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作文是对学生语言思维和写作能力的全面评价,能够展现学生的才华和潜力。通过阅读这些范文,我们可以学习到写作的技巧和方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初中冬至家乡的冬至(专业15篇)篇一
冬至,顾名思义――深冬已至。相传这是整个冬天中最冷的一天,也是一年中最短的一天。冬至,据说还是北半球全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
昼夜的长短,清晰察觉;天气的寒冷,感觉尤甚。
每当到了冬天,到了这样的节气,行于风雨中,总感觉“冰”如影随形。想逃,却无处遁迹。走到室外,我不得不将生命的锐气,青春的豪情与冲劲,在这寒凉萧瑟的冬日里,敛聚起来,积攒成团,封存体内。泰然,从容,平静得没有一丝表情。
尽管,我无法强迫自己去发自内心地喜欢冬天,只能将自己包得厚一点,盖得严实一些。但是,冬天总会过去的,只是需要时间,需要忍耐。就如每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总有太多不喜欢面对的事。你只能面对、接纳,却无法逃避。事实上,寒苦虽不受人待见,但生命,想要蜕变就必须接受如此这般的冶炼过程……!
春天的盎然,体现了生命的力量;。
夏季的炽热,展示了生命的强大;。
而秋冬的寒凉,则是对生命的历练。“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那荒寂苍凉上的香韵,之所以沁人心脾,引人发省,弥久难忘,就在乎梅花它那傲然于冰雪清朗之骨。
冬天的模样就是这样,人生的本质也是如此。何必畏惧?何必惆怅?何必感慨?雪莱说过:“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寒冷总要过去,苦难终会消失,温暖终会来到,天空总会光明!
初中冬至家乡的冬至(专业15篇)篇二
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冬至。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
湖南人过冬至,会杀鸡宰猪,把肉阴干,称为冬至肉。俗话说“吃过冬至肉,身体赛牛犊”。杭州人把冬至那天吃剩的鱼头鱼尾,放在米缸里过一夜,第二天再拿出来吃,称为“安乐菜”,常州人则吃一种隔夜的热豆腐,有句话说“若要富,冬至隔夜吃块热豆腐”。相传,在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补冬的配药多为中药的“十全”或“八珍”。“十全”包括人参、黄芪、白术、当归、茯苓、地黄、川芎、芍药、桂枝、甘草等。“八珍”则少了“十全”当中的黄芪、桂枝两味。
在我生活的建德,冬至又称为“过小年”,人们往往会买些好菜,邀上亲朋好友,吃一顿丰盛的晚餐。特别是在农村,家家户户杀猪,把猪肉腌起来,做成腊肉。
在民间,除了冬至的食品,人们还要烧馄饨、做纸钱,把这些东西拿来祭祖。
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想起了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看来,我明天得多穿些衣服了。
冬至,在我们眼中,或许只是一个在地理书上记过的日子,一个平淡的12月22日。但是在中国古代,我们的老祖先们对这一天却极为重视。
古时,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足见人们对冬至的重视。人们认为:冬至过去,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吉日,应该庆祝。许多地方在冬至这一天,都有九层糕祭祖的传统:即用糯米粉捏成许多动物的形象,放入蒸笼,蒸好后将其放在祖祠的牌位前,以示祭祀。祭祀之后,亲戚们还要一同举杯畅饮,联络感情,称为食祖。
但是,冬至的一些风俗习惯并没有被人们完整地保留下来,尤其在今天,冬至可以说是无影无踪了。而在上文中提到地九层糕也只能在史料中才能看见了。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担心。
传统节日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一直被人们高度重视:从除夕春节,到元宵清明端午节,再到七夕重阳,冬至,每个节日都有着各异的风俗习惯和文化。
而在今天,全球化的浪潮正席卷着改革中的中国,中国传承了数千年的民俗节日也受到了外国洋节的猛烈冲击,正一步步走向社会的边缘。更多的年轻人喜欢过圣诞节,情人节这样的西方节日,而春节,冬至一类的节日正在淡出年轻人的视野。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寻找冬至,寻找的不仅仅是冬至这个节日,而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只有每个人时刻铭记着句话,传承了五千年的民族血脉才不会中断。
早上六点,闹钟把我叫醒。朦胧中我闻到了早饭的味道--那么熟悉,那么亲切。我才想到,今天是冬至,该吃饺子的时候。妈妈叫我快点起,我知道,她是怕本来热腾腾的饺子变凉。
坐到桌前,原本没有睡醒的我一下子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提了起来。我的潜意识告诉我,妈妈做的一定是我最爱吃的香菇馅儿饺子。不知道小时候是哪一个冬至,妈妈从超市买回来香菇馅儿饺子,我便爱上了那饺子独有的味道和嚼起来脆脆的感觉。这味道从此就再没有变过,每一个冬至都是如此。所以,我喜欢冬至。
尽管早饭是美味的,不过我仍像平时一样去上学。只不过,由于吃了饺子,我一整天心情都会很好。
冬至这一天是全年黑夜最长的一天,因为我喜欢黑天,喜欢有路灯照得泛黄的路面,所以,我喜欢冬至。一上午的忙碌后终于放学了,一路小跑着回了家,因为是冬至,所以全家都会回去,就像过了一个小小的年,可以团圆的感觉真的很幸福。所以,我喜欢冬至。
在家,姥姥问我:“今天冷不冷啊?冬至开始可是要降温了,九天九天地数,就会一天比一天冷,你可应该多加衣服了啊!”
我连忙点头,幸福地笑弯了眼。在冬至,天气变得更冷,而人们的心却会走得更近。心与心的温暖,让整个冬季从冬至开始温馨。所以,我喜欢冬至。每一年的冬至都是如此,每一年的冬至都相同快乐。在冬至,我们收获得很多,同时,我们也收获了一份等待,等待春天的到来。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
湖南人过冬至,会杀鸡宰猪,把肉阴干,称为冬至肉。俗话说“吃过冬至肉,身体赛牛犊”。杭州人把冬至那天吃剩的鱼头鱼尾,放在米缸里过一夜,第二天再拿出来吃,称为“安乐菜”,常州人则吃一种隔夜的热豆腐,有句话说“若要富,冬至隔夜吃块热豆腐”。相传,在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补冬的配药多为中药的“十全”或“八珍”。“十全”包括人参、黄芪、白术、当归、茯苓、地黄、川芎、芍药、桂枝、甘草等。“八珍”则少了“十全”当中的黄芪、桂枝两味。
在我生活的建德,冬至又称为“过小年”,人们往往会买些好菜,邀上亲朋好友,吃一顿丰盛的晚餐。特别是在农村,家家户户杀猪,把猪肉腌起来,做成腊肉。
初中冬至家乡的冬至(专业15篇)篇三
梅花满树,又是一年冬至。早晨醒来,第一个念头就是今天冬至,脑海中响起了一首曲子,莫扎特的《魔笛》,同时响起的还有一个中年男子的声音:20xx年11月7日22点20分,这个平静小镇中一个普通的家庭里,一个普通的中年男人沉浸在莫扎特临终前最后一部也是最为辉煌的一部歌剧《魔笛》的吟唱声中。这样的一句台词来自于电视剧《冬至》。
冬至,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对于节气时令的变化,我们总是很敏感的。时令变了,皮肤感触到的温度变了,眼中看到的风景也变了,从枝桠新抽一直看到黄叶满地。徒然草中写道:“我在世上已经了无牵挂,只对于时序节令的推移,还不能忘怀。”不能忘怀的,是看到眼中,记在心里的自然的美丽吧。
明刘基有首诗:“日薄云阴雪在山,夜寒溪静客舟还。乾坤簸荡逾三载,风俗乖张似百蛮。废井衰芜霜后白,空村乔木晓余殷。独怜节序逢冬至,不得安息学闭关。”诗中闭关的意思就是“闭门谢客,断绝往来,不为尘世所扰。”如此说来,不知闭关者是否可以算是遁世者。时序节令的推移可以使他们感到时间无声无息的流逝。又是一年芳草绿。
今天讲到了一首皇甫松的《采莲子》:“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游。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可以想见到的江南风光,可以想到的大胆热情却又娇羞可爱的江南姑娘。这首诗使我想起了《天龙八部》一书《向来痴》一章中后半部分阿碧的出场:
“便在此时,只听得(矣欠)乃声响,湖面绿波上飘来一叶小舟,一个绿杉少女手执双桨,缓缓划水而来,口中唱着小曲,听那曲子是:“菡萏香连十顷陂,小姑贪戏采莲迟。晚来弄水船头滩,笑脱红裙裹鸭儿。”歌声娇柔无邪,欢悦动心。”水面上全是菱叶和红菱,清波之中,红菱绿叶,鲜艳非凡。见过荷塘,但是这样的景象我是无论如何也看不到的,只能想象了。
在冬至日我怀着对家乡的浓浓的思念,心里暖暖的!
初中冬至家乡的冬至(专业15篇)篇四
老家的冬至和其他地方的不同。我的老家,位落在南方的一个温情小镇中——汕头,冬至在每一个潮汕人的血液中,是一份不可少的情怀。冬至是一年之中昼最短,夜最长的一天,而这样的一天,却依然不能抵挡人们对它的喜爱和敬重。
每逢冬至,爸爸妈妈便会带我去祠堂祭拜先祖。一路上,大人小孩手里都提着祭品,老人的肩上则少不了担子。乡亲之间其乐融融,互相聊着家常,讨论着一年来的收获与趣事。到了祠堂,人们便把食物放在供桌上,点上几柱香,嘴里念叨着对先祖的感谢以及来年的祝福。到了晚上,妈妈则会煮一种冬至特有的美食——冬至丸!冬至丸外表呈淡红色,表面富有光泽,吃起来软绵弹口。到了冬至这一天,冬至丸是每个潮汕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物,抓一把丸子撒入滚烫的热水中,等待三五分钟,放入切片的姜薯,再放入糖。这样一碗清淡而又不失美味的冬至丸就做好了。拿起勺子舀上一勺放入嘴中,刚开始甜而不腻,到后面则是鲜甜可口。脆爽的姜薯配上软嫩的丸子,让口腔经历着不一般的感受。让人看着这碗热腾腾冬至丸,垂涎三尺,忍不住来一口。
寒风刺骨,我的心却被节日的欢庆与人们之间的其乐融融温暖着。节日的美,需要我们慢慢品味,更需要我们一代代传承。
初中冬至家乡的冬至(专业15篇)篇五
“北风卷地白草斩,胡天八月即飞雪。”你们猜这描写的是什么节日的诗句?没错,这就是冬至。
在这一天里大家会包饺子,吃饺子原来是北方的习俗,后来慢慢传到南方,我们家乡慈溪才有了冬至吃饺子的习俗。
冬至的傍晚,晚风轻轻地抚摸着我的脸颊,空气中飘来了饺子的香味,仿佛微风也在给大家送祝福。
不一会儿锅中就飘出饺子的香味。一缕缕白色的水气伴随着饺子浮了上来,我想,这时的饺子皮应该是很劲道了,里面的肉馅应该是有一点点软的了。当妈妈将这些群小娃娃们捞出时,一个个晶莹剔透,看着就让人口水直流。将饺子盛到盘子里后,可以根据个人喜好调制酱料,在小碟子里放一勺酱油两勺醋再来一小滴麻油,把饺子沾一点酱料,饺子的汁水在口中爆开,再加上醋的酸爽,让人回味无穷。
这就是慈溪冬至吃饺子的习俗。饺子中包的不仅仅是肉,还有对亲人的爱。
初中冬至家乡的冬至(专业15篇)篇六
冬至,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同时也是潮汕地区民间一个大节日,有“小过年”之俗称。
潮汕各市县冬至之习俗基本相同,都有祭祖先、吃甜丸、上坟扫墓等习俗。
祭拜祖先:潮汕民间,在这一天备足猪肉、鸡、鱼等三牲和果品,上祠堂祭拜祖先,然后家人围桌共餐,一般都在中午前祭拜完毕,午餐家人团聚。但沿海地区如饶平之海山一带,则在清晨便祭祖,赶在渔民出海捕鱼之前,意为请神明和祖先保佑渔民出海捕鱼平安。
吃甜丸:此习俗几乎普及整个潮汕地区,但这个习俗还包含着一个有趣的陋俗:人们在这一天把甜丸祭拜祖先之后,拿出一些贴在自家的门顶、屋梁、米缸等处。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相传有两个原因:一是甜丸既甜又圆,是表示好意义,它预示明年又获丰收,家人又能团聚。这一天家人如能不慎碰上它,更是好兆头,这有如少数民族的“泼水节”一样。如果这一天碰巧有外人上门拜访,让外人碰上它,这些外人也会交上好运。所以,这一天人们不希望有外人上门拜访。一是专放给老鼠吃的。相传五谷的种子,是老鼠从很远很远的地方咬来给农民种的,农民为报答老鼠的功劳,约定每年收割时,应留一小部分不收割,以便老鼠吃。后来,因为有一个贪心的人,把田里的五谷全收割了,老鼠一气之下便向观音娘娘投诉,观音娘娘听后也觉得可怜,便赐给它一副坚硬的牙齿,叫它以后搬进人家屋内居住,以便寻食,自此,老鼠便到处为害了。成为如今“四害之一”。然而,这个“到处贴甜丸”的陋俗毕竟行不久,它不仅不卫生,而且有损美观和十分浪费,也就自然消亡了。而这个“吃甜九”的习俗则一直流传至今。
上坟扫墓:这是冬至另一项活动。按潮汕习俗,每年上坟扫墓一般在清明和冬至,谓之“过春纸”和“过冬纸”。一般情况,人死后前三年都应行“过春纸”俗例,三年后才可以行“过冬纸”。但人们大多喜欢行“过冬纸”,原因是清明时节,经常下雨,道路难走;冬至时则气候好,便于上山野餐。
潮汕还有“吃了冬节圆多一岁”的俗谚。据王琳乾先生的《汕头旧俗谈》载:“人们对此有二种解释:一说冬至是小过年,过了小年也就应多加一岁了;一说此俗谚是出自犯人。古时每年秋天,都是杀人的季节,凡犯死罪的犯人一般都在秋季被处决,如果到冬至尚未处决,则循例可延至明年再处决,所以说‘又多一岁”’。
潮汕习俗,是潮汕文化的'一个内容。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对于好的习俗便继承下来,对于不好的陋俗就丢弃了。冬至这个“上坟扫墓”是纪念先人艰苦创业和“吃甜丸”是预示来年又获丰收的习俗,自然就沿袭下来。
初中冬至家乡的冬至(专业15篇)篇七
哦,春天!
当嫩绿的新叶爬上了枝头,当清晨的第一道曙光刺破苍穹的那一刻,我知道你信守我们之间的诺约回来了。我流着泪在远方向你招手,春天,我,我在这!
你说你想要去远方,你说你不想被束缚住,所以,我放手让你去追逐自己的理想。在临行前的一天,我哽咽地笑着问你:”你会回来吗?”你毫不犹豫地点了点头,允诺在明年的这个时候,会再回来。清风伴着你的脚步带你远去。我的心刺痛了,”春天,你一定要回来啊!”我在心中呼唤。
在你走后的日子里,我的心情得变化无常。起初,我很躁动,对每个人都是怒视而目;渐渐地,我开始哀伤,心情跌落谷地;最后我再也忍受不了寂寞的吞噬。我无助颓唐,我再也没有理由说服自己了,你离开的时间有多长,你知道吗?我郁郁寡欢,黯然神伤。
在冬至后小雪飘零的傍晚,我收到你的来信。你说你很快乐,因为你每至一处,那里的生命都再次复苏,它们都很感谢你的到来,每个人也都是如此。能够帮助别人是幸福和快乐的。
我羞赧地涨红了脸,我不该那么自私的想把你留在身边,因为你是大家的,还有更多的人需要你的”经过”。
在这样宁静的夜晚,我倚靠在你的胸脯上,一起数星星,看月亮。你向我绘声绘色地描述你的经历:有一次,你一直走了三天三夜,没有水喝,没有食物,你说那里竟是一片沙漠,那里的人们都过着没有春天的日子。你看了后,很是心痛,说打算明年再到那里去,因为你在”山穷水尽”的时候,看到有许多人正在种植生命的植物,它们都需要你的再次经过。我认可地点了点头。
人不能自私的为个人而牵强住新生代的事物的萌发,我们应相信,我们的慷慨会是更多人的幸福。
哦,春天!记得要经过荒芜,穿越沙丘,迈过荒山野岭,留下你的脚步。
初中冬至家乡的冬至(专业15篇)篇八
今天来作文班我带的东西与往常迥然不同,平时我只带一支笔,今天我还带了吃饺子用的碗、盘子、勺子,教室里处处洋溢着快乐。
开始包饺子了,橙子老师给我们每组发了一些饺子皮和馅儿,先让我们每人包一个饺子。我挖了一小勺馅儿放到皮儿里,把它的一半和另一半对折,在边上捏了花边。饺子终于做好了,可是我捏的饺子太难看了,就像一个蓬着头发的糟老头,看起来没有一点力气。我把饺子放到盘子里,用失望的眼神看着它,唉,它怎么长得这么丑!后来,老师给我们讲了饺子的正确包法。我按老师讲的,先把手指弯成一个坑,把饺子皮放上去,再挖一小勺馅儿放到坑里,然后把它压实,把它的一半对折,然后在边上捏上几个花边,饺子看起来个头大了,可花边还是不好看。哎!我顿时失去了往日的信心,再包几个也都不过如此。
正在我失望之时,老师竟然让我们自由发挥,包出自己的.创意饺子,老师的这句话让我兴奋起来,我的想象力可不比别人差。我做了“包子”、“丸子”,还做了一个又扁又大的饺子……饺子在我们手里成了会吃的工艺品。
我们在教室里等待了片刻,哇!我垂涎已久的饺子终于煮成了。老师给我们每个人盛了饺子,整个教室充满了饺子的香味。
我们快活地吃着饺子,听老师讲了冬至吃饺子的来历:东汉时,医圣张仲景看到老百姓耳朵都冻伤了,于是就在冬至这天,煮了一锅饺子让百姓吃,老百姓们吃过饺子以后,冻伤的耳朵就好了……原来,冬至吃饺子是为了纪念张仲景啊!
今天可真开心,我们过了一个有意义的、难忘的冬至!
初中冬至家乡的冬至(专业15篇)篇九
每每至此,巷子里总有一户人家的院门微启,从中探出一个小脑袋,叫住炒米人——只见那炒米的人肤色黝黑,头发如麦茬般竖立,着一身蓬鼓鼓的棉衣,活像是从旧年画里走出来的。
炒米这行当,一般人可是做不来的,不但辛苦,还需要有一定的技巧。炒上一次要大半天的功夫。这中间,手还要一直把着锅铲。炒一次下来,别说是手了,就连腿也会酸麻起来。
我赶紧一路小跑,告诉祖母“炒米的来了”。祖母听言,便弯腰,从柜子里取出一个钵子,里面盛的是从秋收时就特意留下来的米。
取来早就准备好的米,神奇有趣的炒米情景便展现在我眼。只见炒米人先将火烧得旺了,再伸手到锅里试探,离锅面约五寸的地方猛地停住。几个眨眼,温度貌似够了。只见他轻哼一声,手腕倏地一转,将碗中的米尽数倒入锅中。锅底的火焰忽明忽暗,似一条火蛇,吐着信子,一寸一缕贪婪地舔着锅底。那人扬起锅铲,探入锅底,又迅速贴着锅缘轻轻一翻。与此同时左手握着锅柄,猛的一抖,瞬时,米在锅的上空划过一道美丽的弧线,又齐刷刷地落进锅中。此情此景,引得身处一旁呆呆观望的我忍不住吞起了口水。就这样一起一落,也不知道这个动作重复了多少次,生硬的米竟渐渐膨胀开来,晕了淡淡的金黄,变成米白色。我知道炒米快出锅了!这时炒米的人总会细心的询问上一句“熬糖做米块吗?”嘴里在问着,手里的动作可是依然不停歇。
“好呀!好呀!要甜一点的!”不等祖母回答,我就抢着说了。那人掉过头来,看着我,笑了。他将米倒进钵子,留下一小半放入碗中。开始制作炒米糖了!炒米人先是把甜菜萝卜切成块,放在锅里用火慢慢熬,待熬成褐红色的糖浆。再把糖浆跟炒米均匀搅拌在一块儿,趁着松软的时候,平铺开来,晾凉了,结成硬块儿。用菜刀切成一块一块的长方形。
我站在案前,咔咔地嚼,于是,米的清香,糖的甜润,沉醉了整个童年。
炒米,成了我童年的记忆,成了我童年最深刻的关于春节的文化符号!
初中冬至家乡的冬至(专业15篇)篇十
一个人的时光,匆匆又呆滞。一个人在静静地享受着那份宁静的时候,慵懒的忘记了思维,时间在分分秒秒的无声溜走,没有喧闹、没有嘈杂,仿佛置身在世外,甚至连今天是冬至节都忘记了。要不是中午朋友打来电话问候,提起今天是冬至,还真的就这样无声无息的让几年这个节日在我的生活中悄悄溜掉了。
说起冬至,每年我与家人都要认真过这个节日的,因为冬至这个节日本身就很受国人的重视,特别是北方人,更是把冬至这个节日当做过年一样对待的。我是很重视习俗的一个人,对这个节日自然是不例外的。可今年自己一个人在家,浑浑噩噩地生活,竟然忘记了许多东西。
每年的冬至节,家里都要包饺子,还记得去年冬至这天孩子们都来家了,为了想吃几样陷的饺子,我跑遍了几个饺子馆,可由于我去的晚了些,都已经订出去了,结果没办法,最后只在一家驴肉馆买了点驴肉馅儿饺子,孩子们吃的很是开心。今年没有了这样的热闹,家里冷清多了,好像过节也没有了兴趣。直到朋友打来电话,一声问候,心里温暖了许多,中午一个人不能包饺子了,朋友约我晚上一起出去跟大家在一起共同包饺子过节,这份友情自然在我的心里生起了许多温暖,驱散了冷清和严寒。
关于冬至习俗的传说有很多,而我特别喜欢冬至吃饺子这个传说故事。在我们北方,每年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有谚语:“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相传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张仲景是南阳稂东人,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这样一个故事,传递的就是一个“情”字,医圣对家乡父老的情,对父老的爱。虽然冬至天已数九,正是最寒冷的季节,但天无情,人有情。从那时起,人们对医圣的纪念,将冬至节奉为与春节一样的重视程度,无不也透着人们对那些爱民如子的圣人贤达的拥戴和怀念之情。虽然说严冬,却有一种暖暖的暖流在人间流动。
冬至也是昼短夜长达到极点的时候,记得小的时候,每到这个季节,对于我们来说也是最难熬的时候,小孩子都不喜欢长夜,都喜欢在白昼里嬉闹。那时,每到夜晚来临,父母便让我们早早地上炕睡觉,可那时是根本睡不着的,躺在被窝里翻来覆去地闹。父母让我们早早上炕睡觉,即是为了我们不要到黑夜的外面去,怕冻伤;又是为了节省灯油,那时家里还没有电灯。我们躺在被窝里睡不着,就听妈妈给我们讲故事,妈妈没有文化,讲的故事自然就是那些在民间流传的什么鬼神之类的了,有的时候还哼着小曲儿,我们就是这样在母爱的呵护下,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漫长的冬夜。
那时,家境都很贫寒,但是到了冬至这天,母亲还是要想方设法给我们包点饺子吃,那时的饺子面是白面和玉米面两掺的,馅儿是青菜里面只有些许的咸肉,虽然比不了如今的饺子,但是我们吃起来还是很开心的,也是一年中难得的一顿“美食”了。就是这些材料,还都是母亲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点积攒下来的。从我们小的时候,母亲就对我们格外的疼爱,让我们跟所有的孩子一样都能快乐开心地度过幸福的童年。
初中冬至家乡的冬至(专业15篇)篇十一
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冬至。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
湖南人过冬至,会杀鸡宰猪,把肉阴干,称为冬至肉。俗话说“吃过冬至肉,身体赛牛犊”。杭州人把冬至那天吃剩的鱼头鱼尾,放在米缸里过一夜,第二天再拿出来吃,称为“安乐菜”,常州人则吃一种隔夜的热豆腐,有句话说“若要富,冬至隔夜吃块热豆腐”。相传,在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补冬的配药多为中药的“十全”或“八珍”。“十全”包括人参、黄芪、白术、当归、茯苓、地黄、川芎、芍药、桂枝、甘草等。“八珍”则少了“十全”当中的黄芪、桂枝两味。
在我生活的建德,冬至又称为“过小年”,人们往往会买些好菜,邀上亲朋好友,吃一顿丰盛的晚餐。特别是在农村,家家户户杀猪,把猪肉腌起来,做成腊肉。
在民间,除了冬至的食品,人们还要烧馄饨、做纸钱,把这些东西拿来祭祖。
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想起了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看来,我明天得多穿些衣服了。
初中冬至家乡的冬至(专业15篇)篇十二
冬至,一年当中最冷的一天。
我的思绪,停落眼前的这条处处弥漫着淡淡温馨气息的街上,在这里信步,恍若又回到了恬静的心灵家园。暂且把自己弄丢一回吧。
思思在耳旁开心地说,她今年的圣诞礼物是一个超大的猪宝宝。我轻笑着点点头,心里莫名地落寞。
你,什么时候也送一个给我呢?
疲惫地回到家,白亮的灯光下,传来敲击键盘的声音。映入眼,又是你机械的背影。背影,背影……你总是刻意留给我背影。你真的那么忙?你最爱的那条深蓝斗鱼死了,你知道吗?冬至,我好想对你说:“过两天,就是圣诞节了。”
我退缩了。轻轻走出家门,蜷缩在我的秘密花园里。
蔓延开来的嫩绿,再一次温暖我的心。冬日正午的阳光还未褪去温度,撒下一小片鹅黄,沉默的树微斜,颤抖的声音沙沙作响。一切都那么安静,还有飞鸟的影子,从我面前掠过。
脸上早湿润了,如小猫舌头凉凉地轻舔着脸颊。
至今我仍忘不了那次记忆,我躺在你怀里,聆听你稳重有力的心跳,看着你一脸宠溺。
你给我买了很多玩具,塞满了我小小的房间。我笑了,你也笑了。许久,你告诉我,你又要出差了,又一次远行。
唯一一次装满眼底的玩具,换来的却是沉重的告别。
爸,第十三个圣诞节,你还是决定在办公室里过吗?
圣诞节未央。等待。
时间,逐渐向午夜靠近,窗外的天空中,早有奇异的烟火绽开。又是一个人的圣诞。
我失望地钻进被窝,把自己狠狠地埋在被子里。在床头轻轻放了只袜子,依旧在梦里痴想着会有圣诞老人亲吻我的额头,在我的袜子里埋下惊喜。
黎明。与往年一样,先闭着眼说了声:“阿门。”我嘟囔着起床,手中的袜子摇摇晃晃。一道柔和的银光滑入掌心。
一只粉、白相间的平底鞋挂饰,普通得不能再普通。挂饰的便签上有你熟悉的字迹:宝贝,圣诞快乐!
我再一次哭了,虽然你仍在办公室里度过了我成为少女的第一个圣诞节。
别人说,女儿是老爸上辈子的情人。是的,我是真的爱你。我愿在离你心最近的地方,悄悄祝福你,保佑你。
初中冬至家乡的冬至(专业15篇)篇十三
对于24节气,我印象最深的只有4个,很巧,正好是每个季节一个:清明、立夏、立秋和冬至。清明一般大家都能记住,因为清明上坟是个传统习俗。我记住立夏和立秋,现在想起真的好笑,还是跟嘴谗有关系,哈哈。小时候,每到立夏,我们那都要称体重、吃乌米饭;到立秋那天,妈妈会买很多西瓜放家里,她说过了立秋,西瓜就少了,并且说立秋是要吃西瓜的。当然,现在是一年四季都能吃到西瓜。对于冬至的印象是因为妈妈说:冬至的那天晚上是最长的,小时候还很奇怪,为什么偏偏就冬至的夜是最长的,同时也很兴奋,夜长可以多睡,呵呵。
今天下班,头有点痛。回到家,女儿在咳嗽,妈妈说女儿白天不咳嗽,一到傍晚就厉害了,我心里有了点小想法。我是个敏感的人,身为80后,我的心里年龄其实要大很多,而且我有些迷信,但我觉得应该把迷信两个字用个好听的说法去代替,呵呵。我到厨房,用一个碗装了半碗水,拿了三根筷子,把筷子放碗里,嘴巴里小声的嘀咕,筷子站起来了。在老家,有些年纪大的经常会用这个方法来消除某个人莫名的小病的,我很小就学会了这招。筷子站起来,我解释为冬至到了,爸爸想我们了,看女儿现在这么可爱,就摸了她的头,而我们阴阳两界,他摸女儿的头表示他对女儿的`疼爱,而在我们阳界,小孩子是要生病的。我就自己唠叨,希望女儿快点好起来。
吃完晚饭,我上了会网,但感觉头越来越痛了,又去用筷子搞了下,还是爸爸。明明前天晚上,我已经烧了很多纸钱了呀,因为冬至是有给已故的亲人烧纸钱的说法的。我就猜想难到爸爸还不够用,于是,又跟妹妹两人开始折了一袋子元宝,下楼烧给爸爸了。
我说不清是什么原因,或许是真有那么回事,有阴阳两界,有我所想象的爸爸来看我们,来问我要钱花,让我头痛是暗示我;或许从头到尾是我自己给自己的心里暗示,完全是心理作用。反正,后来,我头不痛了,一直到现在,没有痛。
不管怎样,我还是喜欢把这件事情想象成第一种情况,以前也有类似的情况,我大多数也是这样想象的。我相信,离我们而去的亲人、朋友其实一直在我们身边关注并关心着我们!保佑着我们!
初中冬至家乡的冬至(专业15篇)篇十四
今天是冬至。
今年的冬至注定是个暖冬!
晚秋早已停止了脚步,残叶仍然在北风中起舞,似乎在用那丝丝入微的残红,为这个冬天添挂一丝暖意。雪花更是片片纷纷,偶尔飘飞道也是絮絮暖暖,朵朵入情。就连愈来愈重的雾霾,也会在它丑陋的嘴脸后面,阻挡着冷空气的流动,把一份暖意留住。
今年的冬至,大街屋顶上少了片片银白,少有的几天晴空道也是蓝的像湖,白的像雪,五颜六色的红尘舞动着人间难得的温情。
寒风刺骨,对今年来说,已经不是东北的特点了。时髦的裘皮出现在大街上会引来异样的目光,似乎她是来自西伯利亚的北极熊。以往在严冬时节的代表装束棉帽围脖今年却很少见,取而代之的是遍地的阻挡雾霾的防尘口罩。头帘和眉梢的冰霜不见了,晃动的人群中投出的竟然是面对雾霾的惶恐的眼神。是呀,人们对严冬,早已有了心理准备,可对愈来愈重的雾霾却心有余悸,恐惧不安。不过尽管如此,冬至降至,此时此刻的丝丝暖意,也还是留给人们一点点安慰。毕竟,人是需要温暖的。
数九寒冬,尽是冬天要到了极致。冷暖对抗,似乎要用冷凝固无情的冰霜,用暖融化冰冷的无情。
进至冬天原本顺理成章,可这冬却也来得异样。晚秋的尾巴上,竟然有虫草依然,在用生命绝唱;入冬的河流,竟也没有冰冻,岸边会有暖动的心房;雪花飘飞的漫天,依然有花儿绽放;蔓藤缠绕着牵手,会有生死相依的信念和梦想。
自然的本色里,冬变成了暖,有驳于常理,但也有理可言。人本自然,与虫草无样。冬冷人冷,冬暖人也然。何况人暖源于自然,但也超越自然。冬再冷,也冻不过人心暖,心暖化冰;雪再寒,也抵不住心自燃,心火融雪。人一旦有了一颗火热的心,冷就会和暖一样驻进心间。
今年是冬至注定是个暖冬!
也许正是人与人的心,同驻进了暖。那暖也许是一份真情,也许是一份爱恋,也许是一份相依,也许是一份期盼,也许是一份宽容,也许是一份洁简,也许是一份等待,也许是一份遇见,也许是一份理解,也许是一份祝愿。
正是这暖,让这个冬天,不在有冰冷,不在有风寒 ,不在有孤独,不在有阴暗。正是这暖,让这个冬天,温情楚楚,那暖融进心里正孕育着明媚的春天!
初中冬至家乡的冬至(专业15篇)篇十五
中国的传统节气共有二十四个,春分、清明、谷雨、白露……每个名字都充满诗情画意,如果仔细研究,你会发现所有节气均分于春夏秋冬四季,节气间互相对应,互为平衡,不光具有指引天气的作用,更多的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文明的智慧精华。
在我看来,二十四个节气中,“冬至”这个节气最为特别,它将中国人对于气候、文化、民俗的理解融为一体,所蕴含的意义很是丰富。
天文学上的冬至大概在每年公历的12月21—23日。这一天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因此冬至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冬至”,冬为冬天,至为极致,也就是冬季在这一天到达了极致,可见我们的祖先在天文学上造诣,在设定节气时所体现的智慧。
相较于冬至的天文学解释,冬至在文化层面上的意义更大。古时对于冬至的解读最经典的莫过于陈志岁《载敬堂集》中提到的“夏尽秋分日,春生冬至时”,可以说,冬至这一节气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阴阳、祸福理论的最集中体现,最严寒的天气却是温暖春天的开始,我们的祖先以对自然万物的认知,告诉我们一切否极泰来,苦难中亦不放弃希望。
冬至在传统民俗中也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冬至又称“亚岁”,是古代中国冬季的大节日,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古时候,漂泊在外的人到了这一天都要回家过节,所谓“年终有所归宿”,现在很多地方依然在冬至这一天保留了祭祖的风俗,也有祭祀天神、土地神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家和万事兴。
说起冬至祭祖,我们家可隆重了。奶奶会早早备置蜡烛香台,从上午就开始忙乎,鸡、肉、鱼……厨房里锅碗瓢盆热火朝天。到了祭祖的时候,我们把桌子抬到门口,点上蜡烛和三柱香,摆上热气腾腾的菜,斟满酒放好筷,打开家门等先祖来用。小时候的我总是调皮地想凑上前去看看,奶奶便会紧张地把我拉开,别说不能碰酒菜饭碗,就是桌子和椅子也不能碰到。奶奶会第一个虔诚地叩拜,嘴里轻轻念叨,祈祷先祖保佑,让我们一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学业进步、平安喜乐……然后招呼我们大家一一拜过,整个过程不可嬉笑随意,不可草草了事。直到奶奶宣布祭祖仪式结束,我们才敢舒展开小心翼翼的手脚,欢快地大吃一顿。
过冬至,幸福至。这一天南方很多地区吃年糕或汤团,北方必吃饺子。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食物的种类在变,味道在变,不变的是食物中蕴含的美好祝福。岁岁年年,年年岁岁,我们的时代在变,我们的生活在变,唯有对于幸福的向往和祝愿始终,严寒迎春始,让我们一起迎接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