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它是教学过程中的指导和支撑。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孟子二章教案大全(15篇)篇一
1、了解两篇短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并能从中受到启发。
2、学习两篇短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并比较两篇短文的差异。
3、掌握两篇短文的论辩语言。
教学重点:目的要求1、2。
教学难点:目的要求3。
二课时。
一、教学目的要求:
1、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
2、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3、比较两篇短文的差异。
4、掌握课文的论辩语言。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目的要求1、2。
教学难点:目的要求3、4。
三、教学时数:
一课时。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1、预习:看注释,试译全文;编提纲,试背全文。
2、简介孟子和《孟子》:孟子,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全书共七篇,计261章,约35000字。《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告子》。
3、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接力赛诵读课文,后教师范读。
(2)教师巡视,释疑点拨。
(3)对照书下注释,学生独立思考,逐段疏通并翻译。
4、概括课文的中心论点。
5、同桌学生编写结构提纲。
6、课文重点论述了“人和”的重要性,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例子,举例论证。
7、提问:
(1)本文论述的是不是军事问题?孟子是否主张打仗?
(2)本文论述的作战目的是什么?
(3)第一段和第二、三段之间是什么关系?二、三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8、整理:
(1)通假字:“畔”同“叛”。
(2)文章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3)字词:多音字:夫;一词多义:利、道、池、兵、之、而;古今异义:亲戚、去。
(4)词性活用:域、固、威。
9、小结:这篇课文运用了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论述了“人和”对于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从而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意义。
10、作业:
(1)、领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并简要比较两篇短文的差异。
孟子二章教案大全(15篇)篇二
今天讲了《孟子》二章之后,我静下心来冷静的思索我的教学。
这节课本想向孩子们讲讲得到与失道,忧患与安乐,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可是,讲完之后才发现,自己失误的地方其实很多。
首先,新课导学过程中的读文和翻译环节,给学生10分的时间让他们完成这个任务,本以为学生已经预习,可以很快的完成,意料之外的是,学生预习的并不是很好,因此在规定的时间内只有一半的组完成,其他组参与度不够;同时,在处理过程中,太仓促也太粗糙,虽然找学生起来翻译,但可能仍有同学不会翻译。还有几个重点词语没有做强调。
其次,在分析课文过程中,有点“一手包办”的感觉,没让学生自己探讨,只是结合学案上的几个问题进行思索,显得不够深入。
第三,拓展部分,没打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致使拓展没展开,感悟部分也被放到了课下。其实这应该是学生思想感情升华的一个契机,我有点浪费了。
理念在实践中会不断创新,也会在不断的失败中获得前行的动力,我一定会在教学中积极改变理念和教法,使自己成为一个跟得上时代理念的老师。
孟子二章教案大全(15篇)篇三
藐视王公大人,无所畏惧,也与孟子的个人修养有关。在《滕文公下》里,孟子谈到“大丈夫”的人品时,还说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有了这样的修养,也就无所畏惧。在《公孙丑上》里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什么是浩然之气?他解释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由此看来,《孟子》文章之有气势,同个人修养颇有关系。能够无所畏惧,才敢放言无忌。形成文章,才沛然而不可御。当时的游士之辞,虽然都能放言无惮,而《孟子》之文,则又自有个人修养的特点。
3富于形象。战国文章具有富于形象的特征。章学诚《文史通义·易教下》曾说:“战国之文,深于比兴,即其深于取象者也。”但《孟子》之“深于取象”,又与各家之文不尽相同,其取譬设喻,多讲世俗故事。《离娄下》之讲“齐人有一妻一妾”,即是显例。这样的故事,也许得之民间,也许出于虚构,而孟子用来说明事理,不仅增强了理论的说服力,而且富有生活气息。这样的文章,既有时代特征,又有个性特点。
孟子二章教案大全(15篇)篇四
本文语言简练,句式长短相继,读起来琅琅上口,适合诵读教学。先秦散文,文理俱佳,要了解作者文风,然后披文入理,这样文与理协,理解、识记起来就会容易得多。布置预习:通过各种渠道,查阅有关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的故事。
本文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由“战国七雄”导入对战国中期社会和人民生活状况的介绍,由“诸子百家”导入对孟子及《孟子》的介绍。
(二)初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三)再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轻重音。
(四)齐读课文,读完后教师进行纠偏和诵读指导。
(五)散读课文,结合课下注解以及工具书了解文章大意。
教师对于学生讨论中的合理看法要充分肯定,在此基础上,给出自己的看法:从第二、三段看,涉及的主要内容是有关战争方面的。第二段从攻城方的角度写,虽然攻打的是个小城,也选择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但是没有选择有利于进攻的良好的地理形势,所以“不胜”而返,从而强有力地证明了“天时不如地利”的观点。第三段从守城方的角度写,守城者据守着“高城”“深池”,拥有坚利的兵革、丰盛的米粟,却弃城而逃,显然是因为“地利不如人和”。由上面分析可知,第一段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第二、三段的论点,它也是打仗中要用到的一条很重要的战略战术原则。
再看第四段的主要内容,涉及到“封疆”、“固国”、“兵革”、“畔之”、“攻”、“战必胜”,这些都是描写战争的词语,可见本文的主要篇幅都是写有关战争方面的内容,但作者的态度不是鼓吹战争制胜,而是反对不义战争,反对以“兵革之利”威震天下,甚至他认为即使有“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革之利”,也不一定能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那战争靠什么制胜呢?作者就此自然而然地提出自己的主张:得道多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由此引申出的结论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即使要打,也一定是打胜仗。从这段看,作者只是以战争为例,落脚点是要谈治国之道,具体来说就是“人和之道”,“仁政之道”。由此明确:“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以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本文的主旨。
(七)追加思考:本文的论证思路是什么?
明确:层进式论证。
(八)整理字词及文化常识,熟读成诵。
第二课时:
(一)由六名学生讲故事。
故事内容: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二)讨论:从这些故事中总结共同的规律。
明确:要成就大事业,必须经过一番艰苦的磨练。
启发提问:怎样才算艰苦的磨练呢?
(三)初读第二段,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明确:前提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目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五)学习第三段,疏通大意,了解论述层次。
明确:先举人的例子,从正面说理,谈“犯错”与“改错”的关系,谈“内心忧困、思虑阻塞”与“有所作为”的关系,谈如何让想法为人所知,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接着举国家的例子,从反面说理,谈国家如果没有“内忧”与“外患”就要灭亡,论证“死于安乐”的观点。
(六)比较两篇文章的论证方式。(见“扩展资料”部分)
(七)讨论: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对于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树立什么样的忧患意识。教师总结讨论情况。
(八)整理字词和文化常识,熟读成诵。
孟子二章教案大全(15篇)篇五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孟子二章教案大全(15篇)篇六
上完《〈孟子〉两章》一文后,不能仅停留于对文言知识的把握层面。
所以,我又搜集了一些关于孟子的文章,一方面把学生从一个单元的文言学习的疲劳中解放出来,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来消化文言课文,巩固背诵和积累,同时进行同一主题的现代文阅读训练,以期帮助学生更进一步地认识课文思想及孟子其人,最后通过写作来巩固这种认知成果。
一、回顾课文内容,思考一下你从孟子身上读出了什么?
读出了孟子舍生取义的选择,义高一切的主张;。
读出了孟子忧生乐死的认识,居安思危的清醒。
(以上的总结还可完善,下同)。
由此,你又联想到了些什么?由此展开学生由此及彼的想象能力训练,结合平时的所见所读想,或补充,或论证,这样为“引-议-联-结”的作文结构训练做些扎实的引导,可以以《由孟子的xx(思想、主张)想到的》为题进行写作训练,让学生能够有章可循,有话可说,这样才能写出一些内容充实、有一定思想性的作品来。我想,这样的引导应该是行之有效的。
读出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以民为本的可贵。
这样再结合从课文中所领悟的孟子的思想或精神,形成三个或以上的并列句子,一方面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又可以把这些句子作为议论文写作的分论点,让学生分别从这些方面去搜集材料或直接引用教材中的素材去进行分析论证,让学生掌握另一种文章写作结构,让学生的论证思路通过这种结构清晰地展示出来,最后形成学生的一种基本的结构文章的能力。同时也为学生走上社会后的公文(也就是常常要老师或其他人员所写的年终总结、质量分析、个人述职之类的文章)写作奠定一定的基础。
孟子二章教案大全(15篇)篇七
师:同学们,本节课我们将继续复习九年级下册古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同学们先自主背记本课的基础知识,在五分钟之内完成,后有课代表挑记。
课代表:下面挑本课重点注释,天时。
地利。
人和。
三里之城。
郭
环
池兵革。
委而去之。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至
畔
顺
发
畎亩。
举
任
饿其体肤。
空乏。
行拂乱其所为曾益。
恒过。
衡
作
征于色。
发于声。
喻
法家。
拂士。
出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若干回答。
师:刚才同学们回答的都不错,可以证明大家都是经过熟练地背诵,希望你们再接再厉,不断努力。
师:下面进行合作解疑,老师给出六道选择题,几乎涵盖本课的全部内容,希望每个小组都能认真分析,找出答案,五分钟后进行抢答,并且希望每位回答问题的同学都能说出选择答案的理由。
师:下面开始抢答。
生1:第一题答案是a。因为b项“德”的意思是仁政,c项里“饿”的意思是使„„饥饿,d项“过”的意思使犯过失。
师:说的非常有道理,很好,能说出理由,这是原则。看第二题。
生2:本题答案是c。本项中的“作”的意思是“奋发,指有所作为”。
师:这道题相对简单,我想就不用老师多解释了。
全体学生:不用。
师:那么,大家看第三题。
生3:本题答案是c。本题不是“从国家再说到个人”,而是“从个人再说到国家”。
师:其他学生有异议吗?没有的话让我们一起看第四题。
生4:本题答案是c。因为本项翻译不够严谨。
生5;;老师,我们组有不同看法。我们组选a,因为本项中的“发”指“被任用”。
师:还有别的的答案吗,没有的话你们赞同那个答案?
全体学生:选a,因为本项中的重点词语的解释出现错误,所以应选a。
师:说的非常好,也说出了理由,希望同学们今后在做题的时候,多看重点,找出错误根源,最好能找出充分的依据。接着看第五题。
生6:本题选a。因为《孟子》一书是孟子的弟子及门人编着的,而不是孟子自己编着的。
师:说的好。这时我们应该能联系到孔子,《论语》也不是孔子编着的,而是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的,希望同学们在这个地方不要混淆。另外,同学们还要知道“四书”和“五经”。
师:同学们,通过合理的合作,我们很好完成了本节课的第二个任务。相信此时大家对本课的知识已经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那么就让我们进入本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开始提升检测。
要求同学们能独立思考,在规定的20分钟时间内完成。下课后交与课代表处,老师要进行批改和总结。
师:在完成的过程中,注意书写的规范、端正、整洁。
学生自行完成,老师在此过程中巡回查看,了解学生做题过程中的疑难。
下课时,课代表收所有学生的学案。
师总结:同学们在45分钟时间内,能很好的进行自主预习、合作解疑、提升检测,圆满完成了本节课的复习任务。相信今后同学们能用更饱满的热情迎接每一堂课。好了,下课。
谢谢大家!
孟子二章教案大全(15篇)篇八
设计思想:本文语言简练,句式长短相继,读起来琅琅上口,适合诵读教学。先秦散文,文理俱佳,要了解作者文风,然后披文入理,这样文与理协,理解、识记起来就会容易得多。布置预习:通过各种渠道,查阅有关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的故事。
课时安排:本文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由“战国七雄”导入对战国中期社会和人民生活状况的介绍,由“诸子百家”导入对孟子及《孟子》的介绍。
二、初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三、再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轻重音。
四、齐读课文,读完后教师进行纠偏和诵读指导。
五、散读课文,结合课下注解以及工具书了解文章大意。
教师对于学生讨论中的合理看法要充分肯定,在此基础上,给出自己的看法:从第二、三段看,涉及的主要内容是有关战争方面的。第二段从攻城方的角度写,虽然攻打的是个小城,也选择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但是没有选择有利于进攻的良好的地理形势,所以“不胜”而返,从而强有力地证明了“天时不如地利”的观点。第三段从守城方的角度写,守城者据守着“高城”“深池”,拥有坚利的兵革、丰盛的米粟,却弃城而逃,显然是因为“地利不如人和”。由上面分析可知,第一段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第二、三段的论点,它也是打仗中要用到的一条很重要的战略战术原则。再看第四段的主要内容,涉及到“封疆”、“固国”、“兵革”、“畔之”、“攻”、“战必胜”,这些都是描写战争的词语,可见本文的主要篇幅都是写有关战争方面的内容,但作者的态度不是鼓吹战争制胜,而是反对不义战争,反对以“兵革之利”威震天下,甚至他认为即使有“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革之利”,也不一定能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那战争靠什么制胜呢?作者就此自然而然地提出自己的主张:得道多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由此引申出的结论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即使要打,也一定是打胜仗。从这段看,作者只是以战争为例,落脚点是要谈治国之道,具体来说就是“人和之道”,“仁政之道”。由此明确:“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以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本文的'主旨。
七、追加思考:本文的论证思路是什么?
明确:层进式论证。
八、整理字词及文化常识,熟读成诵。
第二课时(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由六名学生讲故事。
故事内容: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二、讨论:从这些故事中总结共同的规律。
明确:要成就大事业,必须经过一番艰苦的磨练。
启发提问:怎样才算艰苦的磨练呢?
三、初读第二段,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明确:前提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目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五、学习第三段,疏通大意,了解论述层次。
明确:先举人的例子,从正面说理,谈“犯错”与。
孟子二章教案大全(15篇)篇九
教学目的:1、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积极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1、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积极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
教学难点:1、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积极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
教 法:读析、质疑、合作讨论、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孔子和孟子都身处乱世,但都没有仅仅追求个人的幸福。他们认为任何人都必须并且只能在社会生活中完成他自身的价值,这种以天下国家为己任、以人为中心的人文关怀,值得我们永远去学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七专题——天下国家,《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二、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皱国(今山东皱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约百年左右。关于他的身世,流传下来的已很少,《韩诗外传》载有他母亲“断织”等故事,《列女传》载有他母亲“三迁”和“去齐”等故事,可见他得力于母亲的教育不少。据《列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子思。但从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这倒是有可能的。无论是受业于子思也罢,孟子的学说都受到了子思的影响。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派,这就是后世所称儒家中的思孟学派。
三、背景介绍
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今天我们所见的《孟子》七篇,每篇分为上下,约三万五千字,一共二百六十章。但《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比现存的《孟子》多出四篇。赵岐在为《孟子》作注时,对十一篇进行了鉴别,认为七篇为真,七篇以外的四篇为伪篇。东汉以后,这几篇便相继亡佚了。
赵岐在《孟子题辞》中把《孟子》与《论语》相比,认为《孟子》是“拟圣而作”。所以,尽管《汉书·文艺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但实际上在汉代人的心目中已经把它看作辅助“经书”的“传”书了。汉文帝把《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各置博士,便叫“传记博士”。到五代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后来宋太宗又翻刻了这十一经。到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后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书了。
历代为《孟子》作注释比较重要的有东汉赵岐的《孟子》注和宋代朱熹的《孟子集注》。清代的焦循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撰成《孟子正义》一书,是集大成的著作。
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较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更为变乱,社会更加动荡不安。同时,思想也更加活跃正当“百家争鸣”的时代。所以,孟子一方面继承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等,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和学术思想。同时,在与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激烈交锋中,孟子维护了儒家学派的理论,也确立了自己在儒学中的重要地位,成为仅次于孔子的正宗大儒。随着儒家地位的不断提高,孔子被尊为“圣人”,孟子也被称为“亚圣”。
与论语一样,《孟子》也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但它比《论语》又有明显的发展。《论语》的文字简约、含蓄,《孟子》却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如果说《论语》给人的感觉是仁者的谆谆告诫,那么《孟子》给人的感觉就是侃侃而谈,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四、孟子的名言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五、合作探究
你怎样看待孟子提出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论断,希望大家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师生活动)
六、作业:
搜集关于《孟子》的内容与故事
孟子二章教案大全(15篇)篇十
1.了解有关孟子及其《孟子》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汇。
2.熟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通过对比、反衬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3.抓住语言描写的感情色彩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和人物的性格特征。4.参照注释,查阅词典,疏通语言文字,反复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教课时数】:2棵树【教学过程】:课堂导入:
毛主席曾用“愚公移山”教育过全党;谈到文艺方针时,又提出了“双百”方针,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百花”大家知道是指各种花卉,那么大家知道“百家”是指哪百家吗?对,它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各种流派,它们提出了哪些不同的观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儒家一位集大成者孟子的两篇文章《富贵不能淫》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简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新课讲解:
《富贵不能淫》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与儿子!’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不受富贵诱惑,不为贫贱动摇,不为武力屈服,这才叫大丈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译文:
舜从田野中发迹,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举用的,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得到任用的,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举用,百里奚是从市井之间被举用的。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而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外部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和外来入侵者,这个国家往往会导致灭亡。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使人生存发展,而沉迷安乐使人萎靡死亡。课堂小结:《富贵不能淫》:
《富贵不能淫》义正言辞地驳斥了景春的谬论后,紧接着便对真正的大丈夫的标准做了明确的说明和界定。真正的大丈夫有两个标准:一是要有“行天下之大道”的远大志向和抱负;二是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操守。只有这样,才算得上大丈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通过陈述六个出身贫贱却成就不平凡的名人的示例和相关道理,阐述了逆境成才的道理,论证了“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这一中心论点。
孟子二章教案大全(15篇)篇十一
(注意:1、结合朗读;2、指导督促学生做好字句解释的笔记)。
(一)请学生说句子大意,间以师生质疑、释疑,指导学生根据上下文选择词典中的义项。借助注释、学生的阅读积累及教师的讲解了解六个人物的故事。(关键词:发、举、士、市)。
(二)师:这六个人物有什么共同特点?(板书:六个历史人物)。
生:出身卑微,有的是农夫,有的是囚犯、有的是奴隶……;后来都干出了一番大事业。
师:仅是“出身卑微”的地位相似?况且像管夷吾,并非生来就是囚犯,百里奚也非生来就做奴隶的啊。看看他们的生活状态吧!农夫——面朝黄土,背朝天,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泥水匠、筑墙工——辛苦的体力劳动;鱼盐贩子——辛苦奔波,社会地位低;囚犯——徘徊在生死边缘;隐士——生活清贫;奴隶——失去尊严,自由掌握在主人手里。(学生与教师应和着分析)。
生:他们生活艰苦,经历了磨难。
生:要干出一番大事业,必须经过一番艰苦磨炼。
师:正是如此,逆境出人才,人才是在忧患中造就的。(板书:人才在忧患中造就)。
二、理解分析第二段。
(一)教师提问关键字意思,提示“使动用法”,请学生试着解释句子大意。难点教师给予帮助。(关键字:故、是、苦、劳、饿、空乏、拂、乱、所以、动、忍、曾益)。
(二)师:经历磨难的好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生: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师:要使他内心惊动,性格坚韧,增加他原本没有的才能,途经是——。
生:(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
师:是啊,必须让他在各个方面都经受一番磨难,由此磨炼出杰出的品格和才华。这样,才能担当起上天赋予的重任啊!(板书:苦劳饿空乏拂乱——动心忍性曾益不能)。
(三)师:这一段所说的中心意思可以怎么来概括?
生:人必须经历一番艰苦磨炼才能成才。
师:咦,是不是与上一段意思一样啊?——这两段说的是同一个意思。不过,论说的方法可不一样。
生:第一段是举例子,第二段是在分析道理。
师:严格地说,第一段是以事例为议论的依据,我们称为“举例论证”,人们常说“事实胜于雄辩”,举例论证例证是人们议论分析时常用的方法。(板书:举例论证)。
三、布置作业。
(一)背诵第一、第二段。复习字句解释。
(二)自己串讲第三第四段。
一、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齐读课文。
二、学生解释第三段的句意。教师指导、点拨。(关键字:恒、过、困、衡、虑、作、征、发、喻、入、楚、法家、拂士、敌国、外患)。
三、师:能否用概括第一、二段的句子“人才必须在忧患中造就”来概括这一段?
生:不能,因为这里还写到了国家。
人处困境方能奋发,
生:国无忧患常会灭亡。国少忧患易遭灭亡。等等。
师:横批呢?
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板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师:所以啊,孟子最后总结道:“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我们来解释解释句子的意思。(请学生讲,教师指导、点拨。关键字:生、忧患、死、安乐;句子解释时的语序调整。)。
四、师生齐读课文。
五、教师简单归纳本文写法上的特点。
六、结束语:
两千多年前的孟子就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历史无数次地证明了他的观点。当我们遇到挫折,身处困境之时,不要埋怨,不要害怕,不要气馁,你应该感谢生活给了你一个磨炼自己的机会,好好把握这个机会,努力锻造自己的品格和学识才干,你就会走出逆境,开创出一片新天地!
七、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由背诵。时间允许则当堂背诵。
八、布置作业:背诵课文,复习字句解释。
孟子二章教案大全(15篇)篇十二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墙,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兵器甲胄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只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仅靠武力的强大。君主施行“仁政”,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君主不施行“仁政”,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孟子二章教案大全(15篇)篇十三
这段时间以来,繁杂的琐事竟使我在教学上疏于反思,今天讲了这节课之后,我静下心来冷静的思索我的教学。
这节课本想借这次四川地震的灾难向孩子们讲讲得到与失道,忧患与安乐,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可是,讲完之后才发现,自己失误的地方其实很多。
首先,新课导学过程中的读文和翻译环节,给学生10分的时间让他们完成这个任务,本以为学生已经预习,可以很快的完成,意料之外的是,学生预习的并不是很好,因此在规定的时间内只有一半的组完成,其他组参与度不够;同时,在处理过程中,太仓促也太粗糙,虽然找学生起来翻译,但可能仍有同学不会翻译。还有几个重点词语没有做强调。
其次,在分析课文过程中,有点“一手包办”的感觉,没让学生自己探讨,只是结合学案上的几个问题进行思索,显得不够深入。第三,拓展部分,没打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致使拓展没展开,感悟部分也被放到了课下。其实这应该是学生思想感情升华的一个契机,我有点浪费了。
另外,在教学理念方面仍然滞后,还是在“放手给学生”方面做得太保守,自己太想面面俱到了,也正是什么也掌握不好的一个原因。长期下去,会使学生养成一种懒与思考的惰性。
理念在实践中会不断创新,也会在不断的失败中获得前行的动力,我一定会在教学中积极改变理念和教法,使自己成为一个跟得上时代理念的老师。
孟子二章教案大全(15篇)篇十四
学习目标:
1.通过各种阅读方式积累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熟读成诵,增强文言语感;。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懂得要正确面对逆境。
一、导入。
孟子名轲,战国时人,政治家、思想家,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又一位代表人物,被尊称为亚圣。主张行“仁政”而“使天下人皆归之”,主张以民为本,曾说“民为贵,社稷轻之,君为轻”。曾游说各国,但主张不被采纳,退而与弟子们闭门著书,成《孟子》一书。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名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熟读课文。
(一)学生通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给生字注音。
(二)全体朗读,正音。
(三)给学生时间自由朗读,要求读准确,读通畅。学生散读。
(四)全体朗读,教师指出失误及不足,提醒注意;教师范读(做到“零失误”),请学生找茬;再给学生自由朗读时间,鼓励他们也像老师一样做到“零失误”。
(五)请学生自告奋勇举手在全班面前朗读,尽力做到读准确,读通畅。其他学生认真听,数数朗读失误。采用“破纪录”的方法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如:第一位学生朗读中出现四个失误,第二位同学就要努力将失误控制在四个以下,以此类推,直至零失误。)。
三、学生自读理解。
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理解课文,适当做笔记,疑问处可与同桌探讨,不能解决的做好记号。教师巡视,给予适当引导(如查阅工具书,选择义项等方面)。
四、布置作业。
(一)朗读课文,尽力做到“零失误”;。
(二)抄写课文一遍。
孟子二章教案大全(15篇)篇十五
1.理解古代哲人的思想。
2.顺畅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3.积累文言词汇。
4.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
(1)顺畅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朗读课文,尽量能琅琅上口。
2.查字典、看课文注释,试翻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孟子二章〉选自〈孟子·公孙丑〉,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
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
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
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
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
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存在〈孟子〉一书中。
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
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
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2.解题。
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要注意正音,读得顺畅)。
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天时不如地利: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不如,比不上。
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有利于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三里之城:周围三里(那样的小)城。
七里之郭:郭,外城。
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围。而,表转折,却。
夫坏而攻之:夫,句首发语词。
4.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池非不深也:池,护城河。
兵革非不坚利也: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衣。坚。
利,坚固锋利。
米粟非不多也:米粟,指粮食。
委而去之:委,放弃。去,离开。意思是弃城而逃。
5.请学生翻译第4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界限,这里意思是限制。以,凭,靠。意思。
是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迁移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国,巩固国防。
威天下之以兵革之利:威,震摄。兵革之利,武器的强大。
寡助之至:之,动词,到。至,极点。
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天下顺之:顺,归顺,服从。
故君子有不战:故,所以。有不战,不战则已。
6.请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l—3段)论述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在决定战争胜负。
中作用大小不同。
第一层(1段):总论。摆出观点,提挚全文。
第二层(2段):从进攻一方的失利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第三层(3段):从防御一方的失利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第二部分(4段)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则“战必胜”。
7.提问:“人和’与下文所说的“道”是什么关系?
讨论并归纳:“道”即指仁政。“得道”就是施行仁政。施行仁政则。
“多助”,“多助”则“天下顺之”,这就是“人和”,即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
护。
8.提问: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主要观点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9.提问:文章第3段运用什么句式?有什么效果?
讨论并归纳:运用双重否定的排比句,起肯定、加强语言气势的作。
用,极言防御一方地利条件的优越。
10.提问:文章第4段运用什么句式?有什么效果?
讨论并归纳:
(l)运用排比句,再次强调“地利”不足恃。
(2)运用对比手法,把“得道者”与“失道者”的后果进行对比,点明文章主旨。
11.提问:本文的论证方式有什么特点?
讨论并归纳:本文先摆出观点,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
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一论断,阐明。
了“人和”的实质。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地说。
明“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四、小结。
1.古今异义。
郭
古义:外城七里之郭。
今义:姓氏。
池
古义:护城河池非不深也。
今义:池塘。
去
古义:离开委而去之。
今义:到……去。
亲戚。
古义:内亲外戚亲戚畔之。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委
古义:放弃委而去之。
今义:委任。
域
古义:界限,限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今义:地域。
是
古义:这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今义:判断动词。
2.通假字。
畔通“叛”,背叛。亲戚畔之。
3.虚词。
之
代词他亲戚畔之。
助词的三里之城。
动词到寡助之至。
而
表并列并且泉香而酒例。
表修饰着、地夫环而攻之。
表转折却、但是环而攻之而不胜。
五、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阅读下面文言文字,回答问题。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
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_____,_____,_____。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l.在上文的横线上填入课文原文。
2.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_____。
3.对“域’“固”“威”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疆域固定震慑b.区域固守威吓。
c.限制巩固震慑d.限制巩固威逼。
4.“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正确的翻译是()。
a.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b.所以君子不喜欢战斗,可打仗就能够胜利。
c.所以君子见机行事,打不胜就不打,打得胜才打。
d.因为君子不主张战争,所以他打仗就一定胜利。
5.作者认为“战必胜矣”的原因是()。
a.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要迁往别处。
b.依靠武力强大、地势险要。
c.施行仁政,取得人民支持。
d.实行正确的战略战术。
第二课时。
一、预习。
1.朗读课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尽最熟读成诵。
2.查字典,看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造就的,有了艰苦环境的磨炼,才能使人。
性格坚韧、顽强,才能担负重大的使命。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是怎。
样论述这个问题的。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要注意正音,要读得顺畅)。
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起,指被任用。欧(quan3)亩,田间、田地。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举用,被选拔。版筑,筑墙的时候在两块。
夹板中间放土,用杵(chu3)捣土,使它坚实。筑,捣土用的杵。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鱼盐,贩卖鱼和盐。
管夷吾举于土:士,狱官。举于上,从狱官手中被释放并被录用。
孙叔敖举于海:海,在海边(隐居)。
百里奚举于市:市,市井之间。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大任,重大的责任,担子。也,用在前半句的末了,表示停顿一下,后半句将要加以解说。
必先苦其心志:苦,使动用法,使……痛苦。苦其心志,使他内心痛。
苦。
劳其筋骨:劳,使动用法,使……劳累。劳其筋骨,使他筋骨劳累。
饿其体肤:饿,使动用法,使……饥饿。饿其体肤,使他身体饿瘦。
空乏其身:空乏,使动用法,使……贫困。空乏其身,使他受贫困之。
苦。
行拂乱其所为:行拂,所行不顺。乱,使动用法,使……额倒错乱。乱其所为,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
所以动心忍性: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动心忍性,动。
和忍都是使动用法,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
曾益其所不能:曾益,增加。曾,同“增”。
4.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人恒过:恒,常。过,犯错误,犯过失。
然后能改:然后,这样以后。
困于心:内心优困。
衡于虑:思绪堵塞。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而后作:而后,这样以后。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征于色:征验于颜色。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颜色上。
发于声:意思是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
而后喻:喻,被人了解。
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在里面,指国内。法家,有法度的世臣。佛。
土,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拂同“弼”,辅佐。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在外面,指国外。敌国,敌对的国家。外。
患,外来侵略的忧患。
5.请学生翻译第4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然后知生于忧患:生于忧患,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
而死于安乐也:死于安乐,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6,请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全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l、2段):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第一层(1段):举历史上有名的人物事迹加以概括。其共同点是,在经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第二层(2段):从上述事实归纳出作者的观点。
第二部分(3段):从正反两面论证经受磨炼的益处。
第三部分(4段):归纳全文中心论点。
7.提问:本文的论证方式有什么特点?
讨论并归纳:本文将中心论点放在简末进行归纳。全文先论证“生。
于忧患”,方法是先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的观点,然。
后从理论上加以说明。再论证“死于安乐”,高度概括历史上大量安乐亡国的事实加以说明。论证“生于忧患”是全文的重点。
8.提问:本文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讨论并归纳:本文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的事迹,用排比句式,每一。
个历史人物的事迹只用一句话概括,这样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四、总结。
1.词性活用:
苦、劳、饿、空乏、乱、动、忍都是形容词或动词的使动用法,翻译时,要译成“使……”2一词多义:
用
国防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国家国恒亡。
拂
不顺行拂乱其所为。
同“弼”,辅弼入则无法家拂士3.通假字。
曾同“增”,增加曾益其所不能。
衡同“横”,梗塞,指不顺衡于虑。
拂同“弼”,辅弼入则无法家佛士。
4.虚词。
于
从舜发于畎亩之中。
给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在而死于安乐也。
以
凭以天下之所顺。
用来所以动心忍性。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四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文言文中有一些形容词或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可译为“使。
(让,把)”+宾语+动词(形容词)请照下面例子翻译下列加点的词。
例:必先苦其心志。
译:使他的内心痛苦。
1.劳其筋骨。
译:
2.饿其体肤。
译:_。
3.空乏其身。
译:_4.行拂乱其所为。
译:_。
5.所以动心忍性。
译:_。
(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
a.在忧愁和病患中生活,在安全快乐中死去。
b.出生在忧伤和病痛的时候,却死在安乐幸福之中。
c.生存在忧愁和痛苦之中,死在安逸享乐之中。
d.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
附译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
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
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
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
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
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
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
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
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
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
都会归顺地。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从田野中发迹,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高升,胶鬲自鱼盐贩中被。
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
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而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
苦,筋骨劳累,体肤俄瘦,身受贫困之苦,种种行动去阻碍、干扰他的事。
业,(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
干。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
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
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而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
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