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作文总能通过准确的语言表达、精心构思的结构和生动的例证来展示作者的才华。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作文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鱼游到了纸上续写(热门21篇)篇一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2、通过学生小组讨论,理解课文中含义较深的句子。
教学重点:
理解鱼游到纸上和游到心里的关系;培养学生独立学习,抓文章重点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复习导入,背诵描写人物的精神和意志成语。你能用这些成语或者一些四字词语来概括一下本单元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
坚持不懈,执着追求的伽利略。 全神贯注的罗丹 坚定不移,百折不挠的父亲。这些人物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我们敬佩。今天,就让我们在一起走进一个大哥哥的生活,再一次体会这个平凡的人物身上带给我们的感动。
鱼究竟能不能游到纸上?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就让我们认真的读完课文再下结论吧!
二、小组学习交流讨论。
1、共同确定学习目标。
a文章的线索b主要内容c对重点语句的理解d写作特点。
2、小组讨论。
3、交流汇报。
a线索b文章的主要内容c汇报交流重点语句d、写作特点。
三、预设:
1分析“说他“特别”,因为他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抓住重点词语“呆呆、静静地、从来”分析青年的特别及“忘我”
2、“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一个女孩惊奇地叫起来。”
惊叹,惊讶惊叹的味道。把“游”字换成“画”字让学生体会不同。
3、“我挤过去一看,原来是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再次抓住“静静”深入体会“鱼游到了心里”
4、聋哑青年如此高超的画技是怎样炼成的?
5、体会“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
四、总结全文,归纳学法。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使我们了解到这是一位聋哑青年,但他却——“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
同学们今天学会了从课题和文章内容中发现问题,并通过读书和讨论来解决问题,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能运用这种方法来读懂课文。
西湖有很多地方可以观鱼。我喜欢花港,更喜欢“泉白如玉”的玉泉。
玉泉的池水清澈见底。坐在池边的茶室里,泡上一壶茶,靠着栏杆看鱼儿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真是赏心悦目。茶室的后院还有十几缸鱼呢,那儿也聚集着许多爱鱼的人:有老人,有孩子,也有青年。
就在金鱼缸边,我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他高高的身材,长得很秀气,一对大眼睛明亮得就像玉泉的水。
说“认识”,其实我并不了解他,只是碰到过几次罢了。说他“特别”,因为他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一个星期天,我到玉泉比平时晚了一些。金鱼缸边早已挤满了人,多数是天真活泼的孩子。这些孩子穿着鲜艳的衣裳,好像和金鱼比美似的。
“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一个女孩惊奇地叫起来。
我挤过去一看,原来是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我仍旧去茶室喝茶,等到太阳快下山了才起身往回走,路过后院,看到那位青年还在金鱼缸边画画。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
“你真专心哪!”我忍不住轻声问他。没想到他头也不抬,理也不理我。
好骄傲的年轻人。我正想着,眼睛落到他胸前的厂徽上,心不由得咯噔一跳!“福利工厂”,原来他是个聋哑人!
我们开始用笔在纸上交谈。他告诉我,他学画才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
我把那个女孩说的话写给他:“鱼游到了你的纸上来啦!”
他笑了,笑得那么甜。他接过笔在纸上又加了一句:“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鱼游到了纸上续写(热门21篇)篇二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中的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优秀的品质。
2、学习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我的心里”的意思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从中受到启发;学习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注意积累材料的方法。
【教具准备】。
生字、生词卡片。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学习27课:
学生:老师,您写错了,是“鱼游到了纸上”,不是“鱼画到了纸上”
老师:(故作愕然)不对吧,鱼怎么会游到纸上呢?
学生之间的争议引入课文。
二、检查预习。
上一节课老师已经布置同学们预习这篇课文,现在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1、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鱼游到了纸上”的意思是什么?
(“我”去玉泉观鱼,认识了一位残疾青年,他每个星期天都来这里画金鱼。“鱼游到了纸上”意思是说这位青年画的金鱼十分形象生动,像活的那样在纸上游动。学生可以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只要大致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就行了。)。
2、你是怎么知道这位青年是聋哑人?找出课文中的有关语句:
(“从来不说一句话”“没有任何反应”,和他胸前佩戴的“福利工厂”的厂徽,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聋哑青年。如果是会说话的人,不可能从来不说一句话;如果是听得见的人,那么在众人的赞叹、议论声中,不可能“没有任何反应”;“福利工厂”一般是专为残疾人开办的工厂。)。
三、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有关“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句子。
2、轻声朗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想想每段讲了什么。
3、指名给课文分段,说说每段的段意。学生讨论:
第一段(1~2自然段)讲“我”常去玉泉观鱼。
第二段(3~4自然段)讲“我”在金鱼缸边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
第三段(5~8自然段)讲“我”通过看这位青年画金鱼,对他有了更多了解。
第四段(9~13自然段)讲“我”对这位青年产生了敬佩之情。
4、出示生字生词卡片,用指名读的方法检查生字读音。提醒注意“致”是翘舌音,“聋”是后鼻音。
5、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教师纠正读音和停顿不恰当的地方。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鱼游到了纸上续写(热门21篇)篇三
1、认识4个生字,学会u个生字。结合上下文体会“一丝不苟、融为一体、赏心悦目”等词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先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关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4、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先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关系。
课前准备。
描写聋哑青年外貌和他看鱼、画鱼的句子的投影片。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提出自读要求。
2、请大家带着疑问去读课文。(提出自读要求)。
a.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b.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c、“鱼游到了纸上”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是什么意思?
学生充分自读后小组内交流。
检查自读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花港 清澈 一丝不苟 厂徽 聋哑。
2、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全班评议,并指导读好长句子。
3、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看鱼 画鱼)。
第二课时。
回顾上节课内容,明确学习目标。
上节课,我们熟读了课文,这节课我们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学习一些描写人物的方法。
研读课文,体会人物品质。
1、默读课文,思考:你觉得聋哑青年是一位怎样的青年?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用笔画出这些句子,并把自己的体会简要写在旁边。
2、同桌交流,读读画好的句子,并把自己的体会说给同桌听。
3、全班交流,引导学生体会聋哑青年勤奋、专注的优秀品质,并把自己体会到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重点引导学生从下面句子中去体会。(用投影片逐一出示句子)。
a、说他“特别”,因为他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老是…‘呆呆地”“静静地”都说明了这个青年和其他看鱼的人不一样,人神着迷,到了忘掉自我的程度。
b.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这句话充分表现了青年的忘我。在围观的人赞叹议论时,他没有任何反应,除因他是聋哑人外,更重要的是他专心致志地作画,眼中所见”心里所想,笔下所画全都是鱼,仿佛自己也变成了一条鱼,才把鱼画活了。
c、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
他学画才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
青年看鱼、画鱼持之以恒,勤奋执著,才将鱼画得那么生动形象。
鱼“先游到了我的心里”,是青年长期观察后,对金鱼特点非常熟悉,在头脑中形成了准确生动的形象,才会下笔如有神。“鱼游到了纸上”是女孩惊奇的赞叹,表明青年画技高超,画得鱼活灵活现,形神兼备,像活的鱼在纸上游动一样。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a、读了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一位什么样的青年?
b.把你的体会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c、指名评读。
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1、聋哑青年那勤奋专注的形象,一定会深深印在我们的脑海中。那么作者是怎样观察和描写,才使这个人物如此生动的呢?请同学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自己的发现。(作者不仅仔细观察,认真看、仔细听,并且与青年进行笔谈;而且在描写时注意通过外表、神态、动作和语言描写,来表现青年人的执著与专注)。
2、小结:作者是生活中的有心人,不但观察细致,抓住人物特点,而且描写细致人微,才写出这样生动感人的好文章。
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随文练笔。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插图,展开想象把它写下来。
2、指名读作文,进行交流。
3、课外作业:留心观察自己的同学,抓住特点,多看、多听、多问,写在自己的日记本上。
鱼游到了纸上续写(热门21篇)篇四
围观的人议论了起来。
两个阿姨在旁边议论说:“画得这么好,像是鱼在纸上游似的。”几个小学生也纷纷议论起来:“啊!原来这不是真的鱼,而是画的,真是以假乱真。”一位退休的老师说:“这个青年绘画才艺这么好,将来一定能成为一个画家。”这时,一位背着手的老爷爷说:“这个青年将来一定能成才。”一个很小的孩子惊奇的说:“鱼游到了纸上!”青年看了看议论的人们,微微的笑了。
鱼游到了纸上续写(热门21篇)篇五
课文主要讲一位聋哑青年每一个星期天都来到“泉白如玉”的玉泉观鱼。他常常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这种忘我的精神多么可贵呀!!非常值得我们学习!读了这篇课文,使我联想到了自己。
记得那是一个暑假的傍晚,一抹晚霞涂在天边,夏日的炎热刚刚散去,一阵清风吹来,使人神清气爽,趁着这个好时机,我拿出一本厚厚的的书,津津乐道地咬文嚼字,汲取起知识来,书本中那一个个生动活泼的形象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又仿佛展现在我的面前。主人公一个个灵巧的动作就像电影那样一幕幕展现在我面前。书本仿佛是一块吸铁石,它用一种无形的力量吸引着我,让我遨游知识的海洋。《鱼游到了纸上》中心思想段落大意我被书本吸引着,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世间万物,仿佛这个世界上只有我和书。不知不觉,在钟表的滴答声中,天色渐渐暗下来,那一抹红霞已经害羞地藏进了山谷。当我快把书“咬”完时,突然,一只大手一把夺过书本,我还没弄明白这是怎么一会事时,接着又传来一声凶巴巴地声音,只听见他说:“看看几点了?”我扭头一看时,啊!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下一跳,已经7点35分了,我还没吃晚饭呢!
哎!时间可过得真快呀!
其实,做一件事想要达到忘我得境界,只要你全神贯注就能做好!
鱼游到了纸上续写(热门21篇)篇六
教学课时:三课时。
执教:佛山市石湾区张槎镇东鄱小学 欧芬。
一、教学目标 :
1、教育:通过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能体会聋哑青年的特点,并学习他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2、教养:(1)掌握本课生字词,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
(2)能理解课文内容,巩固前一单元读懂一篇文章的知识。
(3)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发展:培养和发展学生联系课文,抓重点词理解、品析语言文字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和“游到了我的心里”的意思和两者间的关系,并从中受到启发。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三、教具准备:投影、图片等。
四、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学习任务:通过学习二、三、四段,(1)能读懂青年为什么能把鱼画得栩栩如生?从而体会青年勤奋好学、专注投入的品质,并从青年的身上得到启发。
(2)理解和“游到了我的心里”两者之间的关系。
(3)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过程 :
一、复习:
是什么意思?
二、学习二、三、四段。
1、导入 :为什么那位青年能把金鱼画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呢?我们主要带着同学们提出的这个问题学习二、三、四段,完成以下的学习任务,请快速小声读一遍。(小黑板出示学习任务)。
2、课文中有2句话高度概栝地回答了这一个问题,请在第二段中找出第一句,关于第二句呢,老师先卖个关子。
3、学生汇报后,出示句子:
“说他特别,因为他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
※在这句话中抓重点词提问题.(板:忘我的境界)。
4、从哪里看出他是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请再默读二、三、四段用( )划出句子。
5、学生汇报,老师在投影片中标出句子的序号。
指导学生理解句子。(扶)。
出示:“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
默读这句话,谁能抓住句子中其中一个重点词,运用学过的方法来理解它呢?
指导写批注。
小结:是啊!由于青年长时间观察、专注、投入地观察,所以鱼--游到了纸上。
指导朗读:请大家闭起眼睛,张开你想象的翅膀,假如你是那位看鱼的青年,正十分专注、十分入神地看,简直忘记了周围的一切……睁开眼睛,怎么读才能读出这感觉来呢?指名朗读。
6.小结学法:抓重点词理解,写下批注,朗读体会。
7.用上述学法自学其余重点句,选2-3个重点词写批注,认为自己有本事的同学可以选更多的词写批注。(放)。
检查汇报,指导朗读。(提出要求:留心听,及时补回重点词,补写批注).
8.回到“爱到忘我的境界”(出示句子中的重点词)。
谁能通过上述句子的理解,用自己的话说说“忘我的境界”是指什么意思?表现了青年的什么品质?(板书:专注、投入、勤奋)。
9.学到这里,同学们明白了“游”换成“画”字行吗?为什么?
10.理解和“先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关系。
引语:为什么青年能把鱼画得活灵活现呢?青年在和我进行纸上交谈时说出了原因,请大家一起来读最后一句话。(生读完,老师点明这是第二个原因)。
通过学习上面的重点句,能说说“游到心里”是什么意思吗?
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老师给出一些词语,请你选择恰当的,把它们连成一句通顺的话,可以作词序调整,及加上一两字。
1)因为……所以……2)只有……才……。
3)先……然后……4)即使……也……。
5)哪怕……也……。
11.小结:对!“先游到了心里”是“游到了纸上”的基础和原因,“游到了纸上”是结果。这位聋哑青年能把鱼画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是他勤于观察、专注观察、刻苦练习的结果。作者赞扬了他做事--勤奋、专注的优秀品质。
三、谈收获。
你从青年身上得到了什么启发?(点拨:1.从思想收获方面,2.从观察方法方面)。
四、质疑。
五、作业 。
1.摘抄2、3、4段的重点句,再次体会青年的品质。
2.感情朗读全文。
3.预习练习1(1)第一问和练习3。
d3.
学习任务:1.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2.能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 :
因为只有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才
/观鱼:老是、呆呆、静静\。
忘我境界/工笔细描、一丝不苟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画鱼:融为一体。
\忘记忘记/。
鱼游到了纸上续写(热门21篇)篇七
课时:三课时。
执教:佛山市石湾区张槎镇东鄱小学欧芬。
一、教学目标:
1、教育:通过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能体会聋哑青年的特点,并学习他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2、教养:(1)掌握本课生字词,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
(2)能理解课文内容,巩固前一单元读懂一篇文章的知识。
(3)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发展:培养和发展学生联系课文,抓重点词理解、品析语言文字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游到了我的心里”的意思和两者间的关系,并从中受到启发。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教具准备:投影、图片等。
四、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任务: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理解部分新词;能初知课文大概;能给课文分段。
第二课时。
学习任务:通过学习二、三、四段,(1)能读懂青年为什么能把鱼画得栩栩如生?从而体会青年勤奋好学、专注投入的品质,并从青年的身上得到启发。
(2)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游到了我的心里”两者之间的.关系。
(3)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鱼游到了纸上续写(热门21篇)篇八
在泉白如玉的玉泉边,我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人,他爱鱼爱到了忘我境界。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那天,我又到花港的玉泉边观鱼,看到许多人围着他。于是,我怀着好奇心挤进人群,想看个究竟。原来是他正在静静地画鱼。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游动。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都情不自禁地赞叹着、议论着。
哟,金鱼游到纸上来啦!一位穿着漂亮裙子,扎着羊角辫,戴着粉红色蝴蝶结的小女孩惊讶地叫出来。
一个小男孩充满羡慕的说:哇!你看,那条小鱼的尾巴翘着,好像给我们打招呼呢!是神笔马良下凡了吗?要是我也能画这么好,该多好!
鱼游到了纸上续写(热门21篇)篇九
《鱼游到了纸上》是人教版义务教育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通过写在西湖玉泉的见闻,赞扬了一位画金鱼的聋哑青年勤奋、专注的品质。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总是全神贯注地观察金鱼,达到了忘我的境界。在一个星期天,青年把金鱼非常逼真地画下来,使围观的女孩忍不住惊赞“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随着“我”对他认识的不断深入,才发现原来这位青年是聋哑人,他告诉作者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是因为“鱼先游到他的心里”,青年的回答使作者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青年的话——“鱼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语言平实而含义深刻,很有启发性,令人回味无穷,是课文理解的难点。
本课设计以生为本,以读代讲,以读促思,读中感悟,读中与文本及其中的角色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并引导积累和运用语言,力求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四年级第二学期,学生已经养成了一定的课前预习习惯,有独立识字的能力和阅读能力,对文章段意有了一定的概括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先通过检测学生读课文情况,集中感知聋哑青年的相关句子,设计了“排列句子”的句式,在学生已有概括段意能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主要句段,学会概括短句,说课文大意,教给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随即抓住重点句子和关键词““工笔细描”、“挥笔速写”和“一丝不苟”等展开教学,通过个别读、合作读、引读、接读等多种朗读形式,以及四处 “填空句式填读训练”和“写话练习”环节,引导学生走进聋哑青年身边,走进聋哑青年的心里,与课文对话、与青年对话,体会年青人的“高超画技”,感受青年的“忘我”精神,感悟青年勤于观察、刻苦练习、专注和勤奋的优秀品质,让学生在自主阅读、自悟表达中提高语文素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工笔细描、挥笔速写”等词的含义。
2、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先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关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3、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先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关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培养做事勤奋、专注、一丝不苟的品质。
1、读通课文,认识生字、词。
2、卡片、多媒体课件。
(一)引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7课,鱼游到了纸上。伸出你的手与老师一起书空课题。齐读课题。
(二)检查朗读
1、出示描写青年的句子。
2、指名分读句子。
(设计意图:集中感知文中描写聋哑青年的相关句子,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既能检测学生课前读书情况,又为下面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设下铺垫。)
(三)排列句子,概括课文内容
1、出示句子:
( )原来,他是个聋哑人!
( )就在金鱼缸边,我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
( )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
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 )他接过笔在纸上又加了一句:“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 )我挤过去一看,原来是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
2、指名顺读句子。
3、思考排序。
4、齐读句子。
5、根据句子说课文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把课文中描写青年的八个长句段,缩成五句短句,设计“排列句子”通过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排一排、填一填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内容。)
(四)填空概括课文大意
1、引导学生填空:
一位( )的青年在金鱼缸边静静地 ( )金鱼,静静地( )金鱼,记了时间,忘记了自己。
2、指名填写。
3、齐读句子。
(设计意图:借助“填空句式填读训练”,在描写青年的五句话的基础上再次把课文主要内容浓缩成一句话。既教给了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又让学生水到渠成地概括出了课文主要内容。)
(五)理解看鱼和画鱼
1、理解看鱼。
句子:他告诉我,他学画才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
句子: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1)画出描写青年看鱼的句子。
(2)指名读句子。
(3)说填句子:
看鱼时,这是一个 的青年。
(4)齐读句子。
(5)师画图加深理解,体会“鱼游到了心里”。
2、理解画鱼。
句子: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句子: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句子: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
(1)出示描写青年的句子。
(2)自由读句子。
(3)说填句子:
画鱼时,这是一个 的年轻人。
(4)指导理解“工笔细描”、“挥笔速写”等词语。
(5)师画图。w w 小学教学设计网
(设计意图: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读书时作记号、加批注的好习惯。先回到文本让学生分别找出描写青年看鱼和画鱼的句子,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句,再通过师生合作读书、接读、教师引读等多种形式深入了解青年,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产生画面,感悟青年看鱼专注、忘我的精神和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优秀品质;然后以教师的绘图展现青年看鱼和画鱼的画面,直观的呈现鱼如何从青年的心里游到纸上,从而使学生理解 “工笔细描”、挥笔速写”两个词语,从而体会出聋哑青年画技的高超。)
(六)填句加深理解“鱼游到心里”和“鱼游到纸上”的关系
1、引导学生说填句子:
看鱼时,这个 的青年,所以,鱼游到了 ;画鱼时,这个 的青年,所以 。
2、用关联词填空。
( )看鱼时,这个勤奋、专注的青年,先让鱼游到了他的心里 ;( )画鱼时,这个画技高超、忘我的青年,再让鱼游到了他的纸上。
(七)写话、说话训练,情感升华。
1、写话
读了这个故事,你想说些什么?
2、交流。
(八)书写总结
书写“一丝不苟”
(九)课后作业(任选一题)
1、抄写描写聋哑青年看鱼、画鱼的句子。
2、积累关于坚持不懈 、勤奋专注的名言。
鱼游到了纸上
鱼游到了纸上续写(热门21篇)篇十
又一个星期日,我和我的一个朋友一起去公园玩。
我和我的一个朋友看见了正在画金鱼的聋哑青年,我的那个朋友是第一次见到这个画金鱼的聋哑青年。那个朋友问我:“他什么时候就在这了?”“他每个星期日都在这儿,”我回答道,“每个星期日都在这儿认真地看金鱼,画金鱼。”
“他画得好专心呀!”朋友说,“金鱼画的'栩栩如生,就像金鱼又到了那张纸上。真不错呀。”“是的,你再看看他的厂徽吧。”我说。朋友的眼中看见了四个字:福利工厂。“原来,它是一个聋哑人。”朋友说,“像他这种聋哑人,想画出栩栩如生的金鱼,难道不要花比正常人多的多的努力?”“是的,他每个星期日都到这儿来,一看就是一整天,”我说,“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忘了睡觉,忘了时间,忘了自己。”
“我以后做任何事情都要一丝不苟。全神贯注地做。”朋友若有所思地说,“我要向这个聋哑青年学习,学习他那可贵的精神。”
鱼游到了纸上续写(热门21篇)篇十一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有小孩、有教师、有画家、有老人......
第一个小孩开口了,说:“叔叔把鱼画活了,好漂亮啊!”小孩边说边拍手叫好。一位教师看见了说:“画技不错啊!把鱼画活了,真漂亮!”这个老师笑道,又看着青年画的画。一位画家开口了,说:“不错啊!把金鱼的每个部分都画得一丝不苟,你达到了画画的极点。细心观察,一定是你的绝门方法!”画家毫不犹豫的点头、夸赞道。一位老人突然开口了:“画技真高,你是我见过的画画最好最认真的一个!”老人竖起了大拇指......同时没有反映的是他自己,他安静、全神贯注,与画鱼融为到了一体,在此我也要向他竖起一个大拇指,因为他的全神贯注,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的。
鱼游到了纸上续写(热门21篇)篇十二
“哟,那里怎么吵哄哄的?”我自言自语地说,脚也情不自禁地往金鱼缸一靠,挤进了人群中,咦,那个人不正是那位举止特别的青年吗?他画画得真好呀,仿佛水里的金鱼都游到了他的画纸上。他身旁的一位老大爷一直揉眼睛,嘴里还念道:“啊!这个画上的鱼不是真的吗?太不可思议了!”“对呀,对呀,我好像看见鱼的尾巴在动。”他旁边的一位女孩接着大爷的话说。围观的人一会儿竖起大拇指赞叹他,一会儿对身边的人小声议论。不过几分钟,人们就把那里堵得水泄不通,议论的声音从小变大,从大变得巨大,我看了看他,青年不受任何外界影响,一脸严肃地站在那儿画画,他爱鱼不但爱到了忘我的地步,而且画画也画到忘了时间。你瞧:我去西湖玩了一圈,回到玉泉时已经是下午了,那位青年还在画画,看他这么认真,大概已经和游鱼融为一体了。刚才那位老大爷散步回来了,看见他,对着旁边的依姆说:“那小子以后肯定是个画家,你瞧他都站那儿几小时了,还在那画呀,那栩栩如生的可爱小金鱼,真是无人能比呀。”
我打从心里儿尊敬他,崇拜他,他的.认真,他的全神贯注,值得全国人民学习。
鱼游到了纸上续写(热门21篇)篇十三
《鱼游到了纸上》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作者通过写一个聋哑青年是怎样观察鱼、怎样画鱼以及作者与他之间的“谈话”,把一个热爱生活的残疾青年形象生动地勾画出来了。
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四大段。
第一段(1、2自然段)概括地讲玉泉是观鱼的好地方,有许多爱鱼的人到这里观鱼。先讲作者喜欢玉泉;然后写作者为什么喜欢玉泉:池水清澈,坐在池边的茶室,边品茶边看鱼儿自由自在地游动,可以得到一种美的享受;最后写茶室的后院有十几缸金鱼,这里有许多爱鱼的人,有老人,有小孩,也有青年。
第二段(3、4自然段)讲“我”在金鱼缸边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第一句是过渡句,指出“我”在金鱼缸边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围绕这一句首先描写了青年的外貌,特别强调了:“他那一双大眼就像玉泉的水。”接着具体描写了他的特别之处:“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举止的特别引起了“我”的注意,也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第三段(5—9自然段)讲青年人画鱼画得非常逼真,把鱼画活了。
这段分三层。
第一层(一个星期天……惊奇的叫起来)讲青年人画的鱼吸引了许多人。“挤满”和一个小女孩惊奇的叫声:“金鱼游到纸上来啦!”可以使人充分地感觉出青年画的鱼是多么惟妙惟肖,多么逼真!这一层从侧面说明青年把鱼画活了。
第二层讲青年在认真地画画:“他有时工笔细描,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勾出鱼的动态。”从正面写青年把鱼画“活”了。
第三层讲青年作画的专注。
第四段(“我仍旧喝茶”——完)讲“我”和青年的“交谈”。
天快黑了,青年仍在金鱼缸边画画。作者从他胸前的厂徽上发现了他是个聋哑人。于是他们用笔在纸上交谈。作者从中了解到:这个青年学画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当作者告诉他小女孩所说的话时,他笑得那么甜,在纸上又加了一句:“先游到了我心里。”这说明他非常爱鱼。因为爱鱼,才如醉如痴地观察鱼。通过观察,鱼的样子、鱼的动态就活灵活现地刻在他脑子里。只要一想,鱼的造型、姿态、顽皮的样子就展现在他眼前,所以说:“先游到了我心里。”他虽然听不到美妙的音乐,表达不出真挚的情感,但他却用一双明亮的眼睛去捕捉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并用自己的画笔表现出生活的美,从而美化人们的生活,这充分证明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只要热爱生活,聋哑人的生活,聋哑人的心灵世界也是丰富多彩的。
《鱼游到了纸上》这篇课文是第九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个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注意积累材料”。积累材料是以仔细观察作为前提的。只有通过仔细观察,才能达到积累的目的。这一课有两个观察角度:一个是作者通过仔细观察青年的一举一动,把聋哑青年写“活”的;二是聋哑青年通过仔细观察鱼的每个部位和鱼游动的样子,把鱼画“活”的。因此,在教学这一课时,教师就要根据这一单元的训练重点和篇目安排的特点,以及这篇课文的特点来设计这一课的教法,让学生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了解作者及聋哑青年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和作者是怎样积累材料的,并把学到的积累材料的方法运用于自己的写作中。
(一)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词,理解“赏心悦目”、“一丝不苟”、“唯一”等词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聋哑青年热爱生活的精神,教育学生要热爱生活,用自己的双手去美化生活。
3.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积累材料的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了解作者和聋哑青年是怎样观察事物的。
(三)教学难点:“鱼游到了我心里”句子意思。
(四)教学时间:2课时。
(五)教具准备:幻灯片。
教学内容:自学字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分段概括段意。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知道鱼儿离不开水,鱼在水里游。
今天我们学习7课《鱼游到了纸上》(板书)。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呢?
(二)再读课文,布置自学:自学生字词,划出不理解的字词,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三)检查自学:
1.生字:罢、苟、唯、骄。
2.词意:赏心悦目、聚集、忘我、融为一体、一丝不苟。
3.分段、概括段意。
(四)再读课文,提出问题:刚才,我们已经划分了段落,下面我们就根据逻辑段提问题。
归纳:1.作者为什么喜欢“玉泉”?说明了什么?
2.“我”是怎样认识那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的?他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3.为什么说“鱼游到了他的纸上”?你从哪看出来的?
4.从哪看出这是个聋哑青年?
5.“鱼先游到了我心里”是什么意思?“游到心里”和“游到了纸上”是什么关系?根据提出的这些问题自学,圈点勾画,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写课后词语。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上节课,我们根据逻辑段提出了问题,并自学,在小组进行了讨论,这节课我们集体讨论。
1.作者为什么喜欢“玉泉”?说明了什么?指导朗读。
2.“我”是怎样认识那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的?他有什么“特别”之处?“忘我的境界”什么意思?指导朗读,表达出青年的特别之处。指名读三段,分层、层意。
3.为什么说“鱼游到了他纸上”?从哪里看出?朗读、体会青年作画的认真,鱼的逼真。
4.从哪看出是聋哑青年?“融为一体”什么意思?
5.“鱼先游到心里”是什么意思?“游到心里”和“游到纸上”是什么关系?
生读全文,思考:聋哑青年是个怎样的人?
总结全文,归纳观察方法。
鱼游到了纸上续写(热门21篇)篇十四
师: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学习27课:鱼游到了纸上,先让我们齐读课题。
当你读到这个课题的时候,你有什么疑问吗?(鱼怎么会游到纸上呢?)。
是啊,鱼应该是被画到纸上的呀?(板书:画?)。
2、体会青年高超的画技。
师:小姑娘为什么发出这样的感叹?(青年画得好,画得像)。
你从课文哪里发现的?(出示:他有时工笔细描……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读,什么是工笔细描?什么又是挥笔速写?(重点词变色)。
我们来看这两幅图(出示图片),请你判断一下,刚才的两个词分别说的是哪一幅画?工笔细描时画得非常(细致),挥笔速写时画得非常(快速)。
师:文中的青年又是怎样用这两种手法画金鱼的?我是工笔细描,大家是挥笔速写,让我们一起来读好这段话。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青年画得很认真,画的鱼栩栩如生)。
3、点题。
师:怪不得小姑娘会惊奇地叫起来:“哟,金鱼游到他的纸上来啦!”现在你明白课题为什么用“游”?有什么好处?(“游”说明鱼画得很逼真)。
师:青年的鱼画得如此逼真,围观的人是什么样的反应?指名读。
体)。什么是融为一体?(融合在一起,好象自己就是金鱼)。
这让我想起三年级学过的《荷花》,文中哪句话写出了作者也和荷花融为一体了?(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服,站在阳光里。)。
这位青年也和金鱼融为一体,仿佛自己也是一条金鱼,在鱼缸里自由自在地游,达到了一种忘我的境界。
师:为什么青年对大家的赞叹声无动于衷呢?(因为他是一位聋哑人,听不到大家的赞叹)。
师:是啊,他是一位聋哑人,因此他显得和我们不一样,与众不同,用文中的一个词是什么?(板书:特别)。
什么特别?(举止特别)。
举止指什么?(动作)。
但说他“特别”不仅仅是因为他是聋哑人,在课文中还表现在什么地方?(出示:说他“特别”……不说一句话)。
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他的特别,看出他的忘我境界,说说你的理解。(重点词变色)。
老是:经常这样,并非偶尔。
呆呆地:看一样事物目不转睛,说明他看得入神。
静静地、从来不说:看得专心。
师:我们抓住这些重点的词语就可以看出青年看鱼已经达到了忘我的境界,作者写得多好,谁来读一读,齐读,感受忘我的境界。
师:你还能从课文找到青年的忘我表现吗?(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自己)。
(出示:他告诉我……忘了回家)。
师:请你仔细品读这段话,这位聋哑青年的表现让你感受到了什么?(他认真、用功、刻苦……)。
师:是啊,一位聋哑人做事如此认真,画技如此高超,让我们不得不佩服他,怪不得我和小女孩都赞叹道“鱼游到了纸上!”这是对聋哑青年忘我精神的最好评价。然而他听了又是什么反应?(板书:鱼游到了心里)。
鱼怎么会游到心里呢?请你和同桌讨论一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因为青年在画鱼之前已经仔细观察了鱼,心里已经有了鱼的样子)。
这让我们想到一个成语——胸有成竹,什么意思?(画竹子之前心里已经有了竹子的样子),那么用在这里我们也能用一个词语——心有成鱼。
小结:只有通过认真观察,把鱼的形象深深地刻在心里,画出来的画才会逼真,才会被大家称赞是“游到了纸上”。
师:让我们再一次自读课文,找出青年专心看鱼,细致画鱼的句子,抄一抄,并读一读。
找一找,写一写,读一读。
聋哑青年认真看鱼的句子:
聋哑青年细致画鱼的句子:
找一找,写一写,读一读。
聋哑青年认真看鱼的句子:
聋哑青年细致画鱼的句子:
鱼游到了纸上续写(热门21篇)篇十五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中的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优秀品质。
2.学习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注意积累材料的方法。
3.学习本课的生字和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我的心里”的意思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从中受到启发;学习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注意积累材料的方法。
生字生词卡片。
三课时。
1.同学们,今天开始我们学习第三组课文。这一组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注意积累材料”,共有三篇讲读课文、一篇阅读课文和一个基础训练。
1.出示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2.同桌轮流读课文,互相纠正读音。
3.指名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我”去玉泉观鱼,认识了一位聋哑青年,他每个星期天都来这里画金鱼。画的金鱼十分形象生动,像活的那样在纸上游动。学生只要大致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就行了,不必要求说得过于详细。)。
4.你是怎么知道这位青年是聋哑人的?找出课文中的有关语句。(从“从来不说一句话”、“没有任何反应”和他胸前佩戴的“福利工厂”的厂徽,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聋哑青年。如果是会说话的人,不可能从来不说一句话;如果是听得见的人,那么在众人的赞叹、议论声中,不可能“没有任何反应”;“福利工厂”一般是专为残疾人开办的工厂。)。
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有关“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句子。
2.轻声朗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想想每段讲了什么。
3.讨论课文的分段,说说每段的段意。
第一段(第一—二自然段),讲“我”常去玉泉观鱼。
第二段(第三—四自然段),讲“我”在金鱼缸边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第三段(第五—九自然段),讲这位青年如何画金鱼。
第四段(第十—十四自然段),讲“我”对这位青年有了更多的了解。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教师纠正读音和停顿不恰当的地方。
熟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1中的问题。
1.“赏心悦目”,是什么意思?作者在玉泉观鱼时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赏心悦目”的意思是指因欣赏美好的情景而心情舒畅。因为玉泉的“池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这样美好的情景看在眼里自然觉得心情舒畅愉快。)。
(“举止”,动作、神态。“我”是在金鱼缸边认识那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的。他“特别”的地方就是“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即爱鱼达到了忘掉自己的程度。)。
1.学生默读课文第二、三、四段,按思考·练习第一、二题认真准备。
2.讨论交流。
(1)聋哑青年“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表现在哪些地方?
(“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有时……有时……”;“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太阳快下山了……那位青年还在金鱼缸边画画。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为了画好金鱼……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等。)。
(2)“融为一体”的意思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融为一体”是融合在一起的意思。聋哑青年和金鱼融合在一起,好像他自己也成了金鱼,这正是达到忘我境界的集中表现,说明这位青年画鱼非常专注。)。
(青年画的鱼仿佛活的一样在纸上游动,说明他对鱼的特点非常了解,画得非常像。)。
(青年对鱼的特点非常熟悉,在心中已经形成了金鱼的清晰、准确、生动的形象。一个“先”字点明了“游到了纸上”和“游到了心里”两者之间的关系。要把鱼画得像,画得活,必须反复观察,使头脑中的金鱼形象、生动。鱼“游到纸上”是“游到心里”的结果,鱼“游到心里”是“游到纸上”的前提和原因。这位聋哑青年之所以能使鱼“先游到”自己的心里,是他勤于观察,刻苦练习,达到忘我境界的结果。)。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分段朗读。注意读出不同人物在不同场合所表达的语气。
2.教师范读课文。
3.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1.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作者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作者与那位青年“只是碰到过几次”,却发现了他的“特别”之处,对那位青年爱鱼爱到忘我境界进行了准确描写,并发现那位青年是聋哑人,这些都说明作者观察的细致入微。正因为作者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所以文章写得具体、生动。)。
2.聋哑青年又是怎样观察事物的?
(“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一看就是一整天”等,说明他观察事物十分专注、刻苦。)。
3.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教师可从两方面加以引导:一是引导学生举例说说自己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二是谈谈如何学习那位聋哑青年的勤奋、刻苦的精神。)。
1.指名读词语。
2.指名说说“唯一”、“赏心悦目”、“一丝不苟”的意思。
3.抄写词语,每个词语抄两遍。
四、布置作业。
预习《火烧云》。
鱼游到了纸上续写(热门21篇)篇十六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2)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文章说明的道理,受到启发;理解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
(一)欣赏名画,导入新课;师故设悬念,生巧解课题。
2、教师适时引导:今天,我带大家一起走进一位能让鱼游到纸上的特殊画家,那就是27课《鱼画到了纸上》(教师有意把游板书成画)。
3、当生质疑时,师故作愕然,问道:不对吧,鱼只会在水里游,怎么会游到纸上呢?请生回忆课文内容回答,巧解课题。
4、导入这一环节,通过播放课件让学生欣赏名画,感知画画得栩栩如生,如同真的一样,体会画家技法之娴熟,巧妙导入新课。我又想到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的吸住。因而我创设一个生活场景,从俗语导入,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巧妙解题:为什么是游而不是画。
(二)研读课文,体会人物品质。
1、出示问题。
(1)课文中哪些句子,使你感受到青年的忘我?请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用画出有关句子,并说说自己的体会,有感情朗读。
(2)学生自读课文,圈点勾画,体会字词句含义,有感情朗读。
(3)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语句并借助多媒体来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让其体会青年画家技法之高超。
2、出示问题。
这位聋哑青年怎样把鱼画的鲜活逼真,如同游到了纸上?请一边默读课文,一边用波浪线画出有关句子,体会字词句的含义,将你的感受读出来。
(1)学生进行读思画批读,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我引导学生通过品词析句,并用多种方法阅读,如:指名读、范读、比赛读、评价读等,体会青年人虽然聋哑,但专注和勤奋,这是他画的鱼之所以栩栩如生、赢得了大家赞叹的原因。
(三)交流。
(四)美读课文。
此时学生心里对聋哑青年的专注、勤奋产生了敬佩之情。以轻柔音乐为背景,请学生随着音乐美读使自己感受颇深的句子,升华情感,积累语言。
研读课文这一环节,体现了以下两个特色:1、语言文字训练。特别突出了读的训练,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文中描写青年画鱼、观鱼的情节语句优美,让学生多朗读、感受,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感、体味意境;让学生在朗读、分析中理解词意,体会句意,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读书能力和读书习惯。语言文字训练还体现在:我指导学生观察文中插图,结合围观人的语言、神态、动作想象当时议论的情景,这一环节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也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使语言文学训练真正落到实处。2、突破难点。理解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之间的关系,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我引导学生尝试用关联词语之所以因为和成语胸有成竹来理解两者之间的联系,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五)拓展延伸。
1、写出大家的赞叹与议论。
2、指名交流。
(六)鼓励学生学习青年和作者积累材料的方法,总结全文。
青年画鱼取得成功,得力于反复观察,积累了很多有关金鱼的材料,心中有鱼才能落笔生辉。作者写这位勤奋、专注的青年,同样得先进行观察。那我们今后做任何事情,只要像青年那样全身心的投入,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看鱼入神着迷。
画鱼一丝不苟。
鱼游到了纸上续写(热门21篇)篇十七
俗语说得好:只要功夫下得深,铁杵磨成绣花针。前几天,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鱼游到了纸上》,更加证实了这句话。
那是一个感人的故事,讲述了一个聋哑青年为了画好金鱼而勤学苦练到了忘我境界的事情,证实了身残志不残这句话。虽然青年又聋又哑,可是,他的辛勤汗水没有白流,他的勤学苦练没有白费,画出了栩栩如生的金鱼,我们正常人真是自愧不如啊!
由此我联想到了今年春节晚会上的一个节目――《千手观音》,那优美的舞姿、整齐的舞步,不但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好评,还获得了一等奖,但是人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她们竟是一群聋哑舞蹈演员,谁知道她们花了多少心血,费了多少时间,流了多少汗水,来排练这样一个高难度的表演呢?正是有辛勤的劳动,才会有今天的辉煌成就,真是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啊!
为什么残疾人能做到的,我们正常人不能做到呢?就让我们来趁这大好时机好好生活。
鱼游到了纸上续写(热门21篇)篇十八
我的教学设计思路是题目入手,自主提问。针对问题,一步步探讨。为什么说鱼游到了青年的纸上?鱼怎么就能游到纸上?。感悟“鱼游到心里”和“鱼游到纸上”的关系。学习重点放在感悟“鱼游到了心里”,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及“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则作为教学难点来突破。
为达到以上的目标,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教程:
1、抓重点内容,巧设质疑点,在探究中激活思维。
开课伊始,我就出示“鱼游到了纸上”的重点段,让学生做填空练习,这样既复习了新词,又自然地让学生在此处质疑,学生提的问题很到位,“为什么聋哑青年能练得如此高超的画技?”透过这个问题就能体会聋哑青年专注、勤奋。我觉得在高年级的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当学生带着问题探究的时候,他们的思考会更加深入,理解会更加深刻。
2、提倡个性化阅读,充分尊重学生的读书感受。
在课堂中,我始终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让学生自己找出重点句段,谈自己的体会。我没有抛问题给他们,而是通过“你从哪个词感受到的?”“你读了这一段,哪个词最让你感动?”这样的形式慢慢地引导他们体悟课文内容。
3、抓重点词句,在体验中受到熏陶。
教学中,我抓住了表现青年人看鱼时的神情“呆呆地”“静静地”,一开始学生体会不深,我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你是怎么看鱼的?”,有了这样的对比,学生明白这“静”不只是嘴静,更是心静,从而体会到了青年的专注。这样通过一边品读语言文字一边体会聋哑青年那种全神贯注、坚持不懈、忘我的精神,学生的敬佩和赞叹之情一步步加深。
鱼游到了纸上续写(热门21篇)篇十九
1、随文认读港、澈、壶、缸、罢、苟、绣、徽、聋、哑并会写。注意苟和徽字的书写。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如“举止特别”“一丝不苟”“工笔细描”“挥笔速写”等词语。
3、准确勾画出青年看鱼和画鱼的句子,理解其中的关键词句,学习青年的优秀品质。
4、理解“鱼游到纸上”和“鱼游到心里”的关系。
5、初步学习积累材料的方法。
1、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说明的道理,受到启发。
一、揭题质疑。
师:你们肯定会想,老师是不是把题目写错,鱼应该生活在哪里?
生:鱼应该生活在水里呀?
师:但是我告诉你,一点也没有错,的确是鱼游到了——(生齐读课题)纸上。
2、带着疑问,一起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检查预习情况。
1、我先来看看你们预习得怎么样,认为自己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的同学请举手,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再读一遍课文,两个要求:第一、把生字读准,同桌之间互相检查把句子读通顺。第二、读时看看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拿出笔来边读边作上记号。
三、朗读课文,分析关键词句。
第一关:学习课文的1—4自然段。
1、指名读每一段,注意其中的生字用红字标出。
2、理解词“语清澈见底”、“自由自在”、“赏心悦目”,一起想想这样画面,带着愉悦的心情,一起读一读。
3、理解“举止”找出举止特别的句子。
说他“特别”因为他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板书:忘我境界)。
4、“忘我境界”是什么意思。
5、课文中哪些词、句可以看出青年达到了忘我的境界?理解词语“呆呆地”“静静地”“不说一句话”“老是”
第二关:学习课文5—9自然段。
1、看看这幅图,说说还从哪儿可以看出青年举止特别?达到了忘我的境界。注意观察青年人在做什么,他的动作、神态(多媒体显示青年画鱼的图像,学生观察。)。
3、能结合课文的词、句说一说,从哪儿可以看出青年画鱼举止特别,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4、联系课文句子理解“工笔细描”和“挥笔速写”。
从“一丝不苟”“像姑娘绣花”体会工笔素描细致;从“很快”“仿佛鱼真的游到了纸上”体会挥笔速写快速传神。
师引导学生在文中找描写青年人画画神态的句子。
理解“静静地”“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深化“忘我”境界的体会。
5、句式联系有时有时改写成其他的。
第三关开始啦,读课文的10—14自然段。
1、这段文字中有没有那些句子让我们感觉到他的举止特别呢?勾画出来。
2、理解“每个星期”“一整天”
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天,你来到玉泉,来到茶室后院,你看见。
生: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
师:一个风雨交加的星期天,你来到玉泉,来到茶室后院,你看见。
生: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
师:也就是无论什么季节什么天气,那位青年都是这样静静地,呆呆的看着,中断过吗?
师:这是一位什么样的青年?
生: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3、接下来我们来理解“鱼游到心里是什么意思”,
5、鱼游到了纸上”的意思清楚了,“鱼游到心里”也理解了,现在谁能说说他们之间的关系。
生:先在心里深深记住鱼是怎么游的,才能画好金鱼的动态。所以游到心里是原因,游到纸上是结果。
师:青年通过反复的观察,把金鱼的每个部位,每个细微的动作都深深地刻在心里,正因为有了鱼先游到了心里这个前提,才有了最终的结果——鱼游到了纸上。(教师边多媒体演示,边说二者之间的关系。最后把这个问题拿下。)。
6、通过连闯关,我们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从中可以看出这是怎样的一个青年人呀?
四、概括主要内容:
回忆每一关的内容,看鱼、画鱼、和交谈。
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鱼游到了纸上续写(热门21篇)篇二十
1、认识4个生字,学会11个生字。结合上下文体会“一丝不苟、融为一体、赏心悦目”等词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先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关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体会描写聋哑青年外貌和他看望、画鱼的句子。
一、预习探究:导入新课,提出自读要求。
2、请大家带着疑问去读课文。(提出自读要求)。
a、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b、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充分自读后小组内交流。
检查自读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花港清澈一丝不苟厂徽聋哑。
2、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全班评议,并指导读好长句子。
3、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看鱼画鱼)。
二、合作交流:
同桌讨论体会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学习一些描写人物的方法。
三、品读感悟:研读课文,体会人物品质。
1、默读课文,思考:你觉得聋哑青年是一位怎样的青年?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用笔画出这些句子,并把自己的体会简要写在旁边。
2、同桌交流,读读画好的句子,并把自己的体会说给同桌听。
3、全班交流,引导学生体会聋哑青年勤奋、专注的优秀品质,并把自己体会到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重点引导学生从下面句子中上体会。(用投影片逐一出示句子)。
a、说他“特别”,因为他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老是”“呆呆地”“静静地”都说明了这个青年和其他看鱼的人不一样,入神着迷,到了忘掉自我的程度。
b、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这句话充分表现了青年的忘我。在围观的人赞叹议论时,他没有任何反应,除因他是聋哑人外,更重要的是他专心致志地作画,眼中所见,心里所想,笔下所画全都是鱼,仿佛自己也变成了一条鱼,才把鱼画活了。
c、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
他学画才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
青年看鱼、画鱼持之以恒,勤奋执著,才将鱼画得那么生动形象。
d、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鱼“知游到了我的心里”,是青年长期观察后,对金鱼特点非常熟悉,在头脑中形成了准确生动的形象,才会下笔如有神。“鱼游到了纸上”是女孩惊奇的赞叹,表明青年画技高超,画得鱼活灵活现,形神兼备,像活的鱼在纸上游动一样。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a、读了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一位什么样的青年?
b、把你的体会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c、指名评读。
四、巩固延伸:
聋哑青年那勤奋专注的形象,一定会深深印在我们的脑海中。那么作者是怎样观察和描写,才使这个人物如此生动的呢?请同学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自己的发现。(作者不仅仔细观察,认真看、仔细听,并且与青年进行笔谈;而且在描写时注意通过外表、神态、动作和语言描写,来表现青年人的执著与专注)。
小结:作者是生活中的有心人,不但观察细致,抓住人物特点,而且描写细致入微,才写出这样生动感人的好文章。
课堂作业:
1、(出示插图)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那么人们是怎样赞叹和议论的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插图,展开想象把它写下来。
2、指名读作文,进行交流。
3、课外作业:留心观察自己的同学,抓住特点,多看、多听、多问,写在自己的日记本上。
学生在认真学习了课文后,了解到了聋哑青年持之以恒的观察金鱼,在心里对金鱼有了大体的印象后才开始画鱼。青年人画鱼时的聚精会神和一丝不苟深深的打动了学生,同学们都学习到了聋哑青年的可贵的精神。
鱼游到了纸上续写(热门21篇)篇二十一
1、轻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
(1)课文中一共提到了几次“鱼游到了纸上”它们分别出现在哪里?
1)“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一个小女孩惊奇地叫起来。
2)我把那个女孩说的话写给他:“鱼游到了你的纸上来啦!”
引导学生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出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流动。”
1)什么叫“工笔细描”?请读有关句子。
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出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
一丝不苟”是什么意思?(一点不随便,一点不马虎。)。
2)什么叫“挥笔速写”?请读有关句子。
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总结:所以“鱼游到纸上”是指他画的鱼活灵活现,十分逼真,绘画技巧非常之高。
(3)鱼为什么能有游到纸上?你是从课文的哪些段落里看出来的?
(反思:当我问到“鱼为什么能有游到纸上”时,原本活跃的课堂陷入沉默。显然,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指向不甚明确。我赶紧换了一种方式:“为什么这位青年能够把鱼画得这么生动?”这回,学生略作思考后,马上就有人举手了。由此可见,教师不能为了追求教学语言的巧妙有新意,而不顾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问的时候必须明确问题的指向。)。
生读“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的看着金鱼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感受到青年的专注了吗?那么怎么读才能读出这感觉来呢?指名朗读。
(用上述的方式讲解以下几处:1)傍晚“我”路过后院时,他还在画画,他似乎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自己。2)他告诉“我”每星期天都来看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
由于青年对待事情的耐心、认真的态度,所以所以鱼游到了纸上)。
2、再次朗读课文,体会青年的耐心、认真。
引导学生读一读。
“他笑了,笑得那么甜。他接过笔在纸上又加了一句:‘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想一想:“鱼游到了心里”和“鱼游到了纸上”有什么关系?
(鱼游到那位青年的心里,是讲他认真观察鱼的习性,对鱼的特点把握得准,理解得深,鱼的神韵已经铭刻在他的心中,然后他再把对鱼的认识用心描画在纸上,这样他画的就很有灵性,像真的一样)。
总结:“先游到了心里”是“游到了纸上”的基础和原因,“游到了纸上”是结果。这位聋哑青年能把鱼画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是他勤于观察、专注观察、刻苦练习的结果。作者赞扬了他做事--勤奋、专注的优秀品质。
你从青年身上得到了什么启发?
(点拨:可从思想收获方面谈,也可从观察方法方面谈)。
思想收获方面:做任何事情都要勤奋观察、刻苦练习,才能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作者和那个聋哑青年是怎样观察事物的;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
观察方法方面:观察事物要细心、耐心。
(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观察周围的事物,并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