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作文是作者内心世界的抒发,它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一些优秀作文范文,希望大家能够从中汲取写作的灵感和力量。
数学小故事(模板19篇)篇一
有趣的数学题可以锻炼小朋友的大脑,下面为大家分享了小学五年级数学日记,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森林中的一个角落,狮子开了个怪会议,狮子提出要把动物们分成两部分,第一大部分是中大型动物,后者当然是小型动物了。那些可爱的小动物只能割舍到一小部分森林。
但是这些小动物还是玩得很开心。一天,大猴儿和小猴儿玩得正欢。猴子父子俩可是这个新家族中算大的`了,连连好几个小动物都比不过他们。跷跷板的一头也总是倒在他们那边。小兔子独自躲在角落偷偷看着,被飞在天上的小鸟看见了,小鸟知道小兔子平时都很胆小,没有自信心。于是在她面前飞来飞去,“兔姐姐呀,你也去试试嘛。”“不行呀,我才3.7公斤,怎么可能比得过他们,在说上次,我跟两只小猴玩耍,4只兔子才和他们一样重。”“那就多叫几个朋友,众人拾柴火焰高呀。”在小鸟的一再要求下,小兔子终于答应了。小兔子又找来了5个姐妹。说来真巧,6只兔子都是3.7公斤。在“战场”上,6只兔子和猴儿父子俩打个平手。
回去的路上,小兔子充满了信心,这时小鸟提出问题:“我到现在还不知道大猴子到底有多重,平常老听他吹牛。”小兔子自信地回答到:“4只兔子=2只小猴子,一只小猴子就等于2只兔子。”小兔子掰着手指继续说:“6只兔子减去小猴子等于的2只兔子,大猴儿就等于4只兔子。4x3.7=14.8公斤,那大猴子就是14.8公斤了!”大家都夸小兔子聪明,小兔子更加自信了。
数学小故事(模板19篇)篇二
高斯念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在老师教完加法后,因为老师想要休息,所以便出了一道题目要同学们算算看,题目是:
1+2+3+。.。.。+97+98+99+100=?
高斯告诉大家他是如何算出的:把1加至100与100加至1排成两排相加,也就是说:
1+2+3+4+。.。.。+96+97+98+99+100。
100+99+98+97+96+。.。.。+4+3+2+1。
=101+101+101+。.。.。+101+101+101+101。
从此以后高斯小学的学习过程早已经超越了其它的同学,也因此奠定了他以后的数学基础,更让他成为——数学天才!
数学小故事(模板19篇)篇三
瘸腿狐狸偷吃了小鸡崽,要打他6下。小熊朝手上吐了唾沫说:“我劲大,由我来打吧!”
小熊抡圆了胳臂,朝狐狸猛揍了5拳,狐狸“扑通”一声倒在了地上,小熊最后一拳将他打到了树上。狐狸过了半天,才缓过气来。
这时,一只小松鼠左手拿纸,右手拿笔,在树枝上边走边说:“哎呀,这数学题可难死了,怎么做呀!”
小松鼠猛一抬头,吓了一大跳:“唉呀,树上怎么会有只死狐狸?”
瘸腿狐狸半睁着眼睛,有气无力地说:“你才死了哪!”
“是活的?”小松鼠又吓了一跳。
瘸腿狐狸小声问:“你遇到难题了?我能帮忙吗?”
小松鼠说:“你伤得这样重,还帮我解题,真是好狐狸!题目是这样的:。
有3棵古树,它们的年龄分别由1、2、3、4、5、6、7、8、9中的不同的3个数字组成,其中一棵树的.年龄正好是其他两棵树年龄和的一半,这3棵古树各多少岁?”
瘸腿狐狸说:“这题很容易。不过,我如果帮你做出来,你能帮我一把吗?”
“没问题!救死扶伤嘛!”小松鼠满口答应。
狐狸说:“你用这9个数字中最小的3个数1、2、3组成123,用最大的3个数字组成789,而123+789=912,恰好是456的两倍。也就是说456正好是123与789和的一半。”
小松鼠高兴地说:“这3棵古树年龄分别是123岁、456岁、789岁。年龄可真大呀!要好好保护这些古树。”
瘸腿狐狸说:“我已经帮你把题算出来了,你把我拉起来吧!”
数学小故事(模板19篇)篇四
泰勒斯看到人们都在看告示,便上去看。原来告示上写着法老要找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来测量金字塔的高度。于是就找法老。
法老问泰勒斯用什么工具来量金字塔。泰勒斯说只用一根木棍和一把尺子,他把木棍插在金字塔旁边,等木棍的影子和木棍一样长的时候,他量了金字塔影子的长度和金字塔底面边长的一半。把这两个长度加起来就是金字塔的高度了。泰勒斯真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他不用爬到金字塔的顶上就方便量出了金字塔的高度。
高斯是位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有一天他的数学老师因为事情已处理了一大半,虽然上课了,仍希望将其完成,因此打算出一题数学题目给学生练习,他的题目是:1+2+3+4+5+6+7+8+9+10=?,因为加法刚教不久,所以老师觉得出了这题,学生肯定是要算蛮久的,才有可能算出来,也就可以藉此利用这段。
时间。
来处理未完的事情,但是才一转眼的时间,高斯已停下了笔,闲闲地坐在那里,老师看到了很生气的训斥高斯,但是高斯却说他已经将答案算出来了,就是55,老师听了下了一跳,就问高斯如何算出来的,高斯答道,我只是发现1和10的和是11、2和9的和也是11、3和8的和也是11、4和7的和也是11、5和6的和还是11,又11+11+11+11+11=55,我就是这么算的。高斯长大后,成为一位很伟大的数学家。高斯小的时候能将难题变成简易,当然资质是很大的因素,但是他懂得观察,寻求规则,化难为简,却是值得我们。
学习。
与效法的。
北宋的一个夜晚,一家小酒店的老板正和伙计一起堆酒坛。因为近来生意特别好,酒坛自然也就多。老板一边在心里乐,一边盘算着如何发更大的财。他要把酒坛堆得整整齐齐,美观大方,吸引更多的顾客光临酒店。
第二天。这堆酒坛果然吸引了不少顾客,老板望着酒坛,乐不可支。这时,一位衣冠楚楚的青年书生走了过来,面对酒坛,若有所思。老板心想:我昨天为了数清这堆酒坛,花了很大的功夫,这位青年相貌不凡,我倒要考考他看。
"年轻人,你知道这堆酒坛一共有多少个吗?"老板半开玩笑地问道。
"这很容易,只要你告诉我这堆酒坛最上面的那层一共几排,每排多少个,一共有几层。根本不用数,我马上就知道这堆酒坛的数目。"年轻人这么说话,显然有十足的把握。
"噢!"老板心想:这位年轻人真会说大话,不妨把他提的条件告诉他,看看他的能耐到底有多大。于是老板爽快地说:
"最上面那层酒坛是四排,每排8个,第二层是五排,每排9个……"。
"好了,一共七层,"年轻人打断了老板的话,不加思索地报出了答案,"一共567个酒坛。对吗?"。
老板一下子惊得连张开的嘴巴也忘记合拢了。这么快!老板马上把年轻人请进酒店,上茶,敬酒,招待得万分周到。老板真是打心眼佩服这位青年,又是请教姓名,又是讨教数坛的方法。
这位青年就叫沈括。优越的家庭。
生活。
条件使他有机会。
读书。
加上他好奇心强肯钻研于是他就成了很有才学的人。沈括回答老板说:"我数这坛子的方法其实非常简单因为最中间那层共77个共七层只要再乘7最后加上常数28就行了。"。
沈括从小对筹算很感兴趣,读了许多数学名著。后来自己写成了一本数学专著《隙积术》,专门研究高阶等差级数的求和问题。沈括数坛的方法就是利用了高阶等差级数求和的方法,要比单纯地数方便多了。数学上还可能碰到数字更大,项数更多的题目,用这种方法便可一下子迎刃而解。
数学小故事(模板19篇)篇五
有一天,"0--9"这几个可爱的数字娃娃想比一比谁最大?谁最小?数字娃"9"跳出来得意地说:"我最大!"还指着"0"说:"尤其是你,没头没脑,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你最小!"数字娃"0"的脸涨得通红,伤心的哭了起来。这时,数字娃"1"一把拉过"0"说:"别难过,我们俩合在一起比他大。"这时"1"和"0"并排站在一起就成了"10","9"看到了,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数学小故事(模板19篇)篇六
小熊的妈妈生病了,为了能挣钱替妈妈治病,小熊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下河捕鱼,赶早市到菜场卖鱼。
小熊在回家的路上,边走边想:我60千克鱼按4元1千克应卖240元,可怎么现在只卖了95元……小熊怎么也理不出头绪来。
你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吗?
数学小故事(模板19篇)篇七
阿拉伯数字1、2、3、4、5、6、7、8、9、0是国际上通用的数码。这种数字的创制并非阿拉伯人,但也不能抹掉阿拉伯人的功劳。阿拉伯数字最初出自印度人之手,也是他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逐步创造出来的。
公元前3世纪,印度出现了整套的数字,但各地的写法不一,其中典型的是婆罗门式,它的独到之处就是从1~9每个数都有专用符号,现代数字就是从它们中脱胎而来的。当时,“0”还没有出现。到了笈多时代(300-500年)才有了“0”。这样,一套完整的数字便产生了。这就是古代印度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印度数字首先传到斯里兰卡、缅甸、柬埔寨等国。7-8世纪,随着地跨亚、非、欧三洲的阿拉伯帝国的崛起,阿拉伯人如饥似渴地吸取古希腊、罗马、印度等国的先进文化,大量翻译其科学著作。771年,印度天文学家、旅行家毛卡访问阿拉伯帝国阿拨斯王朝(750-1258年)的首都巴格达,将随身携带的一部印度天文学著作《西德罕塔》献给了当时的哈里发曼苏尔(757-775),曼苏尔令翻译成阿拉伯文,取名为《信德欣德》。此书中有大量的数字,因此称“印度数字”,原意即为“从印度来的”。
阿拉伯数学家花拉子密(约780-850)和海伯什等首先接受了印度数字,并在天文表中运用。他们放弃了自己的28个字母,在实践中加以修改完善,并毫无保留地把它介绍给西方。9世纪初,花拉子密发表《印度计数算法》,阐述了印度数字及应用方法。
印度数字取代了冗长笨拙的罗马数字,在欧洲传播,遭到一些____徒的反对,但实践证明优于罗马数字。1202年意大利雷俄那多所发行的《计算之书》,标志着欧洲使用印度数字的开始。该书共15章,开章说:“印度九个数字是:‘9、8、7、6、5、4、3、2、1’,用这九个数字及阿拉伯人称作sifr(零)的记号‘0’,任何数都可以表示出来。”
14世纪时中国的印刷术传到欧洲,更加速了印度数字在欧洲的推广应用,逐渐为欧洲人所采用。
数学小故事(模板19篇)篇八
今天第一节课,又是我最喜欢的数学课。我们数学老师最有趣了,他常常用有趣的故事来给我们讲述数学知识。果然不出所料,我们师生互相问好后,大家刚坐下,老师就笑眯眯地说:“为了感谢大家对我数学课的喜爱,我准备了一个故事讲给你们听,故事中的主人翁非常聪明,而且又善于开动脑筋,一些令人头疼的问题到他那里也能破解。如果我们班的同学也能像他一样解决问题,下节课我还会奖励你们一个更美妙的故事。”我们一下子来了精神,老师也开始了他那优美而动听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叫张凡的男孩,是一个十分聪明的孩子。因为家里穷,在九岁的时侯就要在一家面包店干活,帮爸爸妈妈减轻家庭负担。有一次,一个刁蛮古怪的顾客送来了一张奇怪的订货单,上面写着:“定做9个蛋糕,但要装在4个盒子里,而且每个盒子里至少要装3块蛋糕。”老板和伙计伤透了脑筋,碰坏了好几块蛋糕,也没有办法照订单上的要求装好盒子,眼看取货的时间就要到了,可他们依然一筹莫展。在一旁干杂活的张凡拿起那张订货单,认真读了一遍,笑着对老板和伙计说:“这有什么难的?让我来装吧!”说完,他挑了4个盒子装起来,刚好把蛋糕装完。订货的顾客来到柜台前,以挑剔的眼光仔细检查了一遍,什么也没说,提着蛋糕走了。老板和大伙计终于松了口气,开始对聪明的张凡刮目相看了。
“你们知道张凡是怎样分装这9快蛋糕的吗?”老师的问题还没说完,我就把手举得高高的了。“彭方宇,你说。”
我大声回答:“张凡先将9块蛋糕分装在3个盒子里,每盒3块,然后把3个盒子装在一个大盒子里,共9块。”我刚说完,老师带头为我鼓起掌来。我的同桌突然站起来说:“老师,彭方宇看过这个故事的。”同学们的掌声不约而同地停了下来,目光刷的一下子都投到了我的身上。“哦—”
老师挥挥手,说:“看书的,很好呀,这个故事我也是从书上看来的,很多知识都是从书中得到的,希望大家要向彭方宇同学学习,做个聪明的孩子。”掌声再次响起来了,耳边听到悄悄的声音:“我也要多看书!”我坐得更端正了,我的好同窗们,我们一起努力吧!
数学小故事(模板19篇)篇九
谜题:二三四五六七八 (打一成语)
谜底:缺衣(一)少食(十)
谜题:一加一不是二。(打一字)
谜底:王
谜题:一减一不是零。(打一字)
谜底:三
谜题:羊打架 (打一数学名词)
谜底:对顶角
谜题:三十分(数学名词)
谜底:三角
谜题:再见吧,妈妈(数学名词)
谜底:分母
谜题:大同小异(数学名词)
谜底:近似值
谜题:1、2、3、4、5(成语)
谜底:屈指可数
谜题:1000×10=10000(成语)
谜底:成千上万
谜题:周而复始 (数学名词)
谜底:循环小数
谜题:考试不作弊 (数学名词)
谜底:真分数
谜题:五四三二一( 数学名词)
谜底:倒数
谜题:一元钱 (数学名词)
谜底:百分数
谜题:考试成绩(猜两个数学名词)
谜底:分数,几何
谜题:道路没弯儿(数学名词)
谜底:直经
谜题:风筝跑了(数学名词)
谜底:线段
谜题:最高峰(数学名词)
谜底:顶点
谜题:入坐(数学名词)
谜底:进位
谜题:齐头并进(数学名词)
谜底:平行
谜题:废律(数学名词)
谜底:除法
谜题:大家发表意见(数学名词)
谜底:商
数学小故事(模板19篇)篇十
瘸腿狐狸卖西瓜赔了本,没钱买吃的,饿得肚子咕咕叫,走路直打晃。老牛走过来,问:“狐狸,你这是怎么啦?”狐狸看了老牛一眼说:“饿的,两三天没正经吃东西啦!”老牛一本正经地说:“要想有饭吃,就要参加劳动!”说完,老牛干活去了。
一共有多少吗?”“保密!”野猪没好气地答了一声。
“哈哈,在我聪明的狐狸面前,不可能有任何秘密!”狐狸很有把握地说,“我出道题,你算算,我不但能说出你筐里有多少玉米棒,连你有多大岁数都能知道。”
“真的?”野猪觉得不可思议。狐狸咳嗽了两声,说:“把你筐子里的玉米棒数乘以2,加上5,把所得的数再乘上50,加上你的年龄,再减去250,把得数告诉我。”野猪趴在地上算了半天,最后说:“得1506。”狐狸立刻说:“你筐里有15个玉米棒,你今年6岁。”
野猪一摸前脑门想,对,筐里的玉米棒是15个。野猪一摸后脑勺想,今年自己正是6岁。
“神啦!”野猪从心里佩服狐狸。他问狐狸:“你怎么知道的?”“算的呀!你算的.结果是1506。最左边的两位数15,就是玉米棒数;最右边的一位数6,就是你的年龄。”
“你太伟大啦!”野猪抱着狐狸亲了一下。“伟大不伟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给我弄顿饭吃,要有酒有肉啊!”狐狸显得十分得意。
不一会儿,野猪给狐狸端上来红烧兔子肉、清蒸鸡、煮老玉米,外加两瓶好酒。狐狸猛吃猛喝,临走还拿走4个玉米棒。
野猪到处宣传,说瘸腿狐狸神机妙算。小猴灵灵告诉野猪说:“你上了狐狸的当啦!”野猪不信。
小猴说:“你看算式(2×15+5)×50+6—250=15×100+250+6—250=1500+6=1506。玉米棒数15是你自己写上去的,乘以100后变成了千位和百位上的数,而年龄6也是你自己写上去的,它变成了个位数。这样一做,把两个数分离开了,一眼就可以看清楚。”
“好个瘸腿狐狸!”野猪快速冲了出去,追上瘸腿狐狸,夺过玉米棒,用每根玉米棒在狐狸头上都狠敲了一下。这下可好,瘸腿狐狸头上添了4个大包!
数学小故事(模板19篇)篇十一
有一天,兔妈妈带着小白兔去买胡萝卜。它们一进超市,就看见了许多商品排列的整整齐齐。胡萝卜会在哪里呢?它们问超市里的导购员。导购员就说了:“我们超市里共有12排商品,每排有4列,其中第8排第3列就是胡萝卜了!”兔妈妈问小白兔:“从第1排第1列数到第8排第3列,你能带妈妈很快找到胡萝卜柜台吗?”小白兔骄傲的说:“这可难不倒我!我们可以这样找,先用乘法算出胡萝卜柜台前面的7排共有多少列,再加上第8排的3列,我们就知道胡萝卜在哪儿了。”小白兔列出了算式“7×4+3=31(列)”,所以小白兔就把妈妈带到了第31列,果然一下子就找到了胡萝卜呢。到了胡萝卜柜台,看到胡萝卜标价是3元钱一斤,兔妈妈又考小白兔了:“我们要买12斤,你算算总共要多少钱呢?”小白兔大声地说:“这也难不倒我!用胡萝卜的单价乘以我们要买的斤数,3×12=36(元),我们需要付36元钱!”兔妈妈高兴的摸了摸小白兔的头说:“数学知识真有作用,孩子你也很聪明!”
小朋友,你们也要好好学习数学噢!!!
数学小故事(模板19篇)篇十二
在很多学生甚至是一些老师眼里,数学只是一种应用工具,是一些符号,一些计算,枯燥乏味,毫无生动感人之处,这是对数学的一种片面的认识,其实数学是一种文化,它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艰辛的路程,在它的`知识不断的丰富不断的发展中,蕴含着人类发展的历史,而在我们的课堂中,往往只强调了数学的工具作用,弱化了它的文化价值,从而也忽略了数学中的教育基因。当我们都关注到“数学是一种文化”这一理念后,在很多老师的课堂上自然而然的就引入了数学史。
数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早已是人们的常识。而在一学期的数学文化学习中,更使我深深的认识到了数学的重要性和通过其所获取的感知。
通过对数学文化的学习,培养大学生的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等方面的能力,特别是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需要。在上课期间,我到图书馆借了数学文化这本书,本书共分八章,简要阐述了数学文化的学科体系,以及数学文化的哲学观、社会观、美学、创新观、方法论等方面的主要内容,并附有专章介绍几千年来的数学思想发展史。数学文化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介绍思想,介绍方法,重在开拓人们思考问题的思路,激发人们的创新意识。
“数学美”是数学文化的重要内容,数学中的美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简洁美、对称美、和谐统一美、奇异美。数学美学是构成人的精神与外部世界相融合的基本中介,美学教育的价值不仅在陶冶情操,而且引导人积极向上,献身科学,还有利于改善思维品质。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去发现数学中的美。如,简洁美在数字符号、运算符号等数学符号上,在命题的表述和论证上,在数学的逻辑体系上都有表现。在几何图形中存在着大量的对称的例子。例如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之间的关系体现出数学中的和谐统一美。而数学中的奇异美则是吸引着人们去考察、了解、研究、欣赏数学的重要原因。
在数学文化学习中,使我深深的认识到了数学的重要性和通过其所获取的感知。对于个人的发展来说,数学不仅仅是一门工具,还是具有内在价值的精神产物和文明成果,在一个人运用数学进行思维的过程中,所锻炼的不仅仅是我们的思维方法,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许多观念也会发生变化,产生新的认识,从而更大和更深刻的领悟人类的自由。我们会了解所谓的客观的审美标准是什么,并意识到数学中存在的和谐、对称之美的本质及其独特性,我们甚至会根据自然的数学文化来重新认识和领会世界,并从而为之高声赞叹。数学文化的辉煌是人类文明灿烂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历史证明了这一点,未来还会继续证明这一点。总的来说,我感觉这门课很好,我个人是非常地喜欢,也学习到了很多知识,教学模式也很适合我们当代大学生。通过讲台的自我展现,更能引发我们的上课积极性。很感谢这门课,让我有了一次难忘的经历,并且又再一次感受到了您讲课的精彩乐趣。很希望老师您能够继续这样的授课方式,使以后的同学也能体会到那份真正意义的快乐,因为那一刻舞台属于自己!
文档为doc格式。
数学小故事(模板19篇)篇十三
20xx年1月,正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数学系读书的20岁沈阳女孩郭萌,被评为“全美数学最优秀女生”。这项评选,在美国每年评选一次,每次只有三四个名额。作为最优秀学生,郭萌的名字将被镌刻在香槟分校主图书馆的墙上永久保留,这是中国学生首次在美国获得此项殊荣。
与此同时,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耶鲁大学等十几所美国著名高校都向她发出了博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哈佛大学还向她承诺,学费全免,每年还将提供3万美元的生活费。
郭萌,一个阳光、美丽的90后中国女孩,凭着她优异的学习成绩,引起了美国各界的广泛关注,成为美国青少年学习的榜样。
1xx年3月,郭萌出生于沈阳市。从小,她就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遨游在数学王国里,她感到十分快乐和幸福。她仿佛看到了天堂的模样:美丽又芬芳。
上学后,郭萌从不参加什么课外补习班,也不参加奥数学习班,一切按照自己的学习兴趣进行。她对习题肯钻研,有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一道题目,常常用不同的方法解题,学习方法灵活多变,在理解上下工夫。
郭萌的父母都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数学系。在学习上,父母从不关心她在班上考第几名,关键是要她对题目的理解。在父母眼里,一次考试不理想,并不能说明什么,孩子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思考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才是更为重要的。在这种循循善诱的指导下,郭萌十分善于动脑筋、想办法,学习十分自觉,从不要父母操心。
20xx年,郭萌获得辽宁省中学“希望之星”数学竞赛第一名;20xx年,又获得全国高中数学竞赛二等奖。这一系列优异成绩的取得,给了郭萌无穷的学习兴趣和快乐,她在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20xx年,郭萌参加了美国大学的入学考试;20xx年,她被好几所美国高校录取。她最终选择了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数学系,这里是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工作过的地方。
当她被评为“全美数学最优秀女生”,并即将跨入美丽的哈佛大学后,有记者采访她,请她谈谈学习体会。
郭萌说道:我学习的动力,就是来自于学习本身的乐趣,兴趣,它们就是我最好的'老师。我相信无论谁,无论学什么,只要有兴趣,就能学好!
数学小故事(模板19篇)篇十四
从前,有一个老汉,临死前对三个儿子说:“我不行了。咱们家只有十七棵树,我死后,老大分二分之一,老二分三分之一,老三分九分之一,并且,每个树都不能砍倒。”说完这些,老汉死了。
兄弟三人看到死去的父亲,他们伤心极了,于是,三人商量着安葬了父亲,他们并且按照父亲的叮嘱,商量着分树,按老人的遗嘱分树,怎么分也分不开,兄弟三个一筹莫展,谁也没有办法。
不过,正在他们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个聪明的小朋友从这里路过,轻轻松松,就将这个问题解决了,让我们一起看看他的解决方法吧。
小朋友和兄弟三个人说:“要想用现有的树,将其按照你们父亲的叮嘱分是分不开的,所以,我们需要借助下外人的树”,听到这里,兄弟三人还是很迷茫,于是,小朋友就给他们继续解答问题。
解答方法:
把邻居的树借来一棵加上来分,17+1=18(棵)老大:18的二分之一是9(棵)老二:18的三分之一是6(棵)老三:18的九分之一是2(棵)9+6+2正好17棵,最后把邻居家的树还给邻居。
数学小故事(模板19篇)篇十五
女数学家王贞仪(1768-1797),字德卿,江宁人,是清代学者王锡琛之女,著有《西洋筹算增删》一卷、《重订策算证讹》一卷、《象数窥余》四卷、《术算简存》五卷、《筹算易知》一卷。
从她遗留下来的著作可以看出,她是一位从事天文和筹算研究的女数学家。算筹,又被称为筹、策、筹策等,有时亦称为算子,是一种棒状的计算工具。一般是竹制或木制的一批同样长短粗细的小棒,也有用金属、玉、骨等质料制成的,不用时放在特制的算袋或算子筒里,使用时在特制的算板、毡或直接在桌上排布。应用“算筹”进行计算的方法叫做“筹算”,算筹传入日本称为“算术”。算筹在中国起源甚早,《老子》中有一句“善数者不用筹策”的记述,现在所见的最早记载是《孙子算经》,至明朝筹算渐渐为珠算所取代。
17世纪初叶,英国数学家纳皮尔发明了一种算筹计算法,明末介绍到我国,也称为“筹算”。清代著名数学家梅文鼎、戴震等人曾加以研究。戴震称其为“策算”。王贞仪也从事研究由西洋传入我国的这种筹算,并且写了三卷书向国人介绍西洋筹算。她在著作中对西洋筹算进行增补讲解,使之简易明了。王贞仪介绍的纳皮尔算筹乘除法,当时的读者认为容易了解,但与当时我国的乘除法筹算的方法相比,显得较繁杂,因此,数学家们没有使用西洋筹算,一直使用中国筹算法。今天的读者把中外筹算乘除法视为老古董,采用的是由外国传入的笔算四则运算,这种笔算于1903年才开始被使用,故我国与世界接轨使用笔算的历史只有100年。
数学小故事(模板19篇)篇十六
又到了周末,妈妈带我去钓鱼(我们是去钓假鱼)。
我们来到红石公园,钓假鱼。
钓鱼摊在红石公园的东边,钓鱼池其实就是一个充气水池,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塑料鱼、小鸭子、章鱼、海豚什么的……,鱼竿也是塑料的,鱼线下面挂着一个吸铁球,鱼的嘴里砸了一个钉子,这样,就可以引鱼上钩了。
妹妹好奇地说:“这么一大池鱼,谁能钓完呀?再说,钓了放哪儿呀?”妈妈给我们每人交了两元五角,一共是五元,我和妹妹一人拿了一个钓鱼竿,就开始钓鱼了。
可是,鱼都沉在水底,可气的是,吸铁球死活也不往下沉,怎么办呢?所以,我一只手把吸铁球摁下去,另一只手拿着钓鱼竿,就这样,我们很快就钓到了一只只海豚、章鱼、热带鱼、金鱼等。
后来,又来了两个小弟弟。
其中一个弟弟钓得非常快,但是他一只海豚都没钓着。
我给他了4只,这下,我只剩8只了。
请你们猜猜吧,我原来有几只小海豚?你们肯定猜到了吧?是12只,算式是:4+8=12(只)。
我们玩了约一个小时,就回家了。
数学小故事(模板19篇)篇十七
一家手杖店来了一个顾客,买了30元一根的手杖。他拿出一张50元的票子,要求找钱。
店里正巧没有零钱,店主到邻居处把50元的票子换成零钱,给了顾客20元的找头。
顾客刚走,邻居慌慌张张地奔来,说这张50元的票子是假的。店主不得已向邻居赔偿了50元。随后出门去追那个顾客,并把他抓住说:“你这个骗子,我赔给邻居50元,又给你找头20元,你又拿走了一根手杖,你得赔偿我100元的损失。”
这个顾客却说:“一根手杖的费用就是邻居给你换零钱时你留下的30元,因此我只拿了你70元。”
数学小故事(模板19篇)篇十八
我的语文特别好,好到什么陧度?我们高考的时候老师说是35分钟以后才能交卷,也就是说际会不会也得熬到35分钟。那么我35分钟的时候作文都弄完了,听有的题都答完了。等到35分钟,老师说现在如果哪个同学要交卷可以交卷了,我马上站起来交卷,因为我要争这个第一证明自己语文特别好。实际上分数下来也没考多少分,就是交卷交得快。
但是我的数学特别差,当时高考的时候,所有的同学都交卷走了,我还在那儿埋头研究数学,数学要是考五年多好,我一边学一边参加考试,因为打开卷子一道题都不会。
我至于笨到这个程度吗?原因非常简单。就是我上小学的时候碰到一个语文老师和一个数学老师,语文老师没事就夸我。
我写的作文其实也是有套路的,就说学校运动会,我就说枪声一响运动员像离弦的箭一样,大家都这么写,然后老师就在底下用红笔画一下,打一个感叹号写着“精彩”。然后我觉得我和鲁迅差不了多少,年龄比他小,文笔差不多。
又写了两年,老师放学后把我留下来,说明天上作文课,作文题叫“我的爸爸”,或者是“我的一天”,你先写一篇,然后明天上课我给同学当范文。我就回家什么事都不干,饭也不想吃,觉也不想睡,我在那里写这个作文,绞尽脑汁地写。
写完了第二天一上课赶紧交给老师,老师就拿着说,今天咱们作文的题目是“美好的一天”,现在我先给大家念一篇范文,这个范文是崔永元写的。然后他就声情并茂念一遍,我就不用写了,同学们就照着我的样子写。我就越来越有信心,越来越觉得确实和鲁迅差异不大,起码学起来很高兴。
数学是这样的,大概三年级的时候我们班调来一个女生,这也不怪我,因为她太漂亮,坐在我的斜对面。上课的时候我就经常看她,老师在黑板上讲什么都没听进去。
有一次我正在看她,老师就叫我名字,“崔永元,你来答一下这道题。”你说我那个时候是多纯情,没有听到,结果我们老师就拿一个粉笔头直接打在我脸上,全班同学都哄笑,我莫名其妙。老师让我站起来,“我刚才问你什么了?”
“我不知道。”
然后老师说:“你把这道题答一下。”我早就忘了,好像你上下五千年早就想到的事,就是答不出来了。就从那天开始,不要说上数学课,我只要见到数字就含糊,数学就再没有希望了。
数学小故事(模板19篇)篇十九
丘成桐博士为国际数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82年由于他在几何方面的杰出工作,获得了菲尔茨奖(被称之为数学的诺贝尔奖)。1994年,获得了瑞典皇家学员颁发的国际上的克雷福德奖(clifford)。1997年获美国国家科学奖。
丘成桐博士在科研方面做出了杰出的成就,赢得了许多荣誉。更为可贵的是,他十分关注中国基础研究的发展,并将其同自己的科研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多年来,一直运用他在国际上的影响和活动能力,协同各方面力量,为中国数学的发展作了大量的工作。
2、祖冲之。
法国巴黎的「发现宫」科学博物馆中友祖冲之的大名与他所发现的圆周率值并列。他曾经算出月球绕地球一周为时27.21223日,与现代公认的27.21222日,在那个时代能有那麼伟大的成就,实在让人佩服,难怪西方科学家把月球上许多「火山口」中的一个命名为「祖冲之」。
而即使在社会主义共产国家「老大哥」苏俄,在莫斯科国立大学礼堂廊壁上,用彩色大理石镶嵌的世界各国的科学家肖像中,也有中国的祖冲之和李时珍,祖氏有那麼杰出的表现,我们不能不对他稍有认识。
3、陶哲轩。
1975年7月15日,陶哲轩出生在澳大利亚阿得雷德,是家中的长子。现任教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数学系的华裔数学家,澳洲惟一荣获数学荣誉“菲尔茨奖”的澳籍华人数学教授,继1982年的丘成桐之后获此殊荣的第二位华人。其于1996年获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后任教于ucla,24岁时便被ucla聘为正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