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案的编写是为了指导高中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梳理教学内容和学习目标,以达到教学效果最佳化的目的。教案的编写不仅是教学准备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之一。因此,合理、科学地编写高中教案显得尤为重要。充分利用高中教案范文中的教学资源和案例,可以更好地指导实际教学活动。
高中语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教案范文(12篇)篇一
教学过程 :
一、导语 激趣:
契诃夫是十九世纪俄国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写了七八百篇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以及十来个剧本,深刻地揭露了俄国社会的各种病态,猛烈抨击了沙皇专制制度。他的小说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朴实、简练,同时富于幽默感;善于用不多和文字表现深刻的主题。
二、忆旧入新:
提问:初中时我们学过俄国作家契诃夫的什么小说?(联系前后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讨论,明确: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其主人公奥楚蔑洛夫是个见风使舵的警官,他一定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再学一篇契诃夫的著名短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
三、由标题设问引入探讨课文。(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教师提出如下问题与学生一起讨论)。
讨论,明确:一个普通的中学希腊语教员别里科夫,一个辖制了整个学校,甚至整个城市十五年的一个普通人。)。
2、别里科夫有哪些套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讨论,明确:生活上的套子:衣着打扮方面,生活用具、习惯方面。
思想上的套子:凡是政府规定禁止什么,他无条件拥护;
凡是违背法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他就闷闷不乐。
职业上的套子:教古代语言,躲避现实生活。
论调上的套子: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3、别里科夫大热天装在套子里一定很不舒服,为什么不钻出来,却心甘情愿越钻越深?(产生这种悲剧的主观原因)。
讨论,明确:现实生活刺激他,惊吓他,老是闹得他六神不安。他藏进套子,借此躲避现实生活。
4、标题可否改为《钻在套子里的人》或者《锁在套子里的人》?(由对教材的分析过度到理论的把握)。
讨论,明确:不能。因为“钻”是自觉自愿的行为,“锁”是强制行为,而“装”有一定的自愿行为,也有被别人强行放进去的意思,别里科夫正是这样。
5.是被谁放进去的?为什么要放进去?(揭露社会根源)。
讨论,明确:长期以来反动的沙皇专制统治,愚民政策。
6、现实生活中,有没有套子?可以分为哪几类?(理论联系实际)。
(略)如课本,标准答案,各种规章制度。分为三类。
四、你喜欢什么样套子?为什么?(提高认知能力、判断能力)。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适时点拨。然后写一篇短文。)。
五:教师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书本知识必须与生活广泛地联系起来,在学习中,展开充分的想象和联想,才能把课本学好,学活。
高中语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教案范文(12篇)篇二
[教学目标]1、总结别里科夫人物性格,分析全城人害怕别里科夫的原因,体悟最后一段的深刻含义,提高学生的筛选概括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2、在与别里科夫的对比中分析华连卡姐弟的作用。在诵读品味的过程里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诵读品味法,点拨法,自主探究法。
第一课时:人物形象分析。
一、导入。
穿过时光的云烟,我们看到,在一百多年前的*,有一场葬礼正在举行。奇怪的是,送葬的人们的悲伤好像是装出来的。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就让我们走进《装在套子里的人》,从这场葬礼说起吧。
二、初步感知,挖掘深层含义。
1、切入:这场葬礼首先出现在课文倒数第三段,我们读一读。(学生齐读倒数第三段)。
师:这是谁的葬礼?人们称他作什么?明确:别里科夫,装在套子里的人。
2、人们为什么叫他“装在套子里的人”?别里科夫的表现反映了他的什么性格?
明确(学生回答):
(1)穿着:穿雨鞋、棉大衣,把脸蒙在竖起的衣领里,穿羊毛衫,戴黑眼镜,用棉花堵住耳朵。
用具、出行:晴天带雨伞,把表装在灰色鹿皮套子里,削铅笔的小刀也装在套子里,出行坐马车也要支起车篷。
——总结出别里科夫的一个性格:封闭。
(2)居家:卧室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睡觉则用被子蒙住脑袋。
——总结出别里科夫的一个性格:胆小多疑。
(3)引导学生齐读第一段结尾和第二段,列举别里科夫思想方面的表现:歌颂过去。官方禁止的才觉得一清二楚。违背法令的就闷闷不乐。
——总结出别里科夫的一个性格:怀旧,极力维护旧秩序。
(4)请几个学生读别里科夫的标志性言语: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要求读出他可笑的担忧心情。
3、
明确:“可是这个老穿着雨鞋、拿着雨伞的小人物,却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可是光辖制中学算得了什么?全城都受着他辖制呢!”
补充背景:这篇小说反映了19世纪末沙皇*的黑暗现实。188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身亡。继位的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加强了*恐怖统治。受欧洲进步文明潮流的影响。*也兴起变革之风,要求自由民主。面对汹涌的变革浪潮,沙皇政府采取一切暴力手段进行*,逮捕流放革命者,查封进步刊物,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全国警探密布,告密者横行,一切反动势力纠合起来,对抗进步的潮流,竭力维护腐朽没落的沙皇统治。
明确:别里科夫之所以能辖制全城,是因为他的背后有强大的沙皇统治作为后盾,受沙皇政府的毒害,他的言行与思想都与沙皇*制度一致,他自觉维护旧制度旧思想。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敢与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辖制。
三、继续探究,总结普遍意义。
1、不过,幸运的是,别里科夫终于死了,大家有什么感觉?
明确:“大快人心”,大家从心里感到自由。
明确:只要沙皇*制度没有*,就会在这块土壤上不断滋生出新的别里科夫,所以生活还是老样子。作者启迪人们,沙皇*统治不*,腐朽的思想不铲除,就永远存在着别里科夫这样的人物,生活就不可能自由快活,所以必须从根本上*沙皇腐朽反动的统治。
3、如果我们略去沙皇统治这一背景,文中的“套子”给人哪些启示?
明确:一个别里科夫死了,可还有更多的别里科夫活着。这个人不只是活在19世纪,他还活在21世纪。甚至还会活在下一个世纪。他也不只是活在俄罗斯,还有可能活在世界其他任何地方。其实,在现实中,“骄傲”是一种套子,“虚荣”也是一种套子,“嫉妒”是套子,“自私”也是套子。我们只有根除自身的陋习,驱除心中的邪念,才可能摆脱“套子”的*,大步向前。
四、分析华连卡姐弟的作用。
1、难道当时那个社会就没有一点亮色了吗?(学生答:有。)对。还有华连卡姐弟。下面分角色诵读相应的段落。
(1)品读别里科夫和华连卡的语言。请两个男生分别读:“天下竟有这么歹毒的坏人!”请两个*分别读:“我们先走一步!多可爱的天气!多可爱,可爱得要命!”
问:你从这两句话中读出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和精神面貌?
明确:别里科夫恼怒,老气横秋,性情孤僻;而华连卡愉快,朝气蓬勃,活泼开朗。二人形成鲜明对比。
(2)品读别里科夫和柯瓦连科的对话。请学生分角色朗读二人的对话部分,并请朗读者谈朗读感受。
明确:守旧思想和新思想的对比。如:别里科夫:“您骑自行车,这种消遣,对青年的教育者来说。是绝对不适宜的。”“一位小姐,或者一个姑娘,却骑自行车——这太可怕了!”柯瓦连科:“讲到我姐姐和我骑自行车,这可不干别人的事。”“谁要来管我的私事,就叫他滚!”
虚伪阴险和光明磊落的对比。如:别里科夫:“说不定有人偷听了我们的谈话了,为了避免我们的谈话被人家误解以致闹出什么乱子起见,我得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报告校长——把大意说明一下。”柯瓦连科:“我是正大光明的人,不愿意跟您这样的先生讲话。我不喜欢背地里进谗言的人。”“报告他?去,尽管报告去吧!”
2、全城的人都怕别里可夫,为什么华连卡姐弟不怕?
明确:华连卡姐弟是具有新思想、敢说敢为的年轻人,代表一种新生的进步力量,必然向旧势力斗争。
3、为什么要写华连卡姐弟?
明确:写华连卡姐弟,是为了反衬别里可夫,进一步揭露他套子式的思想和生活。以他爱情和婚事的失败来说明这样的人绝不可能从“套子”里爬出来。
“恋爱”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新旧两种思想斗争的过程,特别是他最后被华连卡的弟弟推下楼,最终郁闷而死,这充分表明当时的社会中别里可夫式的人物很多,但终将被送进坟墓,沙皇统治必将灭亡。
总结:
1、别里科夫是不幸的可怜的“小人物”:(1)无社会地位——某男子中学的一个希腊文教师,生活也不富裕;(2)生活中忧心忡忡,疑虑重重:出现在人们面前时,总是“战战兢兢”,“满心害怕和憎恶”;经常“没精打采”,“闷闷不乐”,把自己装在一个个“套子”里。(3)没有家庭生活:他四十多岁了,仍孑然一身,经人怂恿撮合,差点结了婚,但喜事本来可能促成别里科夫的生活发生转机,但因他忧虑无穷,拖延不决,后来也果真“惹出麻烦来了”。他经受不了那些别人看来微不足道的“麻烦”,由难堪而慌乱而恐怖,终于在女人的哈哈笑声中吓得一病不起,送了性命。
2、别里科夫这种*心理是白色恐怖吓出来的,是*政治压出来的。小说有一段刻画别里科夫的心理描写值得我们注意:“只有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的文章,其中规定着禁止什么,他才觉得一清二楚。
第二课时:情节结构艺术。
小说结构是小说情节建构艺术的主要表现。小说的结构一旦形成就具有了立体性,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比如,从情节的组合方式看,可以把结构分为“板块式”结构、“冰糖葫芦式”结构、“人像展览式”结构等;从情节间的关系分类,可分为并列式结构、对比式结构、铺垫式结构、因果式结构、递进式结构等;从情节的时空关系分类,情节可分为顺序式结构、倒叙式结构等。
开头采用倒叙手法,先说别里科夫的死,再回忆别里科夫生前的一系列事。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兴趣。
主体部分由四板块(四个场景)组成:
1、别里科夫平常的生活场景。(装扮、行为、语言,以别里科夫同事的视角,概述其在平常生活场景下的状态)。
3、非常规场景新旧思想的对决。别里科夫面对刮擦总是放心不下,决定去找华连卡谈谈。作者偏偏又设置另一非常规场景,即非常规场景中的非常规场景,让他没有碰到华连卡,而是碰到本来就很讨厌他的华连卡的弟弟,新旧对决马上开始。“我上您这儿来,是为了了却我的一桩心事”,别里科夫说。可是华连卡的弟弟柯瓦连科却“生闷气,一句话也不说”。话不投机半句多,实质碰撞开始了,别里科夫甚至搬出了督学、校长、上司;威胁开始了——“报告校长”。柯瓦连科怒不可遏,抓住他的衣领,把别里科夫推下楼去。本来别里科夫安然无恙,可是想到这件事将会传到校长、督学的耳朵里去,想到自己弄得个奉命退休,想到华连卡“哈哈哈”的笑声,别里科夫内心的恐惧让他结束了他的一切,包括婚事以及人间的生活。
4、别里科夫死后的社会场景,本来别里科夫死了,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可是布尔金回到家里,却发现“生活又恢复旧样子”,像别里科夫一样“装在套子里的人”不知有多少,可见这些套子的牢固、顽强,它是改革以及新思潮顽强的敌人,它给人们制造的恐惧是多么的强大。
第一板块常规生活场景已经是让别里科夫套上了许多的套子,可是作者却让别里科夫超出自己该有的生活范围,让他同不是一个世界的华连卡谈一次恋爱,这样的人竟然能够谈恋爱,本身就是一次绝妙的讽刺。尤其是作者竟然还为他建立了非常规场景的两个板块,把别里科夫置于其中,这两个板块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层进关系,从新旧刮擦到碰撞,对一个总是担心出乱子的别里科夫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怕出乱子,结果自己却出了乱子,这怎么能不把别里科夫送上断头台?别里科夫的死就在情理之中!可是为了揭示套子力量的强大。
【教学总结】篇幅较长,语言浅易,情节简单,人物关系单纯,学生读完一遍有可能就感到索然乏味,但是却不能深入地理解和把握文本,如何引导学生深度解读文本并挖掘其现实意义,就成为本节课教学中的重点,为此,我确定了本课的两个学习目标:
1、把握人物形象。
2、理解人物的现实意义。
这两个目标,从内容上,以探讨人物形象为主线,由点及面,由浅入深,有人物到主题。从能力上,以生为本,重在让学生养成自己的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虽然粗略地领略了这一艺术精品的风采,但我感觉学生的认识只是“冰山一角”,若一定要从本节课的教学中找出点可以肯定的东西的话,我想下面三点是可以列举的:
1、紧扣目标,突出人物形象主线,努力删繁就简,避熟就新。
2、将一定的学习目标问题化,将问题设计巧妙化,不断激发调动学生的思考,通过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将主体的阅读活动始终置于“最近发展区”,以最终实现有所发现的结果。
3、在动态多变的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视地注重了学生的思维行为的引导点拨,使阅读活动始终围绕一定的目标展开,通过“追问”实现“有效学习”。
但是,由于教师的作为必须收45分钟的限制和师生思想交流不可预设的制约,这节课同样有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1、引导学生的多角度、多元化解读问题时,对于结论的认识应给以更规范、更严谨、更科学的解释。
2、课堂导向语,问题的创设,应进一步精确,凝练。突出有效信息,给学生更明确的思维导向。
3、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还有待丰富提高。
4、学生的广泛参与度还有待激活。
总之,课堂教学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尤其是在师生碰撞的动态过程中,具有不可预料性,但是我也坚信未来的路还很长,只要有追求,理想就会实现。
高中语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教案范文(12篇)篇三
三维目标]:
1、学习本文运用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分析矛盾冲突,理解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
3、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线索,体会情节安排的巧妙。
[教学重点]:
体会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运用的效果。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人物形象及其时代意义,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
[学情分析]: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语言浅显,明白易懂,情节不复杂,人物关系单纯,学生多数很感兴趣,一拿到新教材就已经浏览过,作为新课再学时,已然觉得兴味索然,但他们对于本小说的内容及主题,却并不能准确深入地了解和把握。因此,我在教这篇课文时,采用合作互动的教学模式,点拨启发,讨论探究,横向比较分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方法]:点拨法、讨论探究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梳理情节结构,分析别里科夫生活和思想上套子的具体内容。
2、初步体会小说的讽刺效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初中时我们学过俄国作家契诃夫的什么小说?(点拨: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其主人公奥楚蔑洛夫是个善于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警官)他一定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鲁迅说:“契诃夫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今天,我们再学一篇契诃夫的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
文本解读:
二、作者简介:
契诃夫(1860—1904)是19世纪俄国最后一位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大师,也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以短篇小说为主要创作而登上世界文学高峰的作家,一生创作了七八百篇短篇小说和剧本,有“短篇小说之王”之称;他的代表作品有中篇小说《第六病室》,短篇小说《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带阁楼的房子》《装在套子里的人》,剧本《万尼亚舅舅》《樱桃园》等,列夫·托尔斯泰称他是“散文中的普希金”。
三、查词典完成下列词语解释:
辖制:管束孤僻:孤独怪僻撮合:从中介绍促成(多指婚姻)。
歹毒:阴险狠毒讥诮:冷言冷语讥讽周济:给穷困的人以物质上的帮助。
安然无恙:平安,没有什么毛病和事故六神不安:形容心慌意乱,不知所措。
六神:道教指心、肝、肺、脾、胆、肾六神。
四、解题和背景介绍: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指生活和思想上都有某种框框,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人。小说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是沙皇专制主义统治的产物。现在,“别里科夫”已成为顽固守旧、害怕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人的代名词。学习这篇课文,必须把握创作的背景:19世纪末期的俄国正是农奴制度崩溃、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沙皇专制极端反动和无产阶级革命逐渐兴起的时期。沙皇政府面对着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士们,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仇视和反对一切社会变革。作者写这篇小说就是为了揭露和讽刺这种人丑恶的本质。
合作探究:
五、结构分析:本文写了别里科夫哪些事?根据情节发展可把课文分成几部分?
明确:故事的主要情节是别里科夫恋爱及其最后失败,根据情节发展可以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别里科夫的外表、生活习性和思想性格(1—5段)。
第二部分:写别里科夫与华连卡恋爱以及最终失败(6—37段)。
第三部分:埋葬别里科夫,但生活中还有许多“别里科夫”(38—40段)。
六、诵读第一部分:
1、别里科夫身上有哪些套子?从中可以看出他什么思想性格特点?
明确:服装套:雨鞋、伞、棉大衣、表、小刀、脸、眼、耳朵。
思想套:告示、报纸、法令、常规、规矩。
行为套:摇摇头、低声说、心慌、一个劲、慎重、多疑、唉声叹气、垂头丧气。
语言套: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环境套:卧室、床、帐子、被子、门、炉子、厨房。
由此看出他具有封闭、怀旧、胆小、多疑以及极力维护现行秩序的性格特征。
2、这些套子对他有什么影响?
明确:他用套子套己也套人。有他在,人们不能自由言论;他整天战战兢兢,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极力维护现行的秩序。
3、作者精心刻画别里科夫的外表,仅仅是为了引人发笑?
明确:作者以严肃的态度,用夸张、比喻和反复等修辞手法,刻画别里科夫与常人迥异的“套子”式的生活习性和思想,这是用形来显示神,用他可笑的外表反映其丑恶的思想,让读者在笑声中看清他丑陋的灵魂,在发笑中达到彻底否定的目的,他既是沙皇专制制度的维护者,也是一个受害者。
4、为什么说别里科夫所教的古代希腊文也就是“雨鞋”“雨伞”呢?
明确:这是用了暗喻修辞,“雨鞋”“雨伞”对他来说是与现实隔开的一个“套子”,他教古代语言也是把它当做一个“套子”,借此来躲避现实。
明确:他害怕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害怕动摇旧秩序。全城的人怕他,是因为他的言行与思想都是与沙皇专制制度一致的,自觉维护着旧制度旧思想。这两种“怕”表面上是矛盾的,总根源却都是因为沙皇专制制度。别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统治,一方面极力加强反动统治,在全国造成沉重压抑的气氛;另一方面又行将灭亡。革命的风暴还未到来,大多数人还对未来感到迷茫,不敢起来斗争,所以别里科夫才能“辖制”全城。
明确:初看起来,好像这样入题慢,前后联系又不紧密。然而,作者在写婚事之前,先对别里科夫加以描绘和议论,突出别里科夫与众不同的、甚至是怪异的生活习性和思想,先声夺人,给读者以强烈的印象。既有利于直接揭示别里科夫的丑恶腐朽本质,又能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一一这种人,竟然还“差点结了婚”,安排巧妙周到。
7、到底是谁把别里科夫装进套子里去的呢?
明确:既有自愿的成分,也有被逼的因素:自愿——守法良民;被逼——自身安全。
8、他为什么要把自己装进去呢?他又被什么所逼呢?
明确:他把自己装进“套子”,实际是为了保护自身的安全,做一个现行制度的“守法良民”而已。他的这种维护自身安全的行为,在客观上也维护了腐朽没落的沙皇专制统治,甚至充当了沙皇专制统治的帮凶和走狗!
9、总结、扩展:
本文中的“套子”实际上是一种象征,象征着别里科夫维护旧制度、旧秩序,害怕和反对一切新事物的保守与腐朽;象征着沙皇政府的一切法令和专制统治。
七、布置作业:
1、阅读第二、三部分,找出描写别里科夫动作、神态和语言的代表性语句。
2、进一步体会文中讽刺手法的特点与细节描写的效果。
八、板书设计:
一、介绍别里科夫及其套子(1—5)序幕﹛生活套、思想套﹜套己。
二、别里科夫的恋爱及失败(6—37)开端:怂恿(6—7)。
发展:漫画、骑车(8—17)套人。
高中语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教案范文(12篇)篇四
教学目的和重点:
1、把握人物形象,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及其社会典型性。
2、思考小说主题,并联系实际扩展其丰富的内涵。
教学难点 :准确深入地把握小说主题,并联系实际扩展其丰富的内涵。
【设计提要】。
一、简介作者和文章写作背景。
二、组成“别里科夫之死”专案调查组。讨论合作,写出调查报告并交流。
三、写出“结案报告”并交流。
四、把握人物形象,领悟小说主题和它的现实意义。
【设计实施】。
一、简介作者和文章写作背景。
[意图]明确学习内容,识记必要的文学常识,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操作]。
1、关于作者契诃夫:他的成就、作品、小说风格和创作特点。
2、写作背景(略)。
二、组成“别里科夫之死”专案调查组。讨论、合作,写出调查报告。
[操作]。
1、板书:自杀?他杀?
----“别里科夫之死”专案组调查报告。
3、学生讨论、合作。
4、各小组宣读调查报告,师适时点评,鼓励学生的创新。
三、写出结案报告并交流。
[操作]。
1、每个学生写出本案“结案报告”。
2、交流所写内容。
3、教师小结。
四、把握人物形象、领悟小说主题和它的现实意义。
[操作]。
附:学生各项调查报告(仅供参考)。
一、案发背景。
二、现场勘查。
三、本人档案资料。
死前状况:郁郁寡欢,闭门不出达一月之久。
死亡日期:1898年6月底或7月初。
四、有关人士采访。
采访对象1、华连卡。
问:请问您与别里科夫关系如何?
答:由于校长太太的竭力撮合,我们差一点结了婚。
问:差一点儿?为什么最终没结成呢?
问:那他怎么会从楼梯上滚下来呢?
答:这个我不太清楚,您还是去问我弟弟吧。
采访对象2、柯瓦连科。
问:那么他说了什么让您如此生气呢?
问:那么这件事会不会成为他死亡的原因呢?
采访对象3、“我“(布尔金)。
问:您觉得别里科夫是个怎样的人呢?
问:您认为华连卡的笑对他有什么影响吗?
问:有什么人和他结过怨吗?
高中语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教案范文(12篇)篇五
自杀?他杀? 。
――“别里科夫之死”专案组调查报告 。
于是,在学生的议论声中,板书出调查涉及的几个方面: 。
调查一:案发背景 。
调查二:现场勘查 。
调查三:本人档案资料 。
调查四:有关人士采访 。
课堂进程至此,教师再顺势推向一个高潮:思考,写出本案“结案报告”。 。
本案引发的思考 。
附:学生的各项调查报告 。
一、案发背景 。
二、现场勘查 。
三、本人档案资料 。
死前状况:郁郁寡欢,闭门不出达一月之久。 。
死亡日期:1898年6月底或7月初。
四、有关人士采访 。
采访对象1、华连卡 。
问:请问您与别里科夫关系如何? 。
答:由于校长太太的竭力撮合,我们差一点结了婚。 。
问:差一点儿?为什么最终没结成呢? 。
答:他生病前的一天到我家,从楼梯上滚了下来,那实在是太可笑了。(忍不住想笑) 。
问:那他怎么会从楼梯上滚下来呢? 。
答:这个我不太清楚,您还是去问我弟弟吧。 。
采访对象2、柯瓦连科 。
问:那么他说了什么让您如此生气呢? 。
问:那么这件事会不会成为他死亡的原因呢? 。
采访对象3、“我“(布尔金) 。
问:您觉得别里科夫是个怎样的人呢? 。
问:您认为华连卡的笑对他有什么影响吗? 。
问:有什么人和他结过怨吗? 。
五、结案报告 。
本小组通过对别里科夫一案的调查与分析,得出结论: 。
高中语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教案范文(12篇)篇六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2、讨论分析人物性格及其社会意义。
教学过程:
1、阅读下面两段文学书简,导入新课。
“文学家不是做糖果点心的,不是化妆美容的,也不是使人消愁解闷的;他是一个负有义务的人,他受自己的责任感和良心的约束。”
“如果我是个医生,我就需要有病人和医院;如果我是个文学家,我就需要生活在人民中间,而不是同獴一起住在小德米特洛夫街上。需要有一点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哪怕很少一点点也好。”
------《契诃夫文学书简》。
明确作者的创作态度:作家要深入社会生活,客观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要有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
契诃夫(1860--1904),十九世纪俄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变色龙》、《套中人》和《醋栗》以及剧本《樱桃园》等,德国著名小说家托马斯曼曾这样高度评价这位天才作家:“毫无疑问,契诃夫的艺术在欧洲文学中是属于最有力、最优秀的一类。”
介绍小说的社会背景。
时代背景:
十九世纪末期的俄国正是农奴制度崩溃、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沙皇专制极端反动和无产阶级革命逐渐兴起的时期。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士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仇视和反对一切社会变革。作者写这篇小说就是为了揭露和讽刺这种人丑恶的本质。
2、提问:“装在套子里的人”指的是谁?作者为什么称他为“装在套子里的人”?
明确:别里科夫,小说1-5节概述其人“套中”特点。
提问:那么别里科夫身上的沉重的套子究竟指的是什么?
上述“有形套子”和“无形套子”,后者是因,前者是果,“套子”实质即是沙皇专制统治制度。
明确:别里科夫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害怕动摇了的旧秩序。“两怕”似乎矛盾,但其实是统一的,因为别里科夫的言行思想与沙皇专制制度是一致的,他自觉维护着旧制度旧思想,别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统治,一方面是极力加强反动统治,在全国造成了沉重压抑的气氛;另一方面又是行将灭亡,摇摇欲坠。革命的风暴还未到来,大多数人深感迷茫,不敢起来斗争,所以别里科夫还能辖制全城。
3、讲析课文主体部分--“恋爱闹剧”
课文1-5节是作者对人物的概括叙述,其实,真正的为戏还在后面。这个可怜可笑、可恶可憎的套中人居然差点结了婚,别里科夫竟然要和厌恶他的弟弟的姐姐恋爱,自然会发生可笑滑稽的事情。
神态。
语言。
心理。
漫画。
事件。
脸色发青比乌云阴沉,嘴唇发抖。
“天下竟有这么歹毒的坏人!”
骑车。
**。
脸色由发青变成发白。
“还成体统吗?”“可是这怎么行?”
第二天他老是心神不定地搓手,打哆嗦。
当面。
交锋。
脸上带着恐怖的神情,脸色苍白。
“倒过来用脑袋走路”把谈话内容报告校长。
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
提问:别里科夫如何称自己的恋人?(“一个跟您和我都有密切关系的人”)。
“正人君子”,不能被人取笑,当然不能公开恋爱,显示人物虚伪、阴暗的内心,麻木、僵化的套中人是可笑、可鄙的。
提问:一副小小的漫画,为何使别里科夫如此难堪?
别里科夫看到华连卡姐弟兴高采烈地骑自行车,为什么说“不成体统”(“解铃还须系铃人”,咱们还是听别里科夫自己来解释吧!)。
荒谬逻辑:教师骑自行车,学生能做的只有倒过来,用脑袋走路,
根源:政府还没有发出通告,允许做这件事,那就做不得。
明确:传入上司的耳朵,上司会不会有所想法?符不符合政府的告示,法令及常规?自己还能不能继续成为一个“正人君子”呢?真让人愁肠百结,心惊肉跳,于是乎,在华连卡的朗声大笑中,别里科夫终于结束了他那丑恶的人间生活,照应开头。
小说还有一段深刻的描写:别里科夫死了,吓死了,可是“他躺在棺材里,他的神情温和、愉快、甚至高兴,仿佛他在暗自庆幸他终于放在一个套子里,从此再也不必出来似的。是啊,他实现了他的理想!”
5、理解最后一段话的深刻含义。
(1)别里科夫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沙皇卫道者的代表,并非个别的性格孤僻者,而是一种社会现象。(2)它告诉人们有反动的旧制度、旧秩序、旧事物,就总有别里科夫式的顽固维护者,我们必须同旧制度及其所有的维护者斗争。(3)这些顽固的维护者死守着旧有的阵地,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强大势力,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改变的。(4)它启示人们不能把希望寄托在死一个别里科夫身上,必须从根本上推翻沙皇专制制度。
6、小结别里科夫人物形象:
保守、反动、扼杀一切新事物新思想的“套中人”典型。
害怕变革、顽固保守、诚惶诚恐、自欺欺人的伪君子。
地地道道的沙皇政府的卫道士。
7、作业:
思考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所采用何种文学表现方式,并体会其特点?
高中语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教案范文(12篇)篇七
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主人公别理科夫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他因循守旧,害怕新生事物,就把自己的思想极力掩藏起来。这是一个多么可笑的人物,但又是那么的可悲。然而,掩卷沉思:我们又何尝不是装在“套子”里的人呢?虽说现在提倡素质教育,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并且我们也在向这个方向努力,课堂上让学生多参与,鼓励他们去主动地发现和积极地探究,教师点拨引导,结果呢,差不多还是被那些“我们教师想要讲给学生的东西”给“套”着。看起来好像是告别了“填鸭式”教学,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认为学生终于学会了主动学习,他们的创新能力被激发和培养出来了。其实,这是换了一种较为隐蔽的方式来灌输和填鸭,可能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危害更大。如果上面说的那些东西一定要让学生知道的话,还不如直接告诉学生算了,甚至直接印发给学生也未尝不可,何必煞费苦心拐弯抹角地把它们放进学生嘴里然后诱骗他们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呢?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做法就是自欺欺人。
文学是人学。小说是写人的,写人的命运遭际,写人的心理情感,写人的生存状态。我们在小说教学中可能存在着误区,那就是小说里所写的人是在特定的时间和地方,做着特定的事情,有着特定的性格和命运的特定的人,加上了这么多“特定”以后,这个人跟我们也就没有什么关系了。这是长期以来我们对“时代背景”和“人物个性”的简单化、庸俗化的理解。我认为任何人的性格和命运都是所有人的性格和命运,只不过特定的时代和社会让这种性格和命运凸现出来而已。他们虽然有着各自的经历、情感,可并不是跟今天的我们和今天的生活毫无关系。所以我们在别里科夫身上、祥林嫂身上应该看到自己!教学这一单元,我们讲19世纪末的俄国,讲20世纪初的中国,讲辛亥革命的局限性,祥林嫂、翠翠、别里科夫的命运。我们或鄙视或同情或叹息或愤怒……让学生明白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罪恶,从而体会到今天生活的幸福。但是,又不能把小说看成是历史或政治读物,也不能当作只是愉悦感官的消费品,而是人的精神和心灵的揭示。通过小说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人性的光明与黑暗、刚强与孱弱,从而能够追究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一切症结的所在,弄明白人类应该或只配得到什么样的命运,由此产生一种悲悯的情怀——这种感情应该也指向自己和自己所处的这个社会。
我们虽然已经摆脱了封建枷锁和专制暴政,但是现代人在社会管理更为严密的官僚制度中,在以利润驱动的金钱世界中,在消费时潮挟裹的欲望放纵中,在高速发展的科技反驭人身的威胁中,不要以为我们比祥林嫂幸运多少,比别里科夫高明多少。人性中的虚浮、懦弱、迷信和懒惰还没有也不可能彻底根除,我们要保持必要的警惕,经常反思我们的生存状态,不断与堕落作斗争,努力提升我们的灵魂。我们应当互相信托,互相亲爱,互相同情和扶助,忍耐和宽容。否则,人类就真的不配有更好的命运。好的小说以对人性的深刻揭示提醒我们应该怎样生活,这就是小说的价值,也是小说教学的真正目的所在。
语文就是生活,这是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而生活就是交流;文学则是生活真实的反映:这就是语文和生活的关系。我们不能搞得语文是语文,生活是生活,二者井水不犯河水。小说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认识到生活的实质,抛弃各种无聊和偏见,自由地、真实地、有尊严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语文教学应该教人为什么生活和如何生活,这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但是,我们的教学不能把自己“限制在狭小、虚伪的圈子里”,否则,我们比别里科夫也好不了多少。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契诃夫的代表作,是一篇具有深刻思想意义和广泛社会影响的作品,自问世以来就一直吸引着无数的读者,让人感慨,引人思考。
但是,本文篇幅较长,语言浅易,情节简单,人物关系单纯,学生读完一遍有可能就感到索然乏味,但是却不能深入地理解和把握文本,如何引导学生深度解读文本并挖掘其现实意义,就成为本节课教学中的重点,为此,我确定了本课的两个学习目标:
1、把握人物形象。
2、理解人物的现实意义。
这两个目标,从内容上,以探讨人物形象为主线,由点及面,由浅入深,有人物到主题。从能力上,以生为本,重在让学生养成自己的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虽然粗略地领略了这一艺术精品的风采,但我感觉学生的认识只是“冰山一角”,若一定要从本节课的教学中找出点可以肯定的东西的话,我想下面三点是可以列举的:
1、紧扣目标,突出人物形象主线,努力删繁就简,避熟就新。
2、将一定的学习目标问题化,将问题设计巧妙化,不断激发调动学生的思考,通过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将主体的阅读活动始终置于“最近发展区”,以最终实现有所发现的结果。
3、在动态多变的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视地注重了学生的思维行为的引导点拨,使阅读活动始终围绕一定的目标展开,通过“追问”实现“有效学习”。
但是,由于教师的作为必须收45分钟的限制和师生思想交流不可预设的制约,这节课同样有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1、引导学生的多角度、多元化解读问题时,对于结论的认识应给以更规范、更严谨、更科学的解释。
2、课堂导向语,问题的创设,应进一步精确,凝练。突出有效信息,给学生更明确的思维导向。
3、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还有待丰富提高。
4、学生的广泛参与度还有待激活。
高中语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教案范文(12篇)篇八
我在课上主要解决两大问题: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和小说主题,在过程中我发现有如下问题:
首先,我没有充分引导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空间。我在导入上是受了另一位老师的启发,先从课文插图入手,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从插图人物中进入讨论主题。关于问题的设置,我是改了又改,担心问题不够明确,学生会领会不了,最后确定为:看着图上的主要人物,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有学生提出“像盲人”,这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我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绕回到讨论主题上去,只是笑着自己说了结果:你是因为看到他戴墨镜吧。这样只是作出回应,但在课堂上最多只能成为一个笑点和乐子,我应该要把问题抛回学生,让他说说为什么像盲人,别里科夫戴着墨镜是为了什么,这样既回应了学生,又能引导大家进入人物形象分析。像这种疏于引导的情况我在这节课中出现了很多次,第二环节从事件中去分析别里科夫形象的时候,我因为担心后面的时间仓促,所以总是急于把学生带回我的思路上去,导致不能让学生充分思考和发言,也导致个别小组因为没有发言机会而显得不够积极。
其次,我没有及时提醒学生做笔记。虽然我在开始的时候再次强调了我们的规则,其中就包括要注意聆听同学和老师的发言,及时做好笔记,但是当我下课时叫同学们把导学案收上来时,学生发出了惊呼声,因为他们根本没在课堂上及时整理好笔记,而课后我在收上来的导学案中发现问题并没有解决,大部分同学还是保留了自己预习时的答案,没有意识到要把课堂上的分析再补充上去,这就是因为我没有在每个环节的时候提醒学生,因为学生现在的自主性还比较差,所以我们必须要在探索中慢慢帮助他们培养这样的习惯。
经常进行教学反思,可以让自己在教学上做到精益求精,从而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当然,我的这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反思也只是我从教多年来的一篇拙作,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还希望大家多多批评指正。
高中语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教案范文(12篇)篇九
师:不过当地人不叫他别里科夫,而叫他——。
教师板书课文标题及作者。
师:这位作家叫契诃夫,我们曾在初中接触过他的作品。你们能告诉我是什么作品吗?
生齐答:《变色龙》。
师:《变色龙》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它讲述的是一个警官处理狗咬人的事件,因狗的主人变来变去,警官的态度变来变去。
师:警官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生:警官是一个见风使舵、媚上欺下、蛮横无理的势利小人。
师:除了这部作品很熟悉,你们对契诃夫本人还知道多少呢?
生:契诃夫是俄国19世纪末期批判现实主义的伟大作家。他与美国的欧﹒亨利,法国的莫泊桑,并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生1:在夏天穿着厚厚的棉外套。
生2:在晴朗的日子里拿着雨伞,穿着雨靴。
生1:怪人。
生2:病人。
生3:精神病人。
师:契诃夫是一名敏锐的医生,他遇到了这样一位病人。假设一下,我就是一名医生,我就是契诃夫,正在给病人会诊,请你们动手为别里科夫会诊一下,并填写一张病历表。
病历表。
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婚姻状况。
症状。
病因。
病源。
病害。
一名学生演排,完成表格如下:
姓名别里科夫性别男年龄不详职业教师婚姻状况未婚。
症状在最晴朗的日子里,也穿上雨鞋,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
病因封建思想。
病源沙皇专制制度。
病害阻挡了时代前进的步伐。
教师点评填表情况。
生:教希腊文中的古代汉语。
师:为什么说他教的古代汉语也就是雨鞋和雨伞?
生:古代汉语对别里科夫而言,正好可以用来逃避现实,不接触生活中的新事物。
师: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
生:比喻。
学生摇头,回答:不简洁。
师:这一栏可以怎样做到简洁?
学生沉思。
生:我觉得这一栏里可以填写这样一些词:六神不安、脸色苍白、垂头丧气、唉声叹气。
生1:恐惧。
生2:害怕。
生3:战战兢兢。
师:别里科夫为什么总是战战兢兢呢?
生:现实生活的刺激和惊吓。
师:这位同学用了“封建思想”一词,可不可以呢?
生:我觉得用课文的语句更好。“现实生活的刺激和惊吓”是他“战战兢兢”的直接原因。“封建思想”是他战战兢兢的根本原因,可归为“病源”一栏里。
生:政府的告示和报纸的文章,其中规定着禁止什么,他才觉得一清二楚。这种事是禁止的,好,这就行了。
师:由此可见,别里科夫什么心理?
生:保守、唯上,封建意识极其浓厚。
生:奴性。
师:奴性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生:长期的封建高压统治在国民身上造成了奴性心理,这种奴性心理让别里科夫战战兢兢,对新事物的禁令盲目附和,这两者是别里科夫恐惧病的病根所在。
生:不是。别里科夫是在别人的撮合、怂恿、游说下,决定结婚的。
师:课文连用了三个词,这三个词作何解释,你能说说吗?
生:“摄合”就是别人介绍,让他和华连卡谈恋爱,“怂恿”说明别里科夫不愿意,迫不得已和华连卡谈恋爱,“游说”是别人再三撮合,苦口婆心才将他说动了。
师:最终他怎样了?
生齐答:决定结婚。
师:这前面还有句话是怎么说的?
生齐答:别里科夫昏了头。
师:“昏了头”才决定结婚,从这些词里我们可以品味到什么呢?
生答:别里科夫是一个病态的人,这个病态的人将正常的男婚女嫁也看成不合常理的事。
师:他决定结婚了,但他遇到了什么乱子,让他的婚事吹了?
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生:有个促狭鬼画了一张漫画,弄得别里科夫难堪极了。其次是华连卡姐弟骑自行车气得别里科夫脸色从发青变成发白。最后,别里科夫找柯瓦连科谈话,柯瓦连科生气将他推下了楼梯。
师:如果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可以归纳为几个乱子?
生:漫画事件、骑车事件、争吵事件。
教师板书:
漫画事件。
乱子骑车事件。
争吵事件。
生:葬送了幸福,葬送了生命。
教师在病历表一栏板书“葬送了生命”。
师:这种套子不仅套住了自己,它还套住了别人。同学们找找,课文中如何写这种套子套住别人的。
生齐读:可是这个老穿着雨鞋、拿着雨伞的小人物,却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可是光辖制中学算得了什么?全城都受着他辖制呢!
师:在这种辖制之下,全城的人过着怎样的生活?
生:我们这儿的太太们到礼拜六不办家庭戏剧晚会,因为怕他听见,教士们当着他的面不敢吃荤,也不敢打牌。他们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交朋友,不敢看书,不敢周济穷人,不敢教人念书写字。
师:别里科夫不是校长,不是沙皇政府要员,怎会辖制整个中学,甚至辖制全城呢?
生1:因为生活中有许多别里科夫式的人物。
生2:因为别里科夫是沙皇政府的走狗,他会向政府告密。
生3:因为人们胆小,害怕触犯当局。
生4:因为别里科夫依附沙皇政府,自愿充当走狗,人们怕别里科夫,归根结底是怕沙皇政府。
生5:联系时代背景看,当时沙俄政府岌岌可危,革命风暴正在酝酿之中,沙皇为了维护自身的统制,采用暴力手段镇压人民,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而别里科夫就是沙皇政府忠实的卫道士,所以全城的人都怕他,受他辖制。
师:所以我们在“病害”这一栏里还可以加上一条:辖制了别人。正因这种人束缚了自己,辖制了别人,所以最终阻挡时代前进的步伐。
师:别里科夫死了,大家有什么反应?
生齐答:大快人心,人们从心里感到自由。
师:可是为什么一个礼拜还没过完,生活又恢复了旧样子呢?
师:为什么还会有很多套中人存在呢?
生:因为沙俄专制制度还未消失,因此,套中人也不会消失。沙俄专制的社会是滋生套中人的土壤。
师:由此可见,人是社会的产物,病态的人、畸形的人是畸形社会的产儿,我们若想生活中少一些甚至完全消失套中人,我们只有起来抗争,推翻这种专制制度,我们才能正常、健康地生活,才可以得到宝贵的自由。
学生沉思。
师:我们可以先想一想文学作品里,学过的课文里有没有。
生1:鲁四老爷。
生2:范进。
师:《范进中举》中的范进又将自己装进了什么样的套子?
生2:范进一心想中举做官,他将自己装进了科举做官的套子里。
生3:我觉得《拿来主义》里写的国民党政府及其走狗也是套中人,他们将自己装进了卖国求荣的套子里。
学生沉思。
师:你们本人是不是套中人?
学生摇头,说“不是”。
学生点头称是。
师:除了你和我是套中人,还有什么人是套中人?
生1:我觉得我的父母也是套中人。尽管我的成绩不理想,考不上大学,但他们偏偏让我选择这种独木桥,一天到晚唠叨,你看隔壁的某某就考上大学,多有出息,他们自己想上大学却上不了,偏偏把这个套子套在我身上。
师:可怜天下父母心,他们也是为了你将来有一个好前程。
师:听了同学们一席话,我想我们得修改这张病历表了。第一栏正确地填写应当是——教师根据同学们的回答形成新的答案。
姓名套中人性别不详年龄不详职业不详婚姻状况不详。
症状六神不安、脸色苍白、垂头丧气、唉声叹气、战战兢兢。
病因现实生活的刺激和惊吓。
病源沙皇专制制度、封建思想、奴性。
病害辖制了别人,葬送了自己,阻挡了时代前进的步伐。
师:一个别里科夫就是一面镜子,这面镜子照出了人性的弱点。这一切都源于一个人的功劳——契诃夫。让我们感谢契诃夫,是他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自我,认识身边的人。也感谢同学们让我从套子里探出头来,和大家一起呼吸自由的空气。
作者邮箱:
高中语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教案范文(12篇)篇十
(1)抓住“套子”,理清情节结构。
(2)探究别里科夫之死的原因,分析典型环境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大意。
理清文章思路,划分文章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把握重点段落和句子的意思和作用。
教学难点。
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小说主人公别里科夫这个形象的意义。
课时安排。
2个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今天给大家讲述一个故事。这是一个在夏季30°c的高温下仍要穿十几条裤子,十几件衣服的人,他用厚重的衣裤将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虽然老人一直说冷,穿这么多衣服,但在30多度的高温下,老人却在流汗。老人的病很奇怪,因为在医院查不出病因,最后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找到了答案。原来老人以前并不怕冷,只是在他的老伴去世后,才出现这种状况,并且越来越严重。医生说,他老伴的去世对老人的打击很大,于是心理上就觉得孤独,寒冷,由于一直给自己冷的心理暗示,于是身体也就觉得冷了。所以老人怕冷是个心病,心病还需心药医,要对症下药才能消除疾病。
今天,我们也来认识一个有相同病症的人,我们也来当一回医生来给别人找一下病根,治一下病。现在我们就来进入今天我们要学的新课——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来给主人公别里科夫治治病。
知识梳理。
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鲁迅说,倘要论文,必须顾及全篇,顾及作者的全人,顾及作者所生活的时代。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
(1)作者简介。
契诃夫(1860-1904),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情趣隽永、文笔犀利的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的巨匠,著名剧作家。早期作品多是短篇小说,后期转向戏剧创作。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进行艺术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来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契诃夫的小说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朴实、简练,艺术描写的客观性,同时富于幽默感。他自己说过:“简练是才能的姊妹。”他的小说没有多余的东西,很少有抽象的议论。他善于用不多的文字表现深刻的主题。
短篇小说代表作《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契诃夫以卓越的讽刺幽默才华为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增添了两个不朽的艺术形象。
剧本有《万尼亚舅舅》《樱桃园》等。
契诃夫与美国的欧·亨利、法国的莫泊桑并称为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2)写作背景。
小说发表于1898年。19世纪末期,俄国正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工人运动逐渐展开,马克思主义已在全国传播,工人阶级的政党正在形成,一场革命风暴即将到来。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疯狂镇压人民,这种专制统治剥夺控制了人们的自由,全国密探遍布,告密者横行,一切反动势力纠合起来,在全国造成了阴沉郁闷的气氛。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者,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他们死守着旧有的阵地,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这种人不但出现在官场,而且也出现在知识界。别里科夫就是这种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
梳理文章脉络。
用5分钟来自由阅读全文,抓住“套子”来理清全文的结构,并用笔划出别里科夫的“套子”(有形的和无形的)有哪些:
第一部分(1-4):介绍别里科夫的套子式的外表、套子式的生活习惯,套子式的思想性格。
第二部分(5-倒数第三段):别里科夫与华连卡的恋爱。
开端:结识华连卡。
发展:漫画、骑车事件。
高潮:与柯瓦连科争吵。
结局:恋爱最后失败。
第三部分(最后两个自然段):别里科夫之死。
专项调查:别里科夫之死。
1898年4月的一天,沙皇俄国的一所中学教职工宿舍里,发现一具男尸。据查,死者为该校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这个怪人的死亡原因一时成了不解之谜。一个世纪以后的今天,我班特组成一个专案组对此立案调查。
3、活动方式:分组调查,各组研读课文,思考讨论,共同完成该组选题的书面调查报告。
选题。
现场勘察(别里科夫的房间)。
死者僵直仰躺在床上,被子蒙头,头发蓬乱,脸色苍白,眼球突出,一脸恐惧,似乎生前正遭受某种恐吓或痛苦。耳内塞有棉花球。身穿羊毛衫,床头堆放有黑眼镜、棉大衣,床边放有雨鞋、雨衣、雨伞。房间里没有任何打斗的迹象。一张女士照片扔在地下,一张漫画揉成一团。最令人奇怪的是,房间的大箱子里几乎存有政府多年所有的公告和文件,并标注着具体发布日期。
死者档案(别里科夫的言行思想)。
姓名:别里科夫。
性别:男。出生日期:年月日。
生前职务:某中学希腊文教师。
住所:校男教工宿舍。婚配情况:未婚。
口头禅:千万别出什么乱子。
特征:晴朗的日子也穿雨衣、雨鞋、带雨伞,穿棉大衣,竖起衣领,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团堵着耳朵眼儿。
人际关系:无密友,但却辖制全城,曾与女友密哈益·沙维奇·华连卡之弟柯瓦连科有过冲突,于死前一个月被其推下楼梯,但彼此没造成大的伤害。
死前状况:郁郁寡欢,闭门不出达一月之久。
死亡日期:1898年6月底或7月初。
访谈笔录(别人眼中的别里科夫)。
采访对象(1)华连卡――。
问:请问您与别里科夫关系如何?
答:由于校长太太的竭力撮合,我们差一点结了婚。
问:差一点儿?为什么最终没结成呢?
答:他生病前的一天到我家,从楼梯上滚了下来,那实在是太可笑了。(忍不住想笑)。
问:那他怎么会从楼梯上滚下来呢?
答:这个我不太清楚,您还是去问我弟弟吧。
采访对象(2)柯瓦连科――。
答:那天晚上他来我家,乱七八糟地说了一些奇怪的话,令我非常气愤,于是就让他走,他却威胁我,说要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报告校长,我一气之下,就推了他一把,没想到他居然滚下去了。
问:那么他说了什么让您如此生气呢?
答:他总是有那么多奇怪的想法干扰我的私生活,什么不许骑自行车,不能在大街上拿着。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6篇《2023语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范文》,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
高中语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教案范文(12篇)篇十一
”导入。
人被囚禁的滋味是痛苦的,失去自由的生活是暗淡无光的,可是偏偏有这样一个人,他不但喜欢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还妄想把别人,甚至把全城的人都装进套子里,他是谁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个人,认识著名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笔下的经典人物别里科夫,认识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
二、自主学习找问题。
(一)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
契诃夫(1860-1904)俄国十九世纪末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身贫困,对生活在底层的人民的疾苦、思想和要求有深刻的理解,这也是他作品的现实主义的生活基础。代表作为中篇小说《第六病室》、短篇小说《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剧本《樱桃园》。他和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高中语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教案范文(12篇)篇十二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识别里科夫人物形象及其社会意义。
2、作品中幽默讽刺艺术手法的运用。?
重、难点?:作品用幽默讽刺艺术手法呈现的人物形象及其社会意义。
教学方法?:诵读、研讨?、归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查词典完成下列词语解释?
辖制:(管束)孤僻:(孤独怪僻)?歹毒:(阴险狠毒)。
讥诮(冷言冷语嘲讽)?安然无恙:(平安,没有什么毛病和事故)?
周济:(给穷困的人以物质上的帮助)?
三、解题和介绍创作背景。?
四、结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