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对于我们通过阅读所获得的思考和感悟的一种总结和归纳。通过撰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思考作品中的主题和人物形象,同时也可以展示自己的独特角度和对文学的理解。我想我们应该写一篇读后感来记录我们的思考和感受。这些读后感范文既有对文学巨著的深刻思考,也有对小说、散文和诗歌等不同文体的理解和评价。
古都读后感(精选12篇)篇一
初读《古都》,便是深深地被川端康成那朴素淡雅的语言所吸引。浅浅一读,并未深刻了解文章内容。后来细细一品,倒是知道苗子和千重子这孪生姐妹之间的悲欢离合,以及年轻一辈之间爱情与婚姻的缠绵。
《古都》讲述了孪生姐妹千重子和苗子的故事。幼年时家里贫寒,不得已将千重子弃于红门格子下的街道。千重子有幸被一批发商收养,当做他们的独生女,悉心培养。后来遇到了苗子。纺织户长子秀男误将对千金千重子的爱慕转移到了苗子身上,把她当做千重子的幻影,对其求婚。“对美的幻影,总没有厌倦的时候吧。”苗子说出此话,内心的无奈,又有谁知道。还有就是千重子,她的青梅竹马真一,她所遇见的秀男,她的爱情。最终她也不过是选择了家庭的产业,选择了真一的哥哥,龙助。最值得一提的,还是这悲情姐妹的故事。原本她们是一家人,第一次团聚的欢乐,渐渐地被现实所打破。苗子,她只是出卖体力的下层劳动者,又如何去和大家千金的千重子对等?更如何融入到她的家?“苗子摇摇头。千重子抓住红格子门,目送苗子远去。苗子始终没有回头。在千重子的前发上飘落了少许细雪,很快就消融了。整个市街也还在沉睡着。”宁静,苗子的离去就好像细雪消融一样,无声无息。一切都会继续。淡淡的忧愁,隐隐的无奈,带着意犹未尽的感觉,结束全文。
此外,川端康成对京都这日本文化集中的地方的描写,各种节日,寺院,植物对于我来说,更像是一本日本文化百科全书。像时代祭、葵祭、鞍马寺的伐竹会、祇园祭、“大字”篝火仪式等,这些京都民风民俗,带着浓郁的日本文化色彩,出现在文章当中。并且在细腻的'文风下,散发着无尽的日本文化美。文章对当地的环境描写,更是将文章的哀愁烘托得淋漓尽致。“春天,西山柔和的暮色,几乎把京都的半边天染上了一层淡淡的霞光。”春愁,傍晚,霞染天。在那里,千重子静静地述说着她那弃儿的故事。
《古都》从一开始就渲染着淡淡的感伤,枫树上的紫花地丁是一开场出现的景物。“上边和下边的紫花地丁彼此会不会相见,会不会相识呢?”虽然这是千重子的美好愿望,事实却不尽如此,这正如文章以后的故事,人生别易聚还难,太多无奈,太多叹息,这就是人生。
古都读后感(精选12篇)篇二
回首昨天,我们不难发现,在通古搏今的大世界里,其实仍有许许多多我们认为已经很完美的东西,仍旧还需要那么一些极小甚至细微的东西进行一下精心的点缀,包括我们认为无法更改的记忆亦同样如此,《雪国》一书的出现就为我的记忆增添了一道绚丽的亮点,《雪国》一书已记不起是哪个假期读的了,大概距今已有许多时日了吧!然而书中精彩之处至今仍记忆尤新。
《雪国》的作者名为川端康成,日本作家,初期的川端康成可以说成是属于现代主义系统的作家,然而,实际上在《意大利之歌》等许多川端康成的著名小说作品中充分的体现出,后期的川端康成的资质都已显现出来,曾经的川端康成是日本现代主义文学的一员,文章十分的新颖,内容也具有一定的近代性,也可以说成是十分异质的。而《雪国》则是从现代主义向日本古典主义美意识转换时期的代表作品,是川端康成这一时期最初的优秀小说,其中是以《雪国》为契机,川端康成脱离了现实主义的封锁,自此充分的发挥了长篇作家的个性。
古都读后感(精选12篇)篇三
去京都前拜读了川端康成的《古都》,作为历史人文普及本,很有帮助,即使我已经对日本历史和京都景物有所了解,对书中提到的人物典故还有很多不懂的地方,但译者在每个地方都加了注释。川端康成通过人物对话和描述,把平安神宫,清水寺,嵯峨岚山,西阵,鸭川等风貌一一展现在眼前,对京都人民日常节庆和风俗如数家珍。对于初次旅行日本的游客来说真是不可多得的好书,胜过很多平铺直叙的游记。
从文学角度来说,延续了《源氏物语》的风格,风花雪月,落花流水都引起淡淡的哀伤。川端康成用纯熟的笔法细腻的描写了少女心思,又以极少的篇幅刻画了男性含蓄的对爱情的追求,还有感人的父女,母女,姊妹情谊。以季节为主线,从春樱写到冬雪,画了个完满的句号,然而故事才刚刚铺开,凝望着紫花地丁到雪铺满枝头,仿佛只是多愁善感的千重子发了场梦,其他人物都幻灭在雪中。
从言情小说角度看,川端康成也没有离开一女多男的yy桥段。最早出场的青梅竹马的水木真一,漂亮,随和,平易近人,他从小暗恋着千重子,却不讨好她,相约在平安神宫看樱花,千重子到了,他无动于衷躺着草地上,见佳人怒了,才起来说“你一出现我就知道”,就如大多数女生在学校时遇到的男同学,越是喜欢越爱捉弄对方,惹对方生气。与中国不同,日本男人并不排斥漂亮,平敦盛、源赖朝都是美男子,男人美与女人美一样,得到喜欢,受人怜惜。对于年轻的千重子来说,漂亮的真一非常具有吸引力。而且跟真一相处,千重子感到轻松,没有压力,所以她主动邀真一到清水寺跟他吐露心事,弃儿,是千重子十年来哀愁的来源,她没有跟其他人说,但跟真一说了,也许是想她爱的人了解自己,自己并非他眼中的那样幸福,也许是真一给人舒服的感激,是最好的聆听者。但真一的表现无疑让人失望的,他并没有给千重子安慰,只是停留在惊讶与不相信,还觉得千重子只是找个理由拒绝他的爱,后续也没有再找千重子,直到他哥哥追求千重子,让他代为挂个电话,他才用轻松的口吻提到时代节见到千重子与其他男子约会的事。也许这个时候他已经有了新的女朋友,对他来说千重子跟谁一起也无关紧要了。毕竟他家境富裕,容貌漂亮,同时跟几个女生约会也很平常。但千重子听出他的醋意,却很高兴,下次见面还特意解释是真一认错人了,自己并没有跟其他男子约会。
龙助在小说结尾才出场,就像一个重量级的炸弹,一出场就在千重子心中掀起波澜。龙助与弟弟真一完全不同,自信、坚定、有主见、富有攻击性,他看上千重子,不像秀男那样讨好千重子,也不像真一那样玩暧昧。他直击要害,让父亲出面劝千重子的父亲佐田同意自己入主佐田的商行。因为千重子早就说过对婚姻是绝对服从,她作为佐田家的独生女,需要担起继承店铺的责任,但她本身承受不了这样的担子,佐田一直希望找到养老女婿,即使是身家地位不如自己的秀男,主要愿意入赘,他也愿意把千重子托付给他。而龙助作为财大气粗的水木商行继承人,为了娶千重子,放弃继承权,入赘佐田家,这实在是让佐田喜出望外,没有拒绝的理由。龙助本身也是极其自信有能力,还是学生的他短短几下就把佐田的掌柜治得贴贴服服,他根本不稀罕水木的身家,相信凭借自己的能力就可以让佐田家东山再起。他毫不隐藏对千重子的爱,几句话就把千重子弄得心神恍惚,发梦都是他的影子。他为了接近千重子,说学也可以不上,还可以把佐田看好的地段的房子买下来,还在千重子面前称赞佐田。千重子一听他来家里就慌乱,衣服选完又选,妆容也下足心思,给他倒茶手都在颤抖。龙助的缺点恐怕在于相貌,也许与真一不是同母所生,他父亲形容他相貌平平。我妄自推测一下,两兄弟如此大的区别,恐怕是二人在家里的地位并不一样,真一是养尊处休的贵公子,而龙助就像地位低下的母亲所生不得不靠自己努力证明自己的私生子,又或者根本非亲生,他父亲水木在得知他的心意时也没有过多的阻拦,反而觉得这样可以影响真一更加努力学习,以后继承产业也是好事,水木和龙助得知千重子是弃儿时,完全没有觉得惊讶,反而说这个没什么打不了的。我从而更加坚定自己的猜测。
古都读后感(精选12篇)篇四
断断续续读了川端康成的《古都》,喜欢得立刻又读一遍。
正如李渔谈到女人之美在“态”,这本书也写出了“态”,无论是女主角千重子,还是家人,乃至整个京都的风貌。试想和服职人的千金,行走在樱花杉树,阵雨细雪之间,是何等的画面。然而书中既没有描摹衣香鬓影,也没有诗词歌赋的咏叹。不仅是以自然为美,更是以美为自然。就像书中人苗子所说的:“千重子小姐很擅于梳头,所以她的头发一直这么好看。”没错,就是这样,旁人认为出众的事物,在这里一直这么美丽,成为一种习惯。此外,吸收了西洋元素的新衣带和稍嫌朴素的和服,看似不够美,缺乏古都味道,却正是通身之美的点缀,就像调味料。美人既非浓妆艳抹,也不粗服乱头。就这样自然地美着。
川端很赞赏三岛由纪夫的《春雪》,誉为“现代的《源氏物语》”。但那书就像一捧晶莹欲融的春雪,美得有些刻意。主角对感情的态度也让人遗憾。《古都》则是美中有平和。千重子的亲切,苗子的谦逊,父母的慈祥,三位追求者深情又有礼,让人感觉他们无论怎样组合,都能幸福地生活下去。
用本居宣长的话说,这些人都“知物哀”。开头的紫花地丁体现千重子对身世和亲情的思索,中间杉树林体现苗子清幽纯朴的心境,都是很优美的。最后苗子在晨雪中飘然而去,尤为迷离。姐妹相知能否相见?两位少女花落谁家?都没有最终答案,()让书中人和读者都很牵挂。但这种微妙的.惆怅也是很有滋味的,正如紫花地丁和杉树的寂寥是很美的。
以沧桑男子之笔,写娇柔少女,写得这样好;以娇柔少女之事,写沧桑古都,写得这样好。川端康成真是大手笔。此外,就像贾政说的,并不堆砌光彩晶莹等字眼,以清淡悠远的手法写出,才是古都风味。
鲁迅明天读后感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读后感。
古都读后感(精选12篇)篇五
说起川端康成的作品都离不开“物哀”的创作特色,这一特色几乎贯穿他所有的作品。事物嘛,都是客观存在的;哀嘛,是人对事物的主观意向、感觉、情绪,这些由于万物而引发人的低沉、忧伤、哀愁、迷蒙的情感其实是印映在每个个体人的身上。
日本国民由于他们国家的地理位置,特别是历史、文化的发展,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看待世界美的视角,“物哀”就是其中的一种。这种表达注重以物寄情,特别是那些瞬间的、生命力极短的绚烂、凄楚、纤弱,则格外被大家所珍惜和欣赏,内心由衷地敬畏这种美,享受这种美的感觉;如飘落的樱花、绚丽的焰火、漫天的飞雪、远去的火车,甚至逝去的生命。
他们做起这些来都特别正式、隆重、有仪式感。
例如《古都》的第一部分“春花”中的平安神宫,千重子与两小无猜的真一,在茶室外面的小道继续前行,遇到一个较大的池子。在“池边樱树的红色垂樱倒映在水中,凄美无比”这句话之前,是昏暗的林荫小道、嫩叶的清香和湿土的芬芳扑鼻而来、明亮的庭院,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自然、清新、甜美。人美、情美、景美、花美,倒映在水中红色垂樱就“凄美”了,这完全是因为川端康成赋予千重子的个人感觉。因为千重子已经想好了,要告诉真一自己是弃婴这件事。
我不否认川端康成的《古都》“物哀”特色的存在,千重子和苗子姊妹襁褓中分离的事实,个人成长经历的现实以及重聚的情感碰撞,都使两人始终陷在缥缈、缠绵的感伤之中,故事本身就符合体现了川端的人生虚无和幽玄思想。但是,我从川端描述中也读出了另外的含义。
古都读后感(精选12篇)篇六
读这本书的初衷是因为想今年去一趟京都,疫情影响下计划也就泡汤了。读的时候也有一种读村上春树的感觉,只不过主角是少年少女的区别。回想起来这本书讲的内容倒是很简单,一对弃儿双胞胎,一个是被当地的丝绸商收养家境较好的大小姐千重子,一个是在京都周边从事体力劳动的姑娘苗子。某次意外相见后发生的故事,其中还牵扯到一些少年之间的感情纠葛。
故事很短,文章结束的特别快,有一种剧情还没开始的感觉,但还是给人一种平静的感觉,也许京都这座城市也是给人相同的感受吧。文章中从京都春季一直写到冬天,关于京都的三大祭和植物也都有描写,更多的是通过人的心里活动来侧面烘托这些物的美丽。印象比较深的是千重子对父亲说,这不就是京都吗,所有的东西都像是盆景一般。我很喜欢苏州的园子,倒是从没有觉得苏州的园子有盆景的感觉,还是有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的感觉吧。对千重子的父亲也比较感慨,比较厌世的一个人,没有生活的压力的人,会因为一枝花而选择买不买一所宅子的人。不知道生活的意义是什么,尽可能做自己感兴趣的事,追寻自己认为的美吧。接受没有意义的事实,尽可能多些体验,平静的活着吧。
古都读后感(精选12篇)篇七
《古都》里的一切都在静谧中进行的,无论是千重子与真一在人山人海的平安神宫赏樱花,还是千重子与妹妹苗子在北山杉场里的偶遇,所有的场景仿佛只有两个人的世界,一切就此停止,婉转地却掷地有声地道出各自的台词,这种与年龄不符合寂静心态,文中比比皆是。年轻的千重子喜欢清雅的图案,喜欢在闲暇时参观古老的寺庙和神宫,感受自然的魅力和神秘。这些思想都是川端康成所推崇的,清澈无华,质朴纯真。
当千重子同时面对真一的爱慕和秀男的称赞时,她虽依恋真一,但却对秀男的称赞与关心无法拒绝,她无法马上抉择这两份情感,这种少女的羞涩和犹豫,浅浅的哀思和忧愁,逼真而形象,生动且丝丝入扣。而自从千重子知道自己是弃儿之后,她与父母之间关系也产生了相应微妙变化,常常千重子会因为父母的一两句无关紧要的话黯然流泪,特别是得知其孪生妹妹苗子的下落后,这种情感波动更表现得愈加明显:一方面千重子真心地希望和失散多年的妹妹住在一起,渴望去了解自己唯一的亲人,但另一方面千重子也舍弃不了自己的养父养母,辜负不了那份真挚的爱,承受不住那份难得的感动。
作者川端康成借助生活中宁静祥和的生活片段片断,去抚触古都的自然美、传统美,同时成功地塑造了千重子和苗子这两个人物形象,但其主旨并不是纯粹叙述男女间的爱情波折,所以没有让他们的爱情发展成喜剧性的结合,也没有将他们爱情推向悲剧性的分离,而是将人物的纯洁感情和微妙心理,交织在京都的唯美的风物之中,将爱与感动隐喻在樱花的漫烂世界里,这正是《古都》魅力之所在。
我爱文中对于花的描写和隐喻,它让我想起中学课本中《花未眠》里面发关于美的体会与感叹。古都,美女,樱花,爱情,构成了如梦如幻的组合,浓墨重彩之下表现出惨淡和凄凉的宿命,这正是川端康所追求的人生境界。樱花的凄美与短暂的生命象征了无常的人生,入世太深往往急功近利追逐名利之尾,入世太浅往往遁入佛门四大皆空,或许只有樱花的境界才是最为理想的人生。
在川端康成的笔下,古都文化是那样的美仑美奂,同时它与现代文化又是那样的不合时宜,就像千重子纠结微妙的美丽心灵,犹如绚丽飘渺的玻璃景观,美则美矣,虚则虚矣,但只要轻轻一碰,它便碎了一地。
古都读后感(精选12篇)篇八
因为《雪国》的唯美,因为《千只鹤》的无奈,我毫不迟疑地接着读完《古都》。
不想,《古都》成了这三部作品里我的最爱。我以为川端康成是位心灵作家,《雪国》如此,《古都》更是。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上帝的弃儿,先被遗弃,然后再来被拯救……”
懂得寂寞的人才能懂得千重子,懂得寂寞的千重子才是那个美丽的千重子。可是没有人懂得千重子,父亲似乎懂得,母亲似乎懂得。但总有些隔膜(因为不是亲生吧);真一似乎也懂得,但真一太过懦弱,不能去抚慰她的寂寞;秀男是她心灵之外的人,是只会埋头织腰带抬头憧憬他的美丽心上人的人,是不能懂得她的。也许与生俱来的寂寞是无人能懂也是无可抚慰的吧,能懂得自己的只有自己,千重子那个孪生的姐妹,幻影一样的姐妹不就是千重子自己的影子吗?那么贴心的一个人却只能若隐若现,只能是一个影子,是人自己内心深处的渴望绘就的一个幻影而已。
寂寞真的是如影子一样,与生命同息同在呀。
只是,寂寞着,又有什么不好呢?
你看千重子的素净的美丽,那是寂寞的美丽;你看那暮霭里的净水寺的美丽,是寂寞的美丽,还有那最美的北山杉林,更是寂寞长出的一片蓊郁。
只有寂寞着的人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生命。不苛求,不想往,只在眼前的一花一叶里寻觅生命的本真。不再寻求谁人来安慰寂寞。你看千重子,能安慰她寂寞的,除了内心的幻影,就只有那一片美丽的让灵魂安静的北山杉了。
幻影终会离去。千重子还有那片北山杉,于我而言,我的北山杉又在哪里呢?
古都读后感(精选12篇)篇九
瓦尔登湖是世外的桃源,古都是尘世之中的瓦尔登湖。
本书涵盖川端康成的两篇作品,由于川端康成的深厚底蕴,及看书时间碎片化,这两本书我读得断断续续,以下简略地记述看书心得。
读《古都》,读的不是故事情节,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小说,而是爱情、亲情、友情之美,喜欢千重子的单纯善良,喜欢她注视着紫花地丁幻想她们会不会树下相见的忧郁,喜欢书中描述的传统节日的神秘与热闹,在我看来,那其实是人性中最具有温度的盛事啊!本书所述让人感到一种浓厚的文化美,及清浅的哀伤与唯美,毕竟时代变迁,旧时候的很多东西已在渐渐不受重视,慢慢失传,这种难言的精神折磨,如千重子家的铺子、如他父亲,恋旧着被时代抛下。
第二本《名人》相较于《古都》难言的唯美更让人感到唏嘘及伤痛,隐隐还有一种愤懑的情绪。“名人”是世人对棋手的最高敬称,本书记载了本因坊秀哉名人晚年的告别赛,在新旧时代的交替中,书中写道名人既受极大的尊重又受到世人对偶像的破坏心理,很真实,喜爱与毁灭或许是并存的。
《名人》初读清淡无味,直至一半才渐渐进入书境,想知道后来怎样了?然我惋惜的是,传统之美的渐渐遗失,越读下去,这种痛惜、怀念的情绪愈强,名人之前,对弈会极大程度地尊重前辈,对弈重评输赢,更重棋艺及人品,把下棋当作一件艺术品,需要精雕细琢,也佩服他们一盘棋能下几个月,把它当成自己心血精力凝结而成的作品来看待,那种“静”、“专注”的精神及时代令我神往。可是随着时代更迭,人们为了凸显“公平”,不断制定完善规则,但另一方面又不断钻规则的空子,何其可悲,何其可叹。
借用书友一句:美使人有趣,敬使人厚重。无论何时何地,无论有无规则的限定,这都应该是一句我们不能忘记的话,做一个有趣的人,做一个懂得尊重别人的人,毕竟如古人所言: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这也是我们中华的传统美德,时代变迁,不是人心不古的借口。
古都读后感(精选12篇)篇十
《古都》是川端康成一九六八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三部作品之一。它描写了一对孪生姐妹悲欢离合的际遇。
姐姐千重子出生后,由于家境贫寒,无力抚养,即遭遗弃,幸而为一家绸缎批发商所收养,成了一个养尊处优的小姐。而妹妹苗子,虽未见弃于父母,却在襁褓中便成了孤儿,孑立伶仃,长大后自食其力,到山里种植北山杉。
《古都》的故事由紫花地丁娓娓道来。古都里的一切都在静谧中进行的,就算是在一开始千重子与真一在人山人海的平安神宫赏樱花,场景里却仿佛只有千重子和真一两个人,婉婉地却掷地有声地道出各自的台词,纹丝不乱,这种与年龄不符合的沉寂的心,在这儿却比比皆是。年轻俊美的千重子喜欢那些清素的图案,喜欢在闲暇时参观一座座参观古老的寺庙、神宫,一次次赏析古都里的自然风光。而这些想必都是川端康成所推崇的,因为整篇的笔法也都如此,清透无华,澄静质朴。
而《古都》的结尾却是最令人心醉的。苗子的离去就好像细雪消融一样,无声无息。一切都会继续。淡淡的忧愁,隐隐的无奈,带着意犹未尽的感觉,结束全文。
从《古都》中,可以读到千重子父亲太吉郎江郎才尽的哀怨、母亲阿繁想放手女儿去追寻自身却又依恋不舍的矛盾的哀怨、千重子得知自己是弃儿的哀怨、苗子找到自己亲姐姐却不能与她亲近的哀怨,真一因为门第而不能表达自己情感的哀怨……所以《古都》上空的天气是清新的却总有挥之不去的阴霾感,看不见惊喜的太阳。所以他才会在文中隐隐地透露出过“不食人间烟火”的感觉,不觉得道出“幸福是短暂的,而孤独却是永久的”的念头。
古都读后感(精选12篇)篇十一
川端康成的《古都》,我读了很久,读着读着会有种不知所云的感觉。
想当年读王小波的小说,讲一个红拂夜奔的故事,捧着书,就像拿着共有一百二十四把的钥匙串,望着眼前六十四个钥匙孔,不知用哪把钥匙打开哪扇门又会衍生出怎样的剧情。(友情提醒:密集恐惧症患者此处请不要联想)。
王小波的书读的很慢,因为读着读着发现不知走到哪个路口了,还要停下来想一想,川端康成的《古都》却是读着读着,发现自己怎么还在原地没动呢,于是停下来又想了想。
这本书很清淡,淡到讲了一个还没开始就结束的故事,描写了一对从出生起就被分开的孪生姐妹,长大后重聚、相认相识的故事,姐妹俩就像北杉山上的两棵北杉树,掩埋在土地下的树根紧紧相连,地表上却仅仅是相逢一笑的交集,各自听凭命运的安排,生活在设定好的故事情节里。
评论说,川端康成喜于并擅于写“日本美”,何谓日本美呢?畅游在古都中,我所见的都是黑白灰暗,佐田太吉郎的厌世情绪感染了整幅画面,即使是文中描写的华丽、鲜艳、热闹,想起来却只是清淡寡味,脑海中跃出一只红艳的江鸥,无比寂寥的,在阴郁灰暗的天色中扑棱着飞向远方。
古都更像是一首日本传统民歌,用近世邦乐演奏出别有韵味的旋律,书中提到的时代节,描绘的各种节日习俗,主人公们的盛装打扮,包括太吉郎的厌世清高,水木龙助因爱入赘等等,都像是黑白电影里的故事情节。古都中的人们,生活是悠闲的、缓慢的,在还没跨入工业时代的古都,男子操作着高机,织出一条条腰带赠予心仪的女子。
读罢,好似川端康成只是叙述着别人的故事,却不参杂一丝自己的感情。他融入情境,揣测着千重子对真一的爱慕,却平淡的叙述着最终嫁给佐助的归宿,更令人惊讶的是在这过程中,千重子根本没有想过反抗自己的命运(吗?),她只是隐忍着,接受命运安排的一切。
这是发生在古都的故事,随着古都历史的沉淀,继而成为传统文化的一份贡品。随着现代化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想必不会再有哪个小姑娘,会为树根下的两株紫丁地花哀伤了。
就让命运安静的发生,安静的结束。
古都读后感(精选12篇)篇十二
喜欢川端康成大概只因那一句“凌晨四点钟,看到海棠花未眠”,莫名的感动和哀伤,我深深记住了这个一生充满密集的哀伤与彻骨的孤独但塑造了一个极致美的文学世界的作家,从《伊豆的舞女》、《千只鹤》、《雪国》再到《古都》,川端那种淡淡的忧伤始终挥之不去。而古都的美大概在我看来是最纯粹、最动人的,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的呈现。
古都给你的感动是那种静静流淌的,你绝不会涕泗横流但也不会无动于衷,就像岁月静好这一个词一样,温和从容。
京都是日本的故都,上千年的历史发展和文化积淀,这里充满了浓郁的历史和文化气息,丰富的民俗传统节日,古色古香的各类建筑,民间传统工艺的小店,甚至每一处小路,和服腰带上的花纹都在静静叙述着这里的古老和优美。
川端康成用其细腻的笔触展示了古都的一年四季,春的明媚,夏的清凉,秋的落寞,冬的清冷,无论是京洛八重樱压满枝头、青莲院的楠木还是北山杉森然矗立,古都的美景无时不在。踏过的青石板路、垂在水池的樱花、安静肃穆的尼姑庵、庄重典雅的神社,历史与现在,自然与人工在这里完美地契合,焕发出别样的光彩。
《古都》将一年中各种节日盛事穿插其中,也作为一个线索巧妙地贯穿人物活动,从葵节、袛园节再到送火节、时代祭,从赏花到参观各式各样的游行、祭祀活动,古老的都城,虔诚的信仰,对传统的继承与发展渗透其中,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这座城市、对由来已久的风俗以及淳朴善良的人民的挚爱。
那一句“千重子发现老枫树干上的紫花地丁开了花。‘啊,今年又开花了。’千重子感受到春光的明媚。”闭上眼睛,你仿佛穿越时光的阴翳,闻得到花香,感受得到那种明彻的春光,一个少女踏春光而来。
千重子自幼因双亲穷苦被遗弃,善良的太吉郎夫妇无儿无女好心收留了她,将千重子视如己出般细心呵护。太吉郎夫妇从事绸缎批发生意,虽然现在行情已大不如从前,但是家境较为殷实,千重子虽然集宠爱于一生,但是她从内心对自己的身世感到怀疑,因此变成了多愁善感的性格,无论处境如何千重子身上总是少不了淡淡的哀愁和落寞。按日本民间的迷信说法,弃儿会沦为终身不幸,千重子也常为此忧伤不已。她纠结于自己的身世,但是天性乖巧懂事,耐心细致地照料双亲,穿父亲构图的衣裳,即使看起来不那么合适;在任何事情上服从父母的安排,即使在婚姻大事上;想读大学但是为了父亲的心愿宁可留下来继承家业。
千重子还有一个孪生姐妹,命运像一条神奇的锁链将她们连在一起。即使身处不同的地方,终究还是会相遇。千重子格外喜欢北山杉,亭亭玉立,光洁明净的杉树让千重子想到到如果人心也可以那样,该多好。敏感地千重子觉得自己的内心弯弯曲曲,“我顶多就是生长在枫树干小洞里的紫花地丁,哎呀,紫花地丁的花,不知不觉也要凋谢了。”感伤的她梦到了那个在北山村庄遇到的酷似她形象的姑娘,村庄的情景也清晰地浮现在她的梦里。不久在袛园节的参拜中便遇到了苗子,苗子正在祷告希望得知姐姐的下落,神灵指引她们重逢。
苗子健康美丽,淳朴的喜悦让千重子不知所措,她反而因为自己是遗弃的孩子而更加忧伤。但是千重子和苗子的亲情却可以冲淡一切。苗子深知自己与姐姐地位悬殊,她保证不告诉任何人他们相逢的事情,但是千重子却牵挂着妹妹,她叫秀男给妹妹送腰带,自己还亲自为她挑选和服;千重子鼓起勇气说服养父母,把苗子接到家里来,使她脱离贫苦。千重子再去见苗子,姐妹二人在雷电交加的山林中相拥,苗子更是冒雨保护姐姐,姐妹之情至深至浓。
当千重子邀请苗子来她们家后,苗子含着眼泪说道,“我只要上你店去一次,只要一次也就行了。我不愿意妨碍小姐的幸福,哪怕一星半点。我想我索性隐形埋名算了。”当千重子希望苗子再来时,苗子摇摇头,始终没回头。
而养父母太吉郎夫妇对千重子的宠爱也深刻体现了深挚的亲情,他们从来没有把千重子当成弃儿看待,为她的将来考虑,为她的幸福谋划。千重子的母亲阿繁更是坚定的说不会把千重子的婚姻做买卖,只是要为千重子找一个好人家。当阿繁知道千重子有孪生姐妹时毫不犹疑地叫她把妹妹带到家里来,太吉郎则表示苗子有任何困难都可以收养她,还向千重子承诺,“千重子,你是我一手喂奶喂大的,我非常疼爱你,对那姑娘我也尽量做到一视同仁,不分彼此。”没有生离死别只是淡淡的爱,于细节中,于琐事中,情不自禁地感动让你热泪盈眶。对于将孤独视为生命悲剧的千重子来说,亲情的温暖虽然不能改变那与生俱来的愁思,但是太吉郎夫妇的爱给了千重子莫大的感动。即使身处寒夜,亲情就像那永不泯灭的灯塔指引着你,给予你前行的力量。
川断笔下的感情从来就没有轰轰烈烈,波澜壮阔,总是那么纯真,那么唯美,即使是爱情依然如故,没有牵手,没有纠结,但是那真挚的情感却始终萦绕在书中,真一与千重子从小青梅竹马,互为了解,感情深厚;龙助较千重子年长对她疼爱有加,为了爱情宁肯放弃继承权;秀男情不自禁地喜爱苗子,大胆地与苗子相约。
清逸的笔触,灵动的风景,纯真的情感,无一项占据全篇,无一项一笔带过,相互穿插,情景交融,人物感情与四时之景巧妙地结合,以名胜古迹为背景,以风俗节日为线索,将日本文化传统的物哀表现地淋淋尽致,纤弱、传统的美与深沉、风雅的悲哀更是让人难以忘怀。
故事的结尾写到:“在千重子的前发上飘落了少许细雪,很快就消融了。整个市街也也还在沉睡着。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真一还是那么天真,龙助只是帮忙打理店铺,苗子义无反顾回到了生长的地方,千重子飘雪的清晨望着渐行渐远的妹妹。
含蓄地结尾,却充满了希冀,期盼着苗子可以一直健康活跃,期盼着千重子可以一直善良正直。京都就那么沉睡了,仿佛在絮语着什么古老的故事,又仿佛只是静静等待新的一天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