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在备课和授课过程中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等进行细致而全面的规划,它能够提高教学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我们应该尽快完成教学计划。范文九:该教学工作计划中融入了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升教学效果和趣味性。
认识~教案(优质14篇)篇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4—6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由实物上的角抽象为几何图形的角的过程,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名称,能正确指出物体表面的角,能在平面图形中辨认角。感知角是有的大小的,能够直观区分角的大小。
2、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
3、让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
教学难点:
通过直观感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并体会角的大小与边的关系。
教学过程:
游戏导入:
一、游戏导入,感知角。
1、引出角。
谈话:同学们,在平面图形的王国里,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平面图形?
(学生纷纷举手。)。
指一名学生上台来摸。学生摸出后,加以激励。随后提问:如果让你们来摸你也能摸出来吗?(生齐答:能!)。
师:你们都这么确定能摸出圆来,请问有什么窍门吗?
(学生答:因为别的图形都有角,可是圆边上都是滑滑的,没有角。)。
师:同学们真有办法!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个新朋友“角”,角也是平面王国里的一个成员。(板书:认识角)。
2、找角。
师:刚才同学们都说除了圆,其余的图形中都有角,那么我们就先拿出三角形,请你把角找出来。
指名学生在三角形上找角。
(学生找角只摸顶点。)。
教师示范指角:刚才同学们摸的是角的一部分,正确的摸角方法应该是这样的:(教师从顶点出发摸两条边)。
让学生用这样的方法重新摸三角形的三个角。
师:现在让我们到生活中去找找角吧!
二、建构模型、抽象角。
1、抽象角。
(课件出示例题情境图)。
师:同学们看一看,你能在哪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
(学生自由的找角,并全班进行交流。)。
师:将这些物体面上的角移下来就成了数学上的“角”。(教师边说边点击课件从剪刀、三角形、闹钟上抽象出角。如图:)。
2、画角。
师:(教师边示范边讲解)下面看一看老师怎样画角?先画一点,再从这点出发画两条直直的线,再在里面画一条弧线,就成了角。(教师分别在黑板上画出以上三个角。)。
3、角的组成。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老师画的三个角,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全班交流得出: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教师板书:如图)。
边
边边。
顶点顶点顶点。
边边边。
4、练习。
判断:出示“想想做做”的第1题。
判断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在追问:你能指出角的顶点和边吗?
5、做角“想想做做”的第2题。
用两根小棒搭出一个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两条边。
学生操作,指名到视频展示台上操作,全班交流操作情况。
三、操作探究,比较角。
(1)谈话:我们的这个新朋友真的很调皮,它还会变化呢!
教师再转动分针和时针,使夹角变小。
提问:现在这个角又发生了什么变化?这说明了角怎么样?(板书:角有大小。)。
(2)课件出示例题2中的三个钟面。
让学生比较那个角最大,那个角最小,并说说是怎么比较的。
全班交流汇报。(学生可能是观察边叉开的程度,也可能数格子,都肯定鼓励学生。)。
2、做角活动。
(1)谈话:角有大小,那么角的大小跟什么有关呢?我们来做个实验。
用准备好的材料做活动角。
(2)同桌每人做一个角,比一比谁的角大。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发现凭观察难以比出大小的角,让这两位学生上台全班进行比较。
引导学生用重叠法比较。
多媒体课件演示用重叠法比较的过程,让学生观察。
(3)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发现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4)引申。
a、“想想做做”第3题。
生活中有没有见过这样的'角?(剪刀、扇子)引导学生把扇子和剪刀慢慢打开或合拢,观察扇子和剪刀中角的大小的变化。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b、“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明确题意。
学生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提问:你发现折出的角中,那个最大?那个最小?指给同桌看。
四、全课总结,拓展角。
1、谈话:这节课我们认识了那个图形?
如果你是角,你打算怎样介绍自己。指名学生作角的自述。
3、实践作业:找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找一找,摸一摸。
认识~教案(优质14篇)篇二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直观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认识角的符号,比较角的大小。
3、在学习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的交往、合作的意识。
在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状。
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口的大小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白板课件。
揭示课题:认识角(用白板上的聚光灯)。
1、看一看(出示白板课件)找出剪刀、
三角板、闹钟上的角。
2、找一找身边哪些物体上还藏有角?
3、指一指(白板上的资源库学校大楼图)学校大楼上的角在哪里?
数学家也给角的各部分起了名字,这个尖尖的点就叫角的顶点,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2、(白板课件)演示角的画法。
3、教师示范角的画法(白板上的直尺和笔盒)。
4、标记角(白板笔)。
1、(出示白板课件)比一比三个钟面上角的大小。
2、教师演示(白板上的学科工具平面图形),得出结论:角的两边张口越大角越大。
3、(白板课件演示)蓝角和红角比大小,得出结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1、判断(看看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为什么?)。
2、找一找(数一数平面图形内各有几个角?)。
3、说一说:(假如你是一个可爱的角,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吗?)。
4、小小歌谣:《小小角》九月开学季,老师你们准备好了吗?
同学们这节课学习的特别认真,老师送给大家一份礼物---五角星(用白板上的插入功能出示五角星)请大家课后讨论研究五角星上藏有几个角。
认识~教案(优质14篇)篇三
本单元教学角的初步认识,包括直观地比较角的大小,以及对直角、锐角和钝角的初步认识。
教材分两段安排教学内容:
第二段,第66~68页的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教学直角的初步认识,学习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1.借助生活经验,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角的直观认识。
学生对角的已有认识主要有两点:一是动物头上长的坚硬的骨状凸起物,如牛角、羊角;二是物体的两个边沿相接的地方,如墙角、眼角。这些经验既是建立角的数学概念的基础,但如果处理不当,则也可能成为理解角的数学概念的障碍。教学时,要注意四条:第一,选取典型的物体,让学生观察。这些物体上的角要尽可能符合数学概念的本质特征。如,教材中选择的张开的剪刀、五角星、三角形纸片、钟面上时针与分针形成的夹角等。第二,及时从物体上抽象出角的平面图形,并明确指出:角是图形,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边是直的。第三,利用对角的初步认识在生活情境中找角时,要指导学生从顶点起依次指明角的两条边。第四,在找角的过程中,要及时帮助学生明确数学概念与日常生活概念的区别。如,牛角不是数学上所讲的角,眼角也不是数学上所讲的角。
2.在动手操作中进一步体会角的'基本特征。
这部分内容安排的三个“试一试”都是动手操作做出一个角。开展这些活动,有利于学生更加充分地体会角的基本特征,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积累认图形的个体经验,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时,要为学生必要的操作材料,或给学生适当的提示。如,你能用纸折出一个角吗?你能用小棒摆出一个角吗?你能用老师给你的两根硬纸条钉成一个角吗?此外,教学时还要通过及时的交流,让学生指一指做出的角,并及时纠正学生操作中的错误。
3.采取有效措施突破角的大小认识上的难点。
由于学生没有学过有关射线的知识,所以在比较角的大小时,不容易正确把握影响角的大小的因素,进而产生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教学时,可以按以下两个步骤引导学生逐步明晰认识:第一,通过观察实物或图形,知道角是有大小的;第二,通过进一步的活动,使学生体会角的大小决定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如,每人分别准备两根长短不一的硬纸条,要求做一个活动角,同桌两人比一比,谁做的角大,谁做的角小;进一步要求学生想办法,使同桌两人所做的角变得一样大;最后要求同桌两人把所做的角再变一变,使边短的角大,边长的角小。
4.通过丰富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直角的正确表象。
认识直角最直接的目的是为三年级(上册)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作准备。有没有借助工具判断直角的意识,能不能准确地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是检验这部分内容学习情况的重要标准。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有次序地经历如下的过程:第一,从典型物体上抽象出直角的图形,介绍名称和直角标记;第二,根据对直角的初步认识,鼓励学生找出更多的有直角的物体,以丰富感知;第三,动手折直角,在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直角的特征;第四,比较不同直角的大小,使学生认识到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第五,根据获得的认识,想办法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5.与直角比大小是辨认锐角、钝角的基本方法。
教材第67页,在学生初步认识直角的基础上,安排对锐角和钝角的初步认识。对锐角和钝角的认识主要应借助对直角的认识,让学生形成关于锐角和钝角的正确表象,而不涉及对相关概念的定义。教学时,可以按以下步骤引导学生去认识:第一,观察教材的三个钟面,提出:哪个钟面上时针与分针所形成的角是直角?第二,让学生比较:剩下的两个角,哪个比直角大,哪个比直角小?第三,结合图形,揭示锐角和钝角的含义。第四,组织判断练习,如第68页第4题。第五,让学生按顺序排列直角、锐角和钝角,并简要说明理由。
6.瞻前顾后,在练习中拓展已有知识,并为后续学习服务。
第66页第2题,让学生数一数给出的每个图形中各有几个角。通过练习,不仅能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角的认识,而且可以使学生从不同角度进一步认识相关的平面图形。第68页第45题,让学生在一组四边形中,找出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图形,能为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作些孕伏。
认识~教案(优质14篇)篇四
1、引导幼儿观察自己的手,知道每个人都有两只手,每只手上有五根手指。
2、利用游戏的方式引导幼儿掌握五根手指的名称。
3、了解手的作用,知道要保护手的方法。
4、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5、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关于手的作用及保护方法的幻灯片
一开始部分师:请小朋友把你的小手伸出来跟老师一起做游戏。游戏:听我说,跟我做"小手小手拍一拍,我把小手举起来。小手小手拍一拍,我把小手放下来。小手小手拍一拍,我把小手往前伸。小手小手拍一拍,我把小手往后伸。小手拍一拍,我把小手抱起来。小手小手拍一拍,我把小手藏起来。"二基本部分1、知道人有两只手,两只手的大小一样,也叫一双手。
(1)师:刚才啊我们小朋友和自己的小手做了游戏,现在请你数一数你有几只手?老师请幼儿数一数自己有几只手(两只手),(2)知道两只手也叫一双手师:小朋友都有两只手,比一比你的两只手是不是一样大的?你是怎样比的?(请幼儿自己先探索方法,再教给幼儿比的方法,将手掌合起来,手指对手指)小结:小朋友都有两只手。两只手是一样大的,所以它又有另外的名字叫一双手。
(3)举手游戏:老师说"一只手"、"两只手""一双手"请幼儿举手。
2、数一数,一只手上有几个手指。(从拇指开始,按次序进行,口手一致地点数,数好后再换一只手数。师:小朋友们真棒,现在请你数数自己的一只手上有几根手指小结:每只手上有五个手指。 3、学习五根手指的名称。
(1)师:我们的五根手指都有自己的名字,就像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名字一样。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它们。先请小朋友看一看,比一比,你的五根手指长得是不是一样长?(让幼儿自由讲)找出你最长的手指,并把它捏住。老师介绍:"这个手指长在中间,所以叫它中指。"老师伸出大、小拇指,问幼儿:"哪个大,哪个小?"(引导幼儿说出大拇指与小指)老师伸出一个手指点东西,介绍:"点东西的手指叫食指"。老师介绍:"还有一个手指没有名字,我们叫它无名指。"(2)小结:刚才呀我们认识了自己的五根手指,知道了它们的名字。最长的手指呀叫---中指;大的粗的叫----大拇指;小的细的叫----小指;点东西的手指叫----食指;没有名字的手指叫----无名指。
(3)以游戏形式巩固。休息:现在呀我们要请我们的手指休息了。大拇指睡着了,食指睡着了,中指睡着了,无名指睡着了,小指睡着了,我们都睡着了。起床:大拇指醒了,食指醒了,中指醒了,无名指醒了,小指醒了,小手拍拍都醒了。
三结束部分利用幻灯片帮助幼儿了解手的作用及保护方法。
(1)手的作用。师:我们大家都有一双手,那么手有什么用处呢?(引导幼儿从多方面考虑)我们的小手能拿东西、洗脸、刷牙等。(幼儿先根据生活经验进行讲述后出示幻灯片小结)(2)保护手。师:手的本领很大,能为我们做许多事,所以我们要注意保护手。幻灯片提示:不要用刀子或剪刀把手弄破,不要咬手指头,勤剪指甲,勤洗手,冬天还要擦护手霜、戴手套等。
从执教的情况来看,我觉得自己在课堂上的组织语言还有待加强,如何让孩子对你的提问或是小结能更好的明白、理解,是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
认识~教案(优质14篇)篇五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67—68页。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参与有关角的一系列学习活动,在动手操作中探索角的特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学习习惯,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同时激发他们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
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角的表象,建立角的概念,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并能画角。
引导学生理解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指导学生掌握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两根硬纸条,一枚图钉、圆形纸、多媒体课件;学具:两根硬纸条,一枚图钉、圆形纸;三根火柴。
生:想!(播放课件)。
师:大家会用火柴摆三角形吗?(在桌面上摆出来后随意拿走一根火柴)师:咦,现在你桌面上的这个图形,我们以前见过吗?它——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的图形朋友——角。(板书课题:认识角)。
(1)师:生活中许多的物体上都有角,但是角非常调皮,只有眼力好、
爱观察的孩子才能发现它。现在请同学们找一找我们的周围、我们的身边哪些地方有角?说给同桌听听。
(2)师:大家可真厉害!找到这么多的角,现在,请同学们看看老师在哪儿找到了角?(出示三角板引导指角:顶点和边)。
(3)师:请大家像老师这样把刚才自己找到的角指给小组的同学看看!(指名上台展示)。
(1)师:大家想不想知道我们数学中的角长什么样子啊?生:想!引导学生在情境图中找出隐藏的角。
(2)认真观察三个角,说说它们有什么相同点?谁能完整地说一说?生说出一个点和两条线。
(3。
要求:用一张圆形纸折角,感受一下它的顶点和边各有什么特点?(小组交流后汇报结果:顶点尖尖的,边是直直的。)。
师:那同学们想不想给角画张像呢?
(1)课件演示画角方法。
(2)师生合作一起画角。
师:介绍活动角后让同学们做一做并把它摆在桌子上。
(1)摆一个比老师这个角更大的角;摆一个比同桌更小的角。
(2)听口令玩变角游戏,边玩边思考: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口令:“1、2、3——变大/变小!”
(1)出示一组大小差距较大的角进行比较。(观察法)。
(2)出示一组大小差距比较接近的角进行比较。(重叠法)。
(3)出示一组大小相同但边的长短不同的角进行比较,大小与角两边的长短无关。
师:可爱的角娃娃找来了跟它长得像的一些朋友来考考大家的眼力,
看大家能不能很快、很准确地将角找出来。(课件出示)。
集体判断(听口令“准备---一二三---判断”用手势表示对错并说明原因)。
师:调皮的角娃娃还喜欢跟大家玩捉迷藏的游戏,你想和它玩吗?小组合作在图形中找出隐藏的角。(课本67页“指一指”)。
1、谈话:这节课我们在图形王国里又认识了哪位新朋友?你知道了有关角的哪些知识?
2、如果你是角,你打算怎样介绍自己?
3,这节课大家表现很不错,老师想用这样一幅图来奖励你们,想看吗?(出示笑脸图)。
说说角娃娃又藏在哪儿了?
认识~教案(优质14篇)篇六
1、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知道量比较长的物体要用米做单位,会用米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和知道1米=100厘米。
多媒体课件、米尺、绳子、学生尺、等
游戏导入,引起认知冲突请学生用厘米量黑板。(课独自探索,也可与他人合作)
认识米
提问:这样测量你感觉怎样?(麻烦)
要想方便的测量就要认识另外一种尺子米尺。
介绍米尺
展示米尺,告诉学生从1100厘米着一段正好是1米。
建立表象
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获蒋两臂张开伸平庸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
用米量
用不同的方法测量1米的绳子长是多少厘米?
汇报方法(得出1米就是100厘米)
实践活动
测一测,你跳远的距离是多少米?
四人一组,分组操作。
每人量一物,其他同学监督帮助。
量一量:黑板长、宽,教室长、宽及教室门的高和宽。
学会解决实际问题
1、小华用一根3米长的竹竿量水深,竹竿露出水面1米。水深多少米?
认识~教案(优质14篇)篇七
大豆喜排水良好、富含有机质、ph6。2~6。8的土壤。宜适期早播,条播为主。需肥较多,需氮量比同产量水平的禾谷类多4~5倍。结荚期注意适时灌溉和排涝。大豆是自花授粉作物,有些地区仍采用纯系育种法。回交法对提高品种的抗病性效果良好。中国大豆育种以品种间杂交为主要方法。采用系谱法选育后代。
大豆一般都指其种子而言。根据大豆的种皮颜色和粒形分为五类:黄大豆、青大豆、黑大豆、其它大豆(种皮为褐色、棕色、赤色等单一颜色的大豆)、饲料豆(一般籽粒较小,呈扁长椭圆形,两片叶子上有凹陷圆点,种皮略有光泽或无光泽)。
1、帮助幼儿认识黄豆及制品,知道豆制品主要是用黄豆加工制成的,价廉物美。
2、培养幼儿爱吃豆制品的习惯。
1、图片:豆腐一块,黄豆一把(可事先浸泡好一部分)。
2、黄豆爷爷头饰一个。
3、幼儿操作材料黄豆爷爷找宝宝
1、猜谜语,引起幼儿兴趣。
1)谜语:四四方方,白白胖胖,一碰就碎,又嫩又香,营养很好,做菜做汤。
2)出示豆腐,讨论豆腐是用什么作成的。(出示黄豆,让幼儿知道用黄豆或其他豆子做成的东西叫豆制品)
2、游戏“黄豆爷爷找宝宝”,认识其他豆制品。
老师戴上“黄豆爷爷”的头饰,问:我的宝宝在哪里?幼儿答:你的宝宝在这里!(让幼儿从操作材料中找出“宝宝图”,如干丝、百叶、豆腐乳、面筋、油炸豆腐果等)
3、帮助幼儿认识豆制品的价值。
引导幼儿讨论:豆制品可以怎样吃?
豆制品如果和鱼肉放在一起烧,营养就更丰富、更全面了,请小朋友说说看,你吃到的豆制品是怎样烧的?(千张卷肉、豆腐鱼头汤、豆腐果烧肉等)
让幼儿知道经常吃豆制品,身体会更健康。
认识~教案(优质14篇)篇八
观察实物图案,抽象出数学意义中的角,了解角的组成部分,初步建立角的概念,知道角有大有小。
设计思路
导入角——感受角——认识角——比较角——
教学过程
内容
画面
1、在几何王国里的点线之家呀,有一群小伙伴正在快乐的做游戏,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出示动画视频,停顿1分钟)
2、看,它们都组成了一些什么平面图形啊?哦,有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一个我们以前没见过的图形。
3、这是一种新的平面图形,它的名字叫做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探索角的秘密。
1、你知道图片中哪些地方有角吗?相信观察仔细的你一定能够找到,我们一看吧。
2、生活中处处都有角,请拿出你的数学书,找出数学书上的角,再用手摸一摸、扎一扎,你有什么感觉呢?是不是感觉到这里尖尖的,有点扎人,这里直直的?嗯,这个尖尖的地方,就叫“顶点”,直直的地方叫做“边”。
3、我们再来观察这些实物图,找出它们的角。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这些角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是什么呢?你发现了吗?如果还没发现,那你就再认真观察想一想,不然我就要说答案咯,好了,我要说了,它们啊,都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4、下面,我们来认一认,下面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呢?
5、好了,现在我们已经认识角了。在几何王国里有一对好朋友,它们都是角,一个叫蓝角,一个叫红角.可是有一天,他俩吵起来了。为什么呢?(课件出示动画,停顿1分钟)
角的两边张口越大,角就越大;角的两边张口越小,角就越小。
7、你能看出这两个角谁大谁小吗?我们用重叠法来比一比,哈,它们是一样大的。好,那这两个角哪一个大呢?我们继续来用重叠法比一比,咦?原来,这个黑角大,红角小哦。
1、好了,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今天的学习内容:
我们学习了角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了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2、而且还知道了,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
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开口越大,角就越大,开口越小,角就越小。
认识~教案(优质14篇)篇九
1、能正确地数出数量是8和9的物体个数,会读、会写数字8和9。
2、使学生懂得8和9以内的数的顺序,会比较9以内的大小。
3、结合8和9的学习,向学生渗透环保教育和劳动教育。
8和9的写法。
一、复习。
1、填一填。
(),1,(),(),4,(),(),7。
7,(),(),4,(),(),1,()。
请同学口答完后,全班读一读。
2、看图写数。
投影出示7朵花。
一共有()朵花。(7朵)。
再添上一朵花,现在一共有几朵花?(8朵)。
如果再添上一朵是几朵呢?(9朵)。
二、新授课。
1、8和9的认识。
(1)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后,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画面上画了些什么?与哪些数字有关,请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8位小朋友,9个人,8棵树,8个字,9盆花,9只蝴蝶)。
(2)请大家用小圆片和三角形动手摆一摆,自己喜欢摆什么图形就摆什么图形。
2、数的顺序。
(1)出示计数器,教师拨7个珠子,再添上一个是几个呢?8个珠子再添上一个是几个呢?(让学生反复说说)。
(2)出示直尺图。
让学生通过填空,熟记0~9各数的顺序。
填好后,强调7的后面一个数是几?8的后面一个数是几?
全班看直尺上的刻度,从0读到9,再从9倒数到0。
3、数的比较。
先引导学生观察第一幅和第二幅的点子图,比一比,哪一幅图的点子少?哪一幅图的点子多?(第一幅少,第二幅多)。
7和8比较,因为7在8的前面,所以7<8。
反过来,8>7。
第二组让学生完成。
4、几个和第几。
出示10只蝴蝶,给左边的8只蝴蝶涂上蓝色。再给左数第9只蝴蝶涂上红色。
5、指导8和9的书写。
(1)认清8和9的字形。
(2)说明写8和9的笔顺。
(3)教师示范。
(4)书写练习。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59页的第1题。
让学生巩固1~9的顺序,学会顺数和倒数。
2、完成教科书第59页的第2题。
四、布置作业。
8和9各抄写一行。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认识~教案(优质14篇)篇十
2、运用目测、动手操作材料,感知数量8、体会数学活动的快乐。
一、复习7以内的任意数。
1、为幼儿介绍超市,他们是来邀请大家去超市参加活动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找出‘超市中任意物品的数量’,把数数结果展示在展板。奖励一个星!
二、分享自己的发现,感知‘8’。
出示数字卡片8,一起说说8像什么?
3、小结:8除了可表示超市里的那些物品外,请孩子来说说还可以表示其他物品?(还可以在自己的身体上找)4、教师出示图片,请幼儿目测图片上的原形—分别依颜色将图形分类,出数量是8的图形.
三、寻找数量是8的物品1、老师提供一些玩具,让小朋友数出8个2、可在班级里或幼儿园里找找有哪些东西是可用8来表示的。
认识~教案(优质14篇)篇十一
一.教学内容:p2---4及相应的练习。
二.教学目标:
1.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使学生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帮助学生建立有关数的概念,掌握-系列的计数知识,从而培养。
3.突出我国四位一级的计数规律,鼓励学生在科学领域中研究与创新。
三.重点难点。
1.计数单位以及各计数单位间的关系。
2.数级,数位,计数单位的区别以及“位值”的理解。
四.教具准备。
挂图,投影仪。
创新点:注重以旧知带新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口答。
(1)一千里面有()个百,一万里面有()个千。
(2)()个一百是一千,()个一千是一万。
2.口述万以内的数位顺序。
5.自由读一读下面的话。
p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
6.我们已经学会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比。
万大的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亿以内数的认识。并进行板书。
(二)讲授新课。
1.教学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
(1)观察板书:个、十、百、千、万,想一想:它们之间有什么规律?
四人小组计论,再汇报。
你能按这样的规律继续往下读呢?
(2)教师拨算珠,让学生观察,思考能得出的规律是什么。
根据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的规律自己数出:10个。
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lo个一百万是一千万,lo个-千万是一亿。
(3)结合板书指出:个、十、百、千......等都是计数单位。
(4)亿以内的计数单位有哪些呢?
(5)从刚才数数的过程中,你发现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6)引导学生明确: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足10,即:十进关系。
2.教学数位和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
(1)引导学生观察计数单位之间是怎样排列的?
(2)师生共同完成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重点提示亿位前面要加“...
(3)分清数位与计数单位的联系和区别。
引导学生明确个位上的计数单位是一,十位上的计数单位是十,......
千万位上的计数单位是千万;几个一写在个位上,几个十写在十位上......
几个千万写在千万位上。同一个数字,把它写在不同的数位上,它表示的计数单位就不同。
为了便于读亿以内的数,我国沿用了四位一级的计数规律,即:从右。
起每四位为一级。个、十、百、干是个级,表示多少”个“;万、十万、百万、千万是万级,表示多少个”万“。
看书质疑。
问:本节课你学习了什么?
(三)利用新知,解决问题。
1.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万级的数位有哪些?
(2)每相邻的两个单位间有什么关系?
(3)说说万级中各个数位的计数单位。
(4)有34560783中,各个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多少?
2.课本p4页的做一做。
3.判断题:
(1)十个一千是一万。()。
(2)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
(3)5050中这两个5表示的数值是一样的。()。
(四)课后延伸。
看书:p2---4。
认识~教案(优质14篇)篇十二
1、通过操作让幼儿知道4添上1是5。并知道5所表示的含义。
2、引导幼儿用语言描述出操作的结果。
3、巩固幼儿良好的操作习惯。
4、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5、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不同形状的树叶,磁性教具数字5,数字1--4。雪花片人手若干。
一、通过游戏,复习1-4的形成,复习对1--4的认识。
1、让幼儿看数字,做相应的动作。
师:今天,我们的数字朋友又来到我们班里,想和小朋友们做游戏呢!
我们来看看谁来了呢!请你们拍拍手吧!数字4还可以表示什么呢?
2、拍手游戏,复习数字1-4的形成。
师:我们好久都没有玩拍手的游戏了,我想和几个小朋友们一起来玩玩,我问到谁,那他就要大声地回答我哦!
二、通过初试树叶,学习5的形成。
1、出示树叶,引出活动。
师:小朋友们,现在是什么季节呀?小树叶都会怎么样呢?(要求幼儿完整描述小树叶的命运)对了,小树叶会离开自己的妈妈,掉到地上,你们看。老师就捡来了好多的树叶,我们来看看吧!
1、认真仔细观察不同的树叶,学习5的形成。
师:我们先来看看这些尖尖的树叶吧!有多少片尖叶子?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要求幼儿完整地描述)对了,数字4可以表示4片叶子!。咦!这里怎么样还有这样的树叶呢?现在有几片这样的叶子呢?怎么样变成5片尖叶子呢?(引导幼儿完整描述4片树叶添上一片树叶是5片树叶)5片叶子可以用数字5来表示,所以我们可以说4添上1是5.
2、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其他五片叶子的形成。教师小结:4添上1是5.(在说的时候,教师要同时用手势进行表演,帮助幼儿巩固数字5的形成)。
三、通过操作雪花片,复习4的形成1、拿雪花片(请小朋友拿4个雪花片,看看怎样变成5个雪花片,集体说说操作过程)2、变手指数量。
四、初步认识数字5.初步知道5所表示的数量。
师:刚刚我们知道数字5可以表示5片叶子,那数字5还可以表示什么呢?
(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并大胆的描述数字5所表示的.物体)教师小结:数字5可以表述所有数量为5的物体。
五、收拾用具后结束本次活动。
幼儿园的数学活动相对于其他活动枯燥、单调,容易使幼儿失去学习兴趣。因为这个时期的幼儿年龄小,逻辑思维尚未发展,所以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操作的丰富材料的环境,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选择性、可操作性的空间。使幼儿能独立的操作材料,并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幼儿的自主性,选择性,独立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一系列的游戏活动,达到了主题总目标预设的要求。
认识~教案(优质14篇)篇十三
1、能正确地数出数量是8和9的物体个数,会读、会写数字8和9。
2、使学生懂得8和9以内的数的顺序,会比较9以内的大小。
3、结合8和9的`学习,向学生渗透环保教育和劳动教育。
8和9的写法。
一、复习。
1、填一填。
(),1,(),(),4,(),(),7。
7,(),(),4,(),(),1,()。
请同学口答完后,全班读一读。
2、看图写数。
投影出示7朵花。
一共有()朵花。(7朵)。
再添上一朵花,现在一共有几朵花?(8朵)。
如果再添上一朵是几朵呢?(9朵)。
二、新授课。
(1)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后,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画面上画了些什么?与哪些数字有关,请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8位小朋友,9个人,8棵树,8个字,9盆花,9只蝴蝶)。
(2)请大家用小圆片和三角形动手摆一摆,自己喜欢摆什么图形就摆什么图形。
2、数的顺序。
(1)出示计数器,教师拨7个珠子,再添上一个是几个呢?8个珠子再添上一个是几个呢?(让学生反复说说)。
(2)出示直尺图。
让学生通过填空,熟记0~9各数的顺序。
填好后,强调7的后面一个数是几?8的后面一个数是几?
全班看直尺上的刻度,从0读到9,再从9倒数到0。
3、数的比较。
先引导学生观察第一幅和第二幅的点子图,比一比,哪一幅图的点子少?哪一幅图的点子多?(第一幅少,第二幅多)。
7和8比较,因为7在8的前面,所以78。
反过来,87。
第二组让学生完成。
4、几个和第几。
出示10只蝴蝶,给左边的8只蝴蝶涂上蓝色。再给左数第9只蝴蝶涂上红色。
5、指导8和9的书写。
(1)认清8和9的字形。
(2)说明写8和9的笔顺。
(3)教师示范。
(4)书写练习。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59页的第1题。
让学生巩固1~9的顺序,学会顺数和倒数。
2、完成教科书第59页的第2题。
四、布置作业。
8和9各抄写一行。
认识~教案(优质14篇)篇十四
一、揭题:
谈话:同学们,五一都去哪儿玩了?今天许老师要带你们到更远的地方,到我国的大江南北去欣赏祖国壮美的河山。
课件出示长城、介绍长城,再问:你知道长城有多长吗?提示:长城全长6700()填上合适的单位,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填。(结合学生回答进行复习。)。
出示答案:“千米”引出课题。
二、新课:
1、了解学生对千米的认识情况。
(1)看到答案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说说你对千米都有哪些了解?
(2)根据学生的回答,学生千米和米的进率。
1千米等于多少米?1000米又等于多少千米?学会正确地读法。
2、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1)你认为一千米实际到底有多么长,你能想得出来吗?让学生自由说一说。
(2)从学校大门出发到叶廷鹏鹏纪念馆门前大约500米,来回约是一千米。闭眼想一想这一千米的长度。
让学生根据已知的长度说一说1千米有多长。例如:学校的大门到最里层教学楼的距离大约是50米,20个这样的长度就是1千米;旗杆高10米,100根旗杆头尾相接的长度大约是1千米(课前准备:让学生先了解学校内各场所有长度。两幢教学楼之间长约50米;旗杆高10米;篮球场的长约25米;多媒体教室长约15米等等;)。
(3)根据了解的一千米长度,同桌讨论:从林步桥十字路囗沿乡交车往平阳方向出发,大约到什么地方大约是一千米(选择:练川卫生院;柳洋路囗;上桥路囗;)反馈时说说你的想法。
(4)小组讨论:你有什么办法知道从你家门口到什么地方大约是一千米?
对学生先前可能提出的1千米的路进行回顾。(刚才某同学说的距离是一千米吗?课后,选择同学们讨论的一种方法去验证。)。
3、千米的应用。
(1)千米是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很广,在表示路程、河流的长度或象长城这样巨大的建筑工程时往往用到千米这个单位。
(2)课件出示:长江,黄河、我国南北、东西长。
(4)课件出示1小时的路程。
成人1小时约行5千米;
自行车1小时约行15千米;
公共汽车1小时约行60千米;
火车1小时约行90千米;
飞机1小时约行1200千米。
4、千米和米的化、聚(在欣赏景色同时展开教学)。
要求讲法要准确,并说出你是怎样想的。
5、刚才在领略我们祖国壮丽山河的同时你还收获了什么?
三、对长度单位知识的系统整合。
四、综合练习。
(1)填写单位。
(2)千米与米的化聚练习。
(3)大数字化聚。
(4)看书质疑:书上给我们介绍了有关千米的一些知识,你们看看,有什么新收获或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再与同桌或小组内的同学相互探讨探讨。然后完成书上填空。
五、你认为还有更大的长度单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