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对自己对书籍的思维和情感反应的整理和梳理,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形成独立的思考和见解。这些读后感是针对某些热门作品的,希望能够大家提供不同的视角和观点。
钱的历史读后感(专业13篇)篇一
这是一本站在学术的角度写给大众看的科普书籍。
原始时期的人类,没有直接的文字记载的史实,全凭后代的人的只言片语、神话传说和考古发掘的实物资料。面对这些不辨真伪的猜测和推测更加考验一个人对历史的态度和把握。易中天先生本来就对历史有着很深刻的认识,在本书中又运用了王国维先生推荐的实物史实并重的治史之法。语言平实却丝毫不见一般史书的枯燥。很推荐。
在本书中难能可贵的是,不仅仅是事实的堆砌,更有作者对原始人类精神的思考。从懵懂的混沌到渐渐有知,因何母系,缘何父系,整段石器时代的脉络被这样轻松画出。读者理解的更加容易,却也反映了作者的学术高度。与此同时,在本书中提出了诸多与大众认知相悖的一些想法。虽然历史已然尘封,真相不见天日。但是却不妨碍好奇的后人追逐真相的脚步。研究没有对错,在于它给后人的启示,其意义的价值远远大于结论。
总之,本书粗粗一读是一本可爱的历史科普小文,细品却大有乾坤。看您挖到哪一层了,无论深浅,总有收获。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钱的历史读后感(专业13篇)篇二
我不知道要怎么写。
以前看过有关张纯如的介绍,想看看她的书,昨天在图书馆无意间看见《南京大屠杀》,借回来。
之后觉得看这本书本身需要莫大的勇气以及心理承受能力,我甚至想我是否要继续看下去。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同时觉得困惑。
人怎么可以如此的残忍,日本军队究竟抱着怎样的心态在南京犯下如此的滔天罪行?
而我们的同胞又为何只有零星的反抗,如果所有人团结起来,那么是不是会有另一种结果?
种种因素吧。
作者一再提到的一句名言,忘记过去注定会重蹈覆辙。
所有人都应该正视这段历史,它不仅仅使中国的,也是全人类的,所有人都应该记住,人类历史上曾经发生过这样的惨剧,制造者是人类本身。
我想作者本身在书写与调查的过程中必定经受着巨大的心里考验,对人性黑暗的绝望。
希望这样的事件不再重演。
而日本亦应该对曾经的罪孽以及如今对那段历史的回避而深刻的反省以及忏悔,偿还。他们所犯下得罪是号称文明生物的人类的耻辱。
----------------------。
这本书相较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薄得多,哪怕相比其下册《15以后的世界》也是如此。所以作者在字数和规模的局限下,就更少地关注具体的史事而更能体现出“全球史”的叙事特色来。
由此我反倒怀疑,斯氏的《全球通史》真的有必要写这么多字吗?
其实在国内,黄仁宇的大历史似乎就是走的这个路子。这本书的副标题是“全球的、生态的述说”,黄的《中国大历史》完全可以起个副标题叫“全国的、生态的述说”。一回事。而黄之备受好评的《万历十五年》其实与他的所谓“大历史观”几乎没有关系――至少在我看来如此。相反,倒是走的微观历史的路子。
洋人的史学流派,随便套一点过来写中国历史,便可以夺人眼目,实在可见中国当代史学之贫乏。
看洋人写的历史的时候,总觉得他们喜欢关注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比如茶叶,比如瘟疫,比如城市排污系统。在我看来十分重要的事情,像明朝的`胡惟庸案,像朱元璋开国的英烈,在他们的书里完全找不到踪迹。或者说,他们也许完全不知道这些事情,然而这并不妨碍他们写出一部全球史来,而且明朝的中国在里面充当主角。
不同大陆不同文明的交流,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商人,随着商人而到处传播的思想、技术、商品乃至疾病,以及这些传播所带来的后果,这些不同后果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偶然汇合所形成的历史的“偶合”――这才是他们所关注的问题。
他们饶有兴致地像描绘一粒种子怎么发芽一样描绘现代世界的起源,而我们则以本国为中心,以历史课本为阵地,进行着爱国主义教育。谁好,谁坏,只有天晓得。
历史能不能假如,这是一个问题。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就是对史学预测功能的否定,那么人类整个学问几乎都要翻天了。
钱的历史读后感(专业13篇)篇三
今天,我读了《林汉达历史故事集》这本书中“破釜沉舟”这一个小故事,这个小故事情节曲折,内容有趣。
“破釜沉舟”这个小故事主要讲了:赵国向楚怀王发出求救,于是,他便派项羽去救赵国。楚怀王担心项羽脾气太暴躁,不容易管束,在路上,他派了一个叫宋义的大将看管项羽,他还为将士们定了规矩,不能有人违抗楚怀王的命令,如果违抗命令,就得砍头。到了赵国,项羽让宋义赶紧救赵国,可宋义仍然喝酒作乐,项羽非常生气,杀了宋义,砸了锅,沉了船,没有退路的将士们全都向前冲去,不断厮杀,果然,他们不负众望打了三天,赢了九场,还救下了赵国。
读了这篇故事,我明白了做事要一鼓作气,不能像宋义一样,做事拖拖拉拉,要力所能及,以自己最快的速度完成每一件事情,希望大家可以学习项羽做某一件事时,为了成功,不给自己留退路,鼓励自己向前冲,最终才能取得成功。不过我们不能像项羽脾气那么暴躁呀!
文档为doc格式。
钱的历史读后感(专业13篇)篇四
《名人传》是一本人物传记,里面记录了世界上三个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家的伟大人物的人生经历,他们在不同的领域取得了伟大的成就,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就是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
米开朗琪罗1475年出生于佛罗伦萨,他是意大利伟大的雕塑家和艺术家。
米开朗琪罗历经磨难,他的一生过得寂寞、孤独,辛苦的工作给他的身体带来了极大的病痛,米开朗琪罗活了九十岁,他留下了《大卫》、《摩西》、《哀悼基督》等著名的雕塑作品和《西斯廷教堂壁画》等绘画作品,这些伟大的作品至今还给我们带来深深的震撼!
米开朗琪罗容易犹豫、半途而废,由于这些性格方面的弱点,他在一生中浪费了大量宝贵的时间,很多艺术作品没有完成,甚至没有付诸实施。
一任一任的教皇控制了米开朗琪罗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他害怕教皇,被教皇左右了他的艺术创作。米开朗琪罗真是可怜啊!如果他可以利用好自己的时间,他就能够给我们留下更多更完美的艺术作品了!
文档为doc格式。
钱的历史读后感(专业13篇)篇五
我就读了这么一本经典的书籍《中国历史故事集》,爸爸说,读了这本书,就可以对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有了基本的了解。果然,一打开这本书,我就被书中一个个精彩的历史故事深深地吸引住了,这本书从春秋战国故事讲到了三国故事,而且所有的故事都用一个生动的四字标题,比如说:晏子使楚、完璧归照、三顾茅庐等。这些故事有得充分体现了古人的足智多谋,有的表现了友谊的珍贵,还有的讲一些不忘国耻的故事。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孟母搬家",小的时候也背过"昔孟母,择邻处",但是不明白其中含义。今天,我终于懂了。书中说的'是孟子小时候很调皮,他妈妈对他非常严格。为了让他有个好的环境,能够专心读书,搬了好几次家。慢慢的,孟子开始变得懂事了,爱看书,也有礼貌了。孟母还教育孟子"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能成为有用的人,做事不能半途而废",孟子长大后,成为了天下文明的大师。
这让我想到了我的妈妈,妈妈也为了我能专心读书,放弃了很好的工作,细心在家教导我,教育我。虽然有时我会嫌她唠叨,但渐渐地我明白了她的良苦用心,都是为了我能够成为有用的人。“不能辜负妈妈的期望“,“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争取用好的成绩来回报我亲爱的妈妈”,我给自己定下了目标。
这本书里我喜欢的故事还有晏子使楚,说的是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示楚国的威风,晏子用他的机智,巧妙回击了楚王,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这样有趣的故事还有很多,这一个个真实的历史故事,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让我认识到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璀璨,中华民族崛起所遇到的艰难困苦,明白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如此的珍贵,我们一定要牢记历史,才能使中华民族更加富强。
钱的历史读后感(专业13篇)篇六
历史,套用宋神宗的一句名言:“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历史读后感。历史的意义便是在此了。然而,历史又是一个极不易说破的词。就算历史学家,触及历史的本源时也是相当谨慎的。那么现在我来说历史的意义,是不是属于寻找海市蜃楼的根基那种的无知行径呢?我想,历史都列为过往的陈迹余音了,当下的我们循迹辩音追索渐渐被流光掩盖的遗踪,从历史废墟的蛛丝马迹里探求当代的意义,可以说是不能被偏废。历史的车轮从来不为任何一个君王、一个党派,一个民族而停留过,一个君王有多么大的功绩,多么的文成武德;一个党派有何等优越的制度;一个民族有何等优良的血统,多么的文明灿烂,历史都是如公证的无私的,并没有给予他们更多的宽容和庇护。因而不断思索历史的意义作为一个永久的命题和课题值得所有有知的人去探求与解决。
大唐盛世时魏征直谏太宗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不说话,她的沉默正是她的价值。善于反思的人或民族在历史的兴亡更替当中领悟中兴的规则,使国家与民族以后的历史朝良性发展,避免使之步入危亡的境地,而纳入自我的掌握之中。大唐的开元盛世离不开对大隋炀帝的借鉴与批判的深入。历史的重演的特性似乎是一个挥之不去的梦魇,持久地困扰并困惑着后来人。无数的史书历数当朝或前朝得失,一为记载一个国度的发生史,第二恐怕就是要为后来的执政者和人民留存一个参照的完整线索。有时历史正当被人所淡忘,聪明而执着的人跳出来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确横向比照中外历史以及对当国的纵线考察,发现历史居然有惊人的相似。
原来历史可以这么理解的。
钱的历史读后感(专业13篇)篇七
今天,我读完了《吴姐姐讲历史故事》第十一册,它是吴碧涵姐姐写得。《吴姐姐讲历史故事》讲的全是真真实实、有凭有据、经过再三详密考证的历史。绝不止是将文言文译为白话,更不是传说演义、细说小说。
随后,每天睡觉前,我就拿着《吴姐姐讲历史故事》,于是知道了朱元璋对大臣的凶狠,知道了元妙观那不是素面的素面,知道了朱刘之间的友谊,知道了方孝孺的孝顺,但是我最喜欢看还是运用智慧,打败敌人的故事。类似于《鄱阳湖大战》、《南兵撞到冰墙》等等。
而这中间也有一些名言名句:弱者等待机会,强者创造机会;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读完这本书,不仅了解了这段历史,还从历史中懂得了做人的道理,生活中,我们要亲近那些品德好的人,远离那些品质恶劣的人,还有,品德是人生的必修课,做人首先要最品德高尚的人。
钱的历史读后感(专业13篇)篇八
这个暑假,我阅读了《中国大历史》,其实早在三年前,父亲就推荐我阅读这本书,但因当时我的历史知识还比较匮乏,看问题也比较浅显,于是一直拖到现在。
压缩,构成一个简明而又前后连贯的纲领。在文字中,他还加了很多与欧美历史的比较,然后去做进一步的研究。可见这种大历史的著述方式,注重的是对历史宏观线条的勾画,注重的是历史本身相沿成型的状态描述,并且是在区域历史的相互比较中凸现其历史特质。因此,我们不必要将历史读作资治通鉴,不必要将历史认作弘扬某种道德理念的工具。跳出历史的价值旋流,满足今天人们对历史的好奇心。同时也能够在其中给我们更多的借鉴。
《中国大历史》从小件看大道理,从长远的社会、经济结构观查历史的脉动;从中西的比较提示中国历史的特殊问题;注重人物与时势的交互作用、理念与制度的差距、行政技术与经济组织的冲突,以及上层结构与下层结构的分合。它不以一种民族狭隘的心理去看待中国历史上所发生的事件,而是将中国的历史放在一个庞大的历史背景下来探讨,或者放在西方观点下来评价。黄仁宇一直在西方研究中国历史,因此它能更用接近西方的方式和观点来思考我们自己的`问题,这也许就是这本书不同于传统历史书籍的原因所在。
之事在今日仍然存在或发生。尤其是中国人的政治、官僚体然依然存在,读古验今、令人惊诧。
《中国大历史》成功之处是黄仁宇把专业的历史知识写成了趣味读物,却又蕴含历史沉重感与深刻的历史的反思。特别是书中对当今社会的预言的兑现让我们佩服不已。由此也实现了历史的最根本目的:以史鉴今。《中国大历史》对我的影响力还体现在另外一方面,王朝的盛衰,如同人生的轮回,如果把自己置身于“人生大历史”中来看,最大的收获便是领悟在历史的洪流中,每个人的生命极为渺小,因此对于生活中的许多纷扰,片刻的痛苦与偶尔的得失又算得了什么呢?也许我们可以以一种更加宽容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笑看人生。
钱的历史读后感(专业13篇)篇九
《林汉达历史故事集》是一本历史故事丛书,它的故事中用的都是白话文,听起来很顺耳,读起来很上口,它的参照物都是正史,如《史记》里面没有写像《桃园结义》这样的野史,一个个小故事串连起来就栩栩如生的描述了从商朝到汉朝的经过。
读这样的'史书令我增长了许多历史知识,认识了像赵盾这样的不二忠臣,也认识了像图岸贾这样的小人;我懂得了历史上没有好与坏,只有功与过。什么是忠,什么是仁,什么是昏。像晋灵公被图岸贾带坏了,让我领悟到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读这本书如同听故事一样,秦始皇暴虐成性,终究失去了江山。刘备三顾茅庐,终于打到了诸葛亮,让我明白了,只要有诚意,就一定会打动别人。而有些小人,一时讨皇上的欢喜,却遗臭万年;相反,有的忠臣一时忠言逆耳,却名垂青史。
钱的历史读后感(专业13篇)篇十
读《曾国藩传》前,觉得曾国藩只是个众人皆知、无人不晓“卖国贼”,勾不起我阅读兴趣。但翻阅数页之后,似乎有点爱不释手了。
从国家和民族角度而言,曾国藩确是个置民族安危、人民利益不顾,屈服于西方列强对华政策而又竭力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卖国贼”。对于其一生罪恶我觉得不应该归咎于他个人品质,而具有历史性和社会性,由他出身半殖民地条件下地主阶级决定。从个人角度而言,我觉得曾国藩是个修养颇高,有头脑、有远见和有谋略人物。
他一生经历大致可以分成七个阶段:跻身六曹、创建湘军、坐困江西、决战安庆、攻陷天京、剿捻失败和抑郁而死,可谓有起有伏,人生变数无穷,读之颇有感触。
首先,曾国藩精通古文,广泛猎读,在学术上向很多当时有名人士请教,这些不仅增长了个人方面见识,也大大提高了个人声望。曾国藩能如此顺利成为二品官,一方面是由于自身勤奋好学和聪明能干,另一方面是由于受到穆彰阿垂青和举荐。也许是这一切对于曾国藩来说太顺利了,造就了他当初锋芒毕露、自恃清高性格,使他在坐困江西期间处处碰壁、受到地方官员百般排挤和刁难。
其次,曾国藩经过一年大彻大悟再度出山,受命为钦差大臣和两江总督,为其大展夙志提供了舞台。其实曾国藩受命为两江总督是清政府为形势所逼,迫不得已,由于清政府所依靠镇压太平天国江南大营就在此时溃败,只能依靠曾国藩集团所创建湘军来镇压太平天国了。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机会永远垂青于有准备人。
再次,湘军攻陷天京以后,曾国藩自剪羽翼,释清廷疑忌,自保末路,足见其经验丰富,政治嗅觉之灵敏,审事详明,处事果断。
最后,曾国藩是个爱才如命,求才若渴贤人。行军打仗,每到一地,必广为访案,凡具一技之长者,必设法延至,收为己用;闻有德才并兼者,更不惜重金,驰书礼聘。他还能虚心纳言,鼓励众幕僚直言敢谏,故能收到集思广益效果。他在事业上能够取得如此成功,与其有很大关系。
读此书不仅让我对曾国藩有了更为全面、细致了解,从中受到不少启迪,而且加深了我对近代清朝历史认识,同时引起我对那拉氏——慈禧太后兴趣。
钱的历史读后感(专业13篇)篇十一
近日拜读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可直译为“平淡的1587年”。黄仁宇,只是依稀记得他的“大历史观”。由于孤陋寡闻,不能从专业的角度解释“大历史观”。最初我觉得历史是由一个个事件组成,既然是发生过的事实,那么历史书的工作就是把这些历史事件罗列出来告诉人们过去曾经发生过些什么。人们掌握的史料越详细,就越接近历史"真相"。后来才知道书写历史时还有所谓的"历史观"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对历史持有不同观点的人眼中的史实是不同的。大概这也就是方法论上的差别。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和我的"大"历史观》中很明白地指出他所持的是大历史观。所谓的大历史观就是注重历史事件背后的大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而不纠缠于具体的人人事事,因为所有人物的"贤愚得失不足以更改上述历史发展的程序"。
以前,屡次在书摊上和那本书擦肩而过,直觉固执地认为《万历十五年》如传统史记般琐碎地描写该年事记。其实该书是以1587年为支点,将明后期的'历史支撑开来,更大的意图在于从人性角度阐释中国文明史。
书,特别是一本沉淀了历史精髓的书,是需要一颗宁静的心去解读。拿到书的时候,装帧显得很朴素。相对其他小说类读物,淡淡的封面不禁渗透出深邃的历史。于是就一天看一点,渐觉历史大潮从心中涌过。从首辅大学士张居正、申时行,模范官员海瑞、将军戚继光、哲学家李贽到活祖宗万历皇帝,无不叙述了他们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饱受煎熬,无论是皇帝还是官员,这些人最终都没有功德圆满,甚至身败名裂。张居正最终被查没,万历自己死后也无法同最爱的郑氏同陵,海瑞则在大家的摒弃中挣扎……“一个大失败的总记录,”引自书中的话。
钱的历史读后感(专业13篇)篇十二
这个寒假,我看了着名作家林汉达所编撰的《中国历史故事集》,下面是我对这本书的读书笔记和自己的心得。
1,它读起来很顺口,就和听普通的故事一样,读起来很流畅,不像其他的历史读物,读起来稍有些拗口。所以,说它是一本历史读物,还不如说它是一本故事书。
2,它的故事情节比一般历史读物生动。前前后后几个故事,都彼此串联起来,让我读了一篇,还想读一篇。有一次,我连续读了一个多小时。从春秋时期一直写到三国时期,都是这样。往往前一篇篇末说到的一个人名,后一篇,就与故事内容息息相关。
3,所撰写的历史详细并取材于正史。书中记述了从春秋到三国一千多年的几乎所有重要事件。而且都是在正史上有记录的事件,像原来《三国演义》中记述的“桃园结义”“草船借箭”在书中都没有出现。
4,插图精美。往往我们在读历史读物时看到的几乎都是满篇的文字,没什么插图,让人觉得枯燥无味。而这本书,不仅附带了三四十幅插图,而且在每一章的最后,都有该时期的一幅地图。如:在《战国故事》一章的末尾,附有一张战国地图。
以上就是我认为这本书的精彩之处。
读了这本书,我也许才真正的理解这一千多年的历史。才真正理解了这一千多年灿烂辉煌的文化。
钱的历史读后感(专业13篇)篇十三
本书全面详实地介绍了天津历史。分为悠悠岁月---古代篇。包括古代天津的经济生活和独具特色的民俗风物。还有峥嵘岁月---近代篇。包括民主革命的奋斗历程,经济的近代化进程,近代大都市的建设,中西交汇的近代文化和近代的城市社会生活。最后是光辉岁月---现代篇。包括人民政权的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伟大的历史转折和天津巨变的十年。
这本书以设卫建城600多年以来的历史发展为主线,突出改革开放以来天津与时俱进,巨变腾飞的历程,将爱家乡,爱祖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教育融为一体。充实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内容,选取历史上能够充分体现天津特色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的现象与成就,展示天津的独特风貌;在文字表述的基础上,选取丰富的历史图片及图表资料,直观、形象地再现历史,图文相得益彰,增强教材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天津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也是一座占有重要地位的城市。与历史悠久的中国古都型城市相比较,天津历史并不算太长,天津设卫建城600多年。传统天津的城市地位也不是特别高,在明代天津是座卫城,但因天津依河近海,地处水陆通津,距首都北京又很近,因此地位十分重要。17世纪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把侵略的矛头伸向中国,从海路上走,到天津最为方便,最能接近清王朝,所以就把开天津为通商口岸当成既定方针。从鸦片战争到20世纪40年代,先后有九个国家在这里设立了租界,这在世界各国的城市中是独一无二的。这是一段屈辱史,也是一段抗争史,同时又是一段文化史。它说明这一时期的天津因为有着中国其他城市难以比拟的特殊地位,成为了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
由于天津是中国北方最早和距首都最近的开放城市,是中国汲取近代文明最理想的.窗口,也是近代文明进入中国最便捷的跳板,所以很快便造就了天津引领中国近代文明的特殊地位,促使天津自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到20世纪初,出现了一大批“中国之最”。比如,中国的近代工业是从洋务运动开始的,而洋务运动中的许多着名企业就出现在天津,天津机器局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火药厂。()能以最先进的设备生产最新式的火药;开平矿务局是当时办得最成功的洋务企业。此外,中国最早的电报和电话通讯,中国最早的邮政和邮票,中国最早的运营铁路,中国最早的高等教育……无不出现在天津。
天津能在近代中国风起云涌的千古变局中走在全国前列不是偶然的历史现象,由海河、海洋孕育和发展起来的天津文化,源远流长,底蕴丰厚,具有开放、包容、多元的显着特征。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精神,也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和风骨。
读完这本书有助于我对这座城市深层面的了解与认识。带给我对天津的热爱,以及对天津腾飞的信心,这正是这本书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