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的发展。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整理了几份精心设计的四年级教案,供大家使用。
三四年级音乐教案(优秀15篇)篇一
教学目标:
1、感受乐曲中不同的速度所表达的不同情绪。
2、描述音乐表现的不同情感。
教学过程:
2、教师介绍乐曲。这是民乐合奏《东海渔歌》的第四部分《丰收快乐而归》,表现了渔民们战胜风浪之后,满载丰收快乐而归的情景。乐曲有三部分构成,每一部分的情绪是不同的,引导学生第二遍欣赏,分辨三个不同的情绪所引发的不同联想。
3、根据条件,教师可播放电影《海霞》的.片段,补充欣赏电影插曲《织鱼网》,增加学生对大海边渔民劳动生活的感性认识。
4、分段欣赏:能分辨三个不同的乐段。
(1)开始是由什么乐器领奏的?
(2)中间乐段抒情的旋律是有什么乐器演奏的?
(3)哼唱第三段的旋律或用打击乐器为旋律伴奏。
5、开一个音乐发布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如写一段短文、画一幅音乐情景图、演唱或演奏第三段乐段的主旋律等。
三四年级音乐教案(优秀15篇)篇二
第一单元东海渔歌。
一、教学要求:
通过歌曲《赶海的小姑娘》《小螺号》《大海啊,故乡》和民乐合奏《丰收欢乐而归》,了解东海渔民的劳动生活,感受大海边的生活情趣,以及大海所寄托的游子的思乡之情。体会速度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二、具体要求:
1、会唱歌曲《赶海的小姑娘》和《小螺号》。
2、能为《赶海的小姑娘》创编几个舞蹈动作,并为同学们表演。
3、积极参与《阿爸回来了》的表演活动。
4、能为《丰收欢乐而归》的几段音乐填上适当的速度记号。
5、能感受《大海啊,故乡》中所寄托的游子的思乡之情,能模仿xxxxxxxx的节奏,并即兴哼唱两小节旋律。
6、了解东海渔民的劳动生活,感受大海的无穷魅力。
三、教学重点:
通过演唱歌曲体会“赶海”的情景,感受音乐欢快活泼的情绪。通过表演《阿爸回来了》体会东海渔民的劳动生活。
四、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创编情景剧《阿爸回来了》。
五、教具准备:
大海情景道具,赶海的录象、螺号、怀念故乡的诗歌、散文等。
六、课时安排:五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赶海的小姑娘》。
教学重点:
通过演唱歌曲体会“赶海”的情景,感受音乐欢快活泼的情绪。
教学过程:
一、感受大海。
1、播放海浪声。师:“听,这是什么声音?
(通过听、说、看几个环节,激发学生对大海的好奇和热爱之情。)。
二、去赶海。
2、播放《赶海的小姑娘》录音带,师生一起做律动。
(在《赶海的小姑娘》的律动中,创设去海边捉对虾、捡海螺和贝壳的情境,使学生自然地融入到学习情境中去。)。
4、播放歌曲《赶海的小姑娘》,请学生仔细观察海螺或贝壳的外形、花纹和颜色。
(让学生进行细致观察,培养了其观察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5、师:“老师手中也有一个美丽的海螺,你们想看吗?”(出示海螺)师介绍手中海螺的外形特征。
三、学唱歌曲。
1、再听歌曲,轻声哼唱。
2、按节奏念歌词,。(反复的地方讲一讲)。
3、跟着琴声,填歌词。
找难句,生提出难句,师提出难点。
解决难点后,完整的唱一遍。
(通过找难句的环节激化难点,更好的学唱歌曲,表现歌曲。〕。
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情绪来演唱这首歌曲,分男女声对唱。
请几个同学上台唱,其他同学给他们打拍子。
小结:学唱歌曲,解决难点,听唱,学唱,表演唱。
四:创编舞蹈,情感爆发。
欣赏一些关于表现大海的舞蹈图片,说说她们跳的怎么样。
老师创编一段舞蹈,请学生跟着一起跳一跳。
根据歌词内容创编舞蹈,请几个同学上台演一演,下面的同学伴唱。
(小结:先欣赏图片仔细观察她们是怎么跳的,动作优美,表情甜美。从而可以模仿,接下来跟老师学跳舞蹈再根据歌词续编舞蹈动作上台表演。)。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大海啊,故乡》。
教学重点:
能感受《大海啊,故乡》中所寄托的游子的思乡之情,能模仿xxxxxxxx的节奏,并即兴哼唱两小节旋律。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1、闭上眼睛,你听到了什么。
2、请你分别模仿海鸥、海风、海浪的声音。选择你喜欢的声音,我们一起创设出海边的'气氛。
3、老师带你们到美丽的海底世界去看看。
3、大海是这样美丽,请你来汇报你查找到的关于大海的资料吧!
4、大海不光有美丽的外表,还有丰富的物产,谁能说一说大海的物产有哪些呢?
新课教学。
初听这首歌曲,请你的身体随着音乐做动作。
你觉得这首歌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和情绪?
复听歌曲,你对哪句歌印象最深,用你喜欢的声音哼唱出来。
把你哼唱的歌曲用手中的乐器进行模仿演奏。
感受这首歌曲的拍子,并随着节拍用打击乐器伴奏。
再听歌曲,分析这首歌曲是几拍子的歌。
编创与活动。
分两组,排练节目,要求有唱歌、跳舞、打击乐器和器乐演奏的同学。组长负责分配每个人的职责。
两组同学排练的节目进行汇报表演。
评价一下哪一组同学表演的更好,为什么?
老师今天还带来几首歌曲,听一听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有什么相似之处。
5、听《太阳岛上》《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枉凝眉》《葬花吟》,介绍歌曲作者王立平。合唱歌曲《牧羊曲》,并加入武术动作。
课堂总结、
王立平爷爷写了这么多动听的歌曲,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故乡的人,希望你们也能热爱我们的家乡,把我们的家乡建设的更美好。
三四年级音乐教案(优秀15篇)篇三
讲述《东郭先生》的故事;安排角色。
1.初步感受音乐剧的主题音调,为演唱打下基础。
2.创编对话、选配音乐、表演。
1.了解故事内容,为表演打下基础。
师:今天我要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东郭先生》的故事。
师:你们都听过啦,那你来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吧(教师播放音乐剧的'主题音乐当作学生讲故事的背景音乐)。
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学者,名字叫做东郭,他是一个善良又老实的人。有一天,他骑着毛驴,带着两袋子书去远方讲学。当他走到树林的中央时,碰到了一只狼。狼气喘吁吁的请求东郭先生救救它。东郭先生听了狼的一番好话,就把狼藏进了他放书的口袋里。
狼躲过了猎人的追赶,不仅不报恩,还打起了东郭先生的主意。东郭先生急忙逃命,狼在后面不断地追赶。
这时,来了一个农夫,东郭先生让农夫来评理。农夫说:“小小的口袋怎么能装进一只狼呢?”狼听了急忙钻进了口袋里。农夫和东郭先生连忙把口袋扎紧,把狼扔进了山谷里。
师:故事讲得真好。今天老师不是讲故事,而是要用歌唱的形式把这个故事表现出来。教师播放音乐剧中所有音乐的伴奏,教师边演唱边表演。
师:你们愿意和我一起来表演这个音乐剧吗?
师:那我们现在商量一下,故事里都有什么角色?
有东郭先生,还有凶恶的狼有猎人还有农夫还有一头毛驴。
师:除了这些主要的人物,我们再来装扮一下这个小村庄吧!
(学生分组讨论)。
师:下节课我们就要表演这个小小音乐剧,我们今天已经分配好了角色,请大家回家各自准备道具,下节课我们一起来排演音乐剧《东郭先生》。同学们,我们下节课再见!
三四年级音乐教案(优秀15篇)篇四
情感目标:用深情的声音演唱歌曲,表达追忆童年的歌曲意境。
能力目标:两声部和谐地演唱《红蜻蜓》,感受合唱之美。
知识目标:理解和掌握不同的力度记号。
教学重、难点。
1.歌曲《红蜻蜓》两个声部合唱时,低声部学生音准不易把握。
2.《红蜻蜓》歌词虽然通俗易懂,却在平白中蕴涵了丰富的情感。词曲结合,浑然天成,是一首非常难得的优秀儿童歌曲。在教学中,要注意气息的运用,均匀、悠长,力度稍弱,随旋律的走向自然地起伏气息的控制,是这首歌曲演唱时的重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引导学生复习所学过的日本歌曲引入。
二、学习歌曲。
1.欣赏《红蜻蜓》动画,使学生初步感受歌曲。
2.学习第一声部曲谱。(《红蜻蜓》第一声部谱例)。
1)教师弹琴,学生随琴轻声跟琴唱曲谱。
2)教师要求学生划拍唱曲谱。
3)教师提示学生注意换气记号,每两小节换一次气。
4)分小组唱曲谱。
3.学习歌词。
1)教师弹琴,学生随琴轻声唱第一段歌词。
师:提醒学生在演唱时,请注意曲谱上的换气记号,做到及时换气。
2)教师弹琴,学生随琴轻声唱第二段歌词。
3)教师弹琴,学生随琴轻声唱第三段歌词。
4.学习第二声部曲谱。(《红蜻蜓》第二声部谱例)。
1)教师弹琴,学生随琴轻声唱低声部曲谱(注意提示学生划拍唱)。
2)教师提示学生注意换气记号,每两小节换一次气。
3)分小组唱曲谱。
5.合唱曲谱。(《红蜻蜓》歌曲学习)。
1)教师将学生分成两个组,分别唱两个声部曲谱。
2)两个声部合起来唱曲谱(轻声)。教师应提示学生:在唱自己的声部时,还要注意倾听其他声部。
3)两个组互换声部练习。
6.合唱歌词。
1)教师手风琴伴奏,两个声部合唱第一段歌词。教师注意倾听两个声部的音准,针对不准的音,让学生多听,使两个声部声音谐和。
2)教师手风琴伴奏,两个声部合唱第二、三段歌词。
三、表现歌曲。
1.注意气息的运用。
《红蜻蜓》歌曲为四三拍,应用中速稍慢的速度,两小节一换气。所以对气息的运用要求较高。(四三拍指挥图示)。
1)气息的练习:深吸一口气,缓缓呼出。
2)用较弱的声音,两小节一换气,两个声部合唱第一段歌词。
3)运用悠长的气息,两小节一换气,合唱歌曲(三段歌词连起来演唱)。
2.注意节拍。
2.歌曲的节拍是四三拍,但是在演唱中,不能过分强调“强、弱、弱”的节拍规律,如果严格按照“强、弱、弱”的节拍演唱歌曲,反而会破坏歌曲的意境。
1)用深情、舒缓的语气轻声朗读歌词,仿佛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之中……就用这种感觉来演唱歌曲。
2)注意力度的变化:随音乐旋律线的起伏,力度自然地变化,但这种变化是比较舒缓的,不能大起大落。
3.完整演唱歌曲。(《红蜻蜓》伴奏)。
手风琴伴奏,学生完整演唱歌曲,要求学生注意:
1)轻声演唱。
2)气息悠长。
3)注意力度的变化。
四、课堂小结。
三四年级音乐教案(优秀15篇)篇五
教学目标:
1.聆听《梦幻曲》,学习并感受日本歌曲《愉快的梦》。
2.编创与活动。
3.通过音乐实践活动掌握“连线”、“下行”的音乐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歌曲并用各种方式表现歌曲。
教学难点:
创编活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氛围。
1.聆听感受歌曲《梦幻曲》,创设学习氛围。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这段的意境,体会其情感。
2.介绍作品《梦幻曲》。
3.复听。
设问:这一演唱形式有什么特征?是哪个声部演唱?
4.再听《梦幻曲》主旋律,出示主题旋律谱。
设问:聆听主题音乐,你感受到了什么气氛?给你的感觉是什么?然后跟着这段音乐哼唱一下。
5.复听全曲。
6.要求学生闭上眼睛听音乐,用手势来表示旋律的起伏。
7.小结。
(二)激情导入(放背景音乐《愉快的梦》)。
1.同学们,有位日本小朋友邀请咱班同学到日本去做客,你们想不想去?
2.好,下面就请你们闭上眼睛,老师带你们坐宇宙飞船到日本去,跟老师一起倒计时:
10、9、8、7、6、5、4、3、2、1,(一位女生穿着和服走到讲台前)到了,快睁开眼睛看看,下面老师介绍一下,这位是我们的日本小朋友惠子同学,她的中国话讲得非常棒,下面我们就来邀请惠子同学给我们做导游吧!
(惠子):(鞠躬)(早上好)(日本话)。
3.(cai出示大屏幕)。
(惠子):(边指大屏幕边介绍)这是富士山,是我们日本的象征,由于富士山海拔很高,所以山顶终年积雪。这是樱花,是日本的国花。我们来到了东京的服装商城,看见了各种各样漂亮的和服,和中国唐朝的服装有点像。对了,我听说中国的国粹是京剧,我们日本也有国粹,我们日本的国粹是歌舞伎,有时间我会带你们到剧院去观看歌舞伎。今天晚上,日本小朋友为了欢迎你们的'到来,特地在东京小学举办了一场联欢晚会,也请你们准备几个节目。(到老师耳边告诉老师一个悄悄话)。
5.对,是6/8拍音乐(师同时做6/8拍的肢体动作)。强弱规律是怎样的?
6.听了这首乐曲,你有什么感受?(找几名同学谈感受)。
(三)审美实践。
1.这首歌曲是日本歌曲《愉快的梦》(出示大歌片),下面就请老师范唱歌曲吧!(师演唱歌曲,同时播放cai动画)。
2.下面老师唱一句,你们学一句。(教唱两遍)。
3.下面我们齐唱一遍歌曲。(师电子琴伴奏)。
4.同学们,你们哪一句不会唱?(学生说)谁能帮助他?(学生指出难点,学生解决)。
5.下面我们齐唱一遍歌曲。(师电子琴伴奏)。
6.下面我们齐唱歌曲的同时用6/8拍肢体语言伴奏。
7.我们邀请惠子同学演唱一遍吧!
8.声情并茂地演唱。(同学们听了热烈地鼓掌)。
9.下面谁能再演唱一遍?
10.下面我们视唱一遍曲谱。
(四)审美提高。
1.同学们,刚才学习了日本歌曲《愉快的梦》,我想同学们心中也有梦想,那么就用这首歌的曲调来唱出你心中的梦想吧!下面我们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唱一唱。(cai显示充满幻想的图片,为学生的创造创设情境)。
2.哪一组代表先来唱?
3.同学们的梦想真好,只有有梦想的人才是新生活的创造者,让我们为早日实现梦想而努力吧!同学们,老师知道咱班的同学多才多艺,而且是我们董家沟小学乐队的主力,那么你想通过怎样的方式来表现这首歌曲呢?想表演的同学可直接到前面来表演。
总结:同学们的表演真精彩,祝你们今晚和日本小朋友演出成功,下面就让我们和惠子同学一起带着这愉快的梦想飞出教室去参加联欢会吧!
三四年级音乐教案(优秀15篇)篇六
教学目标:1、围绕本单元“妈妈的爱”主题,增强学生对妈妈的情感,认识妈妈无私的爱是天底下最博大的爱。
2、通过聆听及演唱,感受力度记号在歌曲中所起的作用。
3、用轻柔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学重点:能够用柔和的、充满爱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1、进行标注力度记号的练习。
2、唱准弱起小节。
教具:歌片节奏卡片多媒体。
教学过程:
随着音乐《鲁冰花》进教室。
1、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师:同学们说的对,这束鲜花就是要送给伟大的母亲的。这是一束康乃馨,它被称为“母亲之花”,那你知道它代表的含义吗?(健康、真情、伟大、神圣、慈爱、思念等等)同学们想不想送给自己的妈妈一支康乃馨呢?那么就请你从老师的手中赢取吧!
为什么要把鲜花送给妈妈呢?请同学们再来听一听,然后告诉老师。
3、再听歌曲(划拍子),在歌曲中找答案。
生汇报:辛劳的汗水、喜悦的泪花。
出示节奏01712.1︱6———。
︱02227.16︱5———︱。
您辛劳的汗水,你喜悦的泪花,
(1)有节奏的读词。
(2)视唱旋律。
(3)填词演唱。
三字经记载: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子的母亲为了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曾三迁住所;孟子学习上不思进取,母亲毅然剪断自己没日没夜织成的布匹,教育他不能半途而废。
可以看出,同学们都非常爱自己的妈妈,那么就让我们用歌声来赞美妈妈吧!
4、出示歌片,学习歌曲。
(1)听范唱师指歌片。
师弹唱,生指歌片。
(2)读歌词划拍师生齐读。
划拍生读。
(3)旋律师生模唱(单旋律)。
生模唱。
(4)填词演唱师唱生随(旋律和简单伴奏)。
师生对唱(有感情地)。
生唱(至少2遍,知道唱准为止)。
加入打击乐器按照4/4拍的强弱再唱一遍。
(5)歌曲处理同学们,歌曲我们已经会唱了,但是怎样才能让歌曲更动听?更能把我们队妈妈的爱唱出来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那么我们可以借助力度记号来帮助我们表现歌曲情绪。
生汇报。
师:同学们的想法真不错,我们来试试,这样唱的效果怎么样?请同学们拿出献给妈妈的花。
(再唱歌曲,有感情地)。
(6)拓展歌曲《妈妈,我不怕黑》。
五月,是母亲的节日,可是就在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地区发生了里氏8级大地震,在救援中有这样的一个手机妈妈的故事。救援人员在废墟里发现一位被垮塌下来的房子压死的妇女,她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身体被压的变形了,在她的身体下面躺着她的孩子,因为母亲身体庇护着,孩子毫发未伤,抱出来的时候,他还安静的睡着,随行的医生准备检查时,发现有一部手机塞在孩子的被子里,屏幕上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5.总结。
请同学们把你手中的鲜花献给妈妈,大声的对她说:“妈妈,我爱你”。告诉妈妈,我们已经长大了,我们懂事了,让我们再一次唱起这首献给妈妈的歌,唱着歌离开教室。
三四年级音乐教案(优秀15篇)篇七
1、通过学习歌曲《我的家乡日喀则》及藏族踢踏舞步,感受体验藏族歌舞特点,并能对西藏音乐产生兴趣。
2、能够用饱满的情绪,欢快富有弹性的声音及多种形式演唱歌曲《我的家乡日喀则》。
3、学会藏族踢踏舞基本舞步,并为歌曲伴舞。
学习演唱歌曲《我的家乡日喀则》,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创造力。
一、组织教学。
听《爱我中华》的音乐、律动进教室、
二、导入新课。
1、导言:同学们都知道、我们国家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下面、老师来做几个舞蹈动作、你们看看是哪个民族的!
放音乐、(傣族、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教师表演。
学生看后回答、(傣族、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
2、同学们说的非常好!老师又给你们带来一首歌曲、听听是哪个民族的?情绪怎样?(听后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日喀则是西藏的第二大城市、藏语"日喀则"是如意的庄园、
5、同学们看过藏族舞吗?下面老师就给你们跳一段藏族舞、请你们注意观察藏族舞有什麽特点?(观察老师的胳膊、和腿)。
教师:这种舞蹈叫藏族踢踏舞。
三、学习踢踏舞的基本动作。
1)原地上下颤动膝盖。
教师示范动作:颤动时身体要自然、放松,身体重心向下放。
学生模仿教师指导。
教师弹《我的家乡日喀则》,学生随音乐做动作。
2)退踏步。
教师示范脚的'动作:第一拍前半拍右脚后踏半步,重心在左脚,后半拍左脚原地踏步一次;第二拍右脚向前踏地一次。这些动作连续进行。
学生模仿教师指导。
教师示范胳膊的动作:双臂前后自然放松悠摆,重心保持在左腿上,膝盖要半拍颤动。
教师弹《我的家乡日喀则》,学生随音乐做动作。
四、随录音唱《我的家乡日喀则》,跳一跳藏族舞。
教师与学生共同跳,感受藏族人民热情、奔放的情感。
六、最后载歌载舞的形式来表演一下、体会藏族歌舞的特点、
七、教师小结;结束本课。
三四年级音乐教案(优秀15篇)篇八
1、欣赏萨克斯独奏《回家》,感受乐曲的款款深情和旋律的悠扬柔婉,以及萨克斯管所独具的荡气回肠的声音效果对音乐氛围的营造与烘托。
2、认识吹管乐器萨克斯,了解它的形状和音色特点。
感受乐曲悠扬柔婉的情绪特点,认识吹管乐器萨克斯,了解它的外形和音色特点。
体验萨克斯管所特有的音色效果对音乐氛围的营造与烘托,以及对“家”的主题的深化。
1、组织教学:复习歌曲《故乡的小路》(巩固两声部旋律和表现歌曲情绪)。
2、导入:走在故乡的小路上让我想起我的家,家:原本是住所,是可以供人遮风挡雨的地方。家是我们停泊的港湾,家,是温暖的地方,因为那里,有自己最爱的——亲人。
师:今天我们来进入第五单元的学习《温馨的家》,听一首乐曲,它的名称——《回家》。
3、初听:演奏乐器——萨克斯管。
4、了解萨克斯管,课件+ppt。
6、复听:?乐曲有几个主题,各主题不同的情绪。
师:第一主题(旋律平稳、舒展,带有少许忧伤,表达作者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第二主题(节奏紧凑,十六分音符的加入使得乐曲显得更加激动,表达作者回家见到亲人的'喜悦之情)。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感受乐曲所要表达的情绪,进一步理解乐曲的内涵。
7、再听:ppt视频(感受萨克斯所带来的音乐效果)。
回家问候父母,长辈、亲人,送去祝福,感受家的温暖。
三四年级音乐教案(优秀15篇)篇九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歌曲《赶海的小姑娘》。
教学目标:
会唱歌曲《赶海的小姑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谁来说说他见过的大海是什么样子的?
同学分别说出对大海的印象:海水蓝蓝的咸咸的,海风吹在脸上的感觉很凉爽。
2、看来同学们和大海已经是老朋友了,那同学们再来说说大海边有什么呢?
同学:大海边有沙滩、有贝壳、还有礁石……。
师:那今天我要给同学们上的音乐课跟什么有关呢?(大海)对了,首先我把这歌曲唱一遍,同学们仔细听了,等下我要提问的。
二、教唱歌曲《赶海的小姑娘》。
教师范唱《赶海的小姑娘》歌曲一遍,同学们喜欢听这歌曲吗?(喜欢)那好,今天我们就认真的学,你们学会了,会比老师还唱得好呢!
1、分乐句教唱歌曲一遍。
2、用琴声伴奏较唱歌曲两遍。
3、重点讲解休止符和延音的唱法。
三、同学和老师一起把《赶海的小姑娘》完整地演唱两遍。
结束新课。
教学反思:
学生学会唱本首歌曲,积极参与音乐活动。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表演《赶海的小姑娘》。
教学目标:
能为《赶海的小姑娘》创编几个舞蹈动作,并为同学们表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
上节课我们学会演唱了《赶海的小姑娘》这支歌曲,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来给这歌编舞蹈。
二、舞蹈教学。
1、老师完整地示范一遍舞蹈,引起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
2、教师请个别学生到前面来模仿和创编舞蹈基本动作。
3、教师分乐句教学。
三、活动结束。
教学反思:
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民乐合奏《丰收欢乐而归》。
教学目标:
1、感受乐曲中不同的速度所表达的不同情绪。
2、描述音乐表现的不同情感。
教学过程:
2、教师介绍乐曲。这是民乐合奏《东海渔歌》的第四部分《丰收快乐而归》,表现了渔民们战胜风浪之后,满载丰收快乐而归的情景。乐曲有三部分构成,每一部分的情绪是不同的,引导学生第二遍欣赏,分辨三个不同的情绪所引发的不同联想。
3、根据条件,教师可播放电影《海霞》的片段,补充欣赏电影插曲《织鱼网》,增加学生对大海边渔民劳动生活的感性认识。
4、分段欣赏:能分辨三个不同的乐段。
(1)开始是由什么乐器领奏的?
(2)中间乐段抒情的旋律是有什么乐器演奏的?
(3)哼唱第三段的旋律或用打击乐器为旋律伴奏。
5、开一个音乐发布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如写一段短文、画一幅音乐情景图、演唱或演奏第三段乐段的主旋律等。
教学反思:
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音乐的感受。能感受乐曲的不同情绪。
三四年级音乐教案(优秀15篇)篇十
1.了解蒙古族的风情,学唱《达古拉》。
2.通过学唱歌曲《拉古拉》,让学生领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情感。
教具准备:电子琴、录音机、节奏卡片、节奏乐器、多媒体课件。
播放《草原英雄小姐妹》课件或相关课件。启发学生进行有创意地自由回答。
2.了解蒙古族人居住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等特色。
3.听歌曲范唱《达古拉》,提问:通过歌曲我们听到他们都唱了什么呢?请学生说说歌曲内容。
4.学唱歌曲,师生合作,教师弹伴奏,学生装跟唱。
5.处理歌曲的难点,重点练唱歌曲的附点节奏,和一音多词的地方。
6.表演:学蒙古舞的扭肩膀、挤奶、骑马等动作,配合歌曲音乐进行表演。
请舞蹈队的同学上来表演,其他同学拍手唱歌。
7.游戏:拼节奏卡片,一部分同学表演,一部分同学选择敲击小乐器为歌曲伴奏。
8.加入乐器,为歌曲伴奏。
9、完整表现。
三四年级音乐教案(优秀15篇)篇十一
1、读谱唱歌《大雨和小雨》。
2、听赏管弦乐曲《电闪雷鸣波尔卡》。
1、能用和谐、愉快的声音学会演唱歌曲《大雨和小雨》。
2、能积极参与音乐听赏活动。
3、能和同学合作,设计多种演唱形式来表现歌曲《大雨和小雨》,并从中享受到乐趣。
1、重点:演唱歌曲《大雨和小雨》。
2、难点:设计多种演唱形式来表现歌曲《大雨和小雨》。
一、教师导入:学生随音乐《电闪雷鸣波尔卡》律动进入教室。
二、听赏乐曲《电闪雷鸣波尔卡》。
三、学生聆听老师播放音乐《大雨和小雨》。
(1)出示《大雨和小雨》的歌谱。
(2)教谱视唱《大雨和小雨》。
(3)听一听,唱一唱。随音乐哼唱歌曲。
四、师生分角色对唱歌词。
五、学生分组演唱第一声部和第二声部。
六、师生互换声部演唱歌曲。
七、全班合唱歌曲。
结束部分:全班听《大雨和小雨》全曲走出教室。
三四年级音乐教案(优秀15篇)篇十二
2、通过对比欣赏使学生感到生活的快乐,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3、使学生了解下行旋律对音乐情绪的表现作用。
教学重点:1、感受《牧羊姑娘》的悲伤情绪。
2、利用多种感官(听、唱、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3、通过对比欣赏,提高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一课时。
钢琴教学光盘。
一、激情导入。
谈话:欢迎同学们和康老师一起走进今天的音乐40分,我们今天的音乐旅程是--欣赏。请大家欣赏六段音乐,你们仔细听,哪一段音乐表现了悲伤的情绪?把答案序号记在纸上,也可以记在心里。
二、欣赏。
1、听六段录音;
师:放六段音乐,生静听。
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答(答案:第一段、第三段、第五段)。
2、复听:
生:完整地听三段录音。
注:学生听不出来没关系,可以再听。
3、导入用学生喜欢的语言,能激起学习欲望。学生自己听辨,对学生听音乐的能力是一个锻炼,同时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小结:区别就是表现音乐的形式不一样,前两首是器乐曲,后一首是女声独唱。相同点就是三段音乐的旋律是一样的,都表现了悲伤的情绪。
4、演唱主旋律:
师:既然同学们都说这三段音乐是悲伤的,那么咱们就来唱一唱主旋律,看看它是怎样表现悲伤的情绪的。
生:可以讨论也可以独立回答(不要求学生的语言多精确,贴近意思就可以了)(教师出示主旋律)。
师:无伴奏和学生一起唱,生:无伴奏和老师一起唱。
师:琴伴奏。
生:演唱。
三、升华。
分析主旋律的音乐表现手法:
师:现在咱们就来分析一下这段音乐怎样表现悲伤情绪的?生:按自己的理解分析。
板书演示分析结果:
速度:缓慢的。
节奏:疏松的。
旋律行进方向:下行。
四、创造扩展。
1、歌曲欣赏:
2、给歌曲取名字:
师:咱们听了器乐曲也唱了歌曲,你能给它取个名字吗?
师:对了咱们今天欣赏的就是由的《牧羊姑娘》。
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取名字。
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3、思想教育:
师:大家看黑板,咱们今天欣赏的乐曲都和放牧和牧童有关,那么同样都是牧童,可为什么他们的生活却完全不同呢?(这是考查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与感受了,不要求学生的思维局限,有自己的见解最好,主旋律的分析关系学生对音乐要素的理解,而唱熟主旋律是学生分析的前提)(给歌曲取名字能增强学生的成就感,提高兴趣,为学生的快乐学习打基础)(可以提示学生轻声、深情的演唱)。
再演唱一遍歌曲,结束今天的音乐旅程。
结课。
师:咱们欣赏了一首动人的《牧羊姑娘》,最后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再来演唱一遍歌曲,结束今天的音乐旅程。
1、通过学唱歌曲,以声传情,展现快乐和烦恼增加的小少年。
2、指导用欢快的音色,无忧无虑地演唱齐唱部分(稍弱);用和谐的音色,激情地演唱合唱部分(稍强)。
3、理解节奏(弱起,附点节奏)对表现音乐作用。
教学重点:1.感受无忧无虑到烦恼增加的不同情绪。
2.用和谐统一的音色演唱合唱部分,并培养学生在合唱中相互聆听的能力。
教学难点:1.如何“合”成优美的音色,并激情歌唱。
2.歌曲中的长音,附点节奏、弱起等要素。
:一课时。
:钢琴教学光盘。
一、听音乐律动,感受歌曲情绪。
师:让我们合着音乐的节拍,走进今天的音乐课。
(:点击页面右边的大音响蓝色部分,播放口哨版《小小少年》。音乐可随时点击页面停止。)。
备注:随着愉快、轻松、快乐音乐师生共同律动,前部分拍手节奏,后部分摆动身体。
二、简介歌曲《英俊少年》主题曲。
(:点击页面,进入《海因切生活》的短片。)。
备注:全体学生边观看片段边听老师介绍海印切的少年生活。
三、解决歌曲第一部分节奏难点。
师:现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海因切快乐又有意义的少年生活吧。一起来读一读。
(:点击页面,出示歌词,页面淡然无色。)。
师:你觉得此时的海因切快乐吗?怎么读让他变得快乐呢?
(:点击页面,出现附点节奏。)。
师:你注意到老师刚才那个字读得最长?
(:点击页面,出现“四”字的画拍谱。)。
师:你们看,字体的颜色发生了变化,请你给红色的字稍稍加强力度。
(:点击页面,字体颜色发生热情鲜亮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页面颜色的变化,附点节奏、画拍图谱的出现和老师的正面引导,让学生深刻感受、体会海因切的前后心情变化。
师:你读得真有动感!同样的感觉来读读这句。
(:点击页面,出现又一鲜亮字体的乐句。)。
师:我们随着音乐把两句连起来读一读。
(:点击右下的小苹果图案,播放伴奏音乐。)。
四、合唱练习。
1、音程训练。
师:快乐的少年生活阳光灿烂,快乐的少年生活歌声不断。我们也来唱唱吧。
(:逐步点击页面,出现4组音程。)。
备注:老师逐一进行有效性的和声音程训练,先随琴练习,再离琴看指挥练习。
要求:1.提示每个音必须轻声高位置歌唱。
2.提示两个声部同时歌唱时,声音要集中,和谐,统一。
3.提示时刻注意聆听另一个声部。
2、完整乐句练习。
师:将这4组连成一条旋律,你还会唱吗?
(:点击页面,在句首出现不完全小节11)。
备注:学生分别练习高、低声部完整乐句,再进行合唱。
要求:1.提示每个音必须轻声高位置歌唱,整条旋律唱得轻柔,连贯。
2.合唱时,声音集中,和谐,统一,并学会聆听另一个声部。做到“没有我,只有我们;没有个性,只有共性”的和声效果。
设计意图:和声、视唱是合唱教学的基础,本环节通过和声训练、视唱教学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和谐统一的歌声,也给后面歌曲的合唱教学做铺垫;同时这一环节乐句是通过和声音程组合而来的,乐句间的变化也是循序渐进,这大大降低了难度,给予孩子们充足的自信心。
五、歌曲教学。
1、听歌曲范唱。
师:随着时间一年年飞跑,小小少年转眼高;随着年龄由小变大,烦恼也增加了。让我们走进小少年海因切的内心世界,听听他的心声。(课间:出示歌谱,点击歌谱下方第1颗星星,播放全曲范唱。)设计意图:通过聆听,感受歌曲前后不同的情绪,给歌曲分段,并小结:歌曲的前后不同的演唱形式:齐唱和合唱。
师:像这样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声部,各自按照自己声部曲调,同时演唱一首歌曲,我们称为合唱。今天我们来学习歌曲的第一段。
(:点击页面,出现第一段歌谱)。
师:我们一起来听歌曲的第一段。
(:点击歌谱下方第2颗星星,播放歌曲第一段范唱。)。
2、听合唱部分范唱,并进行练习巩固。
师:当歌曲唱到合唱部分时,请1、2组同学听老师唱低声部,3、4组听录音高声部。(:点击歌曲下方第3颗星星,播放第二部分的范唱。)。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的细心引导,学生再一次练习巩固难点,为下一步的学习解决了燃眉之急。
3、学唱全曲。
师:你们都有一双会听音乐的耳朵!现在老师来唱歌曲第一部分,请大家用lu模唱第二部分的低声部旋律。
(:点击页面,出现低声部旋律和红颜色lu音。)。
师:加大难度,带入歌词试试。老师演唱歌曲第一部分,全体学生演唱第二部分的低声部歌词。
(:点击页面,歌谱出现第二部分的歌词。)。
师:我们一起来学习歌曲的高声部。老师请一生演唱歌曲第一部分,其余学生演唱第二部分的高声部歌词。
(:点击页面,歌谱出现第二部分的高声部旋律。)。
师:其实,合唱的声音是非常饱满,非常统一的,现在老师同时弹奏两个声部,请大家轻声歌唱自己的声部。
六:课堂延伸。
师:最后,老师祝愿大家在成长的道路上快乐多多,烦恼少少……。
(:点击右下角进入下一页。)。
备注:全体学生随《梦之旅》音乐,边唱边律动,走出教室。
教学意图:快乐激扬的歌声,孩子们充满活力;激情飞跃的歌声,原少年们梦想成真……。
三四年级音乐教案(优秀15篇)篇十三
2、歌曲常见的音乐结构一段体a;二段体ab;三段体aba或abc学习目标:
1、学会歌曲《中学时代》,并有感情的演唱歌曲,能够用课堂乐器为歌曲伴奏。
2、理解中学时代的重要性,珍惜中学时代的学习机会,树立为社会服务的理想。
学习重难点:
能够熟练的演唱好歌曲《中学时代》,并理解其深刻的哲理。教学预设:
1、很多同学可能对中学抱有很多的想象,也会有些迷惑。
2、配乐诗的形式拿来演唱,可能学生对音高上只能听老师范唱来衡量了。
教学手段:
1、老师通过讲解中学时代的重要性、黄金时代、人生的转折点等来启发学生珍憯学习光阴,树立长大为社会服务的远大理想。教学准备:
钢琴。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点名检查人数。
二)发声练习:
1=c—f。
1234︱5———︱5454︱1———︱。
mima。
1234︱5454︱1———‖。
mima。
三)导入。
四)学习过程。
分析歌曲:
(1)、这首歌词是非常好的诗歌,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学校生活,也是一首歌颂了美好的中学生活,主题鲜明,立深刻。《中学时代》里“系着红领巾迈进校门,戴着团徽走向未来”;这些点睛之笔读来令人感动。
(2)、想一想:中学时代是怎样的一个时代?
学生讨论(略——)。
(4)、老师演唱歌曲《中学时代》。
学生讨论:
(略——)。
师:老师心中的“中学时代”就是一个珍惜时间的黄金时代,只有珍惜时间学好本领,将来为祖国的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才是我们中学时代最宝贵的,老师也希望同学们能在这黄金时代里快快乐乐的成长,认认真真的学习。
(5)、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歌曲《中学时代》。
(6)、由老师引导对歌曲进行简单的介绍和分析。
a、歌曲的结构曲式:abb、歌曲的调式、节拍等。
(7)、老师带唱歌曲《中学时代》。
(8)、学生跟着老师的琴模唱歌曲《中学时代》。
(9)、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找出本组认为难唱的乐句或乐段——老师把每个小组找出难唱的乐句或乐段反复教唱,全班同学跟着一起学习。
(10)、全班同学跟着老师电子琴伴奏有表情的演唱歌曲《中学时代》。
(11)、分小组练习歌曲《中学时代》要求尽量背唱歌曲(老师巡堂批导学生练习唱歌)。
(12)、全班同学有表情的跟着老师的琴声演唱歌曲《中学时代》——表扬——。
(13)、师:今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来比一比,看看哪个小组演唱的歌曲最棒、最有特色,请各小组长组织好本组同学有两分钟来准备(学生排练中——老师指导——)。
五)创作与表演。
(2)学生根据文艺委员要求进行小组展示歌曲《中学时代》——打分——亮分——。
六)课堂小结。
我们今天不但学习了歌曲《中学时代》,而且还懂得了珍惜中学时代这个黄金学习时代,把握好每一寸学习光阴,不辜负老师和家长的期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三四年级音乐教案(优秀15篇)篇十四
1、能用欢快声音演唱歌曲《小螺号》。
2、认识反复记号。
3、能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捕鱼归来》的创编和表演。
1、学唱《小螺号》。
(1)导入:同学们认识海螺吗?吹过螺号吗?
(2)欣赏歌曲《小螺号》。提问:歌曲中唱了什么?
(3)老师范唱歌曲,学生边听边思考: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可以分为几个乐段?
(4)学唱第一乐段。提问:这个乐段有几个乐句?每个乐句之间有什么联系?节奏有什么特点?指导学唱歌谱,教唱歌词。
(5)学唱第二乐段。提问:这一乐段有几个乐句?与第一乐段相比,它的情绪、节奏有什么变化?师分句教唱歌谱、填词演唱。
(6)讲解反复记号。
(7)完整演唱歌曲,注意两个乐段的情绪对比。
2、活动《捕鱼归来》
(1)导入:同学们见过渔船回到码头的情景吗?请说一说。
(2)学生分别学习演唱海风、海浪、螺号、渔歌的音乐。
(3)全班创作《捕鱼归来》的情景。
3、课堂小结:
这一课的学习,大家的积极性高,主动性强,进步很快,还希望你们多利用课余时间练习,一定要背熟歌词。
三四年级音乐教案(优秀15篇)篇十五
(一)单元总要求。
通过歌曲《赶海的小姑娘》《小螺号》《大海啊,故乡》和民乐合奏《丰收欢乐而归》,了解东海渔民的劳动生活,感受大海边的生活情趣,以及大海所寄托的游子的思乡之情。体会速度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二)具体要求。
1、会唱《赶海的小姑娘》和《小螺号》。
2、能为《赶海的小姑娘》创编歌词,并唱给同学们听。
3、积极参与《阿爸回来了》的表演活动。
4、能为《丰收欢乐而归》的几段音乐填上适当的速度记号。
5、能感受《大海啊,故乡》中所寄托的游子的思乡之情,能模仿旋律中第一小节的节奏,并即兴哼唱两小节旋律。
6、了解渔民的劳动生活,感受大海的无穷魅力。
二、教材分析。
(一)编写意图。
从四年级开始,我们将陆续选择我国东、南、西、北等不同地区的音乐,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了解我国丰富的音乐资源。在了解不同地区的音乐同时,还可以了解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开扩学生的音乐领域,通过丰富多彩的音乐培养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的情感。
在音乐方面,要引导学生通过对音乐要素的感知,感受和体验音乐的情绪,联想音乐所表达的意境,通过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音乐的创造活动。在教学中,首先要正确地指导学生唱好歌曲,在学会歌曲的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歌曲表达自己的感受。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演唱歌曲体会“赶海”的情景,感受音乐欢快活泼的情绪。通过表演《阿爸回来了》体会渔民的劳动生活。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创编《阿爸回来了》。
(三)教材分析。
1、《赶海的小姑娘》。
《赶海的小姑娘》歌曲通过对一个小姑娘“赶海”的描写,表现了赶海小姑娘欢快的心情和一颗纯真的童心。歌词形象生动,有捡海螺、抓对虾的具体描写,也有如松软的海滩、金黄的沙、一抹晚霞等景物的描写,充满了诗情画意。听了这首歌曲,在我们的脑海里,马上会出现大海边的优美景色和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的形象。
歌曲的音乐形象鲜明,旋律流畅,结构工整。
(1)这首歌曲的句式基本上比较工整,除了最后一个乐句是六小节,其他的乐句都是四小节一句。要引导学生均匀地呼吸,四小节一吸气。总体上要唱得连贯,在连贯中又有不同。如在第三乐句第二小节“捡起了”要做到声断气不断,表现出小姑娘活泼的性格。
(2)第二乐段第一和第二乐句中的附点四分音符同前面紧凑的节奏形成了鲜明对比,歌词又是两个动词“找”和“挖”,因此要把附点四分音符时值唱够,同时力度稍强一些,突出“找”和“挖”的'动作,表现小姑娘欢快的情绪。
(3)结束句有个七拍的长音,训练学生用较长的气息支持来歌唱。
2、《大海啊,故乡》。
《大海啊,故乡》是电影《大海在呼唤》的主题歌。歌曲深情地表达了一位游子对祖国的眷恋之情。歌曲是四个乐句的单乐段结构。旋律呈级进的方式平稳进行。歌曲中多次运用了切分的节奏,好像起伏的海浪,也好像是在向妈妈倾诉着思念之情。第一乐句是个起句,从中音区开始的旋律优美、温柔,好像是在对人轻轻地诉说,所以要唱得柔和、平稳。第二乐句是个承句,第一、二小节的节奏继续沿用了第一乐句的节奏,保持了音乐的统一。在第三、四小节时,节奏发生了变化,同前面的节奏形成了小的对比,最后一个音结束在主音上,形成了半终止,为后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接着的第三乐句是个转折句,把酝酿已久的激情一下子激发了出来。一个五度的大跳和一直在高音区进行的旋律,把音乐的情绪推向了高潮。在演唱时力度增强,充满激情。第四乐句是个合句,是第二乐句的变化重复。音乐的情绪在激情过后又恢复了深情,首尾呼应,细腻地表现了游子对祖国的眷恋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