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作文能够很好地运用修辞手法和修辞语言,让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具有感染力。想写一篇优秀作文,不妨先来看看以下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优秀作文范文。
家乡的名片写景(实用17篇)篇一
我的家乡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没有高楼大厦,只有青砖绿瓦。没有湍急的大河,只有潺潺的小溪。没有勾心斗角,只有质朴的民情。
家乡的名片,数不胜数。比如,常年坐在村头小桥上的一个老大爷。整天笑眯眯的看着来来往往的行人。每当我从他身旁走过,他都微笑着说:放学啦,赶紧回家,别让你妈妈操心。我也会点点头回一句。知道了。日复一日,一样的对话,同样的人。现在,每当我从那边过,看到那个老大爷就会无比安心。在不知不觉中已成习惯,所以这个老大爷,是我家乡的名片中必不可少的一景。
在家乡这个不大的小村庄里,村西头的那片桃林绝对可以算是家乡的名片之一了。
春天来了。桃林怯生生的从桃林中探出脑袋。好奇地打量着外面的世界,慢慢的露出她那羞涩而变得粉红的脸庞。友好地笑着,这片桃林也是我和小伙伴们的乐园。每当放学的时候,我们总会以最快的速度把书包扔到家里,然后不约而同地的齐往桃林奔去。谁要是来早,就会噌噌噌地爬到树上藏起来,等着下一个小伙伴的到来。然后出其不意的吓他一跳,整个桃林都充斥着小伙伴的嬉笑声久久不绝。
如果说村西头的一片桃林,是家乡的名片,那么与它背道而驰的村东头的那片金灿灿的油菜花就必不可少了。
当油菜花盛开的时候,仿佛整个村子都飘荡着油菜花特有的清香,再看那一片油菜花地,仿佛就是金色的海洋。中间的一棵粗壮的梧桐树,给它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如果有人藏在树后,那么你站在路边,是绝对看不出来的。再加上那茂密的油菜花,这里无疑成为了我们玩捉迷藏的不二选择。
家乡的名片,可能并不是什么是奇山异水。但对我们来说一定是独一无二的。
家乡的名片写景(实用17篇)篇二
郁郁葱葱,少不了它;百花争艳,少不了它——我的家乡。它虽没有浩浩荡荡的黄河,也没有清澈见底的漓江;它虽没有峰峦雄伟的泰山,也没有红叶似火的香山,却有着古朴的美,独特的美。朋友,请随我地脚步,去欣赏家乡的一花一草、一树一木吧。
这一切的一切,无不是一道秀丽的风景线?
家乡的名片写景(实用17篇)篇三
我承认,至少在我的小学时代,是不喜欢那些“依依呀呀”的腔调的。完全不理解郭沫若“听罢南梆又北梆,激昂慷慨不寻常。”的心情。好吧,是自己不懂得欣赏传统,只是飘在那类空想的世界里,证明内涵是怎样消失不见的。
到我上初中之后,告诫自己要做一个有高尚情操的人,于是在奶奶的引领下,开始了解我们山西的特色——晋剧。晋剧,又叫“山路梆子”,亦称“山西梆子”,解放后定为晋剧。它与蒲州梆子、北路梆子、上党梆子并称有山西四大梆子。晋剧的流传范围很广,受各地区人民的欣赏。收到这里,不免有一种自豪感,即便它并不属于自己,却也是一种来自于家乡的骄傲。
晋剧在清代咸丰、同治年间就已盛行,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记得在老家的农村里有一个大戏台,小时候过节的时候经常跑去凑热闹。戏台两边挂着大红灯笼,台上有一些老式的桌椅,台面宽大,却没什么装饰。记忆中最为清晰的是一场《打金枝》,虽然自己也听不懂唱的是什么,可是演员的装束、动作和唱腔,也引得我兴趣盎然。小时候嘛,这些新奇的玩意儿,也够我探究兴奋上几天的。
晋剧,即使你不明白它唱的意思,也会为它的表演所折服,正如我的家乡山西一般,也是一个会令人赞不绝口的地方。
晋剧约有四百余个传统节目,以须生、青衣、花脸、汰门的唱功戏为多。在长期的艺术发展过程中,晋剧保留了蒲州梆子和北路梆子慷慨激昂的艺术特色,而且又具有婉转细腻的风格,善于表现气势雄壮的场面,也能演出风趣活泼的场面。
晋剧中亦有不同的特色,老一代表演家十三宽厚的唱腔;盖天红背宫音的演唱;老三儿生的走台步;说书红高文翰的耍碗特技等。
当我开始了解晋剧的时候,才知道,这些古老的文化的魅力在于可以让人用心去倾听历史,去感悟。正因为它带有家乡的味道,又更显亲切。晋剧,山西的动态名片,耳目一新。
家乡的名片写景(实用17篇)篇四
它的变化,记录着这个城市的进步。
昨天的小路。
八年前,我搬去了小路。我不喜欢这里。电缆线把天空割得七零八落,天阴沉着脸,那么低,让人喘不过气,映入眼帘的只有水泥的颜色,灰蒙蒙的,冷冰冰的。
清晨,喧嚣的车辆把它塞得满满当当,车水马龙。夜晚,偶尔经过的车疾驰而过。
又不知过了多久,依稀记得,那是一个早晨,小路被围了起来。就这样,头顶上蜘蛛网一样的电缆线变少了。拆去围栏的那一天,我抬头望了望天空,似乎比往常蓝了些,一群鸟儿歌唱着飞过,我开始喜欢上这里了。
今天的小路。
那一天,一辆辆卡车风尘仆仆地驶进了小路,飞沙走石,尘土飞扬。我对这些不速之客的到来一点也不欢迎,还有些疑惑,可当放学回家时发现一棵棵小树在道路两旁挺起身子时,我知道,小路又将开始变化了。
街边老旧的住宅楼换上了新装,花坛中缤纷的花儿笑着,闹着,那样灿烂,那样耀眼。我不得不承认,小路愈来愈漂亮了,不再像从前那样灰头土脸,土里土气,甚至,一点儿影子都找不到了。我爱上了这里。
明天的小路。
这一切一切已深深地烙在了我的记忆深处,成为一个个小小的字符。或许当我下一次回到小路时,已完全认不出它来,但我见证了它的改变,它每一个脚印。
小路还在向前延伸,因为它记载着这个城市的成长,它就是这个城市的名片。
小路还在变化。
城市还在发展。
家乡的名片写景(实用17篇)篇五
八年前,我搬去了小路。我不喜欢这里。电缆线把天空割得七零八落,天阴沉着脸,那么低,让人喘不过气,映入眼帘的只有水泥的颜色,灰蒙蒙的,冷冰冰的。
清晨,喧嚣的车辆把它塞得满满当当,车水马龙。夜晚,偶尔经过的车疾驰而过。
又不知过了多久,依稀记得,那是一个早晨,小路被围了起来。就这样,头顶上蜘蛛网一样的电缆线变少了。拆去围栏的那一天,我抬头望了望天空,似乎比往常蓝了些,一群鸟儿歌唱着飞过,我开始喜欢上这里了。
今天的小路。
那一天,一辆辆卡车风尘仆仆地驶进了小路,飞沙走石,尘土飞扬。我对这些不速之客的到来一点也不欢迎,还有些疑惑,可当放学回家时发现一棵棵小树在道路两旁挺起身子时,我知道,小路又将开始变化了。
街边老旧的住宅楼换上了新装,花坛中缤纷的花儿笑着,闹着,那样灿烂,那样耀眼。我不得不承认,小路愈来愈漂亮了,不再像从前那样灰头土脸,土里土气,甚至,一点儿影子都找不到了。我爱上了这里。
明天的小路。
这一切一切已深深地烙在了我的记忆深处,成为一个个小小的字符。或许当我下一次回到小路时,已完全认不出它来,但我见证了它的改变,它每一个脚印。
小路还在向前延伸,因为它记载着这个城市的成长,它就是这个城市的名片。
小路还在变化。
城市还在发展。
家乡的名片写景(实用17篇)篇六
我的家乡是一座塞北小城,这里土地肥沃、稻香鱼美,如果说起家乡的特色,就是这里的田野了。
这里乡村众多,土地比较集中,黑色的土地一望无垠。
春天时,农民开始耕耘劳作,他们将种子撒进土壤,也将希望埋进土壤。黑色的土地,像母亲一样,滋养着幼小的种子。一场春雨过后,土地上长出了嫩绿的秧苗,就像织出的一道道绿网,洋溢出绿色的希望。
夏季时,农作物的枝叶已日渐繁茂,一片片绿色覆盖着黑色的土地,随着风掀起一排排的碧浪,像绿色的海洋泛起的涟漪。进入田野,可以看到田埂中几只正在捉虫的小鸡,在硕大的叶子下乘凉的小狗,远处的一只粉蝶,正伏在一朵花上贪婪的吮吸,这真是一幅幅美丽的水彩画。
到了秋天,田野里又扯开了一条金色的幔帐,到处都是硕果累累,人们的希望也随之成熟了。这是丰收的季节,轻轻拨动一片叶子,低垂头颅的向日葵,颗粒饱满的玉米,成熟的种子一粒粒紧紧地抱在一起,像极了家乡善良、质朴的人们,他们勤奋、团结,共同开创着这片肥沃的土地。
秋收后的田野,就像一位产后的母亲那么虚弱,那么恬静。那些丰硕的果实被装进袋,封进盒,通过网络,通过高铁,运往全国各地。古龙小米,东北玉米……这些纯绿色的产品,不仅带给了人们味蕾上的享受,更让我们家乡的这块黑土地,被更多的人熟知。
一望无际的田野,生出了五谷杂粮,更生出了一份五彩的希望。它就是家乡的一张名片,承载着家乡人的梦想,向着未来,向着更高更远的天空,振翅飞翔。
家乡的名片写景(实用17篇)篇七
家乡在群山环绕的翠色中,清清唐崖河铺展着优雅舒曼的长度,滋养着一代代土苗儿女。她九曲回肠,逶迤横亘,打造了唐崖河风景,这是锦绣咸丰的独特名片。
如今,唐崖河风景区有了一个更具内涵的名字唐崖土司江山。唐崖土司江山由茶海羌寨、中国地心第一漂、黄金洞溶洞奇观、金洞寺土司城遗址观光区等景点构成。无限风光,尽在此中。
唐崖·土司江山最迷人的游览季节当数夏季,而夏季里最具人气的又推中国地心第一漂和黄金洞溶洞奇观了。
在麻柳溪羌寨出口处,就是“中国地心第一漂”峡谷漂流的起点,终点则位于黄金洞下洞出口处。沿着新建的水泥公路,行进在层峦叠嶂、吊脚楼群和溪水萦绕的唐崖河峡谷中,犹如到了人间仙境。准备好着装,乘上橡皮筏,就可以开始浪漫、刺激的漂流之旅了。沿着婉转前行的唐崖河水向下,一路旖旎,风光无限。河谷两侧,犹如两幅清丽妩媚的画卷,它恣意向前伸延,目之所及,或绿树掩映,或怪石嶙峋,你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橡皮筏随着山势和水势,时而酣畅淋漓,时而左右徘徊,时而滞步不前,前行的船只在你推我搡中刺激而前。河流陡峭处,游客们屏神凝息,生怕稍有差池;河流平缓处,游客们放松心态,忘情高歌。在结束地表四公里的行程后,,漂流即转为地下。两公里的的地下暗河,从黄金洞溶洞底奔涌而过,游走在幽静神秘的地下暗河中,游客们侧听暗瀑,凝思过往,充分感受着倒流三千八百里的唐崖河中“中国地心第一漂”的惊、险、奇和原始的生态气息。
出了洞口,拾级而上,即可望见位于千仞绝壁之上的黄金洞,有如巨斧斫成的古城堡,周围点缀着成片的树,更显勃勃生机。溶洞内主洞套岔洞,景观叠现,景景相连,如同迷宫一样,被称为“洞穴大厦”一点不为虚张。因它集山、水、洞和奇、雄、绝于一体,所以又被人们称为“地下仙宫”。身处洞内,你可以参观高大华丽的“大佛殿”,也可以领略美轮美奂的“水晶宫”;既可以小心翼翼地踱过“天星桥”,也可以随意漫步在“千丘田”,还可以探访土司大王的藏宝洞。溶洞内,石钟乳千姿百态,异石高悬,奇峰倒挂:有“将军柱”、“迎宾柱”、“冲天塔”“八戒背媳”、“母子出山”、“桃园结义”……置身黄金洞,景随步移,人们穷尽其想象,漫思岁月给予她的馈赠。
大自然给予了咸丰特别的恩宠,把最精华的部分留在了唐崖河。跟随名片,踏访唐崖·土司江山吧,相信你一定会有相见恨晚游的感觉!
家乡的名片写景(实用17篇)篇八
岁月的洗礼,洗尽的铅华,洗褪了它那昔日的辉煌,剩下的仅仅是刻满年轮的断壁残垣,通过它们,我们便能穿过历史的长河,打破时空的枷锁,探寻那一时的繁华与富裕。它们静静坐落在与时代不相符合的钢筋铁泥之中,能带领着人们去感受那一抹穿越时空之后的宁静。
充斥着古风之韵味的窗雕,浓缩着工人之心血的房屋,几百年前的青石板路,送走了多少学士,又迎接过多少游子的归来,多少的马蹄在之上行进,多少的车轮在之上翻滚。正因为如此,年代的痕迹才随之显现。早已被尘土浸没的一砖一瓦,建造出的鼎沸之势早已不复存在,属于它们的年代也已经成为匆匆的过客,美丽而短暂。魂魄,或已昏沉入睡,或又不复存在,总之,那昏睡的,正等待一次机遇,等待它们的苏醒,重演那古老时代的辉煌光年,路依旧是当年的路,楼也是当年的楼,变得却是人心,机械一般的动作,却只能证明我来过,当然,没有用心的欣赏,也只能叫看,不能说观,而那百年之前的,却每每都是撇去浮尘,静静的,慢慢的,去观,他们当初所要说的话,散落在漫长的岁月里,无迹可寻,没了声息。
触碰着那沉睡的楼宇,穿越空旷的大堂,领略尘封已久的记忆,寂清的院落,墙角矗立着一簇植株,开出了绚烂,富贵人之院,长着参天大树,气势直上霄汉,经历了兴盛与衰败,想说,却又开不了口,静静埋葬与心。我们之前或许有猜测与质疑,但当真见过之后,却也无法表达,物情今已见,从此便再也说不出来了。
繁荣之美,如转瞬即逝的芳华,而断壁残垣,便是留于后世的残清,值得去思索与欣赏,去想象那无法相遇的车水马龙。
家乡的名片写景(实用17篇)篇九
岁月的洗礼,洗尽的铅华,洗褪了它那昔日的辉煌,剩下的仅仅是刻满年轮的断壁残垣,透过它们,我们便能穿过历史的长河,打破时空的枷锁,探寻那一时的繁华与富裕。它们静静坐落在与时代不相符合的钢筋铁泥之中,能带领着人们去感受那一抹穿越时空之后的宁静。
充斥着古风之韵味的窗雕,浓缩着工人之心血的房屋,几百年前的青石板路,送走了多少学士,又迎接过多少游子的归来,多少的马蹄在之上行进,多少的车轮在之上翻滚。正因为如此,年代的痕迹才随之显现。早已被尘土浸没的一砖一瓦,建造出的鼎沸之势早已不复存在,属于它们的年代也已经成为匆匆的过客,美丽而短暂。魂魄,或已昏沉入睡,或又不复存在,总之,那昏睡的,正等待一次机遇,等待它们的苏醒,重演那古老时代的辉煌光年,路依旧是当年的路,楼也是当年的楼,变得却是人心,机械一般的动作,却只能证明我来过,当然,没有用心的欣赏,也只能叫看,不能说观,而那百年之前的,却每每都是撇去浮尘,静静的,慢慢的,去观,他们当初所要说的话,散落在漫长的岁月里,无迹可寻,没了声息。
触碰着那沉睡的楼宇,穿越空旷的大堂,领略尘封已久的记忆,寂清的院落,墙角矗立着一簇植株,开出了绚烂,富贵人之院,长着参天大树,气势直上霄汉,经历了兴盛与衰败,想说,却又开不了口,静静埋葬与心。我们之前或许有猜测与质疑,但当真见过之后,却也无法表达,物情今已见,从此便再也说不出来了。
繁荣之美,如转瞬即逝的芳华,而断壁残垣,便是留于后世的残清,值得去思索与欣赏,去想象那无法相遇的车水马龙。
点评:现代文明掠去了家乡古老的容颜,但它却成为了人们记忆中最美的一张照片,而这也成为了家乡名片最有代表的一张,让我们随着作者的笔触去唤醒逝去的记忆吧!
家乡的名片写景(实用17篇)篇十
旖旎古堰,掬水留香。我的家乡都江堰是一座美丽的旅游城市,风景名胜数不胜数:有功在当代,利存千秋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有纪念李冰父子的二王庙、有科学泄洪的鱼嘴……但我认为最能体现家乡风貌的,还要数那静静匍匐在岷江内江上的南桥了。
南桥建立在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前。起初,这座石桥是供河两岸居民通商用的。人们挑着担子,纷纷在这里出售自己的物品。它就像一位老人,浊眼微睁,静静地见证着都江堰这座城市的繁荣兴衰。夕阳终归是要落了,一对父子神气地规划着庞大的水利工程。在这岷江内外江的分界点,它,自是禁不住水流的日夜冲撞。终于,在一个黎明,伴随着日出的光华,它消失了。
日月如梭,都江堰渐渐地变成了举世闻名的旅游城市。离堆公园初建成,问题也就随之而来。这个公园在河南岸,北岸的居民若是想前来游览,就得横穿整个诚市。明明近在咫尺,却为水流阻挡,于是,有人想到了它。数个日日夜夜后,南桥又回来了。它更加牢固,更加宏伟,更加巧夺天工。
如今,本是用来作为道路的南桥已成了都江堰又一道靓丽的风景。桥上搭建了封闭的桥顶,两边的桥檐上都刻了古代的诗词句画。走在桥上,人们也不由得驻足。享受着清凉沁人的江风,赏阅着这座城市悠久的历史文化,何乐而不为呢?桥上还开辟了主桥道和侧桥道。各式各样的商铺,小吃摊,纪念品店便落脚在了侧桥道上。南桥,这繁华的风景,将历史与现代化元素完美融合,独一无二。
纵然都江堰的风景名胜数不胜数,但在我眼中,南桥才是家乡的名片。
旖旎古堰,掬水留香。繁华南桥,华而不扬。南桥,是家乡的名片,是世界的篇章。
家乡的名片写景(实用17篇)篇十一
岁月的洗礼,洗尽的铅华,洗褪了它那昔日的辉煌,剩下的仅仅是刻满年轮的断壁残垣,透过它们,我们便能穿过历史的长河,打破时空的枷锁,探寻那一时的繁华与富裕。它们静静坐落在与时代不相符合的钢筋铁泥之中,能带领着人们去感受那一抹穿越时空之后的宁静。
充斥着古风之韵味的窗雕,浓缩着工人之心血的房屋,几百年前的青石板路,送走了多少学士,又迎接过多少游子的归来,多少的马蹄在之上行进,多少的车轮在之上翻滚。正因为如此,年代的痕迹才随之显现。早已被尘土浸没的一砖一瓦,建造出的鼎沸之势早已不复存在,属于它们的年代也已经成为匆匆的过客,美丽而短暂。魂魄,或已昏沉入睡,或又不复存在,总之,那昏睡的,正等待一次机遇,等待它们的苏醒,重演那古老时代的辉煌光年,路依旧是当年的路,楼也是当年的楼,变得却是人心,机械一般的动作,却只能证明我来过,当然,没有用心的欣赏,也只能叫看,不能说观,而那百年之前的,却每每都是撇去浮尘,静静的,慢慢的,去观,他们当初所要说的话,散落在漫长的岁月里,无迹可寻,没了声息。
触碰着那沉睡的楼宇,穿越空旷的大堂,领略尘封已久的记忆,寂清的院落,墙角矗立着一簇植株,开出了绚烂,富贵人之院,长着参天大树,气势直上霄汉,经历了兴盛与衰败,想说,却又开不了口,静静埋葬与心。我们之前或许有猜测与质疑,但当真见过之后,却也无法表达,物情今已见,从此便再也说不出来了。
繁荣之美,如转瞬即逝的芳华,而断壁残垣,便是留于后世的残清,值得去思索与欣赏,去想象那无法相遇的车水马龙。
点评:现代文明掠去了家乡古老的容颜,但它却成为了人们记忆中最美的一张照片,而这也成为了家乡名片最有代表的一张,让我们随著作者的笔触去唤醒逝去的记忆吧!
家乡的名片写景(实用17篇)篇十二
每个家乡都会有自己的特色:靓丽的风景线,节日习俗……我们有时候会制作我们自己家乡的名片。
每个国家都会过节,我们中国人过的最大的节日就属春节了,春节意味着我们长大的一岁,而且我们这些小孩子会有一些压岁钱。
春节前夕我们一家人都会围绕在圆桌上吃顿年夜饭看着春晚在吃年夜饭的时候,因为我感觉一家看电视没有年味,在我的想象中春节前夕不应该是和谐融洽,其乐融融的那种么?现在怎么不像了?所以我便开口说:不如我们玩个游戏吧!什么游戏?我一心想着玩的弟弟开始对我的提议有了兴趣。
我不禁窃喜:早在我的预料之中。在妈妈包饺子的时候,我假装也来帮忙,其实在妈妈不注意的时候,我把我洗干净的硬币拿了出来,塞到饺子里意思是:如果谁吃到的饺子里面的硬币,那么预兆着在新年里会有好运。我笑着对家人们说:我刚刚在帮妈妈包饺子的时候,我放了一枚硬币……我把我之前的想法都告诉了家人们,只见我弟说:在哪在哪?我从厨房里端出一盘饺子我们一家人任意夹一个饺子,我看见爷爷的脸上浮现出笑意:我这个乖孙女啊!明知道爷爷嚼不动硬东西,这偏是让我吃住了。说着便把硬币从嘴里拿了出来。
那就祝爷爷新年有好运啦!作为回报那就请爷爷接受一个挑战。爷爷更乐了,脸上布满一条条皱纹,头发也都变白了,我在想爷爷为这个家付出的努力一定很多,我便开始敬佩起爷爷来。
那么爷爷,你在新的一年里,最想对谁说出自己的心声呢?
家乡的名片写景(实用17篇)篇十三
“这是我的家乡,美丽的地方。松花江水,我童年的海洋……”每每听到这首《松花江》,我的心里都会翻起层层巨浪。
延绵温柔的松花江水,碧波盈盈,在不同的时令里,变换着不同的色彩。千百年来,松花江安然恬静地默默流淌,与青青的芦苇、绿绿的草地,在天地间舒展着浑然天成的美丽画卷。
如果非要递出一张名片的话,那么那奔流不息的松花江便是我家乡三站镇最闪亮的名片。
松花江满语为“松阿里乌拉”,汉译为“天河”,是黑龙江的最大支流,分南北两源。北源发源于大兴安岭,南源发源于长白山。两源汇合后,向东北方向奔流,江面风景秀丽,水美鱼鲜,岸边土地肥沃,芳草丰茂。
松花江里的野生鱼种类特别多,“三花五罗十八子,七十二杂鱼”可以说是远近闻名。在漫长的冬季,这些鱼体内的脂肪早已消耗殆尽,肉质不肥不腐,很多人会远道而来,品尝这里的开江鱼。
到了7月中旬,松花江进入丰水期,此时鱼的种类最全,肉质最肥。平时极难见到的鱼也纷纷出镜。到了秋天,泥鳅、黄鳝等又开始大量上市,且味道独特,价格低廉,深受家乡人喜爱。
因为松花江水水质清冽,两岸土质肥沃,这里盛产大豆、高粱、小米等耐寒的农作物。近20年来,家乡人民改进土质,引进优质水稻,每到秋季,这里又是稻浪翻滚,鱼米飘香,家乡的特产,已走出了国门,享誉海内外。
这一切,都是母亲河松花江给予我们的恩惠。尽管,松花江也曾因为历史和社会原因,遭受过化工等污染,致使水质极度下降,一些珍贵的鱼种遭到了灭绝的威胁,但县政府一直在倡导保护与改善松花江的水质,并为之付诸行动,养湖、休捕,拆除滩涂上的违法建筑,松花江的水质在渐渐好转,一些罕见的鱼种也逐渐增多。
现在,随着法制观念的转变和完善,人们的生活也逐渐走上正轨,松花江又恢复了以往的风姿,正以不可阻挡之势,载着家乡人民的梦想,滚滚向前。
“松花江水,静静地流淌。什么时候再让她,欢乐地歌唱?什么时候不辜负,母亲的善良……”又一次哼唱起这首歌,我要把家乡的这张名片,亮给世人,亮给世界,让所有人,都能看到它的魅力与风采。
家乡的名片写景(实用17篇)篇十四
我的家乡都江堰是一座美丽的旅游城市,风景名胜数不胜数:有功在当代,利存千秋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有纪念李冰父子的二王庙、有科学泄洪的鱼嘴……但我认为最能体现家乡风貌的,还要数那静静匍匐在岷江内江上的南桥了。
南桥建立在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前。起初,这座石桥是供河两岸居民通商用的。人们挑着担子,纷纷在这里出售自己的物品。它就像一位老人,浊眼微睁,静静地见证着都江堰这座城市的繁荣兴衰。夕阳终归是要落了,一对父子神气地规划着庞大的水利工程。在这岷江内外江的分界点,它,自是禁不住水流的日夜冲撞。终于,在一个黎明,伴随着日出的光华,它消失了。
日月如梭,都江堰渐渐地变成了举世闻名的旅游城市。离堆公园初建成,问题也就随之而来。这个公园在河南岸,北岸的居民若是想前来游览,就得横穿整个诚市。明明近在咫尺,却为水流阻挡,于是,有人想到了它。数个日日夜夜后,南桥又回来了。它更加牢固,更加宏伟,更加巧夺天工。
如今,本是用来作为道路的南桥已成了都江堰又一道靓丽的风景。桥上搭建了封闭的桥顶,两边的桥檐上都刻了古代的诗词句画。走在桥上,人们也不由得驻足。享受着清凉沁人的江风,赏阅着这座城市悠久的历史文化,何乐而不为呢?桥上还开辟了主桥道与侧桥道。各式各样的商铺,小吃摊,纪念品店便落脚在了侧桥道上。南桥,这繁华的风景,将历史与现代化元素完美融合,独一无二。
纵然都江堰的风景名胜数不胜数,但在我眼中,南桥才是。
旖旎古堰,掬水留香。
繁华南桥,华而不扬。
南桥,是,是世界的篇章。
家乡的名片写景(实用17篇)篇十五
没有大兴安岭浩荡的雪松,也没有江南水乡温柔得醉人的烟雨,我的家乡,默默坐落在不知名的一片土地上。
走进村子,两旁的土砖房夹着青石板路弯弯曲曲的向前延伸。偶尔,看见几个归田的农人,在微微发红的夕阳中结伴说笑。
我触摸着斑驳的墙壁,一块块土砖调皮地向外探着,有些地方爬满了青苔,碧绿碧绿的,映的天空有些青了。这参差不齐的墙壁记录下了多少回忆?又有多少人如我一样在某一天的清晨欣赏着它独特的美?我不知道,但指尖所触之处,似乎都在诉说着一个故事,眼前,一片碧绿。
下雨了,是那种缠缠绵绵的春雨,打在青石路上。一个个小水洼渴求着雨的滋润,青石板被雨水洗的亮得透明,在绵绵细雨中吐露着过去,这条路,每天,乡亲们踏着它出发去劳动,亦是踏着它满载而归,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日日夜夜,你承载着代代村民的希望,是他们辛勤与喜悦的汗水敲击出了你身上深刻的印记。
雨水里夹杂着些泥土的芬芳,这黄土地,牵动了多少人的心,我们生长在这里。喜欢与同伴们在阳光热烈的曝晒下,在这片土地上飞奔,然后倒在上面仰望天空,嘴里还“呼呼”地喘着气,笑着对方像只花猫……我们把它弄得凌乱不堪,风儿又轻轻把它抚平,好像从未经过污染,如婴儿的眼一般纯净。雨中的它,多了几分柔情,恍惚间闻到浓郁的沉香。
有一个人,自蒙蒙细雨中走来,哼唱着乡村小调,那婉转的声音在窄窄的小巷中氤氲。他没有打伞,让雨尽情地打在身上,畅快淋漓。我走过去,也没打伞,向他点头问好,他浓郁的家乡话让我觉得这座小村愈发有一种特别的味道。
古老,简约,是,我静静沉醉,细雨为它的古老蒙上了淡淡的面纱……。
家乡的名片写景(实用17篇)篇十六
文化的太阳均匀地撒下了光,却仍旧改变不了他的偏心,狡黠地将自己的私存倾注在了那一朵名为方言的花上。我在这里寄出一张名片,希望有缘的人能摘下这朵花,切莫等到花尽了,来捧一手泥土回家。
回忆一个地方,首先想到的是它的地理风貌;问及一座城市的文化,首先消去疑问的答案便是方言。苏州,旧时称姑苏,是我的故乡。
曾经见到过也看到过,在画面里或文字中。小时候无数次幻想着那个画面,是小桥流水人家;流传过耳畔的,是令人心神宁静的吴侬软语。青涩的天,灰白的云,素色的墙与玄采的瓦。小雨下着,淅淅沥沥地停了;四周沉默着,静静谧谧地热闹起来了。
美好的图景,留存于脑中,正如《黄昏》一般,终流于幻想。花生得丑陋只能怪自然啊,纸上的文字也只能怨作者啊,他可能还没到赏花时候,也可能还没到写那些字的年纪。我不能违背自己本意,讲真的,我不喜欢听方言,不仅是因为听不懂,这可能是打小时候起就有的,就在我对梦中的美好景象抱有幻想的时候。
母亲、外婆都是苏州本地人,也都喜欢在我不愿意做事的时候让我去做不愿意做的事,那便是学苏州话。起初我也是学得十分卖力的,新生的花儿刚见到朝阳,正满怀期待的呢,便遭遇了不停的雨。这也只能怪我,喜欢分心到很多的事情上。一般的时候,这种状态是可以很稳定的,但这是学习方言,其中蕴涵了太多的文化,几个星期下来,所记住的也只有“嗯”、“哦”、“啊”、“呃”之类,我也就渐渐打消了这份念头。
但梦我一直都记得,碎片或是完整,触手即破,触手即合,要的便是一阵风,让我的枝条伸出那段距离,圆了那一段梦,或是彻底地粉碎。
这一潮疫情来势汹汹,冲上岸的不知有多少人遗失的梦。和父亲出门去领口罩了,回来的时候,真的是不巧,遇上检查的了,也不是熟人,上来就用方言问了一句。父亲不是本地的,也和我一样想学过苏州话,似乎比我放弃得还要快,自然是听不懂了。我直接报上了自家的地址,自然,是用我蹩脚的方言。那人狐疑地看着我,又挥挥手,让我们走了。有一道门似乎被轻悄地推开了,我瞥见了门外的花园,忽然意识到苏州的方言是值得被尊敬的,不,所有的方言都是值得被尊敬的。那些听不懂的渔歌,那些说不明白的话,我,又要回来了。
在我的意识里,在那片美好的图景中,总感觉缺失了什么;在那座文化的花园里,寻到遗失的烟火气息了。那便不再是一幅画,而是一个场景,耳畔是我依稀能听懂的话,我可能不知道内容是什么,但我知道,那是美的,是值得珍藏的。
我啊,想把我的梦糅合成一张故乡的名片,上面有建筑,有名人,有风景,但这仅仅只占了一半,剩下的二分之一,是方言,都是方言,都是我心中的方言。
家乡的名片写景(实用17篇)篇十七
踏进美丽的金平湖,一股温暖的气息流进了我的心田。因为那美丽的景色,悠久的历史,美味的小吃吸引着我。你也想让这股温暖的气息所吸引吗?那就跟我来逛逛。
在路上就闻到了淡淡的香味,那是平湖特产“杜瓜子”。在“杜瓜子”的旁边是“龙牌糟蛋”。
“糟蛋”是“平湖第一蛋”。知所以要起这个名字,是因为糟蛋不但好吃,更有营养。平湖还有“江南第一瓜”——西瓜。那糖度高、汁多、瓤细、皮薄的西瓜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盛名海内外,曾员销香港,澳门,南洋等地。
平湖西瓜饮誉浙沪、蜚声港澳,平湖西瓜灯为全国独一无二,更是中国一绝,华夏一奇。自1991年举办首届西瓜灯节后,至今类似灯节已举办过数届。平湖的瓜事年年兴旺,平湖的瓜灯岁岁添彩,正如平湖词人许奇光的诗所云:“星火燎原七十年,拈彩管,擘长笺,欢声动地胜尧天。文林艺苑意相连。湖名市级歌双庆,前程展望喜无极,瓜着灯花色倍妍。大港雄图在这边。”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见“西瓜灯节”的美丽吧!举行灯节的广场——东湖广场。每到夏天的夜里,那里就人山人海,堆积如山。因为那里是著名的旅游景点,还有那边的夜景非常美丽,让人如痴如醉。
平湖的名胜古迹有那“莫氏庄园”。“莫氏庄园”是莫放梅在一百年前所建。从八一年以来已经接待了八十多个摄制组,在这里拍摄过《红楼梦》、《家春秋》、《原野》、《钱塘人家》、《济公》、《画魂》、《少林小子》等二百多部、集电影电视。莫氏庄园位于平湖市当湖镇南河头东首。历三载春秋,耗资十万两白银,方告竣工。庄园占地4800平方米,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房屋七十余间:帐房、花厅、佛堂、厨房;轿厅、正厅、退厅……三座花园错落其间,拳石勺水,移天缩地。花木、人水池、曲径、湖石皆成小景,如诗如画,使人赏心悦目。雕刻精美的梁檐构件与华丽多变的廊前挂落,缀以工艺精湛,构思巧妙,彰显中国古建之美。置身其间,似品佳酿珍茗,余味无穷,令观者如醉如痴,乐不思返矣!莫氏庄园是江南六大民居之一。在平湖的人民真是幸福啊!我为生在平湖而感到自豪。
每当夜幕降临,平湖的景色会更美。希望大家都到我的家乡——平湖来游玩。