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作文是我们对于写作意图和目标读者的考虑,以及语感和感染力的传达。读完这些作文后,相信你会有更多的灵感和动力写出优秀的作品。
美丽的西双版纳三年级范文(12篇)篇一
天刚蒙蒙亮,我和爸爸妈妈就起了床,精神抖擞的向南岳进发了。经过两个小时的颠簸我们从湘乡来到了南岳。
因为南岳的山非常非常高,所以我们要借助大巴爬上半山腰。上了车,透过玻璃窗,我被那千奇百怪的山石,郁郁葱葱的`树木,茂盛的青草,还有那成片的野花深深吸引了。不知不觉就到了半山腰,车子不再继续前行,据说是为了表示虔诚,众人步行前往。
下了车之后,我们开始爬山了。起初,我跟爸爸比赛,一开始谁也不让谁,没跑多久,我就觉得嗓子冒烟,气喘吁吁,双脚像灌满了铅似的,很快我就败下阵了。老爸总结一句:你就是平时锻炼太少啦!看来以后还真的加强锻炼才行。最终在爸爸妈妈的鼓励下,我的小宇宙爆发,终于爬上了山顶,山项有圣帝殿、观音寺、祝融峰。
登高远望,南岳景色尽收眼底,小道旁古松盘桓,壑谷幽深,半山腰烟雾缭绕,山顶则云彩朵朵、群峰巍峨,气势磅礴,盛夏在此小憩,暑气顿消,真乃人间仙境也!
我沉醉在这秀美的景色之中!
美丽的西双版纳三年级范文(12篇)篇二
上个暑假,我乘着飞机来到了西双版纳。一下飞机,西双版纳景色宜人。傣族小姑娘们跳着优美的傣族舞,那些傣族小伙们还在过泼水节呢!
但是,最美的还是要数原始森林公园了。那里的植物千姿百态,非常艳丽。有的像一个个可爱的小蝴蝶,有的像一串串香甜可口的香蕉,有的像一个个红红的,全身的毛都竖了起来的小刺猬,还有的像一条条又细又长的毛毛虫……当然,我最喜欢的植物就要数“珍珠串”了。从远处看,像一串洁白如玉的珍珠,一串又一串地挂在高高的大树上,又像一个个白色的小灯笼,可爱极了!走近一看,一个又一个的小圆球紧挨在一起,挨挨挤挤的。小圆球们好像都想争先恐后地看一看世界的美妙,所以它们都你争我抢透出了自己可爱的小脑袋。我靠近它们一闻,一阵芬芳扑鼻的香气迎面而来,香极了!
参观完了植物,我又来到了大象馆。进去一看,哇,那里的大象真能干!一会儿在独木桥上来回走动,一会儿又踢球,一会儿又和人进行拔河比赛……我看得眼花缭乱,大象的表演使我赞不绝口。
参观完了原始森林,就要和它说再见了。说实在的,我心里也有点儿依依不舍,我回过头对原始森林公园说:“森林公园,你真美,以后我一定再来看你!”
美丽的西双版纳三年级范文(12篇)篇三
西双版纳位于我国云南省,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假如你来到这个地方,你一定会非常的惊讶。
西双版纳是动物的王国,你会看到白水牛在一起打架,一群群白蚂蚁在往洞里运粮食,一只只小鱼在水里欢快的嬉戏。你还会看到一群群大象在悠闲地吃树叶,身旁的几只小象挨着妈妈做游戏。还有一群群美丽的孔雀,将它们最美丽的样子展现在人们面前,孔雀的颜色有多种,就象天上的彩虹。
西双版纳也是植物的王国,那里有恐怖的绞杀者,它们常从树干上长出枝条,像胳膊一样缠住其他树木向上爬,最后导致对方因缺少阳光和空气而死。那里还有一种树木叫箭毒木,人称见血封喉,只要有谁受伤了,就要小心树里的白色毒汁,如果碰到伤口就会中毒身亡,有时侯箭毒木的叶子掉了下来,你也要小心,因为叶子上也有白色的毒汁。西双版纳就是这样一个神奇而美丽的地方,真想早日去那里看看。
美丽的西双版纳三年级范文(12篇)篇四
西双版纳是云南最美的热带雨林,在这美丽的地方生长着傣族人民,如果可以赶上傣族的泼水节,可以参与其中,既可以体味当地的民族风情,又可增加亲人之间的感情。
西双版纳是镶嵌在祖国西南边的一颗绿色明珠,在这四季如春、阳光明媚、鲜花盛开的地方,还有各种珍禽异兽生长在这里,一派生机勃勃的原始森林风光。在森林里,各种热带植物生长繁茂,遮天蔽日;有需要十余人才能合围的巨大板状根,有两棵树纠缠在一起的“绞杀树”……在林里还有许多傣家村寨,在里面可以亲身体验傣族的风土人情,使人流连忘返。
西双版纳最美的看点是原始森林公园,橄榄坝和野象台。西双版纳最美的季节是冬季,完全没有北国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严寒,而是一派莺歌燕舞的魅力春光,是最适宜游览的季节。
美丽的西双版纳三年级范文(12篇)篇五
夜幕降临,我们开启了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寻虫之旅”。
小分队出发了。队长是位美丽的女生,她有一个外号叫蜗牛”,我们都称她为“蜗牛队长”。队长打亮手电筒,我们顺着灯光东找找、西看看。突然,一个小伙伴大叫:“快看,竹节虫!”我们连忙围了过去,“这不是根‘树枝’吗?”我不禁怀疑。“蜗牛”队长让我们仔细观察,只见这条竹节虫静静地躺在地上,锥子形,约3厘米长,咖啡色。“蜗牛”队长找了根小树枝把它翻过身来,小家伙露出了长长的嘴巴,足足有1厘米。它还有两对足,我伸手摸了摸它时,竟然微微动了动,哈哈,原来你在装死!队长告诉我们,竹节虫是吃叶子的,特长是伪装自己,麻痹敌人。怪不得我不仔细辨别,还真认不出你呢!
昆虫界还有许多“伪装大师”。我们继续向树林深处寻找,瞧,这棵绞杀榕上生活着一只棕色的垃圾虫,它长得跟蜘蛛似的,它为了伪装自己躲避敌害,身上背满了“垃圾”,又脏又臭,听着你是不是觉得有点恶心。但它长大后会钻进树洞,把垃圾外衣脱下来,焕然一新,就变成一只爱干净的虫儿。
我们走着走着,来到了水塘边。“哇,蚯蚓!”我又发现了“新大陆”。“不,这是千足虫。”“蜗牛”队长马上纠正我的错误。它的确长得和蚯蚓很像,长长的、软软的、暗红色的身体,朱红色的小脑袋。我捡起一根树枝,让它来了个“四脚朝天”。哇,才不是四脚,它有许多许多只脚,数也数不清,听说有600多只呢,真不愧叫“千足虫”呢。
美丽的西双版纳三年级范文(12篇)篇六
听说学校“行知楼”的楼顶被改造成了“陶乐园”。今天,我们终于在陈老师的带领下有幸目睹“庐山真面目”。
一进陶乐园,就看见美丽的孔雀园。园里有两只孔雀,一只是母的`,一只是公的。公孔雀托着长长的五彩尾巴,高傲地踱来踱去。母孔雀则警觉地四下张望,原来是在看护地面上那四颗蛋,生怕同学们拿走,那双小眼睛紧盯着我们,好像在警告:不要伤害我的宝宝。
顺着弯弯的小路,一路上我还看见了许多植物,有油菜花、花生、苦菜……。
啊!楼顶变乐园,巧手总能创造神奇!
美丽的西双版纳三年级范文(12篇)篇七
天还在一片黑暗中沉睡时,我们一行人便早早从酒店出发,开车前往了西双版纳的热带植物生态园。
站在生态园的门口就早已闻到了阵阵甜甜的花香,所谓“未见其内,先闻其香”就是这种感觉。从大门走入,眼前豁然开朗,仿佛来到了世外桃源,蜿蜒曲折的小竹梯将许多的花儿圈在其间,红、橙、黄、青、靛、紫交相呼应,就像一片彩虹,猛地一滴露水猛的吻向了我,顿觉清凉,抬头一看,竟是一棵早已有上百年历史的老树。它像一个严肃、威严的老者守护着这片园子。
向内走去,一棵长势喜人的树屹立路旁,几只小鸟在其间歌唱。你别以为这是一棵善良的小树,其实它叫“见血封喉”,它浑身上下都是毒,若不小心沾到了它的汁液,便会立即休克,令人闻风丧胆。
到了中午,我们一行人匆匆吃过午饭后,便迫不及待的来到了基诺山寨。
基诺山寨住满了基诺族人,他们善长打斗、射箭,更是真的有“三寸不烂之舌”。基诺族人用磨好的刀在舌头上来回地割,那种刀尖与肉体的接触,发出的声音“咝——呎”听得我自己的舌头也跟着颤动。本以为他的舌头已经皮开肉绽,可谁知,他的舌头上也就只有几道红痕。
更有特色的是他们的语言,他们说的每一句话倒过来说就是另一个意思,例如“呼哈”就是“你好”的意思,而“哈呼”却是“你我打我”的意思,所以每一次遇见基诺族的人,导游总是会特意提醒,以防我们出错,而被打。
在别样的风情,别样的植物与别样的人文魅力间,我又回到了酒店,感谢这次西双版纳之行,使我懂得了别样的风景。
美丽的西双版纳三年级范文(12篇)篇八
十九变色龙。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运用人物语言和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特点。
2.理解本文运用对比手法强化讽刺效果的特点。
幻灯、录音材料、小黑板。设计思路。
小说是反映生活的文学体裁,《变色龙》的作者通过精彩地对话刻画了奥楚蔑洛夫这一典型形象。本设计通过合作探究奥楚蔑洛夫的六次判案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及社会意义,以此教育学生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本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人:契诃夫是俄国19世纪作家,以短篇小说著称于世,他的小说多取材于俄国中等阶级的“小人物”,他的作品都是选取日常生活的平凡事件来揭露社会本质的。《变色龙》是其中的佼佼者。(出示幻灯片1。)。
(板书课题。)。
2.学生释题。
要求:记住作者。
二、自主学习。
1.听录音画出生字词。(出示幻灯片2,并放录音。)。
2.小说的主人公是不是“变色龙”?为什么以它为题?
3.奥楚蔑洛夫在断案过程中反复无常变化多端,他先后变化了几次?是围绕什么变化的?
4.奥楚蔑洛夫是善变的,但在变的背后,有没有不变的东西?三、合作学习。
1.找出文中不理解的语句,小组讨论交流。
2.你从文中了解到了哪些知识?四、反馈交流。
(出示幻灯片3。)。
1.给加点字注音。(一位同学读其他同学判断正误。)。
(见《新课标作业设计》本课的“积累运用”部分。)。
2.小说以《变色龙》为题有何意义?
明确:(小说取名《变色龙》,本身就具有讽刺意味,可谓点睛之笔,它十分形象地概括了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征。奥楚蔑洛夫就是名副其实的“变色龙”,他擅长随机应变,反复无常,像变色龙很快变换肤色以适应周围环境的颜色一样。)。
3.奥楚蔑洛夫共变化了几次?是围绕什么变化的?
明确:(前后共变化了六次。)(边引导学生分析回答,边归纳要点板书。。)。
美丽的西双版纳三年级范文(12篇)篇九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古人笔下的永州小石潭,水清境幽;黄州的承天寺,积水空明;海峡那边的阿里山上,风光如画;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神奇秀丽;著名的水城威尼斯,别具魅力。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今天我和大家交流的主题是:江山多娇,下面我将以《美丽的西双版纳》的解析来呈现这一主题。
首先请大家看一下我的解说思路。
解说思路:课标要求、教材分析与处理,与其它内容的联系、学习目标及重难点、教法选用、环节设计、环节设计的意图。
一、课标要求。
《美丽的西双版纳》是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上册第四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是一篇充满民族风情的写景游记。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在新课标中它和写景散文的教学所提出的要求是一样的:
1、理清思路,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对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3、在理解鉴赏作品的基础上,受到高尚情趣的熏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4、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教材分析与处理。
《美丽的西双版纳》是一篇充满民族风情的游记,作者以生动的笔触展现了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字里行间流露出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热爱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本文是一篇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的自读课文,在第四单元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它能让学生感受到本单元”江山多娇”壮美的同时,进一步体会本单元人文教育的情怀。
新课标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所以,在教学中我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体会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培养学生体验美、品味美、表现美的能力,增强保护美的意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用小标题巧妙布局及对比手法的运用。
三、与其它内容的联系。
所思真切地记下来,但每篇文章的写作重点有略有区别,《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是文言文,借景抒情表现了作者贬谪生活中微妙复杂的感情;《阿里山纪行》、《蓝蓝的威尼斯》是现代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描绘了如画、奇特、瑰丽的自然风光;而《美丽的西双版纳》作者除了以生动的笔触展现了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还小标题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西双版纳古老质朴的民俗风情,这样不仅体现了“江山多娇”的主题,还更好的升华了人文教育的主题。
四、教材知识点。
课标要求: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以此为依据,我认为本文应让学生把握的知识点有:
1、感受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体会作者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2、品读文章精美片段、赏析文中优美词句。
3、从“笑对生与死”片段入手,明确作者写作意图: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生死观。
4、学会用导游词向别人介绍景物的方法和技巧。
5、学习本文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段,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和对照手法的运用。
五、学习目标及重难点。
美国教育学家说:“科学地确定目标是教学的首要环节。”《新课标》要求学生学会欣赏作品,能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我根据本课内容及教学实际,确定了文章的学习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目标:学习文章运用小标题构建文章的方法及对比手法的运用。
能力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体会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培养学生体验美、品味美、表现美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文章运用小标题构建文章的方法。体会文章的人文美,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品味形象生动、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
六、教法选用。
美文要美读,美读是一种较高层次的'语文阅读方法。其目的在于传达语文课文所蕴涵的美,获得美感,引起共鸣,从而提高语文阅读能力。
那么如何进行语文课文的美读呢?如何使美读发挥美感效应呢?1.提倡吟诵:若是读白话文,要反复朗读,达到吟诵;若是文言文,要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读出韵味。2.注重语感:尤其是那壮美的感受,必须要美读才能获得;语感的加强,又会增强美读的效果和对课文的深入理解。3.调动想象:人们通过想象活动,把自己的情感熔铸到感知的对象中去,从而加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理解,美读的好处在于能与作者进行心灵沟通,引起对作品的情感共鸣。所以在教学中,我用“读”贯穿课堂始终,用媒体演示法、启发点拨法、角色转换法、评价激励法,为学生搭建交流互动的平台,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殿堂,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在激情、愉悦、和谐的氛围中欣赏美、体验美、感受美、表现美,把握写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法:媒体演示——启发点拨——角色转换——评价激励。
七、环节设计。
以“导学讲练”模式为依据,以让学生学会读书、学会审美为目的,我的教学环节是这样设计的:
(美文要美教:通过多媒体展示有关西双版纳的风光图片,播放傣族民歌《月光下的凤尾竹》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音乐里的西双版纳)。
(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所以我设计的第二个环节是朗读课文——感受西双版纳的景物美。
朗读课文,自主思考:
(1)西双版纳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2)以“西双版纳”美在......",说说西双版纳的美。
(这一环节采取的形式是自学,让学生自主明确西双版纳的景物特点。)。
(三)重点研读,鉴赏美(摄影师眼里的西双版纳)(文章表现了西双版纳的景美、人美,这些都通过作者优美的语言来体现。我设计的第三个环节是选读画面,鉴赏文章的语言美。)。
1、挑选你自己喜欢的画面,高声朗读。
2.如果你是一位摄影师,请选择文中你最喜欢的一处风景,设计你的拍摄角度,并说说你是依据文中的哪些词句来设计的,请用这样的句式描述你的设计:
文章的(词或句子)来设计的,因为这个(词或句子)。(赏析)。
(教师巡回指导,提醒抓住关键词,并在文中圈点批注,分析内容,体会富有感情、生动形象的语言美)。
3、同桌交流,在想像中与作者同游同赏。
(这一环节主要通过同桌对学的方式与作者同游同赏,鉴赏文章的语言。)。
(本文是一篇游记,假如你是一名导游,你将怎样带领你的游客神游西双版,我设计的第四个环节是:跳读课文——身临其境表现美)。
跳读课文,神游版纳,结合有代表性的图片,假如你是一位导游,请选择一处文中你最喜欢的片段,以导游词的形式向游客介绍。
请你用这样的开头:“游客朋友们,大家好!现在,我们来到它美在??”。(请你声情并茂朗读,达到吸引并感染游客的目的,也可以展开丰富的联想,以导游身份介绍这一美景。)。
(学生角色转换,变成导游,通过活动来完成朗读理解与欣赏内容,完成目标,使学生耳目一新。这一环节主要通过小组合作群学的方式来进行表现。)。
(这一个环节主要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教师重点点拨的方式来进行)。
(师引导学生探究写作特色,今后借鉴)。
1、请你采用导游词的方式,向大家介绍你最喜欢的家乡名胜。
2、学习课文的小标题形式,为你的导游词拟一个精彩的标题。
(这一环节是课堂反馈环节,采用自主完成、组内交流、班级展示的方式进行)。
《美丽的西双版纳》一文是景美、人美、语言美的完美结合,整节课我们共同穿梭在美丽的热带雨林,做客在翠竹掩映的傣家竹楼,感受着独特的民俗风情,如果大家都拥有发现美的眼睛,鉴赏美的心灵,创造美的言行,让我们放飞了,大家看想象,发挥联想,畅想一下未来的西双版纳,由此引出最后一个环节:总结提升----畅想美.
八、环节设计意图。
下面我谈一下,我设计这些环节的意图:
1、有机整合文本,体现教师理性思考。
这篇课文内容较多,我重新组合文本内容,明晰教学思路。我抓住文章题目中的“美丽”一词,从景色美、人文美、语言美三个层次解读文本,也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中三个维度的目标意识。
2、巧设教学情境,通过活动解读文本。
我在引领学生解读文本时,分别设计了“摄影师”、“导游”角色,让学生兴趣盎然的欣赏美。
3、充分利用资源,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文章散发着浓浓的傣家少数民族气息,但江南水乡离北国学生的生活较远,我利用课前时间播放我的教育博客中的学生喜闻乐见的视频激趣,增强了学生对西双版纳的感性认识,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调动学生各种感官,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我觉得课堂永远没有“完美”二字,但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份遗憾,我才能有探究课堂教学的不竭动力,教海探幽无止境,我要用我的教育智慧减少教学中的遗憾,让我的每一节课都精彩无限!(说课完毕,谢谢评委老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美丽的西双版纳三年级范文(12篇)篇十
在生活中,处处可以看到一些不遵守规则的人。例如:在公共场所有着不可随意吐痰的标志。虽然这种标志写得非常清晰,但还是有不少人会装作看不懂而在地上乱吐痰,给这条街抹上了一笔黑色。然而,在医院这个神圣的地方,又出现了一些横行霸道的假文盲。
有一天,小x和他的父母开车去医院看望生病的王奶奶,在病房内,脸色苍白的王奶奶坐在病床上看电视,见小x一家来了,喜出望外,连忙让他们找地坐下来,他们刚坐下来,便听见门外嘈杂的声音,小x的父亲皱了皱眉,便和小x一起出去看看。原来,门外那嘈杂的`声音来自于一个正在打电话的彪悍男子。他皱着眉头,脸色阴沉,手里拿着一根烟,边打电话边用力地跺脚,地面在男子的脚下不时发出沉闷的,“砰砰”的声音。而其他房间的病人们也有很反感这种嘈杂的杂音,面色不悦地看着外面。附近的医生忍不下去了,觉得他再这样就会影响到病人。便走上前去制止这种行为。他对男子说:“同志,您好,这里是医院,请您声音小一点,这里有明显的标志,医院内不可大声喧哗,也不能抽烟,标志非常明显,任何人都看得到,难道你眼睛不好吗?”男子皱着眉头说:“我是刚从国外回来的,对中文生疏了,看不懂很正常。”医生一脸讥讽地说:“是吗?我还真没看出来,您这一身豪华大皮衣,还有这个派头,哪像个风尘仆仆从国外回来的啊?”男子恼火地道:“我穿的豪华并不代表我看得懂这些字。”医生冷笑了两声,笑道:“既然您是从国外来的,那你为何刚才打电话时说的中文是如此的流利,而这标志上的字却是中文里最基础的啊。”男子见事情露馅了,觉得脸面挂不住,变灰溜溜地逃走了。
小x经过这次的事情后,便悟出了一个道理,世界上还有许多这种可耻的人,这些都是不好的品格,我们看到后,应该勇敢地去制止,不然,他就会一直逍遥,不准守规则了。
美丽的西双版纳三年级范文(12篇)篇十一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段,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
2、感受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体会作者表达了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1、重点:学习本文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段,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
2、难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配合。
教学设想: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师作一般性的引导。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文。
播放音乐《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展示图片,创设情境,介绍西双版纳。
优美的'旋律引起我们无尽的遐想,美丽的画面能让我们身临其境。西双版纳位于中国云南省南端,她美丽、富饶、神奇,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祖国的西南边疆。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李舵的《美丽的西双版纳》,一起畅游一番。
二、正音正字。
傣族雪茄狼狈村寨贿赂祈求。
三、整体感知,感受美。
1、组织学生自读课文,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说说西双版纳给你留下的总体印象。
2、说说课文写了哪些美丽的景观,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每幅图画的特征。学生思考、发言。
四、再读课文,表现美。
1、西双版纳因为其美,成为大家旅游度假的首选。对傣族人民来说,这是很大的机遇,同时也出现了一个问题,导游紧缺,决定到全国海选导游。今天来到我校招募导游,希望同学们积极应聘。
认真阅读,结合文章的所写内容,展开丰富的联想,然后以导游身份介绍西双版纳。
2、其他同学评价刚才几位小导游的导游词,说出其中的优缺点。
3、根据以上讲解,我们了解到西双版纳的美景可以分为哪几种景观?它们有什么特点?
自然景观神奇秀丽。
人文景观质朴意深。
五、品味语言。
我们跟随李舵领略到了西双版纳的美,这主要还要归功于他那美丽的语言。现在就让我们来仔细欣赏这些优美的片段。
赏析:“神奇秀丽”概括了西双版纳的景物特征,“心驰神往”写出了人们对西双版纳的神往。“观、涉、登、拍、留”用得十分准确传神,表现旅游观光行程之紧凑,方式之多样,心情之愉悦。“一张张、一串串”又表明拍下的珍贵照片数量之多,收获之大及留下的彩色记忆印象之深。(默看)。
从文中任选一个词语、句子或片段进行赏析,品其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
(自荐“赏析片段”,同学互评)。
六、探究。
示例指导:“高高望天树”这个标题有好有不足,好在“高高”二字指出了望天树的特征,更隐含了作者的喜爱、仰慕等感情,不足在这部分内容似乎只有第一段写了望天树,第二、三、四段都与望天树无关,不足以概括这部分内容。
学生选择一个小标题自己先思考,再四人小组简单讨论交流一下,推荐代表发言,教师巡视指导。
七、总结。
《美丽的西双版纳》一文真正做到景美、人美、语言美的完美结合,整个一节课我们共同穿梭于美丽的热带雨林,感受着独特的民俗风情,大家都陶醉在美丽的氛围之中,在老师的眼中同学们个个都显得很美。
如果大家都拥有发现美的眼睛,鉴赏美的心灵,创造美的言行,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八、布置作业:
同学们,相信你们也去过许多美丽的景点,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请你选择一处,也用生动的语言向大家展示它的美丽。(字数不少于300)。
板书设计。
美丽的西双版纳三年级范文(12篇)篇十二
假如我是小鸟,我爱蔚蓝的天空,我爱茂密的森林,我要保护环境。
我在森林和我的朋友玩,我说:“我们去看看人类的环境吧!”“好”朋友们说。我们去了人类的世界,我们看见人类世界的地面好脏呀!我和朋友回到森林,组织森林里的小动物们换上人的衣服,去人类世界捡垃圾,不一会儿我们就捡完了,森林干净了,我们在枝头上唱歌,蝴蝶在翩翩飞舞。
有一天,突然森林里,来了一个伐木工准备砍树,当他拿起电锯要向树木砍去的时候,我叫上我的朋友啄他的脑袋,我要看看你的脑袋里长了什么虫,是发财虫吗?在我们的努力下,我和我的朋友们把虫子啄了出来,一看真是发财虫,我想这个人肯定想着发财有钱不管环境的危险,去砍那些保护环境的树,不关心人类面对的危险,如果不保护环境,可能有一天会发生洪水,龙卷风和世界末日。
假如我是小鸟,我每天都会在蔚蓝的天空上飞翔,时刻关注保护环境的问题,告诉他们不要排放废气,要低碳生活,绿色出行。我要呼吁人们保护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