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阅读优秀作文,我们可以学习到各种语言表达技巧和写作思路。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经典的优秀作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技巧和思路。
清明节的故事(汇总12篇)篇一
清明节的得名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历书》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它也就是我国节日中唯一一个既就是节气又就是节日的日子。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就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清明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节在公历中的日期比较固定,大多数都在4月5日,但如果遇到闰年就会在4月4日,今年就就是这个情况。
文化:
对于清明节,古往今来的文人骚客也同样情有独钟。“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清明》可谓家喻户晓。小小诗中描绘出一幅充满淡淡哀愁的雨中春景,自然流畅,余味无穷。同样著名的还有唐代诗人韩罖的《寒食》,一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既反映了春天风光,又讽刺了当时权贵的泛滥,赋上了不少政治色彩。一同回味这些与清明有关的诗词,在浓浓春意中享受一道别有风味的文化大餐。
提起清明,还不得不提一下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独一无二的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作品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总计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五百五十多个各色人物,牛、马、骡、驴等牲畜五、六十匹,车、轿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多艘。房屋、桥梁、城楼等也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
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就是丰富有趣的,除了扫墓、吃青团外,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就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就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1、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就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就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2、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就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3、植树。
清明植树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文献中早有记载。清明本就是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早在周代就出现了“清明”这个词。到了汉代,《岁时百问》曰:“万物生长此时,皆清静而明洁,故谓之清明。”清明形成节日与寒食节有很大的关系,汉代规定清明在寒食节后两天,具体日子在冬至后一百零七日,唐宋时改为寒食节后一天。清明节因寒食节演变成二十四节气中唯一的节日,其由来则与绵山介子推与晋文公重耳的故事有关。
4、插柳。
据说插柳的风俗,就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5、蹴鞠。
鞠就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就是用足去踢球。这就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就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就是用来训练武士。明《宣宗行乐图》长卷中绘有宣宗赏马球之场面。清代天坛一带也还有马球运动,直至清中叶之后,马球才消失了。
6、荡秋千。
这就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就是儿童所喜爱。
7、放风筝。
放风筝也就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清明节的故事(汇总12篇)篇二
冷雨纷纷,清明,回忆。
清明的雨,滴落在杏花枝头,回忆如散落地上的花瓣,片片;滴落在湖水中,往事如镜花水月,毫无痕迹。落在脚步匆匆的行人鬓间,不知何时,韶华尽白头。
回忆尽头,是温馨的画面。
“外公,你快一点儿啊!”扎着两个羊角辫,手里拿着棉花糖的我冲他喊着。“哎哟,外公老了,都追不上巧巧了。”他一手扶着腰,一手抚着胸膛气喘吁吁地应和着我。
我跑到他身边,扶住他,咧开嘴冲他笑着说:“外公不老,外公一点也不老!”他宠溺地揉着我的.头发,慈祥地笑着。蓝天,白云,老人,少女,这一幅风景定格在永恒中。
回忆尽头,是清冷、空灵。
那年寒风凛冽,几年不遇的鹅毛大雪纷纷扬扬,抬眼望窗外,心里不由得嘀咕:今年莫非要发生什么大事?果真,当天晚上噩耗就传来了:外公病了,很严重。
妈妈接到舅舅的电话后,立即和爸爸一起去了医院。我一个人在家里寂寞地坐着,脑袋空空如也,只剩下外公病重的消息。但我心里仍固执地相信,外公会依然陪着我……窗外的雪还在下,天地间一片肃杀。
电视剧中生离死别的场景看得多了,似乎过早地看淡感情看淡生死。可我从没想到有一天我会成为电视剧里的主角。
外公走了,很安静地离开了我们。当我得知这个消息时,自以为会风轻云淡,没想到居然是号啕大哭,泪水如断线的雨珠顺着脸颊滑落,剜得心里生疼,只觉得整个天都塌下来了。但现实告诉我,外公不会再陪着我了。
雨过清明,人过清明。
冷雨淅淅沥沥,滴答在心头,泛起涟漪。我突然想起“逝者如斯,生者安矣”这八个字,外公只是去了另一个世界,他一定不希望在清明看到我悲伤的样子。清明,是祭奠的日子,也是与亲人会面的日子。追念先人,重悟感恩,获得对生命的新的认识理解,这也是一种美好!
清明节的故事(汇总12篇)篇三
相传在秦朝末年,汉高祖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大战好几回合后,终於取得天下。
他光荣返回故乡的时候,想要到父母亲的坟墓上去祭拜,却因为连年的战争,使得一座座的坟墓上长满杂草,墓碑东倒西歪,有的断落,有的破裂,而无法辨认碑上的文字。
刘邦非常的难过,虽然部下也帮他翻遍所有的墓碑,可是直到黄昏的时候还是没找到他父母的坟墓。
最后刘邦从衣袖里拿出一张纸,用手撕成许多小碎片,紧紧捏在手上,然后向上苍祷告说:「爹娘在天有灵,现在风刮得这麼大,我将把这些小纸片,抛向空中,如果纸片落在一个地方,风都吹不动,就是爹娘的坟墓。」说完刘邦把纸片向空中抛,果然有一片纸片落在一座坟墓上,不论风怎麼吹都吹不动,刘邦跑过去仔细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
刘邦高兴得不得了,马上请人重新整修父母亲的墓,而且从此以后,每年的清明节一定到父母的坟上祭拜。
后来民间的百姓,也和刘邦一样每年的清明节都到祖先的坟墓祭拜,并且用小土块压几张纸片在坟上,表示这座坟墓是有人祭扫的。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清明作为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一个成为节日的节气,其由来则与绵山介子推的故事有关。
春秋时代的晋国,晋献公的几个儿子为争夺王位展开了激烈的争斗。晋献公的第二个儿子重耳为了避免自相残杀,流亡国外十九年。晋国的臣子介子推敬佩重耳的人品,舍命相随,在重耳最危难的时刻曾割股奉君。君臣一起经常讨论救国、治国方略,关系融洽。重耳曾言,如果自己将来能做国君,一定重报介公之恩。后来,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终于打回晋国,当上了晋国国君,是为晋文公。
人为伍,更为晋文公复国之后没有施行清明政治感到失望。于是带着老母上了绵山,过起了隐居的生活。
有人开始议论了,说晋文公忘恩负义,不用贤臣,晋文公慢慢地也听到了这些议论,他似乎感觉到自己做的有些不对,赶紧叫人去请介子推,才知道介子推已经去绵山隐居了。为了让臣下知道自己不是忘恩负义的昏君,平息人们的议论,晋文公急于找回介子推。他带领群臣来到绵山,寻找介子推。
绵山涧壑万仞,峭壁嶙峋,山路崎岖,加之介子推有意躲避,怎么也找不到介子推。晋文公心里起急,但也无可奈何。晋文公的手下也是各有心思,有的希望介子推回来,辅佐晋文公治理天下,有的却怕介子推回来,夺了自己的恩宠。一个手下向晋文公谏言说,介子推是个大孝子,大王您派人放火烧绵山,介子推怕伤了老母,一定会出来见您。乱了方寸的晋文公见介子推心切,竟糊里糊涂地采纳了这个主意,命人在绵山上放起火来。时值仲春,风大物燥,烟火吞没了整个绵山。大火烧了几天也没有见到介子推的影子。大火熄灭后人们才发现,介子推宁死不肯出山,已经和母亲被烧死在山顶一棵大柳树下。晋文公想起介子推对自己的忠心和肺腑之语,扶着被烧死的大柳树不禁嚎啕大哭。他让人将介子推母子葬于山岭之上,改绵山之名为介山,“以志吾过,且旌善人”。同时下令,在介子推的忌日,即冬至后105天全国禁止动烟火,只许吃冷食,是为寒食节,以示纪念介子推。
第二年寒食节的翌日,晋文公到绵山介子推殉难的大柳树下来吊祭,发现被烧死的大柳树上已生出了新的柳枝。他回想起介子推生前希望他复国之后施行清明政治的主张,感慨万千,下令封这棵柳树为“清明柳”,把这一天定为“清明节”。从此晋文公整肃政务,发展生产,晋国终于强大起来,成为“春秋五霸”之一,随着国家影响力的增大,寒食节、清明节的习俗流行于大江南北,唐代诗人卢象赋诗云:“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
其实,寒食习俗起源于古代钻木取薪火之制。清明作为一个节气,远在周代也已经确定。寒食节、清明节不过是统治者用国家命令的形式强化了,并流传下来。此后,随着时间的迁移,寒食节的习俗渐渐融入了清明节。清明节成为二十四个节气中唯一具有人文历史的节日,人们在清明之际怀念逝者、祭祀先祖渐成习俗。
清明节的故事(汇总12篇)篇四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人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君主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君主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君主晋文公见状,恸哭不。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行字,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君主晋文公下令将这一日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君主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日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的故事(汇总12篇)篇五
古有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之说,相传起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一事,后逐渐清明寒食合二为一。唐代扫墓日期一般在绵山景区景点之一:母子石像寒食节,宋后移到清明。传说中“寒食节”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来历即是为纪念介子推“割股充饥”而不图为报,最终在此被大火烧山而亡,绵山所在地原叫“定阳”,被晋文公更名为“介休”,意为介子推休息之地。现绵山已由当地人民开发为旅游景区,其中一重要景点就是高大的`介子推母子石像,介子推成为当地人民效忠两全的人物的代表。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节的故事(汇总12篇)篇六
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的故事(汇总12篇)篇七
相传,古时候,岭南梅山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有位刘婆婆,她和孙儿庆明以染布为生。十五岁的庆明有些痴呆,常被人捉弄。
这天,庆明和刘婆婆上山采做染料的草。采完后下山时,在半山腰差点和一个中年男人撞个满怀。那人行色匆匆,满身尘土,却脸色红润,步履轻盈。那人一抬头,看见庆明,惊呼起来:“哎呀呀,原来你在这里啊!”庆明傻傻地看着他,半晌才叫了声:“大哥哥……”刘婆婆赶紧对那人说:“先生认错人了吧?我看你面生,不像咱村的人……”那人笑了笑说:“对不起,大娘。我叫姚望,在山里住。”说着指了指远处。
顺着他手指的方向,只见山边不知何时搭起了一座木房子,周围还满是稀奇古怪的花草。
“我知道你们祖孙生活困难,想帮你们一下。”姚望说着,拿出一块灰白的石头递给刘婆婆,“你回去把这石头磨成粉,加到染料里,染出来的布颜色会更加鲜艳漂亮。”刘婆婆虽然半信半疑,但还是接过石头揣进怀里,拉上庆明就走。庆明几步一回头,有些依依不舍。
还别说,姚望给的石头还真管用,染出来的布蓝汪汪的,人见人爱,姑娘小伙都喜欢得不行,连外乡的人也特意赶来买布,小染坊的生意一天天好起来。为感谢姚望,刘婆婆经常拿些吃的用的上山,姚望每次都含笑收下。庆明对姚望特别亲,没事总是向他问这问那,姚望也不嫌麻烦,有问必答。
这天,庆明又去找姚望,姚望问:“庆明,你的后脑勺是不是有个拳头大的疤?”庆明茫然地点点头,道:“你咋知道的?”姚望摆摆手,低声道:“因缘已至,时机未到。”庆明不知道他在说什么,自己玩去了。
转眼到了春天,一连半月的阴雨天气,村里有人开始莫名其妙地发烧、咳嗽。大夫们开的药无济于事,服用后病情反而更加严重,已经有人咳血而亡了。外面风传这个村子染了瘟疫,纷纷避开他们。刘婆婆和庆明不幸也染了病,庆明还好点,只是发低烧,刘婆婆则咳得没了人形。庆明都快急疯了,整天守着刘婆婆,直到姚望找上门来。
一见姚望,庆明扑到他怀里大哭起来,求他想办法救救村里人。姚望问明情况后,不慌不忙地说:“庆明,你们两个到我那里住一段时间,我保证你俩没事。”庆明呆了半晌,蹦出一句:“那其他人呢?”姚望面无表情地说:“那不关我的事。”庆明的倔劲上来了,咬着牙说:“那不行,要死一起死,要活一块活,我不走!”
姚望沉吟道:“办法也不是没有,除非……”
庆明焦急地问:“除非什么?”
“除非你喝光染缸里的水!”
庆明一听,二话没说,“蹬蹬蹬”跑到染缸前,舀起水就喝。
水里浸满了染料,墨蓝一片。刘婆婆沙哑着嗓子叫道:“别喝染料啊,会死人的……”庆明犟劲一上来,哪里顾得上听刘婆婆的话。只见他如头水牛,一顿海喝。可他毕竟是个孩子,怎么能喝光一缸水?果然,庆明打了几个饱嗝,突然吐出一口水,两眼一闭,身体一挺倒在地上。
刘婆婆见状,伤心地哭起来。姚望走过来,弯下身问道:“庆明是不是你正月初八从山脚捡回来的?当时他通体棕红,脸有胡须,后脑勺还有个拳头大的疤……”
刘婆婆止住哭声,吃惊地看着姚望。十五年前,孤身一人的刘婆婆在山脚看见一个长相怪异的婴儿在啼哭,猜是遭父母嫌恶遗弃的,不由得心生恻隐,便抱了回来。这件事刘婆婆从未向外人吐露半句,如今姚望突然提起,难道庆明是他家里人,他要带走不成?庆明可是刘婆婆的心头肉啊。
姚望看出刘婆婆的心思,大笑起来。霎时间彩霞缭绕,金光四射,只见一位菩萨端坐在祥云中,哪里还有姚望的影子?刘婆婆连忙跪地参拜。菩萨微笑着说:“我是药王菩萨,以施药救人为天职。十五年前,我带了块千年首乌去给观音祝寿。行至梅山时,首乌掉落摔到岩石上,擦破了点皮,我就把它埋起来,想过几日长好再挖不迟。岂料,几日后,我却再也寻它不着,原来它已遁走化为人形。”
刘婆婆听得目瞪口呆。
药王菩萨接着说:“庆明人虽痴,但心地仁厚,人品世间罕见。我非常喜欢他,本想把他带走,但见他俗缘未了,就打消了这个念头。待他醒来,让他从医吧。”
话音刚落,祥云、菩萨倏地不见了。再看地上,有几筒竹简,上面密密麻麻写着字。
刘婆婆急忙去看庆明,死劲拍打他的'脸,好半天,他才醒来。似乎刚刚美美睡了一觉,庆明睁开眼睛,伸了个懒腰,一骨碌爬起来。醒来的庆明就像脱胎换骨般,没有了丝毫的傻劲。
刘婆婆摸摸他的额头,烧竟然退了,不禁喜极而泣。庆明双目炯炯有神地说:“我明白了,咱们用来做染料的草可以治大家的病,我现在就去煮!”说罢,当即用那种草烧了一锅水,让刘婆婆服用。刘婆婆闭着眼睛连喝三碗,当晚已经不咳了,第二天天未明就痊愈了。
消息传开,村里人争相来讨水喝。庆明每天都去山上摘草,煮水,乐此不疲。喝了庆明煮的水,村民们的病很快都好了。那以后,大家都非常尊敬庆明。
从此,庆明整天埋头研究医书,后来才知道,那种能做染料的草名叫板蓝根,有清热解毒、凉血、杀菌的作用。庆明听从药王菩萨的嘱咐,果真成为一位远近闻名的良医。
又是一年春天,梅山地区爆发了一场罕见的鼠疫。庆明带着几名徒弟每天马不停蹄地为村民施诊,终于累病了,久卧不起。有个晚上,他叫徒弟们将他抬到山脚一僻静处,并赶走了所有的人。第二天,当人们放心不下去看望时,发现床和人都消失得无影无踪。天上下起了倾盆大雨,一连下了七天七夜,等到雨停时,人们发现,漫山遍野长满了板蓝根,根茎还比平常的粗壮。大家都说,是药王菩萨带走了庆明。庆明本来就是首乌托世,首乌的灵魂在根部,是他让板蓝根的根变得粗壮起来,这是他留给人间最后的礼物啊。
从那以后,人们就有了嚼板蓝根的风俗。每当嚼着甘甜的板蓝根,人们就会想起庆明。后来,为了纪念这位德高望重的名医,人们把庆明走的那天定为一个节日,叫庆明节,板蓝根叫庆明根。再后来,人们觉得板蓝根有清热解毒的疗效,就改为清明根,这个节日也就变成清明节并沿袭至今。
清明节的故事(汇总12篇)篇八
由于中国广大地区有在清明之日进行祭祖、扫墓、踏青的习俗,逐渐演变为华人以扫墓、祭拜等形式纪念祖先的一个中国传统节日,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一般为冬至之后106天,寒食节的后一天。扫墓活动在节前后可延续十天左右。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如果按农历计算,没有确定的日期,即上一年的冬至过了106天就是清明;按阳历计算则在4月4日或5日(以当年二月平或闰而差异),太阳到达了黄经15度时,清明就开始了。这时候,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万木凋零的寒冬已经过去,草木茂盛,到处一片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清明”两字,根据宋代陈元靓的《岁时广记》中所说:“清明者,谓物生清净明洁”。清明时节,风和日丽,莺飞草长,柳绿桃红,改变冬季寒冷枯黄景象,大地一片清净明洁。汉代刘安所着《淮南子》中写到:“春分后……加十五日则清明风至”。这里说的“清明风至”之时正值阳春三月,所以有“三月节”之称。《岁时百问》一书也曾做解释:“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可见,清明节是由它所处的时令,在气温、光照、降雨各方面俱佳而得名。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所以,国家通过立法,将清明节纳入法定的节假日。
清明节的故事(汇总12篇)篇九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在很久很久以前,农民为了方便安排自己的农事活动,将一年分为24个节气,而清明是24个节气之一。在这24个节气中,每个节气的气温、降雨等各方面都不一样的。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其实,清明在很早前就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
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
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李,悄悄地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
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
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重耳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重耳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
清明节的故事(汇总12篇)篇十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了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的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之前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在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x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就好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x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所谓“寒食节”:
寒食节相传是源于春秋时代的晋国,是为纪念晋国公子的臣子介子推。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外国19年,介子推护驾跟随,立下大功,重耳返国即位,即晋文公。介子推便背着老母,躲入绵山。晋文公前往寻找,却怎么也找不到。于是他放火烧山,想把介于推逼出来。不料介子推却和母亲抱着一株大树,宁愿烧死,也不出山。晋文公伤心地下令把绵山改称介山(即山西介休县境内的介山),又下令把介子推被烧死的那一天定为寒食节,以后年年岁岁,每逢寒食节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饭,以示追怀之意。
其实,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周礼·秋官·司煊氏》:“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可见当时是摇着木锋,在街上走,下令禁火。这司煊氏,也就是专管取火的小官。在禁火之时,人们就准备一些冷食,以供食用,这样慢慢就成了固定的风俗了。以后,才与介子推的传说相联系,成了寒食节,日期长达一个月。这毕竟不利于健康,以后便缩短日期,从七天、三天逐渐改为一天,唐之后便融合在清明节中了。
寒食节习俗,有上坟、效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其中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有坟必有墓祭,后来因与三月上已招魂续魄之俗相融合,便逐渐定在寒食上祭了。《唐书》记云:“开元二十年敕,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宜许上墓同拜扫礼。”宋庄季裕《鸡肋篇》卷上:“寒食上冢,亦不设香火。纸钱挂于茔树。其去乡里者,皆登山望祭。裂帛于空中,谓之掰钱。而京师四方因缘拜扫,遂设酒撰(zhuan,饭食),携家春游。”
《荆楚岁时记》:“(寒食)斗鸡,镂鸡子(鸡蛋),斗鸡子。”可见南朝时就有斗鸡与斗鸡蛋之戏了。斗鸡今多见,斗鸡蛋多是乡间小儿互相撞碰鸡蛋作为游戏。在古代,用作碰撞争斗的鸡蛋多是染色、雕镂(1ou,雕刻)过的.,十分精美。画蛋。镂蛋之俗,源于《管子》中所记的“雕卵”。无疑它是由古代食卵求生育的巫术发展而来,成了寒食的节俗。今天民间亦有清明吃蛋之俗(如前述的“子福”)。寒食打秋干,据《艺文类聚》中记,北方山戎于寒食日打秋千。但是这恐怕只是传说而已。刘向《别录》记打秋千是在春时,不一定在寒食。又打毯,王建《宫词》:“寒食宫人步打毯。”牵钩与打毯等戏,也不一定在寒食举行。
由于清明节气在寒食第三日,后世随着时间的迁移,逐渐把寒食的习俗移到清明之中。宋代之后,寒食扫墓之俗移到清明之中。踏青春游、荡秋千等俗也只在清明时举行。清明节便由一个单纯的农业节气上升为重要的大节日了,寒食节的影响也就消失了。但寒食的食俗有若干变形的方式却传承下来了,并保存于清明节中。
清明节的故事(汇总12篇)篇十一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人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不。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要吃的食物有很多,蒿饼、青团、清明螺等,此外,我国南北各地在清明佳节时还有食鸡蛋、蛋糕、夹心饼、清明粽、馍糍、清明粑、干粥等多种多样富有营养食品的习俗。清明节作为我们的一个重要的节日,有着值得我们注意的习俗与文化,作为一个中国人,应当更好的学习中华文化,发扬中华文化,让中华文化能够更好的传播出去!
清明节的故事(汇总12篇)篇十二
清明时节雨纷纷果然如此。清明节,我和父亲母亲去烧纸钱。我漫步在绿益盎然的草原上,看,这草原多么像植物世界,多美呀!雨过天晴了。哇!小草居然还是那么的坚强,你看白居易这诗写得多好啊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我们来到墓前先上香。呀!墓前还有几只布谷鸟啊。我最喜欢跟布谷鸟对话了:你做什么?种田织布你喜欢什么勤劳刻苦。这样无拘无束地一问一答,有趣极了,我仿佛也变成了一只翩翩飞翔的鸟儿。母亲见我呆愣愣地跟树上鸟儿说傻话,便在一旁提醒我:听,布谷鸟叫你诚心诚意的烧纸钱,愣着干嘛?一想到布谷鸟那充满深情的支持,我不得不诚心诚意的`烧纸钱。还有好多只鸟呢!不过我要诚心诚意的烧纸钱。
原来农村不但是植物世界还是动物世界呢!我永远忘不了今天这最快乐的时光。我爱农村,我爱的老家。更爱植物世界和动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