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作文是通过选材、组织结构、语言表达等方面的精心设计和处理,能够充分展示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写作能力的一种文体,让人留下深刻印象,令人读后百感交集,引发共鸣。阅读优秀作文可以开拓自己的视野,吸收别人的优点,让自己的作文更具有创新性和独特性。
四年级清明节扫墓(汇总14篇)篇一
清明——雨雨,淅淅沥沥地下着。
缠绵美景,雨蒙蒙,思绪绵绵……走到墓碑旁,轻轻地扫着,不发出一点声响,生怕惊醒了什么。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雨景浮现眼前,清明雨声欢跃耳边,清明雨味环绕鼻尖。
要问清明最美是什么。
不容置疑——。
雨。
四年级清明节扫墓(汇总14篇)篇二
进入烈士陵园,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路两旁的苍松翠柏,绿草如茵。我们往前走,看见了一个大石碑,上面刻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接着我又看到了,许多烈士的小墓碑,我们一家手捧洁白的鲜花,在英雄的墓碑前深深的鞠了三个躬,并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为烈士献上了鲜花。
接着我们进入了烈士纪念馆,里面有一堵墙,上面都是各个时期的革命烈士在战争中牺牲的照片,旁边还有人们用油画画的打仗时期的情景,走着走着,我们看见了用不锈钢做的名字叫“希望”的雕塑,还有用假的大炮、沙袋、还有小堡垒做的打仗时期的情景。我一一参观了一下,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人民警察祝选朋叔叔。一个晴朗的下午,他在执勤,看见了一个小偷在偷一个阿姨的钱包。祝叔叔像离弦的箭一样跑过去保护那位阿姨,阿姨平安无恙,可是祝叔叔却被小偷刺伤而光荣的牺牲了。看完这个事迹,我的眼泪不听大脑的指挥掉了下来。此时此刻祝叔叔的鲜血在我心目中染红了蓝天,染红了国旗,染红了红领巾。
啊!亲爱的叔叔是你在人民需要的时刻,不顾一切,冲在前面,保护人民,而牺牲自己。作为少先队员的我一定要要好好学习,助人为乐,向您学习,为人民服务,为祖国争光。
清时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每当到了这个节日我都会想起杜牧写得《清明》这首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一天全国人民都要去给自己去世的亲人扫墓。家人要团聚,或祭祖扫墓,或踏青春游。
这一天我、爸爸、妈妈和亲戚们去陵园,给我去世的太公、太婆扫墓,还要提着香和纸钱去爬山,奶奶还买了一束鲜花。我们怀着哀伤的心情把鲜花放在太公和太婆的墓前。看着去世的太公、太婆的墓碑,我和妈妈就有点伤感,爸爸告诉我,太公是个慈祥的人,太婆是个为人好的人。爸爸用红油漆把太公和太婆墓碑上的字又重新描了一遍。我在心里默默地告诉太公和太婆:我已经长大了,念四年级了,太公、太婆你们现在要是还活着,那有多好啊!我还看见旁边的人有的在烧纸钱,还有的人在哭泣。这时爷爷也开始烧纸钱,爸爸连忙跑过去帮爷爷烧纸钱。烧完纸钱,奶奶就敬上一杯酒,我们一起在外公的坟墓前深深地鞠了一个躬,便说:“祝太公、太婆在天上保佑我们一家平平安安。”
我是多么的喜欢清明节。因为这一天可以给去世的亲人送上一些礼物,表示对他们的尊敬。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转眼间又是清明节了,这是一个追思的季节,学校组织我们来到烈士陵园,为革命先烈扫墓。
进入烈士陵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直入蓝天的青松,它们像一个个战士守卫着烈士的英灵。再往里走,我们便来到了烈士碑前,在主持人的宣布下,从党员代表到少先队代表一一作了宣誓,并向烈士墓前敬献了花圈,我们在低缓的哀乐声中,陷入了深深地追思,我心里想要不是这些烈士抛头颅,洒热血,我们就不会有今天这样幸福的生活,也许我们还在忍饥挨饿,也许早已死去。默哀完毕后,我们来到墓碑后面,瞻仰了烈士的英勇事迹的介绍,我想他们可真厉害呀,要是我们遇到那样的严刑拷打,早就吓得昏过去了,对于烈士那种宁死不屈、视死如归,为了祖国不怕牺牲的精神,我充满了敬意!我想我们也要学习先烈的精神,多多磨练自己的意志,让自己也成为一个坚强勇敢的人,这样在祖国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才能够挺身而出!
阳光是那么明媚,已经完全没有了冬天的阴冷,仔细地看树梢上已经吐出了嫩绿的新芽,我们说着、笑着,呼吸着春天的气息,三三两两的围坐在一起,开始了我们的午餐。大家一起开心的吃了起来,不知真是零食好吃还是因为我们饿了,我们把零食吃了个精光!“酒足饭饱”之后,我们在一起玩了起来,我和几个同学抓了条蚯蚓,准备搞个小恶作剧,我把蚯蚓突然放在了女生的肩膀上,然后我表情严肃的指了指她的肩膀,便马上跑开了,果然我跑了没多远就听到女生们的尖叫声,随后我们就被追杀了,我们笑闹一团,整个陵园里充满了我们的欢声笑语,我想先烈们一定能够听到,我们幸福的生活就是他们的心愿!
临走前我们在陈潭秋烈士的雕像前合了影,结束了今天的扫墓活动。我们看着先烈们的墓碑,在心中暗暗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富强,让先烈们的牺牲和心血不会白费!
四年级清明节扫墓(汇总14篇)篇三
在一片荒草丛中,竖立着一块不显眼的石碑,可这石碑却闪烁着革命烈士的光芒!清明节扫墓的。
作文。
由语文迷为大家提供,希望对你有帮助。
清明节快到了,学校领导为了对同学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经商定在清明节的前一天下午,初一年段全体同学和各班班主任及学校部分领导一起步行到下庄去扫烈士纪念碑。
消息一传开来,各班都忙开了。扎花纸一买到,同学们都主动而又认真细致地用自己的双手扎出一朵朵艳丽的花朵,还对花圈进行了一番设计和装饰。
期待的日子到来,这一天下午,细雨蒙蒙,果然是“清明时节雨纷纷。”同学们都早早地来到了学校。两点半的时候,全体同学都来到了操场,排好队伍,各班的班长手持班旗,一些同学托着花圈,一支雄壮的队伍就向下庄进军了。
路上,蒙蒙的细雨不住地打飘在同学们脸上,大家仍排着整齐的队伍向目的地前进。
三五里路后,终于到达下庄烈士纪念碑前。一块高大的石碑竖立着,上面刻着三位革命烈士的名字,依次是:张温淳、张清水和张百钧。校团委副书记发表讲话后,党委书记黄老师给全体同学讲了三位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原来张温淳和张清水是亲兄弟,他俩都是在菲律宾抗战时被敌人抓去的,逼迫他们说出党的机密,而他们面对着各种毒刑拷打,临死不屈,最后英勇牺牲。张百钧则是在从菲律宾回到中国参加抗日战争时壮烈牺牲的。
听完黄书记的讲解之后,全体同学在哀乐声中默哀三分钟,此时同学们的心都无比沉重,感到很悲伤。各班派出了代表在三位烈士纪念碑前献上同学们亲手做的花圈。这代表着对烈士们的一份心意,代表着对烈士们的敬仰,代表着对烈士们的沉痛悼念!
在一片荒草丛中,竖立着一块不显眼的石碑,可这石碑却闪烁着革命烈士的光芒!如果没有革命烈士们抛头颅,洒热血,能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吗?我们应当努力学习,长大后为祖国出一切力量!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甫的这句诗简直就是对今天绝好的形容。迎着蒙蒙细雨,墓场里的每个人看起来都是那么的愁绪满肠。
我已故的爷爷曾是一名优秀的志愿军战士,当时在团里战功赫赫,是一个让人敬佩的英雄。可惜,英雄命不长,在我出世前,我的爷爷就与世长辞了。
望着这团雾,我久久不能回过神来。这时,妈妈低下头来轻声对我说:“赶快对爷爷说说话吧。”我一怔,心里早想说的话立马像流水一样倾泻出来:“爷爷,送去给您的物品是孙儿的一点儿心意,希望您能收下,愿您过得快乐!爷爷,孙儿很想您,您到底在哪儿呀?见个面都不行……”
临行之际,我拿起扫帚,把墓打扫了一遍又一遍——这是我能为爷爷做的唯一的一件事。
四年级清明节扫墓(汇总14篇)篇四
还有几天就是清明节了,我们全体四年级的学生穿着整齐的校服,戴上鲜艳的红领巾,手里拿着洁白的小花,排着整齐的队伍,静静地来到了烈士陵园扫墓。
我们缓缓地走上去,两旁的花草树木饱含着泪水,低着头。天空下着蒙蒙细雨,就像在为烈士们哭泣。走进陵园里,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大的纪念牌,上面刻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显眼的大字,当我看到墓牌的时候,就想起了他们为了我们的幸福生活,他们为了祖国,为了人民,我被他们英勇的事迹感动得哭了。
扫墓开始了,首先,有两位老师代表全体师生向烈士们敬献花圈寄托哀思,全体学生默哀了一分钟,对革命烈士三鞠躬,此时,我仿佛看到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壮举,仿佛看到了先烈们视死如归、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
从烈士陵园返途中,我内心还在赞叹那些革命烈士的英雄气慨。并暗暗下了决心,现在一定要好好学习,继承先烈的遗志,将来做好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四年级清明节扫墓(汇总14篇)篇五
清明节到了,一大早,我妈妈就煮好了青团叫我吃。青团圆圆的,绿绿的,像一个个青色的梨子,味道香香的,可好吃了。我吃饱以后就和卢逸铭一家人去扫墓、踏青。
我们一起来到街上,街上的花店里有好多塑料花,五颜六色的,有香,有冥币,有金元宝……他们买了几束塑料花和香纸就上山了。一路上,到处都是草和树木,绿油油的,就像大地上铺上绿色的毯子。鸟在树丛里唱歌,要好听了。路上的人真多啊!他们都捧着花,看起来伤心的样子。我不禁想起“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诗句来。我和卢逸铭却蹦蹦跳跳,高兴得很,春天好美啊!
我们来到山上,山上有好多坟墓,我心里有点害怕。大人们拿出纸和冥币在坟前烧,放起了爆竹,小鸟都吓得飞走了。大人们拜了几拜,把塑料花插到坟头上,坟墓就像是戴上了花冠。
我们扫完墓就下山。在路上,我们摘了一些花,折了一些树枝,开开心心地回家去,我感到春天真美好啊!
四年级清明节扫墓(汇总14篇)篇六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又是一个清明节,老师带领我和同学们去祭祀了在盐城牺牲的烈士们。
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怀着沉重的心情,一路跟着老师走进永安烈士陵园。刚走进陵园,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块巨大的石碑,石碑上刻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这时老师让我们不要大声喧哗。在石碑下由我们学生代表敬献花圈。随后,三英村的徐书记给我们讲了有关牺牲烈士的事迹,让我们知道了三英村的由来:三英村原名西袁庄,有三名无名烈士为了保卫国家壮烈牺牲,因此村庄改名为三英村。听书记讲完各位烈士的事迹,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孙彪烈士,他原名王长友,1917年出生,1946年入伍,是原盐东县独立团五连战士,孙彪烈士在涟水战役中牺牲,现也安葬于涟水。接着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给烈士们献上了亲手做的小白花,并在这里默哀了三分钟。
在这默哀的三分钟里,我的心情非常沉重:烈士们为了保卫祖国而献出了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他们的爱国精神激励、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现在的美好生活是烈士们为我们创造的,作为新时代的好少年,我们要发奋学习、学好本领,长大为建设祖国贡献出一份力!
四年级清明节扫墓(汇总14篇)篇七
今天幸福的生活是烈士们用鲜血换来的。4月2日上午,我首次参加学校组织的一次队会,我们学校去烈士陵园扫墓,表达了我们对烈士的怀念。
来到烈士陵园,首先映入我的眼帘的是矗立在石阶革命英雄纪念碑,纪念碑上面刻着“革命英雄纪念碑”七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耀眼。
纪念碑的两旁,一排排郁郁葱葱的.松树庄严肃穆,就像为烈士们站岗。当哀乐响起时,我们的心情一下子变的沉重了。在哀乐声中,仿佛讲述着每一场战役都涌现出无数个英雄,他们为了解放全中国,为了祖国美好的明天,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们的英雄事迹传遍祖国大江南北,这动人的故事震撼着大地,每一个故事感动了大地。这时,大地好像也变的悲伤了,在为烈士哭泣,太阳不知道什么时候躲到云彩里去了,听到这感人的故事,它们悄悄流下眼泪,鸟儿也不唧唧喳喳的叫了,也在为烈士们呜咽,这里的一切都变的悄然无声了。这里只有一朵朵白花代表着每一个学生对烈士的哀悼,这哀乐声又好像激励着每一个学生,刻苦学习,为祖国的建设,为祖国美好的明天而奋斗。
在哀乐声中,我仿佛看见了王二小领着敌人来到了埋伏圈,刘胡兰在敌人铡刀面前宁死不屈,他们英勇就义,换来了今天的幸福。我们缅怀对烈士的敬意,他们的丰功伟绩流传千古。
我们怀着沉重的心情离开了烈士陵园,烈士们英勇杀敌、顽强斗争,换来了美好的生活,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
四年级清明节扫墓(汇总14篇)篇八
清明节到了,家家户户都去上坟。今天早上,我也被父母叫醒,去给爷爷上坟。
奶奶把折好的纸钱拿出来,装在准备好的钱袋里,母亲在钱袋上写上了爷爷的名字,也就是说这些“钱”是给爷爷准备的。
不一会儿,大伯开车来接我们。到了墓地,已经有不少的人在扫墓了。墓地旁有卖上坟用的菊花和折好的纸钱。奶奶拎着纸袋径直地走向爷爷的墓地。母亲拎来一个铁桶。大伯拿着干净的抹布在爷爷的墓碑上一边擦拭着,一边在说着什么,像是在跟爷爷叙家常。我看了很不了解,这样说着爷爷能听到吗?母亲打着了火机,这些纸钱就一股烟熏地飞向了爷爷的世界。我也曾跟父母说:“老师说过,清明扫墓不能烧纸钱,会污染环境。”可他们却说:“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规矩,少烧一点吧。”
我们一一跟爷爷告别,回来的路上,大伯跟我说,爷爷是个很勤劳的人,是个好人。
四年级清明节扫墓(汇总14篇)篇九
清明节,我和爸爸回老家扫墓。
细雨绵绵,正如诗人杜牧所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天地间的一切,都被笼罩在这凄清的漫漫雨雾中。
透过车窗向外望,虽隔着薄纱般的潇潇雨雾,但依然能隐隐约约看见淡淡的青绿色,如流云般在车窗上掠过。下了车,我终于看清了这淡雅的景色,清清亮亮,明明朗朗,夹哀伴凄。
走在泥泞的黄黑色的小道上,我们并未撑伞。小道两旁青黑色的山石也显得沉默寂寥。来到墓前,青色的墓碑兀立在眼前,庄严肃穆。墓的上方有一棵苍翠的树木,身上缠满了藤蔓,此刻,它没有随风轻舞,而是垂着被冷雨打湿的枝叶,仿佛在低头垂泪。我看着它那硬朗的枝干,想道:它的根须定是深深扎在这方墓穴之中的。
扫墓结束后,回到家中,这情景仍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里,根、墓、土似乎有某种不可言说的联系,但我一时无法领悟。
偶然间,我忽然明白了其中的含义。根,是万物的根基,本,是万物的源头。我们的“根”和“本”就是祖先,犹如那扎入泥土内的树根,提供养分,让上面的枝干茁壮成长。
至此,我也终于懂得了清明节的意义:清清明明,根根本本,清明就是要告诉我们不要忘本,缅怀先人,感恩祖先,同时,要珍惜还在身边的.亲人。
四年级清明节扫墓(汇总14篇)篇十
清明节,让人缅怀先辈,令人留恋,令人悲叹,令人振奋,这里面蕴含了许多的先辈们的事迹,当他们入土为安之时,自己的.故事就告终了,剩下的,就只有让人怀念了!
据我所知,4月5日是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清明节还有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清明节,又被称为扫坟节,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及十月十五下元节合称三冥节,都与祭祀鬼神有关。
如果按照旧的清明习俗,在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坟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的新枝插在枝上,接着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听风听雨”当然是指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这首诗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四年级清明节扫墓(汇总14篇)篇十一
今天,我、妈妈、舅舅、舅妈、表弟还有外公外婆一起来到了老家——邵东县。我们来到了老家,妈妈带我走了走她小时候经常走的地方,然后我们去扫墓,在坟山放鞭炮(坟山还挺远的,我们走了好久才到)。
那鞭炮可真够烂,肯定不合格,那个烟呛死人了,吸了那个烟后我肺都难受,咳都咳不出痰来。放完鞭炮后我们赶紧走回去。我玩了一会儿手机,该吃午饭了。我快速地吃完了饭,但表弟吃饭不乖,过了好久也没吃完,百般无奈之下,舅舅抓了一只螳螂吓唬表弟,表弟明显害怕螳螂,只好“服从”舅舅喽!我和舅舅一起用了一个红色的塑料杯把螳螂给“囚禁”起来,表弟不乖就吓他。
回去时,妈妈哭了:路没变,但是杂草丛生,更荒芜了,房子更加破旧了,二十多年了妈妈出生的地方没有什么发展。唯一变的是妈妈的亲人,婶婶、伯伯、叔叔们都老了,头发白了。我也似乎能理解妈妈的感情。
四年级清明节扫墓(汇总14篇)篇十二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主要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
今天是4月4日,清明节。我和爸爸、妈妈陪爷爷、奶奶回老家户县给爸爸的爷爷奶奶扫墓。
我们大约9点左右从高新路出发。刚一上高速路,就发现今天路上的车特别多,简直就跟平时城里堵车时候一样。听爸爸说,车多的原因主要是今天很多人都跟我们一样,回老家扫墓;还有很多人去春游;同时,今天高速路免收“过路费”也吸引了很多人选择开车走高速公路。我们的车就好像“蜗牛”一样,走走停停,平时大约20多分钟的路程,今天走了足有将近一个小时,我都快晕车了,心里特别难受。
回到老家的小村庄时,已经快11点了。爸爸把车停在老家的门前,爷爷从车上拿下了一包“纸钱”,又从爸爸的二叔家借了一把铁锨,就和爸爸一起去村子外不远处的坟地了。我也想和他们一起去,可奶奶和妈妈不让我去,我只能和两位女士一起跟着爷爷和爸爸走了一半,就站在路边,远远地看着他们继续往前走。我看见他们走到了坟地里,在一个“土堆”前站住,过了一会儿,他们点着了一堆火,好像是在烧“纸钱”,他们还在那里鞠躬。扫完墓,爸爸扛着铁锨,和爷爷一块儿走了回来。这时,天阴得很厉害,我们担心下雨,就匆忙和老家的亲戚告别,上车回家了。
我们走在路上的时候,果然就下雨了,我马上就想起了一首描写清明节的诗,我就背给大人们听: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四年级清明节扫墓(汇总14篇)篇十三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今天是清明节,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山上给我们的祖先扫墓。
我们准备好各种水果、板鸭、茶叶等贡品,带上扫墓的工具。一切准备就绪,我们就出发了。
我们来到山脚下,映入眼帘的便是穿着厚厚的衣裳,戴着皇冠,像特有尊严的国王一样的竹笋,还有身穿绿衬衫,长着浓密绿头发,好似竹林国公主的竹子。我们一来到这,便陶醉在这景色如画的竹林中了。
我们走了一段艰难的山路,终于找到了我爷爷的墓。呀!爷爷的墓附近落满了许多金黄的落叶,边上还长满了许多杂草,我心想:看来爷爷的‘家’真的要进行一次大扫除了。我们立马拿起扫把,把附近的落叶杂草清理干净。我站在爷爷的墓前,心想:“爷爷在天堂,一定生活得无比幸福吧。”
我们先将水果等食品摆放在坟墓前,再倒了茶及酒水,然后烧了许多的纸钱,最后依次向爷爷的墓碑鞠躬。每个人的脸色凝重,都沉浸在思念之中,泪水似乎要夺眶而出了。我们向爷爷诉说着家里的新变化,分享着我们的喜悦。
扫完墓,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墓地。希望爷爷在天有灵,让我们家生活幸福,万事如意,而且能让我能每次考试逢考必过。
四年级清明节扫墓(汇总14篇)篇十四
4月4日清明节的下午,我们四年级的学生到义士陵园往跟义士扫墓。
到了山脚下,我看见两边的树木郁郁葱葱,地上的花五彩缤纷,好看极了。不一会儿我们就来到了英雄墓碑前,老师叫我们不要大声喧哗,接着,我们向英雄们默哀3分钟,在这3分钟里,我想到了他们为了我们的祖国而牺牲真是一个大英雄。3分钟完以后。有学生代表讲话,讲的是英雄为祖国顽强战争,视死如回,勇往直前的壮举,抒发了他们爱国的精神。再是,为这些英雄们唱歌献花环。最后,为这些义士英雄们献白花表达了我们对英雄们的崇敬。献完白花,我们又来到了义士英雄的记念博物馆。在这里面我看到了黄继光、赵一曼......这些都是为了我们的祖国和平、解放而牺牲的,才有了今天。参观完以后,我们就依依不舍的离开了义士陵园,在回来的路上,我在想:要是没有了这些保卫祖国的英雄,就没有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