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改写篇一
夜,很安静。
我坐在床边,像往常一样脱却衣衫,准备睡下。
这时,我突然发现,月光从门缝渗入了房间,把地面镀成了银白。我的睡意顿时消散了,心底竟涌起一阵愉快。
我飞快地披上衣衫,站起身,推开门,一轮皎洁的月亮悬在空中,纤尘不染,我不禁跨出房门出来欣赏。
多么美的月亮啊!要是有位朋友与我共赏,该有多么快乐!
这么希望着,我便想起了怀民兄。
怀民就住在附近的承天寺里,我快步向那里走去。怀民正好也尚未入睡,见我来了,怀民也是欣喜异常。我俩于是一同在寺中庭院一边散步聊天,一边欣赏月色。
清冷的月亮散发着明亮而柔和的光。月光下的庭院格外清静,如一汪清水,澄静透明。我不禁产生了一种错觉:我是站在地上还是立于水中?我低下头,那清水中似乎还亭亭地生长着细长轻盈的水草,随着水的流动而轻轻地摇曳;还有簇拥着的'水藻,与荇菜交错分布着,充满了情趣。一时间,我觉得自己仿佛步入了梦境,但一切却既真实而又清晰。我抬头四周看看,才明白,原来这些不过是松柏与竹枝在月下的投影。
沐浴在月光里的一切,仿佛被月色清洗过,变得格外地干净。
再看看月亮,还是那样高悬于空,遥远而宁静,令人深深沉醉。
想来,这样美丽的景色也许并不罕见。夜夜有月色,处处有竹柏,只是像我二人这样有雅兴的人怕是不多吧!
月色,如诗。我和怀民似乎融化于这如诗的月色中了。
记承天寺夜游改写篇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秋风瑟瑟袭卷着枯枝,残叶沙沙作响,顿感夜色凄然。我拂去外袍想要上榻入眠,微风抚动门扉,月色顺着门隙探入室内,映出屋外摇曳的枝梢,如春景初生般嫩芽,被春风肆意拥吻。此刻,我已然倦意全无,便起身到户外,欣赏这皎洁的月色。
我一介宋廷罪臣,被一贬再贬,早已门庭冷落,交友稀少,就到承天寺去寻怀民兄罢!
一路月光相伴,庄严肃穆的承天寺已映入眼帘。此夜知己,除怀民无人也!轻叩门扉,竹影斑驳,光影在他消瘦的脸庞泛起微暖的光晕。相识一笑,此夜知己,唯有怀民!并肩步于庭中散步,灯火阑珊,寂静无声。
停下脚步,仰望暮色长空。月朗星稀,栖鸦偶然被夜露惊起,在月下划过矫健幻影。抬眼眺望,远处青灯若隐若现,微微跳动的烛火与月夜寒光互相交融,皎洁的月光倾洒,满地清明如水,清澈透明。相坐于院中,生出一种扑朔迷离,水月难辨的迷幻之景。只见庭中倒影,如碧水潺潺,跃动着些许翩跹流连的清影,那澄清水中纵横交错的藻荇,伴着月光的舞动,逐渐光影斑驳。这妖娆的藻荇,是那月色下摇动的竹柏身影啊!
夜色渐凉,月下共酌。哪个夜晚没有竹青柏翠,哪个地方没有月夜清辉,只是世人追名逐利、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无暇领略这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之美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改写篇三
夜,很凉。
月光很皎洁,照在了床头他叠的整整齐齐的衣服上,也将坐在床边的人那深思的面庞映的很清楚。
他紧锁的眉头突然舒展开来,脸上露出了带着一丝惆怅的微笑,站了起来。不慌不忙的穿好了长衫、鞋袜,信步走出了房间。
没过多久,他便走到了承天寺。在门口,他轻轻叩了叩门扉,出来迎接的正是他想要寻找的人张怀民。
此夜知己,唯有怀民啊!二人相顾一笑,走进了庭院。
今晚的一切显得都是那么的安详。他们并肩散步在庭中,月的寒光洒在院内的一切角落。低头一看,潺潺流水中,仿佛还有许多青色水草随水摇曳。而定睛一看,原是柏叶和竹叶的影子,而我与怀民的影子也翩然在水中。夜色令人神往。
他与好友在院中坐下,相顾感叹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唯有你我二人能赏到这优美的景色了。
他便是大名鼎鼎、人见人爱的大学士苏东坡了!
记承天寺夜游改写篇四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秋风萧瑟,落叶“沙沙”作响,夜已深,我感到有些困倦,便解开衣服准备睡觉。这时候,却看见皎洁的月光从门外透了进来,十分幽美,洒满了整个房间。我顿时睡意全无,高兴地起来走到门外。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我便去承天寺找张怀民来欣赏这美好的月色。到了承天寺,我发现张怀民也没有入睡,于是我们两人一起在院子里散步。走上一条竹林间的小径,风吹过,听见竹叶“沙沙”作响,深秋的风吹拂在身上,只觉得一股凉意袭来。漆黑的夜空中,一轮明月挂在上面,四周只有几颗寂寥的孤星相伴。
张怀民不禁叹息:“我家中还有重病的老母,妻子小儿也不知如何,此时却不能与他们相伴,真是……唉!”听到张怀民的话,我不禁想到还在万里之外的家人故友,倍感思念。我们继续走着,谈着曾经在官场上的得失,而现在却有职无权,空有满腹才华却无处可施。
回到院中,我环顾四周,看着地上,好似有一片积水,澄澈明亮,水中还有藻、荇在自由地摆动。仔细一看,那并非是真的藻、荇,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我和怀民相视一笑,心中释然,那些曾经的事何必在如此美妙的夜晚诉说呢。哪里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树?只是曾经的我们忙于追逐名利,无暇顾及罢了。只有像我们这样清闲的人才能欣赏美景。
记承天寺夜游改写篇五
夜,很安静。
我坐在床边,像往常一样脱却衣衫,准备睡下。
这时,我突然发现,月光正从门外流入房间,把地面镀成银白的一片。我的睡意顿时散去。
今晚的月色,真美!
我那孤独的心境被此刻的月光照亮了。看,今晚,我不是一人,寂寥如我,还有明月不负我,盛情相邀。
多么美的月亮啊!要是有位朋友与我共赏,该有多么快乐!
这么希望着,我便想起了怀民兄!
怀民兄就住在附近的承天寺里,我快步向那里走去。在此时此刻的良辰美景当中,想必怀民兄也未曾入睡,见我来了,怀民兄也是异常欣喜。我俩便一同在寺院中欣赏那如画的月色。
明亮的月亮散发着皎洁而柔和的光。月光下的庭院格外的清静,如一汪清水,澄净透明。我不禁产生了一种错觉:我是站在地上还是立于水中?我低下头,那清水中似乎还生长着轻盈的水草,随着水的流动而轻轻地摇拽;还有簇拥着的水藻,与荇菜交错分布着,充满了情趣。一时间,我觉得自己仿佛又步入了梦境,但一切却显的既真实而又清晰。我又抬头望望四周,才明白,原来这些不过只是松柏与竹枝在月光下的投影罢了。
沐浴在月光里的一切,仿佛都被月光清晰过似的,纤尘不染,变得格外的干净。
再看看月亮,还是那样高悬于空,遥远而宁静,令人深深沉醉。
想来,这样美丽的景色也许并不罕见。夜夜有月色,处处有竹柏,只是像我们二人这样闲适的恐怕是不多吧!
月色,如诗。我和怀民兄似乎融化于这如诗的月色之中了!
记承天寺夜游改写篇六
在元丰6年10月12日的晚上,我解开衣服正准备睡觉,这时月光从屋外透过窗户钻进了室内,于是我激动的跑到外面。一想到自己被贬多年,有职无权无钱,心中就增加了许多悲苦之情。就在这时,我想到了我的好朋友张怀民。他与我一起被贬也算是知己了。
我马上就去找到了他,去的路上,月亮似乎在与我一同行走。仿佛想要陪我走过以后艰难的道路。我敲了敲门说怀民兄我来找你一起赏月了!
怀民听后说道,好啊,我正好也睡不着。说着他便收拾好走了出来与我一同赏月。
院子里的月光如积水那般的澄澈透明,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倒映在水中,就像藻、荇现在交错纵横。
好久没有观赏过这么美的月亮了,怀民说。我说是啊,老兄,这么多年咱们都忙于政事儿,你我都一丝不苟,把工作放在第1位,自然是没有时间赏月了。
哪一夜没有明亮的月光,哪一夜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人罢了。
想当年我的成就,我的抱负在即将实现之期,出了岔子。若是让我再选择一回,我也不会选择有漏洞的方案,即使我再怎么艰难,我也不能不为天下苍生着想啊!
可如今我变成了一个清静悠闲的人,我的远大抱负都实现不了了。
我的一生可以说是历尽千辛万苦,我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即使是这样,我也不会放弃我的报负。我要一个乐观积极的面对一切,打败一切,挑战一切!
记承天寺夜游改写篇七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深秋的风儿在吹拂,冷冷的、瑟瑟的,忙了一天的我,感觉有些困倦,解开衣服正准备睡觉,可当秋天那温馨的月光从窗户里悄悄得透进来,像一面镜子,又好似一张白纸,又亮又白,洒满了我的整个房间时,我睡意全无,便去承天寺找张怀民,来一起享受这美好的月光,到了承天寺,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走在两旁有竹林的小道上,听到秋风里竹叶沙沙作响的声音,轻轻的,很舒服的一种感觉,走出了小路,便到了一个小院,皎洁的月光洒满整个庭院,看着地上,好似出现了一泓清泉,又清又亮,望不到底,给这原本凄凉的夜,又增加了几丝清凉,仔细看那“泉水”,里面还有水藻,在放松的自由摆动。这时,一片竹叶,随着风儿落了下来,飘到了我的面前,才打破了我的遐想,原来那在水底招摇的水藻并非真正的水藻,而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多么美好的夜晚啊!
我和怀民继续走着,说着曾经在宦场上的得失,想起那些或喜或悲的往事,我们不由得相视一笑,心中释然,这曾经的辉煌与失败都已经成为了过去,只有今夜还在继续,不必在这么美好的夜晚想那些曾经的不快。
哪里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我以前为什么就从来没注意过呢!是没有吗?不是,这些哪里都有,只是我原来和普通的宦官一样一直辛苦地追逐名利,而忘了停下来休息一下,去欣赏这清凉的月光和这沙沙作响的竹林共同创造的美好夜晚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改写篇八
在这无比空灵而又明净的月光下,我想到了我的人生--20岁便中进士,满腔的.豪情壮志,希望能在朝廷上大展身手。可谁知偌大的朝廷竟无我的用武之地!我一次次被贬谪,官越做越小,离朝廷也越来越远。
而现在,我被贬到了黄州,做一个有职无权的芝麻绿豆大的官,只能在这寂寞的夜晚,在这冷清的承天寺赏月。但好在我还有一起陪我的知心好友——张怀民。
"怀民兄,你喜欢现在的生活吗?”我望着月色问道。
“呵,怎么会不喜欢呢?做一个闲人,不要批改公文,也不要为烦心事糟心了!”张怀明苦笑道。
“哎,是啊!但怀民兄,你有没有为你曾经的选择后悔过?”
“虽然现在生活至此,只能蜗居在这小小的寺庙中,但我从未后悔过,”张怀民顿了顿后,慷慨激昂地说,“即使现在世态炎凉小人横行,但我们更要坚守那一份初心,永远如这如水的月色一样澄净。”
“怀民兄说的对,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虽说这黄州凄凉,但有你在我身边,我便不会孤单。”
说完后,我俩相视一笑,共同看那如水的月光。
记承天寺夜游改写篇九
那一晚,月色皎柔,他目似剑,江水风月,似为吾二闲人所有。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萧风起兮,我放下微热的笔头,望那窗外远山相连,叠嶂九重;可近处却满街寂寥,无人出户,无人打灯,哪怕这轮月朦胧,山层叠。心中空落,解衣欲睡,可当指尖触到没有温度的粗麻,腿胯坐上那吱嘎声声的木床,我忽然想起有一位与我之同的朋友,他也定睡不着吧。
我要去寻他,我决定。我要让他和我一起赏这月光寒烁,这山色空蒙!满怀欣喜。
心中的激动驱使着身体,让我忘了那周遭的空寂与寒冷,恍然间眼前便是承天寺。轻推寺门,他也没睡!我们相视良久,随之是释然一笑,再是踱步于庭中,默而不语,共赏这夜色静谧,蝉声回响。
迷蒙的月色下,院里似是积着银色的水,荡漾着洒脱在青翠的竹植上,溅在我的身上,他的眼中。我伸手取一捧水,在我掌心,它平静如一,似是把所有的苦闷与失落,全含进去,我惊叹这淡雅的、纯澈的,空明而又点缀一缕淡淡的忧愁的水。张怀民的发梢上,也坠着它,在黑暗中星星点点,闪烁着,发着灿烂的光。似是故乡的万千思念,又似那曾经畅谈的万千梦想。
水中是交横连错的藻荇,粼粼的波光中若隐若现是它们的身影;它们充满活力,它们生机盎然,却就如此般亭亭地立在那,似安静不语的女子,朦胧了面庞,可美不被掩盖,反而更显出一种气质,一种高洁清丽的自然之美。天地间,除了月,除了水,除了藻荇和张怀民,再无其他。
风又起,吹动了怀民的发,我的衣裳,吹走了贬谪之苦与各种不如意,却吹不走手中那捧水——原来是那皎洁无暇的月光,送给我和怀民一场梦,梦中的景美,美得花枝乱颤。所谓藻荇,不过是翠竹松柏之影;所谓水,是那美妙月色。
可我不禁心生疑惑:月光、蝉鸣、松柏、山峦,它们的主人何者?何人可赏这千万美景?
江水风月,本无常主,惟闲人便是主人。
记承天寺夜游改写篇十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大意 2.学习文章夜游写景的千古名句
3.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夜游蕴含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体会作者的夜游心境
2.因“言”悟“文”进行品味探究,形成个性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苏轼积极豁达的人生观
2.培养学生积极的生命情怀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的初中语文学习,有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基础了,本文也属于一篇容易读懂大意的文章,所以课前不准备布置预习。文章简短,短文适合长教。苏轼的作品虽然学生到了高中依然会学习,但“苏轼”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符号了,让学生了解苏轼的哲学意义和文化意义,是给予学生青春最好的礼物。
三、教学重点
学习文中写景的千古名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四、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夜游蕴含的感情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活动
(一):读出“游”之非常味道
活动
(二):探“游”之非常因
了解作者
多媒体出示: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豪放派词人代表。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苏轼出生于地主家庭,从小就受过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七岁知书,十多岁传文,一生文采风流,但苏轼一生坎坷,几遭被贬。
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承天寺,在现在湖北黄冈南。
问题设计:现在请同学们给题目加上具体的时间、人物,使之成为一句能概括文章大意的句子。
1.明确: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2.学习“户”字。
点拨:七年级学过“当户理红妆”,“足不出户”,人不可能从窗而出。“户”是指门,单扇门。
活动
(三):赏“游”之非常景色
多媒体出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1.学生根据停顿划分进行朗读。2.学生猜猜写的是什么。
(预设:学生若猜不出正确答案,就给予点拨:庭下
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明确:月光如空明之水。)
3.要求学生当堂背诵这句话。抽查背诵。让学生翻译,注意“盖”字的意思翻译出来。(点拨:“一物拔山倒数而来,盖一癞蛤蟆也。”)(明确: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原来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4.“庭下(月光)如积水空明。。。”让学生说说为什么不加 上本体呢?
7.月光如水的说法很常见,如空明水真是非常说法,想象人若在空明水中,又是怎样?(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8.要求学生再读这句话,读出恍然大悟之情,读出“盖”的味道。
活动
(四):论“游”之非常人
人是
的人。
(学生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要读得慢,读出夜的宁静,读出作者的惊喜。)1.再来看看我们刚才给题目加上的两个人物,作者苏轼为什么要去找张怀民? 多媒体出示:张怀民,宋神宗元丰六年贬黄州,初时寓居承天寺(今湖北省黄冈县南方)。心胸坦然,爱好山水,品格清高超逸。两人是志同道合的朋友。
(明确: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引导学生就作者夜游的原因,进而寻找张怀民的举措,评价作者。
(学生自由说,要求学生用一个词语,或一个短语,咬文嚼字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预设:人是率性的人。人是欣喜的人。人是自在的人等等
3.学生想象,两人“相与步于中庭”时,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苏轼? 引导学生用“言”来悟“文”:“步”与上文“欣然起行”的“行”都有走的意思,在文言文中,步,小步走,散步、漫步。行,大步走,走得快些。进而体会漫步的心境。
(明确:作者与好友漫步空明如水月光下,如入梦中游,似游非游,如梦如幻,人月两相忘,人看月是空明,月看人也是空明。于是乎,作者如梦初醒,惊讶叹道:“原来是竹柏在月光下的影子。”)
活动
(五):悟“游”之非常情
明确: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大家看,夜游之后,苏轼把众人与他和怀民进行了比较,自称“闲人” 1.“闲人”是什么意思?(清闲的人)
2.“闲”仅指“时间上、事务上的清闲”吗?一个人只有在怎样的境界中才能见月欣然起行夜游,看月如空明积水? 多媒体出示:元丰二年七月,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廷,被捕入狱。经过长达四个月的审问和折磨,苏轼幸免于死,被贬到了荒凉的小镇黄州。充黄州团练副使(宋代闲散不管事的官职),不准擅离该地,无权签署公文。
在黄州,他无薪俸,生活困难,便租50亩荒地(城东坡之地)经营,故称苏东坡。与此同时还创造了“东坡肉”、“东坡鱼”、“东坡饼”,欣然曰:“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讨论后,明确:这“闲”不止是无公事的“清闲”,是被贬后洒脱式的自嘲,是率性披露性情的纯真,是清空了世俗名利的宁静。。。
贬至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至琼州:“抒说先生睡未足,着人休撞五更钟”; 贬至海南:“九死蛮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正如他自己在黄州所言:“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组织学生诵读)
要求学生用下面句式来评价苏轼
苏轼,虽然
但是
。示例:苏轼,虽然一生被贬,但是都诗意面对着。苏轼说:
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的人。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色彩。”一个空明的人,才见得空明的月,只有非常的人,才得非常之游!
这就是苏轼!值得我们一生学习的苏轼!在诵读全文中结束课堂。
布置作业:
一、制作“苏轼手抄报”
要求:1.主题自拟。2.可以个人立或结小组完成。
3、一周内完成上交。
二、课后背诵并默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