么来的?你从哪段读懂的?
(2)出示第一幅图,找出丑小鸭,让学生看看丑小鸭和其它鸭子的不同之处。
(3)结合挂图,从课文中画出描述丑小鸭样子的句子,了解大家叫它“丑小鸭”的原因。
(4)轻声读一、二段,说说你还能读懂什么?这两段主要讲了什么?注意体会“暖烘烘”“特别”“出世”。
第二课时。
(一)有感情地朗读一、二段。
过渡语:丑小鸭的命运怎样?
(二)学习第三段:
3.品析词句:你读懂了哪些词语和句子?
重点理解:“孤单”“……除了……谁都”体会到丑小鸭当时单身无靠,没有朋友,大家都不喜欢他,这是它出走的原因。
4.丑小鸭被迫离开了家,你们有什么感想?
小结:丑小鸭很可怜,大家都很同情它,也想帮助它,说明你们都很富有爱心。
5.指导朗读,用同情、关心、无可奈何的语气读第三段。
过渡语:丑小鸭离开家以后,它又遇到了哪些事情。
(三)学习第四段:
1.自由读一读第四段问:丑小鸭离开家以后遇到了什么困难?
2.体会“讥笑”:讥讽和嘲笑。抓住“只好”“才敢”让学生体会丑小鸭离家出走以后,环境不仅没有改善,情况反而更糟。学会用“洁白”造句。
3.用悲凉、同情的语气有感情地朗读第四段。
过渡语:丑小鸭在外面怎样过日子呢?
(四)学习五、六段:
着重体会“惊奇”、“羡慕”。丑小鸭惊奇的是发现世界上竟有这么美丽的鸟;它羡慕的是希望自己也能像天鹅那么漂亮,也能自由自在地在天空飞翔。
体会“冻僵”“幸亏”说明丑小鸭冬天无处藏身,处境悲惨,险些冻死。
3.有感情地读五、六段,要读出丑小鸭命运的悲惨。
(五)学习第七段:(熟读)。
1.天气暖了,丑小鸭出来散步,它突然发现了什么?
2.丑小鸭怎么发现自己是一只天鹅的?
3.通过多读来理解内容,理清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弄懂句意。
4.训练朗读:从“忽然”开始,要用惊奇、欣喜的语气朗读,表达出丑小鸭为自己命运的改变,愿望能够实现而十分高兴的心情。
(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有关天气、环境描写的句子画下来,并说说随着天气、环境的变化,它的命运如何变化。
(七)总结、扩展: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小结:世界上的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要勇敢的面对挫折和困难,在逆境中不屈不挠,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拼搏。
(八)作业: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第三课时。
(一)借助拼音,分析字形,培养自学能力。
重点指导以下几个字:
堆:与谁比较,进行识记。
特:左边是“牛”字旁,不是“扌”旁。
瘦:病字框,里边的笔顺是。注意“”的一竖上下出头。越:里面的'笔顺是。
负:和“页”比较字形。
欺:右边不是“父”旁。
幸:与“辛”比较字形。
钻:与“沾”比较识记。
(二)出示练习:
把下面的字换一部分组成本课的字,再组词语。
例:员(团员)站()准()。
负(欺负)____()____()。
起()狡()疼()。
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钻(钻出来)堆(草堆)越(越过)咬(咬人)瘦(瘦小)。
7.齐读最后一段。
8.(1)我太快乐了,我真的是一只美丽的天鹅了!我不是丑小鸭,我是天鹅妈妈生的!(2)我要做一只善良的天鹅,帮助那些弱小的生命!
10.(1)我想,丑小鸭受了那么多的罪,可它没有失去信心,勇敢地生活下来,它很坚强。(2)我想,我们不应该像公鸡、小鸟、猎狗一样,看到别人那样可怜不帮助,反而欺负别人。
12.美!
13.画词语。
14.我画了出世、又大又丑、欺负、漂亮、天鹅这几个词语。我连成了一个句子:一只又大又丑的小鸭子出世了,大家都欺负它,其实,它不是丑小鸭,是漂亮的大天鹅。
15.老师,我画了这几个词语:讨厌、讥笑、洁白美丽、羡慕。我能用这些词语说两句话:(1)我们不能讨厌长得比较丑的同学,更不能讥笑他们。
16.丑小鸭羡慕那些洁白美丽的天鹅,自己也变成了白天鹅。我羡慕安徒生爷爷,我将来也能成为大作家!
写字。
1.大家都非常了解安徒生。中国也有一位大名人,他叫王羲之,知道他是什么人吗?
2.你的知识真丰富。王羲之曾经写过一个非常大的字,就在我们今天要写的字中,大家猜猜看是哪个字?(引导学生把要写的字促成词语读一遍)。
3.别猜了。我告诉大家,他写的那个字就是天鹅的“鹅”字。现在请大家也把这个鹅字写一写,咱们和王羲之比一比。
4.大家写的真不错。谁能说说写好这个字的关键是什么?
5.嗬,多么生动的语言啊。对,是要互相让着点。请看老师写(范写“鹅”)左边的我字,斜钩要写的短一点,右边的鸟字,下面的横也要短一点,不然就打架了。请大家再写一遍。小朋友,请你们也写写这个鹅字吧。
6.王羲之只写了一个鹅字,咱们今天要超过他,请大家把鸭、灰、冰也写写吧。
1.古代的一位大书法家。
2.(1)灰色的灰?(2)结冰的冰……。
3.写“鹅”字。
4.左边的我和右边的鸟都要写的窄一点,互相让着点。
5.再写“鹅”字。
金色花教学设计教案(优质15篇)篇八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秋天的特点,感受秋天的美。
2、积累好词好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激发学生观察身边事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点:
了解秋天的特点,感受秋天的美。
三、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2、学生背诵。
3、师:同学们背得可真好。我好像看到了一幅美丽的秋景图,看到了农民伯伯高兴的样子。我也想赞美它,你们想听吗?不过,老师有个要求:边听边想,在你眼前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老师背诵〈秋天〉这篇课文)。
4、学生自由讲。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同学们想不想再去看看这美丽的秋天呢?(翻开课本,读一读。)。
2、找出不认识的字。
黄澄澄梧桐树当做催飘着藏运动场。
3、我们将生字宝宝送回到课文里,一起将课文读一读。
(三)细细体会,美读欣赏。
1、秋天的景色太美了!请同学们看看图,再读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一边读,一边和同桌说一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
2、学生同桌边读边讨论。
3、讨论交流:你最喜欢哪些句子,为什么?
4、指导朗读。(并通过表演的形式理解“一片一片”“小鱼、蚂蚁、燕子的心情”`从而训练学生的朗读)。
(四)启发想像,练习表达。
小朋友,黄叶还会落在哪里呢?
(五)课后作业。
把刚才说的话写下来,可以写一句,也可以写几句,爱画画的朋友可以为自己写的句子配上美丽的插图。
(人教版第三册)。
金色花教学设计教案(优质15篇)篇九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兴趣是学生爱好某种活动或力求认识某种事物的倾向,它能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向往的心情,从而积极主动地认识事物。依据教材特点,以及低年级儿童活泼好动、易被外界感染的心理特征,我努力创设富有情趣的学习情境,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这篇教学反思既不是本学期参加北京市阅读教学大赛课文也不是参加北京市教学设计大赛的课文。它就是我在这学期自己上的一节常态课。当时这节课上下来我感受到学生不但学得快乐,而且学得扎实;教师不但教的快乐,而且教的得轻松。记得当时这节课刚上下来我就兴致勃勃的和同组的老师一起交流和分享。反思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 目标明确,抓住重点。
记得张立军老师讲过语文教学的.取舍之道。其实就一篇课文而言我们也要抓住取舍。特别是到了高年级课文特别长更要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大胆取舍。《在金色的沙滩上》是本学期第7课的一篇课文,主要写小朋友们到沙滩上去玩耍,用自己的双手,在沙滩上建造一座城市,感受大自然给孩子们带来了乐趣。课文共四个自然段,其中第三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
“我们伸出小手,堆呀,堆呀,堆起了一座座楼房。楼群里有一个大大的足球场。我们挖呀,挖呀,挖出宽宽的河流。河流里有轮船、帆船……这一切都是用我们的双手造出来的。我们真高兴啊!”
教学中我紧紧围绕第三自然段设计多个环节进行朗读、识字、背诵、想象和语言运用的训练。在孩子初读这自然段后我问:
“我们在金色的沙滩上建造一座城市,我们都建造了什么?用直线画出建造的内容。孩子们通过读书提取出“楼房、足球场、河流、轮船、帆船”。
随着学生的回答我在黑板上画出简笔画。因为没有美术特长我画的简笔画很粗糙,但孩子们难得看到语文老师画画,兴趣浓厚,一双双小眼睛聚精会神地盯着黑板。(揭示事物和表达顺序)。
(师):这一切孩子们都是怎样建造起来的?你能用课文中的一个字来说吗?
(孩子很快提取出堆和挖)。
生:(堆,挖)。
二、 随文识字,让孩子动起来。
师:堆是我们要学习的生字,你们看这个字,用什么堆?
生:用土堆。
师:我们也来做做堆的动作。
生:开心地做起了堆的动作。
师:生活中,你都堆什么呀?
生:堆雪人,堆沙子,堆土。
师:小朋友又堆出了什么?
师:在练习本上写一写堆字。
生:认真地写起来。
孩子们在认真看,开心做,细心写的过程中掌握了“堆”字的音、形、意。
三、 图画引领,指导背诵。
背诵积累语言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特别是低年级学生背诵积累语言就更重要。怎样才能让孩子在有序、有趣、有思、有法的过程中积累语言。我采用对照图画,理清顺序,记住事物的方法引导学生积累。从而提高了积累的效率。
师:指着着黑板上的简笔画,你们看,课文就是按照“我们堆呀,堆呀,堆出了( ),里面有( )的结构来写的。看着图画自己练习背诵,看谁先背下来。
生:练习背诵,很快就积累下来了。
四、 关注语言,想象说话,学习运用。
课文中,孩子在沙滩上建造城市的内容是一段生动有序的表达。课文是按照堆出了什么,里面有什么;挖出了什么,里面有什么的语言结构来写的。
师:在轮船、帆船的后面有六个小圆点,谁认识这个标点符号?
生:(有的学生说)这叫省略号。
师:是啊!(板书省略号)这六个小圆点就叫省略号。那它省略了什么?
生:省略了在这个城市里还造出了许多东西。
师:是呀,城市那么大,想一想,我们还会堆出什么,挖出什么?按照书上的句式我们也和书上的小朋友一起建造城市。
生:我们堆呀、堆呀,堆出了一个花园。花园里有绿树红花;
在这一环节中我结合课文的标点符号利用学生的生活实际发挥想象来套用文章的语言形式,从而达到不离文境的语言运用,润物无声。
五、抓住生成,及时点拨。
教学是流动的。教学中我们有预设就会有生成。生成是教学中的资源,合理恰当的利用生成,点拨、转化、放大学生的生成,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当孩子们兴趣浓厚的利用课本中的语言形式说着挖出了什么,里面有什么的句子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们挖呀、挖呀,挖出了一个箱子,里面有金子”。教室里孩子们笑起来,很显然,这个孩子没有理解“挖”在这里的意思。我没有批评孩子,而是引导孩子他说,你看,课文中孩子们“挖”是挖出了什么,“挖”在这里是什么意思?通过结合课文内容这个孩子发现这个“挖”是在建造城市,不是挖出了什么东西。于是这个孩子又结合句式说了一个句子。在这一过程中,我抓住了学生错误的生成,不仅结合文本理解了“挖”的意思,同时让学生学会了运用。
其实课堂的亮点每天都在,有时就是一个词语的理解、一个句子的运用,一段话的精彩朗读。就是这一点一滴组成了我们生动有趣的课堂,及时记录,及时积累,孩子们就会在这样的课堂中快乐成长。
金色花教学设计教案(优质15篇)篇十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自读自悟,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草地颜色的变化及原因,体验文中“我”对蒲公英的感情变化。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事物,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
本篇课文语言浅显,贴近儿童的生活和情趣,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章意境之美,体验探究之乐。但未见过蒲公英开放、合拢的学生不易理解草地变色的奥妙,也难体会到发现的乐趣。为此,通过情景联想、视频图片、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在教师引导下来学习。
帮助学生感悟蒲公英在一天之内草地颜色的变化及原因,体会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一、复习旧知,情景再现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金色的草地(板书),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开满黄花的草地多美啊(图片)!在草地上吹蒲公英的种子多有趣啊(图片)!让我们再去经历一回,齐读第1、2自然段。
二、走进文本,品读探究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
2、找草地颜色变化的语句,用横线划出来,再读读这些句子。
提示:我发现早晨草地是,中午是,到了傍晚的`时候,又变成了。(惊奇的语气)
3、草地怎么会变色呢?边默读边思考,用波浪线划出来。小组内讨论交流,动作演示。(出示图片)
教师用课件出示下列填空题,提示并帮助学生理解。
蒲公英的花就像(),可以()、()。
早上,花朵(),它是(),草地就();
中午,花朵(),它是(),草地就();
傍晚,花朵又(),草地就()。
4、哪个小组代表来给大家边解说边演示下。
5、全体同学边读第3自然段边加上动作。
6、见过蒲公英的同学你有发现它的这个特点吗?作者为什么能发现呢?
三、品读欣赏,加深感悟。
师:作者发现了这个有趣的现象后,对蒲公英的感情又有了什么变化?
1、自由轻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你认为那一句话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就请你好好地读一读。
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
师指导朗读:可别小看了这两个“!”,它分明在向我们表达“我和弟弟”对这片草地那浓浓的爱呀!谁再来读读。
2、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
问题:作者把蒲公英当做成了什么来对待?
(把蒲公英当作人,当作自己的朋友、当作自己的亲人、当作自己最亲密的人、当作自己最要好的伙伴侣……)
把蒲公英当作自己的朋友,能和自己一起起床一起睡觉的朋友,所以喜爱它,爱惜它。再读一读这句话,把这份爱好好的读出来吧!
四、回归整体,感情升华。
今天我们和小男孩一起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知道草地颜色的变化是由蒲公英的开合引起的。让我们把文章从头到尾再读读吧!
五、拓展延伸,培养观察兴趣
大自然里有植物、动物,各式各样的物种千千万万,它们色彩缤纷、形态独特、习性各异,经常亲近它们,仔细观察它们,你会有独特的发现,在那里你会找到欢乐!请大家把自己在大自然中的发现、感受作为课余生活记录下来。
六、课堂作业
1、读一读,抄写句子。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金色花教学设计教案(优质15篇)篇十一
1、通过入情入境阅读课文,体会文中人物间令人震撼的情。
2、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3、收集战争期间令人感动的人或事。
入情入境地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一课时。
1、两国人民在战火纷飞中结下深厚的友谊,在列车开动的一刹那,心中的激情喷涌而出,这惜别的场面真让人感慨万千,同学们也收集了相关资料,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人间真情吧。
2、交流资料。
1、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草地深处,翻开发黄的历史,再现当年那不起眼的小小鱼钩吧。齐读课题。
2、同学们预习了课文,说说这鱼钩是什么样子?
3、齐读句子:
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取出一根缝衣针,烧红了,弯成个鱼钩。
5、把你感动的句子勾画出来,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6、多么让人感动的故事啊,在老班长、战士之间,这深深的。
7、说说“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光芒”的理解。
8、这篇文章有什么写作特点?
(1)巧妙地点明主题。
(2)典型人物的刻画。
(3)精彩的对话描写。
(4)动人的真情实感。
金色花教学设计教案(优质15篇)篇十二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的9个生字,会正确书写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善于观察事物,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方式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2、让学生在感情朗读、表演、交流中体会、感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
3、鼓励学生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品位语言,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善于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变化的兴趣,培养学生与大自然息息相通、相容相合的美好情感。
课前收集有关蒲公英的文字或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1、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蒲公英的文字或图片。介绍自己所知道的关于蒲公英的知识。
2、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蒲公英,请学生们欣赏。
3、师:小小的蒲公英每天有什么变化,你有没有细心观察过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细心观察这种平凡植物的小孩,看看他发现了什么。引出课题并板书。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入语文学习。多媒体展示蒲公英,可以使学生感受蒲公英的美丽。通过图片展示,设悬来引出课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阅读文本的欲望。
1、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出示文中的生词,指名学生读,开火车读。
3、理解词语:
4、指名学生按自然段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听,可以进行习惯性评价。
5、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说明理由。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有困难的生字,给学生自由识字的空间。
理解词义是学生阅读文本的前提,多种形式的理解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为深入体验文本做好铺垫。
增强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培养学生的朗读、审美能力。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自己能读懂什么?还有哪些问题不懂,做上记号。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汇报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随机引导。
3、生小组研讨:
(1)小作者原先是怎样看待蒲公英的?
(2)后来有了什么新发现?
师:你是从文中的哪些地方找到答案的?并给我们大声的有感情朗读出来。
朗读指导时,草地的美丽可以利用课件展示蒲公英的美丽,并配上优美的音乐进行朗读;兄弟两欢快玩耍时,可以利用课件衬托出情景进行朗读;读小作者的新发现时,引导学生读出蒲公英的可爱等。
4、动作演示,理解花开、花合。
让学生伸开五个手指变为手掌表示花开,收拢五个手指变为拳头表示花谢。
5、师:从小作者对蒲公英的新发现,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善于观察、细心)。
6、你有没有细心观察过某些事物?与大家交流。
7、有感情朗读理解最后一段。重点理解“它和我们一同睡觉,一同来迎接太阳。”引导学生体会,小作者对蒲公英的深深喜爱之情。
8、学完课文后谈感受、收获、启示。学生再一次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发表观点,鼓励学生的独特见解,并回顾全文。
小组研讨给学生创设充分自主的学习空间,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的意识,尊重学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充分肯定每一位学生的观点。
朗读指导有助于学生深入体会文章内容,感受文章的美。
动作演示有助于学生感受花开花谢,从而真正体会金色的草地的形成过程,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感情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位,抒发自己的情感。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指导重点字的书写。
3、学生独立书写。
自主识字,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
1、说说自己喜欢的事物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
2、用自己学到的观察方法去观察自己喜爱的事物,并把它写下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语言积累,发展语感。
附:板书设计。
寻开心——新发现——感兴趣。
碧绿——金黄——碧绿。
收拢——张开——收拢。
启示:要善于观察,思考探究。
金色花教学设计教案(优质15篇)篇十三
1、学生独立识字6个,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盛开、玩耍”等词语。
2、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草地颜色的变化及原因,引导学生体验文中“我”对蒲公英的感情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复述片断,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
4、读懂课文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感受大自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乐趣,同时学习作者善于观察事物,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1、学习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对自然、生命的尊重和热爱之情。
2、抓住蒲公英在一天之内不同时间的变化,体会细致观察的重要性,懂得只有细心地观察,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
生字卡片,教学课件。
1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都见过草地吗?谁来形容一下你见过的草地。
2、读了课题之后你们想到了什么?(这片草地为什么是金色的?)(板书:金色的草地)
3、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带着心中的疑问听老师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
2、自由读,检查生字:
(1)预习时大家已经养成了独立识字的习惯,现在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
3、指名读,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思考:读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老师帮助学生梳理问题。
三、理解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2、讨论交流:“我们住在乡下,窗前是一大片草地。”这句话告诉我们草地的位置。“草地上长满了蒲公英。当蒲公英盛开的时候,这片草地就变成金色的了。”这句话告诉我们草地是金色的跟蒲公英有密切关系。
3、指导朗读。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感悟童真:
1、弟弟和哥哥玩了什么好玩的游戏呢?自读课文第2自然段,找出答案认真读一读。
2、指导学生看图说说弟弟和哥哥玩了怎样的游戏。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探究“变色之谜”:
1、听老师读课文,思考:我有什么新发现?草地为什么会变颜色?
2、分组讨论交流。
我的发现:
早晨草地是绿色的;中午草地是金色的;傍晚草地又变绿了。
草地会变颜色的原因:
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
早晨,花朵(合拢),是(绿)色的,草地也是(绿)色的。
中午,花朵(张开),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
傍晚,花朵又(合拢),是(绿)色的,草地就变成(绿)色的。
3、为什么小作者这么厉害,能发现这个秘密?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有了这一发现之后,小作者对蒲公英的感情又有了什么变化?
2、讨论交流。
3、体会句子的作用:“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四、总结全文
美丽的大自然中有许多神奇的植物,课文里的小朋友正是因为有一双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眼睛,发现了花朵与草地颜色的秘密,作者通过仔细观察,透过一棵小小的蒲公英,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妙和神奇。
板书设计:
发现
早晨中午傍晚
绿金绿
合张合
喜爱
金色花教学设计教案(优质15篇)篇十四
本篇是一首清新自然、亲切温馨的散文诗,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了对母亲的依恋,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浓浓的母子情。而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学生可能更多地只在母爱中沐浴,却很少有回报,所以要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感悟到母爱的无私,并且意识到该将自己对母亲的爱转化到行动上。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多读,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让学生感受美的熏陶,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这首散文诗以“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生发联想和想象,让学生感受到想象的美妙新奇,激发想象力和创作潜能。
【教学目标】。
1.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在朗读中体会浓浓的母子情,让学生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2.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潜能。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流程】。
课前播放周杰伦《听妈妈的话》渲染气氛。
有一个婴儿即将降临人世,他问上帝:“他们说明天就要把我带到地球上去了,可是,我是那么弱小,那么无助,我该怎么办呢?”上帝慈祥地说:“放心吧,孩子,我已经选定了一位天使,她正满心欢喜地等待着你的降临,并且,她会用一生一世的爱无微不至地关心你,照顾你,直到生命的终结。”
这位天使是谁呢?对,是母亲。这是我们发自内心的深情的呼唤。孩子又该怎样回报母亲呢?就让我们走进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印度诗圣泰戈尔的散文诗《金色花》中去寻找答案吧。
1.词语积累:笑嘻嘻匿笑沐浴林阴祷告衍。
2.初读感受:讲了一个孩子变成金色花与母亲嬉戏的故事。亲密,母子情深,童真童趣。
下面想请几位同学合作读这首散文诗,(放背景音乐)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感受一下温馨的氛围。
(生1)1、2、3/(生2)4/(生3)5、6/(师)7、8、9。
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相信大家还沉浸在孩子与妈妈嬉戏的画面中,孩子看似失踪了一天,却始终与妈妈在一起。
那么在这一幅幅画面中,孩子与妈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以这样的句式回答:
我看到了一个________的孩子,我是从……看出的;。
我看到了一个________的妈妈,我是从……看出的。
金色花教学设计教案(优质15篇)篇十五
1、朗读是语文课堂的主旋律,也是语文传统教学的精髓。动情的朗读有助于因声明义,以声传情,把学生引入课文情境。本课设计给予学生充分朗读的时间,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文中人物去感受、体验文本传递的美和乐。
2、学生是语文课堂的小主人。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伙伴的权利,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同时注重唤醒学生生活经验的积淀,营造与文本、生生、师生间平等对话的氛围。
1、认读2个生字。理解并正确书写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重点句在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
3、感受金色草地带给我们的快乐,自然带给外么的快乐,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多媒体课件。
一、近观,激趣。
(一)咱们先一起来静静地听一支歌,这是老师小时侯常听到的歌。(师生共听《蒲公英的种子》)。
(二)知道蒲公英吗?(学生说说对蒲公英的了解)。
蒲公英一点也不引人注目,可若是你细细观赏,它也有自己的美丽。看:(欣赏蒲公英图片)。
(三)草地上长满蒲公英,那是怎样的景象?有个在乡下的男孩常看到这样的景色,听他对我们说:(播放课文录音,同时出现大片蒲公英草地的图片)。
(四)谁来读读?(出示句子):草地上长满了蒲公英。当蒲公英盛开的时候,这片草地就变成金色的了。
1、指名读。
2、在这片草地上,你们想干什么呀?
带着这样美好的遐想,咱们动情地读读这两句话。(齐读)。
(五)想走进这金色的草地吗?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课文《金色的草地》(板书课题),感受这草地带来的快乐,学习带来的快乐。
二、走进,生情。
(一)那就赶快拿起课文,认认真真地读读课文,不仅要用嘴巴读,用眼睛看,还要用心灵去读,去看。遇到生字新词再读读,读到喜欢的地方,多读读。
生读,老师巡视。
(二)看到文中描绘的这片草地了吗?走到草地上去了吗?你有怎样的感觉?
交流、板书:美丽、快乐(根据学情板书)。
(三)美丽、快乐……都是我们认真学习、走进了这片草地的感觉。这是多么珍贵的体验啊!抓住这种感觉,再细细地读课文,哪些句子带给你这份美丽、快乐……就美美地读这几个句子。
生读,老师巡视,了解学情。
三、细品,共享。
“有一天,我起得很早去钓鱼,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的,而是绿色的。中午回家的时候,我看见草地是金色的。傍晚的时候,草地又变绿了。”
生读后,师:哦,这一片会变色的草地像个魔术师,谁再来读读?咱么细细地听,感受本地的神奇。
再指名读。
问:感受到草地的神奇了吗?学生评议。
“原来,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花朵张开时,它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瓣被包住,草地就变成绿色的了。”
1、学生读句子,谈感受。
2、咱们伸出手来,边做动作边读句子。指名读,评议。
3、植物世界非常奇妙,许多花朵是天然的时钟,花儿有着自己的开、闭时间。蒲公英一般在上午5—6时开放,下午2—3时闭花。
4、清晨,太阳刚刚升起蒲公英就慢慢地张开了花瓣。啊,绿色的`草地消失了,眼前一片(),蒲公英花也起床了。太阳西斜了,蒲公英就慢慢地(),草地又()。它和我们一起睡觉了。
5、让我们一起朗读最后一小节,感受小小的蒲公英原来是这样的有趣。(齐读末节)。
课文第二自然段。
1、学生朗读,谈感受。
2、蒲公英给这兄弟俩带来了快乐!咱么来真实地再现这一幕,也就是来演一演,好不好?要演好,首先要认真地读课文,读懂每句话每个词,才能到位地表演。(自己朗读准备)。
3、指名一组,师读生演,师生共同评议。
4、再指名一组。(想象感受快乐)。
5、出示句子,朗读句子:就这样,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蒲公英,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快乐。
6、我和弟弟常常就在这片草地上玩耍,他们还会怎样玩?(学生交流)。
7、金灿灿的蒲公英花儿盛开着,细细的绒毛一朵一朵在空中轻轻地飘着,银铃般的笑声在草地上回荡着。齐读句子: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
四、延伸。
读着读着,我们的心仿佛也成了蒲公英的种子,长出了翅膀,飞呀飞呀,飞出教室,飞出校园,飞向广阔的自然,飞向我们美好的生活。小朋友,我们也曾经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欣赏着美丽的景物,感受它带来的快乐。静下来回忆一下,你的眼前会浮现许多美丽、快乐的画面。下节课上我们来分享。
五、练习。
(二)范写:“耍”(和“要”比较)、绒、察、瓣。
(三)选择自己觉得难写的字练一练,每个写两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