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要考虑学科的理论体系,又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在下面的教学计划范文中,你可以看到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灵活的教学资源的应用,为教学活动增添了活力。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学设计圆的面积(精选14篇)篇一
本课从一个喷水头转动可以浇灌多大面积的农田的实例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圆的面积知识。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圆的周长等有关概念、公式,在这个基础上,学好本节课,掌握圆的面积公式和有关计算,可为学生今后学习和圆有关的图形的面积奠定基础。特别是在圆的面积的推导过程中,可对学生进行极限思想的渗透。
2、教学目标。
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数学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培养学习能力为重点,同时要强化应用意识,所以本节课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圆的面积的含义,经历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面积计算公式。
﹙2﹚能正确运用公式计算圆的面积,并能运用圆面积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估一估”和探究圆面积公式的过程中,体会“化曲为直”的极限思想。
3、重点与难点。
重点:能正确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计算圆的面积,并能运用圆面积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的问题。
难点:“化曲为直”的极限思想的理解。
1、教法分析。
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现在的知识水平,采用启发式、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课堂上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与学生“同甘共苦”,一起思考问题,一同体验成功的喜悦,创造一个轻松、高效的学习氛围。
2、学法指导。
通过实例引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在借助长方形面积公式来推导圆的面积公式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归纳、联想、转化等学习方法,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教学手段。
为了更好地展示数学的魅力,我结合多媒体辅助手段,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增加学习的形象感与趣味性,并且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和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1、创设问题情景,引入课题。
出示课件让学生观察并说说从图中能发现什么数学信息,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圆面积的含义,体会到研究圆面积的必要性。
2、探究思考,解决问题:估计圆的面积有多大。
通过探究和思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面积度量的含义,感受“化曲为直”的思想,同时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
3、旧知引入,探索新知。
从已学过的知识入手让学生思考:平行四边形面积可以转化成长方形面积,那么圆的面积计算是否也可以转化成长方形面积来解决呢?引导学生利用准备好的圆片转化成为长方形,通过实际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化曲为直”的思想。然后进行动画展示,让学生闭起眼睛想一想是不是分得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形。启发学生思考:既然圆的面积无限接近于长方形,那么我们如何根据长方形的面积来推导圆的面积公式?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有什么关系呢?接下来再次播放动画,师生共同总结圆的面积公式。在这个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演示动画,可以揭示出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的科学美,激发学生探求知识奥秘的欲望,消除学生学习时产生的疲劳感,提高学习效率。
4、实际应用。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公式进行计算,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这样既注重对基本技能的训练,又关注学生的思考;既引导学生运用探索结果解决问题,又引发学生对探索过程的关注。
5、归纳小结。
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完整而深刻的认识,利用提问形式,从几方面进行小结,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板书设计上,力求简洁扼要,突出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
纵观整节课的教学,学生一直处于探索之中,从提出问题合理猜想到主动探索、推导结论,都在“圆的面积与长方形面积有什么关系”这一主线的引领下前后融为一体,又互为验证。整个过程不仅是一个知识再创造的过程,更是一个科学发现的过程。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学设计圆的面积(精选14篇)篇二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69~70页例3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与圆相关的组合图形的特征,掌握计算此类图形面积的方法,并能准确计算。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例题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通过体验图形和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提升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并能准确计算。
教学难点:对组合图形进行分析。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引入。
1.师:古时候,由于人们的活动范围狭小,往往凭自己的直觉认识世界,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以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并且把天空看作是倒扣着的一口巨大的锅。我国古代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结合课件出示)虽然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体现在建筑设计上。
2.课件展示:鸟巢和水立方等建筑,精美的雕窗。
【设计意图】由传统文化对建筑设计产生的影响导入课堂,自然地引出例题的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热情。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1.实践操作(课件出示教材例3中的雕窗插图)。
师:谁能说说这两种设计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预设1:左边的雕窗外面是方的里面是圆的;右边的雕窗外面是圆的里面是方的。
师:我们可以将上述特征分别概括地称为外方内圆、外圆内方。
预设2:都是由圆和正方形这两个图形组成的。
师:也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图形?(组合图形)你能用学具组合出这两个图形吗?
学生操作,作品展示。
【设计意图】动手操作的过程是从实物中抽象出图形的过程,使学生充分体会图形的组合与位置关系,理解组合图形面积的产生。与此同时,激活了原有的关于组合图形的认识,找到了新知的生长点。
2.解决问题。
(1)阅读与理解。
师:怎样计算正方形和圆之间部分的面积?需要什么条件?先想一想,再同桌交流。
预设1:正方形的面积减去圆的面积;圆的面积减去正方形的面积。
预设2:需要知道正方形的边长和圆的半径。
师:只告诉你这两个圆的半径都是1米,你能计算出这两部分的面积吗?
学生思考,尝试练习。
(2)分析与解答。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计算左图中正方形和圆之间部分的面积的?
预设:正方形的面积是2×2=4(m2),减去圆的面积(3.14m2),等于0.86m2。
师:你是怎么知道正方形的边长的?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展示:正方形的边长=圆的直径。
师:在右图中你能得出正方形的边长吗?(不能)该如何计算正方形的面积呢?
预设1:可以把右图中的正方形看成两个三角形。
追问: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别是多少?相当于什么?(底是2m,高是1m,相当于圆的直径和半径。)。
结合学生回答课件展示。
预设2:也可以看成四个三角形。
师:这样一来,每个三角形的底和高各是多少呢?相当于什么?(底和高都是1m,相当于圆的半径。)。
师:那么,圆与正方形之间部分的面积可以怎样计算?(学生练习,分析订正。)。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观察思考、分析推理等学习活动,得出公共边以及图形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自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达成问题的解决。教学过程中,注重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教师只用几个简单的设问,引出的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展示。
三、回顾反思,理解算法。
师:如果两个圆的半径都是,结果又是怎样的?结合左图我们一起来算一算。
左图:。
师:像这样,你能计算出右图中正方形和圆之间部分的面积吗?
学生练习,反馈讲评。
右图:。
师:我们可以把题目中的条件=1m代入上述的两个结果算一算,有什么发现?
预设:和之前计算的结果完全一致。
【设计意图】“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解决具体问题的基础上发现一般的数学规律是本堂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层层深入的学习过程中,始终坚持为学生创设探索的情境,利用知识内在的魅力吸引学生主动投入到知识的发展过程中。
四、课堂练习,强化认识。
1.基础练习。
师:求不能喷灌到的草坪面积,就是求什么?
师:可以用怎样的方法验证结果是否正确?
2.拓展练习。
在每个正方形中分别作一个最大的圆,并完成下表。
采用四人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小组汇报展示。
师:你发现了什么?如果正方形的边长为,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
正方形面积为,圆的面积为,面积之比为。
师:如果是在圆内作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又会有怎样的关系呢?这个问题就作为今天的课外作业。
【设计意图】基础练习的设计在于运用新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强调对结果进行验证的意识。拓展练习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解答,进一步揭示了圆与正方形的面积之间的关系,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发展数学思维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谁来说一说。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学设计圆的面积(精选14篇)篇三
1、通过观察、操作、分析和讨论,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2、能够利用公式进行简单的面积计算。
3、渗透转化思想,初步了解极限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源面积计算公式的退到。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操作、分析和讨论,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一、情景导入。
1、师:看一看图中这幅画,工人叔叔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所有的草坪铺满将是一个什么形状?
那么求这个圆形草坪的占地面积就是求什么了?
引导学生说出求这个圆形草坪的占地面积就是求圆的面积。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圆的面积。
师:看着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你有什么想法?想从这节课中学到什么?
二、导入新课。
1、师生总结板书?圆的面积与什么有关?
圆的面积有没有计算公式。
板书:圆的面积与半径r有关。
师:总的来说,先把他们剪切,再拼接,最后转化成熟悉的图形。
板书:拼切——转化——化未知为已知。
师:那么你们可以把这种转化的思想运用于求圆的面积上吗?
生:可以(不可以)。
师:那你想怎么切,怎么拼,把圆转化成什么图形,自己动手做一做。有想法的请举手告诉老师。
师:由于操作的局限性,我把大家拼接的效果用电脑展示出来。
首先,首先先把圆等分成8份,再拼接在一起,它大致像一个什么图形。
(平行四边形)。
师:总结如果分的份数越多,每一小份就会越小,拼成的图形就会越接近长方形。
板书:近似。
三、推导圆的公式。
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的周长、半径有什么关系?
这就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圆的面积公式,从公示中得出,圆的面积大小和什么关系密切,验证了刚才的猜想是正确的,所以在学知识的时候,不仅要大胆的猜测,还要用实践去验证猜测。
练习题。
1、求出下列圆的面积:
2、圆形草坪的直径是20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练习十。
六、3小刚量得一棵树干的周长是125.6cm。这棵树干的横截面的面积是多少?
四、总结。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学设计圆的面积(精选14篇)篇四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
2、能根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教学重点:
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
教学难点:
能根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教学具准备:
每个学生准备5个棱长5厘米的小正方体纸盒,
教师准备5个棱长是15厘米的立方体纸盒,正方形纸板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2、师:大诗人苏轼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看到的景象是不一样的。
而我们在生活也看过许许多多的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到的也会是不一样的。
(设计意图:由古诗导入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结果是不一样的”这一道理,并将此由生活中的现象引入本节课的数学探究中来。)。
4、汇报:你是怎么想的?怎么画的?
正面:课件演示(平移情况)。
上面、右面,(说说怎么想,怎么画的)。
(设计意图:由旧知激发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同时分散难点,将不在同一平面上的2个面的画法点拨出来,帮助扫清新知中不必要的知识障碍)。
二、探索新知。
活动一:观察立体图形的形状,并画下来。
1、师:现在老师增加了难度,看看你还能画出来吗?
2、先观察:难在哪了?
a认识数量上增多了:(原来是几个,现在是几个?)。
师:大家数数是5个吗?(教师鼠标点)指指被谁挡住啦?
(认识到有被遮挡的,课件显示)。
(看到的立方块透明,感受被遮挡的立方块与其他立方块之间的位置关系。)。
b、数量增多,为什么就难了?(教师演示)。
(数量上的增多,会引起(带来)形状上的更多变化,就难了)。
(设计意图:通过“难“这一切入口,激发学生认清新知的生长点(即增加了一个立体块),通过老师的演示引导,学生的想象,感受到数目上的增加,带来的是形式上更加多样的变化,以帮助学生发展更高的空间想象能力。)。
3、师;现在难度增加了,还想解决这个问题,你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借助摆来帮助我们),那好,就借助手中的学具,自己摆一摆,画一画。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空间观念的发展,要以观察物体为载体,因此,要让学生认识到抽象的东西理解起来有困难时可以把它形象化(即通过实物的摆来观察可以降低难度,帮助解决问题这一手段、方法)。
4、汇报:
师:你看见的每个面是什么样的?怎么画的,把它摆在黑板上。
请同学到前面边看边说你怎么想的,其他同学仔细看,认真听。
正面:师: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平移后在同一个平面上的形状。
师:a我们可以调整观察的角度,使你正对着要观察的面。
b还可以怎么做?也可以转动这个物体,让要观察的面对着你。
左面:学生先说,师:结合你手中的看看,他说的对不对。
师:看不见的,有难度,就需要我们靠头脑去想象,要想很好的去想象,我们可以通过大量的动手摆,仔细观察,来帮助你丰富你的想象。看来摆也很重要。
(设计意图:在学生自己解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怎样想的“,即观察方法上的指导,整个过程由抽象――――直观经验―――抽象的训练,发展学生空间观念,活动一在学生想一想,摆一摆,画一画,再想一想中完成。)。
用手势告诉我,你们都摆了几种?
6、师:现在搞个小比赛,同桌之间,你摆一个他摆一个,然后交换过来画出三个面的情况,再交换过来检查,看谁画得准,正确率高。
(都做对的举手)。
7、师:老师也搭好了一个,看看你能画出来吗?自己动手画,汇报:
师:刚才老师看到有些同学没有通过摆,直接画出来的,没摆怎么就能画出来?有困难的时候,我们可以借助实物摆帮助画出来,只有通过不断的摆加强印象,才能最终不用摆靠想象就能画出来。
活动二:根据给出的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
1、出示学生画的3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自己动手搭一搭。
汇报:(指名到前面边摆边说你是怎么想的)其他同学认真观察。
师:谁看清楚了他是怎么做的?
这个过程也就是根据看到的不同的面的情况进行推理调整的过程。
他是从正面先摆的,有没有摆的方法和他不一样的。也就是先从哪个面入手摆出基本图形都可以,)。
(设计意图:在独立完成、订正汇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方法,不仅重结论,更重过程与方法,在经历想一想,摆一摆,再想一想这一过程,着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2、出示第2组,师:再来摆一个,试试,行不。
师:还有和他摆的过程不一样的吗?比比,哪个简单?
(先摆数量多的,需要调整的就少,比较简单)。
这个呢,数量相同的,自己试试。
汇报:你是怎么知道的?还有别的途径知道的吗?(你真了不起)。
先摆上面看见的,也就是底层肯定不动,只是在上面进行调整)。
(数量上相同的,先摆上面看见的)。
(设计意图:优化摆的方法,比较怎么摆简单,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
2、师:给2个面,能知道它是什么样的吗?
自己尝试,汇报。
3、出示例题;判断。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正面什么样的?还有不同想法的吗?
你有什么发现。看来又有新的问题产生了,这是我们下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根据从两个方向看到的图形,不能唯一确定一个物体,发现新问题,结束全课。新课开始是带着问题进入本节课,再带着问题离开课堂,数学课堂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不断研究解决问题的阵地。另外设计中,也有意识的体现由抽象(图形)――――具体(摆实物)―――抽象(由图形判断)这样一个通过直观手段来解决问题,再逐步到抽象的想象问题答案这一不断训练过程,引导学生逐渐发现实物与他们观察到的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全课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文档为doc格式。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学设计圆的面积(精选14篇)篇五
1.通过教学使学生建立圆面积的概念,理解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2.能正确地应用圆面积计算公式进行圆面积的计算,并能解答有关圆的实际问题。
理解和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演示)用一根绳子把羊栓在木桩上,演示羊边吃草边走的情景。(生看完提问题)。
生:
1、羊走一圈有多长?
2、羊最多能吃到多少草?
3、羊能吃到草的最大面积是多少?
二、引导探究,构建模型。
a:启发猜想。
师:羊吃到草的最大面积最大是圆形:
1、这个圆的面积有多大猜猜看;
2、试想圆的面积和哪些条件有关?
3、怎样推导圆的面积公式?(生试说)。
b:分组实验,发现模型。
学生分小组将平均分成16等分、32等分的圆放在桌上自由拼摆,拼成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摆好后想一想:
1、你摆的是什么图形?
2、你摆的图形与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图形各部分相当于圆的什么?
4、你如何推导出圆的面积?
请小组长汇报拼摆的情况,鼓励学生拼摆成不同的平面图形(师课件展示动画效果)可以拼摆成长方形、梯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四种情况。
三、应用知识,拓展思维。
1、师:要求圆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
2、运用公式计算面积。
b完成课后“做一做”
c一个圆的直径是10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d找出身边的圆,同桌合作量一量半径,算一算面积(完成实验报告单)。
测量物直径(厘米)半径(厘米)面积(平方厘米)。
3、应用知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知识应用)。
四、归纳总结,完善认知。
今天学了什么,这些知识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学来的,你懂得了什么?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学设计圆的面积(精选14篇)篇六
学生的学习水平有差异,在学习中可能会出现有的学生不知道怎么求圆柱侧面积,不会把曲面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或是有的同学已经知道怎么求圆柱的侧面积,但不能结合实验操作清晰地表述圆柱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学生对动手操作较感兴趣,通过探索操作活动,小组合作与自主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观察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
1、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概念。
2、探索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中解决问题。
3、理解和掌握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
4、培养合作意识和主动探求知识的学习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难点】将展开图与圆柱体的各部分建立联系,并推导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具准备】圆柱体纸盒、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圆柱体,谁来说一下你对它有哪些了解?
2、不错,今天我们来继续研究圆柱,出示圆柱,观察大屏幕,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圆柱的底面半径是4厘米,高是10厘米)。
3、现在我们如果来做一个这样的盒子,你会想到什么数学问题?
4、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圆柱的表面积”这个问题。
1、初步感知。
总结:圆柱所有面面积的总和就是圆柱的表面积。
(2)动手摸一摸,感受表面积。圆柱表面积包含哪几个部分?(两个底面面积+侧面面积)。
(3)圆柱的表面积怎么求?(两个底面积+侧面积)。
(4)圆柱的底面积很容易求出,但侧面是一个曲面,它的面积怎么求?你有什么想法?想象一下,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怎么样的图形?你有什么想法。
2、侧面积。
(1)小组合作:
请各个小组沿高把它的侧面展开,研究一下这个问题,验证你的猜想。
(2)学生汇报。
(3)教师总结演示。
(4)推导圆柱侧面积公式。
3、表面积。
(1)总结表面积公式。
圆柱的表面积=上底面积+下底面积+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侧面积。
(2)共同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要制作这个盒子至少需要多少平分米的包装纸?
侧面积:2×3.14×10×30=1884(cm2),底面积:102×3.14=314(cm2),表面积:314×2+1884=2512(cm2)。
1、现在我们自己尝试来算一算这两个圆柱的表面积。
过渡语: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许多有关圆柱表面积的问题,请同学们看屏幕,要解决下列问题,需要求圆柱体哪几部分的面积。
5、如果一段圆柱形的木头,截成两截,它的表面积会有什么变化呢?
同学们我们来回顾一下这节课你有那些收获?你有什么想提醒大家注意的吗?
请记住同学们善意的提醒,这节课就上到这!
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圆柱表面积=s侧=c×h=2πrhs表=2πrh+2πr2。
底面积×2=2πr2。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学设计圆的面积(精选14篇)篇七
1.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第四小节轴对称图形。
2.教材的编写意图:
教材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理论,再用实践检验理论,层次分明,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认识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前面所学的平面图形的本质特征。
3.教学目的: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本节课可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掌握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2)能准确判断哪些事物是轴对称图形。
(3)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4)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
(5)结合教材和连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4.教学重点:
(1)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建立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2)准确判断生活中哪些事物是轴对称图形。
5.教学难点;。
根据本班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教学的难点是找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以实验发现法为主,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为辅。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操作,教师适时地演示,并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三、说学法。
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让学生在“观察一操作一概括一检验一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四、说程序设计:
课堂教学是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的主要途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规划,遵循目标性、整体性、启发性、主体性等一系列原则进行教学设计。设计了五个主要的教学程序是:
(一)观图激趣,设疑导入。
(二)指导观察,认识特点。
(三)演示导学,形成概念。
(四)动手操作,加深认识。
(五)综合练习,发展思维。
五、说课过程:
第一、观图激趣、设疑导入。
1、(出示两幅学生作品)。
出示课题:“轴对称图形”。
(通过让学生观察色彩鲜艳的蝴蝶图导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为新知作好铺垫。)。
第二、指导观察、认识特点。
(电脑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特点。(p121的枫叶、蜻蜓、天平三幅图)。
(电脑操作)通过观察得知:这些图形的两侧分别对应相等。
(通过观察,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有了初步的感知。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教师进行演示操作、指导学生学习。)。
第三、演示导学、形成概念。
1、(电脑演示)并让学生同步进行模仿操作。先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在折好的一侧画出图形,把它剪下,再把纸打开,引导学生观察,得出:折痕两侧的图形完全重合,从而引导学生概括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和认识对称轴。
(教师板书概念)。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电脑形象的演示,教师适时的引导,学生的动手操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概括能力;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2.(电脑出示练习)当学生了解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后,让学生观察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通过观察学生很容易发现这些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些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通过观察判断,进一步加深了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第四、动手操作、加深认识。
1.为了帮助学生准确判断轴对称图形和找出对称轴,(投影出示p122页的方格图)让学生把学具中的图形剪下来,折一折,看看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检查学生能否运用新知准确判断轴对称图形。)。
2、让学生折一折之后,汇报结果。
通过操作得知:正方形、长方形、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和圆都是轴对称图形。接着指导学生从不同方向折一折,看各有几条对称轴。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逐个演示操作过程。重点指导折圆的对称轴。并启发学生说出:圆有无数条对称轴,圆的对称轴就是本圆的直径。
(在操作中,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既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熟练找对称轴,运用电脑演示练习1的1一6题。找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第五、综合练习、发展思维。
(一、)综合练习。
1、游戏。全体起立,每人做一个姿势,从正面看左右两边是对称的。再请三人上台表演。
2、抢答;观察周围哪些事物的形状是轴对称图形。
(这样设计,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检查了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3、判断:
生活中不仅有些物体的形状是轴对称图形,我们所学的数字、字母和汉字中也有一些可以看成轴对称图形。
(1)下面的数字或字母,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
0123456789。
abcdefgh。
(2)像这样写法的汉字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口工用中由日直水清甲。
(通过这道题的练习,可以看出中国的汉字是非常美的。谁能举例说出哪些汉字可以写成轴对称图形吗?)。
(师生共同品味中国文字的对称美,从而宏扬中国文化,做到知识性、技能性、思想性和艺术性溶为一体。)。
4、配乐剪轴对称图形比赛。请同学们拿出一张彩色纸用对折的方法剪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然后贴在白纸上。并把剪得的作品贴在黑板上让大家欣赏。)。
引导学生观察:哪些图形较美?为什么?
(在欢乐的音乐声中竞赛,目的是使学生的身心得到调节;把学生作品贴在黑板上,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轴对称图形的美。)。
5、观察并说出下图的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a与a、b与b到对称轴的距离是否相等?
(这题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归纳小结。
设问:今天学了什么?
什么叫轴对称图形?
怎样判断轴对称图形?
什么叫对称轴?
怎样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新课后的总结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有利于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结构,形成完整认识。)。
现在能把两侧大小不同的蝴蝶图画成一模一样吗?(教师拿着新课引入时的不对称的蝴蝶图)。
(前后呼应,解答课前疑难,目的是检查学生活用知识的情况。)。
全课小结:这节课,我通过五个环节的教学设计,既遵循了概念教学的规律,又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指导学生操作、观察、引导概括,获取新知;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口、动手、动眼、动脑为主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获。
附板书设计:
轴对称图形。
如果一条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学设计圆的面积(精选14篇)篇八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练习课教学同样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进课堂。一上课,先练习口算,然后就小明爸爸在院子里围圆形花池的生活实例,引入课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练习题的设计上,充分利用和学生生活有关的例子,如操场的周长与面积,我们学校的花坛,让他们利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对数学的理解。突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的理念,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这节课精心设计练习,做到由浅入深,有层次有坡度,环环相扣,教学节奏明快。先让学生画两个圆,找出两个圆之间的关系,通过计算进一步验证这个结论的正确性,然后设计了两个圆之间的不断移动、变化、组合的变式练习题,发挥了同一学习素材尽可能多的功能,拓宽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会用数学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并能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课堂上看,绝大部分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以及圆环的面积,部分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通过努力可以完成最后一题的练习,从而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达到智力的自我最佳发展区。
一节课都是练习,学生容易疲劳,把练习题设计成测试题,有利于提高学生做题的积极性。本节课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一份测试题。测试题有填空、判断、计算,用卷子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由学生独立完成。做完后,在课堂上进行对改,对测试中出现的共性问题,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学生通过达标性的独立练习,进一步强化“双基”,找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全对的同学体验了学习。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学设计圆的面积(精选14篇)篇九
人教版义务教育数学第十一册67——68页“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及面积公式的运用”。
1、使学生理解圆的面积的意义。经历体验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和掌握圆的面积公式。
2、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计算圆的面积,培养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渗透类比、转化、极限的思想。
3、通过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培养观察、猜想、验证的实验方法与态度。
圆面积公式推导的过程。
理解圆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并且发现拼成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
圆面积的课件,自学案,探究案,彩色圆形纸片(每人1个)。
课前3分钟:由孩子主持,用《曹冲称象》的故事渗透“转化”思想。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老师准备了什么吗?
1、出示场景————《马儿的困惑》。
师:马儿可以吃到多大范围内的草呢?闭上眼睛想一想,它吃草的范围是一个什么图形?(是一个圆形。)。
师:那么,要想知道马儿吃草的范围的大小,就是求圆形的什么呢?
2、板书课题并理解。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圆的面积。(板书课题:圆的面积)。
师:看到这个课题后,你们会想到什么?(意义、公式、计算)。
师:对!刚才这几位同学跟老师想的一样,老师整理了一下。
3、出示学习目标并理解。
(1)理解圆面积的意义。
(2)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3)掌握圆面积的计算方法。
师:同学们都明白这节课的目标了吧,那我们就带着这几个目标走进今天的课堂。
二、充分感知,理解圆的面积的意义。
师:什么叫圆的面积呢?请大家拿出圆形纸片,用你喜欢的方式感受一下圆的面积,告诉大家圆的面积指的是什么?(抽生答)。
课件显示: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
猜猜看圆面积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呢?(周长、直径、半径)。
师:到底与什么有关系呢?下面我们就来认真研究研究。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引导转化。
师:我们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用什么方法推导出来的?梯形呢?三角形呢?(学生回答,教师演示课件)。
预设:用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
师: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有什么共同点?
预设:用剪拼的方法转化成学过的图形。
师:用剪拼的方法转化成学过的图形,这是我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常用的一种很好的方法————转化法。(板书:转化)。
那么能不能把圆也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来推导面积计算公式?
2、剪一剪、拼一拼、想一想。
自学案:自学教材67页内容,用红笔勾画出知识重点,并把教材119页上的圆剪一剪、拼一拼、想一想。
(1)我们把圆剪成了多少等份?每一小份是个什么图形?
(3)如果圆等分的份数越来越多,拼成的图形会接近什么图形?
师:课前孩子们进行了自学,都完成了吗?愿意把你的学习成果跟大家一起分享吗?请大家先在组内交流,然后以组为单位在全班分享。
自学分享:组内分享自学成果,抽二组(16等分、32等分)上台结合作品交流。
预设:为什么要分成偶数等分?
教师活动:学生自主活动时注意观察学情,交流展示时适时点拨评价,注意问题生成,目标的达成。
师:老师昨天在家也进行了自学,也想跟同学们分享分享,同意吗?但老师想请个解说员帮帮我,谁来试试。(教师边点课件学生边解说)。
强调:如果圆等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会越小,长边就越接近直线,这个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形。
3、合作探究,推导公式。
师:拼成的近似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圆到底存在着什么关系呢?(课件)请同学们结合图仔细观察、分析研究。
课件出示探究问题和提示。
探究问题:(1)拼成的近似的长方形的面积=原来()。
长方形的长近似于(),用字母()表示,
宽近似于(),用字母()表示。
(2)因为长方形的面积=()×(),
所以圆的面积=()×(),
用字母表示:()×()。
s=()。
温馨提示:
1、结合所拼图形,观察、分析并独立完成探究问题,有困难的可以与对子同学合作完成。
2、组内同学完成后,组长快速组织交流,并安排好如何展示汇报。
展示交流:抽二组互动交流,学生在交流(1)时把字母表示标在图上,交流(2)时板书在黑板上。
预设:推导圆的面积公式还有其它方法吗?
学生活动:明确探究问题和提示,独立完成,合作探究,二组展示交流。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注意观察学情,交流展示时适时点拨评价,注意问题生成,目标的达成。
四、运用知识,拓展思维。
师:刚才大家用转化的方法,把圆剪拼成近似的长方形,研究发现了圆的面积公式,孩子们真了不起,老师替你们高兴。根据公式,要求圆的面积,只需要知道什么条件?(生回答)课前“马儿的困惑”现在能解决吗?(出示课件)。
1、巩固练习:
(1)马儿被主人用一根3米长的绳子拴在了这根木桩上,它可以吃到多大范围内的草呢?(学生独立解答,抽生黑板板书交流,教师点拨评价。)。
(2)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学生独立完成,抽生展台交流,教师点评。)。
2、拓展提高。
(1)圆形桌面的周长是62.8分米,给这个圆桌铺上一块玻璃,每平方分米的玻璃价格为0。3元。这块圆形玻璃需要多少元?(学生独立完成,抽生展台交流,教师点评。)。
五、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互动式发言。
板书设计:
评析:(指导教师:冉显志)。
本节课由田英老师执教,在xxxx年秋优质课比赛中获得优秀奖。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学设计圆的面积(精选14篇)篇十
1、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节实践课,内容选取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寄信活动为素材,通过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如何根据信函质量支付邮资等活动,一方面巩固所学的集合、组合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熟悉、了解、巩固所学的邮票组合知识,并通过探究,知道如何确定邮资,会寄信。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如何根据信函质量支付邮资等活动,培养学生调查能力、搜集处理信息能力和归纳、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本节课的重难点:
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如何根据信函质量支付邮资。
二、说教法学法。
1)、以学生已有经验导入,提高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先给学生呈现一些不同的邮票,让学生了解邮票的相关知识,认识邮票的作用,为后面探索邮票中的数学问题作好铺垫,同时也让学生通过邮票上的图案了解我国的大好河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凸现教学的实效性。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作用,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首先,出示国家邮局关于新含邮资的规定,使学生了解信函邮资的一些常识,并说明确定信函资费的两大要素:第一,信函的目的地是本埠还是外埠。第二,信函质量。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引导学生填写1克——100克的.资费表格,确定100克以内的信函所支付的费用,再确定哪些资费可以仅用0.8元和1.2元的邮票支付,那些不能。然后再小组合作,设计出一张符合要求(只用3张邮票来支付不超过100克的信函)的邮票面值。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练习中提升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培养创新意识。
练习相似类型的习题,如最多用4张邮票支付不超过400克的信函,,除了用0.8元和1.2元的邮票外,还需要增加什么面值的邮票?在练习活动中,先小组合作再独立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使学生会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说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
1.观察邮票。
问:你寄过信吗?见过这些邮票吗?
2.说一说。
(1)上面这些都是普通邮票,你还见过哪些邮票?
(2)你知道它们各有什么作用吗?交流后,使学生明白普通邮票面值种类齐全,可适用于各种邮政业务。
3.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2、组织活动:
1、出示邮票相关的费用。(课本118页)。
问:从表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如:(1)不到20g的信函,寄给本埠的朋友只要贴0.80元的邮票。
(2)不到20g的信函,寄给外埠的朋友要贴1.20元的邮票。
2.一封45g的信,寄往外地,怎样贴邮票?
(1)学生观察表中数据,计算出所需邮资。
(2)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想:每重20g,邮资1.20元,40g,的信函,邮资是2.40元。
3.不足20g按20g计算,所以,45g的信函,寄往外地所需邮资是3.60元.。
(1)不超过去100g的信函,需要多少邮资?
学生说一说各种可能的资费。引导列表描述。(课本119页)。
(2)只用80分和1.2元两种面值可支付的资费是多少?
一张:80分1.2元。
两张:80分×2=1.6元1.2×2=2.4元0.8+1.2=2.0元。
三张:0.8×3=2.4元。
1.2×3=3.6元。
1.2×2+0.8=3.2元。
(3)你认为可以读者设计一张多少面值的邮票?学生自行设计各种面值的邮票。看看多少面值的邮票能满足需要。
3、布置作业: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学设计圆的面积(精选14篇)篇十一
1、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有关特征,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发现同一圆内半径、直径的特征及关系,学会用圆规画圆。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4、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数学知识解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1、学会用圆规画圆。
2、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有关特征。
引导学生归纳圆的特征。
自制多媒体课件、圆规、直尺。
1个圆形物体、圆规、白纸、直尺、图钉、线、2个大小不同的圆形纸片。
1、找一找(多媒体出示平面图形)。
师:同学们,这些平面图形大家还认识吗?在这些平面图形中,有一个图形与众不同,你能把它找出来吗?为什么?(学生说出弯曲的后多媒体演示)。
2、看一看。
师:古希腊有一位数学家曾经说过,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是最美的。下面请你欣赏。(多媒体出示教材97页的你知道吗图片:自然现象、工艺品和建筑物、运动现象、生活用品)。
2、说一说。
美不美啊?圆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请你说说哪些地方还能看到圆。(学生举例)今天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进一步的认识圆(板书课题)。
1、画圆:同学们,圆这样美,想不想把它画下来?
师:请你借助老师提供的工具画一个圆。(小组合作)。
反馈:你是怎样画的?(学生回答后多媒体随即动画演示)。
(1)借助圆形实物画:你是这样画的吗?还有不同的画法吗?
(2)借助图钉和线段画:你是怎样画的?
(3)借助圆规画:你是怎样画的?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用不同的方法画了圆,但是通常我们会借助圆规来画圆。请拿出圆规。师简单介绍:圆规有2只脚,一只脚是针尖,另一只脚是用来画圆的笔,两脚可以随意叉开。那怎样用圆规画圆呢?谁能说一说?(然后老师边示范边讲解)。
(4)请你用圆规画一个圆。
2、体验:在画圆的过程中,你觉得圆是怎样的一个平面图形?
3、认识圆心、半径、直径。
(1)结合圆规画的圆(屏幕),师介绍圆心、半径、直径的概念。并分别用字母表示。
半径有什么特点?直径呢?
(2)学生在自己的圆上画一条半径和直径,并分别用字母表示圆心、半径、直径。
看一看、比一比: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和半径的长度(同样长)。
(3)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多少)。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圆心、半径、直径。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圆的特征。
4、探索圆的特征。
(1)小组合作探索。
出示例3:在圆形小纸片上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折一折,思考下列问题。
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
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直径呢?
同一个圆的半径和直径有什么关系?
圆是轴对称图形吗?它有几条对称轴?
(2)交流。
(3)电脑演示,加深理解。(多媒体将学生验证的圆的特征运用了旋转、重合等手段,进行动态演示)这些都是圆的特征。多媒体出示::所有的直径都相等,所有的半径都相等,d=2r,r=d/2)。
通过验证,你们发现的这些圆的特征正确吗?
质疑:那老师的圆的半径和你的圆的半径相等吗?(强调:在同一个圆内)。
(4)学生概括,总结特征。谁能把圆的特征用自己的语言来归纳概括一下。
1、练一练第1题(指名说一说,说出理由)。
多媒体出示。
2、练习十七第1题:多媒体出示,学生口答。
3、判断题(指名说一说,说出理由)。
(1)圆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
(2)圆有无数条半径。
(3)通过圆心的线段是直径。
(4)画直径4厘米的圆,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4厘米。
(5)半径2厘米的圆比直径3厘米的圆小。
4、练习十七第2题。
1、体育老师要画一个半径是3米的圆,怎么办?(商量商量,帮老师出出点子)学生交流后看动画演示,说明和圆规画圆的道理是一样的。(固定点就是圆心,绳子长就是半径)。
2、师:同学们,圆不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美,还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所以生活中的很多东西都设计成了圆形,比如:车轮为什么要设计成圆形,车轴应装在哪里?(学生讨论)。
(多媒体播放车轮是圆形的行进动画)。
画圆:两脚叉开、针尖固定、旋转成圆。
(圆形图)。
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都相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直径的长度等于半径的2倍。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学设计圆的面积(精选14篇)篇十二
第一组插座圆柱体。
1.培养幼儿辨别大小的视觉能力。
2.培养序列与配对的概念。
1.教师介绍工作区域,取铺工作毯、工作卡。
2.教师拿用具,托盘内放置嵌板,介绍今天的工作名称。
3.教师展示工作:
(1)用三指捏的方式从左侧的开始一个一个拿出来,放到对应的洞穴前面。
(2)三段式教学:将最大的和最小的放到前面,教师命名:这是最大的、这是最小的;请幼儿指一指哪个是最大的,哪个是最小的;教师手指着提问:这是xx,这是xx。将最大的和最小的放回原处。
(3)从最大的开始用右手捏住柄,左手食指、中指从前往后划,再用左手食指、中指从左向右划洞口,比较大小,放回洞穴后用食指、中指触摸洞穴划圈。
(4)用同样的方法将所有的放回。
(5)全部放回后,将其竖放,双手食指、中指沿边缘划。
4.幼儿尝试,教师指导。
5.工作结束,从哪拿得送回哪去。
1.插座圆柱体其他几组。
2.蒙眼做插座圆柱体组。
3.将四组全部拿出,将一样的圆柱体放在一起。
每个圆柱体只能嵌进适当的圆柱插座。
1.三指捏的方法。
2.每个圆柱体有自己特定的洞穴。
注意事项:(略)。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学设计圆的面积(精选14篇)篇十三
1.圆的公式c=()=()s=()。
2.已知圆的周长,公式求d=(),求r=()。
3.圆的半径扩大2倍,直径就扩大()倍,周长就扩大()倍,面积就扩大()倍。
4.环形面积s=()。
5.用圆规画一个周长50.24厘米的圆,圆规两脚尖之间的距离应是()厘米,画出的这个圆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6、大圆半径是小圆半径的4倍,大圆周长是小圆周长的()倍,小圆面积是大圆面积的()。
7、圆的半径增加1/4,圆的周长增加(),圆的面积增加()。
8、一个半圆的周长是20.56分米,这个半圆的面积是()平方分米。
9、将一个圆平均分成1000个完全相同的小扇形,割拼成近似的长方形的周长比原来圆周长长10厘米,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10、在一个面积是24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内画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面积是()平方厘米;再在这个圆内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11、大圆半径是小圆半径的3倍,大圆面积是84.78平方厘米,则小圆面积为()平方厘米。
12、大圆半径是小圆半径的2倍,大圆面积比小圆面积多12平方厘米,小圆面积是()平方厘米。
(1)通过圆心的线段,叫做圆的直径。……………()。
(2)周长是所在圆直径的3倍多一些。………………()。
(3)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4)任何圆的圆周率都是3.14…………()。
(5)半圆的周长等于圆的周长的1/2加直径的长,所以半个圆的面积等于圆面积的1/2加直径的长度。()。
(6)圆的半径扩大5倍,圆的面积也扩大5倍。()。
(7)半径是2厘米的圆,周长和面积相等。()。
(8)半圆形纸片的周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
(9)把半径3厘米的圆等分成十六份,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长。()。
1.一个环形的外圆半径是8分米,内圆半径5分米,求环形的面积?
4、(1)轧路机前轮直径1.2米,每分钟滚动6周。1小时能前进多少米?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学设计圆的面积(精选14篇)篇十四
一、计算题:(本题共有5道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20分)。
1、我们规定(x)表示不大于x的最大偶数,并且规定x=x-(x),例如(3.2)=2,3.2=1.2。已知两个数a、b满足:a+(b)=123.4,a+b=12.34,则a是_______。
2、定义等和数列:在一个数列中,如果每一项与它的后一项的和都为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叫做等和数列,这个常数叫做该数列的公和。
已知数列{an}是等和数列,且a1=2,公和为5,那么a18的值为________,这个数列的前n项和sn的计算公式为__________。
3、u2合唱团的4名成员柏纳、艾吉、埃达姆、劳瑞赶往演出现场,他们途中要经过一座小桥。当他们赶到桥头,天已经黑了,周围没有灯。一次最多可以两人一起过桥,过桥人手里必须有手电筒,而且手电筒不能用仍的方式传递。4人的步行速度都不同,若两人同行,以速度较慢的人为准。伯纳需要1分钟过桥,艾吉需要2分钟过桥,埃达姆需要5分钟过桥,劳瑞需要10分钟过桥。请问:最短时间为多少=____________。
4、某校高二年级共有六个班级,现从外地转进4名学生,要安排到该年级的两个班级且每班安排2名,则不同的安排方案种数为多少___________。
5、已知数列{an}满足a1=1,an=a1+2a2+3a3++(n-1)an-1(n2),则{an}的通项an=。
二、填空题(本题共有4道小题,每小题5分,满分20分)。
6、一只电子跳蚤每次向前或向后跳动1厘米,它跳了10步,前进了6厘米,问跳动的方法有___________次(用数字作答)。
7、从长度分别为1,2,3,4,5的这五条线段中,任取三条的不同取法共有n种,在这些取法中,以取出的三条线段为边可组成的钝角三角形的个数为m,则为____________。
8、一个岛上有两种人:一种人总说真话的骑士,另一种是总是说假话的骗子。一天,岛上的个人举行一次集会,并随机地坐成一圈,他们每人都声明:我左右的两个邻居是骗子。第二天,会议继续进行,但是一名居民因病未到会,参加会议的个人再次随机地坐成一圈,每人都声明:我左右的两个邻居都是与我不同类的人。问有病的居民是_________(骑士还是骗子)。
三、简答题:(本题共有5道小题,每小题8分,满分40分,说明理由并写出过程。)。
9、求所有正整数x、y,满足方程x2-3xy=2002。
10、计算。
11、计算被342除的余数是多少?(整除时写0)。
13、已知p、q为不同的非零自然数,和也是非零自然数,则p+q?
四、解答题:(满分10分)。
15、请你从01、02、03、、98、99中选取一些数,使得对于任何由0~9当中的某些数字组成的无穷长的一串数当中,都有某两个相邻的数字,是你所选出的那些数中当中的一个。为了达到这些目的。
(1)请你说明:11这个数必须选出来;。
(2)请你说明:37和73这两个数当中至少要选出一个;。
(3)你能选出55个数满足要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