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读后感的写作,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对于文字的理解和感受。1.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张爱玲小团圆读后感(通用12篇)篇一
这天他又来了,有点心神不定的绕着圈子踱来踱去。
九莉笑问:预备什么时候结婚?
燕山笑了起来:已经结了婚了。
立刻像是有条河隔在他们中间汤汤流着。
他脸色也有点变了。他也听见了那河水声。
她笑问,装作浑不在意,他笑着回答,装作真的以为她不在意。
文档为doc格式。
张爱玲小团圆读后感(通用12篇)篇二
这一次,皇冠出版社用了一个很笨的修辞:“最后的遗作”。是得这么笨,因为前些年出《同学少年都不贱》、《重访边城》,已经把“最后”、“遗作”、“唯一”都用遍了。这还不算,笨修辞下陡然一朵大粉花,庸俗不堪,这封面就不是给文艺读者作的,因为出版社当然知道,无论封面怎样,张迷们还是会照买,而他们要赚最多的钱,完全不顾这调调与内文天差地别。
读者那一边呢,谈论《小团圆》是写得差的自传体小说还是写得好的小说体自传的人,不免多此一举,因为大家心急要看的,是名人八卦,才女性*事,是张爱玲竟然也堕过胎,是他和她、她和她……竟然都“有过”?这不是《红楼梦魇》,而是张国荣演贾宝玉的那出《红楼春上春》。
其实再过些时候,索隐派要说的可能就也差不多了,我先说些易见却意味深长的,因为看过胡兰成的《今生今世》,看《小》时发现一些时刻似是有意对照来写,不是刻意申诉,而是这些时刻对二人来说都是记忆中的纠结点。
比如胡兰成跑路时张爱玲去乡下看他,张给彼时胡的新爱画像一节。《今》中如此写道:“爱玲尽管看秀美,叹道:‘范先生真是生得美的……’当下她就给秀美画像……她却忽然停笔不画了。秀美去后,爱玲道:‘我画着画着,只觉她的眉眼神情,她的嘴,越来越像你,心里好一惊动,一阵难受,就再也画不下去了,你还只管问我为何不画下去!’言下不胜委屈,她看着我,只觉眼前这个人一刻亦是可惜的。”
在《小》中:“他带巧玉到旅馆里来了一趟。九莉对她像对任何人一样,矫枉过正的极力敷衍。实在想不出话来说,因笑道:‘她真好看,我来画她。’……画了半天,只画了一只微笑的眼睛……之雍接过来看,因为只有一只眼睛,有点摸不着头脑,只肃然轻声赞好。九莉自己看着,忽道:‘不知道怎么,这眼睛倒有点像你。’……之雍把脸一沉,搁下不看了。九莉也没画下去。”
在胡笔下,张爱玲可以爱屋及乌,即使表露委屈,也随即被对胡的怜爱冲荡开来;但在张笔下,画像却是又伤恸又自尊时的“敷衍”。胡兰成太自恋,所以误解了张爱玲的骄傲,《今》在在称赞的奇伟大度,并非张“糊涂得不知道妒忌”,而是因为她的骄傲,九莉的骄傲令她给之雍的信里一定要删去那句:“没有她们也会有别人,我不能与半个人类为敌。”
另一时刻是在上海的永别:
《今》:“是晚爱玲与我别寝。我心里觉得,但仍不以为意。翌朝天还未亮,我起来到爱玲睡的隔壁房里,在床前俯下身去亲她,她从被窝里伸手抱住我,忽然泪流满面,只叫得一声‘兰成!’这是人生的掷地亦作金石声。我心里震动,但仍不去想别的。我只得又回到自己的床上睡了一回。天亮起来,草草弄到晌午,就到外滩上船往温州去了。”
《小》:“次日一大早之雍来推醒了她。她一睁开眼睛,忽然双臂围住他的颈项,轻声道:‘之雍。’他们的过去像长城一样,在地平线上绵延起伏。但是长城在现代没有用了。她看见他奇窘的笑容,正像那次在那画家家里碰见他太太的时候。‘他不爱我了,所以觉得窘,’她想,连忙放下手臂,直坐起来,把棉袍往头上一套。这次他也不看她。”
按胡文,二人“别寝”是因张不喜胡与小周秀美之事;而在《小》中(此引段落之前文)除了这些,还有之雍言谈、思想上屡屡显露的庸俗(要九莉脱衣验身的那个之雍更简直猥琐不堪)。晨早唤名那一刻,胡文只见到爱玲的满腔爱恋不舍,九莉却只有乍醒一时情迷旧日,但霎时清醒,但已经决定要忍痛抽身。至于胡文中“草草弄到晌午”之事,在《小》则交待为之雍搜检九莉抽屉,九莉还金断爱;此后之雍也写过信来盟誓,但九莉没有理他。
略举两例,可见《小》出版的必要。此前关于胡张关系的正面文字,竟只能依从胡兰成的《今生今世》,多少传记作者为此扼腕。所以我想,关于出版的道德讨论大可不去理会,宋以朗举卡夫卡的例子举得很有道理,出版社要借此捞一笔也是昭然之心,我们只看这一次确是张爱玲自家发声这一个理由,就应该感谢《小》的出版了。
此处辨析罗生门,不是非要一校真伪,指责谁负了谁,胡兰成的美辞我相信至少有七分是自我打扮,但剩下两三分则是他自己真正糊涂,昏昧。对昏人的谴责若超过了他昏昧的比例,就不值了。所以评判胡兰成个人事小——况且那更多是张爱玲自己的事,但有一样不吐不快,就是胡身上反射出的封建意识,被他的语言打扮得天花乱坠,但他是封建就是封建,也就是说,在当时追求新思想的环境下,胡兰成——千千万万个胡兰成的只鳞片影在他们身上探头探脑的男女——是老土就是老土。
《今》中反复描摹的那个天神张爱玲,可并非《小》中的九莉。好事者最喜欢跟胡兰成一起忽悠张爱玲“顶天立地,世界都要起六种震动”,可看下去就发现,即使在《今》里,胡心中臆想的那个完美张也与现实张之间也大有差距,胡还为此扼腕惋惜,长叹他的爱玲怎么竟有妒忌云云,其实胡不过希望张爱玲远远地在上海守着他们二人的感情:既不来他身边烦他;也不去和别人谈情说爱。
所以说胡对张的想象除了文学层面,和老农地主直无二致,五四运动在这样的人事上失败得可以。这不是评论胡兰成个人,因为这种态度放在今天的华人社会中显然也面熟得不得了。
由此,《小》给了我们一次考校语言的机会。之前读《今》,已经觉得胡兰成的美辞下其实是言辞闪烁、文过饰非,但此书仍然获得谀评如潮。《今》对张大举评论,反而模糊了她的本来面貌,越读越像自恋意婬;《小》对胡未发恶声,只是从语言神态着手,描摹出一个复杂的对方,他的侧面令她爱,他的正面则胆小昏庸,令她怀疑,也描摹出一个复杂的自己,拙笨自卑聪明高傲伤害机遇杂陈并道。与《今》刻求空灵的.言辞不同,《小》的语言面貌相当踏实,全无此前典型张爱玲式的炫耀、小聪明、大惊小怪和那种有一非要说成三的架势。很多为张迷乐道的比喻,眩目奇巧,时嫌刻意做作,《小》也有这类修辞,但相对清健得多,好像是对一个肯听她讲的熟人说话,不需用力和漂亮。
减少的还有情调化的语气尾巴,这种语气太多,常令她的好作品打了折扣。胡兰成自述受张的语言影响,其实他发挥张爱玲语言中的那部分情调态度恰恰发挥到糟糕一面去了:胡的美辞多只用于拔高事实,美化事实,将自己情调化,无赖了还有一大堆道理,并为此沾沾自喜。张的美辞则用于点破事实,直掘人心,二者根本是背道而驰的。《小》里也直接说出了张对此套路的反感:“之雍便道:‘你这样痛苦也是好的’。是说她能有这样强烈的情感是好的。又是他那一套,‘好的’与‘不好’,使她憎笑得要叫起来。”将结尾处尤其痛快,九莉看之雍的信:“一看见‘亦是好的’就要笑”——“亦是好的”,多少胡迷受过这个腔调的影响恣意低迴。
《小》的结构也出彩。它同张的大部分作品不同,叙事散乱,意随笔到,部分写童年的闲散段落实在让人想到《呼兰河传》,不过实际上,这也都是现代小说的惯常写法。但学者型张迷们还是会举出部分段落认为完全无关宏旨,突然出现的人名要到几页后才知来龙去脉,由此可见它的行文粗糙云云,可事实上这些都在意识流小说常见。《小》开头用了整整两章描写香港的读书生涯,一直写到日战,也被认为不吸引,无作用,人名纷出如“点名簿子”,但实际上正是为全篇打好了精细与惶惑并陈的底子,越是不厌其烦地堆灰,后面才越能激荡粉尘。根据张爱玲的信件,这是一部“酝酿得实在太久”的小说,多番修改而未讫,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其实是一个动态的文本,但正是这个深思熟虑过的非定稿,反叫读者更能体会她的心思笔意,那多处转折在事实交代方面或许突兀,实则处处皆有相通相成的心理依托。
张爱玲没能完成修改的原因是什么呢?据宋以朗的序言,宋淇初阅小说后力劝张爱玲大改,举出很多原因,比如“无赖人”胡兰成尚且在世,比如文学同行的嫉妒等等,修改意见是进一步褪去自传色*彩,将以胡兰成为原型的“邵之雍”改为地下工作者,贪利成为双料间谍后又被雇主之一干掉,这样,汉奸胡兰成总不会跳出来说自己就是那个地下工作者了吧。此外,宋淇还建议《小团圆》的结局应当是邵死后,她的女人们聚首对质,一对就对出他原来“是这样一个言行不一致,对付每个女人都用同一套”的男人,让女主人公“彻底幻灭”。宋淇的策略周全,是好莱坞、媒体人、文化人……的路子,却不是作家的路子。作家的路子不周全,可是耿介。张爱玲反对宋淇建议的“幻灭”,她在信中坚持,她想写的恰恰是“完全幻灭了之后也还有点什么东西在”。宋以朗在序里说张爱玲“根本舍不得‘销毁’《小团圆》”,我则认为张爱玲根本舍不得修改《小团圆》,至少是舍不得按照那种齐备得有如四喜丸子的方法修改。
“到底是中国”,张爱玲曾在《中国的日夜》里惊叹,但这却是不可能容她的中国,《小》结尾写及在海外看中国杂技团演出,“花样百出”,又道:“到底我们中国人聪明,比海狮强”,这“花样百出”的何尝不是胡兰成、何尝不是他自诩代表的中国“文化”?文学毕竟不是文化,长大后的张爱玲更知道“聪明”从来只是二等文学的标准,所以张爱玲到底并不聪明,《小》到底并不聪明,甚至不显得漂亮。从小说的形式来说,一头一尾那段完全重复,也算是团圆了,可写的终究也是梦魇:大考的早晨——“斯巴达克斯”奴隶叛军遥望罗马大军摆阵,这大军可是压倒性*的屠杀机器——“完全是等待”——等待什么呢?当然是等待死亡。张爱玲就是把一个万人期待的团圆写成了梦魇,那些想看华丽文字的、想看高级艳照门、真实版《色戒》的,最终看到的还是梦魇,文字的粗砺,为的叫人直面这梦魇如许荒凉。
九莉在离开之雍十年后,唯一的一次梦见他,是一个“好”的梦,青山树影中,好几个小孩,“都是她的”,接着“之雍出现了,微笑着把她往木屋里拉”九莉醒来后快乐了很久很久——快乐的是九莉,这个梦要是在张爱玲生平中成真,那她就只有恐惧的份了,对于受尽伤害的她来说,如果还要如此好莱坞地自欺,这才是真的梦魇。再过二十年后,开笔写《小团圆》的张爱玲,已经深昧人间梦魇之味,在众人脍炙的最“儿童不宜”的一段,人人都看见“兽在幽暗的岩洞里的一线黄泉就饮”之兽饮轻狂,可是殊不知张爱玲此刻的觉悟,尽在“黄泉”二字,冥冥结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张爱玲小团圆读后感(通用12篇)篇三
“这是一个热情故事,我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了之后也还有点什么东西在。”这是张爱玲的《小团圆》,是她一个人的故事.她隔着光阴的屏障,穿过曾经的繁华,于淡然与淡忘间将过往定格。故事里的九莉是她的原形,而邵之雍便是胡兰成。从童年到求学时代,再到与胡的相遇,虽然只是烦琐小事的串联,但,都是她人生足迹的映射,都是她心灵深处的真实写照。无须字字珠玑,但足以勾勒出她的人生轮廓。《小团圆》似一扇窗,走进了它,你方能窥清真实的张爱玲,真正走进她的世界;你方能理解,她的清高,她的不屑与不争,是有原因的;你也方能体会,她为何能同时享受极度的喧嚣与死寂。
亲情,于张爱玲是不完整的,甚至是畸形的。她以一颗坚忍的心来接受孤独的成长,以冷漠的双眼感知人情冷暖。“生命似一袭华丽的袍,爬满了蚤子”,她的文字,带着犀利,带着嘲笑,但懂得她的人,定会心生怜爱,替她悲伤。如果,她与邵之雍的邂逅能像纳兰容若说的“人生若只如初见”,那么,爱玲的心里或许会少一层痂,少一道疤。她第一次见他,便欢喜得心里开出花来,便自觉自己低到尘埃里去。她爱他,是用心的,不然怎会在他处于政治的风尖浪口时依然站在他身边?怎会在他避难时一路颠簸只为见他一眼?然而,在胡兰成的世界里,爱玲却不是唯一的。或许,爱玲于他只不过是生命里的匆匆过客,是他避难疗伤时的一个驿站罢了。“雨声潺潺,像住在溪边。宁愿天天下雨,以为你是因为下雨不来。”在这场际遇里,爱玲飞蛾扑火般义无返顾,即使知道“他的世界里没有我,寂寞的流年,深深的庭院,空房里晒着太阳,已经是古代的太阳了。我要一直跑进去,大喊:我在这儿,我在这儿呀!”。无论是什么,留给她的,总是支离破碎的结局。张小娴说:“爱是很卑微的,很卑微的。尤其是那个人不爱你的时候,爱就是含笑饮毒酒。”说的,是爱玲吧。
爱玲用一根冰冷的针,绣出了她曾经炽热的青春。当岁月抚平了所有的棱角,当心里不再有等待与波澜,当爱玲在美国过着似乎与世隔绝的生活,或许,她已超然,她已放下,她已原谅。于菩提树下觅一方青石,静待,看沧海如何变成了桑田。将所有爱的昨天沉淀成历史,明天写个故事,名字叫做《小团圆》。
并非所有的事都要亲身经历方有体会,总有一些东西,有些故事,在不经意间,便能叩开心扉,似一缕阳光,温暖地照进心间。回忆若能下酒,往事便可作一场宿醉。隔着山水,坐望于光阴的两岸,若爱已成往事,终将无法以一苇杭之。
当爱,已成往事,不如拈花一笑,似佛般了然......
张爱玲小团圆读后感(通用12篇)篇四
在我的脑海中,张爱玲一直是站在那里,持一个潇洒而苍凉的手势,淡淡的看着那个十里洋场般华美的上海。
《小团圆》一书是张爱玲的自画像,书中的人、事、物、景都是她生命中所经历的种种,从创作主体心态的角度来看,张爱玲早年的身世影响了其人格心理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她对外部世界的感受和体验。曾有女学者赵园评价张爱玲的创作风格:“张爱玲的艺术才能,使她在诸种矛盾的艺术因素间,找到并组成了她所需要的那一种和谐、统一。
这里最基本也最足构成“特色”的,是旧小说情调和现代趣味的统一。”在这本书中,主人公的成长环境,其母亲的对其创作风格影响深远,从而形成了中国旧小说与西方现代小说的不同情调的融合。十里洋场的繁华与浮夸,在张爱玲的小说中,被完美的融合进东方旧世纪的生活习惯当中,或许有人认为张爱玲的小说未必写的动人,但是却是写的最适宜的。
张爱玲的小说中金钱、婚姻、性爱是很重要的话题,在小团圆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其父挥霍致使家业破败,生活日益变得苦难,而母亲和父亲之间结束的婚姻也使得张爱玲对婚姻产生了怀疑。
在社会中人性的缺失使作者备受煎熬,而人性当中的虚伪和残忍也在其小说中得到了反映。张爱玲以敏锐的目光审视着现实,选择两性关系作为切入点,讲述着大都市里的小市民恋爱与婚姻的故事,冷冷地告诉人们:人间无爱,至多只有一层温情的面纱。她笔下的女性是为了“谋生”而“成家”的女人,而非追求自我价值的强者和天真烂漫的情种。
正如很多人所言,《小团圆》中的张爱玲像一位洞悟人生而又难以接近的“巫女”,以冷峭、阴郁甚至有些刻薄恶毒的眼光注视着社会与人生,揭示了人性阴暗的一角。
张爱玲小团圆读后感(通用12篇)篇五
张爱玲的《小团圆》读完了,起初是晦涩难懂的,一度有放弃的想法,但出于对张的喜欢,硬着头皮往下读,慢慢的人物关系清晰起来,思路逐渐明朗,然后是欲罢不能,今天终于读完,但好像还没有从张爱玲的世界里出来,思绪良久!
小说以张爱玲和胡兰成之间的情感纠葛为原型,以旁白的视角记录了九莉(张爱玲)和之雍(胡兰成)之间的分分合合以及身边的人和事,与其说是小说,我看更像自传,很多心理描写非常棒,常常冒出来一两句新奇的词句,不禁感叹——哦,原来话还可以这样说,真是妙!
我觉得九莉(张爱玲)是个了不起的女人,不矫情,不做作,爱就爱,不爱就不爱,不纠缠,看似无情凉薄,实则成熟冷静。
九莉(张爱玲)出生于显贵家族,但已不是鼎盛时期,父亲接受过良好教育,只可惜衣食无忧没有锦上添花,反而养出了一身纨绔习俗,抽大烟,赌博,是九莉父亲的日常状态,真真白瞎了满腹经纶。九莉母亲也是名门望族的后代,教育自然是上好的,人漂亮气质也好,会外语,思想先进。父母亲感情不好,九莉十岁左右,母亲离她和弟弟而去。父母的离异给九莉幼小的心灵蒙上了阴影,父母对九莉的爱少之又少,以至于九莉童年的记忆里都是老妈妈(女佣)给自己的陪伴和疼爱,而和自己的母亲仅有的一两次牵手的记忆,也是冰冷而小心的。对于父亲的记忆更多的是和后母躺在床上对吸大烟的情景,亦或者虚张声势的辱骂,因此内心没有安全感伴随了九莉终身。九莉在战战兢兢中长大,并把一切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变成一行行铅字,年纪轻轻名声在外,作品好评如潮!23岁,盛九莉遇到了邵之雍,面对大自己15岁的男人,也许是有共同语言(文学爱好),也许是恋父情结,九莉恋爱了,飞蛾扑火般爱上了这个渣男(两妻一妾),几番波折后,九莉看清楚自己不过是邵之雍花花草草中的一朵罢了!不爱就是不爱了,不拖泥带水,好的时候,九莉花过邵之雍的钱,分手之前,九莉把30万稿费一并还给邵,从此一刀两断,没有半点牵扯。九莉爱得纯粹,名利被她看得很淡,即使邵之雍身份尴尬(汪精卫手下做事),她仍然在婚贴写上“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这样的九莉让人刮目相看,懂世俗而不世俗,太难得了,这需要怎样的勇气,九莉为自己而活!
小说陆续穿插了一些童年的回忆,小小的九莉得不到父母应有的爱,懵懵懂懂观察着周围发生的事,从小学会了察言观色,学会了小心翼翼,九莉身边的女人——蕊秋(九莉母亲)和楚娣(九莉三姑),这对姑嫂关系不错,她们都是接受了新思想的女性,让她们遵守三从四德已不可能,她们看到了外面的精彩的世界,她们想挣脱旧的枷锁,想过新生活。但是民国时期,虽然新思想处处萌芽,但封建旧势力无处不在,九莉母亲漂亮,知性,她无法忍受丈夫醉生梦死的做派,冲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思想牢笼,果断离婚,选择留洋。在那个时代,作为一个不洋不土的女性,别人是持着怀疑的态度看待的,想要经济独立更是难上加难,因此,蕊秋周旋于不同男人之间,可想而知手心朝上的生活也好不到哪儿去。因此,九莉上学的费用是借母亲的,女儿花妈妈的钱是多么温情的一件事,但九莉复杂的家庭背景让这成为一种奢侈。楚娣是九莉的姑姑,和九莉在一起的时间最长,楚娣和蕊秋的思想接近,所以命运也差不多,好在楚娣自己做一份工作,还算独立。钱不阔绰便会计较,所以九莉、蕊秋、楚娣彼此遵守aa原则,这倒更像现代女性,但也不无凄凉感,有谁不想家庭美满,有谁不想儿女绕膝,有谁不想躺着花自己心爱的人的钱呢?这样看来,今天的女性还是幸福的,只要手脚勤快,便可以养活自己;只要积极向上,不断学习,便可以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只要自己不向生活妥协,便可以收获累累硕果!
九莉和我相视一笑……。
张爱玲小团圆读后感(通用12篇)篇六
《小团圆》看完了第二遍。
现在看书,总是习惯于先初略翻过,再来细读。
大学的时间很多,看书的时间却远远少于以前。也许正因为如此,文学书籍看得越来越少了。
这本小团圆,初翻时,容易看得云里雾里,主要是时空变换太快,一会儿南京,一会儿香港,一会儿上海,一会儿小时候,一会儿读书时,一会儿又是抗日时。再细看时,明白了套路,便清楚了好多。可以细细品味爱玲笔下,种.种细微的心理感触。
其实挺喜欢,爱玲式的笔调,时时如露珠般闪现的句子。很喜欢爱玲,她是那么一个真实的人!
刚开始看了介绍,说里面写了张爱玲与胡兰成的一交往过程,便想看看。实际看来,注意力全不在此。直到全书过了一半,他才出现。其实,全书更象是张爱玲一部自传,只是编年全被打散。把这些珠子按顺序串起来,便可以看到一个小女孩子的成长,最后成为一个被针扎在胸口,仍复平静的人。
爱玲的原话是:欣喜起来若狂,悲伤起来却不觉得,木木的。
其实想想!
我便也是如此。当一些事情发生,心中抑郁,但仍平复。
又能怎么样呢?如同多年前的月亮,像朵云被信笺上的水浸湿过,只留下一团晕黄。那已发生和将发生的故事,也终将成为一个晕黄的月亮,淡淡的,在记忆里温暖着彼此。
所以,总须有个好的结束方式,以免回忆时,自己受不了。
张爱玲小团圆读后感(通用12篇)篇七
爱,或许曾经炽热,曾经刻骨铭心,亦或曾经痛苦纠结,但,当它似花开般不再有轮回,当它像雾像雨又像风,当它随时间的流驶碾成往事尘埃,再回眸,或许,已变了模样。
“这是一个热情故事,我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了之后也还有点什么东西在。”这是张爱玲的《小团圆》,是她一个人的故事.她隔着光阴的屏障,穿过曾经的繁华,于淡然与淡忘间将过往定格。故事里的九莉是她的原形,而邵之雍便是胡兰成。从童年到求学时代,再到与胡的相遇,虽然只是烦琐小事的串联,但,都是她人生足迹的映射,都是她心灵深处的真实写照。无须字字珠玑,但足以勾勒出她的人生轮廓。《小团圆》似一扇窗,走进了它,你方能窥清真实的张爱玲,真正走进她的世界;你方能理解,她的清高,她的不屑与不争,是有原因的;你也方能体会,她为何能同时享受极度的喧嚣与死寂。
亲情,于张爱玲是不完整的,甚至是畸形的。她以一颗坚忍的心来接受孤独的成长,以冷漠的双眼感知人情冷暖。“生命似一袭华丽的袍,爬满了蚤子”,她的文字,带着犀利,带着嘲笑,但懂得她的人,定会心生怜爱,替她悲伤。如果,她与邵之雍的邂逅能像纳兰容若说的“人生若只如初见”,那么,爱玲的心里或许会少一层痂,少一道疤。她第一次见他,便欢喜得心里开出花来,便自觉自己低到尘埃里去。她爱他,是用心的,不然怎会在他处于政治的风尖浪口时依然站在他身边?怎会在他避难时一路颠簸只为见他一眼?然而,在胡兰成的世界里,爱玲却不是唯一的。或许,爱玲于他只不过是生命里的匆匆过客,是他避难疗伤时的一个驿站罢了。“雨声潺潺,像住在溪边。宁愿天天下雨,以为你是因为下雨不来。”在这场际遇里,爱玲飞蛾扑火般义无返顾,即使知道“他的世界里没有我,寂寞的流年,深深的庭院,空房里晒着太阳,已经是古代的太阳了。我要一直跑进去,大喊:我在这儿,我在这儿呀!”。无论是什么,留给她的,总是支离破碎的结局。张小娴说:“爱是很卑微的,很卑微的。尤其是那个人不爱你的时候,爱就是含笑饮毒酒。”说的,是爱玲吧。
爱玲用一根冰冷的针,绣出了她曾经炽热的青春。当岁月抚平了所有的棱角,当心里不再有等待与波澜,当爱玲在美国过着似乎与世隔绝的生活,或许,她已超然,她已放下,她已原谅。于菩提树下觅一方青石,静待,看沧海如何变成了桑田。将所有爱的昨天沉淀成历史,明天写个故事,名字叫做《小团圆》。
并非所有的事都要亲身经历方有体会,总有一些东西,有些故事,在不经意间,便能叩开心扉,似一缕阳光,温暖地照进心间。回忆若能下酒,往事便可作一场宿醉。隔着山水,坐望于光阴的两岸,若爱已成往事,终将无法以一苇杭之。
当爱,已成往事,不如拈花一笑,似佛般了然......
张爱玲小团圆读后感(通用12篇)篇八
说是有感,其实不过是读张爱玲书时冒出的杂感。
在看《小团圆》之前,并未看过什么她的小说。而我所知道的张爱玲,也只是那一个与胡兰成有着旷世绝恋的人。
直至买回这本书,翻开前言,看到张爱玲的遗产执行人宋以朗先生写的话,才明白这本书的男女主角有着胡与张二人的影子,也有些张爱玲自传体小说的意味。
与我想象的不同,张的笔触细腻,且没有什么繁重的描写。只是我觉得文字有些隐晦——自然是要隐晦的,当时张爱玲并不想让别人看出文中的"邵之雍"就是胡,而"九莉"就是她。一开始时,我认为一二章有些生涩,有些不明所以,读起来有点吃力——或许是还没有习惯张爱玲的笔风,也或许是因为里面人物框架太大。
但之后便开始感觉顺畅——也需要读书人的全神贯注。
好笑的是,《小团圆》共十一章,我看到第三章时才发现,第一章就已出现的人物"蕊秋"——我本以为她与女主角九莉同龄——其实她是九莉的母亲。我对我的`后知后觉哭笑不得,只能在心里喊一声"天哪。"张爱玲并没有明确说明蕊秋与九莉的关系,并且九莉一直称她母亲为二婶,醒悟之后只觉自己该重新看一遍《小团圆》了。
有一次去朋友家,翻她买的小说,才看了开头便知结尾了,早已没了读下去的兴致,这时莫名想起《小团圆》,《小团圆》吸引我,它让我想接着读——这是神奇的一点,尽管我不知道原因。
看到《小团圆》最后一页时,我发现结尾和开头是同一段话,读起来感觉奇妙又特别。
我想,我需要多看几遍《小团圆》才会明白其中的某些东西,而这本书值得我一读再读。
张爱玲小团圆读后感(通用12篇)篇九
若是从未,亦或是很少读张爱玲文章的人,乍读《小团圆》,难免会觉得混乱,不知所云;若是张爱玲的资深读者,会觉得《小团圆》所讲述的一个个故事,所使用的一段段语言,甚至书中的修辞,都是曾经在她的其他文章中出现过的,正如她自己所说的,是在“炒冷饭”,再好的语言,泛滥之后也味同嚼蜡了。
所以很多人并不看好《小团圆》的文学价值。此书,对于不少的人,只是了解——或者说窥探——张爱玲这位奇女子的传奇人生的一个途径。
《同学少年都不贱》之前的,张女士的小说及散文,我都看了不下二三十遍了,若说为了欣赏学习张女士的文章,其实不差这本。所以在20xx年初制定的全年计划中,根本没有把《小团圆》算在其中。买《小团圆》,只因为春节脱离了宝博的监督,购书癖发作了。然后抱着既买之则读之的态度,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开始了第一次阅读。
当然,考虑到张爱玲或许原计划将《小团圆》写成中篇小说(张女士颇擅长写中篇),最初,全文有可能都是围绕九莉与邵之雍的爱情展开的。但是随着增删,随着字数越来越多,《小团圆》已经偏离了张爱玲起先计划的道路而讲述了九莉三十年的人生,在这其中,邵之雍只是一个很重要的过客而非主角。所以,“小团圆”指的并不是九莉与邵之雍的团圆,至少,无法达到这样的目的。
团圆的,并不是九莉与邵之雍,而是张爱玲的人生中出现的人、事,张爱玲以前的文章中出现过的人、事、表现手法,在这本书中实现了团圆。换言之,《小团圆》是张爱玲对自己的人生及自己的旧作的.总结、思考和揭露。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那样几块地方,就像是旧伤口,不敢碰不能碰,却又终生难忘。偏写文章的人都有过这样的冲动,要把人生中最见不得光的最不为所知的东西写出来,要把结痂的伤口再次撕开。因为压抑的感觉往往更痛。只是写出来,却无法让人看,因为那像是自己最卑劣的隐私,决不能让人抓在手里,再伤害自己一次。怎么办?只有一次又一次修改,改到面目全非,甚至语句不通。如果《小团圆》让你觉得生涩,原因便基于此。
张爱玲小团圆读后感(通用12篇)篇十
《小团圆》主人公九莉强烈的“孤独感”,这是作家本身的真切感受。
《小团圆》中,一以贯之的是主人公九莉强烈的“孤独感”,这也可以说是作家本身的真切感受。
据中学时代的老师回忆,张爱玲是经常坐教室最后一排最末一个座位的,而且衣服不入时,很落落寡欢。
张自己在日后接受采访时也说,“我是孤独惯了的,以前在大学里的时候,同学们常会说---我们听不懂你在说些什么”,她说“我常常觉得我像是一个岛”。
“我很惊奇,台湾描写留美的学生,总觉得在美国生活苦,或许他们是受家庭保护惯了的,我很早就没了家族,孤单惯了,在哪都觉得一样,而且在外国,更有一种孤独的借口。”
孤独是这部小说的情感内核。
人心之隔是张爱玲在书中反复点染的。
从蕊秋担心九莉日后与舅舅争家产引起九莉诧异起,到送别蕊秋时九莉的孤立和黯然,及至空袭逃难时九莉“差点炸死了,都没人可告诉”的彻骨的悲哀----这里有一段心理描写:“‘我差点炸死了,一个炸弹落在对街’。
她脑子里听见自己的声音在告诉人。
告诉谁?难道还是韩妈?楚娣向来淡淡的,也不会当桩事。
蕊秋她根本没想起。
比比反正永远是快乐的,她死了也是一样。”等到写到与之雍恋爱,之雍告诉九莉他第一个妻子因为想念他,被一个狐狸精迷上了,自以为天天梦见他所以得了痨病死了,九莉的感受是“他真相信有狐狸精!九莉突然觉得整个的中原隔在他们之间。
远的使她心悸。”写南山。
“九莉笑道‘预备什么时候结婚?’燕山笑了起来道:‘已经结了婚了。’立刻像是有条河隔在他们中间汤汤流着。”写汝狄在九莉打胎肚子痛的翻江倒海时还津津有味吃考鸡,还让她吃!最惨烈的要属对抽水马桶里男胎的描写,她写道“…是从前站在门头上的木雕的鸟”,曾经美好的短暂的过往没有来得及走到现在,本可能新生的生命转瞬将消失不见,在九莉板动机纽的那一瞬间,世界上只剩下了她自己…疼痛灼人。
张尽力用平淡而自然的“不隔”的语言来写这一个个人心之隔的故事,端的是“讽刺”!张爱玲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多年后读《红楼梦》,所得尽是人与人之间感应的烦恼。
这感应的烦恼在她自己用情最深的《小团圆》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呈现。
有些似乎是无心的误会,有些却是有意的忽视,一样的是伤害。
与之雍与蕊秋与三姑与南山与汝狄琐琐碎碎的隔膜摧毁了九莉的爱,因而有了小说末尾那个对温暖的家安稳的爱的憧憬的美好的梦-----这是主人公九莉一生缺乏,也是一生渴求而终不得的,所以,在醒来快乐许久许久之后,仍不免枉然,这个梦只能是个焦灼的“等待”。
张爱玲早期写作十分重视读者,在尽情描写她所能够写的同时,也努力以文迎合读者的阅读心理。
她说“文章是写给大家看的,单靠一两个知音,你看我的,我看你的,究竟不行”(《论写作》)。
在写《倾城之恋》时,除了要表现苍凉的人生的情义,此外她要“人家要什么有什么,华美的罗曼司,对白,颜色,诗意,连‘意识’都给预备下了”。
“要什么有什么”是一种深为读者阅读心理束缚的写作姿态,张爱玲十分清楚“中国观众难应付的一点并不是低级趣味或是理解力差,而是他们太习惯于传奇”(《〈太太万岁〉题记》)。
所以她给了他们所要的“传奇”般的小说。
到了晚年,张一面因功成名就,一面因心境大变,逐渐由早年十分关注读者反应转向更多面对自身写作,即她所说的“还债”创作----1973年在接受台湾学者水晶采访时,张爱玲对自己当下的创作做了真切的剖白:“我现在写东西,完全是还债-----还我欠下自己的债,因为从前自己曾经许下心愿,我这个人是非常sturbborn的….”(《蝉---夜访张爱玲》)。
1976年完稿的《小团圆》便是在“对自己还债”的心态下写就的,这种写作观折射到文本中,便有了女主人公盛九莉的两次“还债”。
一是对母亲蕊秋的,一是对情人之雍的。
钱数竟然一样,都是二两金子。
这两次还债对九莉来说,无疑是两次极大的情感“震动”----事实上,“还债”一直潜伏在文本之中,联系着爱与不爱。
而对作家张爱玲而言,《小团圆》的诞生又是她对自身过往生命的一次总的“还债”,在文本内,张爱玲与盛九莉纠缠不休,在文本外,张爱玲与昔日之“我”达到了暂时的“团圆”。
张爱玲的遗作《小团圆》今年四月在内地隆重登场了,在这久不见天才的'文坛里倒称得上是盛事一件。
十二岁时就开始读她的书,她最后一部作品,我自然无论如何都不能错过,欣欣然在网上定了她的书,很喜庆的封皮,看了让人眼前一亮。
书是周一送到的,这两天赶着做实验,但还是忙里偷闲抓紧时间看完了。
我看书的速度一向奇快,而且只要捧着书不看完绝对不愿撒手。
书是终于看完了,但很是惆怅,说不出的滋味,从心底里怜惜这个女子。
书是她一贯的嘲讽口吻,像个冷漠的人,站在云端看俗世,看人情世故,看骨肉亲情,看所谓万转千回后的爱情,一切都完全幻灭了,还试图抓住一点什么,其实什么都没有,幻灭了其实就是幻灭了,爱玲心里清楚的很,我透过书本看到她嘴角的一丝冷笑。
书名叫做《小团圆》,其实只是一个空心的圆圈,空荡荡地圈住逝去的时光,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你找不到起点自然也找不到终点。
所谓小团圆,是爱玲回首往事三十岁前的盘点,是一场接一场考试之间的噩梦,是从睡梦里醒来的她絮絮叨叨讲给自己的一个故事,本不想给我们这些不相干的人看,但踌躇很久却也终不忍心销毁,把两难的选择留给后人,她躲在云端吃吃的笑。
你们不是总盼着万事都有个大团圆嘛,我偏偏叫它《小团圆》;你以为小团圆就真的是团圆嘛,那只是个镂空的圆圈,什么都没有剩下。
倒只剩下一些居心叵测的闲人在圆圈外晃悠,试图看看才女笔下的花好月圆,郎情妾意,然后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说一说“汉奸之妻,人人可戏”的花边新闻。
爱玲,我扭转身为你掬一把热泪,你又是何苦来着,就算是一个人的孤寂,也该咬咬牙挺着,你的笔下自有烟霞,沉香屑里第一炉香的余香还烟雾缭绕,倾城之恋里流苏那低头一笑还没来得及抬起,金锁记里七巧还在凝望三十年前的那轮月亮,你又何苦写这劳什子的小团圆,白白让别人看了笑话。
文风明显是淡了,不再有以前的精雕细琢,心里嫌脂粉污了颜面,这一次,她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写。
一出场就是浩浩荡荡一大批人名,她是存心要让那些看笑话的人看不下去,她冷冷的笑,双臂交叉放在胸前,头高高地昂着,她一贯的姿势。
等着那些看笑话的人走开了,三十年前她的故事仍然在继续。
终于长大了,告别了悲惨的童年,可以用自己的文字换钱了,和三姑二婶在财务上要分得清清楚楚,欠下的债是她心头的一道疤,寄人篱下的感觉,从来就没有离开这个敏感的女子,她活得很累,但生活就是这样,她无法选择。
二十二岁,花一般的年纪,她可以自己选择了,是一个为日伪卖命的文人,她明明知道结局,却还是奋不顾身去爱了,把高傲的头颅低地很低,在尘埃里开出花来,可是她心是欣喜的,以为是碰到命里注定的知己,以为那个老男人的步伐会因为她而驻足。
谁知道不过是昙花一现,年轻的后面永远都有更年轻的,她以为自己二十二岁是风华正茂,足以取代他家里那两个年老的妻,谁知道武汉还有十六七岁的小周,小周之后自然还有那个千里护京的范美秀。
滥清的男人什么时候少过,爱玲自然不能与半个人类为敌,却也终是厌了,扭过头去,不愿看那个和半只苍蝇一样让人恶心的男人。
以后又碰到那个导演,终究还是一场云烟。
原以为是金光闪闪的金子,切开来看,却是一块稀土金属,在时光的氧气里一层层氧化,一层层剥落,多年后回首再看,原不过是一堆让人避之不及的灰尘粉末,风一吹就淡了,散了,远远望去,一个空空的圆圈。
而关于联考的噩梦,依然一个接着一个。
《小团圆》,不过是爱玲自己讲给自己听的一个故事而已。
爱,或许曾经炽热,曾经刻骨铭心,亦或曾经痛苦纠结,但,当它似花开般不再有轮回,当它像雾像雨又像风,当它随时间的流驶碾成往事尘埃,再回眸,或许,已变了模样。
“这是一个热情故事,我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了之后也还有点什么东西在。”这是张爱玲的《小团圆》,是她一个人的故事.她隔着光阴的屏障,穿过曾经的繁华,于淡然与淡忘间将过往定格。
故事里的九莉是她的原形,而邵之雍便是胡兰成。
从童年到求学时代,再到与胡的相遇,虽然只是烦琐小事的串联,但,都是她人生足迹的映射,都是她心灵深处的真实写照。
无须字字珠玑,但足以勾勒出她的人生轮廓。
《小团圆》似一扇窗,走进了它,你方能窥清真实的张爱玲,真正走进她的世界;你方能理解,她的清高,她的不屑与不争,是有原因的;你也方能体会,她为何能同时享受极度的喧嚣与死寂。
亲情,于张爱玲是不完整的,甚至是畸形的。
她以一颗坚忍的心来接受孤独的成长,以冷漠的双眼感知人情冷暖。
“生命似一袭华丽的袍,爬满了蚤子”,她的文字,带着犀利,带着嘲笑,但懂得她的人,定会心生怜爱,替她悲伤。
如果,她与邵之雍的邂逅能像纳兰容若说的“人生若只如初见”,那么,爱玲的心里或许会少一层痂,少一道疤。
她第一次见他,便欢喜得心里开出花来,便自觉自己低到尘埃里去。
她爱他,是用心的,不然怎会在他处于政治的风尖浪口时依然站在他身边?怎会在他避难时一路颠簸只为见他一眼?然而,在胡兰成的世界里,爱玲却不是唯一的。
或许,爱玲于他只不过是生命里的匆匆过客,是他避难疗伤时的一个驿站罢了。
“雨声潺潺,像住在溪边。
宁愿天天下雨,以为你是因为下雨不来。”在这场际遇里,爱玲飞蛾扑火般义无返顾,即使知道“他的世界里没有我,寂寞的流年,深深的庭院,空房里晒着太阳,已经是古代的太阳了。
我要一直跑进去,大喊:我在这儿,我在这儿呀!”。
无论是什么,留给她的,总是支离破碎的结局。
张小娴说:“爱是很卑微的,很卑微的。
尤其是那个人不爱你的时候,爱就是含笑饮毒酒。”说的,是爱玲吧。
爱玲用一根冰冷的针,绣出了她曾经炽热的青春。
当岁月抚平了所有的棱角,当心里不再有等待与波澜,当爱玲在美国过着似乎与世隔绝的生活,或许,她已超然,她已放下,她已原谅。
于菩提树下觅一方青石,静待,看沧海如何变成了桑田。
将所有爱的昨天沉淀成历史,明天写个故事,名字叫做《小团圆》。
张爱玲小团圆读后感(通用12篇)篇十一
我发现,读后感一定要趁热写,不能拖,震撼的印象总会随时间变淡,想不出滋味。上个月读完《小团圆》,当时写下感受肯定和现在不一样,如果等明年去写,也仅记得大体故事梗概了。
作家的笔无论多尖刻,写自己家人都是手软的,赞美居多,尤其是写自己母亲。例如三毛、席慕容、刘墉,读者只会觉得书中的母亲就该是那样,比凡人聪明可爱,如果是写清苦的母亲,就该如季羡林所写那样,艰辛之处都比别人伟大,赢得读者的热泪。难得张爱玲没有赞美,平静地记录点滴,不夸张、不升华、不歌颂,她的笔太理性,没有热情,全是真实人性的影子。
而且张爱玲的记忆好得惊人,儿时一件小小事都不忘,一句话、一个动作、一点心思,写得就像正坐在历史的回程车上一样,透过门缝在窥探家人的对话,让人倒吸一口冷气。
幸亏先读过张的很多小说,才把一些细节串了起来,《茉莉香片》原型出自她的弟弟和父亲、继母;《琉璃瓦》和《花凋》是写她舅舅家的女儿;《郁金香》应该源于她继母的弟弟;《创世纪》是写她的姨奶奶;《倾城之恋》是她在香港读大学时,遇到的一对情侣改编的故事;《沉香屑第二炉香》是在香港听同学说的;《赤地之恋》和《秧歌》是解放后她的见闻;《小艾》是她出国前迎合当时社会创作的一篇小说。这样把小说和自传对应着看,非常有意思,创作还是得源于生活啊,架空的文学是写不好的。
小时候老师总让写读后感,可是憋来憋去也挤不出字,无感可发,最后只能凑字,先把书名和作者介绍一番,再把故事梗概叙述一番,再谈一些自己的感性,比如要好好学习,学习书中某个人物,为国家做贡献等等。然后长舒一口气,算是终于完成作业。想想,是因为那会读的东西实在是无感可写,小孩子理解能力又浅,只在乎故事本身是否吸引人。《格林童话》、《天方夜谭》,的确是写给小孩子的,故事吸引人,读完却想不出什么,也只有觉得开心或者瞠目结舌罢了,合上书本满足地玩去了。不像张爱玲的书,发人深省。
是什么样的一种勇气,让张爱玲把家庭的记忆碎片都拼凑起来,说人老了就爱回忆,而且回忆十分清晰,她后来久居美国,是不是一直在思念着家乡,怀念着这些往事呢。《小团圆》这样的回忆录并没有像其它的回忆录一样打下美好、温馨等烙印,然而读起来却觉得是美好而真实的,不是琼瑶阿姨那样,反复把"生活多美好"、"像公主一样的女人"这样的词语硬刻在书上。也只有经历过什么样的生活,才能写出什么样的文章,《创世纪》描写祖母出嫁前的场景,只有出身于那样的家庭才能把繁华富贵写得如家常便饭吧,她最擅长写显赫家族没落衰败。
张爱玲的一本"新书"《少帅》在台湾出版了,不知她还有多少未写完的稿,未刊登的小说。我是不折不扣的的张迷,自豪且幸福着。
张爱玲小团圆读后感(通用12篇)篇十二
在书友的建议下,我们重读了张爱玲的《小团圆》。
作为一名70后,对张爱玲的作品是相当熟悉的。我有许多朋友都是张迷,我也曾带着《张爱玲作品集》去“有书”共读会作交流,还是20多年前一位朋友送给我的,扉页上贴满了剪报,都是关于张爱玲的介绍。
但是,我不喜欢张爱玲,感觉她太孤傲、清高,那种冰冷的感觉甚至渗透到她的作品里。
她的文字总是充满了嘲弄、讥讽,总是放大人的缺点、弱点,甚至连爱情都写得惨惨淡淡。《倾城之恋》中白流苏最终与范柳原走到了一起,但看似圆满的结局却透着悲凉。
所以,虽然《小团圆》一书列入“有书”共读书单,但也没有引起我读这本书的兴趣。
当然,既然要参加共读会,我还是会把这本书读完的,因为这是对同城共读会最起码的尊重。
没想到,《小团圆》一书我看得比较轻松,可能是因为之前在“有书”平台听了拆书包,加之对张爱玲的故事多少是有些耳闻的,所以小说里的人物、事件比较容易对上号。
虽然很多人说要把《小团圆》当小说看,不要当成张爱玲的自传,可它分明就是自传嘛,我最想了解的部分,还是她与胡兰成相爱的细节。
初读的时候,感觉张爱玲还是那个冷若冰霜的张爱玲,还是那样旁若无人的,想到哪写到哪,任意切换时空,人物出场毫无铺垫,完全不考虑读者的感受,可是随着阅读的深入,感觉张氏那种尖酸的锋芒似乎有些收敛,在看似平淡的描写中,给读者以无限想象的空间。
后来查阅资料,果然是如此,张爱玲晚期作品风格确实有所改变。当然,我在其中还是没有找到她与胡兰成爱得死去活来的部分,感觉她的爱情还是那样现实与理智。
读罢《小团圆》,我对张爱玲的孤冷有了些理解。
从小就没有父母关爱,她的心里感觉到的、眼里看到的都是冷冷的事物。
听到母亲指责她“你简直就是一个害人精”,这是多么大的伤害,于是这些冷就融入了她的文字之中。
所以在遇到一个关心她、欣赏她的胡兰成时,瞬间就投入进去了,这应该是原生家庭对孩子产生影响的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吧。
对她的理解,不仅是因为知道她经过了缺爱的童年,另一方面是因为自己也长大了。
其实张爱玲笔下所写的是真实的人生,只是当时的我不相信,也不愿去面对而已。
细细想来,二十几年前的我对生活充满幻想、对未来抱着过份的希望,情愿沉浸在“王子与公主过上幸福生活”的童话故事里憧憬爱情,喜欢揣摩《傲慢与偏见》中达西与伊丽莎白被丘比特之箭射中的细节,却不能理解白流苏的困境,更不能接受张爱玲“深爱只是为了谋生”这种冷酷的婚恋观。
张爱玲晚期写作风格的改变、我阅读体会的变化,都证明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的心境、心态将悄然发生变化,渐渐学会宽容、理性,这就是岁月在不知不觉中留下的印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