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作文是一种能够描述生活、诠释人生哲理的文学作品,它能够让人感悟生命的智慧。接下来是一些与时代和社会紧密相连的优秀作文,希望能够引发大家对当下问题的思考和反思。
改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小学(实用17篇)篇一
在这万物复苏,鸟语花香,莺歌燕舞,春雨绵绵的三月里,有两个好朋友即将分别了。
通向黄鹤楼的石板小路上,有两个人正缓缓地走着。一人就是名扬四海的“诗仙”——李白。另一人,就是李白非常好的朋友——孟浩然。
他们登上了黄鹤楼。放眼望去,波涛滚滚,汹涌澎湃的长江横卧在眼前。看着这一望无尽的长江,不禁勾起了李白和孟浩然在一起的美好回忆。李白说:“浩然兄啊吗,如今你要去广陵做官了,我还真有点舍不得啊!”说完,李白从衣服里拿出一支毛笔和一条柳枝来:“请你留下这支笔吧!我们还不知什么时候能再见面啊!”孟浩然忙端出一坛酒,对李白说:“请你收下我这坛珍藏十五年的美酒吧!”两人畅饮。
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客官,该上船了!”船夫喊道。
孟浩然凝视着李白,对他说:“李白,再见了,我就要走了,希望我们能再次见面!”说完,孟浩然起身告辞,依依不舍地走了。
李白站在黄鹤楼上,一边向孟浩然挥手,一边目送着孟浩然远去……。
改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小学(实用17篇)篇二
公元730年3月的一天,清晨,李白早早地和孟浩然来到黄鹤楼。因为今天是孟浩然从黄鹤楼出发要远去的日子,他们这对老朋友谁都不想分离,难舍难分。在这繁花似锦阳春三月的日子里要远行去扬州,是让人非常伤心与痛苦的。
李白端起酒杯,缓缓地说:“孟兄,你我相识这么多年,现在你又要远行离去,我真有些舍不得啊!趁现在不到时间,咱们在一起饮酒作诗,好吗?”孟浩然说:“好的,李兄!让我们的友情越来越深,谁也不要忘记谁!”李白说:“好!”
他们在这短短的时光里一起喝酒,一起作诗,一起谈心。过了没多久,孟浩然说:“李兄,我真得要走了,你要保重,我一定会回来看你的。”李白说:“孟兄一定要及早回来看我们大家,到那时我们再相聚。”
孟浩然坐上小船,孤单的小船慢慢地远去了,消失在天水相接的地方。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改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小学(实用17篇)篇三
鲜花朵朵,烟雾弥漫,在这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李白和他的好朋友孟浩然在黄鹤楼上饮酒赏景。那儿的风景真美呀!万紫千红的花生长在黄鹤楼两旁,四周时不时的传来小鸟的欢叫声。长江两岸的一棵棵绿柳,拖着又细又长的柳枝,好像是一位姑娘在漂洗头发。再看那一眼望不到头的滔滔江水,令人感觉神清气爽。
可是就在这时,孟浩然突然叹了一口气,哀伤地说:“唉,我待会儿就要乘小舟到扬州去了,可我舍不得你啊!今日一别还不知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再见面。”李白安慰道:“没关系,如果你到了扬州想念我时,就想想我们以前朝夕相处的欢乐时光,比如咱们一起吟诗、喝酒、赏花……”。李白倒了满满两杯酒,拿起一杯酒递给孟浩然说:“请你喝完这醇香的美酒吧,这杯酒代表我对你的祝福。”孟浩然一仰脖子就喝了一大口,伤心地说:“再见了,李白。我走了,我时时刻刻都会想念你的!”李白的眼眶红了。分别的时间到了,终于,在孟浩然走上小舟的那一刻,李白的眼睛里涌出了黄豆般大小的泪珠,他朝小舟挥挥手,依依不舍的哽咽道:“再见了……我的……朋友!”
李白送别了孟浩然,独自站在岸边,目送友人的小舟越行越远,渐渐消失在自己的视线里。只看见澎湃的江水不断击打着已经磨的凹凸不平的岩石,还有那一阵阵微风把绿柳的枝叶吹得“飞”了起来。站在江边的李白突然诗兴大发,做出了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改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小学(实用17篇)篇四
烟花三月的一个早晨,李白本想约上好友孟浩然到黄鹤楼周边一同游赏明媚的春光,然而却得知好友要到扬州广陵探望亲人。于是特意在黄鹤楼里摆设酒席,准备与老朋友喝酒告别。
女性的政治改写。
木兰诗改写作文【推荐】。
木兰诗改写作文【热门】。
改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小学(实用17篇)篇五
在阳春三月,天雾蒙蒙的,柳条在微风中轻轻摆动。远望江天一色白帆点点,渔歌互答浮光跃金。黄鹤楼前车水马龙,笑声久久地回荡在天空。
有一天,孟浩然要去扬州,李白来到黄鹤楼为他送行。
李白身穿长袍,举起倒满酒的酒杯,感慨地说:“自从我和您成为朋友,我一直把您当作我的老师和兄长。如今,您要乘船赴扬州,不知何日才能与您见面,就请举杯喝完这杯酒吧!”孟浩然欣然地接过酒杯,边喝边说:“王勃说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但我们的友谊却像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这时,孟浩然也倒了一杯酒,递给李白说:“李兄,直到那一天,我们还可以见面,请喝了这杯中酒吧!”李白便一饮而尽。
随后,李白送孟浩然上了船。船离岸了,李白站在江边望着船上的孟浩然,向他挥手告别。船渐渐地远去了,慢慢地消失在大海的尽头。李白伫立江边,凝视远方,只见江水浩浩荡荡地滚向天际。
这时,李白不禁吟诗一首,那便是著名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后来,这首诗就在民间广为流传。
改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小学(实用17篇)篇六
李白是一个酷爱游山玩水的诗人。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李白来到了襄阳,听闻前辈孟浩然也在此居住,便特意登门拜访,并把自己的诗作请孟浩然指点。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后大加赞赏,因此,两人很快成为了知心朋友。
阳春三月,花儿们绽开了美丽的笑脸,小草在为花姑娘的美丽鼓掌,柳树姑娘梳理着自己的长辫子,大地上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但,这样的美景却给李白带来了有别样的情绪。
有一天,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前往扬州,便在黄鹤楼附近一家酒店设宴,为孟浩然饯行。孟浩然很快就来了,两人坐了下来,一走起聊天、喝酒。李白含着泪说:“孟兄啊,你这一走,我俩不知何时才能相见啊!”孟浩然故作轻松:“李兄,我虽然走了,但我们的情谊却如滔滔江水,永运不会断!”李白再次举杯说道:“大哥,小弟的千言万语都包含在了这杯酒里,饮了这杯酒,祝您一路顺风!”“来!干了!”
“上船了,快上船啦!”船夫催促道。
孟浩然虽万般不舍,却也只好无奈地与李白挥手告别:“贤弟,再见了!”李白站在岸边,看着孟浩然乖坐的船渐行渐远,慢慢地消失在那水天相接的地方。
就那站着,站着……。
改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小学(实用17篇)篇七
黄鹤楼下,李白与孟浩然在恋恋不舍地饮酒道别。“老师啊,此次别离以后不知道何时才可以碰面啊?”李白含着泪说。“此次回扬州市,也许要很多年啊!”孟浩然也悲伤说。
阳春三月,树木发芽,花争对外开放,绿草掘路,一切生意洋洋,孟浩然称官。李白十分舍不得孟浩然,由于他可李白的亦师亦友啊!孟浩然呢,他自然也不愿走,由于她们但是一对不能分离出来的好朋友啊!可是无论有多么的舍不得,他還是要走的。马路边各种各样的花朵也在为她们忧伤。
最后,孟浩然還是踏入了回扬州市的游艇。虽然湘江上面有成千上万艘游艇,但李白却忽略了,只有孟浩然在小帆船眼中,李白心里:孟兄,一路平安。孟浩然朝他挥挥手,含泪讲过一句:“李白老弟啊,有期再相见。不一会儿,孟浩然坐着的小帆船消失在碧空中。
改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小学(实用17篇)篇八
知道孟浩然去广陵,就约孟浩然去黄鹤楼相聚。他们坐在一起,来为孟浩然送行。他们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作对,十分快乐告别了。
孟浩然和李白兄喝了几杯酒,就转头望了望快落山的太阳。对李白兄说:“李白兄。
时间也不晚了我也要走了再见!”孟然兄不依依不舍得说:“再晚点走吧!现在还早着呢!”“不了我也要走了我以后会回来。”说完孟浩然跟李白干了最后一杯酒就起身准备走了李白犹豫了一会说:“难得好朋友一聚让我送送你吧!”“嗯!那好吧!”
长江的景色可真美。桃花开着粉红色的花瓣,薄烟雾弥漫,令人想起春天的美景。
孟浩然上了船后,向李白摆了摆手,说:“再见!”然后就让船夫划船。李白也朝孟浩兄大声说:“孟浩兄——!记住要跟我写信,保持联络哦!”“我会的,多多保重!再见——”“再见!”
江边上,船慢慢离开码头,渐渐消失在天边,李白远远遥望,不停望着远处,一直到这支船在长江的天边流去,直到看不见。李白想:“唉——!不知何日才能和孟浩兄再相见?他走了,我和谁一起吟诗作对呢?和谁一起喝酒呢?”于是,李白拿起笔、纸、墨,写下了这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改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小学(实用17篇)篇九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赏析。
这首送别诗,写于开元二十年(732)前后。阳春三月,友人孟浩然与诗人挥别于天下江山第一楼——黄鹤楼,乘棹东行。友人的孤帆已消失于碧水蓝天之际,诗人却仍久久伫立,似乎渴望东流的江水能载着他的深情,伴友人远行。全诗意境阔大,情深意挚,不愧为一首传诵千古的杰作。孟浩然也是当时著名的诗人,是李白的好朋友。当时,孟浩然乘舟远行,望着自己的好友乘舟渐渐消失在天际,李白情不自禁地低声吟诵出这首千古佳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诗文背景。
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友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足迹几乎遍及整个中国,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历来传颂的名篇,这首诗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既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诗的起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紧扣题旨,点明送行的地点及自己与被送者的关系。“故人”一词说明了两位诗人的深厚情谊。“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诗人墨客流连聚会之所,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而今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在此道别,更具有诗意和浪漫色彩。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紧承首句,写送行的时令与被送者要去的地方。“扬州”是东南都会,自古繁华,而“三月”又正是春光明媚,百花争艳的季节。诗人用“烟花”修饰“三月”,不仅传神地写出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特色,也使人联想到处在开元盛世的扬州,那花团锦簇、绣户珠帘,繁荣而又太平的景象。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时间也选择得恰当。李白对友人的这次旅游自然十分欣羡。“烟花三月下扬州”这清丽明快的诗句,正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与向往。但李白又是富于感情的诗人,当友人扬帆远去的时候,惜别之情油然而生。从《李太白集》里,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孟浩然之间有着不少赠答诗。在《赠孟浩然》中,李白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可见李白对孟浩然是多么敬佩,两人的情谊是多么深厚。
诗的第三、四句正是写李白送别诗友时的惜别深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面看来这两句诗全是写景,其实却有着诗人鲜明的形象。“孤帆”绝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写诗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挂起风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点影子了,最后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伫立,目送流向天际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随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这两句诗表达了多么深挚的友情,然而在诗句中却找不到“友情”这个字眼。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另外在诗歌的用韵上,诗人也颇具匠心地选择了“楼”“州”“流”三个声调悠扬的韵脚,吟诵起来余音袅袅。这与孤帆远去、江流天际的景象以及诗人目送神驰、情意绵绵的神态十分吻合。再加上语言清丽自然,意境雄浑开阔,这首诗真是令人越读越爱,百读不厌,无怪乎千古传颂。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品评李太白七绝的艺术特色时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李太白的七绝在诗坛上的确是独步了。
李白平生酷爱旅游,在漫游和飘泊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足迹遍布中原内外。“人生贵相知,何用金与钱?”(《赠友人》三首其二)这是他笃信并始终奉行的交友之道,因而他和朋友们的友谊就显得分外真挚、浓厚、热烈。
725年(唐玄宗开元十三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726年(开元十四年)春,李白“船下广陵去”(《夜下征虏亭》),并滞留了数月。这年冬天,他离开广陵,到北方的汝游玩。之后到达襄阳,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孟浩然热情地款待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
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由这个富有动态感的诗篇,我们可以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深厚的友谊和对友谊的珍惜和重视。这首诗是李诗中歌颂真挚友谊和抒写离别之情的代表作,千百年来脍炙人口。
改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小学(实用17篇)篇十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
黄鹤楼: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
孟浩然:李白的。
之:往、到达。
广陵:即扬州。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辞:辞别。
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景物,指艳丽的春景。
下:顺流向下而行。
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
尽:尽头,消失了。
碧空:一作碧山。
唯见:只看见。
天际流:流向天边。
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译文:
友人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孤船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尽头,只看见滚滚长江向天际奔流。
赏析:
这首诗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那种少年刚肠的,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而是表现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多了点诗意,少了份。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他当快意的时候,所以眼里所看到的无不是惬意。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得很,他向往扬州地区,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广陵,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李白渴望去扬州之情溢于言表。
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最后一句是眼前景象,但又不单纯是写景。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创作背景:
李白寓居安陆期间,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并很快成了挚友。公元730年(开元十八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者介绍:
李白(7-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改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小学(实用17篇)篇十一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注解】。
1、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背靠蛇山,俯临长江,雄伟壮观。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2、之:往,去。
3、广陵:扬州的旧名。
4、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5、西辞:黄鹤楼在广陵的.西面,在黄鹤楼辞别去广陵,所以说“西辞”。
6、烟花:指柳如烟、花似锦的明媚春光。
7、碧空尽:在碧蓝的天际消失。尽:没了,消失了。碧空:一作“碧山”。陆游的《入蜀记》云:“八月二十八日访黄鹤楼故址,太白登此楼送孟浩然诗云:‘孤帆远映碧山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盖帆樯映远,山尤可观,非江行久不能知也。”
8、下:沿江顺流而下。
9、尽:消失。
10、唯见:只能见到。
11、天际:天边。
【韵译】。
老朋友孟浩然,辞别西楚的黄鹤楼;阳春三月烟花如海,他去游历扬州。
一叶孤舟,远远地消失在碧空尽头;只见浩浩荡荡的长江,向天际奔流!
【翻译】。
春光灿烂,知心朋友扬帆启程,诗人站在楼上,凝望孤帆渐渐远去,直到它完全隐没在青天绿水之中。最后只见滚滚江水流向天边,诗人的感情也随着江流而起伏。
改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小学(实用17篇)篇十二
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友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足迹几乎遍及整个中国,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历来传颂的名篇,这首诗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既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诗的起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紧扣题旨,点明送行的地点及自己与被送者的关系。“故人”一词说明了两位诗人的深厚情谊。“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诗人墨客流连聚会之所,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而今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在此道别,更具有诗意和浪漫色彩。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紧承首句,写送行的时令与被送者要去的地方。“扬州”是东南都会,自古繁华,而“三月”又正是春光明媚,百花争艳的季节。诗人用“烟花”修饰“三月”,不仅传神地写出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特色,也使人联想到处在开元盛世的扬州,那花团锦簇、绣户珠帘,繁荣而又太平的景象。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时间也选择得恰当。李白对友人的这次旅游自然十分欣羡。“烟花三月下扬州”这清丽明快的诗句,正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与向往。但李白又是富于感情的诗人,当友人扬帆远去的时候,惜别之情油然而生。从《李太白集》里,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孟浩然之间有着不少赠答诗。在《赠孟浩然》中,李白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可见李白对孟浩然是多么敬佩,两人的情谊是多么深厚。
诗的第三、四句正是写李白送别诗友时的.惜别深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面看来这两句诗全是写景,其实却有着诗人鲜明的形象。“孤帆”绝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写诗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挂起风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点影子了,最后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伫立,目送流向天际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随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这两句诗表达了多么深挚的友情,然而在诗句中却找不到“友情”这个字眼。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另外在诗歌的用韵上,诗人也颇具匠心地选择了“楼”“州”“流”三个声调悠扬的韵脚,吟诵起来余音袅袅。这与孤帆远去、江流天际的景象以及诗人目送神驰、情意绵绵的神态十分吻合。再加上语言清丽自然,意境雄浑开阔,这首诗真是令人越读越爱,百读不厌,无怪乎千古传颂。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品评李太白七绝的艺术特色时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李太白的七绝在诗坛上的确是独步了。
改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小学(实用17篇)篇十三
李白平生酷爱旅游,在漫游和飘泊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足迹遍布中原内外。“人生贵相知,何用金与钱?”(《赠友人》三首其二)这是他笃信并始终奉行的交友之道,因而他和朋友们的友谊就显得分外真挚、浓厚、“孤帆远影碧空尽”意境热烈。
725年(唐玄宗开元十三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726年(开元十四年)春,李白“船下广陵去”(《夜下征虏亭》),并滞留了数月。这年冬天,他离开广陵,到北方的汝游玩。之后到达襄阳,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孟浩然热情地款待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
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由这个富有动态感的诗篇,我们可以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深厚的友谊和对友谊的珍惜和重视。这首诗是李诗中歌颂真挚友谊和抒写离别之情的代表作,千百年来脍炙人口。
诗的`特色。
这是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首句点出送别的地点:一代名胜黄鹤楼;二句写送别的时间与去向:“烟花三月”的春色和东南形胜的“扬州”;三、四句,写送别的场景:目送孤帆远去;只留一江春水。诗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烟花三月下扬州”,蘅塘退士评曰:“千古丽句”。在理。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调。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孟浩然、李白的交情。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烟花三月下扬州”的美景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地区,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达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艺术效果。
改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小学(实用17篇)篇十四
阳春三月,鲜花盛开,莺歌燕舞,一片生机盎然。
黄鹤楼上,李白和孟浩然并肩坐着,一想到之后将有许久不得再见,两人神情都有些黯淡。
“孟兄,你这一去广陵,不知何时归来,你可要常常给我写信啊!”李白首先打破了沉寂。孟浩然听了李白的话,有些神伤,但随即回答道:“贤弟,放心吧,我一定会给你写信的。倒是你,要注意一下身体,酒这种东西,得适可而止啊!”李白笑着应允,举起装满酒的酒杯,“但是今天可是特殊日子啊,来,让我们痛饮一番!”孟浩然笑笑,也举起了酒杯。
半晌,酒壶已空。孟浩然直起身子,抬头看了看天色,说道:“天色不早了,我也应该启程了!”“是吗?……我送送你吧!”李白紧跟在孟浩然身后,一起走下楼梯。
船只已经备好,船夫在船上招呼孟浩然快点登船。孟浩然看了看船,又看了看李白,想说些什么,却又欲言而止,只是拍了拍李白的肩膀,走上了早已备好的船只。
船,开动了,越行越远。
李白像是想到了什么,忽然走上前,对着船只大喊:“孟兄,记得给我写信啊!”“放心,一定!”远远地,传来了孟浩然的声音,但随即,又被嘈杂的人声和江水的波涛声淹没。
改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小学(实用17篇)篇十五
有一天,李白得知自己的好朋友孟浩然要去扬州,准备送送他。
李白把孟浩然带到黄鹤楼。他们一起饮酒作诗,交谈得很开心。
“老朋友,你要去扬州,那我俩什么时候才能相见啊?”李白喝下一口酒,对着孟浩然说。
“这可说不定,哪天我们再相聚,定要来黄鹤楼喝酒作诗。我可是会很想念你的,你也不要忘了我。”孟浩然也回了李白的话。
“呵呵,那是当然啊!我李太白能与你孟浩然结交为好友,那可是我毕生的荣幸啊!到时候,我们可要喝酒作诗一分高下了。”李白笑着回答。
(ps。李白,字太白。)。
孟浩然点点头,说:“好。时间也不早了,我要走了。”
孟浩然起身,准备离开。李白也起身,他要送孟浩然离开。他们可是多年的好友,已经产生了一定的感情,在这时候分离,难免会有点儿舍不得。在这繁花似锦的春天去扬州,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李白心想:孟浩然要去扬州,一定有他需要处理的事情,我不能耽误他的前程。
孟浩然乘上小船,离开了这块充满欢乐的土地;离开了这块充满回忆的土地;离开了一块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同事,也离开了他的好友——李白。
李白望着孟浩然离开的地方,只见孤独的小船渐渐消失在天空的尽头,滚滚长江向天边流去。看到这场景,李白不由得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改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小学(实用17篇)篇十六
朋友啊,朋友,你在哪里?你现在可好?扬州的桃花美吗?对了,最近故乡的杏花开了,白的似雪,粉的似霞,红的似火。还记得去年的那一幕吗?那时,桃花开得可旺呢!可你却要走了,我可真伤心啊!但那无情的船最终还是带走了你。我站在长江边,目送着你的远去。那时感觉非常凄凉,好象失去了很多。
改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小学(实用17篇)篇十七
一日,孟浩然与李白走在河岸上。孟浩然即将走马上任。
李白说:“孟兄啊,你我多年交情,可今日却要相别!我真是万分不舍啊!”李白说:“孟兄呀,咱们今日去那黄鹤楼喝一杯告别酒吧!”“好。咱们去喝一杯告别酒。”
在黄鹤楼里,李白与孟浩然共同举杯畅饮。李白说:“孟兄啊,你是否知道我有多舍不得你啊!”孟浩然说:“贤弟呀,我也是很舍不得你呀!让这杯酒来表达一下我的情感吧!干杯!”“干杯!”李白说。
就这样,他们喝得烂醉如泥。在船夫再三催促下,孟浩然依依不舍地上了船,对仍在船旁送自己的李白说:“贤弟啊,别再送了!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呀!”李白仍固执的一送再送。
直到船即将启航时,李白说:“孟兄啊,咱们春天赏花,夏天品茶,秋日登山,冬寒论雪。可今天却要分离了!”“贤弟啊,你也别太伤心。虽然,我这一去不知何时回,可来世咱们再续前缘!”说完,两人都热泪盈眶,不久,孟浩然便乘船而去了。
李白看到那远去的白帆,说出了一首千古绝句: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