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计划可以帮助教师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提高教学反思和改进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通用17篇)篇一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15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偏旁,并在语境中理解生字词.
3.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默读能力,借助插图指导学生观察、练习说话。
抓住文中关键词句,运用多种朗读形式,激发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帮助他人,用心体验“爱”的价值。
教学时间:两个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1.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以为新朋友,你们认识他吗?(出示图片)(板书:蝈蝈,学生书空练习,提醒学生注意题目中的偏旁“虫”的写法)。齐读。
2.质疑: 假如你有这样一只蝈蝈,你会送给谁呢?(补充完整课题)
3.今天呀!这只送给盲婆婆的蝈蝈带小朋友们带来了一首小诗但它有个小小的要求,要听小诗的小朋友必须默默跟老师把课文中的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1. 教师范读课文。
2. 学生自由练读,出示自学要求
(1)读一读:轻声读课文2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2)画一画:标出自然段的序号,画出文中生字新词,想想它们是什么意思?
3. 检查自读情况。
(1)读准字音
绿色 唱歌 邻居 田野 童年 往事 难忘 欢乐
你想提醒大家读时要特别注意哪些字的读音:
“童、往、唱”都是后鼻音;
“邻、领”两个字声母相同,韵母有前后鼻音之区别,容易混淆;
“邻、您”,这两个字韵母相同,声母不同。
指名读,开火车读,男女生读。
(2)词语放进课文中你还能读好吗?同桌、小组内读一读。
(3)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指导读好长句。
乐呵呵地捉回了一只绿色的蝈蝈,喜滋滋地送给了邻居家的盲婆婆。
(4)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想一想,这一课主要写谁?写了什么事?
1.品读第1自然段――感受蝈蝈的可爱。
过渡:咦,这是一只什么样的蝈蝈,我怀着怎样的心情把它送给盲婆婆的?
2. 让我们来看看文中的插图,再大声朗读第一节,边读边想象: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场景呢?(你仿佛看到了?听到了什么?)
通过朗读让老师知道你们已经明白这两个词的意思了吗?
(自读 指名读、评读 齐读 )4.你还知道那些像“乐呵呵”这样的表示高兴的叠词吗?(喜洋洋 笑盈盈)
5.现在你们就是图上的小朋友,把你们高兴的心情读出来吧!可以边读边做动作。
1.出示生字,认读,指导学生观字形、析结构。
2.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生字?你认为哪些字难写,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教师相机板书。提醒学生:本课要求书写的生字中上下结构的字较多,如“婆、替、您”等,书写时注意上宽下窄,而“难、绿”要注意左宽右窄,“领、邻”则左右大体等宽。特别注意“替”和“难”的笔顺。)
3.教师范写,学生在习字册上描一个写一个。
4.扩词。
同步导学1、2题。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通用17篇)篇二
教学内容:
1、认识生字。
2、初读课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字,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词语。
教学准备:
投影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提出课题,解题。
三、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喜滋滋邻居送给田野。
欢乐童年往日替。
2、检查自学效果。
3、齐读生字词。
4、各自试读课文。
5、指名读课文。
6、分小节,理清脉落。
练习。
看下面四个小节的意思,对照课文,在括号里填上序号。
()。
向盲婆婆表示自己的心意。
()相信会使盲婆婆满意。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通用17篇)篇三
1、能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朗读、想象、感悟、表演来体会关心老人,关爱残疾人后得到的快乐。
3、学会本课的生字。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想象、感悟、表演来体会关心老人,关爱残疾人后得到的快乐。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内容,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谈话导入。
1、 板书课题,生读课题。
2、师:再读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这里的“盲”是什么意思?(指名答)。
3、说说你眼睛看不见的感觉。可是,有一位老婆婆,她眼睛长期看不到光明。她会遇到什么困难呢?出示练习:邻居家的盲婆婆,孤零零地住在小屋里,看不到_______________,看不到_______________,也看不到_______________,她感到_______________。(指名试说)。
4、她觉得自己一个人非常孤独。孤单。她一个人住在……她看不到红红的太阳,她看不到花草树木,她感到难过。可是今天,盲婆婆怎么样?(出示图片)(很开心)你又从哪里看出来的?注意观察人物的表情、神态。
5、今天,盲婆婆的确是非常开心,你知道盲婆婆为什么这么高兴吗?请读一读第一自然段再告诉老师。
二、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读,指名答。
2、难怪她今天这么开心。(贴图片)小朋友是怎么样送蝈蝈给盲婆婆的?再读第一自然段。
3、出示句子:捉了一只蝈蝈送给盲婆婆。和书上的句子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6、师:今天是高兴地送蝈蝈的,你的脸上要笑容可掬。我怎么看不到同学们的笑容呢?是舍不得吧?再来一遍。生齐读。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3、师:平时,小朋友不上学时,他都会为盲婆婆做些什么?在上学的时候,他也时刻掂记盲婆婆。我们一起来读一下。生齐读。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师:蝈蝈唱着歌,盲婆婆听着听着,她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教师配乐读。指名说。
2、师:如果你就是蝈蝈,你最想把盲婆婆带到哪里去?
3、蝈蝈的歌声会令盲婆婆也想起了许多美好的事情。她小时候都会有哪些欢乐呢?
冬天会干什么?夏天呢?多么欢乐的童年啊!谁来读?
4、老师这里有个题目,你会说得更好吗?(出示:歌声会_________,__________。)。
5、师:听着蝈蝈的歌声,这时候她感到(贴出小卡片开心)心中不再寂寞,孤独。因为蝈蝈的歌带她进了五彩缤纷的世界。让我们读一读。生齐读。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师:我们多么希望盲婆婆享受欢乐的生活。可是她的眼睛是看不到光明的,让我们也来做一只蝈蝈,给她带去欢乐。读最后一段。
2、师:这里有六个点,老师不明白,谁知道?为什么这里要用省略号呢?
3、师:那这个咯呼就表示它还在叫。这是蝈蝈的声音,它还像什么声音?像谁在笑?(蝈蝈、盲婆婆、小朋友)他们为什么在笑。
4、齐读这一小节。
三、总结、拓展。
1、齐读课文。
2、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3、说说你平时生活中的有关关心残疾人的见闻。
四、学习书写生字。
五、布置作业。
今天的作业就是让我们用实际行动,为身边的人献出爱心。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通用17篇)篇四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激发学生奉献爱心,关心个帮助残疾人。
识字、写字;朗读、背诵诗歌。
生字卡、小黑板,录音带、投影。
4.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送蝈蝈
领 看到 清波
让它替我唱歌 盲婆婆
带 想起 欢乐
课内:抄写字词、组词、扩词。
课外:读背诗歌。
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在我们今天这个社会,人们都很关心残疾人,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难。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讲的是一位小朋友关心一位失明老人是事。
二.提出课题,解题。
三.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会读田字格里的生字。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喜滋滋 邻居 送给 田野 欢乐 童年 清波 替
(3).读通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字词,指名读。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
(3).指名分段读课文。
3.分小节,理清脉络。
(1).这首诗共16行,分成几个小节?每个小节有几行?
(2).看看下面四个小节的意思,对照课文,在括号里填上序号。
( )向盲婆婆表示自己的心意。
( )给盲婆婆送蝈蝈。
( )向盲婆婆说明送蝈蝈的目的。
( )相信会使盲婆婆满意。
(3).指名学生填写。
(4).小结。
(5).分4组读课文,每组读一节。
5.齐读课文
一.精读训练
1.看图。
(1).图上画了什么人?
(3).盲婆婆神情怎样?她的手势、动作说明了什么?
(4).小结图意。
2.分小节学习。
第一节
(1).指名读。
(3).小结。
(4).齐读第一节。
第二节
(1).指名读。
(4).小结,齐读。
第三节
(1).指名读。
(4).出示投影:盲婆婆在田野里。
a.图上的盲婆婆拿着什么?她神情怎么样?她为什么这么开心?
b.在盲婆婆的周围是一片什么地方?有哪些景象?
c.指名自由说说图意。
(5).指名二人分读本节两个字词对称的句子,联系图意,体会一下。
(6).小结。齐读。
第四节
(1). 指名读。
过渡:蝈蝈到底能不能给盲婆婆带来欢乐呢?请看第二句。
(3).第二句说了什么?红领巾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4).指名有感情地读第四节。
(5).小结。
三.总结
这首儿童诗说的是红领巾送蝈蝈给盲婆婆,让盲婆婆得到欢乐,表现了少年儿童对残疾人的爱心。
你们读了,有什么体会?你们也关心残疾人么,可以说说。
一.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
2.学生练读。
3.指名读,师生评议。
二.背诵
1.放录音欣赏。
2.指着板书引背。
3.各人轻声背诵。
4.分组交换背。
5.全班齐背。
三.写字指导
四.作业练习
1.抄写生字词。
2.比一比,再组词。
忘( ) 你( ) 邻( ) 古( )
盲( ) 您( ) 您( ) 郊( )
3.扩词训练。
野( )( )( ) 喜( )( )( )
居( )( )( ) 忘( )( )( )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通用17篇)篇五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一个新偏旁,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激发学生奉献爱心,关心和帮助盲人。
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背诵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关心、帮助他人。
投影片、词卡、小黑板。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在今天的社会,人们都非常关心残疾人,帮助他们解决难处。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讲的是一位小朋友关心一位失明老人的事。
二、板课题,解题。
1、学生字“盲”,学生书空。
2、齐读课题。
三、初读指导。
1、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画出生字,读一读。
2、出示小黑板:读生字词。(指明读、齐读、开火车读)。
3、自读课文,分小节。
4、指名读、分组比赛读、齐读。
5、看下面四小节意思,对照课文,在括号里填上序号。
(出示小黑板)。
向盲婆婆表示自己的心意。
相信会使盲婆婆满意。
6、指名到黑板上填写。
7、小结。
四、指导写生字。
1、分析字形。“野”里字旁。“替”上下结构。教师范写。“喜”教师边示范边讲述。
2、同样方法学习其它的字。
五、描红练习。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
二、学习课文。
1、指导看图。
出示投影片:
(1)图上画了哪些人?
(2)系红领巾的小朋友在做什么?他的表情怎么样?他拿什么?
(3)小结图意。
2、分小节学习。
第一小节:
(1)指名读。(板书:送蝈蝈)。
(2)这一节说了什么?他为什么这样高兴?他为什么要关心盲婆婆?
(3)小结。
(4)齐读第一小节。
第二小节:
(1)指名读。(板书:让它、替我、唱歌)。
(2)这一节有几句话?第一句说了什么?(学生答)。
(4)小结。
(5)齐读第二小节。
第三小节:
(1)指名读。(板书:领、看到、想起、欢乐)。
(3)第二句说了什么?句中的“往日”指的是什么时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5)小结。
(6)齐读第三小节。
第四小节:
(1)指名读。
(2)按以上学习方法学习这小节。
(3)学生自学。
(4)检查自学效果。指名说这节写了什么?
(5)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这节。
(6)小结。
三、总结。
四、指导朗读。
五、指导背诵。
六、作业设计。
1、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忘()盲()。
你()您()。
邻()郊()。
古()居()。
2、扩词。
野——()()()()。
喜——()()()()。
童——()()()()。
居——()()()()。
忘——()()()()。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通用17篇)篇六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一个新偏旁,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激发学生奉 献爱心,关心和帮助盲人。
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背诵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关心、帮助他人。
投影片、词卡、小黑板。
两课时
小朋友,在今天的社会,人们都非常关心残疾人,帮助他们解决难处。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讲的是一位小朋友关心一位失明老人的事。
1、学生字“ 盲 ”,学生书空。
2、齐读课题。
3、解释“盲婆婆”,“蝈蝈”的意思。
1、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画出生字,读一读。
2、出示小黑板:读生字词。(指明读、齐读、开火车读)
3、自读课文,分小节。
4、指名读、分组比赛读、齐读。
5、看下面四小节意思,对照课文,在括号里填上序号。(出示小黑板)
( )向盲婆婆表示自己的心意。
( )相信会使盲婆婆满意。
( )给盲婆婆送蝈蝈 。
( )向盲婆婆说明送蝈蝈的目的。
6、指名到黑板上填写。
7、小结。
1、分析字形。
“野 ” 里字旁。
“替”上下结构。教师范写。
“喜 ”教师边示范边讲述。
2、同样方法学习其它的字。
1、指导看图。
出示投影片:
(1)图上画了哪些人?
(2)系红领巾的小朋友在做什么?他的表情怎么样?他拿什么?
(3)小结图意。
2、分小节学习。
第一小节:
(1)指名读。(板书:送蝈蝈)
(2)这一节说了什么?他为什么这样高兴?他为什么要关心盲婆婆?
(3)小结。
(4)齐读第一小节。
第二小节:
(1)指名读。(板书:让它、替我、唱歌)
(2)这一节有几句话?第一句说了什么?(学生答)
(3)第二句说了什么?对盲婆婆称“您”而不是“你”表达了什么意思?
“红领巾”爱“蝈蝈”,但他更爱谁?
(4)小结。
(5)齐读第二小节。
第三小节:
(1)指名读。(板书:领、看到、想起、欢乐)
(2)这一节有几句话?第一句说了什么?这句中的'“歌声”指什么?
(3)第二句说了什么?句中的“往日”指的是什么时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4)出示投影片:《盲婆婆在田野里》。
盲婆婆艘手里拿着什么?她的神情怎么样?她为什么这样开心?
她在什么地方?有哪些景象?
(5)小结。
(6)齐读第三小节。
第四小节:
(1)指名读。
(2)按以上学习方法学习这小节。
(3)学生自学。
(4)检查自学效果。指名说这节写了什么?
(5)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这节。
(6)小结。
1、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忘 ( ) 你( ) 邻 ( ) 古( )
盲 ( ) 您( ) 郊 ( ) 居( )
2、扩 词。
野——( )( )( )( )
喜——( ) ( )( )( )
童——( )( )( )( )
居——( )( )( )( )
忘——( )( ) ( ) ( )
4、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送蝈蝈
领 看到 清波
让它替我唱歌 盲婆婆
带 想起 欢乐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通用17篇)篇七
邻居家的盲婆婆。
婆婆,婆婆,
这是只会唱歌的蝈蝈,
在我上学时,
好让它替我给您唱歌。
歌声会把您领进山野,
看到小溪里滚动的清波,
闻到山花扑鼻的芳香,
听到百乌齐鸣的欢歌。
婆婆,婆婆,
这是一只会唱歌的蝈蝈,
您听,它唱得多好,
蝈蝈,蝈蝈,蝈蝈蝈……。
小学生作文(中国大学网)。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通用17篇)篇八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激发学生奉献爱心,关心个帮助残疾人。
识字、写字;朗读、背诵诗歌。
生字卡、小黑板,录音带、投影。
送蝈蝈。
领看到清波。
让它替我唱歌盲婆婆。
带想起欢乐。
课内:抄写字词、组词、扩词。
课外:读背诗歌。
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在我们今天这个社会,人们都很关心残疾人,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难。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讲的是一位小朋友关心一位失明老人是事。
二.提出课题,解题。
三.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会读田字格里的生字。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喜滋滋邻居送给田野欢乐童年清波替。
(3).读通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字词,指名读。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
(3).指名分段读课文。
3.分小节,理清脉络。
(1).这首诗共16行,分成几个小节?每个小节有几行?
(2).看看下面四个小节的意思,对照课文,在括号里填上序号。
()向盲婆婆表示自己的心意。
()相信会使盲婆婆满意。
(3).指名学生填写。
(4).小结。
(5).分4组读课文,每组读一节。
5.齐读课文。
一.精读训练。
1.看图。
(1).图上画了什么人?
(3).盲婆婆神情怎样?她的手势、动作说明了什么?
(4).小结图意。
2.分小节学习。
第一节。
(1).指名读。
(3).小结。
(4).齐读第一节。
第二节。
(1).指名读。
(4).小结,齐读。
第三节。
(1).指名读。
(4).出示投影:盲婆婆在田野里。
a.图上的盲婆婆拿着什么?她神情怎么样?她为什么这么开心?
b.在盲婆婆的周围是一片什么地方?有哪些景象?
c.指名自由说说图意。
(5).指名二人分读本节两个字词对称的句子,联系图意,体会一下。
(6).小结。齐读。
第四节。
(1).指名读。
过渡:蝈蝈到底能不能给盲婆婆带来欢乐呢?请看第二句。
(3).第二句说了什么?红领巾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4).指名有感情地读第四节。
(5).小结。
三.总结。
这首儿童诗说的是红领巾送蝈蝈给盲婆婆,让盲婆婆得到欢乐,表现了少年儿童对残疾人的爱心。
你们读了,有什么体会?你们也关心残疾人么,可以说说。
一.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
2.学生练读。
3.指名读,师生评议。
二.背诵。
1.放录音欣赏。
2.指着板书引背。
3.各人轻声背诵。
4.分组交换背。
5.全班齐背。
三.写字指导。
四.作业练习。
1.抄写生字词。
2.比一比,再组词。
忘()你()邻()古()。
盲()您()您()郊()。
3.扩词训练。
野()()()喜()()()。
居()()()忘()()()。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通用17篇)篇九
教学目标:
1、围绕课题,阅读课文,发挥想象,明白小学生送盲婆婆一只蝈蝈的用意。
2、理解诗歌后,激发学生自己奉献爱心,主动关心他人的美好愿望。
教学过程:
一、出示蝈蝈图:1、这是一只怎样的蝈蝈呢?
练习填空:( )的蝈蝈。
2、师小结:多可爱的蝈蝈,小男孩喜欢它吗?
3、读一读儿童诗的第一段,从哪些词语感受到了他的喜爱之情?
4、学生自读,汇报:乐呵呵 喜滋滋 。
5、这两个词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能给他们换个说法吗?(笑呵呵 笑哈哈 笑咧咧 笑眯眯 笑嘻嘻 喜冲冲 喜洋洋 乐陶陶 乐滋滋)。
6、你能把小男孩的喜悦之情读出来吗?(指导感情朗读)。
7、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要送盲婆婆蝈蝈?
二、自读诗歌2、3段。
过渡:你们读一读2、3自然段,就会找到原因的。
1、学生自读,再说说理由。(没有人做伴会孤独,小朋友上学了不能陪她了,盲婆婆看不见只能听了)教师根据学生发言适当教学生字“替”字。
2、谁来帮小男孩送蝈蝈?(指导朗读第2段)。
3、出示插图:你们看,盲婆婆接过了蝈蝈,正聚精会神地听着,让我们跟着她一起听听这美妙的歌声吧!(播放音乐)。
(1)在这美妙的歌声中,她仿佛来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还会看到了什么?)。
(2)总结:蝈蝈的歌声是盲婆婆走出小屋,走进田野,来到了大自然,尽情的享受着大自然的美景,倾听着大自然的声音。
(5)指导朗读第3段,并指导背诵。
(6)继续听,歌声也许会把盲婆婆带到——————(听音乐,看句式填空)。
(7)这真是一只神奇的蝈蝈,有了它的陪伴,盲婆婆一定会享受到无限的欢乐,感到生活的幸福。你们还想听蝈蝈的叫声吗?(指名读第四自然段。齐读)。
(8)你们喜欢这只蝈蝈吗?难道仅仅喜欢这只蝈蝈吗?(引导学生说到喜欢小男孩)。
(10)学生自由说自己曾经做的好事。教师评价。
(11)看来,我们都和小男孩一样有一颗关爱他人的心。其实,哪怕送一只小小的蝈蝈,哪怕一次小小的让座,哪怕------只要我们心中有他人,只要我们把快乐带给别人,我们就是献爱心。希望小朋友们每人都拥有一颗爱心!(画上爱心)。
4、齐读课文。结束。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通用17篇)篇十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字,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3、激发学生奉献爱心、关心和帮助残疾人。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理解词语。
教学时间:2。
第一课时。
一、背诵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导入新课。
1、背古诗。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现代诗歌,这首诗歌也描写了一个可爱的孩子。
二、提出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齐读。
2、认读“盲”,学习“婆”字。理解“婆婆”——妈妈的妈妈;年纪大的妇女,也称婆婆。
三、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不破词,读得不流畅的词语再读一遍。
(2)检查生字词自学效果——生词和课后习题中的词。(指读、开火车读,齐读巩固。)。
2、听读课文,给以示范。
3、各自试读课文,不添字漏字。
4、课文有几小节?分节指名读。
5、齐读课文。
四、教学生字及作业。
1、指读。比较“邻”和“领”。
2、指导写部分生字。绿、居、童、难。
3、学生练字、巩固。
课外:
抄写生词。
组词:领 难 同。
邻 准 童。
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听写生词。
二、阅读诗歌,抓住词语体会学习。
第一小节。
1、引读第一小节。
2、读书不光要读通顺,更要边读边思考,要会发现句子中重要的词语。自由读,看有什么发现?(1、学生可能会找出喜滋滋、乐呵呵。通过读发现词的形式,比较乐——乐呵呵,喜——喜滋滋,通过读明白两个词意思的接近。2、可能发现“捉回”“送给”,读中体会捉回的喜、爱,送出的爱心。)。
(这两个词表示什么意思?读的时候要用什么样的语气和神情?你能把它读好吗? 指名读两个词,齐读。)。
(把这两个词放入句子中,带着高兴的心情把句子读好。齐读。)。
第二小节。
1、看图。戴红领巾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4、这一节有几句话?第一句话说了什么?蝈蝈真的会唱歌吗?
小朋友说它会唱歌,说明什么?
5、指读第二句。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6、齐读第二节。
7、小结。小朋友爱蝈蝈,更爱盲婆婆。
第三小节。
1、指名读。
3、引读。歌声把盲婆婆领进田野,她仿佛看到——。
歌声把盲婆婆带回童年,她不由想起——。
想想:蝈蝈的歌声会让婆婆想起哪些童年难忘的欢乐?
4、齐读。
第四小节。
1、轻声读。这一小节有几句话?
2、请两名学生读这两句话,这两句话意思一样吗?
3、分男女生读这两句话,体会不同。
4、巩固认识“……”省略句。 。
三、朗读全文。这首儿童诗写的是“红领巾”送蝈蝈给盲婆婆,让盲婆婆得到了欢乐,表现了少先队员对残疾人的爱心。让我们把这首诗背出来,把这个孩子的形象留在心中。
四、背诵。
1、各人轻声背诵。
2、指着板书引背。
3、全班齐背。
五、作业练习。
1、补充习题。
2、把词语组成句子写下来。
婆婆 一只 我 绿色 送给 蝈蝈 的。
课外:
1、背诵。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呵呵地( )了一只( )的蝈蝈,喜滋滋地( )了( )家的盲婆婆。
(2)( )会( )走进田野,小溪流淌的。( )会把您带回,想起往日忘的。
(3)婆婆,婆婆,这是一只会的蝈蝈,在我的时候,就让它我给您。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通用17篇)篇十一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第三册的一篇课文。它是一首叙事诗。通过记叙“我”将心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的故事,表现了当代少年儿童关心他人的好思想、好行为,褒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全诗共4小节。一小节讲“我高兴的将心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二、三小节讲述了“我”送蝈蝈的用意:在我上学的时候让它替“我”给婆婆唱歌,充分展示儿童的美好心灵。第四小节讲蝈蝈的清脆动听,余音“咯咯”,寓有深意。诗文主题鲜明集中,人物形象生动,语言浅显明快,富有儿童情趣。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学会本课10个生字,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激发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帮助残疾人的美好意愿。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朗读课文,知道尊敬老人帮助残疾人。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朗读磁带、挂图、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你们知道每年的5月19日是什么日子吗?(全国助残日)这一天,各地要开展各种活动,弘扬爱心,更好的关心残疾人。今天我们学习的一篇课文,讲的就是一位小朋友关心失明老人的事。
齐读课题。
二、解题。
1、学生质疑。
2、自读课文自己找答案。
三、自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画出不认识和不理解的字词。
(2)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
2、小组合作学习。
要求:小组长带领学习生字,讨论课文讲了件什么事情?
3、检查小组学习情况。
(1)回答问题:课文讲了件什么事情?
(2)指明认读生字,组词,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记这个字。
(3)分析字形。
四、学生对生字进行描红。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词。
1、开火车认读。
2、2、指明读。
3、3、读词语(利用多媒体出示依次词语,生认读)。
二、感受盲人的生活。
1、请学生两次拿橡皮。第一次睁着眼睛,第二次闭上眼睛。
2、谈自己两次拿橡皮有什么不同,有和感受。
师:是呀,如果眼睛看不到了,会给生活和学习带来很多不方便。那你想到过那些盲人吗?他们一直生活在黑暗中,看不到蓝天白云,看不到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他们的生活因黑暗变得孤独寂寞,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关于盲婆婆的诗歌。
三、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想课文讲了什么事情?
四、精读训练。
(一)多媒体展示蝈蝈,请学生观察。
师:小朋友都说蝈蝈可爱,课文里的小朋友也很喜欢它,可他却把蝈蝈送给了盲婆婆,那他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呢,请你读读第一小节。
1、指导读第一段。
2、通过乐呵呵、喜滋滋读出喜悦的心情。
3、小朋友把蝈蝈送给了婆婆为什么还那么高兴?(说明他很有爱心)。
4、指名读---评价-----再读。
(二)指导学习第三小节。
1、师:小朋友送蝈蝈给婆婆会说些什么呢?指名读这一段(多媒体出示次段)。
2、蝈蝈会唱歌吗?为什么说它会唱歌?(因为叫声好听,像唱歌)。
3、“替”什么意思?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小朋友常去看婆婆给她唱歌聊天,帮她消除寂寞)。
4、谁来做这个有爱心的孩子读读这一段?指导读此段。
(三)指导学习第四小节。
1、“瞧,婆婆手捧蝈蝈听的多入神啊,她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
2、引导学生读出婆婆欢乐的心情。
3、歌声除了把婆婆带到田野还会把她带到那里呢?(多媒体出示四幅图)。
用“歌声会…..歌声会……”说话,(学生也可自由发挥想象来说,图只是给学生一些提示)。
(四)学习第四小节。
“你们说的真棒,看来这只蝈蝈可真不简单,给婆婆带来这么多换了,咱门再听听他又说什么了?”
1、指明读这一小节。
2、指导读好最后一行的3个“咯咯”,要由重到轻,读出余音未尽的样子,好像要把这个故事记在心中。
五、各种方式练读。
1、请学生自读课文。
2、出示与课文内容一致的动画片,请学生为动画片配音。
3、配乐朗诵。
五、拓展练习。
如果你是盲婆婆的邻居或者你遇到残疾人你会怎么做?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通用17篇)篇十二
课时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体悟,激起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他人、尊老帮残的美好意愿。
教具准备:课件、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一)引出“蝈蝈”
1、引出蝈蝈,出示蝈蝈的图片(课件),小朋友,你知道这是什么吗?
2、板书“蝈蝈”,第二个学生跟着书空。
3、说说蝈蝈:这是一只怎么样的蝈蝈呀?
(二)引出“婆婆”
1、出示婆婆图片(课件)看,这是一位——。
2、板书婆婆,指导写法。在课文纸上写一写婆婆。
(三)引出“盲”
1、小朋友,仔细看图,这位婆婆双眼看不见东西,是一位盲婆婆(板书“盲”。)。
2、教学盲。
(四)引出“送给”
1、小朋友,我们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我们的眼睛可以看到……?
4、幸好,这位盲婆婆有一位好邻居(课件插图和词语“邻居”):
(1)、读好这个词。(2)、理解邻居。
(五)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诗歌,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一)自由读文。
1、拿起课文纸,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读顺,比比谁读的次数多。
(二)分小节读课文,纠正生字新词的读音。
第一小节:乐呵呵、喜滋滋。
1、指名读第一小节。
2、生字新词正音:乐呵呵、喜滋滋。
第二小节:替。
1、指名读第二小节。
2、生字新词正音:替。
第三小节:领、带。
1、替老师请一位读书很棒的小朋友来读第三小节。
2、两个难读的词组正音:流淌的清波 难忘的欢乐。
3、把这两个词组放回句子中再读这一小节。
4、生字新词正音:领。
5、领和邻两个生字比较异同。
5、领是什么意思呢?请轻轻读一读第三小节,找到意思和他相近的字?(带)。
6、在这里,领就是带的意思,这两个字合到一起就是“带领”,也就是带的意思。
(出示:邻居、领、带、带领)。
第四小节:(齐读),
第四小节全班齐读。
(三)男女生赛读:
我们男女生配合读一读,男生读一三小节,女生读二四小节。
三、精读课文,感受小男孩的爱心。
(一)学习第一小节。
1、出示图片,引出乐呵呵、喜滋滋。
2、我们来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形式一样,都表示高兴)。
3、表示高兴的,这种形式的词语你还知道有哪些呢?
4、带着高兴的心情读一读第一小节。
(二)学习课文第二小节。
1、瞧,一进门,小男孩就喊:出示第二小节(齐读),
2、指导读好两个婆婆。
3、小男孩这么开心,是因为这是一只——(生接读)。
4、小男孩会为婆婆唱什么歌呢?除了唱歌,我还会怎样陪伴盲婆婆呢?
5、理解替。
6、指导读好这一段。谁来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盲婆婆?
(三)学习第四小节。
1、读正确这句话。出示:您听,它唱得多好,咯咯,咯咯,咯咯------。
2、唱好蝈蝈之歌(唱出高低快慢)。
(四)学习第三小节。
一、感悟田野的美。
蝈蝈动人的歌声把盲婆婆带到了一个美妙的世界,出示第三小节。指名读。
1、这悦耳的歌声把婆婆带到了——看到了什么?这是一条怎样的小溪啊?
2、多美呀!谁来美美的读一读1、2两句?
3、走过这条小溪,婆婆还看到了什么?
4、歌声还会把盲婆婆带到哪里,让她听到什么,闻到什么?可以选一个说一说。
5、同学们,此时,盲婆婆的世界还会是一片黑暗吗?那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二、感悟童年的快乐时光。
2、多么快乐的童年时光啊!我们就把婆婆心中的欢乐读出来吧!
3、齐读、背诵第三小节(配乐)。
(五)、读全文。
多动听的歌声!多快乐的画面!让我们把全诗连起来读一次。
四、总结。
小男孩送给了盲婆婆蝈蝈,仅仅就送了一只蝈蝈吗?他送给盲婆婆的还有什么?(总结:板书画完整)。帮助他人,快乐你我。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通用17篇)篇十三
《》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目的是通过课文的朗读感悟,激起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他人、尊老帮残的美好意愿。
一是“看到”,让盲婆婆感受现实生活的情趣;二是“想起”,让盲婆婆重新感受童年的美好生活。至此,学生对于“我”送蝈蝈的用意也有了进一步的感悟。于是,让学生展开想象,“想想蝈蝈的歌声还会把婆婆带到哪?”用这样的句式说话,使学生与文本感情的一同升华,也对学生口语表达进行了训练。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通用17篇)篇十四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
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激起学生奉献爱心、关心他人、尊老爱残的美好愿望。
教学重难点、关键: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流利、美观地书写。
教具学具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趣味导入。
1、读生字词: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又认识了几个生字宝宝,我们来叫叫它们的名字(学生读)。
2、“绿”最容易写错,谁会写?(一生板演,其余在写字本上写)。
3、同学们学得真棒,老师要奖励你们听一段音乐(播放蝈蝈的叫声)。
二、进入情境、整体感知。
1、这是一只什么样的蝈蝈?你喜欢吗?
2、是啊!我们大家都喜欢,那你们能不能自己读第一节,找出两个写小朋友高兴的词呢?(词语卡片读“喜滋滋”、“乐呵呵”)。
3、通过朗读让老师知道你们已经明白这两个词的意思了吗?
(自读指名读、评读齐读)。
4、你还知道那些像“乐呵呵”这样的表示高兴的叠词吗?(喜洋洋笑盈盈)。
5、现在你们就是图上的小朋友,把你们高兴的心情读出来吧!可以边读边做动作。
三、自主学习、以读促悟。
1、这是一只绿色的、会唱歌的蝈蝈,小朋友多么想让盲婆婆马上看见这只蝈蝈啊!他一边跑一边喊起来(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
2、指导朗读(指名赛读谈感受。根据学生自己的理解,可读出急切、高兴、得意、尊敬等不同情绪,教师可相机进行点拨)。
小结:是呀,婆婆已经好多年没有看到美丽的鲜花、明亮的阳光。她的世界除了黑暗还是黑暗。这个小朋友经常去陪这位可怜的盲婆婆,给她带去了很多快乐。可小男孩发现,当自己去上学时,老婆婆一个人还是很孤单。于是就蝈蝈的叫声陪婆婆。这是多么有爱心的孩子呀)。
四、入情入境、感悟生成。
1、过度:盲婆婆有小朋友的陪伴,有蝈蝈的陪伴再也不孤单了。你们听,蝈蝈唱着动听的歌,盲婆婆听着听着,仿佛……(小黑板出示课文第三自然段,引读:歌声——,看到——。歌声——,想起——)。
2.理解第一句:
(2)师引导想象:歌声把盲婆婆领进田野还会看到什么呢?
3.理解第二句:
(2)指导朗读:想起了童年的快乐,她的心情怎样?(开心)你能读好这句话吗?
4、引导配合朗读第三小节。
师;蝈蝈那美妙的歌声让盲婆婆好象又能看到这个世界上许许多多的东西,想起了许许多多的快乐。就让我们美美地,快乐地读读这一节吧。(引读)。
5、编诗歌。
(1)小朋友,你知道蝈蝈的歌声还会怎样呢?照着书上的句子能试着编编诗歌吗?先同桌互相说说?再指名说说。(小黑板出示句子)。
歌声会领您走进公园,看到 。
歌声会把带您带回草原 。
歌声会把您带到天安门, 。 。
五、读中感悟、内化体验。
1、师:读到这儿,相信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都希望盲婆婆能享受到美妙的生活。就让我们也来做一只蝈蝈,给她带去欢乐吧。
2、引读第四小节:婆婆,婆婆,——。您听,——,——。
3,理解省略号:
师:这里有6个点,这是什么符号呀?谁知道?(省略号)。
师:这是省略号,省略了蝈蝈的叫声。也省略了盲婆婆的无限快乐。
六、拓展想象、升华情感。
1、如果你是盲婆婆的邻居,你会为她做些什么?(生畅谈)。
2、你们和那个关心别人的小朋友一样,都是值得大家称赞的。 。
不仅是你们,全世界都关注残疾人这个特殊群体,每年的5月19日是世界助残日,号召大家伸出友爱之手,关心帮助别人。(图片介绍)只要人人献出一份爱,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七、引导背诵、积累内化。
你喜欢乐于助人的孩子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这首好听的儿童诗。
八、学生字,描红。
附板书设计。
因为 有 。
所以 。
助人为乐 。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通用17篇)篇十五
《》是一首诗歌,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但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的直接联系不够普遍。因此,有必要抓住“盲”字,充分引发学生想象,为理解诗歌内容,走进诗歌所创设的情境作铺垫。
师:闭上眼睛,感受一下盲婆婆的生活。说说你的感受。
生:眼前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
生:看不见鲜艳的花朵,看不见碧绿的树叶。
生:看不见蓝蓝的天空,看不见红通通的太阳。
生:她会感到寂寞、孤单。
生:她会感到伤心、难过。
生:她会感到孤零零的,会有许多烦恼。
师:在生活上,会有哪些困难呢?
生:眼睛瞎了,洗衣服、烧饭、扫地都很不方便。
生:眼睛瞎了,过马路很危险。
师:假如你家隔壁有一位盲婆婆,你会为她做什么呢?
生:帮她扫地,干干一些简单的家务活。
生:扶着她上街、过马路。
生:陪她聊天,解闷,帮她消除烦恼。
生:给她唱歌、跳舞,给她带来欢乐。
生:陪她散步。
师:对呀,盲婆婆眼睛看不见,走路不方便,你可以做她的'拐杖,你可以当她的眼睛。
让学生模仿盲人,闭上眼睛想象盲人的生活,走进盲人的内心深处,学生的体验深刻了,才能走进诗歌,与作者产生共鸣。理解诗歌中小朋友提回蝈蝈,送蝈蝈时的喜悦,并与其同喜。以及感受到蝈蝈如同小朋友陪伴盲婆婆,它清脆的歌声让婆婆产生无限遐想。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通用17篇)篇十六
教学内容:1、认识生字。
2、初读课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字,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理解词语。
教学准备:投影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二、提出课题,解题。
三、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喜滋滋邻居送给田野。
欢乐童年往日替。
2、检查自学效果。
3、齐读生字词。
4、各自试读课文。
5、指名读课文。
6、分小节,理清脉落。
练习。
看下面四个小节的意思,对照课文,在括号里填上序号。
()向盲婆婆表示自己的心意。
相信会使盲婆婆满意。
向盲婆婆说明送蝈蝈的目的。
7、齐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课文。
2、激发学生奉献爱心、关心和帮助残疾人。
教学重难点:理解重点词、句。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
一、精读训练。
1、看图。
出示投影片。
(1)图上画了那两个人?
(2)戴红领巾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3)盲婆婆神情怎样?
2、分小节学习。
第一小节。
(1)指名读。
(3)小结。
第二小节。
(!)指名读(板书:让它替我唱歌)。
(2)这一小节有几句话?第一句说了什么?蝈蝈真的会唱歌吗?
(3)小结。
第三小节。
(1)指名读,(板书:领看到清波想起欢乐)。
(2)这一小节有几句话?这句当中的"歌声"是什么意思?
(3)出示投影片,图上盲婆婆手里拿着什么?她的神情怎么样?
第四小节。
(1)这一小结有几句话?为什么让蝈蝈来替他做事呢?
(2)"红领巾"说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3)指名朗读,小结。
二、总结。
这首儿童诗说的是"红领巾"送蝈蝈给盲婆婆,让盲婆婆得到欢乐,表现了少先队员对残疾人的爱心。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指导朗读,背诵,写字。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指导背诵。
教学准备:录音机。
教学过程 :
一、朗读指导。
1、把握朗读感情的基调。
2、教师范读。
3、学生练读。
4、指名读。
二、背诵。
1、放录音欣赏。
2、指着板书引导背诵。
3、各人轻声试背。
4、指名背诵,评议指导。
5、同座二人交替换背,听给一次。
6、全班齐背。
三、写字指导。
1、须按笔顺描红的生字。
2、其它要描红的生字。
四、作业 练习。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通用17篇)篇十七
一、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朗读、想象、感悟、表演来体会关心老人,关爱残疾人后得到的快乐。
二、主要教学理念及选用的教学方法(含辅助教学手段):
课标指出:“诗歌要展开想象,感受语言的优美”诗歌本身含蓄,精炼,情感丰富。所以要重视整体感悟,培养良好的语感,并要能外化为朗读时的语调、表情、动作。让学生在观看插图,听了范读后再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借助想象和表演,化干瘪枯燥的符号为形象鲜活的画面,从而达到体会感情,积累语言的目的。
三、教学过程设计:
二、连接语:你瞧!有人给盲婆婆送什么来了?
三、看动画听配乐朗读。
四、连接:知道谁给盲婆婆送什么来了?说一句完整的话。并板书课题: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啊,多么神奇可爱的蝈蝈啊!(出示蝈蝈图)当小朋友捉到它时,会怎样想?心情怎样?读读第一小节。从哪儿看出心情愉快?学生个别读,学生自己评。注意读好乐呵呵,喜滋滋等词。
五、如果是你,会怎样地拎来给盲婆婆?小朋友拎着蝈蝈高兴地来到盲婆婆面前时说了些什么?出示第二小节。自由地读,个别读。你们知道这个小朋友捉蝈蝈的原因了吗?你们能想象出他平时是怎样陪盲婆婆的吗?(学生自由交流)。
七、自由读,个别读。给学生配乐读。
八、让我们都来做一只可爱的蝈蝈吧,让我们带给盲婆婆更多的快乐吧?齐读最后一小节。尤其读好:咯咯,咯咯,咯咯。。。
九、整合全文,:读到这里,大家想不想见见这位小朋友?他在哪儿?他或许就是你,就是他!我们来演演他好不好?讨论演好这个小朋友的诀窍即:认真读全文,背下小朋友说的话,加上一定的动作。师生互演,同桌互动。
十、老师小结:我这个盲婆婆这时该说些什么呢?小朋友帮我想想啊?学生自由发言。师总结:是啊,但愿你们今后都能关心老人,给残疾人以爱心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