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总是充满着各种挑战和机遇,总结能帮助我们从中不断学习和成长。以下是一些真实而感人的人生总结,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人生寓言教案设计(专业13篇)篇一
教学目标:
1、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2、 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板书课题及作者:爱莲说 周敦颐。点拨“颐”字的写法。
二、体裁作者。
1、释题:在讲课文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本文的体裁和作者。“说”这种文。
我们还没有接触过,预习的时候我们是否注意到课本哪里介绍了“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呢?(指明同学朗读“说”的知识。)。
明确:说说爱好莲花的道理。周敦颐要告诉我们,他爱莲花有什么道理呢?作者究竟为什么爱莲呢?作者想通过“爱莲”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怀呢?这都是我们等一会将要讨论的问题。我们再来看一下本文的作者。
2、介绍作者。
周敦颐(1017~1073),宋代著名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他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周敦颐非常博学,而且人品很高,胸怀磊落,为官清正,深得民心,为百姓所爱戴。《爱莲说》是他在公元1068年担任南康郡守时写下的。他曾带领属下在官署的一侧挖池种莲,后人称为“爱莲池”。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风吹过时,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周敦颐凭栏放目,触景生情,深感官场的黑暗,深爱莲花的高洁,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
三、检查预习情况。
1、词语注音并释义 蕃 亵 濯鲜。
2、指定同学朗读课文,其余学生注意正音、纠正语气等。
3、请同学疏通文意。
四、研读课文:
1、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角度 特点 品质。
环境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洁身自好。
外形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品行端正。
味道 香远益清 美名远扬。
姿态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仪态庄重。
人生寓言教案设计(专业13篇)篇二
3、感悟文中的人生道理。
【教学重点】。
1、体会寓言的寓意,学会把握寓言寓意的方法;。
【教学难点】。
感悟文中的人生道理。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学习《白兔和月亮》。
【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1、看导语,默读课文。
2、借助注释、词典,识字识词:
二、朗读课文。
1、老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
2、学生齐读课文。
三、寓言的基本常识。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言在此而意在彼,给人以生活的启示。寓言故事一般是简短的,比喻性的,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都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等。
四、内容研讨。
1、第三段中的白兔仍然夜夜到林中草地赏月与第一段的哪些语句相照应?
2、第三段中从前的闲适心情与第一段的哪些词语相照应?
3、第一、三段对白兔的心情用了对比的方法进行描写,请从这两段中,找出四个构成鲜明对比的四字词语。
4、从文中找出运用了比喻、拟人修辞方法的句子各一个。
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寓意。
6、引导学生准确理解《白兔和月亮》,设问为什么不编成白兔和青草的故事,或天空和月亮的故事。
7、《白兔和月亮》的语言很精美,引导学生学习。
8、这一则寓言提到人类,含有什么意味?
老师点拨:
1、每天夜里,她都来到林中草地心旷神怡地赏月。
2、无忧无虑心旷神怡。
3、无忧无虑,心旷神怡;紧张不安,心痛如割。
4、略。
5、拥有财富并过分地看重财富,就可能失去人生的许多乐趣。
6、白兔虽有赏月之才,但是她是如此渺小,实在不配拥有月亮,所以如此紧张不安。虽是诸神之王的赏赐,也是非分之财,拥有非分之财,必然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忽视这一点,就不能准确理解寓意,就可能误解、误导。
7、慧心风韵闲适绷等用词很精当。对称的句子也很精美,或是无忧无虑地嬉戏,或是心旷神怡地赏月,乌云蔽月,她便紧张不安,惟恐宝藏丢失;满月缺损,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
8、意思是说:人类的慧心已泯。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学习《落难的王子》。
【教学内容】。
一、朗读课文。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
2、学生齐读课文。
二、内容探讨。
1、请在文中空白写出汉字。
他自己也被敌人()去当了奴隶,受尽非人的折磨。
3、文中至于此,就更是一件容易的事了一句是什么意思?你能举出一个这样的例子吗?
4、请在文中划出本文的主旨句。
5、生性多愁善感的王子为什么能够顽强地面对厄运?
老师点拨:
1、掳。
2、王子、我、其他人;对比写出人世间没有不能承受的苦难。
3、略。
4、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只要他不死。
5、生性多愁善感的王子,遭遇厄运后历尽苦难的磨炼,性格坚强起来了,所以能够顽强地面对厄运。
三、总结。
两则寓言的寓意分别是: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一则寓言,写好事变成坏事;一则寓言,写坏事变成了好事。人生道路上,大大小小的好事、坏事是经常遇到的,怎样对好事,怎样对待坏事,两则寓言很有启发性。
人生寓言教案设计(专业13篇)篇三
1、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找出文中关键词来回答。
2、这则寓言在情节发展中有两处转折,请找出这两处转折。
白兔赏月:(无忧无虑心旷神怡)月的阴晴圆缺各具风韵。
白兔得月:(紧张不安心痛如割)鲜明对比月的阴晴圆缺险象迭生。
白兔还月:(慧心未泯)留下启迪。
1、白兔从她前后不同的情感体验中悟出一个怎样的道理?
月亮在归属于白兔后,她从前的闲适心情“一扫而光”。请让我们一起来品读一下白兔那份糟糕的心情。
(
(2)有人认为,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与其拥有,不如没有。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说出理由。
(3)比较“白兔和月亮”“白兔和青草”“天空和月亮”三种构想透露出的寓意是否相同。
(4)白兔得到了月亮后必然会产生得失之患吗?有无得失之患的关键在哪里?
句子的意思说人类的慧心已泯。白兔的慧心未泯,悟到拥有月亮并非好事,所以放弃了所有权。人类慧心已泯,总以为拥有就是幸福,是无论如何也不肯放弃既得利益的。可见,这话对人类有讽刺意味。
句子的意思说人类的慧心已泯。白兔的慧心未泯,悟到拥有月亮并非好事,所以放弃了所有权。人类慧心已泯,总以为拥有就是幸福,是无论如何也不肯放弃既得利益的。可见,这话对人类有讽刺意味。
(2)有人认为,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与其拥有,不如没有。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说出理由。
寓言讲的是白兔拥有月亮,固然是诸神之王慷慨赐予,但是她实在不配拥有,因此不能泰然拥有,这就是说,不配拥有而拥有,就会生出得失之患,这种“得”,并非一般的“得”。寓言告诉我们,如果某种拥有,带来的是无穷的得失之患,使人紧张不安,那还不如没有,寓言并非鼓吹一无所有的意思。
(3)比较“白兔和月亮”“白兔和青草”“天空和月亮”三种构想透露出的寓意是否相同。
这则寓言的主题词是“得失之患”,讲的是白兔拥有月亮,两者处于两种不同的关系,决定了白兔的不同心态,而白兔之于青草、天空之于月亮,则可以泰然拥有,不会如此紧张不安,生出无穷的得失之患。所以三种构想透露出的寓意是不同的。
(4)白兔得到了月亮后必然会产生得失之患吗?有无得失之患的关键在哪里?
说“必然”显绝对化,当然是不对的,但是,从历史上看,从实际情况看,应该说是很容易,乃至极容易产生得失之患。说的是白兔,而不是别人,得到的是月亮,而不是一把青草之类的,得失之患更容易产生。有无得失之患,关键是有没有能力保卫财富,不怕别人抢去偷去,就没有得失之患。
人生寓言教案设计(专业13篇)篇四
3、感受优美的语言,模仿文章美的表达。
学习重点。
理解寓言的含义;。
学习文章精美的表达。
课前准备。
1、查阅资料,扫清文字障碍;。
2、预习课文内容,思考寓言的含义。
第一课时。
课文导入:
人们的生命历程中,得与失始终伴随我们一生。有俗语说:“有得必有失。”其实,有失也比有得。明智的,随遇而安,得失不惊,心宽体胖,处世潇洒;痴妄的,追名逐利,以乱心迷,生身受累。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态度?寓言《白兔和月亮》就是一面透明的镜子。
简介寓言:
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
整体感知:
1、这则寓言讲了怎样一个故事?
2、白兔赏月的心态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3、白兔在得到月亮以后,为什么会有得失之患?
4、这则寓言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体味感知:
这则寓言的语言很精美,你认为哪个词语你最有感触,认为用的最好?请找出来,并谈出自己的感受。
探讨研究:
1、本文有两次转折,请你找出来,并分析这样的写法有何好处?
2、白兔最终要求诸神之王撤销这个决定,说明了什么?
3、这则寓言提到人类有怎样的讽刺意义?
拓展延伸:
1、拥有财产就一定会有得失之患吗?
2、我们可以从白兔身上学到些什么?
3、在现实生活中,你是否会有得失之患?原因是什么?
4、我们应该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航标?
巩固练习。
第二课时。
课文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到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坦然面对人生的得与失,正确把握好人生的得与失。不仅如此,我国有句俗语“天有不测风雨,人有旦夕祸福”。人生在世,注定要与困难同行的,甚至要与挫折和灾难打交道。因此,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另一则寓言故事《落难的王子》,我相信同学们会有一种别样的收获。
整体感知:
思考品味:
1、“我”在情节中起到的作用是什么?
问题探究:
1、王子落难前后性格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3、“我”是王子落难的见证人,然而,当厄运也落到了“我”的头上,这说明了什么?
4、文章结尾给人怎样的启示?
5、只有落难后才会变得坚强,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定律吗?
拓展延伸:
与《白兔和月亮》进行比较阅读。
2、在情节上,都采用了寓言的形式。然而前则寓言味道比较浓些;后则更像是事实;。
3、在表达方式上,两篇寓言都是叙事为主。而前则更多的是人物的心理描写;后则重在叙事。
体验反思:
1、人生在世,或福或祸,可能不期而至,对我们应怎样对待?
2、从自己的经历中举出实例,说说你怎样面对困难,使自己坚强起来?
教师小结:
同学们,学习了两则寓言,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告诉我们很多人生启示。我们知道了不计较得失是最大的“得”;不计较得失的人是最理智的人。我还要告诉你们,“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愿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远离欲壑,健全人格;藐视困难,直面人生。
巩固训练:
1)完成“研讨与练习”
2)。
作文。
训练:《居安思危》、《在逆境中成长》。
课后记: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是本课的成功之处。
人生寓言教案设计(专业13篇)篇五
3、感受优美的语言,模仿文章美的表达。
理解寓言的含义;
学习文章精美的表达。
1、查阅资料,扫清文字障碍;
2、预习课文内容,思考寓言的含义。
课文导入:
人们的生命历程中,得与失始终伴随我们一生。有俗语说:“有得必有失。”其实,有失也比有得。明智的,随遇而安,得失不惊,心宽体胖,处世潇洒;痴妄的,追名逐利,以乱心迷,生身受累。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态度?寓言《白兔和月亮》就是一面透明的镜子。
简介寓言:
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
整体感知:
1、这则寓言讲了怎样一个故事?
2、白兔赏月的心态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3、白兔在得到月亮以后,为什么会有得失之患?
4、这则寓言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体味感知:
这则寓言的语言很精美,你认为哪个词语你最有感触,认为用的最好?请找出来,并谈出自己的感受。
探讨研究:
1、本文有两次转折,请你找出来,并分析这样的写法有何好处?
2、白兔最终要求诸神之王撤销这个决定,说明了什么?
3、这则寓言提到人类有怎样的讽刺意义?
拓展延伸:
1、拥有财产就一定会有得失之患吗?
2、我们可以从白兔身上学到些什么?
3、在现实生活中,你是否会有得失之患?原因是什么?
4、我们应该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航标?
巩固练习。
课文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到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坦然面对人生的得与失,正确把握好人生的得与失。不仅如此,我国有句俗语“天有不测风雨,人有旦夕祸福”。人生在世,注定要与困难同行的,甚至要与挫折和灾难打交道。因此,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另一则寓言故事《落难的王子》,我相信同学们会有一种别样的收获。
整体感知:
思考品味:
1、“我”在情节中起到的作用是什么?
问题探究:
1、王子落难前后性格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3、“我”是王子落难的见证人,然而,当厄运也落到了“我”的头上,这说明了什么?
4、文章结尾给人怎样的启示?
5、只有落难后才会变得坚强,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定律吗?
拓展延伸:
与《白兔和月亮》进行比较阅读。
2、在情节上,都采用了寓言的形式。然而前则寓言味道比较浓些;后则更像是事实;
3、在表达方式上,两篇寓言都是叙事为主。而前则更多的是人物的心理描写;后则重在叙事。
体验反思:
1、人生在世,或福或祸,可能不期而至,对我们应怎样对待?
2、从自己的经历中举出实例,说说你怎样面对困难,使自己坚强起来?
教师小结:
同学们,学习了两则寓言,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告诉我们很多人生启示。我们知道了不计较得失是最大的“得”;不计较得失的人是最理智的人。我还要告诉你们,“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愿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远离欲壑,健全人格;藐视困难,直面人生。
巩固训练:
1)完成“研讨与练习”
2)作文训练:《居安思危》、《在逆境中成长》。
课后记: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是本课的成功之处。
人生寓言教案设计(专业13篇)篇六
3、感受优美的语言,模仿文章美的表达。
理解寓言的含义;
学习文章精美的表达。
1、查阅资料,扫清文字障碍;
2、预习课文内容,思考寓言的含义。
课文导入:
人们的生命历程中,得与失始终伴随我们一生。有俗语说:“有得必有失。”其实,有失也比有得。明智的,随遇而安,得失不惊,心宽体胖,处世潇洒;痴妄的,追名逐利,以乱心迷,生身受累。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态度?寓言《白兔和月亮》就是一面透明的镜子。
简介寓言:
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
整体感知:
1、这则寓言讲了怎样一个故事?
2、白兔赏月的心态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3、白兔在得到月亮以后,为什么会有得失之患?
4、这则寓言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体味感知:
这则寓言的语言很精美,你认为哪个词语你最有感触,认为用的最好?请找出来,并谈出自己的感受。
探讨研究:
1、本文有两次转折,请你找出来,并分析这样的写法有何好处?
2、白兔最终要求诸神之王撤销这个决定,说明了什么?
3、这则寓言提到人类有怎样的讽刺意义?
拓展延伸:
1、拥有财产就一定会有得失之患吗?
2、我们可以从白兔身上学到些什么?
3、在现实生活中,你是否会有得失之患?原因是什么?
4、我们应该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航标?
巩固练习。
课文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到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坦然面对人生的得与失,正确把握好人生的得与失。不仅如此,我国有句俗语“天有不测风雨,人有旦夕祸福”。人生在世,注定要与困难同行的,甚至要与挫折和灾难打交道。因此,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另一则寓言故事《落难的王子》,我相信同学们会有一种别样的收获。
整体感知:
思考品味:
1、“我”在情节中起到的作用是什么?
问题探究:
1、王子落难前后性格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3、“我”是王子落难的见证人,然而,当厄运也落到了“我”的头上,这说明了什么?
4、文章结尾给人怎样的启示?
5、只有落难后才会变得坚强,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定律吗?
拓展延伸:
与《白兔和月亮》进行比较阅读。
2、在情节上,都采用了寓言的形式。然而前则寓言味道比较浓些;后则更像是事实;
3、在表达方式上,两篇寓言都是叙事为主。而前则更多的是人物的心理描写;后则重在叙事。
体验反思:
1、人生在世,或福或祸,可能不期而至,对我们应怎样对待?
2、从自己的经历中举出实例,说说你怎样面对困难,使自己坚强起来?
教师小结:
同学们,学习了两则寓言,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告诉我们很多人生启示。我们知道了不计较得失是最大的“得”;不计较得失的人是最理智的人。我还要告诉你们,“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愿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远离欲壑,健全人格;藐视困难,直面人生。
巩固训练:
1)完成“研讨与练习”
2)作文训练:《居安思危》、《在逆境中成长》。
课后记: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是本课的成功之处。
人生寓言教案设计(专业13篇)篇七
宙斯与普罗米修斯与雅典娜创造万物时,宙斯创造了牛,普罗米修斯创造了人,雅典娜创造了房子。他们选举莫摩斯来评判他们的杰作。莫摩斯却嫉妒他们的创造物,便说宙斯犯了错误,应该把牛的眼睛放在角上,让牛能看见撞到什么地方。接着,他又说普罗米修斯也做错了,没有把人的心挂在体外,好让各人心里的所有想法都能表露出来,使坏人无法伪装。最后他说雅典娜应该把房屋装上轮子,若有坏人作邻居,便很容易搬迁。宙斯对莫摩斯无端的诽谤十分气愤,便把他轰出了奥林匹斯山。
这故事说明,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完美无缺的东西。
樵夫与赫耳墨斯。
有个樵夫在河边砍柴,不小心把斧子掉到河里,被河水冲走了。他坐在河岸上失声痛哭。赫耳墨斯知道了此事,很可怜他,走来问明原因后,便下到河里,捞起一把金斧子来,问是否是他的,他说不是;接着赫耳墨斯又捞起一把银斧子来问是不是他掉下去的,他仍说不是;赫耳墨斯第三次下去,捞起樵夫自己的斧子来时,樵夫说这才是自己所失掉的那一把。赫耳墨斯很赞赏樵夫为人诚实,便把金斧、银斧都作为礼物送给他。樵夫带着三把斧子回到家里,把事情经过详细地告诉了朋友们。其中有一个人十分眼红,决定也去碰碰运气,跑到河边,故意把自己的斧子丢到急流中,然后坐在那儿痛哭起来。赫耳墨斯来到在他面前,问明了他痛哭的原因,便下河捞起一把金斧子来,问是不是他所丢失的。那人高兴地说:“呀,正是;正是!”然而他那贪婪和不诚实的样子却遭到了赫耳墨斯的痛恨,不但没赏给他那把金斧子,就连他自己的那把斧子也没给他。
这故事说明,诚实人会得到人们帮助,狡诈的人必遭到人们唾弃。
鹅与鹤。
鹅与鹤一起在田野上觅食。突然猎人们来了,轻盈的鹤很快飞走了。身体沉重的鹅,没来得及飞,就被捉住了。
这故事是说,一无所有的人无牵无挂一身轻;而那些拥有万贯家财的人财富却成了他们的负担。
蜜蜂与宙斯。
蜜蜂不愿把自己的蜂蜜给人类,便飞到宙斯面前,请求给他强大的力量,可以用针刺死那些接近蜂窝的人。宙斯对他的恶意十分气愤,便使蜜蜂只要刺一回人,蜂针就断了,自己也随之死了。
这故事适用于不怀好意、自食恶果的人。
狮子与驴子合作打猎。
狮子与驴子联合,一起外出打猎。他们来到野羊居住的山洞。狮子守在洞口监视着,驴子则跑进洞里,乱喊乱跳,吓唬野羊,把他们赶出去,守候在洞口的狮子捕捉了许多野羊。之后,驴子跑出洞来,问狮子他是否很勇敢,野羊都被轰赶出来了。狮子答道:“是呀!如果我不知道你是野驴子,我也许会害怕你。”
这是说,那些在能人和行家面前自吹自擂的人,自然会被世人讥笑。
山羊与牧羊人。
很多山羊被牧羊人赶到羊圈里。有一只山羊不知在吃什么好东西,单独落在后面。牧羊人拿起一块石头扔了过去,正巧打断了山羊的一只角。牧羊人吓得请求山羊不要告诉主人,山羊说:“即使我不说,又怎能隐瞒下去呢?我的角已断了,这是十分明显的事实。”
这故事说明,明显的罪状是无法隐瞒的。
挤牛奶的姑娘。
一个农家挤奶姑娘头顶着一桶牛奶,从田野里走回农庄。她忽然想入非非:“这桶牛奶卖得的钱,至少可以买回三百个鸡蛋。除去意外损失,这些鸡蛋可以孵得二百五十只小鸡。到鸡价涨得最高时,便可以拿这些小鸡到市场中去卖。那么这样一年到头,我便可分得很多赏钱,用这些钱足够买一条漂亮的新裙子。圣诞节晚宴上,我穿上漂亮迷人的新裙子,年青的小伙子们都会向我求婚,而我却要摇摇头拒绝他们。”想到这里,她真的摇起头来,头顶的牛奶倒在地上。她的美妙幻想也随之消失了。
这是说,想入非非不会给自己带来任何实惠。
牛和屠夫。
有一天,许多牛想杀死宰牛的屠夫,因为屠夫从事屠杀他们的`职业。他们聚集在一起,商讨办法,磨砺他们的角,准备战斗。有一头耕过许多田地的老牛说:“屠夫们确实宰杀我们,但他们是用精巧的手艺来杀我们,减少了我们的痛苦。如果没有这些手艺高明的屠夫,而让其他人来宰杀,我们便更加痛苦了。你们要知道,虽然屠夫可以杀死,但人们总是要吃牛肉的。”
这是说如果灾难和死亡是不可避免时,就要勇敢地面对它,与其痛苦而死,不如痛快而死。
小时偷针。
有个小孩在学校里偷了同学一块写字石板,拿回家交给母亲。母亲不但没批评,反而还夸他能干。第二次他偷回家一件大衣,交给母亲,母亲很满意,更加夸奖他。随着岁月的流逝,小孩长大成小伙子了,便开始去偷更大的东西。有一次,他被当场捉住,反绑着双手,被押送到刽子手那里。他母亲跟在后面,捶胸痛哭。这时,小偷说,他想和母亲贴耳说一句话。他母亲马上走了上去,儿子一下猛地用力咬住她的耳朵,并撕了下来。母亲骂他不孝,犯杀头之罪还不够,还要使母亲致残。儿子说道:“我初次偷石板交给你时,如果你能打我一顿,今天我何至于落到这种可悲的结局,被押去处死呢?”
这故事说明,小错起初不惩治,必将酿成大错。
猫和鼠。
从前,有一户人,家里有许多老鼠。猫知道后,便跑到那里去,毫不留情地抓住一只消灭一只。老鼠因为不断被杀,都躲入鼠洞里。猫再也不能抓到他们,就想出妙计来引鼠出洞。猫爬在一把木橛上,吊在上面装死。有只老鼠出来窥探一下,见到猫的情形,说,“呵,伙计,你哪怕变成一只皮袋,我也决不到你的跟前去呢。”
这故事说明,聪明人吃一亏,长一智,不会再受伪装的欺骗了。
太阳结婚。
夏天,太阳举行了婚礼。所有的动物都高高兴兴,青蛙也欢天喜地。有一只青蛙却说:“傻子们,你们为什么还高兴呢?一个太阳都能把烂泥晒干,现在他又结了婚,如再生下一个与他一样的儿子,那我们不知还要吃怎样的苦呢?”
这就是说,许多缺乏思想的人,只会跟随他人瞎起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人生寓言教案设计(专业13篇)篇八
1、学会5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语展开思考、讨论。
教学难点:弄懂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一、成语导入,揭题设问。
1、分两组比赛说成语,要求必须来自寓言故事。
2、说说寓言有什么特点。(假托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代寓言两则》中的其中一个寓言故事《矛与盾》。(板书课题,指导学生写好“矛与盾”三个字)。
4、说说读了课题,让你产生了哪些疑问?(矛与盾各是什么样的,分别用来干什么?这则寓言故事讲了件什么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自主学文,释疑懂理。
(一)解题(解决第一个问题)。
课件出示插图及注释,引导学生了解矛与盾各自的作用。
(二)读通。
1、教师范读,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吐字清楚,注意断句停顿。
2、学生自己练习把语句读通顺,读流畅。。
3、指名2—3名学生读课文,由学生纠正朗读中出现的问题。
4、齐读全文。
(三)读懂(解决第二个问题)。
1、自读课文,结合课后注释,揣摩句子意思。如果有不好理解或说不通顺的语句,就在书上标出来。
2、将自学所得及疑问在四人小组中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质疑相机出示重点句子。
句子一: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a:学生尝试说句意,教师引导学生用现代语言说明白,说通顺。板书“坚”
b:想一想,“誉之曰”的“之”指的是什么?
c:这个人是怎样夸赞的呢?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
句子二: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a:提示:于,对于。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尝试说句意。板书“利”
b: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
句子三: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a:学生尝试说句意。引导将“穿透”换一种说法。板书“何如”
b:想一想,问话的人是出于什么目的问这句话的?应该怎样说好这句话?(引导学生以年轻人和老年人这两种不同的身份来说好这句话。)。
3、练习把整个寓言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指名讲。
(四)明理(解决第三个问题)。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练习把这个故事演出来。(提示:根据你们小组的实际情况,可以采用课文的原话,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理解,丰富故事中的情节,表演时要注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
2、选择两个小组上台表演,学生评议。
3、看了这样一个故事,你有问题吗?(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其人弗能应也”?)学生通过讨论可得出:这个人不论怎样回答,都会和自己刚刚说过的话相抵触。进而教师乘机揭示成语“自相矛盾”)。
4、进一步讨论:你觉得这个人可笑吗?可笑在哪里?
5、情景延伸:这个人被这么一问,自知失言,灰溜溜回到家里,他长吁短叹,非常懊丧,这时,他的一位好友来到他家中,了解了情况后,就热心地开导他。就请你扮演他的朋友来开导他,好吗?(教师扮演卖矛与盾的人,请学生在稍作准备后上台表演,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明确寓意。)。
6、现在,我们也用“自相矛盾”比喻语言和行动不一致,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碰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与同学交流一下。
三、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基础性作业: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实践性作业:排练课本剧《矛与盾》。
人生寓言教案设计(专业13篇)篇九
1、理解寓言的含义。
2、正确地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
3、感受优美的语言,学习精美的表达。
1、理解寓言含义。
2、理解两篇寓言的寓意。
1、理解寓言含义。
2、联系生活实际,正确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
一课时
1、导入
请学生讲述《塞翁失马》这个故事,由此引出对“祸”、“福”的看法:要以平常心看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坏事有可能变成好事,好事也有可能变成坏事。而具体应如何面对人生中的挫折呢?请看周国平的《人生寓言》。
2、讲解寓言的概念。
寓言,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伊索寓言》)或韵诗(《克雷洛夫寓言》)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同学们可参看本册课文第30课)寓言的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素材多起源于民间传说,西方文学中最著名的寓言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中国的寓言则散见于《庄子》、《韩非子》等作品中。
4、请学生讲述这篇寓言的寓意。
这则寓言的主题词就是“得失之患”,白兔得到的是它所不应拥有也不配拥有的月亮,不配拥有而拥有,就会生出无穷的得失之患。
这则寓言有两处转折。诸神之王宣布月亮归属于白兔,是一个转折,此前,白兔是心旷神怡地赏月;此后,却紧张不安,心痛如割。最后白兔请求诸神之王撤消决定,是又一个转折。前一个转折,前后构成鲜明对比;后一个转折,给人留下了一个启迪,寓意就是通过这样一个反复透露出来的。
这则寓言的寓意是: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未得到时,白兔是心旷神怡地赏月,得到之后,白兔却紧张不安,心痛如割。这不仅仅是看待财富的两种不同的眼光,更是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作者提倡的是前一种,也就是审美的人生态度。
《白兔和月亮》中,好事变坏事可以给我们以启示,那么遭遇坏事又会怎么样呢?
落难王子的人生感悟:“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
所以,这篇课文将的是应该如何对待苦难的道理。道理有二:一是苦难是人生应有之义,我们切不可怀侥幸心理,认为苦难只会落到别人头上,而应该对自己遭遇苦难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二是遭遇苦难,我们就要勇敢面对,以有尊严的态度来承受。
这篇寓言的寓意是:厄运能使性格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6、品味语言
《白兔和月亮》的语言很精美。例如:“慧心”、“风韵”、“闲话”、“绷”等用词很精当,对称的句子也很精美,“或是无忧无虑地嬉戏,或是心旷神怡地赏月”,“乌云蔽月,她便紧张不安,惟恐宝藏丢失;满月缺损,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
这个部分可让学生自己来从课文中找出好词好句。
7、总结。重申两则寓言的寓意,以及人们对待祸福的正确态度。
8、作业布置
(1)、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2)、摘抄有关厄运、苦难的名言警句。
9、板书设计
人生寓言
周国平
寓言: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
白兔和月亮 落难的王子
寓意: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 厄运能使性格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无穷的得失之患。
启示:人们应该以正确的态度看待福祸。
人生寓言教案设计(专业13篇)篇十
1、学会本课生字“寓、焦、苦、弱、勃、闷、宋、则、疲”,能熟练运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懂得复述课文。
3、创设情境,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
4、了解寓言故事所包含的寓意:知道事物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如果违反自然发展规律,强借外力,强求促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并结合历史故事及自身经历理解《鹬蚌相争》所包含的寓意。
1、了解寓言这种体裁,并掌握寓言的基本特点,基本能复述课文。
2、了解寓言故事所包含的寓意:知道事物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如果违反自然发展规律,强借外力,强求促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并结合历史故事及自身经历理解《鹬蚌相争》所包含的寓意。
(教师)。
1、准备与本课寓言相关的动画片或是书籍。
2、多补充些其他的寓言故事书籍,推荐学生阅读。(学生)课外搜集寓言故事在课堂上与大家共享。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喜欢看寓言故事吗?说说你自己曾经看过哪些寓意故事呢?
2、揭示课题:今天老师将介绍新的寓言故事给你们。(板书:寓言两则让学生齐读)。
3、学习“寓”字。用字理识字的知识去学习,师引导:宝盖头跟房屋有关,这是一个标准的形声字。(让学生自由发言,说自己的记忆字形的方法)。
4、解释课题:什么叫“寓言”?(寓言:就是用有趣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则”就是“篇、个”的意思,两则就是告诉咱们这课共有两个故事。
5、看课题质疑:看到“揠苗助长”这个题目,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呢?(学生自由发言提问)。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请学生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注意读准字音。
3、交流问题,感知大意。
(1)师:到底是谁揠苗助长?为什么“揠苗助长”?
(2)“揠苗助长”结果怎样?请学生把这些问题完整地连起来说一说。(同桌先练说)。
三、理解文本,配乐朗读课文。
1、让生观看《揠苗助长》的录象,并让学生注意观察人物的表情。
2、让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词语来进行课文内容的情境再现,注意突出刚才描写人物表情的词语。
3、提议:我们每个同学想不想给这则寓言配上自己的朗读呢?自己试一试。
5、指导朗读,读出农夫的焦急。
6、理解第二、第三段。问:农夫想到什么办法?(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1)问:“筋疲力尽”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他会“筋疲力尽”?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读读。
(2)让生观看插图。看!此时他的神情是怎样的?能用一个词语概括吗?
(3)有感情地朗读:能把农夫当时又累又高兴的心情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回到家里,他兴致勃勃地说:‘真把我累坏啦!可力气总算没有白费,咱家的禾苗棵棵都长了一大截!’”
(4)问:读了这段,你有何感受?把自己的感受带到文章中去读,体会农夫的快乐。
(5)“纳闷”是什么意思?他的儿子纳闷什么?
(6)看到枯死的禾苗,如果你是农夫的儿子,你会说些什么?如果你是他的邻居,又会说些什么?如果你是他的妻子,你会说些什么?如果你是村里最德高望重的老人,你会忠告他什么?请口头练习说。
四、总结理解,拓展延伸。
1、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2、拓展:我们的身边是否也有这样的人?如果你碰到,你会怎样去劝告他们?请你用一句最简洁的话去概括。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我们今天继续学习第24课《寓言两则》,板书课题《鹬蚌相争》。
2、让学生齐读课题,要求把字音读准。
二、初学寓言,了解内容。
1、师问:这两个小动物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请朗读课文,等会集体交流。
2、请学生把故事的大意说出来。
3、老师出示口头训练题:河蚌刚刚张开壳晒太阳,鹬(),蚌(),双方(),结果()。
4、同桌练说,指名表述。
三、细读寓言,深入理解。
1、再读课文,思考:为什么鹬蚌互不相让呢?
2、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朗读,教师点拨。
4、联系文本,理解人物。
(1)引导学生抓住:鹬猛得用尽力气——威胁筋疲力尽。
蚌急忙——牢牢地毫不示弱——得意洋洋。
这些描写动作、神态的词语和语言表现两人互不相让的态度。
(2)问:就在这时,渔夫看见了,他怎么做呢?(指名回答,朗读)。
(3)全班分角色朗读。
(4)换位思考:这样一个结果,三个主人公:鹬、蚌、渔翁会怎么想呢?
(引导学生理解:鹬:后悔不该轻易吃蚌,而且身处困境,还威胁蚌。蚌:不该赌气不放开鹬,造成两败俱伤。渔翁:嘲笑鹬蚌互不退让,结果让他轻易获利)。
四、拓展延伸。
1、发挥想象:对于鹬蚌来说,这是多么悲哀的结局呀!假如上天再给它们一次机会,它们会怎样解决这样一个矛盾呢?(让学生拓展想象,可以课后练笔,可以当场练说)。
2、引导思考: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指名回答: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理解)。
3、布置课外作业:把这个故事告诉爸爸妈妈听,听听他们的评论与意见,并且自己再去阅读其他的寓言故事。
鹬——啄——威胁。
蚌——夹——毫不示弱。
互不相让,渔翁得利。
人生寓言教案设计(专业13篇)篇十一
《伊索寓言》是一本全世界儿童都爱看的故事书,本书的作者是古希腊作家依索。一打开这本书我就仿佛飘飘欲仙地来到了一个奇妙的世界。这里妙语连珠,机智幽默,极富谐趣,脍炙人口,说理深邃。让我看了还想看。
阿波罗是太阳神和射神的儿子,他的神法独一无二。这天,阿波罗又在山上练习射箭,他越射越高兴,自言自语:“天底下还有谁敢轻视我?”“我,我敢。”他寻声望去,原来是父亲宙斯:“我认为你射得还不够远,只有一步远。”阿波罗不服气地说:“哪有这么大的步子。”于是阿波罗就开始张弓搭箭,拼尽全力一射,箭落在了远处的一座大山上。宙斯一步跨去到了山上拾起那支箭。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勿要狂妄自大。
有只鹿发现了一位猎人,它就躲在葡萄藤底下,猎人走近望了望一点也没注意到葡萄架这边,鹿以为躲过了危险,就开始狂吃葡萄藤,猎人听见了“沙沙”声回头发现了那只鹿,一箭把它射死了。这个故事说明:那些恩将仇报的人,最终将会得到惩罚。
读这本书时,我仿佛置身于古希腊人的家园,了解人们怎样对待宠物?老鼠吃什么?更重要的是这些轻松有趣的故事让我获得不少教益,同学们快来看一看吧!
人生寓言教案设计(专业13篇)篇十二
狼误吞下了一块骨头,十分难受,四处奔走,寻访医生。他遇见了鹭鸶,谈定酬金请他取出骨头,鹭鸶把自己的头伸进狼的喉咙里,叼出了骨头,便向狼要定好的酬金。狼回答说:“喂,朋友,你能从狼嘴里平安无事地收回头来,难道还不满足,怎么还要讲报酬?”
2.【老狮子】。
一头年老体衰的狮子病得有气无力,奄奄一息地躺在地上。一头野猪冲到他身旁,狠狠地咬他,报复狮子以前对他的伤害。一会儿,一头野牛也用角来顶他,把狮子视为可恨的仇敌。当驴子看到可以对这庞大的野兽为所欲为时,也用他的蹄子用力去踢狮子的头部。这头快要断气的狮子说:“我已勉强忍受了勇者的施暴,但还得含羞忍受你这个小丑的侮辱,真是死不瞑目。”
这是说,无论过去多么辉煌,都难以避免辉煌失去后别人的不敬与报复。
3.【狐狸和关在笼里的狮子】。
有头狮子被关在笼子里,狐狸看见了,便毫不畏惧地走过来大声地谩骂狮子。狮子对他说:“骂我的不是你,而是我所遇的不幸。”
这故事说明,身遭不幸的强者往往会受到地位低下的小人的蔑视。
4.【驴和哈巴狗】。
主人在集市上买来了一头拉磨的驴和一条可爱的.哈巴狗。
主人把驴安排在磨房里,每天给它喂难以下咽的草料,还用鞭子抽着它拉磨;而主人却把哈巴狗带回家,每天喂它吃各种好吃的零食,还常常在花园的草坪上逗它玩。
驴看了很不服气,就问哈巴狗:“你都干了些什么,主人怎么那么喜欢你呢?”
哈巴狗摇着尾巴回答道:“哈哈,这很简单啊,我每天在主人面前跳一跳、摇摇尾巴就可以了呀!”
“这样就行了吗?”驴听了十分羡慕,“你每天只做这些事,就能过得这么舒服啊!”
“当然啦,”哈巴狗得意地说,“我每天都是这么做的呢!”
听完哈巴狗的话,驴不免心动了,如果我每天像哈巴狗那样做,说不定主人也会非常喜欢我呢!
第二天,驴挣脱缰绳,飞快地跑进主人的屋里,又是跳又是蹦,还不停地摇尾巴。可是还没跳几下,驴就把主人最心爱的瓷花瓶踢碎了,还把屋子里弄得一团糟。驴学着哈巴狗的模样,轻轻地舔舔主人的脸,结果把主人吓得大呼救命。
佣人们听到屋里的吵闹声,带着棍棒冲了进来,把驴打得嗷嗷直叫。最终,驴被打得半死,连磨房也待不下去了。这时,驴才哀叹道:“我真是自作自受,每天拉磨有什么不好呢?我为什么偏偏要去学一只无所事事的哈巴狗呢?”
5.【山震】。
有一次,一座大山发生了大震动,震动发出的声音就像大声的呻吟和喧闹。许多人云集在山下观看,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当他们焦急地聚集在那里,担心看到什么不祥之兆时,仅看见从山里跑出一只老鼠。
人生寓言教案设计(专业13篇)篇十三
知识目标:
了解寓言的一般特点。
能力目标:
感受故事主人公形象,感悟寓意。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寓言的喜爱,从故事中学会做人。
教学过程:
一、复习。
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其中一两则故事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课文。
(一)《狐狸和葡萄》。
1.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抓住文中关键词语来体味葡萄的诱人。
2.一只狐狸看到了,谗得直流口水,他是怎样做的?能通过想象说具体吗?
3.尽管狐狸想尽了各种办法,但还是白费劲。如果是你,你会怎样想,怎样做?
4.狐狸是怎样说的呢?为什么这样说?
5.读一读课文结束的.话。想想这句话在故事中起什么作用?(揭示了道理,画龙点睛)。
6.理解寓意。
(1)齐读第三自然段。(联系狐狸想吃葡萄的谗样儿,狐狸的言行,刚才分析的狐狸的形象。)体会寓意。
(2)现实生活中你还想到了哪些类似的话语?
(3)对于这些不良话语和心理,我们应该怎样对待?
(二)《牧童和狼》。
1.集体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主人公是牧童,任务是在村边放羊。闲得无聊,大喊“狼来了”,拿村民们的“惊慌失措”取乐。)。
2.到底有没有狼?
(理解反问句:哪里有什么狼!注意它的标点,说说为什么不用“?”而用“!”。)。
明明没有狼,孩子为什么说“狼来了”?
(理解“惊慌失措”,给“措”选择合适的字意)。
3.你觉得牧童“好几次”大叫“狼来了”,是什么行为?
(
欺骗、撒谎、不诚实、不老实。)。
4.引读第二自然段,村民们好几次上当受骗后,会怎么想?怎样说?
(村民们知道牧童在撒谎,不愿意再上当。)。
5.以后村民们再听到“慌忙大叫”后,会怎样想?怎样做呢?牧童的结果会是什么?
6.小组之间讨论:牧童是一个怎样的人?
7.集体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8.牧童说谎的结果是什么?
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人和事吗?
读了这则寓言,你想对那些说谎的人说些什么?对自己说些什么?
(三)《蝉和狐狸》。
1.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圈套”本来指什么?在本则寓言中指什么?
(使人上当受骗的、坏的、害人的计谋、计策,阴谋诡计。把蝉从树上骗下来,吃掉他。)。
2.怎样骗的?
(细读第二自然段。并画出突出表现狐狸会骗的词语。)。
朗读狐狸的话。
3.这是一只什么样的蝉?从哪里看出来的?他是怎样想?怎样做的?
(细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用不同的线画出最能说明上述问题的内容。拓展思维:想象蝉的思考过程。)。
4.对待狐狸这样的奸诈小人,我们应该怎样做?
5.理解寓意。
(1)这则寓言中蝉聪明在哪里?(读“蝉和狐狸”的最后一自然段。)。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则寓言的寓意。
三、对比“狐狸和蝉”与“狐狸和乌鸦”的主人公形象。
主要把握“乌鸦”爱听奉承话,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抵不住诱惑,失去戒心。而“蝉”善于思考,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存有戒心,识破了狐狸花言巧语的险恶用心。
四、总结。
读了三则寓言故事,你有什么收获?
(启发学生从文章结构和寓言寓意等方面谈收获。)。
五、作业。
1.完成练习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