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内涵,而且可以激发出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独特思考。在下面是一些读后感的例子,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参考和借鉴。
秋天的回忆读后感(实用13篇)篇一
平里学校有棵大榛树。榛树不知何年何月何人种下。榛树枝粗叶茂,春天,榛树开满了鲜红的花,全村都弥漫一股清香,使学校的人们精神振奋。秋天,榛树叶子全都红了,红得像一团团火,把我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
榛树和我也有一种迷之关联。首先,榛里有我的名字第一个字“秦”。然后,我小时候喜欢玩榛树叶,我喜欢玩榛树叶到了什么程度,听我讲两个小故事吧!每次下课,我几乎都在榛树下面玩榛树叶子,有时候就连上课前十几分钟都是在榛树树叶之间的玩乐中度过的,就连下雨了也不肯回教室。还有一件事,就是有次,我玩榛树叶时,一个二年级小朋友(对我现在而言)一直嘲笑我,还弄坏我搞好的榛树叶,结果呢,被还是幼儿园的我给狠狠地打了一顿,那以后也没有再看他跑过来烦我。
榛树可以说陪我度过了幼儿园的时光。到了一年级,秋天时,我仍经常来到这个地方玩,但不会跟幼儿园一样,上课才回教室了。二年级,我感到很糟糕,我在学习上有所下降,妈妈又常常发火,从那以后,我就再也不去那下面玩,只是经常远远地看着它。
后来,我来到了祁山小学,这里也有很多树,但却再也见不着曾经陪伴过我的榛树。这时候,每到叶子落时,我就想到榛树,想到童年的那些快乐时光!
秋天的回忆读后感(实用13篇)篇二
就在这样一个火红的秋天里。我最敬爱的外婆已离我而去,飞去了那纯洁,美丽的`天国。记得那天,当我背着书包高兴的回到家时,发现家里的气氛非同一般,就像死一般寂静。顿时,我有一种不好的预感。这时,妈妈的话如同晴天霹雳一般震动了我的每一根神经“你外婆去世了!”我的身体不由地颤抖一下,眼泪就如断了线的珠子一样滑过脸颊。我最亲最爱的外婆已经死了,我一直天真的以为外婆一定会活到100岁,而现在……外婆却永远地离我而去。
当我们赶到外婆家时,外婆已直直地躺在冰冷的竹席上,身上盖上了一层白布。我多么想掀开白布,叫外婆醒醒,不要再睡了,可是,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事。在外婆出殡的那一天,阳光十分猛烈,而且没有一丝风,原来秋天也可以这么炎热。
一路上,我和外婆在一起的情景就像相片一样,一张张滑过我的脑海。记得每次我们回老家看望外婆,外婆总是一个人早已站在门口,目不转睛地盯着路口,当我们空着肚子到家时,一顿丰盛的饭菜总会等着我们。当我一冲到门口,大声叫着外婆的时候,外婆总会笑着抚摸着我的头。那时候,外婆脸上的皱纹会聚成一个圆弧,眼睛也眯成一条线,宽大略带粗糙的手掌在我的头上骚动,格外舒服。随着岁月轮子的碾过,外婆也日益苍老,而且听力越来越差。于是,我告诉妈妈外婆需要一台助听器。当外婆拿到助听器时,逢人就说:“我有一个多么孝顺的外孙女!”
而如今,我再也看不到外婆那慈祥的面容,听不见外婆那温和的声音……我再也不能孝敬外婆了!也许现在只有努力学习,才是孝顺她最好的办法。这时。我的耳边又回想起外婆的声音:“迪,好好努力学习啊,将来做个有出息的人!”没错,现在只有认真学习,才是对外婆最好的纪念。我连忙擦干眼泪,脸仰望着天空,因为我知道此时此刻外婆正对着我笑呢!
将永远停驻在我的心头!
秋天的回忆读后感(实用13篇)篇三
很小的时候,当我第一次捧起秋叶,惊叹于生命的美丽。那仿佛一碰即碎的叶片,清晰而苍老的脉络,褐黄而沉重的叶色,确确实实拨动了我那颗仍有些惜懂的心。轻踏早已枯黄却苍劲的草地,初次感受到生命的无奈与坚强。史铁生是一位坚强的残疾作家,然而在他背后有位更伟大的母亲却鲜为人知。不经意间,眼前总会浮现出这样一组镜头:史狠命地捶打自己两条失去知觉的腿,对他的母亲吼:“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去抓住史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包含了做母亲的对儿子多少深情,沉淀了多少对生命的无奈,又升华了多少女性的坚强!可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母亲,在一个落寞的秋天永远离开了史铁生,弥留之际牵挂的依旧是“我那有病的)l子……”
隐隐地,有一种痛感自心底浮起。我想那个伤感而复杂的秋,已是长久存活在史铁生心中,根植于成长的足迹里了。
看过报上的一幅画:一条鳝鱼在一口烧热的油锅内弓着身子。画的配文大意是说,下油锅的鳝鱼极力弓着身子,厨师不解,取出刀具剖之,才知其腹内怀有一条小鳝鱼,它是为保护腹中的小生命而努力弓起身体。
我常常在阴郁漫长的午后一遍遍想起那条弓起身子的鳝鱼,一遍遍想象史铁生母亲生前对儿子的不舍与眷念,它们就像挂在屋檐下风干的萝卜条,让我忆起母爱曾是那样饱满、丰润和绚丽多彩。
秋以自己独有的魅力征服了它的热爱者,它让整个世界变得敏感而易伤的同时,也为自己垒砌沉重而悲壮的坚强,母爱展现在人们面前。
母爱的感觉就好比喝茶,一口一口地品尝,夏天凉爽,()冬天温暖。初秋的夜给人的局促和失落心情瞬间消散,那是因为母爱神奇的力量作用。
当秋日以它最炫目的光彩走进我们渴盼已久的眼帘时。母亲,该会有一枚心形的红叶落在您苍老而褶皱的手掌里,那,是我对您的敬爱。
秋天的回忆读后感(实用13篇)篇四
初秋,叶子还没有变黄。但又涌上了脑海。
这使我回忆起曾经上课后班必走的一段路。这段路横穿一个废弃的学校。虽然废弃但很美,这里很少有人,所以除了一些空无一人的大楼,就是杂草,大树。
雅恬静的女子。风一吹,它就发出沙沙声,听着那好似韵律的声音,心中的烦恼就都随着流走了。这是一个净化心灵的地方。
下午,夕阳映照着白杨,将影子投在地上,落叶也被染上柔和的阳光。给人不是那种悲凉,就要进入尾声的落寞感,而是美好的,前程一片辉煌的感觉。走到这里的人都会放慢脚步,在这安静美丽的地方享受一下,让自己的身心放松一下。
可时代的脚步加快了,人们打算将这里改造成居民小区。这条路也就被封了,我的一些回忆也被封了起来。那条路也中给成为一帧缩影珍藏起来了。
秋天的回忆读后感(实用13篇)篇五
外面,秋雨正在滴答滴答的下着。
我隐隐记得,那,是一个秋天……。
想到这,我如同被扎了针似的,立马从床上蹦了起来,可我忘了我太高了,直接头撞到风扇了。诶哟喂!疼死我了!幸好我没开风扇,要不然……诶呀!不想这些啦!还是快点拿出暑假作业乱做得了!
我立刻从小布袋里面拿出三本暑假作业,拼了命似的写着。笔不停的摩擦着,好似下一秒就会擦出火一般。我用了整整四个小时写完这三本暑假作业,我不停的趴在桌子上喘息,大脑的脑细胞都快要变得连渣都不剩了……我的暑假作业会做得这么快,那还不是多亏了我的乱做作业‘技能’啦!哈哈!
这,是我,也是暑假即将结束的回忆……。
秋天的回忆读后感(实用13篇)篇六
天气越来越冷了。
走在校园的走廊里,一阵凉风飕飕刮过,带着几分寒意。我把手紧紧地插进口袋里,不由地缩紧了脖子。
突然,我停下来,情不自禁地望了望校园中央的那棵大银杏树,一片金黄色的云。当我目光向下看时,是一地的金子。银杏叶!像铺了一地的金子,黄灿灿的。“昨天晚上刮了好大的风”同学走过来,也趴在栏杆上,不知是对我说,还是自言自语。是啊!我猛然想起,昨天刮了好大的风。
几片零零碎碎的落叶又从树上飘落,竟带着几丝忧伤。
可是到了中午,就不再忧伤了。银杏树下,操场上到处被欢快和热闹的气氛渲染了。
做完值日的我,箭一般地冲下楼去,操场上已经有了好多同学。有的在跳长绳,粗粗的长绳打在地面,飞扬起好几片银杏叶,好像在和蝴蝶一起蹦跳着。也有的在地上聚集起一大堆落叶,双手两抓一把还嫌少,拼命地向同学砸去。尤其低年级的小朋友,玩得不亦乐乎。我突然想起我们三年级那时,一到秋日落叶,就立刻三五成群地玩着“银杏叶大战”,往对方帽子里狂塞的,向别人乱砸的,甚至是抓住对方衣领子里扔的……处处皆有。
又是一阵大风刮过。只见地上的银杏树随着风的节奏,奔跑着、跳跃着,向前方奔去。它们一个接着一个地翻跟头、打转,那样子滑稽极了。不停地旋转翻滚,好像在踩着节拍、跟着乐曲表演一段舞步,又好像在拖延秋天离去的脚步。
回到教室,那走廊上,还遗留着一堆银杏叶,估计是有人从帽子里抖落下来的。我拾起一片银杏叶,趴在栏杆上。又刮来一阵大风,我的手不由自主地伸出去,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我松开了手。那一片金黄的叶子飘起来,在空中舞蹈着,翩翩起舞,真的,好像一只蝴蝶,越飞越远。我刹那间好像看到了秋天的影子,正悄悄地离我们远去,那样优美而不舍地。离开了,不小心遗落了那份动人心弦的美丽,那份美好的回忆。
下课了,我又来到操场上,仍旧是一地的金子。我蹲在地上,捡起几片漂亮的银杏叶端详着。它们的存在仿佛在证明秋天曾经来到。在流水般的时间里,在变幻的季节里,在即将来临的冬天,默默地守护着一片美好的秋天,易逝易忘的秋天。
一个!
秋天的回忆读后感(实用13篇)篇七
任志强的回忆录,很详尽的向大家描绘了自己丰富多彩的一生。厚厚的一本回忆录让所有人都看到了一个真正的任大炮,一个许多人又爱又恨的公众人物背后的故事。
整本书读完任志强给我的印象就是这个人很真诚,很率真,有一说一绝不藏着掖着。由一个人们所谓的红二代,在经历了文革的洗礼,经历了当兵的磨练,经历了在国企中蒙冤入狱,最后帮助企业力挽狂澜,在企业上市成功后功成身退。颠荡起伏的一生,虽然没有大波澜但也绝对精彩。
任志强回忆录中首先给人的印象就是他百事孝为先,对父母非常尊敬,甚至别人问他为何一生奉献给一个国家企业却不自己出来闯一番天地时,他的理由很简单,因为我的母亲希望我在国家体系里,在国企里做贡献。母亲的愿望决定了他的一生,虽然可能错过了像潘石屹那样成为亿万富翁,但他无怨无悔,因为他觉得自己对得起父母,对得起国家,对得起信任他的人就足够了。
任志强另外一个最鲜明的个性就是直,正直,说话更直。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从不因为对方是国家领导干部,或者对方职位辈分比他高就阿谀奉承,对于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他坚决扞卫,对于错误的想法他坚决提出,虽然得罪了不少人,但最后事实证明一切,反而让对方更为之钦佩。书中一个有趣的桥段潘石屹和任志强同时被北京市住建部部长召见,潘石屹非常紧张重视,特别准备和梳妆打扮一番,任志强却穿着个休闲裤轻松赴会,因为他做人正直,他敢于和领导据理力争,所以他心里坦荡,无所畏惧。
此外任志强的一个特点就是责任心强,当华远被华润间接控制时,任志强想到的是怎样为公司股东和员工争取最大的利益,而不是背靠了大企业后就安于现状,而正是这种责任心导致最后华远和华润的分手,在分手后任志强想到的就是怎样让华远集团独立上市,为此他不断努力争取,最终实现了企业的成功上市。
书中任志强还提到了许许多多国企的弊端,以及国家对经济过渡控制的不满。这也是今天很多经济学家都在建议加快国企私有化和放开市场竞争的根源。书中当然少不了也提到了对中国房价的看法,任志强是最早提出要建立住房保障制度的人,因为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解决中低端人士的住房问题,同时他认为国家应该放开土地供应限制,这样政府既保障了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同时又让高收入人群充分融入到房地产市场的自由竞争中,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控制房价的上升。也正因为看到这些原因,他才不断的坚持房价上涨观点,也才会成为全民公敌。
其实中国就应该多几个像任志强这样的人,敢说真话,敢点出国家的不足,这样大家才会进步,社会才会与时俱进。记得蒙牛董事长牛根生说过的一句话:”听不到奉承是一种幸运,听不到批评确实一种危险。“所以中国应该多几个任大炮这样的人对各种问题和不足勇敢的开炮,无所畏惧!
秋天的回忆读后感(实用13篇)篇八
十六年前的回忆,在作者眼里,是多么的可怕,成了作者的终生痛苦和遗憾;十六年前,对于我们来说,只有暂时失去的痛惜。但在作者眼中,却让她记忆犹新永远不会忘记。
那是1927年4月28日,作者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天是她父亲的被难日,对她那时来说已经有十六年,但距我们却有八十多年了。那一年春天她父亲每天回来得很晚。而早上,却不知道什么时候又走了,有时她父亲留在家里,把一些文件和书记仍进了火炕里。作者问这个问题时,平时父亲慈祥的脸却变得十分严肃,还对她吼了一句:“小孩子家家知道什么。”后来才从母亲那儿得知父亲是一位革命者。有一天,一位名叫阎振三的革命同志一早上街买东西,到了晚上还没回来,后来才知道被抓了。最后大家都劝父亲放弃革命,而却得到父亲的呵斥。最后,可怕的一天果然来到了,父亲被捕了。然而,那一天,作者的舅姥爷去买报纸,他是哭着回来的。作者马虎的看了一遍,念给母亲听,母亲却昏倒,而且是三次,每次都是叫醒了,又昏过去。报纸的最后一句话是这样的:“李大钊等昨日已被执行绞刑。”过了好半天,母亲才醒过来,母亲低声对她说:“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
十六年过去了,作者还记得她父亲的被难日。是啊!战争是残酷的,为了不让母亲失去儿子,为了不让妻子失去丈夫,所以我提倡:“保卫和平,制止战争。”
是的,在八十年前,无数优秀的共产党员,为了祖国的和平,正在进行艰苦的斗争。有的人的名字我们都认得,而有的却连名字也没有留下就走了。给我们留下的只是一座座烈士墓和中国共产党解放“某个地方”永锤不朽的碑文。亲爱的革命烈士您们离开了人世间,但是您们的精神使我感动。您们走了,没带走什么。但是,你们解放全中国的大无畏精神让所有的中国人引以为豪,你们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亲爱的革命者们,请允许我高歌。我愿化着一缕缕青烟,在您的周围缭绕、牵萦,振奋不已。像音符一样流过您们的心田。在我的思想中,您们不仅是一座依靠的海港,您们也是一片可供我上升的浮云,无论山川、峡谷、小径、苍海。那一道道长江、黄河之歌多感人肺腑,令人难忘,那一首《保卫黄河》。
风在吼。
马在叫。
黄河在咆哮。
听听,歌声铿锵有力,让我仿佛看到了一幕幕。故此,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革命先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我们要好好珍惜。亲爱的革命烈士们,您们安息吧!我们一定会将您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中国的每一寸土地保护好。会好好学习,长大了要把祖国建设得更好,让它更加繁荣昌盛。
秋天的回忆读后感(实用13篇)篇九
如果不是因为偶然读到这本书,我几乎忘记了,今年是sars十年。
“第一批医护人员倒下了,第二批医护人员又冲上去救助自己倒下的战友。第三批再上去,又有人倒下。中山二院全院共有93名医务人员不幸患病,整个医院气氛凝重……没有人知道上去的人会不会再倒下,进到隔离区的人会不会再出来,却没有一个人拒绝,更没有一个人逃离。最初中山二院隔离区只占一层楼,最后竟住满了所有五层楼。最早收治sars的呼吸科,只剩下副主任江山平一人尚未被感染,在院务会上他无法控制自己,嚎啕大哭,但最终他自己也未能幸免。”
“纪念那些共同经历的难忘岁月,祭奠那些曾经来过的鲜活生命”,《sars10年——“非典”亲历者的回忆》不仅是一本书,而是一段见证,书中的每个字都是由亲历非典的医生护士写下的,而书里所记录的所有事情都是真实发生的——包括那些非典时期的爱情。
“我目不转睛地盯着四层的一排阳台,不一会儿老公一手举着输液瓶出现在视线中。我们开心地笑了,虽然我的眼角还带着泪。”这是余旻虹的回忆。她的丈夫周宝桐是感染内科主治医师,在一线工作时感染sars,被隔离。她第一次去给丈夫送东西,被告知只能由医护人员替她送进去。“我悲伤地在楼下小花园徘徊,坐在一条长椅上痛痛快快地无声地哭泣着,心中充满了委屈和辛酸。透过泪眼我的目光游移在朝向花园的阳台,突然心中有了一丝希望。我迅速擦干眼泪,给老公打电话:‘你的阳台是朝哪儿的,能出来吗?’‘你等会儿’”——这是非典时期的“楼台会”。
“每天,我们都给儿子打电话,每次电话都录了音,以备万一我们不幸中招,也算是给儿子留下一份念想。”10年前,万希润是一名副主任医师,39岁。按年龄是轮不到他上一线的,但他的妻子是护士长。“我决定,如果她被召去一线,我一定要跟她共赴危难”,因此,万大夫理了光头,把儿子送到青岛父母家里——这是非典时期的爱情。
金滢的丈夫李梦涛是内科医生,被派往sars前线。送别时,金滢看到年轻的护士与护士长抱头痛哭,陡然意识到sars病房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地方,心中凄然:“这不会是我们之间的永别吧?”那个时候,他们的孩子才1岁,在姥姥、姥爷家,金滢主动申请去sars病区工作。到了隔离驻地,她意外地发现,院领导非常体贴地为她和丈夫安排在同一个房间——这是非典时期的“革命夫妻”。
我读到这本书的时候,正值我母亲住院。她骨折,非常严重的骨折,进了3次手术室,期间我非常焦虑以至几乎每天都惴惴不安地去找医生。医生总是很忙,不是在手术室就是被病人以及我这样的患者家属包围着。我母亲差不多住了一个多月医院,我差不多天天要去找医生。有一天,一个朋友对我说,你应该感到幸运。我问为什么,她说,幸亏不是在10年前——她说的是非典时期。那个时候,北京人是最不受欢迎的。那时候谁家如果有人住院,即使是骨折,亲戚朋友也会躲得远远的。甚至打车去医院,出租车司机都拒载。我问有这么严重吗?她说你看你都忘记了。
但是,当我在病房读这些非典亲历者的回忆时,我忽然觉得,有些事情真的不应该忘记,忘记是一种罪过。书中有一段文字很触动我——“社会上经常进行关于‘价值’的讨论,例如,明知有传染危险却还是给病人进行气管插管的麻醉医生是否值得?手术室发生火灾时医护是应该抛下病人独自逃生,还是带上病人撤离但最终全部丧生?”“在经历了sars这样的事关生死的突发事件后,我感觉在生死存亡的时刻,其实根本没有时间考虑所谓值得不值得的问题,其实没有时间计算怎么做才能做到利益最大化。这时的所作所为,完全是出自本能。”
这段文字朴实无华,但让我思考了很久——人类从远古到今天,经历了无数的灾难——战争、瘟疫、洪水、地震,之所以能延续至今,应该和这种宝贵的“本能”有关吧?如果在灾难面前,每个人都反复核算自己的利益,那么谁还会冲上去?如果没有人肯冲上去,人类估计早灭亡好几回了。我们应该像爱护我们的眼珠一样去爱护这种“本能”,爱护那些在关键时刻“本能”地冲上去的人——我们记住他们,尊重他们,不是为了他们,是为了我们自己。
秋天的回忆读后感(实用13篇)篇十
重拾信心,再次拿起手中的笔,为这个秋天留下自己的行迹,以便给自己一以后慢慢地回忆。
不知不觉中秋天已经悄无声息的来了,也许不能说悄无声息可能只是我并没有去留意。当收到一好友的问候,天气冷了,记得加些衣服,不要感冒了我这才感觉秋风已经凉了,但自己的心却是暖暖的。
在一个秋风凌厉的晚上,下了班,我来到了已经没有几个人的马路上散步,回想曾经在家度过的秋天,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满田野的金黄的稻谷。无论身处何处都可以闻到植物成熟的气味。当到了收割时,自己已容身田野,成为忙碌的一员,耳边响着带有旋律的收割的声音。那时累了可以躺在新鲜的稻草上,任凭秋风吹上脸夹,那种凉爽的感觉,真的有让人感到满足。
这个秋天自己已经远离了家乡,已经无法再享受家乡秋天的感觉了,这个秋天有失去的,有得到的,有以往的,也有新识的。学到了许多,看清了许多,也明白了许多。
然而,这许多都是使人伤心的。唯一值得自己开心的,就是在这个秋天我收到了一片绿叶,并且摘下了这片绿叶。
有了这片绿叶,好似一轮太阳,使我的天空光明艳丽,永远没有黑暗,有了这片绿叶,好似一种生命,无论自己一身处逆境都会有不竭力量的源泉,有了这片绿叶,好似一颗心,让自己不再孤独和忧伤。
这片绿叶代表希望,充满祝福。这个秋天还会凄凉吗?
秋天的回忆读后感(实用13篇)篇十一
金秋十月,处处出现金黄、火红的落叶,装点着秋天。这五彩缤纷的季节,正如我们五彩缤纷的童年,而我与好朋友堂堂的记忆就正如这似火的枫林。
枫,应该是秋天最耀眼的树,红得似火,燃红了天。一阵秋风吹过,几片枫叶从树枝上飞下来,翩翩地舞蹈着,嬉戏着,还不时“沙沙”地唱着歌,这般诗情画意,正如梦中的童年。
那时,我才四、五岁,和我形影不离的“玩友”堂堂,天天一起在小区的院子里玩耍。他有一双黑宝石似的大眼睛,个子不高,头发支棱着,常穿个牛仔裤。
那年秋天,我两又在楼下的小树林玩,林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瞧啊!我这片树叶多红多大呀!”
“看我这片比你的还大,还红哩!”
“快看,这块石头多大,多漂亮啊!宝藏啊!”
“真的啊,快收藏起来!”
……。
我跑回家取来小竹筐,先是装满落叶,然后互相扬撒,欢呼着,让彼此都沐浴在绚烂的“树叶雨”中。玩累了,又装上收集的那些“宝贝”,然后背着小筐,一路和他边走边唱:“我们一起采树叶,采来树叶编图案,图案图案多美丽,装点我们的童年……”
可惜,时光飞逝。渐渐地,那些简单而单纯的快乐偷偷地离我越来越远了,我好渴望那么纯洁的友情啊!
秋天的回忆读后感(实用13篇)篇十二
这本书写的古老英国的庄园秘事我个人很喜欢。
华丽而奢靡的派对,富丽堂皇而古朴神秘的建筑,沿袭爵位而底蕴深厚的家族,严格的等级制度,彬彬有礼的英国上层贵族与仆人之间维系着和谐的人情关系。
这本书采用回忆与现实穿插的写作手法,由电影剧本串联起来的故事,影片所拍摄的正是这个古老家族的故事,它要重现过去,而“我”是那时唯一存活到现在的知情人,所以导演找到“我”。在这里所有线索都在串联起来,前后可以相互解释,很完整。
整个故事与一件充满疑点的“自杀”案有关,多年后电影制片人乌苏拉·莱恩找到“我”企图填满故事中未知的空白,的确过去的那件事“我”几乎全程在参与,但是这件隐秘关乎哈特福德家族的声誉,不能让它暴露在公众的视线之下,所以“我”一直守口如瓶。
这种回忆式的小说向来是我无法抗拒的,充斥其中的怀念气息是那么迷人。此外,本书多次引用报纸、信件、公函等上的内容来佐证其真实性,当然是虚构的,但是引用过去的权威性公正性的文章的这种情节设计也是相当新颖。因为这种文体一般不带有感情色彩,就像除了“我”以外,还有别的文书记载着这段历史,很奇妙的感觉。
很多事情,没有经历过的人是不会知道的。那些情感,那些纠结与徘徊,那些妥协……没有经历过的人无法感同身受。
《雾中回忆》这本书全程以内聚焦视角“我”来叙述故事,“我”是女仆格蕾丝,是个旁观者,在里弗顿庄园里,仆人守则里有这么一条“没人注意到你时,就表示你将工作做得很好,你成功了。”所以“我”一直是充当背景般的存在,这种身份上的特殊性给了“我”得以知晓秘密的权利,这也是当时时代的特征,给了“我”便利性,这个角色定位的很好。
如果是现在,难以想象人们在做某件秘密事件的时候,旁边有人不会被察觉。虽然回忆与现实交杂,插叙倒叙并用,但总的来说二者都是以时间的流逝为走向的,从前到后,可以串联起来。随着格蕾丝的回忆,过去在我眼前复苏,恍如昨日。我不免也带上了个人感情去阅读这个故事。
主要说说哈特福德姊妹花,姐姐汉娜和妹妹艾米琳。两人都是极为美丽的,外貌出众,性格鲜明。
汉娜是我很喜欢的角色,这段描写打动了我“戴维转身,对罗比说了些话。他回头看看汉娜,她再次开始在袋子里东搜西寻。戴维一定告诉她说,罗比也需要一个幸运符。……火车再次响起笛声,冒烟,月台上弥漫着蒸汽。长长的车轴鼓起,呻吟,开动,慢慢向前驶去。汉娜站在月台上,仍在搜寻袋子,看样子毫无所获。最后,火车开动时,她抬起头,将绑在头发上的白色丝缎扯下来,塞进罗比张开等待的手中。”
我觉得特别浪漫,两人明明只是萍水相逢,不对头,汉娜的临时起意真的超出我的意料,在之前的描写中,汉娜特别讨厌罗比。
艾米琳是个渴望安全感的小孩子,她单纯,有些叛逆,希望快快长大,她渴望爱情,她一生所追寻的那种爱情只是一种可怜的安全感,她需要的不过是一个待她不同的男人罢了,罗比因着想见汉娜的缘故,多次赴艾米琳的约,艾米琳把那种守约,有求必应当成他爱她的证据,她以为自己爱他,其实不过是一种需求感罢了。
最后在那种危急情况下,汉娜开枪打死罗比,她选择了保护妹妹,没有与爱人私奔,亲手杀了自己所爱的人,她内心充满了痛苦,但是那时没得选择。
比起罗比,艾米琳更爱姐姐,她为了保护姐姐,谎称罗比自杀,她只是个害怕被抛弃的小孩子,她一直在寻找一种安全感,一种别人对她无理由的忠诚和在乎,那能让她安心。
姐妹俩的命运都是悲剧性的。没有得到好的结局,汉娜那么善良,一生都在奉献,她有一种责任感。这个关于“自杀”的秘密,“我”守约没有说出去,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临终前“我”嘱咐孙子马可斯要等“我”死去再听最后一卷录音带,所以也算守约。仆人守则的另外一条“你的所有行为都直接反应这个家族的管教,你不能使他们蒙羞。紧守他们的秘密,赢得他们的信任。”
秘密一直存在,不是吗?总要有人去守护它。
秋天的回忆读后感(实用13篇)篇十三
暑假,我阅读了温斯顿。丘吉尔写的《二战回忆录》。
我很早就对二战的历史感兴趣,读过不少关于二战的书籍,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这本《二战回忆录》。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以二战时英国首相的亲身经历,讲述一九三零年代到二战结束期间的主要事件,尤其是英国的政治和军事活动。
《二战回忆录》这本书里,我最感兴趣的就“不列颠空战”。
一九四零年八月十二日,德国轰炸机袭击英国沿岸的雷达站,其中有六座被严重损坏,一座全毁。战斗最激烈的一天在八月十三日,德国共投入战斗机一千四百一十五架,虽然英国的空军力量没有那么强大,但也毫不示弱,迅速出动七百二十七架战斗机迎战,许多德军轰炸机像无头苍蝇一样,漫无目的的投下炸弹,就匆匆忙忙地飞走了。还有很多德机降落在机场的时候,机身上满是弹痕。最终,英国取得了胜利。
看完这本书,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战争是可怕的,我们应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